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賢作文網“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征文”相關改革開放,我與作文內容:
改革開放對于國家和人民有著巨大的意義,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關于2024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征文有哪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關于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征文有哪些?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
1986年,剛剛出生的我,雖在襁褓,卻已經在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帶來的溫暖拂煦。時光流逝,一晃三十多年過去,歷經兩個世紀,我們這一輩也算得上是見證了“改革開放的童年”,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受益者了。
老掛鐘“退休”了。從我記事起家里便有一位“老生”——老式掛鐘,之所以稱它為“老生”,因為它“當當當”響的聲音特別低沉,就像京劇里老生的低沉唱腔。上學前,最喜歡聽這個聲音,五聲響過后,母親便會起床收拾家務、準備早飯,七聲響過后我就會從被窩里爬出來,直奔餐桌用小手拿餅子吃,每次都被母親打手卻仍然不“悔改”。上學后,慢慢不喜歡這個聲音了,因為它催促著我必須離開溫暖的被窩起床去上學,慢騰騰,慢騰騰,我以小烏龜的速度爬起來,每次都被母親催促嘮叨卻仍然拖沓。長大了,慢慢地搖擺鬧鐘、電子鬧鐘、手機、平板電腦成了“起床鈴”,“老生”也慢慢地淡出了我的記憶。后來聽母親講,家里的“老生”老了,發條不管用了,在我上大學時,它就光榮“退休”了。陪伴了我整個童年時光的掛鐘,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改革浪潮中的一個小小縮影。
自行車“散架”了。家里的鳳凰牌自行車是小時候小伙伴們人人羨慕的出行工具,那時候自行車比較少,誰家能有自行車那都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三四歲的時候,因為自己太小還不能學著自己騎,就喜歡父母把我放前面的橫梁上帶出去玩,又興奮又自豪。等到上小學,我開始自己學騎車,心高氣傲得不要父母幫忙扶,就借助村里的坡道,先一只腳踏上自行車,另一只腳用來加速,在車子自動前行時,再趁機把小小的身體塞進三腳架的空間里。身子斜著,兩腿彎著,兩腳使勁蹬著踏板,還要努力矯正方向,維持平衡。現在想想那時候的騎車姿勢,真的是丑爆了,但回憶起那時的一股子勁,那一腔子熱情,嘴巴卻總會情不自禁地揚起微笑。后來,自行車慢慢更新換代,摩托車、小汽車、地鐵、高鐵等私人和公共交通工具慢慢成為主流,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我家的“鳳凰牌”自行車因為長久擱置,鏈條生銹放置起來后就慢慢散架了,最終它也成為了那一代人的一段記憶。
“大哥大”不做大哥好多年了。從我有記憶開始,BB機就有人在用,但“大哥大”還并未流行。直到1995年才迎來它的快速發展,“大哥大”走進我的視野,那時由于它的價格高得離譜,我家并沒有買過,只是每每羨慕于藏在腋窩底下的它。1998年,固定電話開始流行,我家也安裝了座機,最興奮的莫過于聽見電話響,時不時就去摸摸,還不太敢拿起來聽,害怕把它弄壞了。到了高中時代,手機開始普及,父親也買了一部翻蓋手機,只要我在家就會百般耍賴要來看看,那時候覺得手機真的是最神奇的東西。到了新紀年,我上大學后也有了一部諾基亞手機,天天視若珍寶,發信息后時不時拿出來看看響沒響,沒事就玩玩“貪吃蛇”。慢慢的,互聯網時代來了,電腦有了,平板有了,手機更智能了,人們的通訊也由短信、電話慢慢地變成了QQ、微信。呼機和“大哥大”也埋沒在了時代弄潮的底部。
改革開放對于我們這一代受益匪淺,身邊人、身邊事、身邊物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時代,我將勇往直前,乘風破浪,不忘初心跟黨走,走出更美的明天。
改革開放40周年:我和我的故鄉
我1988年出生,比改革開放“小”了正好10歲。我的故鄉是湖北隨州市郊的一個小村子。
記憶里最深的,是村里的夜晚,特別安靜特別黑。為了盡量省錢,村里人晚上都不太點燈,只有在夜里七八點左右,才會打開那種最便宜、低功率的燈泡,微弱的光芒勉強能照亮一個小小的廚房。每家每戶晚上唯一的娛樂就是一家人圍著一臺小小黑白電視機,饒有興致地看看地方電視臺的新聞和電視劇,然后就早早地睡下。我們家也一樣,記得電視機頭上還架著兩根天線,遇到有風或是下雨,就滿屏雪花,嗚茲嗚茲響。爸爸就把天線撥來撥去,力圖將畫面調得清晰些。村里用電負荷稍微大一點,配電室就會傳來變壓器被燒壞的消息,繼而就會停電三五天。即便是這樣,爸爸媽媽還覺得特別幸福,比起他們只能燒煤油燈且經常吃不飽飯的童年,現在起碼還能有電燈電視呢。
到我念中學的時候,大家的條件開始好起來,除了傳統的水稻、小麥,大家開始嘗試種一些土豆、豌豆、甘蔗等經濟作物,還有不少人包魚塘養魚、養黃鱔,或是去鎮上開個門面做點生意,或是跟著有路子的親戚去廣東打工。家家戶戶都換上了又大又亮的日光燈,彩色電視機等家用電器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但通過看新聞、看報紙,我知道有很多其他的地方,比我們村、比湖北都大得多、好得多,比如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中學時,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像余華寫的那樣,“十八歲出遠門”,見識見識外面的世界。所以高考填報志愿時,我毫不猶豫地報了浙江的一所高校。后來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研究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心中最美好的城市是杭州。為了能留在那里,畢業后我就在當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所大專里教書。
