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絕望定律:永遠不要絕望,即便失明了也還可以用心去感知。
【第2句】:【佛心禪語】閉上眼睛,清理你的心,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用心甘情愿的態度,過隨遇而安的生活。
【第3句】:【禪心佛語】睡覺是最好的解脫,睡著了,不悲不氣不孤單,什么都煩惱都沒有。
【第4句】:【禪心佛語】佛家講緣,有些東西是你的就是你的,但有些東西不是你的,你再煩惱也沒有用。拋卻這些對身心毫無用處的煩惱,快樂起來,做生活的智者。
【第5句】:【禪心佛語】忍讓,不是要事事都聽別人的,而是斬斷自己內心的煩惱,不把心力放在糾結,郁悶,憤怒上,才能坦然而堅定地做該做的事情。
【第6句】:【禪心佛語】常常責備自己,不斷改進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第7句】:【禪心佛語】逆境是真理的第一程。在逆境中才會給人以更深的恩惠和更直接的啟示。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則更令人欽佩。
【第8句】:【禪心佛語】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眾生,都能成為和自己一樣的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類及眾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第9句】:佛說:有人因貧苦而多怨恨,與眾生無端結下惡緣。菩薩布施的時候,對怨家、親人一視同仁,不記念過去的舊惡,也不憎恨作惡的人。
【第10句】:【禪心佛語】親人就像老棉衣,就是出痱子,依然要捂著你。友人就像晴雨衣,需要了就穿,用過后放一邊。
【第11句】:【禪心佛語】佛法對世間萬象的解釋,皆包含于“因緣因果”四個字內。
【第12句】:透過每縷禪語都能見到太陽,通過每段祥事都能抵達心靈;禪是面鏡子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禪是盞明燈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第13句】:【禪心佛語】若不了解佛法的真理,只求外在的感應,那就容易退失菩提心。
【第14句】:【禪心佛語】經歷一些事,讀懂一些人。不要以為我傻,只是有些東西我看在眼里,埋在心里。
【第15句】:【禪語人生】一個人,如果時時想到的只是自己,只在乎自己的感知,只考慮自己的存在,那只能說明“自己”出了問題,有了毛病,這個毛病叫自私。
【第16句】:勤心作福,不可貪清閑。少年清閑,是不祥事,非折壽即損福。(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五之二
【第17句】:因果法則總是平衡的,好比化學方程式,一邊起什么反應,那么另一邊就會有相應的生成物。
【第18句】:【佛家禪語人生】紅塵一路,只愿如蓮,不為誰開,不為誰落,任世事歸入風塵,守著自己的一寸光陰,在云山水墨間,低眉,行走,水一般的穿越紅塵,引得清風自來。
【第19句】:【禪語人生】信步流連中,見一位在枯樹下潛心打坐的佛門老者,其入迷之態止住了我的腳步。
【第20句】:不滿足的愛就是缺愛癥。唯有以宗教精神——用慈施悲來凈化人心,洗凈社會病態,讓眾生多得福報。
【第21句】:【禪心佛語】生命總是美麗的,不是苦惱太多,只是我們不懂生活;不是幸福太少,只是我們不懂得品味艱難。
【第22句】:【禪心佛語】沒有智慧的人貪心和欲望比較多,所以沒有快樂。你貪求和執取的事越來越多,由此帶來的苦惱也越來越多。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無欲無求,無貪心,所以輕松快樂。
【第23句】:聰明人看重自己得失之處,智慧人時刻謹守得失之心。粗衣淡飯,皆生歡心,利人利物,平心養心。
【第24句】:無似、無對待,無等、常寂靜,自性本凝然,是菩提心相。《尼干子問無我義經》
【第25句】:【禪語人生】心頭最大的傷,不是傷害本身,而是還在和煩惱較量。回頭是云煙,煩惱豈永久。人生的方向,就是路過痛苦,走向寬厚。
【第26句】:【禪心佛語】很多時候,一個人發現自己愛上一個人,都是在跟他分別的時候,突然一下見不到那個人了,才知道自己已經不知不覺地對那個人產生了很強的依戀。
【第27句】:【佛心禪語】白馬紅纓衫色新,不是親家強來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
