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拆東墻,補西墻】(慣)拆掉東墻用來修補破損的西墻。比喻經(jīng)濟拮據(jù),只能臨時應(yīng)付眼前的困難,沒有能力徹底擺脫窘境。
【第2句】:【白露斫高梁,寒露打完場】 釋義:斫:刀砍。寒露:節(jié)氣名,在陽歷十月初八或初九。謂白露時節(jié)砍下的高梁,寒露時節(jié)要打完。 例句:“老嫂子,俗話說:‘白露斫高梁,寒露打完場’。現(xiàn)在都什么時候了,還不趕快跟大伙說一聲,把場打完?”
【第3句】:【打柴的不跟遛馬的走】(諺)遛馬:拉著馬散步,讓馬在緊張的奔馳之后舒緩筋骨。指打柴的和遛馬的根本走不到一起。比喻人窮富不同,不能相隨。
【第4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慣)形容學(xué)識淵博,什么都知道。 也作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
【第5句】:【破著一身剮,皇帝也對打】見“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6句】:【雞食盆里鴨插嘴】(慣)斥責(zé)人多嘴多舌。
【第7句】:【千行萬行,莊稼是頭一行】見“七十二行,莊稼為王。”
【第8句】:【砍的比旋的圓】(慣)旋:旋轉(zhuǎn)著切削。一般砍的不會比旋的圓。 比喻事情違背常理。
【第9句】:【買賣攪莊戶,日子必定富】(諺)攪:攪和。莊戶:務(wù)農(nóng)種田的人家。指種地兼做生意,是發(fā)財致富最有效的門路。
【第10句】:【丈八的燈臺——照遠不照近】(歇)照:本指照射、照耀,轉(zhuǎn)指照顧、照管。指照管好了遠處的或別人的事情,卻不照管近處的或自家的事情。常比喻名聲、影響等傳播、擴大到遠處,而不在近處。
【第11句】:【耳朵磨出了繭子】(慣)繭子:趼子,手掌或腳掌的某些部位因摩擦過多而生成的硬皮。形容對某些話聽得太多而厭煩。 也作耳朵都聽起繭了。 耳朵眼兒聽得長繭子了。
【第12句】:【老虎花在背,人心花在內(nèi)】 釋義:人心好壞,從外表看不出來。 例句:什么恩人呀仇人的?老虎花在背,人心花在內(nèi)!姓趙的話值幾個錢?
【第13句】:【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釋義:這里待不下去,可以到別的地方去。“自”又作“更”、“會”。 “人”叉作“爺”、“依”。儂:我;你。 例句:希真對女兒道:“我兒,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何必執(zhí)著,去休,去休!”
【第14句】:【寧舍千金獻真佛,不拔一毛插豬身】 釋義:該花的錢再多也要花,不該花的錢再少也不花。 例句:劉閣梅還怕王佑山老婆嫌“寒酸”。她認為“寧舍干金獻真佛,不拔一毛插豬身”,有錢使在刀刃上!所以臨出門,又給田貴發(fā)的包里塞了兩瓶老白干。
【第15句】:【十步九回頭】(慣)1形容難舍難分。2指被人或事物吸引而不斷回頭。
【第16句】:【鄭板橋的竹子能碰死家雀】(諺)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清代乾隆年間進士,揚州八怪之一,擅長畫蘭竹。指鄭板橋畫的竹子可以亂真。
【第17句】:【窮媳婦知米貴】(諺)指窮家婦女最懂得儉省節(jié)約。
【第18句】:【投師不如訪友,訪友不如交手】(諺)練武的人想要提高武藝,投師領(lǐng)教,不如訪友切磋;訪友切磋,又不如交手實練。指親身實踐提高最快。
【第19句】:【一失足成千古恨】(諺)失足:失腳跌倒,借指犯了大錯。指在關(guān)鍵時刻行為不慎,犯了大錯,就會造成終生遺憾,至死無法彌合。 也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一失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一失足為千古恨,驚回首已百年身。
