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當做一件事遇到極大的困難時,斷絕自己的后路,把自己置于一種無法回頭的境地,讓自己只能執著、義無反顧地向前》中。就如當年佛陀苦行,立下“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的宏愿一樣,心靈的力量就在我們樂享困難之時產生。
【第2句】: 有些人出口成章,有些人神機妙算,不要相信那是什么天賦 奇才。因為你看到的是他們人前的表演,我看到的則是他們人后的懸 梁刺股、皓首窮經。人和人的屬性一樣,天賦的差別不大,努力還是 蹉跎,最終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分際。
【第3句】: 廣欽老和尚開示說:“受戒是受忍辱,耳聽到別人罵你、刺激你,而 不理會,那就是戒。”與其讓別人說你好話,遠不如別人罵你來的痛快。
【第4句】:背匣牽馬老仆駐足轉身,深深望了眼徐鳳年,喊了聲兩人的共同口頭禪風緊扯呼,然后滑稽可愛又傻乎乎地跑路了。
【第5句】:【一日禪心】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同行的人,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無論你博覽多少群書,依舊無法做到淡定從容。無論你多么深曉人間世事,依舊無法做到淡定從容。世間百態,必定要親自品嘗,才知其真味;漫漫塵路,必定要親力親為,才知曉它的長度與距離。
【第6句】:應觀四念處:所謂無身住處,無受住處,無心住處,無法住處,無住處建立處,是名念處。《大寶積經》卷-。-,善德天子會
【第7句】:眾生與佛性,本來共同。以水況冰,體何有異?冰由質礙,喻眾生之系縛;水性靈通,等佛性之圓凈。——《楞伽師資記》原序
【第8句】:【天天禪語】恒順:水隨順不同的器皿顯現為不同的形態,遇方則方,遇圓則圓。修正道德的人也如此,遇到善人時以善的方法來引導,遇到惡人時以惡人接受的方式來度化。
【第9句】:不必另擇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勤身率,使其同歸凈域,盡出苦輪。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印光大師文鈔增廣·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一》
【第10句】: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于佛。亦如魚生于水,水不生于魚。欲觀于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于水,已見佛者忘于心。——《達摩大師血脈論》
【第11句】:深信:佛、法、眾僧是常,十方諸佛方便示現,一切眾生及一闡提悉有佛性;不信:如來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達多真實破僧、出佛身血,如來畢竟入于涅槃,正法滅盡。是名菩薩信心具足。《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一,獅子吼菩薩品
【第12句】:清凈:水的本質是清凈,人的本質也是清凈的。水猶如我們的清凈心,煩惱污垢的沙石本來就未曾污染過水的本身。
【第13句】:所謂天堂、凈土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參禪修行的目的就是把我們 與生俱來的善良本性顯現出來,就是常說的明心見性。《六祖壇經》中的 “無相頌”最后一句說:“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就在目前。”說的就是這個 道理。
【第14句】:(一)自利利他若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憫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此人于彼人中極為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中阿含經》卷一,《善法經》
【第15句】:一切凡夫所有的身心都不得自由,或者心隨于身,或者身隨于心。“身”即身體以及外在行為,“心”即心靈以及內心想法。什么是“心隨于身”呢?
