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氈襪裹腳靴】(慣)氈襪、裹腳布、靴子都是穿在腳上的東西。比喻關系密切的人。
【第2句】:我問奶奶在人很多的場合下,想放屁又不敢,該怎么辦。奶奶笑了笑說:“有屁你就放。屁是武郎神,不放憋死人。”(河南·博愛)
【第3句】:【三十六計】常言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那么,“三十六計”是怎樣形成的呢? “三十六計”之說,最早見于南北朝梁朝時成書的《南齊書》中“檀公三十六計”。約在晚明或清代有人據此撰成《三十六計》一書,撰者不詳。三十六計分六套,每套各六計。前三套為優勢之計,后三套為劣勢之計。勝戰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敵戰計: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攻戰計: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混戰計: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戰計: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敗戰計: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
【第4句】:【走過場】(慣)本指戲曲中龍套角色出場后不停留,穿過舞臺從另一側下場。比喻只求形式,沒有效果,敷衍了事。
【第5句】:水中月,鏡中人——看得見,摸不著
【第6句】:【人逢喜事情神爽】(諺)人遇到歡樂喜慶的事,精神就格外興奮振作。指喜事最能振奮精神。 也作人逢喜事情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人逢運至精神爽,月到秋來光彩新。
【第7句】:【上山容易下山難】(諺)指上山時重心在前,好用力;下山時腳步不穩,易打跌。也比喻人的社會地位上升時神情慰悅,下落時顏面無光。
【第8句】:搟面杖升云天一誹謗(飛棒)
【第9句】:【 茅坑里的石頭,又臭又硬】借指人又壞又頑固。或說:糞 坑的磚頭,又臭又硬。海外張愛玲《沉香屑》:“越是破落 戶,越是茅廁里的磚頭,又臭又硬。”
【第10句】:夢里拾鈔票——財迷心竅;財迷
【第11句】:【拳不打少林,腳不踢武當】(諺)少林、武當為我國傳統武術兩大派系,少林派以拳功著稱,武當派以腿功著稱。指習武之人,不可和少林派比拳功,不可和武當派比腿功。
【第12句】:我和媽媽走親戚,看著媽媽走得并不快,可我總是跟不上。媽媽笑著說:“緊走趕不上慢不歇呀,孩子。”(河南·尉氏)
【第13句】:石沉大海——無影無蹤;杳無音信;有去無回
【第14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句俗語有混日子、消磨時光的貶義。生活中,有人遇事敷衍,得過且過,湊合著混日子,于是就會被別人戲稱為撞鐘和尚,甚至說連鐘也撞不響。那么,這一俗語源出何處呢?原來,出家人里確有專司撞鐘之事的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鐘,指的是寺廟里的晨昏鐘。據佛家講,人生共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所以,按以前的寺規,就是在早晨和黃昏各敲一百零八下的鐘,以清除人生的煩惱,稱為晨昏鐘。撞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存在一套嚴格的規定。撞鐘前,和尚必須默誦佛經,誦畢方能撞鐘。在撞鐘時要撞出輕重緩急的節奏,抑揚頓挫的韻律。晨昏兩次鐘,緊七下,緩八下,平平二十下,是為一通。如是者三,名為三通,共擊一百零五下,再撞三下,前后共撞鐘一百零八下。做一個合格的撞鐘和尚談何容易,故被挑選上的弟子不僅手腳麻利,腦子靈活,責任心強,而且還要精通經文,方可稱職。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撞鐘的和尚必須在二十分鐘之內敲完一百零八下,而且最后一下必須敲在十二點整(零時),差一秒不行,過一秒也不行,最后一下“夜半鐘聲到客船”。如此分秒不差的撞鐘功夫,實在令人嘆服。據說敲完鐘的和尚每回都有“猶如卸下千斤擔”的感覺。真是“鐘上一分鐘,鐘下十年功”啊。無奈俗人不解其中味,誤認為撞鐘的和尚輕松自如。真要是能像和尚一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工作就是高標準了。
