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大路有草行人踩,心術不正旁人說.
【第2句】:休爭三寸氣,白了少年頭
【第3句】:【酒逢知己干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釋義:跟知心好友一起喝酒。喝一干杯也嫌少;跟見解不同的人說話,半句也嫌多。 例句:想起剛才進門時他們對飲歡杯的景象,看看現在這種令人難堪的冷場,正應上了“酒逢知己干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這句老話。
【第4句】:【明人點頭即知,癡人拳打幣曉】(諺)指對悟性高的人,只需點頭暗示,他就會領悟你的意思;對愚蠢的人,縱然動起手來,他還是不會明白。 也作“明人點頭即知,癡人棒打不曉”。
【第5句】:宿世因緣佛教指前世的生死為前牛,即宿世;因而,將前世的閃緣,統稱“宿世姻緣”。《法華經。授記品》:“宿世因緣,吾今當說。”同經《化城喻品》還對二乘人說宿世因緣,誘其證悟也省作“宿緣”。如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書》:“愛欲未除,宿緣是畏。”后來以“宿世因緣”形容夫婦情分、人際交往等緣分不淺。如《道山清話》:“彭汝礪久在侍從,晚娶宋氏歸,有姿色器資,承順惟恐不及,后出守九江,病中忽索筆紙,大書云:‘宿世冤家,五年夫婦,從今以往,不打這鼓。’投筆而逝。’宿命】宿指宿世、過去世;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一切眾生在過去無數次的輪回中,曾經歷的各式各樣的乍命形態。這種/命形態就是“六道”: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能夠了解宿命情況的,謂之“宿命通”,屬于“六通”之一。這種了解達到完全明白的程度,謂之“宿命明”,屬于“三明”之一。“宿命”見于《四十二章經》:“沙門問佛:以何岡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據小說《瑯嬡記》載:南方有一種“比翼鳳”,“能通宿命,死而復生,必在一處”。現有“宿命論”一詞,持此論者認為生死、貧富、壽天等均由命運乃至天命所預先決定,與佛教的本義完全不同。
【第6句】:【打蛇不死反為仇】 釋義:比喻制伏不了對方,反而成了仇敵。 例句:何朗沉吟著說:“打蛇不死反為仇!”石亮問:“你是怕不成功么?”
【第7句】:【帽子破了邊——頂好】(歇)頂:本指帽子頂部,轉為副詞,表示程度最高。指最好。表示贊賞。
【第8句】:【著三不著兩】見“道三不著兩”。
【第9句】:【新米粥,醬蘿卜,郎中先生見了哭】(諺)郎中:中醫醫生。新米熬的粥,有營養,易消化;醬腌的蘿卜,化食利胃。指常吃新米粥和醬蘿卜,身體康健不生病,就不必去找醫生。
【第10句】:【東明西暗,等不到撐傘】(諺)天空東方發亮,西方陰暗,這時候,來不及撐開傘,大雨就到了。指東明西暗是暴雨即將到來的征兆。
【第11句】:【三九四九凍死狗】(諺)三九四九:從冬至節算起,每九天為一“九”;三九是冬至后第三個九天,四九是冬至后第四個九天。指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天氣。 也作三九四九,凍破石頭。 三九四九,凍死忙牛。 三九四九,隔門叫狗。
【第12句】:【虎心隔毛翼,人心隔肚皮】(諺)虎的心,隔著皮毛看不見;人的心,隔著肚皮也看不見。指人心的善惡好壞難以猜測。
【第13句】:讓人一寸,得理一尺.
