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詞教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詞教學心得體會1
這次有幸參加了由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為期四天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主題的32學時培訓。聆聽了z、z、z和z老師的關于如何更好地進行古詩語教學的講座及z、z、z、z、z五位老師的精彩課堂,受益匪淺。
古詩詞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之一。它們大都具有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點。在語文教材中小學、初中都會滲透到,而且每一個學期都會有。可想而知,古詩詞教學的重要。
那么,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詞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
我認為,在學習古詩詞中,要欣賞詩詞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詩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礎。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會。這也是我在這次學習后的一點體會。
怎樣更好地組織教學,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首先要讓孩子們反復吟誦,感受語言美。古詩的語言精確、凝煉。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煉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
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讀出古詩的形,讀出古讀的神,讀出古詩的味。用z老師的話講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誦讀,就是因聲解義,因聲傳情,因聲求氣的誦讀,就是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的誦讀,就是眼與口謀,口與耳謀,耳與心謀,心與神謀的誦讀。從這個意義上講,古詩的美有50%是吟誦出來的,是朗讀出來的。
其次,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古詩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例如《村居》一詩教師通過散文詩似的語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讓學生從教師如詩的語言中得到熏陶。孩子們的生活經歷是再學習最大的資源庫,教學中啟發孩子巧妙聯系自己的生活記憶,孩子們從教師、學生的描述中喚醒對春天的記憶。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風箏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礎,順理成章地進入春天這個美好的情境中,在學習古詩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感悟到詩中的樂趣,情趣。
最后,拓展延伸,領悟意趣美。文教學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古詩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情感,更是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寶,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誦讀古詩的興趣。這次的五堂課,每一位老師都很好地進行了拓展延伸,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突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
時間雖短,收獲頗豐,讓我對古詩詞吟誦有了全新的認識。“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留心做一個有心人,我的古詩詞教學之路會越走越敞亮。
詩詞教學心得體會2
小學語文古詩大多為景物描寫,借以生動畫面描繪進而表達出古詩中心思想,因此將情景教學法融入到小學語文古詩中,便顯得尤為重要。利用情景教學法一方面可以更好將古詩的內容視覺化,學生易于抓住古詩的特點教學,好像學生親眼目睹古詩中的景色一般。下面我結合近年來的教學體會以及實際教學經驗,對小學語文古詩應用情景教學法,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情景教學法的概念與現狀
情景指人們通過實物、語言的表達或是聽覺的感受,人為創造出一種真實的環境,讓古詩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并將古詩中表達的場景更好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加速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及運用。與此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更好掌握知識的目的,學生也更愿意與老師在課堂上互動。第一,就教師而言對情景教學方法的認知還有待完善。雖然少數老師在教學情境法提出之前應用過類似的教學方案,但對教學情境法沒有明確的概念。因此教師對教學情境法的認知程度,是影響教學情境法應用效果的重要原因。然而其中有一部分教師錯誤認為所謂的教學情境法是簡單利用投影儀向學生展示圖片即可,不僅使教學情境法流于形式,也使小學生無法從教學情境法中獲益。第二,就環境而言,教學情境法和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不僅依靠粉筆黑板和老師的講解來組織課堂。若要配合新課程改革使用新式教學方法,則需要學校加大教育投資,并引進多媒體設備配合教學。但是對于那些經濟落后的學校而言,僅有桌椅這些基本教學設施都很難,何況是多媒體設備,要求教師在這樣的環境下情景教學,確實不容易。第三,就應用策略而言,大多數教師的應用方法都是錯的。其原因不一,一部分教師教師對情景創設過分重視,忽視了溝通的重要性;另外一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審美,并未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進行教學,導致情景教學應用存在困難。教學情境法作為新式教學方案,只有被正確的應用到教學中,才能發揮出其積極作用。
二、情景教學的措施
