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交桃花運】(慣)比喻被異性喜歡或看重。 也作“走桃花運”。
【第2句】:【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第3句】:【八九不離十】 釋義:數字的順序是八九緊接著十,比喻相差不多。另外,“十”與“實”諧音,常說明估計或猜測的情況與實際情況很接近。 例句:“……咱們對男人心理分析不了,可是對咱們自個兒總能透視個八九不離十……”
【第4句】:【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見“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第5句】:【三寸不爛之舌】(慣)形容人能言善辯。 也作三寸不爛舌。 三寸不爛之舌,兩行伶俐之齒。
【第6句】:【人不傷心不落淚】(諺)傷心:內心痛苦。指人痛哭落淚,是感情受到傷害的表現。
【第7句】:【兩面光】(慣)比喻做事圓滑,雙方都不得罪。
【第8句】:【鐵路巡警——你管不著這一段】(歇)巡警:舊時指警察。指各有各的管轄范圍,互不干涉。也指不該管的管不著。 也作鐵路警察擺手——管不著這一段。 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第9句】:【閑時不燒香,急則抱佛腳】(慣)平時不在佛前燒香,急難之時才去求佛救助。比喻平時不作準備,事到臨頭才倉促應付。 也作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閑時不燒香,忙時抱佛腿。
【第10句】:【江深還有個底,海大還有個邊】 釋義:比喻總有盡頭。 例句:她也不敢再問,自己坐在一邊直打唉聲:“江深還有個底,海大還有個邊,唉,這可得什么年月才是個頭啊!”
【第11句】:【敲竹杠】“敲竹杠”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借某種口實抬高價格或索取錢財。“敲竹杠”是怎么產生的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說是清朝末年,各水陸要沖設置關卡,查禁煙土,但禁而不絕。煙販挖空心思把煙土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隨船從水路運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駛至浙江紹興碼頭時,緝私官帶人上船檢查,查遍船艙每個角落,未發現煙土。這時,一個老師爺吸著長煙袋,緩步走到船艄,信手在船篙上敲敲煙灰,煙袋鍋兒敲得竹篙“篤篤”直響。船上商販心中有鬼,嚇得面如土色,以為師爺已經看透了秘密,慌忙掏出大把銀子悄悄塞給他,請求包涵。他這一舉動,倒把師爺鬧糊涂了,還是師爺腦筋轉得快,看了看竹杠,這才笑納了銀子,將船放行。從此,“敲竹杠”就成了訛詐財物的代名詞。 二說是清代末年,市上小額交易都是用銅錢,店家接錢便丟在用竹杠做的錢筒中,晚上結賬時倒出來盤點。當時上海有家店鋪,老板很滑頭,對待陌生主顧常常隨意提價。每當伙計接待陌生顧客時,店主以敲竹杠為暗號,敲一下提價一成,坑騙顧客。 三說是鴉片戰爭以后,上海成為對外通商碼頭,中外客商云集。當時外灘的十六鋪碼頭是國內各路客商的交匯地,一些外埠的小商販,白天經商,夜晚為了節省開支就在碼頭附近路邊屋檐下打地鋪過夜。這就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流氓提供了“生財”的機會。他們以維護治安為由,向小商販勒索錢財。小商販就動腦筋把銅板、銀元、紙幣藏在挑運貨物的抬杠里。可時間一長,被巡捕和地痞流氓知道了內情,不交所謂的保護費就敲敲商販的竹杠或抬棒。小商販們惹不起這些歹人,破財免災,就從杠棒中倒出些銀兩來“開路”。從此“敲竹杠”成了強行勒索的代稱。
【第12句】:【常賭無贏客】(諺)經常賭博的人,沒有一個是贏錢的。指凡賭博,最后都是以輸錢為下場。 也作“久賭無勝家”。
【第13句】: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第14句】:【老鼠戲貓兒——好大膽】(歇)指人不知危險,膽子太大。常含譏諷意味。
【第15句】:【執法不留情,留情法不容】(諺)指執法者應秉公辦案,不徇私情。
【第16句】:【男拜觀音女拜佛】民間有“男拜觀音女拜佛”的說法,走在大街上你也會發現“男戴觀音女戴佛”的現象。 “男拜觀音女拜佛”的說法主要來源于民間,但它的形式重于意義,體現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和諧社會的愿望。 女性,往往多愁善感,而佛的寬容大度、靜默恰好可以化解難以解開的愁緒。所以,女子佩戴佛,可促使自己平心靜氣,冷靜從容,豁達心胸,積極進取。這樣一來,少了些許嫉妒和小心眼,不再捕風捉影,少說別人的是與不是,多一些寬容豁達,能像彌勒佛菩薩一樣海納百川,從此快樂似神仙。 而作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生活當中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以及會受到多種不良誘惑的影響。他們難免性情變得暴躁起來,而且容易起爭斗。因此,常拜觀世音菩薩,能讓男人少一些殘忍和暴力,多一些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慈悲與平和,一生平平安安,快樂如意。
【第17句】:【井底蛤蟆——沒見什么天日】(歇)生活在深井里的蛤蟆,沒見過天,不知天有多大。形容人眼界窄,沒見過大世面。 也作井底的青蛙——只看見碟子大的天。 井里的青蛙——沒見過簸箕大個天。
【第18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 釋義:比喻急迫需要,不容選擇。 例句:“喂,牽走吧,一個豬的價錢。常言說: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憑你們柿樹溝生產隊,還能買多好的牲口!有好的,八千塊,您要不起!”