【第16句】: 行走在雨中,不要總在意腳下的泥濘,如果心中有一條灑滿 陽光的路,你的步履就不會猶豫而沉重。
【第17句】:以分別為道,以煩惱為道,以疾病為道,以鬼神為道,以苦為道,以死為道。(宋)藏巴嘉熱大師“六平等”
【第18句】:人的品格猶如土壤,佛法就像種子,菩薩的功德就像苗芽,諸佛的境界就像果實。若沒有肥沃的土壤,即使播下優質的種子,也長不出挺拔的苗芽,更無法結出飽滿的果實。同樣的,一個人若缺乏高尚的品格,即使獲得殊勝的法教,并專心念佛,也無法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與護佑,更無法成就圣者的任何境界。
【第19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我們只是擁有錢財,福報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具有善用錢財的智慧,否則錢財并沒有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就像有些人,沒有錢財的時候盼望得到錢財,得到了錢財又覺得煩惱,既不知道如何管理,又不懂得如何善用。所以大多數人的最終結局就是“人財兩失”。
【第20句】:常有人為事業不順或身體不好,而懷疑家中的神位不對或有所沖犯。師言:“佛門講定業因果,只要心安處處皆安,心安即理得。在佛教中,任何方位都是好方位。”
【第21句】:來生愿為蓮,菩提樹下修輪回,守一份清寧待菩提花開結因果,不管輪回因果,禪心依舊如故,觀凡塵平生,唯愿遇見的他生生安好。
【第22句】:給事留一個機會,給人留一個空間,給己留一份尊嚴。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包容別人,就是寬恕自己。漂泊于俗世,忙碌于紅塵,人生,最難得的,是好心態;最難放的,是真感情;最難忘的,是人心人;最難求的,是被人懂。
【第23句】: 生活中不應該存在失望和絕望,世界是美好的。不要總是因為一點小 事而失去生活的希望,不要輕易發脾氣。對生活應該充滿希望,因為生命 中有很多人、很多事值得我們去努力、去爭取。
【第24句】:競爭蘊藏了傷害的因子。只要有競爭,就有前后之分、上下之別、得失之念、取舍之難,世事也就不得安寧了。
【第25句】:病是人生最痛苦、也最無可奈何的事。有句話說:“英雄最怕病來磨!”一旦身體不健康,即使擁有再多的錢、再高的地位都沒有用;所以,身體健康就是福。
【第26句】:善住持者,以眾人心為心,未嘗私其心;以眾人耳目為耳目,未嘗私其耳目。遂能通眾人之志,盡眾人之情。……務求己過,與眾同欲,無所偏私,故眾人莫不歸心。(宋)靈源清禪師(《禪林寶訓》卷二)
【第27句】:若菩薩摩訶薩欲疾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應自成熟有情,亦勸他成熟有情,恒正稱揚成熟有情法,歡喜贊嘆成熟有情者。應自嚴凈佛土,亦勸他嚴凈佛土,恒正稱揚嚴凈佛土法,歡喜贊嘆嚴凈佛土者。《大般若經》卷四五。,真如品
【第28句】:我們總抱怨自己沒好的機遇,但我們是否想過,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是 否都用心在做?機遇在哪里?就在每一大大小小的生活工作事項里。當我們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寫好人生的每一筆,我們就會擁有一個完整而美好的 人生。
【第29句】:問:“如何是學人心?”師日:“盡十萬世界是你心。”——《長沙景岑禪師》
【第30句】:從低處來,到達高處,到達高處,須從低處起步,人若是懂得生命的高下之道,便會在人生路上進退有度,以達到平衡。
【第31句】:多聞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59經
【第32句】: 鄉下實在有鄉下的好處,誰家人吼一嗓子,就像在微博發了 個帖子,十戶八戶都能聽到,大家都知道這一嗓子是誰吼的。不像城 市里,即使一個人吼的聲音再大,聽的人往往也很難確定這聲音吼自 哪一棟哪一單元哪一室。我因此喜歡農村,也喜歡微博。有人稱我為 微博老農,我心里那個美。
【第33句】:然則無解行之戒,非戒也;無戒行之教,非教也;無戒教之禪,非禪也;無戒教及禪之密,非密也;非戒非教非禪非密,則非凈土真因也。非有四種凈土,則戒教禪密無實果也。非真因實果,則不顯非因非果之心性也。(明)澫益《法海觀瀾序》
【第34句】:做好事并不是為求名,也不是為求功德。抱著“盡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
【第35句】:煩惱有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世尊,此四住地能生一切遍起煩惱。起煩惱者,剎那與心相應。世尊,無明住地,無始來,心不相應。……若復過恒河沙如來菩提、佛金剛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依持建立。《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
