《阮郎歸》詩詞鑒賞
《阮郎歸》詩詞鑒賞1
阮郎歸
無名氏①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觀。②諱愁:隱瞞內心的痛苦。③劫:圍棋術語。
【試題】
1.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起了什么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
2.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什么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闡述。
【答案】
1.奠定了詞的情感基調。春風吹雨,殘紅滿地,詞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來寫風雨雖停,紅日卻已西沉,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暗淡的暮色。
2.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思緒紛亂、無法排遣的愁情。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動作來表現的。回身整理殘棋并想續下,借以轉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猶豫不決,落子遲緩。
(20xx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新課標卷Ⅰ)
【鑒賞】
“春風”二句起調低沉,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風吹雨已自凄涼,而花枝已凋殘矣,風雨仍依舊吹打不舍,景象更為慘淡。“落花無可飛”,寫殘紅滿地,沾泥不起,比雨繞殘枝,又進一層,表面上寫景,實際上滲透著悲傷情緒。兩句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調。
三、四句寫雨霽天晴,按理色調應該轉為明朗,情緒應該轉為歡快。可是不然,詞的感情旋律仍舊脫離不了低調。蓋風雨雖停,而紅日卻已西沉。因此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暮色。
詞的下闋,由寫景轉入抒情,仍從景物引起。“簾半卷,燕雙歸”,開簾待燕,亦閨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許之愁,無他,“雙燕”的“雙”字作怪耳。其中燕歸又與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襯。花落已引起紅顏易老的悲哀;燕歸來,則又勾起不見所歡的惆悵。燕雙人獨。怎能不令人觸景生愁,于是迸出“諱愁無奈眉”。
一個警句。所謂“諱愁”,并不是說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內心的愁緒,而是言“愁”的一種巧妙的寫法。“諱愁無奈眉”,就是對雙眉奈何不得,雙眉緊鎖,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語似無理,卻比直接說“愁上眉尖”藝術性高多了。
結尾二句,緊承“諱愁”句來。因為愁詞無法排遣,所以她轉過身來,整頓局上殘棋,又從而著之,借以移情,可是著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遲緩,難以應敵。這個結尾通過詞中人物自身的動作,生動而又準確地反映了紛亂的愁緒。
《阮郎歸》詩詞鑒賞2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
辛棄疾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云。
鷓鴣聲里數家村,瀟湘逢故人。
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
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注】耒陽,湖南省耒陽縣;張處父,詞人好友;推官,官職名。
(1) 詞的上闋寫了哪些景物?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敘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詞的下闋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詞的上闋寫了燈火、云、鷓鴣、村等景物。構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時分寂靜寥落的生活畫面。
(2)詞的下闋運用對比、用典,用昔日馳騁疆場和如今的憔悴疲憊對比;用諸葛亮揮羽扇整綸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表現了作者歲月蹉跎、英雄老去、壯志難酬、功業難成、失魂落魄、滿腹哀怨、撫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
《阮郎歸》詩詞鑒賞3
綠槐高柳咽新蟬。
薰風初入弦。
碧紗窗下水沈煙。
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
榴花開欲然。
玉盆纖手弄清泉。
瓊珠碎卻圓。
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遭貶。卒后追謚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注釋:
①蕙風:夏季的東南風。
②玉盆:指荷葉。
賞析:
高柳新蟬,薰風微雨,池荷榴花,瓊珠清泉,交織成一幅初夏的美麗圖景;撫琴、下棋、晝眠、嬉水,傳達出人物風雅優閑的生活情趣。歇拍二句,寫弄水葉面,瓊珠碎而復圓,更覺清新可愛。
沈雄《古今詞話》:觀者嘆服其八句狀八景。音律一同,殊不散亂,入爭寶之。刻之琬琰,掛于堂室間也。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寫閨情而不著妍辭,不作情語,自有一種閑雅之趣。
《阮郎歸》詩詞鑒賞4
阮郎歸·有懷北游
張炎
鈿車驕馬錦相連,香塵逐管弦。
瞥然飛過水秋千。
清明寒食天。
花貼貼,柳懸懸。
鶯房幾醉眠。
醉中不信有啼鵑。
江南二十年。
鑒賞:
張炎經歷國亡家破的慘變后,誓做大宋遺民,不為元朝作事。他一生都在追求那種隱居山中隱士生活。一生中為躲避元朝廷的征召到處流浪。僅有一次,約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九月,張炎為元朝廷逼召,與好友曾心傳(遇)、沈堯道(欽)一起由杭州到大都,為元宮延繕寫金字藏經,次年春天完成即返杭,此次入京約有半年的`光景。這就是詞題中所說的北游。此次北游,給詞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他離開京都后很長時間,還是念念不忘。這首《阮郎歸》就是他在離京二十年之后寫的追懷他那次京都生活的小詞。
《阮郎歸》詩詞鑒賞5
阮郎歸梅詞
蘇 軾
暗香浮動月黃昏,堂前一樹春。東風何事入西鄰,兒家①常閉門。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勻。折花欲寄嶺頭人,江南日暮云。
【注釋】①兒家:我家。
1.上闋堂前一樹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現力,請簡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詞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寫出了梅花盛開的熱烈景象,營造出濃濃的春意氛圍,又讓人們聯想到梅花是報春的使者,梅花給人們帶來了春天,增強了藝術感染力。(4分)
2.詞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寂寞而孤獨的閨中女子(或者說是獨守空房的思婦)。春風吹拂,梅花盛開,可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閉門不出,可見其孤獨寂寞;她肌膚雪白,面容嬌美,然而卻無心打扮,臉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見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給遠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蒼茫,云霧彌漫,無法可寄,更讓她悵惘傷感。(概括形象2分,具體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