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半年下雨半年睛】釋義:一年中就有半年下雨,只有半年是晴天。指氣候多雨或久晴。例句:元帥道:“國中氣候如何?”公公道:“時候常熱,就像我南朝的夏月天道。五六月間,日夜大雨,街市成河。俗語說道‘半年下雨半年晴’,就是這里。”
【第2句】:【過了芒種,不能強種】釋義: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在6月6日前后。大田作物要在芒種以前播種完,芒種以后不宜再播種。例句:俗話說:過了芒種,不能強種。谷雨思尋了一下,才說:“離芒種只有五、六天了……可我尋思,強種也得種呀!決不能坐等國家支援!”
【第3句】:經市中醫院劉醫生兩天的精心治療,爸爸康復出院了。姐姐對他說:“藥對方,一口湯;不對方,一水缸。爸,要是您仍在江湖游醫那里醫治,只怕再過十天,病情也不見得會有好轉呢!”(浙江·紹興)
【第4句】:疤子上生瘡——壞到一塊去了
【第5句】:【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釋義:說明親身經歷過才有體會。例句:這六十一戶一成立起家屬小組,樣樣事都走在前頭。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他們受過大苦,翻過身來也懂得今天的甜,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勁兒。
【第6句】:【正月】我國農歷每年的第一個月叫“正月”,為什么叫正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在先秦以前,以哪一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代以建寅的月份——現在的農歷正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建丑的月份——現在的農歷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以建子的月份——現在的農歷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后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朝代改后,把紀年的方法也改過來,樹立新政權的權威,直到漢武帝時,才最后確定以建寅的月份,作為農歷的第一個月——正月,一直通行到現在。再一種說法,正,是一年的開始。古代帝王都在每年的頭一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稱為正(政)月。周朝時,許多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處理,所以干脆叫正月為政月。那么,“正”月的“正”字又為何讀“征”音呢?據說與秦始皇有關,秦始皇名贏政,他嫌“正”字讀音與他的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諱,就下令把“正”月念成“征月”。從那時起,正月的“正”字,就讀成“征”音,延續至今。
【第7句】:墨魚肚腸河豚肝——叉黑又毒
【第8句】:丑婆娘好搽粉。
【第9句】:【打了一輩子雁,被雁啄瞎了眼】(慣)指內行老手因一時的疏忽而招來失敗或災殃。 也作打了一輩雁,反叫雁鹐了眼。鹐(qian):啄。 打雁的讓雁鹐了。
【第10句】:【小池塘養活不了大魚】(諺)比喻條件差、規模小的地方,難以使用高資格高水平的人才。
【第11句】:【火冒三丈高火】兼指火焰、怒火。形容發怒,發脾氣。 成語:大發雷霆。劉紹棠《鷓鴣天》:“關青梅見他的態度輕 狂傲慢,火冒三丈高,跳起腳來破口大罵。”
【第12句】:【蘿卜上扎刀,不是出血筒子】釋義:蘿卜_上扎刀,流不出血來。比喻人一毛不拔,是個吝嗇鬼。例句:到底李鴻云葫蘆里裝的什么藥,一下還摸不準,不要又上了李鴻云的當吧?蘿卜上扎刀,李鴻云也不是什么出血筒子。
【第13句】:【甩袖子】(慣)形容什么也不管不顧。
【第14句】:【千年大道走成河】(諺)指長年走人的大道,因為被踐踏得多,越來越低陷,終有一天會變成河道。
【第15句】:小紅在學校里,遇到什么不懂的問題都不敢問老師,害怕被人笑話。媽媽知道后教育她說:“不能則學,不知則問;恥于問人,則無長進。你有什么不會的就應該大膽地問老師,問同學。”(河南·焦作)
【第16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諺)舊時認為男子為風情女子而死,也是一件風流韻事。
【第17句】:【屬蛐蛐兒的——土里生土里長】(歇)土:本指泥土,轉指本地。指人生在當地又在當地長大。
【第18句】:【跌個狗吃屎】(慣)指跌倒時嘴碰到了地面。
【第19句】:龍王爺湊熱鬧——漲水
【第20句】:【 三拳打不出一個悶屁來】人太老實,不會說話。成語:寡 言少語。臺灣瓊瑤《幾度夕陽紅》:“他那個太太呀,和他正 相反.三拳打不出一個悶屁來,問一句,答一句,別別扭扭, 不過很漂亮。”
【第21句】:【魚幫水,水幫魚】(慣)比喻人與人互相幫助。
【第22句】:吃了一團爛麻——心里亂糟糟
【第23句】:谷糠搓繩——難合股
【第24句】:【腳踩兩只船】兩者都不愿意放棄。比喻猶豫不決,或投 機取巧。臺灣瓊瑤《心有千千結》:“愛情是那樣的自私,他 怎能容忍她腳踩兩只船?”