【第19句】:【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釋義:借指光聽別人說的話還很不夠,要親自去了解情況。 例句:“從這件事你就可以看出許多事。”老雷頭又甕聲甕氣地說,“你應該親自用眼看一看,用耳朵聽一聽,吃人家嚼過的饃是沒味道的。”
【第20句】:【囫圇吞卻一個棗】(慣)比喻對某種事物或理論不理解,籠統接受。
【第21句】: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干。
【第22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諺)即便是聰明而富有遠見的人,千百次的出謀決策,也總有一次失誤。指人智謀再高,也不可能一點失誤都沒有。 也作智者干慮,難免一失。 智者干智,尚有一失。
【第23句】:【無鹽不解淡】見“沒咸不解淡”。
【第24句】:【胡蘿卜就燒酒——仗個干脆】(歇)仗:講求。干:諧“甘”。本指又甜又脆,轉以形容說話或做事干脆利索。 也作“胡蘿卜就酒——嘎嘣脆”。 嘎嘣:擬牙齒咬胡蘿卜時發出的聲音。
【第25句】:【砸牌子】(慣)比喻遭到失敗,毀了聲譽。
【第26句】:【講排場】(慣)指追求外表的豪華、氣派。
【第27句】:【亂彈琴】(慣)比喻不按規矩或安排做事。
【第28句】:【在云端里過日子】(慣)形容提心吊膽。
【第29句】:【半夜明燈天曉月】(慣)半夜的明燈,油將耗盡;天邊的明月,拂曉時會隱去。形容事物存在時間短暫,消失很快。
【第30句】:【有三家好親戚不算窮人】(諺)親戚在經濟上能相互幫助,有幾家好親戚的幫助,就不會貧窮。指不怕一人一家貧窮,怕的是周圍環境都一樣貧窮。
【第31句】:【撿到筐里就是菜】見“搭在籃里便是菜,提在籃里便是蟹”。
【第32句】:無志山壓頭,有志人搬山.