(一)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相同的特點即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好奇心強,語文教師可以緊抓學生心理特點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創設語言情境渲染古詩美的意境。古詩中的語言簡短且優美,教師在朗讀故事時可帶有感情地描繪其中的場景,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情緒,使其全身心投入古詩情境中。例如,某小學教師在講解《春曉》一課時,就邀請一名學生上臺朗讀,同時運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視頻,一下子就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那個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季節。此時學生再讀出“天漸漸地黑了,你趴在桌上不知不覺睡著了(讓其他學生趴在課桌上做睡覺狀),朦朦朧朧地聽到外面刮著呼呼的風,一會兒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你又睡著了,突然被耳邊的鳥叫聲驚醒了,你睜眼一看說:“我怎么睡著了?”看著窗外興奮的小鳥不知不覺地讀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再看到樓下花園中樹木上的花被剛才的風雨吹得滿地都是,又想起“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學生在語言情境中既明白了古詩要表達的含義,也體會了詩的意境,提高了古詩教學效率。
(二)在反復吟誦中領悟情境
別林斯基認為詩歌是最接近音樂的文體,詩歌就起源于人們的口頭吟唱。因此,詩詞從一開始就富于節奏和音律。在小學課堂上,以讀代教,反復吟詠,是學生進入詩文意境的最佳方法。教師要善于引導引導學生用讀把詩的文字符號變為可感的聲音形象。如李白的《將進酒》,詩人的文字行云流水,多用夸張和比喻,氣魄豪邁,但是全詩卻始終有一股濃厚的悲涼情調。教師可以通過讀書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讓學生通過朗讀走入到情境之中。在讀《詩經》時,還可以配合詩歌本身的節奏,幫助學生記憶。在反復吟誦之中,學生自然就走進了文本中的意境里。
(三)在導入中制造情境
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好的導入,能將學生一下子帶入情境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相關主題的歌曲、動畫、圖片等進行導入,拉近詩歌內容與學生間的距離。也可以通過介紹作者生平事跡、寫作背景,使學生能夠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還可以結合詩歌內容用情景再的方式導入,如:你聽到了呼呼的北風狂嘯聲,刮到臉上,寒在心里,讀—―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你看到大雪紛飛的凄涼,讀——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你看到寒屋,聽到犬吠,讀——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此刻夜半三更,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寒屋柴門有犬在叫著,唯見一個行人,裹緊了衣服,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家走去。齊讀——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學生聽完教師情景劇式的描述后,基本能夠想象出當時的畫面,體會到詩歌內容中的情感。
(四)在活動拓展中優化情境
情境在課堂上的展開多半伴隨著教學活動,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親近自然來進行情境優化。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換位思考,將教材內容迅速替換成自己的生活經驗從而理解。如在李白的《將進酒》教學中,學生沒有社會經驗,難以理解李白喝酒的感覺,甚至覺得李白寫這首詩是因為讀起詩來就無法帶入自己的情感,可以讓學生一個扮演李白,一個扮演曾岑,一個扮演丹丘生,進行酒宴語言動作表演。
總而言之,學好古詩是當前小學教學的.客觀要求,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既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要探索出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多措并舉,豐富教學手段,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以便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所具有的內涵。
詩詞教學心得體會3
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一輩子都難以忘掉。
那么,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孩子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古詩審美教學中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反復吟誦,感受形象美。
通過反復吟誦來體會文章的美感。”只有經過充分地、反復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細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二、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
古詩的語言凝煉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古詩語言簡潔所帶來的一些特點,比如詞序倒置、成分省略、語句濃縮、意思跳躍等,都構成了孩子們學古詩的障礙。先讓孩子們理解重點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行詩、整句詩、整首詩的意思。解釋時,只要將意思說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順序來解釋。通過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難體會出來。
三、多方遷移,領悟意趣美。
我們在古詩教學中有時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我們何不讓孩子們對內容做回味、做遷移呢?
1、將古詩改寫成短文。
在孩子們領悟了古詩描繪的那種美的意境之后,讓孩子們將古詩改寫成短文。當然在改寫之前,還要提醒孩子們詩的內容,除了古詩所描繪的內容外,還可以做合理的想象。改寫是對孩子們一種美的熏陶,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促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古詩內容。
2、鏈接課外閱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古人寫作的秘訣。每學好一首詩,就要求孩子們去找同一類的詩,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自學能力。
我們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古詩的“意趣美”這一內蘊力,催動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產生最佳的審美效果。
詩詞教學心得體會4
詩詞教學體會:情景交融感悟頓生
——談《如夢令》的教學
今天教學《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邀請了實習生來聽課。課后,實習生主動找我談聽后感,總結了很多優點,說學到了很多。最后他提出了一個疑惑,問我:“詩詞教學,如何把握情與景的關系?”
