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語人生】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自此創造出來。
【第2句】:要安于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鉆營強求。能夠安于本分,內心的煩惱就會慢慢地淡化。
【第3句】:【佛心禪語】《頌投子答月圓未圓》:圓缺曾伸問老翁,石龜銜子引清風。咋朝木馬潭中過,踏出金烏半夜紅。--投子義青。
【第4句】:來得明,去得白,生財有道;跌得倒,爬得起,處世得方。言易招尤(怨恨),對人須少談幾句;書能明理,教子宜多讀兩章。
【第5句】:【禪語人生】我們僅僅放下對今生的貪欲,還不叫生起真正的出離心,生起真正的出離心要放下對所有后世世間安樂的貪欲。
【第6句】:【禪心佛語】當我們活在當下的那一刻,才能斬斷過去的憂愁和未來的恐懼,當我們斬斷過去的憂愁和未來的恐懼,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第7句】:【禪心佛語】人的一生都有兩本存折:一是有形的,錢、財、物;二是無形的,關愛、責任、愛心、謙卑。修身立業是古今做人的行為宗旨。
【第8句】:【禪心佛語】人生最大的羞辱是獻媚,人生最危險的境地是貪婪,人生最煩惱的是爭名利。
【第9句】:空性隨應說,不應演非處,若演于非處,甘露即為毒。《大乘密嚴經》阿賴耶微密品第八
【第10句】:此心經常浸潤在慈悲里,才能生起利他的情懷。(宋)岡波巴《寶鬘集》
【第11句】:【禪語人生】只有一條路不能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只有一條路不能拒絕——那就是成長的路。
【第12句】:【禪語人生】與人相處要牢記「默」字;與家相處要牢記「忍」字;與世相處要牢記「寬」字。
【第13句】:【禪語人生】以這樣的心去做每一件事,心中系念盡虛空遍法界的福祉。那么這份功德也就做的盡虛空遍法界,而你的家庭就是道場,你的家務事就是最大的佛事。
【第14句】:【佛心禪語】自由的人,才是快樂的人。你的心有多自由,你就有多快樂。
【第15句】:【禪語人生】我們人類有責任協助其他生命都能獲得安全,這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第16句】:一支蠟燭如果沒有心,就不能燃燒:即使有心,也要點燃才有意義。雖然點燃的蠟燭會有淚,但總比沒有點燃的好。
【第17句】:【佛心禪語】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過;善念不間斷,好事日日做;妙法時時用,法喜多分享。
【第18句】:你在路上,不代表出發;你出發了,不意味著就是前進;你前進了,或許離目標更遠。在路上,不說明你就會走路。
【第19句】:心如鏡。雖外在景物不斷轉變,鏡面卻不會轉動,此E口境轉而心不轉。心隨鏡轉,動轉不息,則人我是非皆成昏擾,不能自己。
【第20句】:【禪語人生】我們都知道貪是不好的習慣,可是有時候我們又會走入另一個極端--慳,也就是小氣、舍不得和吝嗇,有人以為這是節省,其實慳和節省是兩回事。
【第21句】:在佛家眼中,心中無物,四大皆空。我們雖達不到這種境界,但也應當時時擦拭心中雜念,以使其不被塵世所染。
【第22句】: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找到行事的準繩,看到過去的得失,規劃未來的方向。
【第23句】:如眾翳者同于一處,見各差別,互不相礙,皆由眼翳,不見正色。眾生亦爾。色性無礙,心緣異故,蔽于正見,不了真實。《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第24句】:【圣經文案】422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里豐豐富富的存在心里,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西3:16)
【第25句】:在勞動中收獲滿足感,勞動能創造財富,這種財富包括具體財富和內心的財富。
【第26句】:【禪心佛語】從此,長者的兒子更是身體力行,講經授法無怠,舉止言行為人師表,經常開化弟子們,使他人發大乘心。
【第27句】:【佛家禪語】生一念好心,則結一分好緣;說一句好話,則多一分歡喜。
【第28句】: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壇經一『千悔第六》
【第29句】:【禪心佛語】可怕的念頭,就像一陣驟雨,把向上的山路蒙住,看不見山徑了。
【第30句】:【禪心佛語】如果我們心里始終懷有感恩的態度,我們就能支持、保護和傳播實修傳承的教法。否則,我們會將佛法變成表面的東西。
【第31句】:【禪心佛語】紀老操著一口南京下關話,陷入回憶之中:“面對這么多的難民,寂然法師沒有一句怨言,一個個地將他們收留下來,而且把寺里所有的糧食都拿出來給難民吃。
【第32句】:【禪心佛語】凡事心存誠懇,而不虛情假意。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視他人。
【第33句】:【經典佛語】“慈悲”乃是一種能和藹、溫柔地對待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人、事、物的能力。
【第34句】:【佛心禪語】別人一句話,一個行為,自己看著不舒服了,惹自己生氣了,就是自己心眼動了,這一動,造業不說,自己其實就已經被三界所拘住了,被命運所拘住了。
【第35句】:【禪語人生】搖擺的鐘表,當它不搖擺時是一種靜態,當它搖擺時也是一種靜態。進入不搖擺的靜態可能很難,打破搖擺的靜態更難。
【第36句】:并能繼續向前走,欣賞自己的生活,也享受生活的過程,這就是我們應有的人生態度。
【第37句】:海門山,長安道,茫茫煙水連芳草。樓頭客,馬上郎,一聽落梅悲故鄉。春風過眼花飛盡,蝴蝶翩翩過短墻,更聽是何章?——《舒州龍門佛眼和尚文案》
【第38句】:【禪語人生】知晝則知夜,知始則知終,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處。