【第14句】:【真心對真心,石頭變黃金】(諺)指只要彼此誠心合作,不虛不假,就能克服困難,創造奇跡。
【第15句】:【不撞南墻不回頭】這一俗語指的是死心眼、鉆牛角尖,比喻某人的行為固執,堅持己見,不聽人勸,與“不見棺材不落淚”、“一條道走到黑”、“不到黃河心不死”有相似的意思。“不撞南墻不回頭”源自院子門口的影壁墻。 “不撞南墻不回頭”中的“南墻”,確切地說指的是“影壁墻”,也稱“照壁”,就是對著院大門口的建筑物。因為我國古代的院落大門一般都是朝南開的,不是有句俗話嗎:“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別進來。”不僅衙門朝南開,民間的院落也講究朝南開,朝南開門院內豁亮,正房向陽,門口的影壁墻自然是建在院落的南邊。所以出大門就要向左或向右,直著走的話那肯定是要撞上南墻了! 古代四合院的大門內外設置“影壁墻”,主要是阻擋來自大門外強烈的氣流,使從院外呼嘯而來的氣流速度減慢,保持與住宅內的流速相協調。古代傳統的風水學認為,影壁墻外針對室外氣流的沖煞而設置的。古代人巧妙利用影壁墻阻隔氣流沖煞,人為地為住宅制造生氣和氣脈,是吉祥有益的。 有一種說法,影壁墻避鬼,傳說鬼走直道,門口修座影壁墻,就能把惡鬼擋在門外。當然這都是舊社會的迷信說法,它實際的作用只是做屏蔽用的墻壁,一個是擋風,一個是能蔽住院里雜亂物,主要是擋住外人的視線,家里的私人空間不受干擾。 鬼遇影壁要碰壁,何況人乎。還是看清楚南墻,遇事既堅持原則又能靈活處理的好。
【第16句】:頭馬不驚,馬群不亂。
【第17句】:【鳥怕暗箭,人怕甜言】(諺)指甜言與暗箭一樣傷人,必須提防。
【第18句】:賞于無功則眾離,罰加無罪則眾怒
【第19句】:【善錢難舍】(諺)善錢:用于善事的錢。指善錢難以募到。 也作“善財難舍”。
【第20句】:真心“真心”又叫做“本覺真心”、“無分別心”、“清凈心”,是不變易的,能現萬物。“真心”相對于“妄心”而言。“妄心”是妄生分別的污染之心。正果法師《禪宗大意》幾指出:“參禪觀心,主要是熄滅妄心,真心自現。'’此說本于禪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銘》:“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就是說,真心與妄心并不是兩個心,息妄即真,一如撥云見日。學佛者重視“觀心”的功夫,不會觀心,即無從了生脫死。正如《楞嚴經》所說:“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轉。”佛教認為,“真心”是萬物的本源。唐代澄觀《華嚴懸談》卷十九說:“一切諸法,真心所現,如大海水,舉體成波,以一切法無非一心故。”明代妙葉《念佛直指》卷上指j',學佛者當“向自己不動真心中求”,讓心物“打成一片”。亦用“真心”指純潔善良之心。如元代楊景賢《劉行首》第四折:“你本是唐朝宮眷,秉真心不染,塵緣。”亦指誠心誠意。如曹禺《日出》第一幕:“這是你的真心話,沒有一點意氣作用么?”
【第21句】:【老虎不吃回頭食】(諺)老虎不回轉身去找食物吃。常比喻有志氣的人做事,認定目標,勇往直前,絕不中途反悔。 也作“猛虎不吃回頭食”。
【第22句】:【燈不撥不亮,話不說不明】(諺:話不說清楚,聽話的人心里就不明白;這和油燈必須撥動燈芯才能燃亮是一個理。指講話必須把道理講清講透。 也作燈不挑不明,鼓不打不響。 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 辯:辯論。
【第23句】:【人熟是一寶】(諺)要辦事,人緣熟了就順手,這是個法寶。指凡事人地生疏難行動,人熟地熟好辦事。
【第24句】:【瞎子不怕刀,聾子不怕銃】(諺)銃:火銃,一種舊式火器。瞎子不怕刀,是因為看不見刀砍來;聾子不怕銃,是因為聽不見銃的響聲。 比喻愚昧無知的人看不到險情,所以做事莽撞。
【第25句】:【眼睛里冒火】(慣)形容人極其憤怒的樣子。 也作“眼睛竄火苗子”。
【第26句】: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
【第27句】:男人無志,鈍鐵無鋼,女人無志,亂草無秧.