【第28句】:【禪心佛語】對于不會利用機會的人而言,機會就像波浪般奔向茫茫的大海,或是成為不會孵化的蛋。
【第29句】:【禪心佛語】謊言起初是甜美的,但結果是苦澀的。真相起初是苦澀的,但結果是甜美的。
【第30句】:【禪心佛語】首先管得住自己的身口意,才有資格要求別人,別人才會誠信我們、維護我們,身口意管好了,結果一定會好。
【第31句】:【禪心佛語】常存安靜之心,常存寬容之心,常存善良之心,常存童稚之心。常存此四心,悠然度百春。
【第32句】:【禪心佛語】成功了,確實不容易,也許它蘊含了我們半生的心血,既然成功的果實來之不易,就讓我們多一點居安思危的意識,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吧。
【第33句】:苦依于業,業依于結,而苦、業、結都無所依,以必性常凈故。如是當知,一切諸法無有根本,都無所住。《大集經》卷十五
【第34句】:轉迷成智:正知正見使人神清心凈,寂定常樂;邪知邪見令人思想分歧,迷惘艱苦。
【第35句】:癥結出在自己的身上,因為“我”不會忍耐,不知吞下這口氣,更不懂消化掉這口氣。
【第36句】:【禪心佛語】道歸一至道,至道無二。道非兩邊,不應異存。了義不偏,不應單取。如是是道。
【第37句】:參禪是參自己禪,非參佛祖善知識禪也。其所悟處,不悟佛境,不悟祖緣,不悟地心,不悟外法,皆是自悟其自己。-《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第38句】:【佛心禪語】做人要放下身段、縮小自己,如微塵無處不在,發揮納米般的良能。
【第39句】:【佛心禪語】追逐獵物僅僅靠猛跑是不夠的,尤其在對付大群獵物的時候,必要的準備和步驟是獲得成功的基礎。而謀劃是實現這一切的唯一保障。
【第40句】:極兇大惡,莫過于自我心中的煩惱賊:它常在我們毫無防備之下,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
【第41句】:吃一回虧,學一回乖。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
【第42句】:【禪心佛語】當你跌倒的時候不要白白的爬起來,任何一種磨煉,都是寶貴的經驗。
【第43句】:【禪心佛語】成熟的人生觀,必須要多方面去了解人生、面對眾生,產生一種悲憫與恕道。
【第44句】:【經典佛語】“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第45句】:【佛心禪語】菩薩慈悲柔和地回答說:“我憶念你,護持你,而且我永遠不會離開你。在那些你最困難最痛苦的時候,你只看到一對腳印,因為,那是我抱著你在走的。”
【第46句】:【禪語人生】有些事情請忘記,有些事情請記住,生活不是呆板的被動,而是一種寵辱不驚的活潑,與水平。
【第47句】:【禪心佛語】人世間的一切美好,都要靠自己付出努力,付出辛勤的勞動去創造。
【第48句】:【佛心禪語】自己豐富才能感知世界豐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社會美好,自己坦蕩才能感受生活喜悅,自己成功才能感悟生命壯觀。
【第49句】:【禪語人生】我們的心總是隨著外在的境界轉變,或者喜歡什么,或者厭惡什么,變化不定,不能平靜。
【第50句】:【禪語人生】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后甜。歲月無情,詩書有味。工作之余,茶余飯后,多讀幾本好書,多結一些善緣,多交幾位好友,讓生活更高雅,更充實,更幸福。
【第51句】:【禪心佛語】那么,該如何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呢?首先是要懂得如何判斷什么是好念頭,什么是壞念頭。
【第52句】:【禪語人生】我在苦惱中常常想,說真實自然須有極大的勇氣的;假如沒有這勇氣,而茍安于虛偽,那也便是不能開辟新的生路的人。
【第53句】:【佛心禪語】大波浪接著說:“當你認識清楚你的本體就是‘水’的時候,你就不會再為波浪形體而迷惑,那么,你就不會再覺得痛苦了。”
【第54句】:【四大原則】無論做什么,都要學會運用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順應自然這四大原則,因為我們周圍的人、事、物都屬于大自然的組成部分。
【第55句】:時時刻刻注意自己所說的話,每一句話都要深思熟慮,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眾生,開導人心,使人開解煩惱?