【第20句】:【蹦不了蛤蟆跑不了鱉】(慣)比喻當(dāng)事人誰也逃不掉或脫不了干系。
【第21句】:【燈消火滅,水盡鵝飛】(慣)比喻財勢消盡,依附者散去。
【第22句】:【談天】“談天”一詞,也作聊天,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小到家事,大到國事,無所不聊。 那么,“談天”一詞源出哪里呢?最早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孟荀列傳》:“鄒衍之述,迂大而宏辯……故齊人頌日:‘談天衍’。”戰(zhàn)國末期,齊國的哲學(xué)家、陰陽學(xué)家鄒衍曾經(jīng)游歷許多諸侯國,針對各國的現(xiàn)狀,他常常發(fā)表大膽的言論,并寫了不少文章。但他的文章具有主論很高且不通常理的特點,其研究方法是從小事物一直推衍到漫無邊際。人們聽了都忍不住拍手叫絕,但真正要推行他的理論卻是感到非常困難。后來齊國的人都稱鄒衍為“談天衍”。《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說:“鄒衍之所言……盡言天事,故日‘談天’。”這就明確指出“談天”的初義和出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就把隨便的閑談稱作“談天”或“聊天”了。
【第23句】:【誰家敢掛無事牌】 釋義:說明誰家也不可能沒有事。 例句:親戚處,這都是常情嘛!誰家敢掛無事牌,保證沒得個三長兩短的?
【第24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諺)你能敬我一尺,我就會還你一丈。 指你對我好,我定會對你更好。舊時江湖藝人表示講義氣的常語。 也作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第25句】:【拉開話匣子】見“打開話匣子”。
【第26句】:【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諺)重裘:加料的皮毛衣裳。謗:誹謗。指解救寒冷的有效辦法,最好是穿上加料的皮毛衣裳;抵御誹謗的有效辦法,最好是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也作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御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第27句】:【六國販駱駝】 釋義:比喻到處鉆營取利。 例句:“這個娼婦,專管是個‘六國販駱駝’的,聽了這話,他有個不奉承去的!”
【第28句】:【筵席】“筵”和“席”是我國古代鋪在地上的兩種坐具。《禮記,樂記》有云:“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 “筵”是竹或草制的坐墊。“席”也是草或竹篾等編織而成的坐墊。唐代的賈公彥說:“凡敷(鋪)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謂之筵,重在上者謂之席。”可見鋪陳的順序是:先鋪筵在地上,再鋪席在筵上。筵比席略長,上下兩層合起來,便是筵席。 正因為古人席地而坐,飲食宴會都在席上,故而引申出“酒席、酒筵”等詞來,到后來,“筵席”作為成桌酒菜的代稱。
【第29句】:【吃一塹,長一智】(諺)塹(qian):阻斷交通的壕溝,比喻挫折困難。 受到一次挫折,就會增長一分見識。 也作“經(jīng)一失,長一智”。
【第30句】:【張跟斗,豎直立】(慣)豎直立:做倒立。翻跟頭,做倒立。比喻瞎折騰。
【第31句】:【烏龜爬門檻——就看此一跌】(歇)本指烏龜過門檻,爬上后跌倒翻過身才勉強過去;轉(zhuǎn)喻成與不成就看這一下。 也作烏龜爬門檻——看這一跌。 烏龜爬門檻——就看此一翻。翻:諧“番”。