【第33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釋義:榻:床。比喻不許別人侵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側”又作“旁”。“豈容”又作“不容”。“酣”又作“鼾”。 例句:金桂又見有香菱這等一個才貌俱全的愛妾在室,越發添了“宋太祖來南唐”之意,“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之心。
【第34句】:【撒迷魂藥】(慣)迷魂藥:迷信指能迷失人本性的藥物。比喻用花言巧語迷惑人。
【第35句】:【黃鶴樓上看翻船——幸災樂禍】(歇)黃鶴樓:歷史名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建長江大橋時拆除,1985年重建。指看到別人遭受災禍不僅不同情,反而高興。
【第36句】:【換腦筋】(慣)1指離開原來的環境,使思想放松。2比喻改變舊的思想意識。3比喻用他人的思想觀念代替自己的。
【第37句】:【拿柳條當棒槌】(慣)比喻輕信別人,把別人隨便文案的話當成真的。
【第38句】:【沒有梧桐,引不到鳳凰來】 釋義:梧桐樹:也叫青桐樹,落葉喬木,傳說鳳凰喜歡棲息的樹。 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百烏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比喻沒有好的條件或出色的人才,就招引不來出眾的人物。 例句:有個姑娘,也可以招來個上門的女婿。老二奶奶又孤.又窮,雖然一二十年來早就有過這份心,可是,“沒有梧桐樹,引不到鳳凰來”啊。
【第39句】:【逮著旋風就是鬼】(慣)旋風:螺旋狀運動的風。比喻聽到一點風聲,就信以為真。
【第40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釋義:比喻做事要有充分準備。 例句:他是想:你這個元帥要是真的,萬歲叫你來調兵,就一定要把這餉銀發到。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真有這些糧餉,那就是真元帥。
【第41句】:【指望公雞下蛋】(慣)寄希望于不可能實現的事。比喻希望必定落空。
【第42句】:【欲知山中路,須問打柴人】(諺)打柴人成天緣山打柴,最知山中路徑。比喻親自實踐的人最熟知實情。
【第43句】:【把死蛤蟆說成活的,活蛤蟆說成死的】 釋義:比喻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例句:這里還有一種人叫“律師”,專門“編筐捏簍”,顛倒黑白,只要你有錢,他能把把死蛤蟆說成活的,活蛤蟆說成死的。一張傳票下來就得要幾塊錢酒錢。
【第44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第45句】:【正等肉下鍋,兔子來叫門】(慣)比喻要抓的人不請自到,來得正巧。
【第46句】:【六月里的梨疙疸,有點酸】 釋義:梨疙疸:指未成熟的梨。形容人迂腐,扭捏作態。 例句:咱說你這個人呀,可是個好人,就是六月里的梨疙疸,有點酸。
【第47句】:【下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見“出的牛馬力,吃的豬狗食”。
【第48句】:【只見得娶媳婦,見不得出喪】(慣)出喪:出殯。比喻只聽得進表揚,聽不進批評。
【第49句】:【先生講書,屠夫講豬】(諺)先生:教書先生。屠夫:以宰殺豬羊為專業的人。教書的先生說起話來總離不了書,殺豬的屠夫說起話來總離不了豬。指人們在談話中總離不了本行的話題。
【第50句】:【精明一世,糊涂一時】見“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第51句】:【拿別人當梯子往上爬】(慣)踩著別人往上爬。比喻利用或損害他人,以達到自己升官發財的目的。
【第52句】:【難兄難弟】“難兄難弟”指共過患難的人或彼此處于同樣困境的人。可它的原意并非如此,是指兄弟同樣優秀,難分高下。 此典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之太丘,太丘日:‘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這段話說的是東漢時期,陳太丘陳寔廉潔奉公,具有高潔的品性,深受百姓愛戴。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叫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也是功業有成,尊長愛幼,德行甚佳。一次元方的兒子陳群(字長文)與季方的兒子陳忠(字孝先),兩個小孩子談論各自父親的功德。兩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的父親品德高尚,為此爭論得不可開交。 為了爭出高低,這兩個小孩子找到祖父陳寔評判。陳寔聽完兩個孫子的陳述,回想元方、季方的成長,覺得兩個孩子都是好樣的,于是感嘆道:“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說,元方是哥哥,但很難說勝過弟弟;季方是弟弟,但也很難說超過哥哥。也就是說兄弟二人品德才華俱佳。兩個孩子聽了祖父的話,都滿意地回去了。 后來,人們就利用“難為兄,難為弟”的諧音,變成了“難兄難弟”,詞義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由兄弟優秀變成了兄弟落難。
【第53句】:【人心都是肉長的】 釋義:借指人都是有感情的。 例句:人心都是肉長的,唐二古怪本來就是個軟心腸的人,他從地上攙起了娥眉,顫聲問道……
【第54句】:【有錢難買回頭看,頭若回看后悔無】(諺)回頭看:回頭再檢點一番。指經常回想過去的失誤,可以避免許多后悔和煩惱。也指事情做完后,再檢查一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遺漏或失誤。
【第55句】:【惹亂子】(慣)指引起麻煩。
【第56句】:【鳥瘦毛長,人貧志短】 釋義:人在窮困時常常沒有辦法掙脫困境。也說“馬瘦毛長,人窮志短”,意為人在窮困時,常常喪失志氣。 例句:春兒又好笑又好惱,忍不住罵道:“你常常—軀男子漢,不}旨望你養老婆,難道一身一口,再沒個道路尋飯吃?”可成道:“賢妻說得是。‘鳥瘦毛長,人貧志短。’你教我那—條道路尋得飯吃的,我去做。”
【第57句】:【家住山前識鳥音】(諺)住在山前的人家,聽慣了鳥鳴,也就能辨識鳥音。比喻久處某一環境,自然就熟悉某一環境的情況。 也作“久住山林辨鳥音”。
【第58句】:【下鍬撅】(慣)比喻使心機害人。
【第59句】:【東家種竹,西家治地】(諺)東邊的人家種了竹子,西邊的人家只要整好地,竹子就會長出來。指竹子愛向西南方向滋長,只要東邊種竹,西邊自然長出。
【第60句】:【柴無一根,米無一粒】 釋義:形容貧窮到無法生火做飯的地步。 例句:只是眼下難過,你豈不知?我衣衫首飾都典賣盡了,今日柴無一根,米無一粒,如何是好!
