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低頭不見抬頭見】 釋義:形容經常見面。常用來指辦事、說話要看情面。 例句:老媽勸他去,說道:“一個村住著,低頭不見抬頭見,誰也有求到誰身上的時候,別把路走窄巴了。”
【第2句】:【一輩人不管兩輩人的事】(諺)指兒女輩的事讓兒女自己去料理,當父母的不必包辦代替,操多余的心。
【第3句】:自力“自力”與“他力”相對。佛典中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自力。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他力”,如凈土宗主張持阿彌陀佛的愿力,即屬“他力”。
【第4句】:【北人乘馬,南人乘舟】見“南人駕船,北人乘馬”。
【第5句】:【更上一層樓】 釋義:比喻再提高或再前進一步。這是王之渙《登鸛雀樓》詩句。 例句:野心勃勃的張作霖再不甘心蟄伏洮南一隅,又要“更上一層樓”了。
【第6句】:寧可雪里送炭,不可火上加油
【第7句】:背棄祖國的人,如同失去森林的夜鶯。
【第8句】:【九九八十一,家家做飯坡里吃】(諺)九:自冬至日起,每九天為一“九”。指九九共八十一天,九九過完,天氣轉暖,農家忙于春耕,顧不上在家吃飯,家家都把飯送到地里。
【第9句】:【篩子喂驢——漏豆】(歇)豆:作牲口飼料的豆類作物的種子,諧“兜”。指財產都揮霍光了,露出窮相。
【第10句】:此俗語形容沒有星星和月亮的漆黑一片的天色。如丁玲《糧秣主任》:“有一天夜里,天很冷,黑得伸手不見五指。”
【第11句】:朋友易得,知己難交;交友越濫,知己越少
【第12句】:亂麻必有頭,事業必有因
【第13句】: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14句】:天鵝愛的是湖泊,英雄愛的是祖國。
【第15句】:【春江水暖鴨先知】 釋義:這是蘇軾《惠崇春江晚景》詩句。比喻首先體察和領受到。 例句:雷公樂呵呵地說:“你們看,這真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呵!”
【第16句】:【黃梅天十八變】 釋義:指黃梅天氣候多變。 例句:黃梅天……又以其對忽睛忽雨,諺有云:“黃梅天十八變。”
【第17句】: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第18句】:【雞長起牙,狗長起角】(慣)比喻事情不可能發生。
【第19句】:大無畏佛菩薩不屈不撓地度化一切眾生,宣示正道,降伏一切外道邪說,謂之“大無畏”。“大無畏”出于無我無私的平等慈悲精神。像釋迦牟尼前生為薩埵太子時舍身飼虎,藥王菩薩前生燒臂供佛等,均是“大無畏”的例子。
【第20句】:界含方位意,指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空間。《楞嚴經》卷四:“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后“世界”成為一個偏義復詞,側重于“界”的含義。現在常用時一般指地球所有的地方,也指自然界與人類活動的總和。
【第21句】:【閹豬割耳朵——兩頭受罪】見“劁豬割耳朵——兩頭受罪”。
【第22句】:【凍不死的蔥,餓不死的僧】(諺)僧:和尚。指蔥耐凍,再冷的天氣也凍不死;和尚可以四處化齋,當然不會餓死。
【第23句】:樹木就怕軟藤纏,身體就怕不鍛煉。
【第24句】:【唱高調】(慣)比喻說不切實際、實現不了或根本不打箅去實踐的漂亮話。
【第25句】:【差人見錢,貓鼠同眠】(諺)差人:舊時在官衙當差的人。指差人收受了錢財賄賂,就會和犯人通同一氣,什么枉法的事也能做出。
【第26句】:【讀書人怕趕考,莊戶人怕薅草】(諺)趕考:科舉時代,讀書人前往指定地點參加考試。薅(h。)草:彎下腰拔草。指讀書人怕的是趕考,莊稼漢怕的是薅草。泛指各行各業的人都有自己最頭疼的事。
【第27句】:【河里淹死會水的】(諺)被河水淹死的,往往是自恃善于泅水的人。 比喻精通某一方面道術的人,常常會由于精通而疏忽大意,鑄成大錯。
【第28句】:【話怕三對六面,事怕挖根抽蔓】(諺)三對六面:三方面人當面質對證實。挖根抽蔓:挖出根、抽起蔓查找根源。指面對問題要查對核實、追根究底,徹底弄清。
【第29句】:【鐵將軍把門】(慣)鐵將軍:鐵鎖。指門鎖著,家里沒人。
【第30句】:【糞桶改水桶——臭氣還在】(歇)責罵或譏諷人身上的壞毛病、壞習氣還沒有改掉。
【第31句】:【戲法人人都會,各有巧妙不同】(諺)指人人都會變戲法,但巧拙不同,自然效果兩樣。常比喻處事。 也作戲法人人會變,各自巧妙不同。 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第32句】:惠明當下大一悟。“本來面日”在禪門中指真心、本性,見到“本來面目”也就是“明心見性”。從《壇經》的故事巾可知,不思是非善惡,一念不生,即所謂“本來面目”。