【第32句】:【久病床前無孝子】 釋義:兒女對長期生病的父母照顧不好,不孝順。 例句:開始時,他的兩個兒子還過來侍候他,可是久病床前無孝子,漸漸地也都不管他了。
【第33句】:【沙鍋砸蒜——全砸到底】(歇)比喻徹底失敗。
【第34句】:【老將至而耄及之】(諺)耄:昏聵,糊涂。指人上了年紀,年老糊涂隨著來了。
【第35句】:【狗不嫌家貧,人不嫌地薄】 釋義:比喻人總是眷戀故土和家庭。 例句:人們常說:狗不嫌家貧,人不嫌地薄。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的草窩。
【第36句】:【好伙計勤算賬】(諺)伙計:商場中合伙經(jīng)商的人。合作者關(guān)系處得再好,也要經(jīng)常結(jié)算賬目。指在錢財上必須做到賬目公開,有透明度。
【第37句】:【心眼子長到肋條骨上】(慣)形容人心術(shù)不正,心眼兒太壞。
【第38句】:【人生四大喜事】人生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它源自哪里呢?是誰把它們湊到一塊的呢? 它源自北宋神童汪洙所作之詩編《神童詩》,其被后世特別是明清時期普遍作為兒童啟蒙教材。詩中以五言絕句的形式,對少年兒童提出勤學(xué)苦讀、求取功名,將來報效國家的遠大目標。 根據(jù)明朝《萬姓統(tǒng)譜》記載:“汪洙,字德溫,鄞人,九歲善賦詩。”做官后曾拜太宗正卿,至觀文殿大學(xué)士。世人搜集了他所做的詩六十多首,“用訓(xùn)蒙學(xué),為《汪神童詩》。”但是在宋代,真實的汪洙是明州(寧波)鄞縣人,以治《春秋》得名,多年在鄉(xiāng)村從事教育。所以,明朝人有關(guān)汪洙神童事跡的記載大多是虛構(gòu)的,而其撰寫的如此多的《神童詩》也很可能是靠不住的。 但后世畢竟有這樣一篇廣為流傳的《神童詩》,它的編者應(yīng)該是宋元時人托汪洙這個偽神童,匯編眾多詩歌而成的。而人生四大喜事南宋中期已被傳誦,比如當(dāng)時著名學(xué)者洪邁就在《容齋隨筆》中記載“舊傳有詩四句,誦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將這四大喜事列入啟蒙教材《神童詩》,有助于提升兒童刻苦讀書,將來求取功名和富貴的積極性。
【第39句】:【拿頭套枷戴】(慣)比喻自投羅網(wǎng)或自找罪受。
【第40句】:【不是吃素的】(慣)比喻不是好對付的。
【第41句】:【烏龍球】“烏龍球”指自進本方球門的球,特指足球等得分方式的球類比賽。 “烏龍球”源自英語,是音譯。由香港球迷將其稱為“烏龍球”。其實,它是音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中國自有“烏龍”,有個成語叫“自擺烏龍”。它源于廣東的一個民間傳說:久旱之時,人們祈求青龍降下甘露,以滋潤萬物。誰知青龍未至,烏龍現(xiàn)身,反而給人們帶來了災(zāi)難。“擺烏龍”引用到足球賽場上,指本方球員誤將球弄人自家大門,不僅不得分,反而失分,這與民間的傳說主旨十分吻合。香港又屬粵語方言,從語言的角度說,粵語“烏龍”有搞錯、糊涂等意思,自此,“烏龍球”便流行起來。
【第42句】:【抄化子不見拐棒兒——受狗的氣】(歇)抄化子:叫化子。拐棒兒:叫化子討飯時手中拿的打狗用的棍子。指受壞人或小人的氣。 也作“叫化子丟拐棍——受狗氣”。
【第43句】:【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諺)鳳凰如果拔去羽毛,其形象還不如一只雞。比喻失勢的人物還不如個普通百姓。
【第44句】:【一羽示風(fēng)向,一草示水流】(諺)一根羽毛在風(fēng)里飛動,能標示出風(fēng)向;一根小草在水中漂浮,能標示出水的流向。指觀察局部的動向,可以推斷出全局的變化。
【第45句】:【氣可鼓不可泄】 釋義:只可鼓勵,不可泄氣。 例句:濮陽蓀揚起眉毛,拔高嗓門說:“氣可鼓不可泄!智珠呀,實跟你說吧,只要明兒個晚上他們到了‘萃華樓’,你就看我的吧……”
【第46句】:【瓦片尚有翻身日】(諺)扔掉的瓦片,也還有拾起來再用的時候。比喻背時的人不必喪氣,總會有境遇好轉(zhuǎn)的一天。