情景交融是理解詩詞的重要教學手段,而且,在我看來,情景,不能只局限于詩詞本身的情與景,還應包括課堂教學的情與景,師生互動的情與景,如此交融,學生感悟更深。本課情景交融在各環節處理如下:
一、復習導入
上課伊始,由連環問“詩仙、詩圣、詩鬼、詩魔分別是誰?”迅速調動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入詞圣李煜,進入詞的世界。
對于詞,學生已經接觸過,因此,對于詞與詩最明顯的區別——上下句字數不對等,學生能馬上說出。
對于新引出的“詞國女皇李清照”,有兩大任務,一是根據預習進行簡介,二是根據她所處年代南宋進行拓展思維,能想起什么信息。
在這一環節,完成了檢查預習和了解歷史背景兩個任務,特別是針對李清照設計的“南宋聯想”任務,讓學生知道李清照與岳飛、陸游同朝,都經歷了金兵進犯、國破家亡的歷史,并結合簡介,讓學生簡單了解了李清照的人生歷程及詩詞成就,還復習了練習二中李清照的五絕《夏日絕句》,猜想是前期作品還是后期作品。這樣,在學生頭腦中,一個經歷豐富、造詣高超的女詩人形象已經初步形成,為進一步的學習做了情感鋪墊,完成了第一個情景交融。
此中,“南宋聯想”是我滿意的小細節。
二、初讀感知
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積累,數量不少,但是能讀出詩詞的韻味,還是真需要情與景雙管齊下之后方可達成感情朗讀的目標。
初讀,要求是讀準字音,根據初步理解讀出節奏和感情;感知,根據關鍵的字詞解釋理解詩歌字面意思。學生在自我練習之后的齊讀,沒有讀錯字,但節奏偏快,于是就引導:“吟詩是件美事,要不古人為何搖頭晃腦呢?不急不緩,娓娓道來,那才有韻味。”——我覺得此時是第二次情景交融,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古人吟詩狀,感覺漸入佳境,味道逐漸品出。
此中,我滿意的小細節是對“興”的理解,由學生談理解,第一個學生說是高興,所以讀第四聲,立刻被第二個學生糾正應該是“興致”的意思。進而我補充,“我們日常生活中會說‘盡興’,比如,你游戲玩了那么久,盡興了嗎?也就是興致盡了嗎?常有‘盡興而歸’,而此處是——‘興盡”,一樣的意思。”
三、想象感悟
根據字詞解釋理解詩歌表面意思,不是難事,難的是理解詩歌的意境,也就是體會詩歌的情景交融。詩中有畫,必然需要學生豐富合理的想象。此處,我用了先總后分的教學模式,先讓學生通過朗讀自悟,找出詞中描繪的幾個畫面,然后再逐個鋪展開來,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引用近似情景詩句,體會作者情感,學生能充分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了詞中各物的動態變化,在描繪過程中,感悟到了詞美、景美、作者的心情美。
此環節,我比較滿意的是找詞眼說理由,學生一致認為是“醉”,說理由,用了“因為……所以……”這個關聯詞進行,將三幅畫面再次串聯,形成動態的感受,再讓學生說作者當時的心情,“愉快、快樂、高興、盡興、陶醉、沉醉……”豐富而貼切。
四、感情誦讀
朗讀的進步,標志著學生感悟的深入,利用競賽形式,先讓同桌比賽,進而進行班內pk。此時有個小插曲,一開始自告奮勇者不多,只舉了五只手,我含笑說道:“恩,老師在等第六只手,誰舉讓誰讀!”戲劇性的畫面出現了,已經舉了一只手的一位男生,在我話音剛落時就舉起了另一只手,立即成為班里舉起的第六只手!我被他的熱情所感動了,于是就把第一個機會給了他。之后班里就熱情涌動,情緒高漲地進行完了朗讀和背誦。沒有過多的點撥或點評,學生能積極參與、投入誦讀,就是教學情景交融的最好體現。
此環節,自由選擇背誦是我比較滿意的地方,學生表現有分層,自信的孩子是站著背的,坐著的孩子當然也加入了感情背誦的行列,只是,他們行為比較含蓄,但聲音卻不低沉!
五、對比延伸
選了李清照的另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讓孩子們明確了詞牌名的含義——有填詞模式,字數相對固定;也稍加了解詞意,得出此詞有哀怨,如黛玉葬花般的憐惜之情。
最后出示了《聲聲慢》,讓孩子們找詞眼,一下子都找到了——愁,她愁什么?為何愁?學生聯系李清照的經歷,確定是后期作品,那肯定是為國為民而愁。
從而得出,詩詞為境而生,文章也應由心而發,寫作,要真!
