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眼大要有神,耳大要有輪】(諺)指人生得一雙大眼,必須有靈氣才好;生得一雙大耳,必須有耳輪才好。
【第2句】:【不到長安辜負眼,不到兩湖辜負口】釋義:長安:唐國都長安城,后作為京城的通稱。兩湖:湖南、湖北,泛指南方。不到京城看看,辜負了眼神;不到兩湖走走,辜負了口福。指旅游勝地,不可錯過。例句:九福:天下有九福,京師錢福、限福、屏帷福,吳趙口福,洛陽花福、蜀川藥福,秦籠鞍馬福,蘇趙衣裳福、美女福。《珍珠船》云:“不到長安辜負眼,不到兩湖辜負口。”
【第3句】:【錢穿在肋骨上怕丟】心疼錢,一拿就痛。臺灣梁實秋 《雅舍小品四集》:“一個錢看得像斗大,一串串地穿在肋骨 上,就是舍不得摘下來。”
【第4句】:犬守夜,雞司晨——各盡其能
【第5句】:【冷處理】(慣)比喻事情發生后暫不解決,等有了合適的時機再作處理。
【第6句】:【面條上的蔥花,擺樣子】指裝門面,不起作用。《北京日 報》(1985,1,17):“有位青年經理在一次座談會上抱怨說, 現在有些部門和單位,把年輕干部當作面條上的蔥花一一 擺樣子,名義上進了班子,實際上卻在坐冷板凳。”
【第7句】:【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諺)舊時的媳婦是在婆婆的嚴酷管束之下生活的。指媳婦成為婆婆,要付出大半輩子受苦受難的代價。也泛指取得成功必須付出時間的代價。
【第8句】:魚兒得水,鳥兒投林——有了自由
【第9句】:【寧撞金鐘一響,不擂破鼓千通】(諺)寧愿撞一下金鐘,也不去擂干通破鼓。比喻寧可和能人作短暫的接觸,也不要和平庸低劣的人多打交道。 也作寧撞金鐘一下,不打破鼓三干。 寧打金鐘一下,不敲鐃鈸三千。鐃鈸(na。b。):銅鑄的打擊樂器。
【第10句】:【一著不到處,滿盤俱是空】(諺)一著:一步棋。關鍵時刻一步棋不到位,就注定了失敗的結局。比喻在事情的主要環節中,稍有差錯就形成無法挽回的失敗。 也作一著錯,滿盤輸。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第11句】:【狗尿苔長在金鑾殿上——生到好地方】(歇)狗尿苔:一種生長在潮濕地方的真菌,有黏液,有臭味,不能食,被人鄙視。指人生長在優越的環境里。
【第12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釋義:諸葛亮:三國時蜀國丞相,很有智謀,后人把他作為智慧的化身。比喻人多智慧多,遇事會想出好辦法。“頂”又作“當”、“抵上”、“趕”、“合成”等。例句:于連征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咱們大家開動腦筋想辦法。”
【第13句】:【趙公元帥】民間認為“趙公元帥”是財神爺,供奉該神可以發財致富。 “趙公元帥”原為道教崇奉的神仙,也叫財神爺。名字叫趙公明,晉代時已出現。在《搜神記》中他是個冥神,在隋唐兩代,他是個瘟神,當時人們唯恐躲之不及。到了明代,趙公明被封為“正一玄壇元帥”,這是他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的來歷。這時趙公明的面目已煥然一新了,他不再是冥神、瘟神,而是能幫助做買賣者求財盈利的財神爺了。趙公明成為財神爺初期,知名度并不高,他是靠了明代通俗小說《封神演義》的大肆渲染描繪,才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此后,趙公元帥手下便有了四位正神:招寶、納珍、招財、利市,聽從他的差喚。“招財進寶”一詞便始于此。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又把財神爺請回來了,在大小飯店的顯著位置,多有供奉財神的,以求好運發大財。但不要忘記誠信為本。
