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囤底上省不如囤尖上省】釋義:說明節儉應從一開始做起。例句:囤底上省不如囤尖上省。嚴班長對這兩大垛噴香的新稻草管得很緊,誰抽動一小把,他立刻能看出來。
【第2句】:【三過家門而不入】(慣)傳說夏朝大禹為了治水,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形容一心為公而不考慮個人利益。
【第3句】:拿著搟面杖當簫吹——實心眼兒
【第4句】:【人不憑嘴,狗不憑尾】(諺)人好不好,不是看他嘴頭上如何說道;狗好不好,不是看它見了人尾巴搖得歡不歡。指看人要看他的實際行動。
【第5句】:【鍋里有了米,不愁碗里沒有飯】(諺)比喻全局生活富裕了,個人就不愁沒好日子過。
【第6句】:玻璃掉在茅坑里——又滑又臭
【第7句】:我和好友小敏吵了一架,從此誰也不理誰了。這件事被媽媽知道了,媽媽對我說:“珠寶不如好友,金銀不如知己;萬兩黃金好買,一個知己難得。做人要心胸寬闊,待友要熱情誠懇。去和小敏和好吧!”(寧夏·固原)
【第8句】:我和媽媽一起吃芥末調的粉皮兒,辣得我直叫。媽媽笑著說:“蔥辣眼睛蒜辣心,芥末就辣鼻子上的筋。夠味兒吧?”(河南·安陽)
【第9句】:望遠鏡照太平洋——望無涯
【第10句】:三叔看到村里一些人靠投機取巧發了財,心里也癢癢的。爸爸勸他說:“莫怨自己窮,窮要窮得干凈;莫羨他人富,富要富得磊落。”(河南·扶溝)
【第11句】:耗子戴眼鏡——鼠目寸光
【第12句】:有了梧桐樹一招得鳳凰來
【第13句】:【政如冰霜,奸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賊不生】(諺)奸宄(guv):犯法作惡的人。指執法嚴明,犯法作惡的現象自然就少;政令威嚴,偷盜搶劫的事情就不易發生。指要使社會穩定,必須嚴法清政。
【第14句】:【刀子嘴,豆腐心】釋義:比喻嘴硬心軟。例每:村里人都知道,別看秀英姑娘說話厲害,心里卻善良,都說她是刀子嘴,豆腐心。
【第15句】:【業罐子滿了】(慣)業:同“孽”,罪孽。指作惡極多,死期已到。
【第16句】:學校舉行演講比賽,我怕自己講不好,就不敢報名。爸爸說:“三年胳膊三年腿,十年練不出一張嘴。”鼓勵我去試試。(河北·易縣)
【第17句】:七分鑼鼓三分唱。
【第18句】:【老母雞不吃白大米——喂啥】(歇)喂:諧“為”。詢問某事的原因或目的。
【第19句】:【五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是農民所盼。“五谷”的說法源自春秋戰國時代。《韓非子·難二》中說:“務于蓄養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則人多。”它說明了掌握蓄養的規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迅速繁殖,五谷才能順利生長,收入就會增多。五谷,古代有多種說法。《莊子·逍遙游》注五谷為麻、菽、麥、稷、黍;《周禮·夏官·職方氏》注五谷為黍、稷、菽、麥、稻。后泛指各種莊稼。
【第20句】:【碾盤上的蘑菇——根子硬】(歇)碾盤:碾子承受碾磙子的石制底盤。根子:本指根部,轉指根底、后臺、靠山等。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過硬。比喻后臺、靠山很硬。 也指基礎雄厚,很有實力。
【第21句】:【 車到山前必有路】到時候自有辦法克服困難,不必預先 擔憂。類似的:路走到盡頭會轉彎。葉辛《蹉跎歲月》:“事 情總算跑妥了!我早說過,車到山前必有路,總有辦法的。”
【第22句】:象棋斗勝——紙上談兵
【第23句】:【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諺)皺眉:皺著眉頭,有愧良心。切齒:咬牙切齒,十分痛恨。 指為人只要不做有愧于良心的事,世上就不會有和自己過不去的人。 也作“平生不做虧心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第24句】:【沒有孫猴子的本領,不敢取經】孫悟空隨唐僧去西天取經, 事出明代《西游記》。借指:沒有本領,不敢接受重任。西戎 《一個年輕人》:“你沒有孫猴子的本領就敢取藏經,你看能 說過大家?”