【第28句】:【妻是枕邊人,十事商量九事成】(諺)指妻子是丈夫同床共枕的人,最為親近,有事同丈夫商量,容易被接受。
【第29句】:【喊倒好】見“喝倒彩”。
【第30句】:【羝羊觸藩——進退兩難】(歇)羝羊:公羊。藩:籬笆。語本《易·大壯》“羝羊觸藩,贏其角”。 贏:通“累”,纏繞。本指公羊角夾在籬笆縫里,進退不得,轉以形容處境困難,不能前進也不能后退。
【第31句】:【常賭無贏客】(諺)經常賭博的人,沒有一個是贏錢的。指凡賭博,最后都是以輸錢為下場。 也作“久賭無勝家”。
【第32句】:【能吃飛禽一口,不吃走獸半斤】(諺)飛禽:空中飛的鳥類。走獸:地上跑的獸類。寧可吃上一口飛禽肉,也不吃半斤走獸肉。指走獸的肉遠不如飛禽的肉鮮嫩有營養。 也作“寧吃天上二兩,不吃地上一斤”。天上:指天上飛的鳥類。 地上:指地上跑的獸類。
【第33句】:【張天師被鬼迷】(慣)張天師: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派,認為符水咒法能驅鬼治病,被盾世尊為“天師”,其后裔繼承道法,受封號為“張天師”;民間也泛指能降鬼的人。比喻有本領的人被入迷惑,頭腦不清醒。 也作張天師吃鬼迷了。 張天師著鬼迷。 張天師教鬼給迷住了。
【第34句】:【活人不能叫尿憋死】(諺)指遇到問題總要設法解決,不能讓事情把人難住。 也作“活人哪能讓尿憋死”。
【第35句】:官無悔筆,罪不重科
【第36句】:【緩步當車,晚食當肉】(諺)緩緩地散步,權當是坐車一樣舒適;饑餓時吃飯,就像吃肉般香美。指生活節奏放緩,悠閑自如,自是一種享受。
【第37句】:【樹老蟲多,人老病多】 釋義:人上了年紀往往體弱多病。 例句:老爹想了想又說:“樹老蟲多,人老病多。我最近身體也不好,如果這趟去北京不順利,我也不會活了的多久。”
【第38句】:【人冷先冷腿,狗冷先冷嘴】(諺)天冷時,人是先從腿上感覺到的,狗是先從嘴上感覺到的。指天冷防寒,人要首先注意腿腳的保暖。
【第39句】:【果蓏失地則不榮,魚龍失水則不神】(諺)菔:瓜類植物的果實。指瓜果離開土就不能生長繁榮,魚龍離開水就沒了靈性。比喻人才如果沒有發揮才干的必要環境,就會無所作為。
【第40句】:想來這個必是人見了帖兒照樣做的。’大家此時恍然大悟。”《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安老爺這才把此番公子南來……因此辭官親身尋訪的話,從頭至尾說了一遍。鄧九公這才恍然大悟。”
【第41句】:【兵熊一個,將熊一窩】 釋義:熊:無能。士兵無能,只他一人,將領無能,影響整個部隊。說明領導者能力差就會影響全局(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的廠子換了幾茬領導了,總是搞不好,為啥?兵熊一個,將熊一窩。放著有本事的人,他們不用,專門用那些大草包,怎么能不垮!”
【第42句】:大王及喚眾肓各各問言:‘汝見象否?’眾盲各言:‘我已見。’王言:‘象類何物?’觸其牙者即言:‘象形如蘿菔根。’觸其耳者言:‘象如箕。’觸其頭者言:‘象如石。’觸其腳者言:‘象如臼。’觸其脊者言:‘象如床。’觸其腹者言:‘象如甕。’觸其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又《長阿含經·鏡面王經》等亦載其事。
【第43句】:【肉眼】《金剛經》中說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對于佛來說,五眼只是一智所顯示,一眼所具足的五種功能。如果分別而論,凡人所具有的肉眼層次最低。后用“肉眼”、“肉眼凡胎”指普通的人不具有超凡的智慧、功能。《西游記》第二十五回:“他收了鐵棒,逕往前來,把毫毛一抖,收上身來。那些人肉眼凡胎,看不明白。”《好逑傳》第五回:“我學生肉眼凡胎,一時不識,多有得罪。”今用肉眼表示在未用光學儀器幫助下的人的眼睛。如:肉眼看不見細菌。(禹振聲)
【第44句】:【夫妻無隔夜之仇】 釋義:比喻夫妻之間的矛盾會很快消除。 例句:畢竟夫妻無隔夜之仇,胳膊曲了往里彎,到了此時也就不同他吵鬧了。
【第45句】:【連陰百日,也有天晴;冬長三月,早晚打春】 釋義:比喻好日子總會到來。 例句:“我才不死,我偏活著!”碧桃站在大街上,不是向老爹,而是向那些鬼打墻的小人們發出挑戰的宣告,“連陰百日,也有天睛,冬長三月,早晚打春;我要眼睜睜看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才咽這口氣。”
【第46句】:不是你的財,別落你的袋.