【第15句】:【山有山脈,水有水道】(諺)山有山的脈系,水有水的通道。指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特性。也指社會上不同的群體,各有不同的習俗與規矩。
【第16句】:【船頭坐得穩,不怕浪來顛】釋義:只要自己站得穩,立得正,就不怕別人的攻擊。例句:銀花道:“隨她說?她那黃口白牙,逢人便講,遇人就說,講的那些話難聽死了。”金花道:“只要船頭坐得穩,不怕浪來顛。”
【第17句】:諸葛亮諸葛謹——各事其主
【第18句】:【三天兩后晌】(慣)晌:一天內的一段時間。形容很短的時間。 也作三天兩晚上。 三天兩早上。 三早起兩晚晌。
【第19句】:【君知我則報君,友知我則報友】(諺)君王器重我,我就為君王效命;朋友賞識我,我就為朋友賣力。 指誰對我有知遇之恩,我就甘愿盡力報答誰。
【第20句】:【蘆席夾囤——隨方就圓】(歇)蘆席:用蘆篾編成的席子,一般為方形。囤:用席子等圍成的盛糧用具,圓形。本指用方形的東西去遷就圓的,轉喻順應當時的情勢或按照別人的意志說話、做事。
【第21句】:【綿里針,肉里剌】釋義:比喻外貌溫和,內心刻毒。例句:我還把他當好人看成。原來知人知面不知心,那里看人去。原來是個綿里針,肉里刺的貨,還不知背地在漢子表層跟前架的甚么舌兒哩(《金瓶梅詞話》五一回)。
【第22句】:耩地看耬眼——走著瞧
【第23句】:【拐驢對破磨】(慣)拐:腿或腳有毛病,走路時身體不穩。比喻雙方都不好,正好相配。
【第24句】:【逢山開路,遇水疊橋】(慣)比喻設法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也作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逢山開道,遇水搭橋。
【第25句】:【君子動口,小人動手】(諺)指發生爭端后,修養好的人講道理,沒有修養的人往往會動武。 也作君子動口不動手。 君子動言,小人動拳。
【第26句】:【宋體字】現在使用最多的字體是宋體,宋體是通行的漢字印刷體。那么,你知道宋體字是誰創立的嗎?中國的字體有很多種,每種字體中,又根據各種風格,以書家的姓氏來命名,像楷書中有歐(歐陽詢)體、顏(顏真卿)體、柳(柳公權)體、趙(趙孟頹)體等等。而宋體并不是姓宋的人創始的,而是用朝代名來命名的,這是為什么呢?說起這個創始人,可謂世人皆知,就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賊秦檜。其實,秦檜也有他的另一面,此人博學多才,尤其在書法上造詣很高。他綜合前人之長,自成一家,創立了一種適用于印刷的字體。按一般的習慣,這種字體應該叫“秦體字”才對。可是由于他人品太差,人們痛恨他,雖然應用他創立的字體,卻不愿以他的姓氏來命名,怕玷污了這美字,最后把字體用朝代號命名為“宋體”。
【第27句】:【 打虎不成,反被虎傷】打不死老虎,要被老虎吃掉。對方 危險,斗爭中不可疏忽大意。姚雪垠《李自成》:“除掉寨內 的禍根刻不容緩,還必須將活兒做得干凈利索,決不能打虎 不成反被虎傷。”
【第28句】:【見橐駝謂馬腫背】(慣)橐(tu。)駝:駱駝。看見駱駝以為是馬背腫了。比喻對不知道的事物憑主觀想象得出結論。
【第29句】:【瞎子不怕刀,聾子不怕銃】(諺)銃:火銃,一種舊式火器。瞎子不怕刀,是因為看不見刀砍來;聾子不怕銃,是因為聽不見銃的響聲。 比喻愚昧無知的人看不到險情,所以做事莽撞。
【第30句】:【黃花魚——溜邊兒】見“屬黃花魚的——溜邊”。
【第31句】:【錢是一個一個上萬的,糧是一顆一顆上石的】(諺)石(da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錢必須一文一文地攢,才能上萬;糧必須一顆一顆地積,才能上石。指積少才能成多,積零才能成整。