此環節,我比較滿意的細節是自己的朗讀,由剛才的沉醉而歡轉為蹙眉而憂,為學生迅速把握詞的感情基調奠定了基礎。
整堂課,師生同吟、同樂、同憂、同說,多種情景交融,也能促發師生對此“常記”了!
詩詞教學心得體會5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聯詩,皆是千古名句,而且它們被同時收錄在鄂教版九年級同一個單元“詩詞誦讀”板塊里。盡管是詩的作者不同,詩的標題〈蜀相〉、〈書憤〉也明顯不同,但是,學生在背誦默寫考察的時候,卻很容易混淆。在字面上,有“出師”這相同的字眼,“襟”、“間”這倆字的韻母也相似。出錯似乎很簡單。那么,到底該怎么樣對詩歌進行教學才不至于內容相似的詩句發生混淆呢?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習古詩詞是有規律可循的。
一、 知人而論詩
“詩言志”,這是孔子對〈詩經〉的寫作作用所作的解釋和評價。對初學古詩的初中學生而言,首先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與創作風格,便于準確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蜀相〉作者杜甫,一生抑郁不得志,生活一直很困頓。他的詩作多反映民生疾苦,鮮有豪放大氣的作品。其晚年,在遭遇了安史之亂后,曾被困在長安城達半年之久,好不容易脫困,他攜全家輾轉至成都,修筑草堂定居。在其顛沛流離之間,他曾遭遇因貧病而痛喪幼子的慘痛的人生際遇,寫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摧徹心肝的詩句。即使是在成都修筑草廬,他也曾不幸地經歷了秋風破屋的過程。可以這么說,杜甫的詩,因其遭遇的坎坷和窘迫,以及他對生活的原生態的真實的記錄和反映,因而有“詩史”的美譽。他所描摹的往往是底層的知識分子的窘困與無奈。〈蜀相〉這首詩,是其至成都武侯祠拜謁諸葛亮靈位時有感而作。對一生不得志的杜甫而言,他崇尚英雄的“英雄情結”在那時是格外的強烈。而諸葛亮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遺恨與杜甫自己困頓的處境的感慨發生碰撞時,詩人的悲憫、抑郁的心緒,可見一斑。因此,筆下寫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正是杜甫沉郁頓挫詩風的具體體現。
再看陸游,生逢金國滅了北宋,使北宋臣民飽嘗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鎖在同一石柱上示眾,這亡國之恥,甚于杜甫遭遇過的安史之亂的災禍。陸游本人,曾棄筆從軍,親率飛騎,百里馳奔奮勇殺敵,那是何等的英武。作為一介書生,在國難當頭的關鍵時刻,敢挺身而戰,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支撐。陸游做到了。年青時代的金戈鐵馬的生涯,是陸游晚年詩作里的主體內容。因而陸游在遭遇到南宋朝廷為偏安一隅而殺害愛國將領岳飛,不思雪恥復國的現實后,隱退山林,但,他至死不忘的,是抗金復國的大計。眾多的詩作,都能體現他回憶年青時英勇殺敵的崢嶸歲月和晚年報國無門的苦悶而濃厚的愛國情感。盡管詩中有苦惱與無奈,有報國無門的郁悶,但整體詩風仍然是豪邁雄渾的,能激發國人勇創偉業,告慰先賢。所以,〈書憤〉就體現了他在讀〈三國〉品味諸葛亮寫〈出師表〉自信滿滿的壯志豪情時,聯想到自己青年時代金戈鐵馬的戰斗生活,萌生出的激發愛國忠君之悲憤以及英雄欲創偉業的豪情。因而,“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詩情,是無比的真切。陸游,真英雄也!他志在學孔明,立志忠君復國。
二、 把握詩的藝術表達效果
1、 抓韻腳,體會詩的音韻美
讀詩,抓韻腳,就能更好地整體理解詩歌的音韻美。
〈蜀相〉詩中,“尋”、“森”、“音”、“襟”等韻腳,都是齊齒呼的平聲韻;〈書憤〉中“艱”、“山”、“關”、“斑”、“間”(“間”字古讀“gān”)等韻腳都是開口呼平聲韻。“襟”與“間”的韻部都不一樣。所以,讀這兩首詩,抓住韻腳,體會其中的音韻的整齊美,也就能區分韻腳不同的字所在的不同的詩篇,使得理解、背誦具有整體性,不至于串篇混淆。
2、 品畫意,感受詩的意蘊美
〈蜀相〉描述了這樣的情景:
詩人杜甫一路打探,走走尋尋,終于在成都城外找到被一片森森翠柏包圍著的武侯祠。“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尚未進入祠堂,就見到春草碧綠,掩映臺階,還聽到黃鸝清脆悅耳的啼鳴聲,那聲音是顯得那么地空曠。我們可以想象,那草,幾乎遮蔽了石階。武侯祠受到冷落(至少是在安史之亂的戰亂時期)少有人來,詩人油然而生的孤寂感是那么地強烈,“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在這里,詩人感慨萬千,諸葛亮尚未出茅廬,便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計,那是何等的英姿颯爽;諸葛亮一輩子輔佐劉氏父子,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其忠誠之心,天地可鑒,“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那悲天憫人的同情與景仰,從詩人的心底流溢而出,直沖眼眶。于是,際遇困頓的詩人為諸葛亮,更為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樣的所有的有“英雄情結”的“出師未捷”的英雄,一灑同情悲憫之淚,就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它符合詩人當時特殊的觸景生情,更符合詩人沉郁無比的詩歌風格。