【第14句】:抬棺材上陣——拼命
【第15句】:【瞎子背瘸子】(慣)比喻各有不足的雙方分別發揮自己的長處,互相配合做成事情。
【第16句】:【種一葫蘆收一瓢】(慣)撒下一葫蘆種子,收獲一瓢糧食。形容糧食產量太低。
【第17句】:【少叫一聲哥,多爬十里坡】(諺)指出門上路不以禮待人,就得多跑許多冤枉路。也泛指人態度粗野,就得不到人們的幫助和照應。
【第18句】:【天有不測風云】此語比喻人有難以預料的災禍。它典出《元曲選,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那小廝恰才無病,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好像現在的“躲貓貓”。沒過多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便引用了此語。《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周瑜與曹操大戰于三江口。諸葛亮和周瑜英雄所見略同,采用火攻。一切準備就緒,但冬季少有東南風,周瑜發愁病倒。諸葛亮去探望他,他又不想說實話,只說:“人有旦夕禍福,誰又能保證不生病呢?”而諸葛亮卻故意神秘地說:“天有不測風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 周瑜覺得諸葛亮言外有意,便連忙問有何藥方可治他的病,諸葛亮寫了十六個字遞給周瑜。這十六個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看了,眼前一亮,病競好了。這才引出好戲“借東風”。看來,到明代“天有不測風云”一語已經比較流行。
【第19句】:【春天不忙,秋后無糧】(諺)指在春季不耕種,到秋天就不會有任何收獲。也泛指不辛苦于前,就難有成果于后。
【第20句】:【閉上眼睛等死】消極絕望。閉上,也說:瞪著。成語:束 手待斃。張孟良《兒女風塵記》:“難道就閉眼等死不成嗎? 玉貞悲憤起來。”
【第21句】:【令尊】“令尊”是對別人父親的敬稱,在交往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稱謂。 “令尊”原指自己的父親,源出宋代陳叔方《潁川語小·上》:“世俗稱謂,多失其義,唯以令尊呼父,以內稱妻,尚可通。”可見,自古以來“令尊”稱為自己的父親就是正確的說法,“以內人稱妻”現在還有這種說法。后來,“令尊”詞義逐漸發生了變化,由自己的父親變為指別人的父親了。如果辨別不清,可能出現笑話。清代石成金《笑得好初集》載:有個父親教導兒子說:“做人說話要活脫些,不可出差錯。”兒子問:“怎樣說話才算活脫?”恰巧鄰居來借東西,父親隨機應變道:“比如這家要借什么,不可說多有,也不可說沒有,只說也有的在家,也有的不在家,這就把話說活脫了,今后遇事這樣回答,就不會出現差錯。”兒子點頭牢牢記下。幾天后有客人登門,問這家兒子說:“令尊在家嗎?”兒子答道:“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客人聞言大驚,以為這個后生出了什么毛病,急忙離去。笑話本不可當真,但類似這種情況并不鮮見。今人如不注意,也可能出錯。這類生活常識,說來并不復雜,在“令尊”這個稱呼里,“令”是對別人親屬的敬稱,如“令兄”、“令弟”、“令愛”(別人的女兒)等;“尊”是尊長、長輩,這里說的正是父親。加上“令”字,“令尊”就是別人的父親,自己的父親不可稱為“令尊”。如果說到自己的父親以及比自己年長的家人,則需要在前面加個“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比自己小的家人,在前面加個“舍”字。如“舍弟”、“舍妹”。對別人的家人稱呼用敬稱,對自家的家人稱呼用謙稱,不可發生顛倒。在謙稱與敬稱上有個小小竅門,只要記住,保誰不差:“家大舍小令他人。”