【第32句】:【替罪羊】“替罪羊”是指代人受過的意思。何以用羊替罪?源出兩處,一中一外。先說國外。源于《舊約全書》中的一個故事。亞伯拉罕是猶太人的始祖,他的獨生子叫以撒。以撒成了他唯一的寄托,視如掌上明珠。一天,他聽到了上帝耶和華的吩咐,叫他把愛子以撒獻為燔祭。他痛不欲生,但還是決定執行。亞伯拉罕把兒子帶到山頂上,把他綁了起來。以撒嚇得魂飛魄散。亞伯拉罕舉起了閃閃發光的尖刀,毫不猶豫地向兒子刺去。正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上帝派出的天使出現了,他擋住了亞伯拉罕的手,以撒得救了。原來上帝是有意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的。上帝對亞伯拉罕的行為表示贊賞。這時,一只迷途的山羊剛好跑過來,把角掛在荊棘上,亞伯拉罕便順手拿這只羊代替以撒做了燔祭。這只羊被稱為“替罪羊”。據《圣經》載,古代猶太教每年一次由大祭司按手在羊頭上,表示全民族的罪過已由這頭羊承擔,然后把羊趕入曠野,稱為“負罪羊”或“替罪羊”。無獨有偶,在中國古代也有“替罪羊”的故事。《孟子·梁惠王上》記載:大王(齊宣王)坐在堂上,有個人牽著牛從堂下走過。大王問他道:“牽牛到哪里去?”他回答道:“要拿它去殺掉祭鐘。”大王說:“放掉它吧,它沒有罪過卻把它往死地里送,看它那發抖的樣子,我心里實在不忍。”那個人回答道:“那就廢掉祭鐘好嗎?”大王說:“怎么可以廢掉祭鐘呢?拿只羊去換吧。”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發抖的樣子,而命以羊換牛祭鐘。看來,中西替罪的都是羊,理由都是祭祀,“替罪羊”一詞的產生,在中國也有它的淵源。
【第33句】:【骨頭里榨油】敲詐勒索。類似的:石頭縫里榨油。成語: 敲骨吸髓。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從前是有錢的不肯拿 出錢來。只在沒錢人的骨頭里榨油,這個不對。”
【第34句】:【 有錢養兵,無錢打仗】指經濟上只能維持,無力發展。電 視新聞:“圖書館經費困難,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發了工 資,還能置辦什么?”
【第35句】:蛇吞象——不自量
【第36句】:【破罐子破摔】釋義:比喻橫下心,不顧后果,任憑事態惡化。例句:好些年來,他自輕自賤,成了習慣,破罐子破摔,不想學好了。
【第37句】:【話到舌尖留半句】(諺)話到出口時,應有所保留,不可和盤托出。 指說話不宜毫無遮攔,必須慎重思索,嚴加控制。 也作“話到嘴邊留三分”。
【第38句】:昨天,姥姥從農村來我家,她不習慣在屋里上廁所,非要下樓找公廁。奶奶風趣地對姥姥說:“老親家,到城隨城,到鄉隨鄉,到了彭城學捏缸。您就在屋里上廁所吧,公共廁所離這兒還有二里地呢!”(河南·安陽)
【第39句】:【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釋義:難:與“男”諧音。意謂有錢能成為男子漢,沒有錢就難于處世了。例句:“家底子空了,我是去那里借債,想借十塊錢來應付你們。哪曉得‘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借不到錢,我自然不敢回來。”
【第40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諺)噎(ye):食物堵住了喉嚨。吃飯要防噎住,走路要防跌倒。指在平時要養成謹慎習慣,以免發生意外時不知所措。
【第41句】:鱷魚的眼淚——信不得
【第42句】:【駿馬跟前,小馬打蹄難;老鷹跟前,鳥兒唱歌難】釋義:比喻在威嚴的大人物面前不容小人物自由隨便行動。例句:拉莫,“駿馬跟前,小馬打蹄難;老鷹跟前,鳥兒唱歌難。”你趕快出來投降,我不殺你!
【第43句】:我在門外玩,不小心碰倒了比我小三歲的小弟弟。他爬起來就往我臉上抓,抓得我鮮血直流。奶奶看見了心疼地說:“你真是麥秸垛怪大,壓不死老鼠。”(河南·內鄉)
【第44句】:【笨鳥先飛】(諺)指笨拙而飛得慢的鳥早早飛出林子才好尋食。比喻沒什么本事的人就得比別人早起身早行動。 也作笨鳥先飛晚入林。 笨人先起身,笨鳥早出林。
【第45句】:絲綢上繡臘梅——錦上添花
【第46句】:剃頭的刀布——臟透了
【第47句】:【憨人自有憨福】見“呆子有呆福”。
【第48句】:吃罷中飯睡一覺,健健康康活到老。
【第49句】:【有彎彎田就有彎彎路,有渾渾水才養渾渾魚】(諺)渾渾:渾濁不清。比喻出現什么問題,就要有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第50句】:【亂彈琴】釋義:彈琴不按節拍。比喻亂來一氣。例句:你這個警衛員真是亂彈琴,連首長也看不住。要是旅首長碰到特務出了差錯,保衛科會砍你的頭!