【第25句】:一個洞里的蛇——早有勾結
【第26句】:晚上沒有電,媽媽點著蠟燭,放在酒瓶上。我問媽媽為什么放那么高,媽媽說:“這叫高照低明。放得高了,照的地方大。”(河南·獲嘉)
【第27句】:一根繩子拴兩個螞蚱——飛不了你,也蹦不了他;誰也別想跑
【第28句】:豬咬尿泡——空歡喜
【第29句】:【大年初一吃餃子——沒外人】(歇)指在場的都是自家人。
【第30句】:霜降那天,媽媽讓我跟她一塊兒到菜園拔蔥。我看到天氣那樣暖和,便問媽媽為什么不讓蔥再長幾天。媽媽說:“霜降不拔蔥,必定半截空。”拔蔥時,我問媽媽是不是把蘿卜也一塊兒弄回去,沒想到媽媽又說:“地凍半晌,蘿卜才長,那蘿卜可不能拔。”(河北·行唐)
【第31句】:【面糊盆里磨鏡】(慣)面糊:用面粉打成的糨糊。在糨糊盆里磨鏡子,鏡面永遠也不清楚。形容人不清白。
【第32句】:【把貓說成虎】釋義:比喻夸大事實,把小的說成大的。例句:我還以為什么大事呢,這么點上不了大秤的小貨頭,不值得抬著扁擔稱斤兩,別把貓說成虎,自己嚇自己,你嚴厲批評他,如果不聽,扣發他的獎金。
【第33句】:【鼻涕往上流】(慣)比喻事情被顛倒了。
【第34句】:【屎逼在屁眼門上,才放這個屁】(慣)斥責人事到臨頭才來報信。
【第35句】:【粗麻線怎透得針關】釋義:透:穿。針關:針鼻兒。比喻粗心人不了解內情細節。例句:“老夫人手執著棍兒婆娑看,粗麻線怎透得針關?直待我拄著拐幫閑鉆懶,縫合唇送暖偷香。”
【第36句】:【上坡路吃力,下坡路好走】(諺)比喻人進取向上艱難,消沉墮落卻十分容易。
【第37句】:【知恩不報,非為人也】(諺)指只有知恩圖報,才算是有良心講道義的人。 也作“知恩不報恩,枉為世上人”。
【第38句】:【人嘴兩張皮】(諺)人的嘴不過是兩張皮,怎樣說都由你。指話是由人說的,只要講出道理就行。也指無論什么話,都能從嘴里說出,不能當真。 也作人嘴兩張皮,反正都是理。 人嘴兩片皮,各說各的理。
【第39句】:【怕見的是怪,難躲的是債】(諺)害怕見到的是鬼怪,難以躲過的是債主。指舊時窮人往往無錢還債,但想躲又躲不過。
【第40句】:【貨賣一張皮】(諺)一張皮:一副美觀的包裝。指貨物固然要重在質量,但能夠吸引顧主的美觀的包裝也不可忽視。
【第41句】:【 話傳三遍假變真】傳話會走樣,一再傳播,容易使人信以 為真。類似的:話經三張嘴,長蟲也長腿。成語:以訛傳訛 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狗》:“話傳三遍假變真,藥方子抄三 遍吃死人!你們純粹是胡說八道!你們說人家,先撒泡尿 照照自己!”