【第36句】:當知佛境界充遍,故眾生境界亦復充遍。離佛境界外,別無眾生境界;舍眾生境界外,別無佛境界。——《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第37句】:回憶中那條鄉路,那間老屋,曾經稚嫩從那里走出,而今回歸,只是因為那里有我們血脈相依,那里珍藏著漸行漸遠失去的安寧與閑適,那份安靜足以超脫生活細碎。閑逸樸拙,個中禪意,似乎更易讓人體悟生活本真。
【第38句】:事無大小,從偉大的心中所做的事,都是偉大的事。事再小,也要用滿滿的誠心去做,就是大,故說凡事恭敬;事再大,不經心,即是小。
【第39句】:其學第一禪,精勤甚難致。其余三禪者,方便遂易至。譬如學射法,初始甚難中,已能中大準,閉目破一毛。《修行地道經》卷五
【第40句】:聽到批評和指責聲,當知“一切音聲皆是虛偽”,不必反應過激;批評和指責別人時,也要知道“一切音聲皆是虛偽”,別那么理直氣壯。
【第41句】: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大迦葉。——佛陀
【第42句】: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凈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印光法師)
【第43句】: 孤羊對群狼說,我是和平主義者。群狼大笑:跟你講和平, 那我們吃什么呀?誰讓你的肉那么鮮美,你的血跟石油一樣誘人而 昂貴。
【第44句】:春節即將結束,大家歡聚的情形仿佛昨夜一夢,轉瞬即逝。開心被留在回憶里,美食只能成為回味,五彩煙花也只曾是天空的一瞬而已。除了業力,沒有什么能跟隨我們到永遠。孝敬父母,關愛生命,懷有善念地度過春節,還是煩惱多多,大魚大肉,自私自利地享受假日,都將會產生不同的善惡果報。
【第45句】: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完完全全、真真正正抓住的,無論是物,還是人,因此不必斤斤計較,刻意追逐。對于不生不滅的生命本源,要把握得住,要認識得透徹,才能夠善始善終。
【第46句】:青年人要以理性智慧處理感情。感情和理智的選擇需要拿捏一個分寸,太理性則冷漠不近人情,太感性則沒有原則。
【第47句】: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余一切施,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古印度)提婆《大丈夫論》卷上,施勝品
【第48句】: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凈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難追!(天如禪師)
【第49句】:緣分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我們無法預見,可該來到時,它卻不遲不緩。正是因為緣分不可強求,所以佛才說:一切都要隨緣。
【第50句】:惡言罵詈,僑陵蔑人,興起是行,疾怨滋生。遜言順辭,尊敬于人,棄給忍惡,疾怨自滅。《法句經》卷上,言語品
【第51句】: 的確,何必為了那些錢財而絞盡腦汁,你爭我搶呢?懂得布施,懂得 舍棄,也許你會得到更多。
【第52句】:汝于一切剎海中,微塵劫海修諸行,一切如來諸行海,汝皆學已當成佛。《華嚴經》卷十一,毗盧遮那品
【第53句】:不耗費資源,不毀壞環境,只愿拯救地球。過度的貪婪和無限的欲望,是毀滅地球和導致自然災害的惡因。
【第54句】:佛家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因果相生,每個人的貧富窮通,都是過去所種的因成熟后所得的果,沒有誰虧待過自己,假設對現今的一切不滿意,那也是自己虧待了自己。
【第55句】:凡夫眾生就像照相機:它能記錄很多影像,還可以通過調整焦距與閃光燈等方法拍攝遠近大小明暗不同的照片,卻唯獨拍不到它自己——照相機。同樣,凡夫能感知地球上的信息,也能研究上至太空下至地殼的現象,卻唯獨不清楚自己,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往哪里去,更不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究竟實相。
【第56句】:【最有禪意的文案】有一志一同的人時時彼此鞭策、勉勵,才能照顧好自己一念善心。
【第57句】:若說第一義諦有我是為身見,若說世諦無我是為邪見。(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十一
【第58句】:順應習氣,承受命運的人一輩子只能庸庸碌碌,成為凡夫俗子。而改變習氣,勇敢正視自己的缺點,并努力克服它的人,最后往往都能成為人中龍鳳。當我們了解這其中的因緣之后,我們就會明白所謂前生今世,并不是天方夜譚的事情,它是有因果聯系的,而命運的吉兇和未來的禍福,也可以從我們自身找到答案。
【第59句】:當我散步時,看著地上的落葉,就想:同樣是樹葉,有些掉落在花園里,有些掉落在草原上,有些掉落在泥塘中,甚至有些掉落于懸崖之下。同樣,地球上的生命就像樹葉,由于各自的業力不同,所去的地方也不一樣,有的往生凈土,有的升人天堂,有的投生為人,還有的卻墮入惡趣之中。
【第60句】:找覓一瓢花瓣上晶瑩的露珠,洗卻滿身塵埃,給無處擱淺的酸楚,找到一個暫時的棲身之地。不想再去奢求天長地久,得失與成敗。撫琴一曲云水禪心,揮袖蕩去煙火里的俗情塵念,遠離塵世的喧囂;守一方凈土,風揚處坐觀云起,蘭香潑墨,點滴溫婉。