【第22句】:我的同學小明學習很用功,而我卻整天貪玩。爸爸批評我說:“你真是人家發財,你發愣!”(江蘇·阜寧)
【第23句】:【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諺)海干涸了,還可以見到海底;人至死也難知道他的心是什么樣的。 指認識任何事物都比較容易,惟獨人心難測。
【第24句】:聽媽媽說,他們單位有人收養了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沒過一個月,這孩子拿了家里五十元錢跑了。在一旁聽話的人插了一句:“真是飯碗下面養惡蛇啊!”(湖南·保靖)
【第25句】:彭祖遇壽星——各有千秋
【第26句】:【看得破,忍不過】(慣)指雖然看透了,卻控制不住情緒。
【第27句】:【正缺個橋,來個扛板子的】(慣)有板子就可搭橋。比喻來得正好,及時滿足了需要。
【第28句】:【東方不亮西方亮】釋義:這個地方不行,別的地方就會行。例句:趙編輯給他打氣:“不過,好在現在出版社很多,‘東方不亮西方亮’,你們不妨再拿到別的地方試試……”
【第29句】:老牛掉到水井里——有勁使不上;踢騰不開
【第30句】:媽媽從二嬸家拿來一些韭菜根,準備栽。我拿起一撮看了看問:“媽,能活嗎?”媽媽說:“俗話說得好,干不死的蔥,餓不死的僧。韭菜也是這樣,不會死的。”(天津·寧河)
【第31句】:二哥辦工廠發了財,花錢大手大腳起來,買東西常常“大團結”一甩,不要找零頭。有的鄉親說:“這小子發得流油啦,拔根毫毛,比咱的腰桿子還粗呢!”(河南·南陽)
【第32句】:古董店里的老鼠——碰不得
【第33句】:【嘴癢了去樹上蹭蹭】厭惡人說話。李準《大河奔流》:“你 吹啥哩?人心里像棍子戳一樣,你嘴癢了去樹上蹭蹭!”
【第34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膽大的胡作非為,吃多了以致 撐死;膽小的不敢越軌,沒吃的以致餓死。指一種無法紀狀 態,壞人得志,老實人吃虧。《北京日報》(1988,2,9):“過去 由于監督不力,確實存在‘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情況, 濫發被查到的倒霉,沒被查到的收益,致使有些單位存在僥 幸心理。”
【第35句】:久病床前無孝子。
【第36句】:【使心用心,反害自身】用盡心機,算計別人,反害了自己。 明代《醒世恒言》:“常言道:使心用心,反害自身。你不存天 理,皇天自然不佑。”
【第37句】:【增錢不如再看】(諺)當賣主要價高不肯出手貨物時,買主要添價,不如反復看準貨物。指買主買貨時要看準貨好,然后再添價。
【第38句】:【打談的掉眼淚——替古人擔憂】(歇)打談的:宋元時稱在街市上演唱或說書的人。本指替古時候的人憂傷,轉指作虛假的或多余的擔憂。
【第39句】:荷花出水——顯高低
【第40句】:大年初一,一幫小孩站在柴火垛上玩“打仗”。一位老爺爺看見后說:“腳下的娃子,真是鬼難拿啊!”(河北·萬全)
【第41句】:【嬰兒眼里有天堂】(諺)天堂:最理想的美好境界。在嬰兒的眼里,世上一切都是美好的。指天真無邪的小生命,不知人世間會有邪惡。
【第42句】:【天災好躲,人禍難防】(諺)自然界出現的災害,人們比較容易對付;由人為造成的災禍,往往難以防范。指人禍遠比天災可怕。 也作“天災能敵,人禍難消”。
【第43句】:【哈叭狗帶串鈴——充大牲口】(歇)哈叭狗:也作哈巴狗,也叫巴兒狗、小叭兒狗,一種體小、腿短、毛長、供觀賞的家養狗。串鈴:成串的鈴鐺,掛在騾馬等大牲口的脖子上。比喻冒充大人物。