【第39句】:【禪心佛語】寂寞是聽見某個熟悉名字,不小心想起某些故事;孤獨是路過我身邊的影子,笑著對我說似曾相識。
【第40句】:【禪心佛語】忍讓,不是要事事都聽別人的,而是斬斷自己內心的煩惱,不把心力放在糾結,郁悶,憤怒上,才能坦然而堅定地做該做的事情。
【第41句】: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贊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于諸觸欲,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
【第42句】:【禪心佛語】發菩提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屬于大乘。發出離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屬于聲聞乘。
【第43句】:當我們徹底確認了自他不二,從此對于任何人,乃至任何生命現象,都會油然產生一份親切感,而不會有強烈的疏離感和排斥性。——耕云先生
【第44句】:【禪語人生】征服世界,并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第45句】:【禪心佛語】行善并非責任,它是一種權利,可以讓我們擁有健康和快樂。
【第46句】:菩薩求佛道,應當學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謂聲聞、辟支佛、佛智慧。(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十八
【第47句】:【禪心佛語】失去的東西,有必要去追討嗎?佛曰:失去的東西,其實從未曾真正地屬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討。
【第48句】:【禪語人生】一切如來本起因底,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第49句】:途有掃地僧,殿供佛光影。問故何去來,卻答不知情。此中有禪意,修行可千年。蕓蕓乃眾生,踽踽自獨行。
【第50句】:【禪心佛語】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凈,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凈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
【第51句】:吃飽飯沒事做的人,固然不快樂:忙著應酬、打麻將、觀光旅游,一個“無所事事忙”的人,在飽樂之余的疲倦與空虛,又何嘗稱得上快樂?
【第52句】:【禪心佛語】人生中最大的悲哀是看不清自己,以自我為中心,過于執著,迷失于自我偏見。
【第53句】:【禪語靜心】佛教微博經典:無論遇到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界,不起煩惱念,不增執著心,就是看破。人無恒常,事無恒久,順境時處之安然,逆境時處之泰然。
【第54句】:【禪心佛語】即使你能在戰場上戰勝千軍,但唯有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第55句】:【佛心禪語】最快的腳步不是跨越,而是繼續;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最好的道路不是大道,而是小心;最險的道路不是陡坡,而是陷阱。
【第56句】:【佛家禪語】沒有吃過苦的人生,就無法真正探討道理,也無法充分發揮良能。
【第57句】:生也注定,死也注定,從生到死之間的漫漫人生,注定要我們去跋涉。在這條跋涉的路上,我們一刻都無法停止心靈的顫動。
【第58句】:般若現證即是自內證耶?佛言:不也,善男子,般若如實觀見法身為內證也。終不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為內證也。非但聞思即能證得自內所證真如之法。《大乘寶云經》卷四
【第59句】:【經典佛語】“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這個世界不是那一個人的世界,而是所有人的世界,所有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第60句】:【禪心佛語】憤怒是盲目的,在能掌握判斷事實之前,就遮避了智慧的眼睛。
【第61句】:【禪心佛語】千錯萬錯是自己的錯,自己沒有福,既然沒有福,現在要積福。必須坦然受報,懺悔自己,念佛回向,絕對不起嗔恨辱罵之心。
【第62句】:何謂菩薩能持禁戒?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
【第63句】:【圣經文案】349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后1:4)
【第64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我們的快樂源于我們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樂,我們的痛苦源于我們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樂。
【第65句】:【禪心佛語】石觀音寺這座千年古剎的十方叢林之道風,于二戰寺院被炸毀以后近百年,終于重新樹立起了叢林法幢,名寺重興,龍天慶贊。
【第66句】:【禪心佛語】譬喻:從高樓下乘于大象,下象乘馬,下馬乘輿,下輿坐床,下床墮地,從地落坑。
【第67句】:【佛心禪語】心要清凈,做好內外環保——愛惜地球資源,照顧人生資源。
【第68句】: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而我,不著我所。《華嚴經》卷四十八,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第69句】:智與愚,無有極處,智者只是相對的智者,愚人只是相對的愚人。假設一定要給個定義的話,可以這么說:愚蠢是自以為已經足夠聰明,智慧是認識到了自己的淺薄。