【第47句】:【只顧羊卵子,不顧羊性命】(慣)為了取得公羊的睪丸,不惜把羊殺死。形容人生活奢侈,貪婪殘忍。 也比喻為了眼前利益,不惜損害長遠利益。
【第48句】:【魚不進網(wǎng),妻不養(yǎng)子】(慣)養(yǎng):生。比喻事事不順心。
【第49句】:【陰陽不可信,信了一肚悶】(諺)陰陽:算命、占卜、星相等迷信活動。指占卜、算命等迷信不可相信,信了令人氣悶不舒、心緒難寧。
【第50句】:【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 釋義:事實不容歪曲。 例句:“是白的,黑不了,是黑的,白不了;再多幾張嘴,我也不怕!”
【第51句】:【金鑰匙】在外交場合,常見中國官員在訪問外國某一城市時,被當(dāng)?shù)厥虚L贈與一把該市的“金鑰匙”,這是怎么回事呢? 贈送“金鑰匙”,是歐洲各國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它表示國家或城市對外賓的敬意,也是一種隆重的歡迎儀式。古代的歐洲城堡都有城墻和城門,都要用鑰匙啟鎖。因而這種具有實用意義的鑰匙,在人們心目中代表一種開放或通向禁區(qū)的權(quán)力,還是高貴飾物和官階的標志。例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禮的英國掌禮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鑰匙。由于鑰匙的特殊意義,在歐洲逐漸產(chǎn)生了這樣一種禮節(jié):由一個城市的最高主管官員,將鑰匙贈送給某位外賓,以此作為尊敬和歡迎的表示以及高度信任和融洽無間的友誼象征。直到現(xiàn)在,城垣和城門早已不復(fù)存在,但仍然保持著贈送金鑰匙的傳統(tǒng)禮節(jié)。
【第52句】:【賣后悔藥】(慣)比喻事后懊悔。
【第53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諺)棲:棲息。佐:輔佐。指賢良的臣子要選擇明君去輔佐,就好比優(yōu)種的飛禽要選擇佳樹去棲息一樣。 也作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仕。 良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 賢臣擇主而佐,良禽相木而棲。
【第54句】:【在外面舍塊板,給家里丟扇門】(諺)丟:擱置,放。在外面施舍給別人一塊板,就等于給自己家添上一扇安全門。指保護別人的家庭,自己的家庭也會得到保護。
【第55句】:【不是冤家不聚頭】 釋義:冤家:仇人;也用于對親人的昵稱。在一起生活,矛盾不可避免,所以有矛盾的人總要聚在一起。 例句:偏偏兒的遇見了這么兩個不懂事的小冤家兒,沒有——天不叫我操心!真正是俗話兒說的,不是冤家不聚頭了。
【第56句】:【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諺)師傅:傳道授業(yè)的人。修行:學(xué)業(yè)、技藝的進取與長進。指師傅只起著引導(dǎo)作用,學(xué)業(yè)或技藝上的鉆研與提高,還得靠學(xué)子自身的努力。 也作師傅領(lǐng)進門,學(xué)藝在個人。 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靠自身。
【第57句】:【好好先生】“好好先生”指那些世故圓滑、沒有是非觀念、凡事都說好的人。“好好先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老好人”。那么,“好好先生”源自哪里呢? 東漢時有一個叫司馬徽的人,從不談?wù)搫e人的短處,跟入說話,無論好事壞事都說好。有人問他平安不平安,他回答說:“好”。有人告訴他說人家自己的兒子死了,他也回答說:“很好”。司馬徽的妻子責(zé)備他說:“人家認為你有德行,所以才告訴你,你為什么聽到別人的兒子死了,反而也說好呢?” 司馬徽說:“像你這句話也很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好好先生”,被后世記住了。