【第44句】:【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諺)屋頂上面漏水,上面不知道,屋下面的人知道得很清楚。比喻上層執政者的過錯,人民群眾看得最清。
【第45句】:大象照鏡子一對象
【第46句】:【人面虎狼心】(慣)形容人外表慈善,內心兇狠。
【第47句】:【一問三不知】開頭、過程、結局均不知道。一無所知,或 不愿意回答。老舍《駱駝祥子》:“自己頂好學拉磨的驢,一 問三不知,只會拉著磨走。”
【第48句】:【錢財通性命】見“財連于命”。
【第49句】:【不以成敗論英雄】釋義:不用成功或失敗為標準來評論英雄。例句:勝敗乃兵家常事,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次失利,無非是一時大意輕敵,內部步調不一,被姚輝僥幸鉆了空子。
【第50句】:冷水泡茶——不起色
【第51句】:【說的有心,聽的有意】(慣)指說話的人有意要表達某種意思,而聽的人也明白其含意。 也作“說者有心,聽者有意”。
【第52句】:【救人須救徹】(諺)救助人,必須做到完全徹底地使之渡過難關。 指救助人要負責到底,不能單憑一時的激情。 也作“救人救到底”。
【第53句】:【叫花子】乞丐俗稱“叫花子”,那么乞丐為什么被稱為“叫花子”呢?有兩個出處。一是古時候天津的職業乞丐上街討飯時,手中都拿著一根花棍,一路乞討,一路舞動,碰上惡狗當道,乞丐就用它來打狗防身。由于棍子上面纏著花紙條,系著小鈴鐺,耍起來會“叮當”作響,所以俗稱打花棍,是天津職業乞丐行乞的象征。這乞丐是夠花哨的,故稱“叫花子”。二是如同化齋一樣,“叫化”也是一個動詞,叫化剩湯殘飯的人被稱為“叫化子”。這在元代的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比如元代戲劇家張國賓的《合汗衫》:“我繞著他后巷前街,叫化些剩湯和這殘菜。”因為“化”同“花”諧音,后來,人們就將“叫化子”俗稱“叫花子”。這就是“謂乞兒為花子”的由來。
【第54句】:有一天,我正在寫作業,聽見鄰居家的阿姨對我爺爺說:“注意小花貓,別讓它抓了小雞!”爺爺說:“不怕。雞怕狐貍,貓捕鼠;草怕嚴霜,霜怕日。一物降一物。”(河南·林州)
【第55句】:夜里開火車——前頭(途)光明
【第56句】:【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諺)要想改變貧窮現狀,發財致富,務農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經商。 指迅速致富的途徑是經商。
【第57句】:老鼠給大象指路——越走越窄
【第58句】:【鍋里煮娃娃——熟人熟食】(歇)本指被煮熟的食品,轉指熟識的人。
【第59句】:廠長批評羅小平說:“你這條‘魚’太大了,我的池塘小,容不下你。”(湖南·衡陽)
【第60句】:【自家窩里雞爭斗】(慣)比喻內部鬧矛盾,起紛爭。
【第61句】:【黃連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諺)黃連:常用中藥,味苦。人參:滋補品。黃連味苦而普通,即使救活人命,人們也不認為它有功;人參滋補而貴重,即使吃死人,人們也不相信它是兇手。指人們往往不能真正認識事物真相,甚至認不準功過是非。
【第62句】:【吃在臉上,穿在身上】(諺)吃得好,就會紅光滿面;穿得好,就會精神煥發。指人的外表如何是吃穿好壞的結果。
【第63句】:【低頭不見抬頭見】見“抬頭不見低頭見”。
【第64句】:媽媽和嬸嬸為了一點兒小事吵了起來。奶奶告訴爸爸,爸爸說:“哪有牙齒不碰舌頭的?妯娌們住在一起,小矛盾總會有的,過兩天就好了。”(陜西·成陽)