讀〈書憤〉,我們容易聯想到這樣的情形:
一位曾叱咤風云的退役將軍,挑燈夜讀史書。讀到諸葛亮的〈出師表〉之后,他縱生萬千感慨,“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今的北寇金人肆掠,宋人遭殃。北定中原的宏圖大志早已經定下,那種雄心不正和當年寫〈出師表〉的孔明先生相似么?!那種自信,那種堅韌,都化作了筆底春秋。“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當年的戰斗的情景,英武的雄姿,都已化作夢里曇花。當年的金戈鐵馬,也只是那壯志難酬時候的一番回憶。所以,雄關漫道,長城依舊,空留報國余恨。而今,對鏡顧影自憐,只剩下滿頭華發斑斑。“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當年“直搗黃龍”的誓言猶在耳畔回響,空留下自己滿身的霜華。英雄莫問歸途,只憶當年意氣風發時的無尚榮光。今昔對比,卻是何等的蒼涼。于是,身處山林的作者,不由地再次燃起抗金復國的熾愿——“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只有再次投入鐵血燦爛的戰斗,才能與千年前的諸葛一爭伯仲。這,對于一個身居山林、備受冷落的落魄英雄而言,是何其的難能可貴。
三、 把握詩歌主旨,體悟詩情
杜甫的〈蜀相〉,感時傷懷,寄托作者無限的哀思,因而“淚滿襟”是一種必然的感情的承載的方式。從純文人的思想角度出發,大家不難理解,杜甫對于諸葛亮的遭際,同情多于贊嘆,更何談學習諸葛亮的復國創業的豪情。因此,“身先死”之感慨,是復雜無比的。杜甫緬懷先賢,推己及人,傷感的因素自然濃烈些。
而陸游的〈書憤〉,從主要用意來看,作者身雖衰而壯心不已,欲與先賢比伯仲的壯志雄心,躍然于紙上,更顯得直白。這,也只有曾經過千軍萬馬的戰斗洗禮的英豪才具備。因此,用行動求得“真名世”,是陸游的追求。
總而言之,深入到文字里面去,讀出與眾不同的情味來,詩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詩詞教學心得體會6
5.18——5.21,我有幸參加了在諸暨市教師進修學校和城東實驗小學舉行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培訓活動,聽了5位老師的精彩課堂,以及4位特級教師的講座,我感受頗深。
一、感受經典 :深悟古詩文化底蘊
每一位授課老師以配樂、吟唱、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中華古詩文誦讀成果匯報演出,這幾堂課讓我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唐宋、明清的歷史脈絡,盡顯古今詩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發出濃郁的書香氣息,蕩氣回腸,令全體老師如沐春風,如飲甘露。總而言之,從這樣一堂集古典與現代、文學與藝術之美于一體的課堂中傳遞出了中華文化的神韻和不朽魅力,并足見各位老師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師:用心細細聆聽,盡情領略風采
這次活動有省內特級教師設計全新的觀摩課,各位老師雖然授課的風格、運用的教學藝術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師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富有魅力的語言藝術,將我們帶到經典詩文教學的神圣殿堂,讓我們回味無窮。每一場報告都呈現出老師們精湛獨到的教學藝術,一個個教學案例讓我們感到真情蕩漾,自然流暢,活潑生動,受益匪淺。其中讓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淺的是黃吉鴻老師上午講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熟悉讓我們深深折服。整場報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語如珠,他對古詩詞文本獨到的理解與深刻的解讀,是我在過去的教學中所不曾用心關注過的,這一點讓我們望塵莫及,帶給大家的震憾是無窮的。張英老師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聽課的人如同走進了一個詩意的天地,整堂課中,張老師始終是如此的沉穩,一字一句,細細推敲,優美的視頻,生動并帶有回味的聲音將學生們慢慢地帶入詩境中,學生也在學習過程中領略到了古詩文的經典魅 力,同時用朗讀、吟誦、想象、小練筆等教學手段更是將詩文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四個部分有機組合互為支撐,融為一體,看似簡單,卻把孩子們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既弄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看到各位名師的風采,使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的心中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和認識,多了一層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還缺乏更多的思考與鉆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淀,因此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就必須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腳踏實地,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也只有這樣,我們方能點燃和引發教學的火花,不斷提高教學的境界,譜寫美麗的教育人生。
