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用議論和比喻暗示了別時情景和人物的心境,眼前景和聯想、比喻、賦比興、擬人等多種藝術手段聯合運用,使這首詩成為惜別傷離之作中的佳作。
《贈別·其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緊承上首,抒發詩人與歌妓難分難舍的離別情懷。首句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郁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詩歌以精煉流暢、清新俊逸的語言,表達了纏綿悱惻的離別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余味悠長。
贈別其二杜牧
原文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注釋
“多情”:指平時空自多情,此刻悲傷至極,反倒相對無言,顯得象是無情。
惟覺:只覺得。
樽:酒杯。
垂淚:指蠟淚下滴。
翻譯
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
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
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賞析
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首句“多情卻似總無情”以議論的方式陡起。多情,指離別的雙方本來就有真摯感清,此刻在離席別筵之上,更是思緒萬千。也許詩人應當表現兩人繾綣纏綿的柔情,但卻只是默然相對,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所以說“總無情”。“總”字是強調,也許是過去“多情”才導―種“無情”。說“卻似”,又正道出這“無情”的表象下蘊藏著“多情”的實質。這“多情”與“無情”的矛盾統一,鄉她反襯出情之深刻,刻骨銘心。
次句“惟覺樽前笑不成”,樽前相對,為了寬慰對方,緩解離緒,彼此都想努力裝點歡容,但無論如何也無法強顏歡笑,結果仍然是無言相對,卻似“無情”。但這種“無情”,正是太“多情”的結果。“惟覺”二字于無可奈何的口吻中透出慘然凄涼的心境。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兩句用賦比興的手法,將眼前蠟燭的形象與即將分離的離人形象融為一體。離筵上點著蠟燭,這是陚實;由蠟淚聯想到離人傷別之淚,由“蠟燭有芯”聯想到離人的“有心”惜別,并以前者隱喻后者,這是由興而比。將本來無知的蠟燭人格化,陚予它人的感情,這就使得形象的比喻意蘊無窮,而達到物我交融、渾然一體的境界,以致很難分清是借物寓情還是直接以物擬人了。
這首詩用議論和比喻暗示了別時情景和人物的心境,眼前景和聯想、比喻、賦比興、擬人等多種藝術手段聯合運用,使這首詩成為惜別傷離之作中的佳作。
《贈別其二杜牧》古詩詞素材
下一篇:《枝上柳綿吹又少》古詩詞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