【第70句】:【禪心佛語】心邪眼睛歪,看啥都不正。立志學山,行道學水,學山堅定,學水曲達。
【第71句】:【禪心佛語】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是故圣人設化,以病苦為良藥。
【第72句】:逃避不一定躲得過,面對不一定最難受,孤單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能常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轉身不一定最軟弱。
【第73句】:【禪心佛語】世上并沒有用來鼓勵工作努力的賞賜,所有的賞賜都只是被用來獎勵工作成果的。
【第74句】:【禪心佛語】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放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第75句】:【禪語人生】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話,說話是一種責任,不是權利或享受,要尊重對方的自尊心。
【第76句】:【禪語人生】在一個人身上同時會存在或“善”或“惡”的兩個對立面。主張勿因小善而不為,勿因小惡而為之。
【第77句】: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華嚴經》卷十三,光明覺品
【第78句】: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凈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無量清凈平等覺經》,依迦才《凈土論》引文)
【第79句】:【禪語人生】五度如盲,般若如眼。若不能契入空性慧,則持戒忍辱布施禪定精進、、種種善業,皆是無明。
【第80句】:【禪語人生】要先確立大方向和遠目標,為眾生設想,為長久打算,然后放開心胸待人,腳踏實地處事,這才是真正的開放。
【第81句】:雖然沒有人知道遠方究竟有多遠,但是打開心靈之窗,讓快樂的陽光和月光涌進來,寧靜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滅的快樂之歌。
【第82句】:【圣經文案】336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12:26)
【第83句】:佛法不在經書中。求佛法猶如問月,以手指月,其實月不在手指,手指不過指月的工具,若認指為月,則永遠看不到月。經書如同手指,佛法乃是月亮。
【第84句】:【佛心禪語】慧忠禪師又回答他道:“沒什么事要你做。”這樣反復了幾次以后,禪師喊道:“佛祖。佛祖。”
【第85句】:【經典佛語】“忙”字代表“心亡”,現代人為了物質和職業這些每天忙碌的事情往往失去了自我。其實誰的心寧靜,誰才能享受最好的生活。
【第86句】:顛沛患難,是煅煉佛祖英靈漢一大爐鞴,能受煅煉,便如松柏歷歲寒而愈堅。。種種逆境,可動心忍性,增益不能,皆所以成就自己而已。(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五之二
【第87句】:人生數十年,不免生、老、病、死,除了身軀性命之外,還有永恒不滅的“慧命”。子女若能將父母賜予的血肉之軀,善加利用,造福眾生、成就功德,則父母亦能得福報。
【第88句】:【禪心佛語】人活著就是一種心態,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時間,來看待身邊的人或事,善始善終,在卑微時,安貧樂道,慷慨大度;在顯赫時,不嬌不狂,瀟灑人生。
【第89句】:【禪心佛語】所有的一切都是佛字的含義,弄明白了佛字,一切都是那么清凈、平等。
【第90句】:世上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求某個寶貴的東西,然而找到的人不多。即使幸運地找到了,那東西也大多受到致命的損份。但是,我們必須繼續尋找。——村上春樹
【第91句】:【禪心佛語】良好的綜合素質形成來自多方面的良好習慣,道德的文明、思想的健康、作風的正派都是來自有一個良好的習慣,良好的道德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92句】:【禪語人生】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著心通通放下。
【第93句】:若有為求無上菩提,于一事中專心修習,無不成辦。《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第94句】:【禪心佛語】天氣的晴雨不能決定心情的晴雨和我們的心態,人生的道路需要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心晴是要開懷,心雨時亦要開懷,相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95句】: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印光法師)
【第96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炬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印光法師)
【第97句】:【禪心佛語】假使你了解善惡、對錯都在你心中的話,那么,只要在它們生起的地方去尋找就對了。
【第98句】:人往往為了愛自己而損害別人,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養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不去傷害別人。
【第99句】:【禪語人生】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佛都在你的身邊,唯愿你平安健康、幸福快樂。
上一篇:梨渦視頻流行的佛語禪心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