詩詞教學心得體會7
文質兼美的經典詩文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性情得到陶冶,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積淀和語言發展。然而,如何使學生不增加負擔,又樂于學習詩文,不再一味死氣沉沉的背誦,而換之以一種生動活潑的形式來記誦呢?下面是我聆聽戴建榮老師講座,來聊一聊他的“古詩詞吟誦教學法”,這是他經過長期探索尋找到的是一種古今結合的誦讀形式。
1、按照“平長仄短”的方式讀。
多年來,我們的教師們都是按照“兩字一頓”的節奏來教古詩。久而久之,學生們的詩文朗讀便成了“小和尚念經”。由于朗讀呈“千篇一律”的狀況,缺乏新意,學生對學習經典詩文的興趣大大減弱。而戴老師將“平仄”引人詩文朗讀,則能揚長避短,既朗朗上口,又抑揚頓挫,富有變化,增強了詩文的節奏感,體現了古詩詞的音樂美。“平仄”是格律詩中最主要的語音規律。“平”指平聲字,包括現在普通話中除去由古人聲字變來的全部陰平和陽平的字。“仄”指上聲、去聲和入聲的字。同樣是兩字一頓,如果結合了“平仄”,五言詩句看第2、4和末尾字,七言詩句看第2、4、6和末尾字,按照“平長仄短”的方法(平聲拖長音節,仄聲聲停氣不停)去朗讀,韻味就理濃了,古詩的音樂美在此充分體現。
同樣是朗讀王之渙的《涼州詞》,按照“平仄”規律朗讀,一句詩中平仄相間,給人以抑揚頓挫之感,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讀來跌蕩回環,更覺意境深遠,與“兩字一頓”的“普通”朗讀方法相比,優勢不言而喻。
2、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誦是我國傳統的一種以欣賞為主的讀書方法,是古人學習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聲而唱;誦:讀之而有音節者,即朗誦,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誦曲來吟,也可以按照統一的調來吟,但兩者都必須遵循平仄規律來吟誦。吟誦調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誦看似變幻莫測,只要掌握平仄規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當今的詩文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吟誦古詩這一教學方法被人漸漸淡忘。而我認為“熟讀成吟”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葉圣陶認為:“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當我們的學生對詩文內容熟知了以后,教師可以指導他們來吟一吟古詩。在舒緩的韻律中,在抑揚的節奏中,學生們曼聲而唱,既增強了對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又深一層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誦時如結合一段悠遠的民族音樂,如蕭、古琴等樂器彈奏的樂曲,更是能把學生帶入一個美妙的境界,給學生一種不同尋常的藝術享受。
3、借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人所謂的“吟”就是唱。古曲《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譜的曲,唱出了哀怨別離之情,流傳至今。吟唱是吟誦的發展。《毛詩序》中這樣寫道: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吟誦不足則吟唱,全部是唱,不再是“半念半唱”。優秀的吟唱曲既表現了詩詞的聲律特點和節奏關系,又加強了歌唱性,能更好地傳達詩人的感情,引起人們的共史鳴。
吟唱,有的可按照古譜,如《渭城曲》;有的可按照后人譜的曲,如《登鸛雀樓》;有的可自己譜曲,在吟唱這一環節中,多媒體課件不可缺少——既要有吟唱伴奏曲,詩詞內容的畫面,再加上詩文的歌詞。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陶醉地吟唱,更容易感受詩情,進入詩境。
4、借助肢體語言的形式舞
在學生吟唱的過程中,我們還鼓勵學生借助體態語,亦歌亦舞起來。我們常借用手語增加吟唱的效果,因為手語中有字形、有書空、有主動的形象。手語最大特點是形象性強,吟唱中再結合手語,有利于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在打手語這一環節,由于允許學生即興發揮、自由表現,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因此小孩子們特別活躍。課堂里,孩子們天籟一般地吟唱聲伴著他們此起彼伏的手語,這將是一個怎樣的釋放活力、舒展靈性、生動有趣的誘人景象呵!