【第61句】: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后,眷屬大小,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地藏菩薩本愿經》卷下
【第62句】:當我們快樂時,快樂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我們多擁有了什么,而是減少了一些煩惱與執著;當我們痛苦時,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我們缺乏了什么,而是增加了一些自私與欲望。
【第63句】:多數人并不向往崇高的境界,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過心靈飛越塵俗的奇妙體驗,也不相信世上還有比眼前的小樂趣更好的東西,因此缺乏向上追求的積極性。菩薩與凡夫的最大差別就在于此。良好的心理素質,穩定的情緒是人生成就的關鍵因素
【第64句】: 給別人留多少余地,自己就擁有多少騰挪的空間。要自由地 舞蹈,就不妨給別人的余地留大一些。
【第65句】:修行人就是要在現實生活環境中鍛煉自己、考驗自己——鍛煉自己抵制煩惱的力量,考驗自己的定力。
【第66句】:紛擾練心,靜時養心,坐時守心,行時驗心。莫說無益身心之語,莫入無益身心之境,莫動無益身心之念。修心當以凈心為要,修道當以無我為基。過去事,過去心,不可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休必勞心。
【第67句】:要清楚地明白,我只是中個人,阿彌陀佛才是老板。中個人不把眾生介紹給阿彌陀佛,而想寄在自己的門下,那是信仰上的大貪腐。
【第68句】:看清自己,意味著不以他人的眼光評判自己,不為他人的意見輕易動搖。我們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也要善于從自身中找到平衡——也許某方面我們比別人優秀得多。
【第69句】: 一日,佛祖問弟子:你微博了嗎?弟子答:沒有,我只一心 念經,因為真如在經里。佛祖說:人間處處有真如,既在經里,也在 微博里。弟子不解:上微博會耽誤念經的。佛哈哈一笑:經和微博是 一不是二,都是真如,誰也耽誤不了誰。
【第70句】:修行是對你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優化與提升,你會變得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力、更有奉獻精神。
【第71句】:不求在俗世中暮鼓晨鐘,千年坐禪,但可隨著音樂放縱遐思,坐看云起,養一份釋然。
【第72句】:我們都不是很完美的人,但我們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孤獨的時候,給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時候,給自己溫暖。學會獨立,告別依賴,對軟弱的自己說再見。
【第73句】:人要培養堅強獨立的性格,不要有依賴性;負擔雖重,只要有心,沒有挑不起的擔子。
【第74句】:常于諸法不作二,亦復不作于不二,于二不二并皆離,知其悉是語言道。《華嚴經》卷三十九,十回向品
【第75句】: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出不入,不溢不散,是為人不二法門。《維摩經》卷中,入不二法門品
【第76句】:千帆過后便會懂得,人生最美是淡然淡淡的如蘭,不為百花爭艷卻芬芳雋永,淡淡的如水,雖無色無味卻是生命的源泉。
【第77句】:【天天禪語】我們為什么要修心?佛陀在經典中說得很清楚:如果我們的心向善的話,所說的言語、所做的行為都能成為善;如果我們的心向惡的話,所說的言語、所做的行為都會成為惡。我們的所言所行成為善還是惡,取決于自己的心態。同樣,我們獲得快樂還是遭遇痛苦,也完全是由自心的善與惡來決定。
【第78句】: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數之自然,應其所行;殃咎追命,無得縱舍。善人行善,從樂人樂,從明人明;惡人行惡,從苦人苦,從冥入冥。《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第79句】:【天天禪語】佛教的真理猶如明燈,將遣除一切眾生的無明,并啟迪心靈的智慧。跟著真理的腳步,讓我們來一趟菩提之旅吧。這一定是一個寂靜與安詳的旅程。
【第80句】:世尊靈山拈花,迦葉會心一笑。禪,就在這拈花微笑之間誕生。禪,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人生目標,價值追求,尤其是其不拘一格的機鋒,滌蕩著世人浮躁的心靈,使愈來愈多的人得以擺脫煩惱的糾纏與束縛,驀然回首處,尋找到那內在本自具足的寧靜與祥知……
【第81句】: 誰的丹青能夠潑出這樣的秋意,誰的筆墨能夠書寫這樣的絕 美?好一湖殘荷,好一幅寧折不彎的寫意!折了又如何?折是一種涅槃,在滿湖律動的火焰中,翠綠的夢開始重生,來年的芙蓉國里,處 處是青荷堅挺的身影,希望的蜻蜒,已經踏上繽紛的回春路!