【第33句】:【急水灘頭慢行船】(諺)指船行到水流湍急的地方,行船必須緩慢謹慎。泛指做事到關鍵時刻,務必不急不躁,從容小心。
【第34句】:【清官難斷家務事】意為家務事難以判斷是非,不好處理。 臺灣朱秀娟《女強人》:“欣華從不想多問,清官難斷家務事, 感情的糾紛不是第三者所能擺得平的。” 生兒養女朝上長孩子會逐漸長大,父母要為他們做榜 樣,讓他們學好,做好人。或說:誰家的孩子不是往上長的。 申躍中《掛紅燈》:“你可是三十多歲的人了,生兒養女朝上 長,可不能昧良心哪!”
【第35句】:【凈土】“土”即國土、世界。佛教認為,“土”是由“心”而現的,心穢則現“穢土”,心凈則現“凈土”。一類業報相類似的眾生共同感現一個國土,稱為“依報”。眾生的心識和業報千差萬別,因此,國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無窮無盡。凈土相對于穢土而言,其間沒有生死煩惱、污濁痛苦。也稱為佛土、清凈世界。經上說到的凈土很多,如西方凈土、彌勒凈土、靈山凈土、密嚴凈土、琉璃凈土等。影響最大的是西方凈土,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般所說的凈土,即特指阿彌陀佛依其“四十八愿”所建立的西方凈土。《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經中還描繪了西方凈土的勝妙景像。唐·白居易《畫西方幀記》也說:“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凈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凈土思想從漢末即傳入中國。東晉慧遠在廬山創建蓮社,弘揚凈土法門。后形成凈土宗,專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凈土,是流行最廣的宗派。俗語中或把未受到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稱為凈土。如說:這真是一片人間的凈土!青翠的山峰下,流淌著潺潺的澗水;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盛開著奇異的花卉。(李明權)
【第36句】:人之相愛,貴在真心
【第37句】:【在京和尚出京官】(諺)指在京城的和尚往往吃香,就好比離開京城的京官在地方上吃香一樣。
【第38句】:【太公釣魚——愿者上鉤】見“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第39句】:【店小二】在古裝影視劇和戲曲中,經常可以聽到“店小二”這個稱謂,看到“店小二”這個形象。為什么把店中的伙計稱為“店小二”,其實,是對小伙計的敬稱。 王實甫《西廂記》里有一段描寫:張生說:“這里有一座店兒,琴童接下馬者!店小二哥那里?”店小二日:“自家是這狀元店里小二哥,官人要下來呵,俺這里有干凈店房。” 這里的“店小二哥”跟“店小二”是同一個意思。據記載,宋、元時期習俗稱店伙計作二哥,是對店主稱大哥而言。一家客店或酒店,店主地位最高,當然算老大,而伙計居次,當然稱二哥。不過伙計稱老二,已經含有敬意在內。清代小說中,常有稱官紳的侍從為“二爺”的,如《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只見一個戴紅帽子的二爺,答應了聲‘者’。”這個“二爺”,就屬于敬稱。“店小二”就屬于此類敬稱。 以上說的是“二哥”、“二爺”,再文案“小二”。“小二”的“小”,含有年輕的意思。店中的伙計,一般都由年輕人擔任,因而以“小”字稱之。 如果出現年長的伙計,那就會直呼其名了。有人說“老伙計”未必不可,不過,多指老戰友或老朋友。
【第40句】:【百聞不如一見】(諺)聞:聽。指聽來的再多,也不如親眼一見真實可靠。 也作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百聞不如一見,百講不如一練。
【第41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釋義:意為不可錯過時機。 例句:今天梵梵暗暗下了決心,曉易不說,我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飯桌上的氣氛最適合拉家常了。
【第42句】:【老米飯捏不成團】 釋義:借指感情不睦的人聚不到一塊。 例句:“我跟他今生不得聯合,我跟他‘老米飯捏不成團’,我看見他就來氣!”