【第42句】:初生的牛犢——不怕虎
【第43句】:【坐堂醫】在我國,中藥店大多稱“堂”,如“同仁堂”、“樂仁堂”、“同德堂”等,“同仁堂”的藥全國馳名。在藥鋪候診的醫生叫“坐堂醫生”,這是怎么回事呢? “坐堂醫”源于醫圣張仲景。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名醫,他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等疫病流行,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鉆研祖國醫學,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規戒律,坐在辦公的大堂上行醫,為病人診脈開方,辦公行醫兩不誤,還常在自己的名前冠以“坐堂行醫”四字。后人寫詩贊頌他“官隨民愿守長沙,心涵胞于千萬家。興亡盛衰同禍福,坐堂行醫惠無涯。”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后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藥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這種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第44句】:一位阿姨又沒領到工資,她找到廠長說:“我們出錢買馬給你騎,你騎了一年只剩一張皮。”(廣西·柳州)
【第45句】:【兵不厭詐】(諺)厭:滿足。詐:欺詐。用兵打仗,使用假象蒙蔽敵方,作為一種手段,是不厭其多的。 指在對敵時使用欺騙策略,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越妙越好,越多越好。
【第46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第47句】:媽媽見大家都吃完了飯,可我還端著個碗在吃,就說:“真是船小難足載啊!”(江蘇·射陽)
【第48句】:【 哪邊炕熱往哪邊擠】專門想討便宜。劉江《太行風云》: “你李敬懷見便宜就逮,哪邊炕熱往哪邊擠,就全能承受住 了?”
【第49句】:躲過野牛碰上虎——個更比一個兇
【第50句】:遍山都是草——沒樹(輸)
【第51句】:【東亞病夫】一提起“東亞病夫”,準把賬記在西方帝國主義者特別是日本侵略者頭上,但他們確實用“東亞病夫”一詞來蔑視中國人民,也成了國人忌諱的病根。其實,“東亞病夫”一詞最初并非出自日本人之口,也并非貶義。此詞始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源出嚴復《原強》:“蓋一國之事,同于人身,合夫人身,逸則弱,勞則強者,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日從事于超距贏越之間,以是求強,則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國,非猶是病夫也耶!”意思是國家之事,像人的身體一樣,閑逸就會虛弱,勞動(鍛煉)就會強身健體,這是常理。但如果強迫一個病夫進行高強度超極限的鍛煉,希望以此強健起來,只能導致其快速死亡。今日之中國,也像一個病夫,應按常理革新求強。自此以后,文人學者自稱“病夫”多矣。清朝末年專寫《孽海花》小說的文學家,也曾自號為“東亞病夫”,而國人自讀自嘲之詞之文章也不乏以“病夫”泛稱中國人。這應是自醒求變之強音,絕非自暴自棄。棄弊圖利,國強之始也。當時國人的這種自嘲自勉,決不允許西方帝國主義者與日本侵略者偷換詞義來污蔑偉大的中國人民。
【第52句】:黑烏鴉唱歌——引入討厭
【第53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原來是古代漢語文言文的四個虛詞助語(有時做代詞用),四個字連在一起詞義就發生了變化,有了新義,用以諷刺那些咬文嚼字無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形,或形容文理不通半文半白的話或一般含有識刺意味。它源自哪里呢?將“之乎者也”撮合到一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大發明。據宋代僧人《湘山野錄》載:宋太祖趙匡胤巡游朱雀門,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四個大字,便問陪同他出游的宰相趙普道:“為何不只寫‘朱雀門’,加‘之’字做什么?”趙普解釋道:“‘之’是助語氣的。”太祖大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自此以后,便產生了一個新詞語,而且使用頻率頗高,如《紅樓夢》中有:“石頭說:更可厭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不大近情,自相矛盾。” 有,魯迅《孔乙己》云:“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現實生活當中也常用到,如:某人好轉(音Zhuai)兩句古文,張口之乎者也,酸溜溜的。
【第54句】:【驢唇不對馬嘴】牛頭不對馬嘴多指語言文字雜亂,沒有聯 系。成語:文不對題。臺灣李敖《笑傲五十年》:“為了加強 效果,可以想象,但想象要恰如其分,不能牛頭不對馬嘴,胡 亂丑化古人。”
【第55句】:【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釋義:要盡量幫助別人,原諒別人。例句:三藏扯住道:“徒弟,常言說得好: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操心怎似存心好,爭氣何如忍氣高!”