【第25句】:【~碗豆腐,豆腐一碗】(慣)比喻沒有差別,都是一回事。
【第26句】:【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諺)法:法律。指明知道法律規定,卻偏要以身試法,這個罪就得加倍處罰。
【第27句】:【瓜從瓤里爛】釋義:比喻從內部開始瓦解。例句:沉住氣!老子什么關口沒闖過?管你文來武打,有這口氣,老子就要招兵買馬,教你瓜從瓤里爛!
【第28句】:【吃掛面不調鹽——有鹽在先】(歇)鹽:諧“言”。指把話說在前頭。
【第29句】:【嬰兒眼里有天堂】(諺)天堂:最理想的美好境界。在嬰兒的眼里,世上一切都是美好的。指天真無邪的小生命,不知人世間會有邪惡。
【第30句】:【賊口出圣旨】(諺)被犯案賊供為同黨的話,如同圣旨一般。指被盜賊誣陷的人很難洗刷罪名。
【第31句】:【人串門子惹是非,狗串門子挨棒棰】(諺)串門子:到別人家走動游串。人愛串門,總不免要招惹是非;狗愛串門,總不免要受棍棒苦。 指串門閑游沒有好處。
【第32句】:豐收靠勞動,健身靠運動。
【第33句】:玻璃上跑車——沒轍
【第34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諺)無門:沒有門徑。指禍或福的到來,是人自身招引的。 也作禍福無門皆自取。 禍福無門人自攀。
【第35句】:一家蓋不起龍王廟,萬人造得起洛陽橋。
【第36句】:籠中獸,網中魚——逃不了
【第37句】:【請風光博笑臉】(慣)形容極力巴結、討好。
【第38句】:馬背上耍雜技——藝高膽大
【第39句】:【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事沒有恒心,或不能持久。成語: 一曝十寒。清代《紅樓夢》:“薛蟠因此也假說來上學,不過 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白送些束脩與賈代儒。”
【第40句】:【打掉門牙往肚里咽】被人欺侮,無處伸冤,只好自己忍受。 成語:忍氣吞聲。清代《醒世姻緣傳》:“寵的那小荷香上頭 鋪臉,叫他像降賊的一般,打了牙往肚里咽。”
【第41句】:【武大郎玩鴨子——啥人玩啥鳥】(歇)本指個子矮小的武大郎只配玩腿短的鴨子,轉喻什么樣的人自會與什么樣的人交往,或什么樣的人配用什么樣的東西。
【第42句】:看著村上許多人經商致了富,爸爸也閑不住了。誰知他一趟廣州跑下來,竟賠了五百多元,奶奶安慰他說:“地黃瓜上不了高架子,吃草的羊變不成牛,你還是安心種地吧!”(河南·南陽)
【第43句】:【東西】“東西”合成一個詞的時候,“東西”非東非西,它指的是物品。來源于朱熹與他人對話的一段妙語。在南宋,朱熹和盛溫如都是大學問家,也是好朋友。一天早晨,朱熹去看望盛溫如,正巧在街頭相遇。朱熹見他手里提一只新編的竹籃,便隨口問道:“拿這籃子去干什么?”盛溫如回答道:“去買東西。”朱熹聽后便開起了玩笑:“夫子常以治天下四方為己任,為何不買‘南北’,只買‘東西’呢?” 盛溫如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五行之中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水和火我這竹籃是不能盛的。而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和金裝在籃里卻不要緊,所以,我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啊!” 盛溫如巧妙地用五行之說,解釋了買“東西”的道理,從此傳開,“東西”一詞使用至今。
【第44句】:好花插在牛屎上——不合身份;不配
【第45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慣)指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也指過高地估計對方的力量,而對己方的力量估計不足,因而助長對方氣勢,使自己灰心喪氣。 也作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 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第46句】:【殺風景】(慣)破壞美好的景色。 比喻破壞人的興致與情緒。 也作“煞風景”。
【第47句】:眼睛盯著鼻尖——只看一寸遠:目光短淺
【第48句】:兩星期前,我得了感冒,還引起了胃病,醫生囑咐我不要吃油膩和生冷的食物。可這天放學回家,我看到桌子上有兩根肉腸,抓起來就吃。爺爺看見了說:“吃藥不忌嘴,醫生跑斷腿。”(山西·大同)
【第49句】:星期天晚上,我告訴媽媽:“上午姑姑給了我本《新作文選》,下午二姨又給我買了文具盒。”媽媽笑著說:“好事都叫你碰上了,凈拾蹦蹦棗兒!”(河南·鎮平)
【第50句】:原來,我寫作文半天也寫不出幾個字。后來,我認真閱讀課外書,經常觀察周圍的事物,不懂就問,還堅持寫日記。現在不大一會兒我就能寫一篇作文。爸爸說:“這就叫‘處處留心皆學問,辛勤觀察神筆來’。”(河南·許昌)
【第51句】:【皇帝不急,急煞太監】當事人不急,幫忙的人著急。戴厚 英《人啊人》:“這真是皇帝不急急煞太監。你們到底打算怎 么辦呢?”