【第43句】:【安身立命】見《五燈會元·長沙景岑禪師》:“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曰:汝向什么處安身立命?曰:卻據地時如何?師曰:拖出死尸著。”“安身立命”與下文“著身處”意同。“問:如何是學人心?師曰:盡十方世界是?你心。曰:恁么,則學人無著身處也。師曰:是你著身處。曰:如何是著身處?師曰:大海水,深又深。曰:學人不會。師曰:魚龍出入任升沉。”可見在禪語中,安身立命指悟心而言。后以安身立命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托。如言“安身立命之所”。《水滸傳》卷二:“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鎮守邊庭……那里是用人去處,足可安身立命。”茅盾《創造》:“他老了,少壯時奔走衣食,不曾定下安身立命的大方針。”(禹振聲)
【第44句】:勞其身者長命,安其樂者短命
【第45句】:《楞嚴經》中介紹了二十五位大士“一門深入”、各證“圓通”之事,至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為止。因此,觀世音菩薩又稱“圓通大士”。如宋代沈遼《奉贈行師參慎禪師》詩:“觀音二卜五圓通,止在禪師一指巾。”俗語中用以指通達事理,處世靈活。如《梁書·處士傳·陶弘景》:“弘景為人,圓通謹慎。”也指圓滑世故,含貶義。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撫臺是個極圓通的人,雖然疑心他,卻不肯去盤問他。”
【第46句】:【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慣)形容十分喜歡、疼愛。 也作含在嘴里怕化了,頂在頭上怕嚇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摔了,放在炕上怕燙了。
【第47句】:投機謂佛陀度生,應機說法,根據眾生不同根機,宣說不同法門。《法華經·普門品》稱觀世音菩薩觀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是指觀世音的三十二應,也就是他的應機說法。觀世音尚且如此,佛陀當然更是這樣。《續傳燈錄·法光禪師》:“使言言相副,句句投機。”如果話不投機,多說無用,所以俗話說:“話不投機一句多。”(見《古今雜劇》,今多作“半句多”。)“投機”還有見解相同、意見一致、氣味相合之意。后引申為“投機倒把”、“投機取巧”等,對那些不堅持原則、看風使舵的人,稱之為“投機分子”。
【第48句】:【二八月亂穿衣】 釋義:亂:不一致,隨便。二月和八月是天氣冷暖交替的季節,也是服裝換季的時候,穿什么衣服的都有。 例句:各人穿戴的,有新款,有舊式,形形色色,參差不一,真是俗話說的:二、八月亂穿衣。
【第49句】:【嘴是嘴,眼是眼】(慣)比喻分清誰是誰非,毫不含糊。
【第50句】:【吃掛落】(慣)指受牽連。 也作吃掛撈。 吃掛累。
【第51句】:草遮不住鷹眼,水遮不住魚眼。
【第52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第53句】:【殺人不過頭點地】最多不過一死,不必欺人太甚。王蒙 《失態的季節》:“到此為止,不必再批判下去了。殺人不過 頭點地,畢竟人已經死了嘛。”
【第54句】:【給拾鞋也不要】(慣)拾鞋:提鞋,比喻服侍人。比喻人品或才能低下,別人看不上。 也作“給提鞋子都不要”。
【第55句】:【大風刮不多時,大雨下不多時】(諺)指狂風暴雨來勢猛烈,但不會持續多久。也借指特殊情況只是暫時的。
【第56句】:【棒頭出孝子】(諺)舊指要想使兒子將來孝敬老人,必須從小對他嚴加管教,乃至體罰懲戒。 也作棒頭出孝子,箸頭出忤逆。 箸頭:筷子,指好吃好喝,一味溺愛嬌養子女。 棒打出孝子,嬌慣養逆兒。
【第57句】:書籍是瞭望世界的窗口
【第58句】:【兒女是娘身上的肉】見“孩子是娘的連心肉”。
【第59句】:【家鄉的山坡不嫌陡】(諺)故鄉的山坡再陡也不會嫌棄。指人對故鄉的眷戀,不會因條件差而改變。
【第60句】:【作幌子】(慣)幌子:舊時店鋪門外懸掛的所賣商品的標志。比喻假借某種名義。
【第61句】:沙石積在一起是座山。
【第62句】:衰為盛之終,盛為衰之始
【第63句】:熔化時需要旺火,相戀時需要真心
【第64句】:【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釋義:責怪人管事太多。不該管的也要管。“拿”又作“撲”、“咬”、“捉”。 例句:女護士勉強地把自行車搬進醫院大門,但還是嘟嘟囔囔地說:“狗拿耗子,多管閑事!還不知安的哪份心呢!”