【第56句】:電扇吹漁網——漏風
【第57句】:【金盆雖破值錢寶,分量不曾減分毫】(諺)指金鑄的盆子縱然打破,也仍是值錢的寶,因為黃金的分量一點兒也沒減少。常比喻品行高尚的人雖然一時失勢,但無損于他的聲望。
【第58句】:【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慣)指沒人疼愛或喜歡。
【第59句】:【但得方便地,何處不為人】(諺)只要有對人行方便的條件和環境,就要努力做出有益于人們的事情。 指人要有熱心公益、助人為樂的精神。
【第60句】:弟弟原來很調皮,常惹老師生氣,可他改正后,老師還愛用老眼光看他。弟弟很生氣,媽媽鼓勵弟弟說:“孩子,樹要鋸開看,人要行動看。你要用實際行動來贏得老師的信任。”(廣東·龍門)
【第61句】:暑假里,哥哥自學了漢語大專課程,我卻整天和小伙伴玩耍。爸爸戳著我腦袋說:“一日讀書一日功,一日不讀十日空。你呀,得好好向你哥哥學習!”(浙江·紹興)
【第62句】:紅娘挨打——為別人擔不是
【第63句】:【中南海】“中南海”是北京的一個地名,舉世聞名。緣何那樣出名,它曾是毛主席居住過的地方,足全國人民向往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風景區。但是北京屬內陸,為何有“海”? “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語“海子”的簡稱,是花園的意思。因為地處北京的中南方位,故把這一帶風景游覽區統稱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
【第64句】:【力大壓百藝】(諺)百藝:各種各樣的武術競技。指在武術比賽中,只要力氣大,就可戰勝其他對手,壓倒一切人。
【第65句】:【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見“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
【第66句】:【冒天下之大不韙】(慣)不韙:不是,過失。指不顧天下人的反對,明目張膽地做罪大惡極的事。也指遭到天下人的反對。
【第67句】:脊梁馱黃連——背(悲)苦
【第68句】:【等到黃河清】黃河水夾帶泥沙,渾濁。借指等待時間太 長,沒有指望。成語:遙遙無期。姚雪垠《李自成》:“如此世 界,我們負屈銜冤,實在無路昭雪。要想等到是非水落石 出,你就等吧,等到黃河清,日頭從西邊出來。”
【第69句】:【好賬不如無】(諺)好賬:別人不討還的債。借人家的債,即使人家不討還,也總歸是個負擔。指不負債是最輕松自在的。
【第70句】:【拿屎盆子往自己人腦袋上扣】(慣)比喻自毀聲名,自己侮辱自己。 也作“拿著屎盆子往自己頭上扣”。
【第71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謂小而全,有代表性。古華《芙蓉 鎮》:“鎮革委會下設派出所、廣播站,還有幾科幾辦。叫做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第72句】:【人愁不要喜悅】(諺)指人在窘困愁苦之中,和高興的事就格格不入。
【第73句】:【夠不著房檐怨地矮】(慣)比喻做不成事情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客觀條件不好。
【第74句】:【藕種到蔗園里去了】釋義:比喻問題搞兩岔了,鬧了誤會。例句:雨官說:“我們也是這樣猜。不然他不會連夜和你們一起來挑。”十絕哥說:“你們猜什么呢?”“挑走的第二天就查倉,總是挑到倉庫里去的。”十絕哥故意哈哈大笑起來:“你把藕種到蔗園里去了。”
【第75句】:【送佛送到西天】幫助人要幫助到底。類似的:送佛送到 殿,渡人渡到岸/送人上岸,送鬼上殿。劉云若《紅杏出墻 記》:“妹妹你可要送佛送西天,路上千萬照顧他,不可露出 破綻。”
【第76句】:黃牛打架——死頂
【第77句】:【光說過五關斬六將,不說走麥城】關云長曾過五關、斬六 將,威震一時。但也喪失荊州,敗走麥城。此語表示只夸功 勞,不說缺點。《新鳳霞回憶錄》:“戲班有句話:老是說自己 當年過五關,斬六將,從不說走麥城。你是屬關公的。”