【第65句】:聽我大聲喊同學的綽號,爸爸氣得直瞪眼:“揭人別揭短,打人別打臉。知道不?雨不大濕衣裳,話不多惱斷腸:還不快去認錯!”(河南·唐河)
【第66句】:【做了泥鰍,那怕污眼】(諺)泥鰍在泥里鉆進鉆出,既做了泥鰍,就不能怕泥污了眼睛。比喻決定要干某事,就不怕招惹麻煩;或既惹出了麻煩,也就不再顧忌。
【第67句】:船載千斤,掌舵一人。
【第68句】:【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說話做事沒有條理,雜亂。或說:東 一斧子,西一榔頭/東扎一頭,西扎一頭。浩然《艷陽天》: “這女人東一榔頭,西一棍子,數叨起來沒個完。”
【第69句】:【白眼、青眼】“白眼”,眼睛向上看或向旁邊看,露出白眼珠,是看不起人的一種表情;“青眼”,眼睛正著看,黑色的眼珠在中間(青即黑),是對人喜愛或重視的一種表情。源出《晉書·阮籍傳》。《晉書·阮籍傳》記載:晉代阮籍狂傲不羈,見到凡夫俗子,便翻白眼看人;見到高雅之士,便垂青眼相待。有一天,嵇康的哥哥嵇喜去看他,他翻白眼以視,瞧不起嵇喜,嵇喜很不高興地離開了。嵇康也是當時名士,聽說哥哥遭冷遇后,便帶著酒,拿著琴去拜訪,阮籍用青眼見他,很是熱情,二人相聚甚洽。以后,“青眼”表示對人的喜愛、看重。“垂青”也是從青眼演變而來的,還有“青目”、“青眸”。“白眼”則相反。 “白眼”、“青眼”之語很快流行。唐白居易《春雪過皇甫家》:“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詩談笑自將來。”化用其典。楊炯《祭汾陽公文》:“郭有道之青目兮,蔡中郎之下迎。”也是化用其典。今“垂青”一詞用得多,“白眼”用得亦多。
【第70句】:【鷹犬、爪牙】“鷹犬”、“爪牙”用來指匪首或反動集團的黨羽或幫兇。 “鷹犬”、“爪牙”本義是褒義詞,鷹犬表示為主忠誠,爪牙則意指國之利器。飛將軍李廣一次闖了禍,上書向武帝請罪,武帝回答說:“將軍者,國之爪牙也。”此外,禁衛軍的將官又稱作“爪牙官”,比喻他們就像鳥獸的爪牙一樣,是保護自我的主要手段。東漢陳龜,被任為度遼將軍,前去抵御邊患,臨行前上疏,自稱“馳騁邊陲,展鷹犬之用。”袁紹向獻帝上疏,稱“臣頗有一介之節,可責以鷹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來,鷹犬、爪牙逐漸演變成反面的詞匯,變成了壞人的幫兇。
【第71句】:【惹亂子】(慣)指引起麻煩。
【第72句】:人留子孫草留根。
【第73句】:【提傀儡兒上戲場——少一口氣兒】(歇)傀儡兒:木偶戲里的木頭人。本指傀儡是死的,沒有氣兒;轉指人缺少志氣,沒有出息。
【第74句】:【鉆死胡同】(慣)死胡同:走不通的胡同。形容人固執,認死理,不知變通。
【第75句】:一天,鄰家的叔叔和嬸嬸吵架,媽媽去勸他們:“您倆都消消氣吧,誰家的灶屋不冒煙呢?都別往心里去。”(河南·項城)
【第76句】:【斧頭再鋒利,剖不開頭發絲】釋義:比喻本事再大,也有對付不了的難題。例句:真是斧頭再鋒利,剖不開頭發絲;共產黨再厲害,也改變不了千年萬代的老規矩!
【第77句】:媽媽叫我拿梳子給她,而我卻拿了牙刷。媽媽說:“你真是摸到黃牛就是馬。”(安徽·廬江)
【第78句】:【馬尾巴搓繩,合不了股】合不到一起,不能協作。成語:格 格不入。劉江《太行風云》:“當下就把互助組挑拆了個七叮 八當,五零四散。真是馬尾巴搓繩,合不了股兒。”
【第79句】:【老虎還有打盹的時候】(諺)打盹(dun):閉眼打瞌睡。比喻人無論怎樣精明強干,也會有松懈疏忽的時候。 也作老虎也有打瞌睡的時候。 老虎厲害,還有打盹兒的時候。
【第80句】:【順著毛兒摸撫】愛動物(貓狗等),得順著毛。借指遷就 迎合,或利用特點。類似的:跨順毛驢。成語:因勢利導。 西戎《蓋馬棚》:“倔毛驢,順著毛搓,叫干什么都行,要是沖 著他,天王老子也不依!”