【第82句】:因果在什么地方修?就在舉心動念之間來修。起一念善,就是種善因,就會有善的果報;起一念惡,就是種惡因,就會有惡的果報。
【第83句】:常觀諸佛妙法身,體性如空不可得,一切諸罪性皆如,顛倒因緣妄心起,如是罪相本來空,三世之中無所得。非內非外非中間,性相如如俱不動。《心地觀經》卷三,報恩品下
【第84句】:年輕的女孩問:“穿衣服怎樣才好?”師言:“自然最好。衣服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也可以表現我們的氣質;什么身份,什么年紀,什么情境,都要合乎自然的穿著才好。”又言:“穿衣要順其自然才美;很牽強的,不自然的,也就不美了。”——證嚴法師
【第85句】:深觀察十緣生句,當于真言行通達作證。云何為十?謂如幻、陽焰、夢影、乾闥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大日經》卷一,住心品
【第86句】: 人存于世,不要用貪婪、嗔怒、愚癡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別忘了你還 有美麗、智慧、悲憫、寬恕的另一只眼。不肯寬恕別人的人是最可悲的, 因為他早已暴露出自己狹小的心靈空間。人與人之間多一份理解和寬容, 人生就會更快樂,更有意義。
【第87句】: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如燒開水一般,未燒開之前千萬不要停熄火候,否則重來就太費事了。
【第88句】: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65經
【第89句】:學佛之前,生命像二張白紙,橫寫豎畫,隨心所欲。學佛之后,生命像在紙上學寫字,要端正規矩才能給人看。
【第90句】:不怒勝瞋恚,不善以善伏;惠施伏慳貪,真言壞妄語。不罵亦不虐,常住賢圣心。《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51經
【第91句】:“寬容”兩個字包含著人生的大道至理。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寬容,注定不會幸福。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和胸懷,更是一種處世的態度,我們在寬容的同時,也創造了生命的美麗。
【第92句】:還有一種人,內心原本潔凈、善良,只是由于生存競爭的需要,攻擊意識或防御意識較強,呈現在別人面前的可能是一個“麻煩分子”的形象,但真性情一旦為人所知,內心的美質表露出來,仍然會為人所喜愛。
【第93句】: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說某個人看上去“財大氣粗”,實質上應該反過來講,“氣粗則財大”!一個人氣場的能量大小,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指數,決定他能走多遠。這和物理學的原理一樣:磁性的大小決定吸引鐵塊的大小!
【第94句】: 世上沒有你喜歡不喜歡做的事,只有需要不需要做的事;世 上也沒有需要不需要做的事,只有你不得不做的事。為稻粱謀的事那 就是事,無需為稻粱謀的事,那是詩。生活中多的是事,缺少的是 詩,所以許多人才會以不同的形式寫詩。
【第95句】:生活不要鉆牛角尖,有一位禪師寫下兩句話讓弟子參悟,綿綿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很多弟子猜測紛紛,可能一人打傘行,可能一人在屋檐,可能就是雷陣雨,可能了許多可能。其實真正的答案,所謂的不淋一人,不就是兩個人都挨了淋嗎。
【第96句】:中國禪宗提倡“即心即佛”,是說心本身就是佛;“非心非佛”表示無心也無佛,這種心境就是佛的心,因此,“非心非佛”的意思其實相同于“即心即佛”。慧勤禪師引僧人進入的境界是萬物皆空,無差別無對立的境界。
【第97句】:生活中有苦也有樂。是苦惱總纏繞著你,還是快樂溢滿全身,這些都是 由你自己決定的。如果一個人真正懂得了從生活經驗中找人生樂趣,他就不 會覺得自己的日子充滿壓力及憂慮,相反,會感覺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第98句】:可以說,世界上真正的大業,都是在別人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完成的;在人類一步步從過去走向未來的過程中,不可能的事,一件還沒有。
【第99句】:將自己的最低需求作為貧富分界線,人就容易知足;將別人的狀況作為貧富分界線,則永不知足。
上一篇:簡單禪語-禪語悟道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