【第78句】:行夜路吹口哨——自己壯膽
【第79句】:老大懶漢老二勤——不做,二不休
【第80句】:【看得破,忍不過】(慣)指雖然看透了,卻控制不住情緒。
【第81句】:【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意為只注重個人小天地,利己主義嚴重,常常被大家譏諷,批評為“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為什么個人的小天地被說成是“一畝三分地”呢?它源自皇帝祭祀先農,這“一畝三分地”原來是皇帝耕種的。清朝皇帝耕種的這“一畝三分地”,位于永定門內大街西側的先農壇內。在太歲殿南面的觀耕臺前,豎立著一塊“一畝三分地”的標牌,上寫“一畝三分地為皇帝親耕祀的籍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為皇帝親耕之位,三公九卿從耕,位于兩側,依古制,皇帝左手扶犁,右手執鞭,作出示范性耕耘,以此勸天下從農。” 皇帝怎么親耕?藉耕儀式相當隆重,皇帝在“一畝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由戶部尚書跪進農具,順天府尹跪進鞭子,皇帝左手扶持農具,右手執鞭,前面的老者牽牛,旁邊有兩名農夫扶犁,后邊順天府丞捧裝種子的青箱,戶部侍郎負責播種,由禮部、太常寺和鑾儀衛的六個官員導引護架,在一片樂聲中,往返三個來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親耕禮。皇帝親耕的目的,是以此勸民重農務農,以示皇帝對農耕的重視。久而久之,變成了親耕秀。
【第82句】:腦怕不用,身怕不動。
【第83句】:【 死馬當成活馬醫】明知道無效,也盡力挽救。曹禺《北京 人》:“也好吧,死馬當做活馬醫,就照他的意思辦吧。”
【第84句】:馬褂改褲衩兒——大材小用
【第85句】:【翻老賬】(慣)老賬:過去的賬。 比喻重提已經過去,讓人厭惡的事情。 也作“翻舊賬”。
【第86句】:【勤借勤還,再借不難】見“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第87句】:【豁牙子啃西瓜——凈道道】(歇)道道:本指牙啃的一條條痕跡,轉指主意、道理等。形容主意很多,或事情的道理、奧妙很多。
【第88句】:爸爸干活不小心,手劃破了點皮,又是吃藥又是抹藥。媽媽看見了說:“你真是猴子屁股當瘡治。”(甘肅·臨夏)
【第89句】:【頂門上不見了三魂,腳底下疏失了七魄】(慣)頂門:頭頂。魂、魄:迷信的人指附于人體內,又能脫離人體而獨立存在的精神,附于人體則人生,脫離人體則人死;道家認為人有三魂七魄。形容極度恐慌或恐懼。也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 也作“丟了三魂,喪了七魄”。
【第90句】:【打談的掉眼淚——替古人擔憂】(歇)打談的:宋元時稱在街市上演唱或說書的人。本指替古時候的人憂傷,轉指作虛假的或多余的擔憂。
【第91句】:板刷掉了毛——有板有眼
【第92句】:仙姑思幾——心野了
【第93句】:【只有錯拿,沒有錯放】(諺)指案件中往往捉人比較隨便,而放人特別謹慎。
【第94句】:【走路怕踩死螞蟻】(慣)形容人膽小怕事。 也作“走路怕踏死螞蟻”。
【第95句】:毛驢蛋子不戴籠嘴套——占了嘴的便宜,也吃了嘴的虧
【第96句】:火把棍子當槍使——打不響
【第97句】:【 正沒窟窿下蛆,來了個賣藕的】藕內有孔(窟窿),藕、偶諧 音。謂偶然(碰巧)遇到了一個機會。劉彥林《春風得意》: “正沒窟窿下蛆,來了個賣藕的。丁世宗頓時來了精神。”
【第98句】:【 認識是寶,不認識是草】謂人應該識貨,有眼力。《光明日 報》(1979,11,3):“俗話說:認識是寶,不認識是草。這一帶 坡坡嶺嶺上千年萬載野生著丹參。山里人不知道丹參是醫 治心臟病的名貴藥材,每當盛花時節,只是放牛娃子采摘幾 朵紫花,放在嘴皮上當‘蜂蜜罐兒’吮吮,而丹參、丹皮一股 腦兒喂了牲口。”
【第99句】:【抱金娃娃】(慣)比喻得到極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