由于隨州地方小,無數次從外地回家,都必須從武漢轉車。我對武漢的認識特別淺,僅僅是在一次次步履匆匆的往返途中,感受到武昌、漢口和武漢火車站建得越來越氣派而已。老家也好,武漢也好,發展雖然越來越好,于我卻顯得越來越陌生。有一次坐火車離開的時候,望著白發日漸增多的父母,望著長江兩岸林立的高樓和田野一望無際的翠綠,我突然想到,為什么我要離開生我養我的家鄉?為什么我不可以在離家近一些的地方工作呢?舍不得離開的想法萌發后,在一次次回武漢和朋友小聚游玩、一次次回老家看望父母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強烈。
后來,我認識了同樣在廣州工作的男朋友。在幾番考慮之后,我們決定一起辭職放棄原來的工作,并陸續通過省、市的事業單位招考,在離隨州只有2個多小時車程的武漢,擁有了各自的新工作。
轉眼,我來江夏已經三年半了,雖然不是本地人,但我有幸見證了近年來江夏的發展,我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從最開始在建設局一個基層站所的辦公室里忙忙碌碌,只是一個無人知道的“小草”,到加入青蘋果團隊,能有機會到組織部跟班鍛煉,成為了一棵正在成長的“樹苗”,并擔負著帶動一批人寫作成長的責任;從和男朋友兩個人一起租房子住,到現在公公婆婆、老公、我和女兒一大家人搬進自己在江夏買的新房;從最開始只習慣去中百廣場買東西,到后來有了九全嘉、沃爾瑪、盒馬等可以逛、可以玩;從偶爾爬爬花山、青龍山,走走環山路,到每年積極報名參加徒步大賽,看著環山路越來越美、“走遍天下,最美江夏”的牌子越來越亮……接下來,地鐵即將正式運營、中央大公園即將開園、軍運村即將竣工……江夏的發展越來越好了,我也終于找到了我的“第二故鄉”。
這些在我這個普通年輕人身上發生的變化,絕不僅僅得益于我自己個人的努力,更得益于江夏的發展、組織的培養,得益于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上指出,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我的老家,以及我的“第二故鄉”江夏,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40年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一個地方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的風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還有千千萬萬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和小城,發生著讓人驚嘆的變化;還有千千萬萬個老鄉,過上了越來越富足的生活。
歷史總是在特殊的年份熠熠閃光,讓人們能駐足停留、總結成績、感恩過往,并從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與動力。回望改革開放40年的滄海桑田。近期,各地紛紛推出了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相關活動,從大型展覽到征文比賽,從優秀電視劇展播到“時光機”等小程序、“中國一分鐘”等微視頻特輯,從大型展覽到今天剛剛舉行的慶祝大會,每一個中國人都在回望40年,向我們共同拼搏奮斗的歲月致敬。
在感受這些紀念活動帶來的震撼與共鳴的同時,我們也要更加銳意進取,珍惜和利用好現實生活中每一寸光陰,走好自己奮斗的每一步,走好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每一步,以更大的底氣與勇氣,奮力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革開放40周年作文
2024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認真的學習觀看后,覺得我們這代80、90后,甚至是現在的00后,自幼享受改革開放紅利的青年一代,都是改革開放帶來歷史性變革的直接享受者,物質的貧窮、信息的匱乏似乎離我們有些遙遠,習總書記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總書記的講話總是會讓人心潮澎湃,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不僅是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得到了發展,更重要的是對人民息息相關的生活情況有了巨大的提升與改變,在這樣的新時代,我們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必須始終堅信和擁護黨的領導,堅持擁護改革開放基本國策,在黨的帶領下,振奮精神,努力工作,開拓進取,適應新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力以赴創造出無愧于新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嶄新業績,為實現改革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改革開放40周年作文
上一篇:我的老師的高中記敘文800字5篇
下一篇:感悟自然的議論文800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