【第47句】:蟲憑蠕動尋食,人憑勞動養身。
【第48句】:【久經大海難為水】 釋義:見過大世面,小事情不放在眼里。此句是元稹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 的變體。 例句:“我也不會讓你們嚇住!我馬之悅是久經大海難為水的人,比你們厲害的人我經的多了!”
【第49句】:既在佛會下,都是有緣人謂在燒香、拜佛等佛事活動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緣分的。也泛指相會的人都有緣分。
【第50句】:天龍八部“天龍八部”是佛經中常見的“護法神”。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天,梵語Deva,包括三界的諸天(可參見“諸天”條)。中國古代把“龍”列為“四靈”之一,印度人稱“龍”為Naga(那伽),形態與中國土生的“龍”略有區別,似是摩竭魚(鯨魚)與中國龍的混合物,佛經上稱“龍力不可思議”,并有不少龍王護法的故事。如釋迦太子降生時,九龍吐水,為他灌頂。其他六部眾為: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乾闥婆,意為“尋香”,吸香氣為食,從屬于帝釋天,能凌空作樂。阿修羅,意譯為“非天”,身大好斗。迦樓羅,居住在四大洲大樹上的金翅鳥神,雙翅展開有:三百多萬公里。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摩喉羅伽,大蟒神,人身蛇首,樂神。《盧至長者因緣經》謂:“爾時世尊,天龍八部,四眾圍繞,王及大眾,五體投地,為佛作禮。”幾乎每部經都有類似的場面,亦寫作“天龍神王”、“八部天龍”。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王斂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諸國王、天龍神王,各得少許。”又如龔白珍《己亥雜詩》之八一:“遙知法會靈山在,八部天龍禮我言。”
【第51句】:細想出智慧,細嚼出滋味
【第52句】:【外行看熱鬧,行家看門道】見“行家看門道,力把看熱鬧”。
【第53句】:【憂能傷人】(諺)指憂愁煩悶,容易使疾病發生。
【第54句】:【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 釋義:不求文章寫得好,天下第一,只求被主考官看中。古代科舉考試,只要文章被主考官看中,應試者就能被錄取,登金榜、做大官、享厚祿。 “高”又作“中”。“愿”又作“要”。 例句:其年湘潭縣考試,仲先空受一日辛苦,不曾考得個名字。嘆口氣道:“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
【第55句】:【矢在弦上——不得不發】見“箭在弦上——不能不發”。
【第56句】:【利他】佛教有“二利”之說,上求佛法為“自利”,下化眾生為“利他”。如《無量壽經》卷上:“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利人,即利他。利他是大乘佛教行菩薩道,普度一切眾生的特征。利他是在自利的基礎上進行的。如唐·伽才《凈土論》所說:“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佛教認為,不具備由自利而修得的智慧、定力、正見、慈悲等,就無法真正地利他。其他宗教教義也多包含利他的內容。近代西方倫理學家孔德創“利他主義”,認為道德的原則就是使利己的沖動從屬于利他。(李明權)
【第57句】:【背靠背】(慣)指不當著有關人員的面檢舉揭發問題或提出批評意見。
【第58句】:【鳥隨鸞鳳飛能遠,人伴賢良品自高】(諺)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的鳥。平常的鳥只要能追隨著鸞鳳,自會飛得高遠;平常的人只要能追隨著賢哲,自會品行高尚。指能接近善類,自會習染為善。
【第59句】:【鍋頭飯好吃,過頭話難說】(諺)指說話要有分寸,不能夸大其詞。 也作“過頭飯難吃,過頭話難講”。
【第60句】:【唱戲的不瞞打鑼的】 釋義:比喻關系密切或相互合作干事的人不必相互隱瞞。 例句:過了幾天,楊大肚子按照藥葫蘆的吩咐把幾個親信的班長叫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一頓之后,說:“唱戲的不瞞打鑼的,跟兄弟們商量件事情。”
【第61句】:【廟里豬頭——有主】(歇)指女子已經有了婆家。也指東西已經有了主人。
【第62句】:家有一老,猶如一寶,有了疑問,問之便曉。
【第63句】:【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諺)指凡事有它有利的一面,也就必定有它有害的一面。
【第64句】:人怕理,馬怕鞭.