【第58句】:【拄棍要拄長,結(jié)伴要結(jié)強】(諺)指拄拐棍要拄長的,長的穩(wěn)當(dāng);結(jié)伴當(dāng)要結(jié)強的,強的可靠。
【第59句】:【打悶棍】(慣)1指乘人不備,突然打一棍。2比喻對于毫無思想準備的人突然進行批評或打擊。
【第60句】:【仰臉的女子低頭的漢】見“抬頭老婆低頭漢”。
【第61句】:【百口傳說一句話,芝麻粒兒磨盤大】(諺)一句話經(jīng)由眾口傳說,就會把原本是芝麻般的小事,說成磨盤一樣大。指話越傳越走樣,以至于完全失實。
【第62句】:【無厘頭】“無厘頭”原是廣東佛山等地的一句方言,意思是一個人做事、說話都粗俗隨意,沒有中心,令人難以理解。這種“無厘頭”形式,后來被運用到電影藝術(shù)上,成為周星馳為代表的一系列喜劇電影中的一種表演模式。“無厘頭”的語言或行為實質(zhì)上有著深刻的社會內(nèi)涵,透過其嬉戲、調(diào)侃、玩世不恭的表象,可以觸及事物的本質(zhì)。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大話西游》中的對白便是“無厘頭”式的語言。隨著網(wǎng)絡(luò)的發(fā)展,“無厘頭”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很多青少年將其奉為圭臬。“無厘頭”一詞便由方言傳播到全國各地。
【第63句】:【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 釋義:比喻一下子就發(fā)大財,或取得巨大成績。 例句:不說了,芒種心太高啊,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這馬占個人不說,還占一筆錢。
【第64句】:【卻之不恭,受之有愧】(慣)卻:不接受,拒絕。拒絕別人的好意顯得不恭敬,接受了又覺得慚愧。 接受別人饋贈或邀請時的客套話。
【第65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諺)耕耘:耕田與耘草。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下一分辛苦,就有一分收成。指付出多大的勞動代價,就會有多大的收獲。
【第66句】:【二十一天不出殼——壞蛋】(歇)孵化小雞一般要二十一天。 本指壞了的雞蛋,轉(zhuǎn)用來罵人不是好東西。
【第67句】:【金剛鉆小,能鉆瓷器】 釋義:比喻人雖年輕或沒有名氣,卻很有本領(lǐng)。 例句:金剛鉆小,能鉆瓷器。我聽說那岳元帥十三歲在內(nèi)黃歲武考,獨占鰲頭。
【第68句】:【無事不登三寶殿】(諺)三寶殿:佛殿,借指前往拜訪的人家。指專程來訪,總有緊要的事情。
【第69句】:【扳開竹子看梅花】 釋義:比喻看個究竟。 例句:“小伙啊,我們嘴說無用,到地頭再說,貨到地頭死!”“好!我們扳開竹子來看梅花。”
【第70句】:【刮起四兩肉,剝了一張皮】(慣)刮完了只有四兩肉,剝下來只有一張皮。形容入非常貧窮。
【第71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釋義:焉:哪里。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長到哪兒去呢?比喻失去了生存的基礎(chǔ),無法存在。“皮之不存”又作“皮且不存”。 例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真要是侵略者的陰謀得逞,全國淪陷,整個民族滅亡了,你這個老爺還給誰當(dāng)?
【第72句】:【虎落平川被犬欺】 釋義:借指失去有利條件,有本領(lǐng)的人也無法發(fā)揮作用。 例句:馬名騅山窮水盡,長嘆一聲,說:“想不到虎落平川被犬欺,你們打算把我怎么發(fā)落?”