【第65句】:老牛肉有嚼頭,老人言有聽頭.
【第66句】:【推完磨,殺老驢】(慣)比喻事成之后,鏟除有功勞的人。
【第67句】:【吉人自有天相】 釋義:相:幫助,保佑。指人有好運氣,遇到危險也能平安無事。 例句:陶洪濱接過嘴也勸李二嫂:“你回去吧!心放寬些,吉人自有天相,傷會醫好的。”
【第68句】:【百藝百窮,九十九藝空】 釋義:百藝:各種技藝。窮:尋根窮底。百種技藝都想學,九十九種落空。比喻學不專一,必無所成。 例句:百藝百窮,九十九藝空。言多則不精也。鄙語雖小,比喻大。
【第69句】:【尖底甕兒——一撞便倒】(歇)本指尖底的甕不穩,撞一下就倒;轉以形容立足不穩或虛弱不堪,禁不住碰撞。
【第70句】:一棵草易凋,一滴水易干。
【第71句】:【破巢之下,焉有完卵】見“覆巢之下無完卵”。
【第72句】:羅漢請彌陀羅漢,小乘的最高果位;彌陀,即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羅漢請彌陀”這句俗語見于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一,只是借用佛語,內容與佛教無關。據說十八羅漢邀請彌陀赴龍華會,推選一名為首作陪的人,監齋神擬請降龍、伏虎兩位羅漢居首,理由是“以強為勝”。右馱主張“有錢為上”,讓金身羅漢上坐。赤腳羅漢不服,認為這是“欺貧重富”,昂然人坐。不料長眉大仙杖錫而人,自稱年齒最長,資格最老。赤腳羅漢只得讓他,抱怨說:“力士怕黃金,財主怕窮漢,窮漢敵不過閻王勢。”彌陀含笑,眾羅漢各自就席。此時,皺眉禪師一聲長嘆:“阿彌陀佛!我無力無財無勢,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膚,只落得長作懊惱羅漢也!”
【第73句】:【既敢撓熊毛,當然不怕咬】(諺)既有膽量在熊身上撓毛,就不怕熊咬。指既有膽量敢冒險,就不怕承擔可怕的后果。也指既敢做某件擔風險的事,就有幾分成功的把握。
【第74句】: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第75句】:【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成年男子未成家,或過單身生活。 類似的:吃飽了餓不死小板凳。趙樹理《李有才板話》:“他 只有一身一口,沒有家眷。他常好說兩句開心話,說是吃飽 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也不怕餓死小板凳!”
【第76句】:【乞食身,皇帝嘴】(慣)乞食:討飯。指人窮嘴卻饞。
【第77句】:【不見真佛不燒香】 釋義:認準了人再去求他。 例句:“他已經上過兩次當了,這一次恐怕他不見真佛不燒香!”……“不怕,猴不上樹,多篩幾遍鑼嘛……”
【第78句】:【煞風景】見“殺風景”。
【第79句】:【披星星戴月亮】(慣)天還沒亮就出去,晚上天黑了才回來。形容非常辛苦、勞累。
【第80句】:【不怕官,只怕管】 釋義:大官不可怕,怕的是頂頭上司來管。 例句:他今日發跡,得做殿帥府太尉,正待要報仇,我不想正屬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與他急得?