【第61句】:【空花不結實,空話不成事】(諺)空花結不出果實,空話辦不成實事。指說話必須實在,才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第62句】:【老太太坐牛車——慢透了】(歇)指做事進度太慢,或動作太遲緩。
【第63句】:【傷風的鼻涕——甩啦】(歇)指扔了,拋棄了。
【第64句】:【笑面虎】“笑面虎”比喻那些表面和善而實際心狠手辣為人陰險的人。 “笑面虎”的故事來自宋朝人王公袞。史書上記載說,王公袞的祖墳被守墓人挖掘了,事情被發現后,守墓人被官府懲罰,并責令他去王公袞的家里認罪。 王公袞不動聲色,先是擺酒招待他,后即拔出佩劍殺了這個守墓的人。在周圍人的印象中,王公袞平常待人和善,與人交往時有說有笑,這件事之后,人們便稱呼他為“笑面虎”。這個俗語與“笑里藏刀”一樣,都是形容表面常帶笑容而實際上心地狠毒的人。
【第65句】:【豁牙子啃西瓜——凈道道】(歇)道道:本指牙啃的一條條痕跡,轉指主意、道理等。形容主意很多,或事情的道理、奧妙很多。
【第66句】:【潘郎倒騎驢——永不見你畜牲面】(歇)潘郎:晉代潘岳,字安仁,也稱潘安,貌美,詩文中常作為美男子的代稱。畜牲:本指驢,轉用來罵人。指永遠不與壞人見面。 多用來表示斷絕關系。
【第67句】:【鋤頭自有三雨澤,斧頭自有一倍桑】 釋義:澤:雨露。鋤頭底下有三場雨水分,斧頭下面有一倍桑葉,指勤鋤地可抗旱,適時整治枝條會使桑葉茂盛。 例句:“如其得法,使樹頭易得其條,條上易得其葉,蠶不待食,葉以時至,又其葉潤厚。農語云‘鋤頭自有三雨澤,斧頭自有一倍桑’。”
【第68句】:【疾風知勁草】“疾風知勁草”與“烈火識真金”一樣,用來形容只有經過一番考驗才能分曉是非真假,辨別忠奸曲直,結識真正朋友。它典出劉秀。 疾風知勁草這個典故是有關劉秀與王霸的故事。王霸是河南潁陽的地方豪強,但他一直不甘心只做個地方上的小官。適逢劉秀起兵路過潁陽,王霸就帶領自己的門客投奔劉秀。 劉秀起兵并不順行,他赤手空拳渡過黃河,抵達河北后遭遇到諸多不順,處境非常危險,先前和王霸一起投奔劉秀的幾十個門客都陸續不辭而別,只剩下王霸忠誠地為劉秀效力。劉秀感激地對他說:“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一次,劉秀倉皇躲避自邯鄲追來的王郎,王霸更是舍命相伴。追兵把劉秀等人逼到滹沱河邊,眼看就要追上,劉秀的偵察兵報告說河水太深,沒有船無法渡河。這時王霸為穩定軍心,就扯了個謊,告訴大家河結冰了可以踏冰過河。等劉秀人馬到了河邊,河果然結了冰,更為神奇的是等他們過了河,冰立刻就化了,擋住了追兵。此乃與“泥馬渡康王”一樣神奇。真龍自有天助。 自此,“疾風知勁草”廣為流傳,就連唐太宗李世民也引用過:“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第69句】:【摸摸腦殼算一個】(慣)指不加選擇,有一個算一個。
【第70句】:【北辰三夜,無雨大怪】 釋義:指半夜三更北天閃電定有大雨。 例句:夏秋之間,夜睛而見遠電,俗謂之熱閃。在南,主久睛。在北,主便雨。……北閃俗謂之北辰閃,主雨立至。諺云:“北辰三夜,無雨大怪”,言必有大風雨也。
【第71句】:【說風涼話】(慣)指站在一旁冷言冷語或諷刺挖苦別人。 也作“講風涼話”。
【第72句】:【打花胡哨】(慣)指虛情假意地應酬或應付。
【第73句】:【彌天之罪,一悔便消】(諺)即使犯下了極大的罪,只要能真誠懺悔,罪也就消除了。指真誠悔過,是消除罪過唯一的途徑。 也作“彌天大罪,當不得一個悔字”。
【第74句】:【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慣)比喻沒有親身經歷過,卻看見過,多少了解一些。 也作“沒吃過豬肘,見過豬走”。
【第75句】:【使功不如使過】(諺)任用有功勞的人辦事,不如任用犯過錯誤的人辦事得力。指有功的人往往以功自居,有過的人卻常常引咎奮勉。