【第73句】:【忘人大恩,記人小過】(慣)把別人對自己的大恩大德全忘了,卻對人家的小錯耿耿于懷。形容人心胸狹窄,忘恩負義。
【第74句】:【衙門的錢,下水的船】(諺)下水的船:順水劃行的船,非常快速。 進衙門打官司,花錢如順水船一般容易。舊指打官司用錢多,窮人打不起官司。
【第75句】:【難將一人手,掩盡天下目】(諺)掩:遮蓋。比喻一個人所做的丑事、壞事,很難瞞得過天下眾人。
【第76句】:【誰養(yǎng)孩子誰當(dāng)娘,誰種土地誰收糧】(諺)指誰出力經(jīng)營,成果理當(dāng)歸誰所有。
【第77句】:【打醮水】(慣)醮(jia。)水:做道場的布施。指強迫人出錢。
【第78句】:【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諺)任何人都不會十全十美,就像車輪沒有絕對圓的一樣。指世上沒有完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帶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 也作哪個瓜也不圓,哪個人也不全。 瓜無滾圓,人無十全。 人不能全,車不能圓。
【第79句】:【讓貓看肉,讓獾守田】(慣)獾:即狗獾,哺乳動物,毛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趾端有長而利的爪,善于掘土,晝伏夜出。比喻為壞人干壞事提供方便。
【第80句】:【子虛烏有】現(xiàn)在我們常用“子虛烏有”來形容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那么,它來自何處呢? 漢武帝時,有一位大才子叫司馬相如,蜀郡成都人。他的名字本來叫“犬子”,十分不雅,后來有了學(xué)問,因為佩服戰(zhàn)國時名臣藺相如而改名相如。 有一天,武帝讀到一篇《子虛賦》,非常欣賞,但又覺得很遺憾,因為他以為這是古代人所作,所以嘆道:“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武帝手下有一位養(yǎng)狗的楊得意,也是蜀人,稟告武帝說:“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 武帝大驚,將司馬相如召來一問,相如說:“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請為天子游獵之賦。”于是接著《子虛賦》的意思又作了《上林賦》,兩篇大賦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既有文采,又含勸諫,“奏之天子,天子大悅”。 《子虛賦》的內(nèi)容是假托兩人的問答,這兩個人一個是楚國派往齊國的使臣子虛,另一個是齊國人烏有先生。子虛來到齊國,齊王與他田獵,子虛趁機向齊王吹噓了一番楚國的園林如何如何廣大、繁茂,楚王田獵又如何如何威風(fēng)。烏有先生對他的這番渲染很不以為然,批評子虛言過其實。 在接下來的《上林賦》中,司馬相如借同時在座的亡是公之口,指出“楚則失矣,而齊亦未得也”,說他們只不過是諸侯園囿,而與天子的上林相差甚遠。作者極力描寫了上林苑的巨麗之美,極盡鋪張渲染之能事,寫出了大一統(tǒng)帝國的氣勢與富足。但筆鋒一轉(zhuǎn),把重點移到天子身上。說天子極樂之時,茫然若失,嘆道:“嗟呼,此太奢侈!”于是“解酒罷獵”,命將上林辟為農(nóng)田,解除山澤之禁,然后“出德號,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與天下為始”。 正如班固所言:“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要其歸引之于節(jié)儉。”這篇賦的前面是鄭、衛(wèi)之音,但是“曲終而奏雅”,其目的還是為了勸諫。 子,是古人對男子的尊稱,“子虛”也就是“虛先生”的意思;烏有先生,也就是“沒有先生”;亡是公,也就是“沒有這位先生。”三個人的名字雖然不同,意思都是一樣的。所以,后來也就專用“子虛烏有”來指代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了。