【第52句】:【一發而不可】收繼續發展,停不下來。魯迅《吶喊》:“從 此以后,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 朋友們的囑托,積久了就有十余篇。”
【第53句】:【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慣)比喻做事拘泥偏執。
【第54句】:【燒酒(白酒)】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歷史悠久。相傳,杜康造酒,其子造醋。那時的酒與現在的酒一樣嗎?比比飲酒的器皿和飲量就知道了。古時飲酒用爵(有三條腿)、樽或碗,都比現在的盅大,古人酒量大得驚人,如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連喝十八碗。顯然,那時的酒與現在的燒酒不同。那么,燒酒源自何時呢?有唐說,有宋說,有元說。目前,學術界認為“蒙元”說比較可信。李時珍《本草綱目》云:“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人甑,蒸令氣上,用器承滴露。凡釀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這些敘述已頗準確可靠。同時考古上有江西李渡燒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等元末明初考古遺跡發現,爐灶、晾堂以及蒸餾設施一應俱全。可見,這一時期有燒酒生產確鑿無疑。其實,一種東西的傳播不見得一蹴而就,我們不能武斷否定經過蒸餾的燒酒在唐代就確實沒有,因為很可能這時燒酒只是初期,還沒有獲得人們適應和較大規模生產。即使到了宋、元時期,有了這種釀造技術,但也是逐步推廣的,完全可以米酒和白酒同時發展。就是今天,米酒也沒有完全消失,米酒在陜西、浙江等許多地方照舊流行著。
【第55句】:【嗔拳不打笑面】(諺)嗔(chen):憤怒。伸出激怒的拳頭,也難打賠著笑臉的人。指和氣待人可以化解怨仇。也指和氣待人不吃虧。
【第56句】:【金銀不露臉】見“財不露白”。
【第57句】:孔明彈琴——玩的是空城計
【第58句】:【瞎子摸團魚——摸不到邊】(歇)團魚:鰲。比喻弄不清事物的底細。
【第59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60句】:海豹的眼睛——又明又亮
【第61句】:【舍著金鐘撞破盆】(慣)比喻不惜任何代價,甚至豁出性命去拼搏。
【第62句】:張大爺大半輩子給人們燒穿,一次,卻不慎讓火把手燒個大泡。張大爺氣惱地說:“真是終年打鷹,今天卻被鷹給叼了眼。”(河南·開封)
【第63句】:【趙老送燈臺——一去更不來】(歇)趙老:也說趙巧、趙果,傳說是魯班的徒弟;魯班計劃在大河上修橋,為防龍王干擾,制作兩座燈臺讓趙呆送給龍王,趙呆把其中一座內藏夜明珠、外觀漂亮的燈臺藏在懷里,想私自帶回家,沒想到剮出龍宮,就葬身海濤之中。指人或物有去無回。
【第64句】:【小巫見大巫】“小巫見大巫”原意是小巫師遇到了大巫師,相形見絀,功力法術都無可施展。現在常用于比喻兩者相比,一個遠遠比不上另一個。大家在運用此語時,一般帶有諷刺或詼諧意味。此語出自《三國志·吳志》注引的《吳書》。原文說:“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可見,古代本事不大的小巫見到神通廣大的大巫時有出丑,造就了此語。小巫見大巫,有班門弄斧、關門舞刀之尷尬。古代的“巫”和“醫”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郎中為人看病,常伴有求神祈福、燒香念咒等巫術。小巫則只會裝神弄鬼,拿一些符咒香灰給人“醫病”;大巫則確有真本領,除了有時也有拜神驅魔舉措之外,更重要的是還真正診脈問病開藥方治療。病人得益于大巫,當然絕非小巫可比了。因此,小巫見大巫,必然灰溜溜神氣全無啦。古代醫學不斷進步,逐漸巫醫分家,中醫學脫離巫術,成為為人類做出輝煌貢獻的驕人學科。然而,現在還有巫婆躲在偏僻之地裝神弄鬼,看來真是怕見“大巫”呢。
【第65句】:【乘興而來,敗興而去】釋義:敗興:興致被破壞,情緒低落。高興地前來,掃興地回去。“去”又作“返”。例句:這樣,汪逆便乘興而來,敗興而去。他的以偽中央、偽黨來統轄南京與華北的野心,已經碰回去一半。