【第76句】: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
【第77句】:【天睛總有天雨時】(諺)天氣不可能總是晴的,總會有下雨的時候。 比喻得意中不免會有失意,順利中要謹防出現挫折。
【第78句】:【有錢不住東南房】(諺)東南房:舊時四合院中的東房和南房。東房夏天太陽光照多,太熱;南房冬天刮西北風,太冷。指有錢人家不住東南房。
【第79句】:【天字第一號】(慣)舊時常用《千字文》文句的字來編排序號,“天”是《干字文》首句“天地玄黃”的第一字,“天字第一號”就是第一的意思。后借指最大、最好或最突出、最重要的。
【第80句】:【家丑不可外揚】 釋義:家里的丑事不可對外宣揚。也指集體單位內部的丑,事不可讓外人知道。“不可外揚”又作“不外揚”、“不可外談”。 例句:你們看什么?俺是吵家務,家丑不可外揚,你們倒來看笑話。一個個給我滾出去!
【第81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釋義:雞狗的叫聲都能聽到,人們卻直到老死也不互相來往。這是老子的話,《老子》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現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單位之間,地區之間互不聯系,互不通氣。 例句:黨委各委員之間要把彼此知道的情況互相通知、互相交流。這對于取得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結果彼此之間就缺乏共同的語言。
【第82句】:【身靜養指甲,心靜養頭發】(諺)身閑的人,養得指甲又長又完好;心靜的人,養得頭發又長又光亮。 指人在生活中,難得的是身心閑靜。
【第83句】:【圣誕節】每年12月25日是西方基督世界的圣誕節。圣誕節是基督教為紀念耶穌誕生而設的節日。早在公元336年,12月25日正式被羅馬教會定為圣誕節。《圣經》中沒有耶穌誕生日期的記載,12月25日原為太陽神誕生日期,基督教會以此作為紀念耶穌誕生的節日,系取耶穌為“正義的太陽”之意。到5世紀中葉,圣誕節已成為教會的傳統宗教節日,后來逐漸大眾化,成為許多國家的法定節日。圣誕節有許多重要活動,12月24日晚稱為“圣誕夜”,也叫“平安夜”。人們團聚在一起,共進圣誕晚餐,互贈禮品。一棵漂亮的圣誕樹是圣誕節必不可少的。到了圣誕節子夜時分,教堂舉行隆重的子夜彌撒,黎明和上午還要舉行兩次。
【第84句】:【貧不學儉,而儉自來;富不學奢,而奢自至】見“富不學奢而奢,貧不學儉而儉”。
【第85句】:【全聚德】“全聚德”是北京最知名的老字號烤鴨店,馳名海內外。 全聚德烤鴨店創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創辦人楊全仁在北京以經營生雞生鴨為生。1864年,楊全仁買下了前門大街一家瀕臨倒閉的“德聚全”干鮮果鋪,開始經營烤鴨和烤驢肉。開業前,一位風水先生圍著新店轉了兩圈站定說:“這是塊風水寶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為倒運,要想沖其晦氣,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稱作‘全聚德’,新字號才能上坦途。” 楊全仁一聽正合心意,一來自己名字中占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意為聚攏德行,可以標榜店鋪做買賣講德行。于是請當時的書法家錢子龍書寫了牌匾,聞名中外的老字號“全聚德”就這樣誕生了。
【第86句】:【愛在心里,狠在面皮】(諺)長輩對子孫只可心里慈愛,管教起來要嚴格。
【第87句】:【一鍬挖出個井】(慣)比喻一下子就取得成功。
【第88句】:一個船兒一個舵。