【第81句】:【一心一意】原指專心一境,沒有雜念。《雜阿含經》卷四七:“比匠得諸三昧,不為有行所持,得寂靜勝妙,得息樂道,一心一意,盡諸有漏;如煉金師、煉金師弟子陶煉生金,令其輕軟、不斷、光澤,屈伸隨意。”后世因以“一心一意”指誠心誠意,或專心專意,毫無他念。唐代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想知人意自相尋,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無窮已,投漆投膠非足擬。”明代王守仁《傳習錄》卷上:“靜而不妄動則安,安則一心一意只在此處,千思萬想,務求必得此至善。”《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陳正公見他如此至誠,一心一意要把銀子借與他。”
【第82句】:【娼妓】“娼妓”指賣淫的女子。娼妓本義并非如此,“娼”和“妓”原本不是雙音節的詞,娼是娼,妓是妓,只是娼和妓的本義比較接近。古時娼與倡相通,《說文解字》解釋說:“倡優,女樂也。”指從事歌舞的女藝人。 妓與伎通,《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妓,女樂也。”可見,娼與妓最初都是指歌舞女藝人。后來,娼和妓的詞義發生了轉變,均指賣淫的女子,并合二為一,稱為“娼妓”。 “娼妓”源于春秋時期。據《戰國策》記載:“齊桓公宮中七市,七閭七百,國人非之。”有記載解釋說,這就是指齊國相國管仲開設的公營妓院,所收取的錢財都歸國庫所有,用于軍費開支。這種說法被后人接受,清人紀的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說:“娼族祀管仲,以女閭三百也。”因此,明清時揚州等地的妓院里供奉的祖師爺就是管仲。妓院里不僅設有管仲牌位,妓女們還要給管仲叩頭燒香,以祈生意興隆。從此,一代名相管仲,名譽受損,留下此業被后人詬病。
【第83句】:【茶不思,飯不想】(慣)不想喝茶,也不想吃飯。形容十分憂慮、思念或悲傷。
【第84句】:【當行厭當行】(諺)行:行當。舊指同一行業中的人往往彼此拆臺,互相排斥。
【第85句】:【同行無疏伴】(諺)出遠門結伴同行,不可疏遠了同伴。指同伴上路,應當彼此關照,和睦親近。也泛指共同做事,應互相配合。
【第86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諺)指人生下來兩手空空,到死時一錢一物也帶不走。勸人要淡泊名利,知足知止,不可在財物上貪得無厭。
【第87句】:一根木頭蓋不成房,一塊磚頭砌不成墻。
【第88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一俗語在百姓當中的使用率很高。意思是處于中間狀態,或用作自我安慰之詞;也指滿足現狀,不求進取的中游思想。 此語源自《后漢書·趙岐傳》注引《三輔決錄》,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西漢時,杜伯直和崔子玉的楷書法度嚴謹,儀態端莊,為人推崇。另外兩位書法家趙襲和羅惲草書成就很高,然而卻狂妄自負,遭到眾人的鄙視。書法家張伯英在給朋友朱賜的信中稱自己“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余。”此后,由專指書法推及生活諸事。
【第89句】:女大十八變,臨了上轎還要變三變。
【第90句】:【東山看著西山高;真到西山,西山還不到東山的腰】(諺)人在東山,總羨慕西山高;到西山一看,卻比東山矮得多。借指不務實的人見異思遷,結果只落得個失望與悔恨。
【第91句】:【喝了人家的酒,跟著人家走】 釋義:比喻接受了人家的好處,就順從人家的意愿辦事。 例句:最后,還有兩句話送給你:喝了人家的酒,跟著人家走;花了人家的錢,鼻子被人家牽。危險啊!
【第92句】:【還債容易還情難】(諺)情:人情。指人際間的情誼比錢財更寶貴。
【第93句】:【福從贊嘆生】(諺)贊嘆:發自內心的贊美與感激。指得到人們普遍的、由衷的贊嘆,這才是真正的福氣。
【第94句】:【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釋義:觀看下棋而不多嘴的人是有道德的人;端起酒杯就喋喋不休的是小人。 例句:所以古人說得好: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可喜王三老偏有一德,未曾分局時,絕不多口。
【第95句】:水退石頭在,好人說不壞.
【第96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釋義:朱:朱紅。接近好的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的可以使人變壞。 例句:我們研究外國文學的,整天接觸外國的東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注意世界觀的改造,很容易接受外國的影響。
【第97句】:【馬怕騎,人怕逼】(諺)指馬怕被人騎,人騎上就身不由己;人怕被人逼,逼到忍無可忍時就會起來反抗。 也作“人怕逼,馬怕騎”。
【第98句】:【南無】凈土宗提倡持名念佛,作為六字洪名的“南無阿彌陀佛”,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我們有時會看到,常人在表示感激或脫離險境等場合,往往會脫口念道:“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巴利文作namo,梵文作namas,漢語應讀作namo,意為歸命、歸敬。按印度禮儀,低頭合掌,口稱“南無”,即表示致敬。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載,菩提達摩來到洛陽,自云已一百五十歲,稱譽永寧寺精麗無比,在寺中“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南無”亦作“南膜”、“曩膜”等。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六謂:“南無,亦作南膜,或言那模,皆為歸禮譯之。”(李明權)
【第99句】:【跑江湖】見“走江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