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相傳為中春秋末期魯國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左傳》為解釋另一歷史著作《春秋》的作品。
失信不立。
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注釋
立:立足。
譯文
不講信用,就難以立身立國。
賞析
信最本質的含義是對自己的所有言行所負的責任,也是一個國家乃至個人要取得尊嚴和威信的最基本保證。誠實守信是古人所推崇的一種人袼境界,要求人們言行一致,恪守承諾,誠實不欺。
失信不立
恪守誠信不但是一個人的處世立身之根本,也是一個國家安民治國之道。當然,信守誠諾并不是無原則的,而要善辨是非,分清善惡。如果是做一些有害人民、社會,國家或他人的壞事,那最好是不要守信,講義氣,反的要挺身而出,阻止可能發生的亊,做一個不愧于社會,不愧于他人,有良好道德品質修養的人。“失信不立”是亙古不變的人生哲理。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相傳為中春秋末期魯國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左傳》為解釋另一歷史著作《春秋》的作品。戰國時期,《左傳》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著名儒家學者荀子就繼承了《左傳》之學。左丘明的記載最早見于《論語·公冶長》。對左丘明的姓名有很多觀點。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還有觀點認為他姓丘名明,因其世代為左史,所以人們尊其為左丘明。據說左丘明是春秋時期的盲人史官,與孔子同時代或在其前。司馬遷《史記》稱其為“魯君子”,又說他失明或無目,因此許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瞽蒙。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據說山東省肥城是左丘明食邑。《宋祥符二年平陰縣令范諷重修左傳精舍記》載:“二年春,余承命來蒞茲邑。知縣之東古肥子國地即左子故里,古廟猶存。”左丘明死后葬于肥城。《魏書·地形志》載:富城有左丘明墓。富城即今肥城一帶。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故左丘明之后改丘氏為邱氏,今肥城市石橫東衡魚村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后人。
《失信不立》古詩詞素材
上一篇:《天命之年》古詩詞素材
下一篇:《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古詩詞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