【第89句】:【猴年馬月】“猴年馬月”泛指年代久遠或遙遙無期,或者沒有指望的事情。 “猴年馬月”的起源還得從十二生肖說起。生肖是十二種代表十二地支的動物,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些動物,與-f--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匹配,常用以記人的出生年份。這樣說來,“猴年”即指申年,每十二年就有一個猴年。除了用生肖紀年之外,占人還有用生肖紀月的說法:正月:萬木凋零,虎嘯震野,故稱“虎月”。 二月:大地復蘇,小革新綠,故稱“兔月”。 三月:春雷陣陣,神龍作雨,故稱“龍月”。 四月:天氣轉暖,蟄蛇出洞,故稱“蛇月”。 五月:草長鶯飛,駿馬奔馳,故稱“馬月”。 六月:水草豐茂,群羊遍野,故稱“羊月”。 七月:山林樹茂,群猴出沒,故稱“猴月”。 八月:中秋月圓,殺雞飲酒,故稱“雞月”。 九月:秋收時節,養狗防盜,故稱“狗月”。 十月:秋意微涼,肥豬滿圈,故稱“豬月”。 十一月:冬雪初降,室內多鼠,故稱“鼠月”。 十二月:寒風凜凜,老牛歸棚,故稱“牛月”。 這樣看來,每個猴年都會有一個“馬月”,以十二年為一個周期。時過境遷,有指望的事情也給拖黃了。現在普遍認為,“猴年馬月”這個詞極有可能是口語中“何年嘛月”的諧音。不管怎么說,以上兩種解釋都通,泛指事情遙遙無期。
【第90句】:生人不生膽,力大也枉然.
【第91句】:【壽比南山】“壽比南山”比喻人的壽命像南山一樣長久,用作對老年人的祝頌。“壽比南山”源出《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詩經,民間詩歌居多,一般沒有作者姓名,又是屬于文學作品,至于是指哪座南山,無可考據。 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指西安南邊的終南山;一說是指山東益都縣的云門山。《現代漢語詞典》上說是指終南山。然而,云門山的遺跡較多,因其在城南,故亦稱南山。 在山東云門山北崖上,鐫刻著一個巨大的“壽”字,字高【第7句】:5米,寬【第3句】:7米,氣勢磅礴,蒼秀崢嶸,遠遠望去,此字上刺青天,下屹大地,宛若巨匾,和云門山山體融為一體,雄渾奇偉,橫絕寰宇。據史料稱,此“壽”字出自明嘉靖年間衡王府管家周全的手筆。 1981年,益都縣文物局首次拓下這個書法與雕刻技術雙絕的“壽”字。 拓字時,以60米白布代紙,15公斤雞蛋清調【第3句】:5公斤朱砂為墨,分段拓下了這個“壽”字。 在益都縣縣城里,自古有“壽比南山”的說法。人們提到老人長壽時,總是說“壽比云門山”。
【第92句】:【卜一人做事一人當】(諺)指自己做下的事,無論后果多么嚴重,都愿承擔全部責任。
【第93句】:【大船爛了還有三千個釘】見“船爛還有三干釘”。
【第94句】:【貓兒狗兒識溫存】(諺)溫存:溫和體貼。指貓和狗也懂得人對它的溫存關愛。比喻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溫情與關照。
【第95句】:【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 釋義:只看見利益,卻看不見危害。 例句:“每見世人惟利是趨,至于害在眼前,哪里還去管他。所以俗語說的:‘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
【第96句】:【黃忠人老心不老】(慣)比喻人雖然老了,志氣卻沒有衰退。
【第97句】:【路子寬】(慣)比喻門路多、關系廣。 也作路子野。 路子廣。
【第98句】:【踩著鼻子上臉】見“登鼻子上臉”。
【第99句】:【經是真經,叫歪嘴和尚念歪了】 釋義:比喻好事讓人辦壞了。 例句:伍參謀道:“經是真經,就怕歪嘴和尚念歪哩!”馮有亮感慨地說:“是啊,擔心的有道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