【第81句】:【提傀儡兒上戲場——少一口氣兒】(歇)傀儡兒:木偶戲里的木頭人。本指傀儡是死的,沒有氣兒;轉(zhuǎn)指人缺少志氣,沒有出息。
【第82句】:【千口吃飯,主事一人】(諺)主事:主管事務(wù)。指一個群體里入員再多,出面主事的頭領(lǐng)只能是一個。
【第83句】:【久賭無勝家】見“常賭無贏客”。
【第84句】:【窮家愛雞,富家愛狗】(諺)窮人家愛養(yǎng)雞,因為雞能下蛋,蛋可換來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須品;富人家愛養(yǎng)狗,因為狗能看門,起到防偷防盜的功用。指舊時人們養(yǎng)雞養(yǎng)狗,各有所圖。
【第85句】:【到了山里再砍柴,到了河邊再脫鞋】(諺)指到了該拿出行動的時候再行動也不遲,得看準時機,不可貿(mào)然行事。
【第86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慣)從前的人沒有做過,以后的人也做不出來。形容成就卓越,空前絕后。 也作“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第87句】:【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諺)能逃脫的,就不算是災(zāi)禍;真的災(zāi)禍是無法逃脫的。舊指災(zāi)禍是命中注定而無法逃脫的。 也作“是禍躲不脫,躲脫不是禍”。
【第88句】:【一人飛升,仙及雞犬】(諺)一個人成仙飛到天上去,家里的雞狗也都跟著成了仙。本指一人成仙,全家都隨著上了天;后借指一人當(dāng)官得勢,沾親帶故的人都借勢發(fā)了跡。 也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人成佛,雞犬升天。
【第89句】:【沒見過大陣仗】(慣)陣仗:陣勢,軍隊打仗的場面。比喻閱歷少,沒見過大世面。 也作沒經(jīng)過大陣勢。 沒見過大世面。 沒見過世面。
【第90句】:【軍禮】“軍禮”即軍人的禮節(jié)氣,通常包括舉手禮、注目禮、舉槍禮等。軍禮瀟灑英姿,整齊劃一,甚是好看。 軍禮最早是從英國開始的。當(dāng)年,英國海軍在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凱旋的將士們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在大會上,女王親自為有功將士頒發(fā)獎?wù)隆.?dāng)時,為了維護女王的尊嚴,特規(guī)定參加授獎將士不得平視女王,要用手背遮住眼部。這個動作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了今天各國軍隊的軍禮。
【第91句】:【有眼不識泰山】(慣)泰山:我國五岳之一,為東岳。長著眼睛卻不認得泰山。比喻見識淺薄,認不出地位高、本領(lǐng)強或名氣大的人。
【第92句】:【公門好修行】(諺)公門:舊時的衙門。修行:本指學(xué)佛學(xué)道的修煉,此處指行菩事。指在衙門里供職,固然做傷天害理的歹事容易,但要為百姓做好事也很方便。 也作公門里好修行。 公門好修德。
【第93句】:【男人要俏一錠墨,女人要俏三分白】(諺)一錠墨:像墨錠一樣通身黑衣。三分白:艷色裝束夾帶幾分白色。指在服裝上,男子要想俏美,就穿一身黑色;女子要想俏美,就帶幾分白色。
【第94句】:【蒼蠅碰巴掌】(慣)比喻自找倒霉。
【第95句】:【會吃千頓香,亂吃一頓傷】(諺)會吃的,百頓千頓都是香的;不會吃的,只一頓就能吃壞肚子。指吃飯要節(jié)制,講衛(wèi)生,暴飲暴食會生病。
【第96句】:【受人滴水之恩,應(yīng)以涌泉相報】見“得人點滴之恩,當(dāng)以涌泉相報”。
【第97句】:銀錢如糞土,臉面值千金.
【第98句】:【嘔心血】(慣)形容費盡心思,苦心思索。
【第99句】:【守著餅挨餓】(慣)比喻有好的條件不知道利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