【第51句】:【雞一嘴,鴨一嘴】(慣)1斥責人在別人談話時亂插嘴。2比喻人多嘴雜,意見不統一。3比喻議論紛紛。
【第52句】:【大恩不言謝】(諺)大恩大德,不能用普通的謝禮來報答。指人有大恩于我,只能銘記在心,終生不忘。
【第53句】:【花果山的猴王——不服天朝管】(歇)花果山:傳說中傲來國附近海中的一座名山,見《西游記》第一回。猴王:《西游記》中人物孫悟空,在花果山為猴王。本指孫悟空敢于大鬧天宮,不服天上朝廷管教,轉喻人有造反精神,敢于同統治者作斗爭。
【第54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有青山,就能長出樹木。 意為保住根本就好辦。類似的:留下葫蘆子,哪怕沒水瓢? 張賢亮《河的子孫》:“好漢不吃眼前虧,你越編得大越好,反 正脫過了挨打就行了。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柴燒?”
【第55句】:【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慣)比喻夸大其詞,把小事渲染成大事。 也作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一尺水十丈波。
【第56句】:眼睛下貼鈔票——認錢不認人
【第57句】:毛筆吞進肚——胸有成竹
【第58句】:【吐了舍不得,咽了怕撐著】(慣)比喻做事遲疑,拿不定主意。
【第59句】:【呱呱叫】(慣)形容極好或極其優秀。
【第60句】:【窮人無災即是福】釋義:窮人不遇上災害便是福氣。例句:我們有什么好呢,窮人無災即是福,托庇草草平安。
【第61句】:【當面鼓,背后鑼】釋義:比喻人耍兩面派,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例句:吳書記聽了,馬上沉下臉來,說了句:“當面鼓,背后鑼,盡搞破壞!”
【第62句】:【能站著,也能蹲下】(慣)比喻人能屈能伸。
【第63句】:【 扁擔橫在地上,不知道念個一】不認識字,沒念過書。相關 的:斗大的字不識一升/一個大字不識。成語:目不識丁。 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你一個莊稼人,扁擔橫在地上 都不知念個一,還添了個知識分子的毛病。”
【第64句】:【吃醋】“吃醋”借指男女關系上產生嫉妒情緒。源出兩處。一處是明清筆記《在閣知新錄》:“世與妒婦比獅子……獅子曰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說本比。”這里是有文字記載的“吃醋”一詞的由來。獅子吃醋不吃醋,權且不論。至于把妒婦比作獅子當是出自蘇軾的一首詩。據說,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常和陳季常談天、飲酒,有時深夜不散,陳妻性悍而妒,宴客時如有歌女在座,她就用棍杖敲打墻壁,大吵大鬧,客人們只好掃興離座。蘇東坡為此寫了一首詩,詩云:“龍邱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因陳妻姓柳是河東郡人,她吵鬧的樣子好像獅子吼叫,所以,東坡把這一現象寫作“河東獅吼”。既然妒婦吵鬧如獅,獅子又要天天吃醋,所以人們就把愛情生活上產生的嫉妒心理稱之為“吃醋”了。另一處是民間還流傳著房夫人吃醋的故事。房玄齡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相,李世民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梁王,還選了幾名美女送他為妾。房玄齡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反對,便婉言謝絕了。李世民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后,便派長孫皇后去勸說房夫人,結果無功而返。后來唐太宗親自出馬并威脅道:“你寧可不妒忌活著,還足寧可妒忌后死?”唐太宗邊說邊斟滿一杯毒酒。房夫人不假思索,接過毒酒一飲而盡。幸好,唐太宗只為嚇唬她,杯中并非真是毒酒,而是一種苦酒,也就是現在我們食用的醋。從此,女人的妒性就被稱為“吃醋”,從古至今沿用。
【第65句】:【雞蛋過手輕三分】指從中克扣。類似的:長蟲過去脫層 皮|雁過拔根毛/經一道手,剝一層皮。汪幸福《浪跡臺灣 島》:“原來以為到昌盛酒家來可以長期干下去,沒有想到顏 老板是個雞蛋過手輕三分的人。”