【第56句】:【禪心佛語】受過三皈依就不再墮三途了,但是這有個前提,前提是什么呢?只有你停止造作惡業了,才不墮三途啊。
【第57句】: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有的人謀劃能力超強,卻缺乏執行力;有的人執行力很好,卻不善于謀劃。如果上述兩種人能夠通力合作,就可揚長避短,做成大事。
【第58句】:【禪心佛語】如果有兩種選擇:一是一流的團隊,三流的執行能力;二是三流的團隊,一流的執行能力。我情愿選擇后者。
【第59句】:【壽光禪師護生詩】放生贖命事雖庸,無限陰功在此中,一歲積成千種福,十年培養萬重功。已赴羅網遭困厄,將投湯火近驚沖,臨刑遇赦恩無量,彼壽隆兮汝壽隆。
【第60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頌投子答月圓未圓》:圓缺曾伸問老翁,石龜銜子引清風。咋朝木馬潭中過,踏出金烏半夜紅。--投子義青。
【第61句】:【禪語人生】相互信任是愛情的基礎。懷疑對方有時是一種怕失去的擔心,主要是對自己沒有自信。兩個互相猜疑的人,卻愛的死去活來。兩個人越是吵架越是難分難舍。
【第62句】:身體有病,要靠醫生來診療;心靈有病,要靠自己來醫治。(當代)星云《佛光菜根譚》
【第63句】:【禪心佛語】女人,大美為心凈,中美為修寂,小美為貌體。男人,大智為信仰,中智為克己,小智為財奴。
【第64句】:佛門即空門,悟極返空,既然眾生都在苦苦求索著“空門”真諦,佛祖自然不會將門關閉,而是大開佛門,只待有緣人。
【第65句】:不欺諸佛,不自欺己,不誑眾生,是為菩瀘第一至誠。《寶女所問經》卷一
【第66句】:【禪心佛語】藕斷絲連載不動許多愁獨上西樓怎敢天長地久恨宮闕成全天涯陌路人祈求蒼天憐隨人愿不各自一邊。
【第67句】:一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潭州溈山靈佑禪師文案》
【第68句】:【禪語人生】要求所有的人,都和你持相同意見,是不可能的,就是因為意見分歧,才會有「賽馬會」的產生。
【第69句】:【禪語人生】這年,這月,這時光,依舊沉靜的日子,不知疲倦的追尋著,因為知道,再美的遠方,總有期待;再遠的路途,總有歸程;再高的心,總有驛站。
【第70句】:對一件事的了解需要經過內在分析的發展,以及多種階段。人們不應把某一階段看成是終止,而應堅持到最終,看到真理為止。《中部》,第175經
【第71句】:【佛心禪語】按佛教的觀點,人每重復一次同樣的行為,記憶的痕跡就加深一次;重復得越多,痕跡越深刻,形成了習慣性思維和行為方式。
【第72句】:【禪心佛語】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虛度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并沒有多大意義,濫用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第73句】:【佛心禪語】坦山和尚聽了小沙彌的問話,訝異地回答道:“我背那位女施主過河后,就把她放下了,沒想到你卻把她緊緊背著,到現在都還沒放下來。”
【第74句】:人生數十年,不免生、老、病、死,除了身軀性命之外,還有永恒不滅的“慧命”。子女若能將父母賜予的血肉之軀,善加利用,造福眾生、成就功德,則父母亦能得福報。
【第75句】: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為眾生故,然盾乃得成菩提道。《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76句】:天道酬勤,人的一生全是靠奮斗,唯有奮斗才能成功,上蒼更是惠顧那些勤奮上進的人。只要你肯付出努力,相信自己,你就會譜出一段美妙的音符,來唱出你心中的那首歌。
【第77句】:事事難順事事順,心境一轉乾坤輕;何必戚戚眉頭蹙,無中妙有萬緣空。
【第78句】:業由心造,業隨心轉罪業因緣,自身所造,非父母為,非從天墮。人行善惡,受苦樂報,如響應聲。貪現前利,心行邪諂,不知后世累劫受殃。《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
【第79句】:【佛心禪語】萬事皆有緣,人生當隨緣。隨緣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憂,不躁進,不強求。以佛心保持平和,能處變不驚,并能體會到生活之樂之關。