【第81句】:【圣人門前賣字畫】(慣)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
【第82句】:扁擔開花——不可能的事;沒人見過;沒有的事
【第83句】:【愛河】“愛河”指愛情,男女青年相戀,常說墜入愛河,是美好的事情。然而,它的出處卻與今義大相徑庭。愛河,源自佛教。佛教中的“愛河”卻并非美好的寓意,而是指情天欲海。原意是指愛欲溺人,阻礙修道。此外,也喻指人的貪愛之心,執著于物而不離舍,猶如水之浸染于物,故以河水譬喻。《華嚴經》卷二十六有“隨生死流,人大愛河”之語。《楞嚴經》也有“愛河干枯,令汝解脫”之說。《浴像經》說:“愿永出愛河登彼岸。”“菩薩皇帝”梁武帝也曾在文章中慨嘆:“登長樂之高山,出愛河之深際。” 可見,“愛河”在佛教中并不代表積極的一面,也不代表美好的一面,“愛河”卻指人心受到欲的浸染,溺沒而不能自拔,希望大家能夠早日脫離。佛教一門主張平等清靜而擯棄私欲,世俗間“愛河”的意義以男女的感情欲求為基礎,是與佛教所崇尚的理念背道而馳的。當然,愛物、愛民、愛父母、愛師長等,佛教認為是正當的。佛有佛道,俗有俗道,各自相安,各行其道,“愛河”就理解清楚了。
【第84句】:【蛤蟆掛鈴鐺——鬧得歡】(歇)形容得意忘形。含譏諷意味。
【第85句】:摻糠喂雞——哄蛋
【第86句】:【 三人拾不過理字去】凡事得講理,人多也沒有用。清代 《紅樓夢》:“二姐笑道:‘可是撒謊,這么一個夜叉,怎么反怕 屋里人呢?’興兒道:‘就是俗話說的:三人抬不過理字去 了。”’
【第87句】:【蒸不熟,煮不爛】(慣)形容人頑強,不馴服。
【第88句】:張老頭是村上有名的生意精。一次,他去理發店收頭發,別人問他做啥用,你猜他咋說:“常言說,一把頭發可溫半碗粥,溫粥用。”(山東·臨沂)
【第89句】:【青草發芽不離舊根】釋義:比喻走老路,按老辦法干。例句:兄妹倆唾沫說干,余家富全然不聽,忽而跳下床來比手畫腳說理,忽而又上床去躺著嘮叨:“百樣雀烏百樣音,我青草發芽不離舊根。”
【第90句】:【說話為空,落筆為實】字據可以作為憑證。相關的:口說 無憑,眼見為證。賀敬之等《白毛女》:“好啦,說話為空,落 筆為實,來,按個手印吧。”
【第91句】:【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釋義:比喻人最終總希望回到故鄉;也比喻事情終究要歸結到某處。“千丈” 又作“干尺”。“葉落”又作“落葉”。例句:兀術道:“古人有言:‘樹高干丈,葉落歸根。’卿家若然思念家鄉,某家差人送你回國。”
【第92句】:肚臍眼里打電話——心腹之言
【第93句】:【七太公,八太婆】(諺)太公:男性的高壽者。太婆:女性的高壽者。舊指懷胎七個月生下的男孩壽命長,懷胎八個月生下的女孩壽命長。
【第94句】:【家有半斗糧,不當孩子王】指一種社會心態:不愿意做孩 子的教師。阿城《孩子王》:“老話說:家有隔夜糧,不當孩子 王。學生們可鬧?”
【第95句】:稻谷成熟了,我和弟弟到鄉下的姑姑家去幫著收打。看到弟弟沒有撿起落在田里的谷子,姑姑說:“記住,細收要細打,顆粒要還家!”(廣東·龍門)
【第96句】:不要虛胖,但求實壯。
【第97句】:放學回到家里,我總愛在媽媽面前說別的同學這點不如我,那點我比他強。媽媽教育我:“只見別人眉毛短,不見別人頭發長,別人的優點多著哩!”(山西·平陸)
【第98句】:【江河千百條,條條歸大海】釋義:比喻遲早要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例句:江河干百條,條條歸大海。今日言別,明日重逢,這也是常有的事。
【第99句】:【奴要白飯,馬要青芻】(諺)白飯:白米飯。青芻:青草。奴仆要吃飯,馬匹要吃草料。指使用人和牲口要付出代價,不是白使喚的。
上一篇:最新實用的初一寫景作文素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