【第66句】:【新箍的馬桶三日香】開始情況較好,但不能持久。類似 的:新蓋的茅房三日香。清代《何典》:“醋八姐看見,也未免 新箍的馬桶三日香,‘弟弟寶寶’的甚是親熱。”
【第67句】:【虎無傷人意,人有傷虎心】(諺)老虎本沒有傷害人的打算,但人卻有傷害老虎的心意。比喻人與人相處要有警惕,你對他一片善心,他卻可能暗里算計你。
【第68句】:我們生產組選組長時,大家選上了“科技迷”有道哥。有道哥站起來說:“我可不行,哈巴狗攆兔子——憑跑哩,憑咬哩?”(河南·孟津)
【第69句】:【知情者不怪人,怪人者不知情】(諺)情:實情。知道了實情,就不會責怪對方;怪罪對方,往往是不知道實情。指對人的責怪,往往出于不知情。
【第70句】:【良言難勸該死鬼】(諺)好話勸不轉非死不可的鬼。指對那些死心塌地不肯回頭的人,用多少好話也都沒有用,只能任其自然。 也作良言勸不醒該死的鬼。 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第71句】:頭當斗笠,背當蓑衣——自欺欺人;自騙自;自己哄自己
【第72句】:小侄兒剛三歲就開始罵人,爺爺讓叔叔好好管教管教。叔叔說,他還小,長大懂事后自然就沒事了。爺爺說:“除草要趁早,教兒要從小。”(山西·平陸)
【第73句】:【有冤沒處訴,有苦沒處說】(慣)指冤屈或苦惱無處申雪、訴說。 也作有冤無處申。 有苦沒處說。
【第74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諺)光陰:時光。光陰逝去一寸,就像耗去一寸黃金一樣可惜。指時光非常寶貴,必須格外珍惜。 也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第75句】:我和爸爸一起鋸樹,我嫌鋸得太慢,就使著勁往兒下摁鋸。爸爸說:“不要性急,拉鋸如空過。”(江蘇·金湖)
【第76句】:【今天天氣哈哈哈】指見面無話可說,或不談正題,支吾敷衍。 傳記圖書:“逢到這時,他只好答非所問,今天天氣哈哈哈。”
【第77句】:土地爺掏耳朵——崴泥
【第78句】:【上坡騾子下坡馬】(諺)指騾子有蠻力,拉車上坡,彪悍得勁;馬腿蹄靈便,騎馬下坡,平穩飛快。常比喻人做事風風火火,強猛而有魄勢。
【第79句】:大水沖過龍王廟———家人不認一家人
【第80句】:【打了一冬柴,煮鍋臘八粥】(慣)臘八粥: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佛教各寺院用米、豆和棗、栗子、蓮子等于果煮粥供佛,民間也相沿成俗。比喻過于浪費。
【第81句】:【頭上有瘡瞞不過剃頭的】(諺)比喻任何事情無法瞞過知情人。
【第82句】:【 天塌下來,地陷下去】謂遇到極大的困難,發生大的災難。 成語:天崩地裂。蘇童《妻妾成群》:“有一天即使天塌下來, 地陷下去,只要我們活著,就是我伺候你,不會是你伺候 我。”
【第83句】:【鋼刀雖快,不斬無罪之人】(諺)鋼刀無論怎樣鋒利,也不該斬殺沒有罪行的人。指國家的法律再嚴,也不會向守法的人施以刑罰。 也作“刀斧雖利,不加無罪之人”。
【第84句】:奶奶看見家里洗衣機、電視機、電風扇……應有盡有,忍不住感嘆起來:“想起舊社會呀,木匠門上沒有閂,鐵匠門上沒門搭,瓦匠屋頂沒有瓦,一個個窮得丁當響,還是新社會好啊!”(河南·孟津)
【第85句】:上數學課的時候,老師叫一位同學背前一天學過的數學概念,那位同學說沒記住。老師聽了生氣地說:“你呀!什么都沒記(系)住,就腰里系著個褲腰帶。”(寧夏·隆德)
【第86句】:【鬼迷心竅】(慣)比喻受入迷惑或受邪念驅使,頭腦迷糊不清醒,以至做出蠢事。
【第87句】:【有其師必有其徒】(諺)指有什么樣的師傅,就會教導出什么樣的徒弟。 也作“有什么師傅,有什么徒弟”。
【第88句】:【見怪不怪,其怪自壞】(諺)見到怪異的現象,不覺得它怪異,這怪異就會自己消失。指怪異現象的產生,往往由于人認識上的錯覺,一旦恢復正常,怪異便不復存在。 也作“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第89句】:【打黑槍】(慣)指在暗處向人開槍射擊。 也作“打冷槍”。
【第90句】:鐵釘釘鐵板——硬對硬
【第91句】:肩膀上扛大梁——壓趴架(承擔不了)
【第92句】:家里養了四頭豬,媽媽總是起早摸黑地割草喂豬,很是辛苦。她常說:“窮不丟書,富不丟豬,哪能富了就不要一切了呢?”(安徽·宿松)
【第93句】:【一個鍋里磨勺子】釋義:比喻在一起生活。也比喻攪混在一起。“磨勺子”又作“掄勺子”、“摸勺子”、“耍勺子”等。例句:明兒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了,今兒是咱們一個{咼里磨勺子的最后一天了,也算不上是開什么會,一塊掏掏心里話吧!