【第80句】:懂,無需太多語言,有時只需一個微笑,一眼凝眸,它是靈魂與靈魂的對白,它是心與心的共鳴。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相惜。懂,不是一個字,而是一顆心。
【第81句】:【禪語人生】我真想在你腦子里裝個抽水馬桶把你腦子里那些惡心的東西都沖掉。那他整個腦子都要被沖掉了。
【第82句】:【佛學經典文案金句】焦樣克服對未來生活的擔憂9佛日: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佛道教經》
【第83句】:【禪語人生】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斯絕亦絕,般若現前。
【第84句】:【佛心禪語】如果我不為自己,那么,誰會為我·但如果我只為自己,那么,我生存有什么意義呢?
【第85句】:搔癢生樂受,無癢更安樂,如是世欲樂,無欲更安樂。(古印度)龍樹《中觀寶鬘論》
【第86句】:【禪心佛語】同樣是患了老人癡呆癥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歡喜,另一位卻讓人心起煩惱。年輕時心念的養成,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
【第87句】:家長對孩子嬌慣溺愛多少,孩子就讓家長失望多少。求可求,不強求;有自信,不亢奮;知好歹,不較勁。
【第88句】:雖復處居家,服寶嚴身具,善攝諸情根,厭離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為真出家。《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
【第89句】:【佛心禪語】做人要行不違仁,言必合禮,恭而能和,簡而且肅。富時沒有富毛病,窮時總有窮志氣。
【第90句】:【禪語人生】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第91句】:【佛心禪語】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毀謗我們。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為什么?我們一定要保有一顆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凈的心。
【第92句】:要評論人嗎?要發表不同意見嗎?等一等!先問一問我們的心:是不是心平氣和?是不是柔軟慈悲?若不是,慎開其口。
【第93句】:包容:水遇到阻擋物并不會爭鋒相對,而是繞道而流,包容與寬恕的人就像水一樣,既不計較,也不爭論。以善巧智慧,不傷害眾生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目標。
【第94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患生于多欲,禍生于多貪,過生于輕慢,罪生于不仁;道生于安靜,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儉,命生于和暢,只有修為。
【第95句】:若不從一念至一念,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涅槃。《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二,解諸法品
【第96句】:【禪心佛語】交朋友要真心相待,不要背后捅刀;想競爭就拿實力說話,千萬不要搞陰謀軌跡;找對象要真心相愛,不要參雜金錢交易。
【第97句】:【禪心佛語】人類有一項最幼稚可笑的通病,就是做任何事只想自己的需要。不過你該想到,其它的人也正和你一樣,他們只關心自己的需要。
【第98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禪師講故事:馬不肯分擔驢子的負擔,驢子累死后,馬背負了驢子全部負擔和一張驢皮。禪師:馬因不肯分擔,最后卻負擔很多。
【第99句】:【佛學經典文案金句】如何面對對生活中不期而至的蠻故?佛日:菩薩應如是自莊嚴,于世間驚怖處不生驚怖。——《大乘頂王經》
上一篇:快手2024經典的心靈禪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