戴老師的古詩詞吟誦法讓我們品經典詩文之味,在經典詩文中徜徉,但誦讀活動卻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見影的事情,是一件長期的文化浸潤。萬事貴在堅持,“合抱之木,起于毫末,百層之臺,起于壘土,”我們堅信,今天我們誦讀經典美文,播種詩意人生,明天,孩子們必將在這些美好情愫的浸潤下,情感變得柔軟而細膩,頭腦變得敏銳而智慧,人生變得詩意而幸福。我們教師的精神世界也將在誦讀經典的過中,充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滋養,這是提升我們自身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必經之道。
詩詞教學心得體會8
今天帶孩子們一起學《牧童》、《舟過安仁》和《清平樂.村居》。三首描寫從前小孩兒生活的古詩,帶領固定在兩點一線的現代孩子讀,有些意思。
開篇即問:這三首古詩中各有幾個孩子,他們都在干什么,找依據,劃下來。小毛眼睛圓圓的,是咱們的體育健將。她站起來答:吹笛子,睡覺。呼啦一下,四五個孩子舉起手來表示反對。
小博士小李字斟句酌:應該是在躺在草堆上看月亮吧。“臥”不一定就是睡覺!有道理,表揚!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學霸小鄧站起來,應該是躺在草堆上欣賞月色更有詩意吧!一番討論,不僅理解了意思,而且頗得了些此詩的意境。好。
《清平樂.村居》的爭論在于鋤豆的含義。小學究劉寧徽一口氣說下來:大兒子是在鋤豆苗,二兒子織雞籠,小兒子溪頭趴著剝蓮蓬。看孩子們都一臉平靜,顯然都接受了這個答案。老師故作奇怪——古代人真傻,連豆苗都要鋤掉?聰明的孩子立刻明白了,新轉來的小沈憨憨的,可是腦子靈:“老師,應該是鋤掉豆苗地里的雜草吧?”真棒!
第二步,如果你寫牧童,你會怎么寫?孩子們循著寫人的文章思路答去:寫美景,寫放牧趣事,寫牧童和牛的深情,寫牧童的外貌和性格特點。可是咱們要認識的這一位詩人呂巖不是一般人,他是“八仙”之一哦,寫的詩,自帶仙氣。反復讀讀,看看呂仙人寫詩的出人意料處。
舉手的孩子不多,但每一個發言都是難能可貴的真思考。有孩子說:“弄”字用得很神奇,笛聲怎么會逗弄晚風呢?明明只是晚風吹來笛聲而已啊。老師追問:這樣寫好在哪里?小汪同學立刻反應過來:寫出了牧童悠閑自在,也反映了詩人的悠閑自在啊!干得漂亮,小汪!
小李也有發現:我們寫牧童都會寫些放牧的趣事兒,可是呂巖寫的卻是牧童放牧歸來躺草堆上的事兒,選材很獨特。老師順水推舟:為什么選這個寫呢?小汪再接再厲,因為這個呂巖很向往這樣悠閑自在的生活啊。的確如此,呂巖先生的心情也一定是“即此羨閑逸,恨然吟式微”吧!
看著孩子們偃旗息鼓,老師來點撥一下:我看笛弄晚風三四聲很有意思啊,沒出現牧童先出現聲音,這種寫作方法叫——先聞其聲,再見其人。寫作時,用這樣的方法,更能吸引讀者哦!上過習作班的孩子深以為然。
就這樣,孩子們在自己和牧童,自己和呂巖先生之間來回穿梭,把這首《牧童》學透了。
上一篇:愛在夕陽下
下一篇:小學經典勵志書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