【第94句】:小莉買衣服從不挑選,拿著哪件就是哪件。她媽媽說:“人家買個燒餅還捏捏厚薄呢,你倒大方。”(安徽·廬江)
【第95句】:漁網捕蝦米——白張羅
【第96句】:【墳墓】“墳墓”是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封土堆。墳墓源自戰國以后,中國最大的墳墓當屬秦始皇陵。為什么墳墓源自戰國以后?原來,“不封不樹”是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也就是說當時喪葬只有埋在地下的墓,而沒有出現高出地面的墳,也不在墓前種樹。這是為什么呢?這種制度和當時的靈魂信仰有直接的關系。春秋時期,當時的中原人認為人死后其靈魂不是在墓中,而是附在尸上。這個尸不是尸體的意思,其本意是指死去的祖先或者神靈。人死后,靈魂直奔祖先。人們祭拜“尸”,就相當于祭拜祖先。唐代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禮八·沿革八·吉禮七》記載:“尸,神像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釋“尸”為“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陳之,而祭者因主之。”即用一塊木牌即神主牌來象征靈位,象征死去的祖先。正因為有尸祭民俗的存在,所以,不封不樹就成了當時墓葬的主流,即有墓無墳頭。因為祖先的靈魂不在墓中,就沒有必要再封土為墳,并種樹以示標志了。戰國以后,逐漸興起了封樹之風,而且越封越大,到秦始皇陵墓達到了頂峰。而后,封土植樹成為喪葬的風俗,延續至今。
【第97句】:【令尊】“令尊”是對別人父親的敬稱,在交往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稱謂。 “令尊”原指自己的父親,源出宋代陳叔方《潁川語小·上》:“世俗稱謂,多失其義,唯以令尊呼父,以內稱妻,尚可通。”可見,自古以來“令尊”稱為自己的父親就是正確的說法,“以內人稱妻”現在還有這種說法。后來,“令尊”詞義逐漸發生了變化,由自己的父親變為指別人的父親了。如果辨別不清,可能出現笑話。清代石成金《笑得好初集》載:有個父親教導兒子說:“做人說話要活脫些,不可出差錯。”兒子問:“怎樣說話才算活脫?”恰巧鄰居來借東西,父親隨機應變道:“比如這家要借什么,不可說多有,也不可說沒有,只說也有的在家,也有的不在家,這就把話說活脫了,今后遇事這樣回答,就不會出現差錯。”兒子點頭牢牢記下。幾天后有客人登門,問這家兒子說:“令尊在家嗎?”兒子答道:“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客人聞言大驚,以為這個后生出了什么毛病,急忙離去。笑話本不可當真,但類似這種情況并不鮮見。今人如不注意,也可能出錯。這類生活常識,說來并不復雜,在“令尊”這個稱呼里,“令”是對別人親屬的敬稱,如“令兄”、“令弟”、“令愛”(別人的女兒)等;“尊”是尊長、長輩,這里說的正是父親。加上“令”字,“令尊”就是別人的父親,自己的父親不可稱為“令尊”。如果說到自己的父親以及比自己年長的家人,則需要在前面加個“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比自己小的家人,在前面加個“舍”字。如“舍弟”、“舍妹”。對別人的家人稱呼用敬稱,對自家的家人稱呼用謙稱,不可發生顛倒。在謙稱與敬稱上有個小小竅門,只要記住,保誰不差:“家大舍小令他人。”
【第98句】:【眼睛里冒火】(慣)形容人極其憤怒的樣子。 也作“眼睛竄火苗子”。
【第99句】:【瞎子看西洋景——白熬工夫】(歇)西洋景:即西洋鏡,一種民間娛樂活動的裝置,內裝若干幅可以左右移動的西洋畫,觀眾從透鏡中觀賞。指白費時間、精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