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唐代詩人張若虛所作的一首七絕,其形象生動、意境深遠,常常被拿來做為文學教材。其中,有一段描述了作者夜晚在荷塘邊漫步時所見到的美景:
“沉醉不知歸路,興盎尋常陌。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段詩句通過細膩的描寫,將讀者帶入到一個寧靜而神秘的夜晚。荷塘中倒映著滿天繁星和皎潔的月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而作者則在湖畔漫步,仿佛已經忘記了時間和存在。
“沉醉不知歸路”一句表達了作者對于此刻美好心情的沉浸與失落。他似乎已經被這片美景吸引住了,無法自拔地停留在此。同時也說明了他對于現實生活中某些缺陷或者不如意之事的逃避心態。
隨后,“興盎尋常陌”則把我們帶回到現實生活中。無論多美好的景色,時間總是要過去的。人們不得不回歸到繁忙的日常之中,繼續尋找屬于自己的路。
最后的兩句則以婉約而優美的語言,將此刻所見所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紅濕處,“紅”和“濕”交相輝映,形成了一種既柔美又朦朧的氛圍;花重錦官城,則象征著這里隱匿著一份宮廷般的華貴和典雅,給人留下了極其深遠、難以忘懷的印象。
在這段詩句中,作者通過對荷塘月色的描寫表現出了自己內心所抱有的情感與思考。同時也呈現出了唐代文學獨特而優美的藝術風格,在讀者心中留下了深刻而難以忘懷的印象。
上一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33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三十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