【第65句】:【蘿卜花了肉價錢】 釋義:比喻成本過高,劃不來。 例句:“便宜?如果把所吃的谷子算上去,那就‘蘿卜花了肉價錢’不合算……”童少英將不合算的道理,算給越華聽。
【第66句】:【這個耳朵進來,那個耳朵出去】(慣)比喻不把別人的話放在心上。 也作這個耳朵聽進去,那個耳朵跑。 左耳進,右耳出。
【第67句】:【頭頭是道】原是禪語,指開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內外打面一片,乃至吃飯穿衣、挑水打柴、一舉一動、開口閉口,無一事不與“妙道”冥合。所謂“頭頭是道,法法本圓成”(《續傳燈錄·慧力洞源禪師》)。世間唯詩家與禪家相近,因此詩家亦用“頭頭是道”來形容通靈入妙的“化境”,亦稱“禪趣”。宋·嚴羽《滄浪詩話》指出,學詩有“三節”功夫,“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又宋·胡仔在《茹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二中稱譽杜甫《紅櫻桃》詩謂:“此詩如禪家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者。”后亦用“頭頭是道”謂語言、舉動左右逢源,無一不合規矩。如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其癖好與余同……一舉一動,示之以色,無不頭頭是道。”(李明權)
【第68句】:【為著別人的豆子,炸了自己的鍋】(慣)比喻為給別人辦事,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第69句】:【偷雞貓兒性不改】(諺)比喻品質惡劣的人,走到哪里都會顯露出惡劣的本性來。 也作偷食貓兒性不改。 偷嘴貓兒打不改。
【第70句】:【長不過五月,短不過十月】(諺)長:此處指白晝天長。指農歷的五月,白晝天最長;農歷的十月,白晝天最短。 也作“長五月,短十月”。
【第71句】:寧念家鄉一撮土,不戀他國萬兩金
【第72句】:【東家點燈,西家暗坐】(慣)比喻各干各的,互不相干。
【第73句】:千金難買雪里炭,一錢不值錦上花
【第74句】:【開一道口子,毀一座堤壩】(諺)堤壩:防水攔水的建筑物。指堤壩上如果開了口,水就會沖潰整個堤壩。比喻事情一旦開了先例,就會發展到不可收拾。
【第75句】:【碰釘子】(慣)比喻遭人拒絕、斥責或遭受失敗、挫折。
【第76句】:【疑心生暗鬼】(諺)懷有疑心,看什么都似乎有鬼附身一樣。指疑心重的人,對一切都疑神疑鬼。
【第77句】:【人不保心,木不保寸】(諺)人不能擔保誰的心都是好的,樹也不能擔保它寸寸都是好木材。指人心隔肚皮,最難猜測。
【第78句】:【拔了蘿卜栽上蔥,一茬比一茬辣】 釋義:比喻一個比一個厲害。 例句:年輕輕的,成了這個樣子!唉,真是拔了蘿卜栽上蔥,—茬比一茬辣。
【第79句】:【羊羔掉進虎口里】(慣)比喻弱者陷入危險境地或落入強者手中。
【第80句】:有理擺到事上,好鋼使到刃上.