【第66句】:【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意為只注重個人小天地,利己主義嚴重,常常被大家譏諷,批評為“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為什么個人的小天地被說成是“一畝三分地”呢?它源自皇帝祭祀先農,這“一畝三分地”原來是皇帝耕種的。清朝皇帝耕種的這“一畝三分地”,位于永定門內大街西側的先農壇內。在太歲殿南面的觀耕臺前,豎立著一塊“一畝三分地”的標牌,上寫“一畝三分地為皇帝親耕祀的籍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為皇帝親耕之位,三公九卿從耕,位于兩側,依古制,皇帝左手扶犁,右手執鞭,作出示范性耕耘,以此勸天下從農。” 皇帝怎么親耕?藉耕儀式相當隆重,皇帝在“一畝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由戶部尚書跪進農具,順天府尹跪進鞭子,皇帝左手扶持農具,右手執鞭,前面的老者牽牛,旁邊有兩名農夫扶犁,后邊順天府丞捧裝種子的青箱,戶部侍郎負責播種,由禮部、太常寺和鑾儀衛的六個官員導引護架,在一片樂聲中,往返三個來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親耕禮。皇帝親耕的目的,是以此勸民重農務農,以示皇帝對農耕的重視。久而久之,變成了親耕秀。
【第67句】:【 吃一行,怨一行】吃,指以之為生。對于從事的職業,總 覺得不好,老是埋怨。臺灣梁實秋《雅舍散文二集》:“造出 ‘吃一行,恨一行’這句話的人,其用心可能是勸勉大家安分 守己,但是這句話也道出了無數人的無可奈何的心情。”
【第68句】:【人敬有錢的,狗咬挎籃的】(諺)挎籃的:舊社會一手拖棍、一手挎籃沿街討飯的乞丐。指在金錢社會里,人情勢利,敬重的是有錢有勢的人,凌辱的是窮苦無告的人。 也作“人敬有的,狗咬丑的”。丑的:穿著又破又爛的窮人。
【第69句】:【習慣成自然】釋義:適應了某種情況,就不覺得拘束了。例句: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可孫旺泉偏偏不習慣,反倒生出一股反抗。
【第70句】:晚上,媽媽不讓我看電視,我裝著去睡覺,就躺在被窩里偷偷地看。媽媽發現了,又帶氣又帶笑地說:“明人不做暗事。想看,就爬出來正大光明地看!”(河北·張家口)
【第71句】:棒槌灌米湯——滴水不進
【第72句】:立屋要有好梁柱,打仗要有好指揮。
【第73句】:張華嫌冬天太冷,不想起床。他媽媽說:“少年小伙子三把火,老人冷得棉花裹。怎么不能應時起床呢?”(江蘇·高郵)
【第74句】:【正人先正己】(諺)指要糾正別人,先要自己做好。
【第75句】:【不到黃河心不死】(慣)比喻不到走投無路時不死心。也比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第76句】:【不到黃河心不死】這一俗語比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境地下不肯死心。這個俗語出自清朝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其中有這樣的話:“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但為什么非要說“黃河”而不說“長江”呢?據晚清小說《掃迷帚》第五回中寫到昆山通人汪梧凰,辨析蘇州諺語時說:“弗到黃河心弗死,到了黃河死不及。”其中的“黃河”是“橫禍”的誤寫,說的是人不犯橫禍,則不肯死心塌地;等到犯了事,則身為囚犯,想死都來不及了,是勸人及早改過的意思。現在常被用來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就是說,“黃河”并非真指黃河,而是“橫禍”的諧言,蘇州方言所致。久而久之,人們為了表達直接,避開不吉利的原意,遂把“不得橫禍心不死”演變成了“不到黃河心不死”。
【第77句】:爺爺讓四歲的小孫孫去買盒煙,奶奶不放心。爺爺說:“人要闖,馬要放,生鐵不煉不成鋼,讓他去闖闖、練練嘛!”(山東·單縣)
【第78句】:【書生治兵,十城九空】(諺)只有書本知識而沒有實戰經驗的人領兵作戰,十座城池就有九座守不住。指書生領兵打仗,非遭慘敗不可。
【第79句】:賣碗又賣盆——套又一套