【第81句】:【花木瓜——外看好】(歇)花木瓜:即木瓜,果實成熟時呈橘黃色,味道很澀,不供食用。宋代以宣城花木瓜最有名,相傳宣城人刻花紙粘于木瓜上,成熟后以果面花紋供玩賞。本指花木瓜外表好看而無實際用處,轉指人徒有其表。常含譏諷意味。
【第82句】:【不遇盤根,誰別利器】(諺)盤根:樹根盤繞。指不遇到盤根錯節,誰能識別出斧子的鋒利。比喻不遇到棘手難辦的事,就顯現不出英杰之材。
【第83句】:【山不礙路,路自通山】(諺)山再深,也阻不住人行的路;嶺再高,也自有盤行而上的人。指有山就有路,用不著擔心過不去。
【第84句】:【受堯之誅,不能稱堯】(諺)堯:唐堯,古代圣君。誅:懲罰。受到唐堯懲處的人,不會稱頌唐堯的功德。泛指不論對誰進行懲罰,對方都會懷恨在心。
【第85句】:【患難見朋友】(諺)人處在患難之中,才能見識真正的朋友。指身處富貴結交的朋友不可靠,只有患難與共的生死之交最見真情。 也作患難識朋友。 患難結知己。
【第86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一俗語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謀取不可能到手的東面。 此俗語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王母娘娘開蟠桃會,邀請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園內恰巧遇見鵝仙女,被其美麗所傾倒,大動凡心,遭鵝仙女呵斥并狀告至王母娘娘處。王母娘娘大怒,隨手將嫦娥月宮中獻來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罰其下界為蟾蜍(癩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癩蛤蟆體內。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卻了一件寶物,令癩蛤蟆磨難結束后完璧歸趙,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監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由此而來。
【第87句】:【心跳在口里】(慣)心都快蹦出來了。形容心里非常緊張或害怕。 也作心蹦到嗓子口。 心提到嗓子眼了。 心跳到嗓子眼兒上。
【第88句】:【呷醋咬生姜】(慣)呷:喝。形容又酸又辣。
【第89句】:【鞍不離馬,甲不離身】(慣)馬不卸鞍,人不卸甲,隨時準備打仗。 形容軍旅生活的艱辛。 也作鞍不離馬,甲不離軀。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第90句】: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第91句】:【千金難買好音訊】(諺)花再多的錢,也買不來好的音訊。指使人振奮的好消息是最有價值的。
【第92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諺)舊時認為男子為風情女子而死,也是一件風流韻事。
【第93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第94句】:【沒有梧桐,引不到鳳凰來】 釋義:梧桐樹:也叫青桐樹,落葉喬木,傳說鳳凰喜歡棲息的樹。 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百烏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比喻沒有好的條件或出色的人才,就招引不來出眾的人物。 例句:有個姑娘,也可以招來個上門的女婿。老二奶奶又孤.又窮,雖然一二十年來早就有過這份心,可是,“沒有梧桐樹,引不到鳳凰來”啊。
【第95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釋義:比喻說話沒有頭緒,或做事缺乏計劃。 例句:茍峰見巧玲情緒好轉了,心里叉高興又得意。他“嘿嘿”一笑,朝苦娃做個鬼臉兒,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順壟溝子耪(p a ng)開了。
【第96句】:【公門好修行】(諺)公門:舊時的衙門。修行:本指學佛學道的修煉,此處指行菩事。指在衙門里供職,固然做傷天害理的歹事容易,但要為百姓做好事也很方便。 也作公門里好修行。 公門好修德。
【第97句】:眾人是桿秤,斤兩自分明。
【第98句】:【相應】梵語欲吃多(Yakta)或瑜伽(Yoga)意譯為“相應”,即契合義。如《華嚴經》:“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依《瑜伽師地論》,相應有三種,即一境、二行、三果。如《玄應音義》卷二三:“瑜伽,此云相應,謂一切乘境行果等……境謂一切所緣境,此境與心相應……行謂一切行,此行與理相應……果謂三乘圣果,此果位中諸功德法更相符順,故名果相應。”今指相適應,相符合。常用于平行機關,相當的意思。如:相應函達;相應咨復。(文賢)
【第99句】:【打饑荒】(慣)1指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與人糾纏不休。2指借債或欠債。
上一篇: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詩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