【第80句】:去年剛人秋,我就翻箱倒柜找帽子戴,媽媽看見了說:“天剛冷一點兒,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嚴,這樣氣溫回升又得脫掉。一穿一脫,身體反而易出毛病。俗話說‘春捂秋凍,少生疾病’,‘秋不忙加冠,益壽又延年’。”(河北·行唐)
【第81句】:魚靠水,箭靠弓,人民自古是英雄。
【第82句】:【欺人是禍,饒人是福】(諺)欺侮別人會招來災禍,寬恕別人會得到好處。指待人處世,貴在寬宏厚道,最忌蠻橫欺人。 也作“饒人是福,欺人是禍”。
【第83句】:【狗尿苔長在金鑾殿上——生到好地方】(歇)狗尿苔:一種生長在潮濕地方的真菌,有黏液,有臭味,不能食,被人鄙視。指人生長在優越的環境里。
【第84句】:我有一雙白嫩嫩的小手,姥姥卻說我長了一雙拙手,我疑惑地問為什么。姥姥打趣說:“你的指頭是荷包指,俗話說‘尖指能,圓指巧,荷包指頭拙到老’。”我才不信呢?(河北·任丘)
【第85句】:一天放學,我在家里寫作業時,聽見外面有人吵架。我和奶奶出去一看,李阿姨家沒水了,去王阿姨家擔水,王阿姨不讓擔,她們就吵起來。奶奶就嘮叨起來了:“磨是千家問,用水不用問。這事不值得吵。”(河南·沁陽)
【第86句】:一天,我看到屋內的水管上冒出許多小水珠,就問爸爸是怎么回事。爸爸看了看說:“螞蟻搬家蛇過道,蜻蜓低飛山戴帽,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必有大雨到。”(河南·許昌)
【第87句】:我家喂了八只母雞,有四只黧花雞,四只白雞,每天收蛋時都是白皮蛋較少。我問媽媽:“白母雞怎么沒有花母雞下的蛋多呢?”媽媽笑笑說:“黑一千,黧一萬,就數白雞不下蛋。”(河南·濟源)
【第88句】:【庸醫殺人】(諺)庸醫:醫術低劣的人。指庸醫不研究藥理,判不準病情,草草下藥,不僅治不了病,反會使病情惡化。
【第89句】:【一只腳棺材里,一只腳棺材外】謂處于死亡邊緣,或處于危 險境地。電視劇:“五十六歲了,快退休了,已經是一只腳跨 進棺材里了。”
【第90句】:錯把泥胎當真佛——迷心作怪(迷信作怪)
【第91句】:【廟里撞鐘——驚神】(歇)驚:諧”精”。形容人有生氣,有活力。
【第92句】:上山釣魚,下山打獵——路線錯了
【第93句】:【添糧不如減口】(諺)過日子增添糧食,不如減少吃飯的人口合算。 指減少閑散的吃飯人口,是儉省節約最有效的措施。
【第94句】:耗子啃床腳——磨牙
【第95句】:【海上飄白云,海底藏黃金,只要海不干,魚蝦便成群】釋義:形容大海美麗富饒。例句:“對,又大又美,而且非常富饒。俗話說:‘海上飄白云,海底藏黃金,只要海不干,魚蝦便成群。’”接著紀洪濤又興致勃勃地給她講怎么看水紋,辨流向,避暗礁,識魚群。
【第96句】:我和妹妹穿的布鞋都是奶奶用碎布拼湊著做出的。她說:“這叫有破布沒破鞋,只要你心靈手巧,就能變廢為寶。”(河南·南陽)
【第97句】:【閻王】在民間傳說中,閻王是陰間最大的官,閻王主管著人間的生死簿,并負責對死者的審判。閻王源于佛教。在許多佛經中,的確都可以見到關于閻王的記載。在佛教傳人之前的中國,盡管已有了人死之后下黃泉的說法,但卻沒有閻王的概念。佛教初人中國時,土生土長的道教對其排斥得十分強烈,但到了魏晉時代,講佛學的引用了老莊,講老莊的引用了佛經,二者相互借鑒。道教典籍也日益完備,在許多方面都取材于佛教,“地獄”即“閻王”的觀念也被道教接納并運用,“地獄”、“閻王”從而本土化。閻王是由人類編造演繹出的神話人物,有關他的故事令人感到陰森恐怖,卻豐富了人類的想象,并成為許多人膜拜的偶像,令人敬畏。文學作品塑造的閻王有兩重性,一是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缺少仁義,殘害百姓的人為閻王。一是用來比喻鐵面無私,為民請命的好官。如《宋史·包拯傳》日:“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第98句】:【 不怕人窮,就怕志短】只要有志氣,就能改變窮困的狀況。 李準《龍馬精神》:“常言說:不怕人窮,就怕志短。咱們是窮 隊,可是我們看到他和長水幾個沒明沒夜往前領著干,心里 總覺得有個依靠。”
【第99句】:【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釋義:比喻凡事都有原因。例句: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你不惹我,我好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