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修行說起來沒有別的訣竅,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執(zhí),就是要把蒙蔽在覺性之上的種種障礙,如貪、嗔、癡等煩惱,一層一層地剝掉。
【第2句】:歲月在深深淺淺的足跡里,相遇與別離,每一天都在L演。遇見,是為-了給彼此留下暖意;別離,只是為了走出不屬于自己的季節(jié)。
【第3句】:生氣,猶如毒藥,它常常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蒙蔽我們的心性,讓我 們犯錯,讓我們后悔,讓我們迷茫。
【第4句】: 總有一個人獨自行走的沖動。年輕時沖動后面必是行動,哪 怕一無所有,口袋空空;現(xiàn)在,即使盤纏足夠,沖動后卻是不動的借 口。有些人,因為越活越重,越重就越走不動。要行走,趁年輕。
【第5句】:人活一世,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曾有過的某些瑕疵而懊惱、悔恨,能夠心如明鏡,活之安然、處之坦然,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第6句】:佛言:佛子離吾數(shù)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四十二章經(jīng)》
【第7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佛法是生活中珍貴物、無價寶、寶中王。我們在生活的點滴中可以沒有錢財,沒有地位,甚至寧愿失去生命,也要保有佛法。錢財只是暫時的友伴,地位只是半輩子的友伴,生命也只是此生的友伴,而佛法不僅是今生的依處,更是生生世世、多世多劫、乃至證得佛果為止永恒的怙主。
【第8句】:有一顆智慧的心,修佛修到隨物而化,面對一切都風(fēng)物恬然、無心而無我,就能夠時時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與幸福,就不會再有煩惱和憂愁,就會像云門禪師一樣,日日是好日,正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第9句】:【天天禪語】要周“修”,不要周“休”;要福慧雙“修”,不要福慧雙“休”。
【第10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窗,打開是塵世煙火,關(guān)上是云水禪心,禪如一朵花,開在心中,讓生命豁然開朗。生活是七彩緞,也是一幅難描的畫;生活是一片霞,常把那寒風(fēng)苦雨灑;生活是一根藤,結(jié)著幾顆苦澀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著人生悲喜交加的年華。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簡單來生活,快樂就會一路相隨。
【第11句】:大多數(shù)男人愛女人時,不自覺地會扮演強者的角色,照顧弱小的女子是他們陽剛的天性使然。
【第12句】:有句古語是這么說的:“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兩個人在一塊過 了一輩子可能還跟新認識的一樣,相互疏遠而陌生;而有時兩個人偶然巧 遇,可能會一見鐘情,似曾相識,心心相印。因此,我們說“認識”的時 候,不應(yīng)指兩人相處的時間,而應(yīng)指是指“心有靈犀”。
【第13句】:佛性對比天上的明月,文字就像我們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卻不是明月本身,看月亮也不一定非得通過手指。一慧能禪師
【第14句】:有些人雖然對工作充滿激情,也足夠認真,但仍會常常抱怨:自己比別人做得多,得到的報酬卻比別人少;自己的能力明明在某某之上,職位卻偏偏比他低:費盡心力完成一個項目,卻沒有得到上司的表揚……諸如此類的抱怨常常令人心生沮喪,抱怨叢生,以這樣的態(tài)度去工作和生活,自然體會不到樂趣和充實。
【第15句】:夫人常當自憶念,若得飲食應(yīng)知量,身體輕便受苦少,正得消化護命長。《別譯雜阿含經(jīng)》卷四
【第16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當我們處于順境的時候,不應(yīng)該得意忘形、心存僥幸,而應(yīng)該懷有感恩之心;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應(yīng)該灰心喪氣、怨天尤人,而應(yīng)該懷有懺悔之心。067
【第17句】: 一位父親對愛闖禍的兒子說:要么你別闖禍,做個安分守己 的人,過平凡的一生,多數(shù)人都是這么過的;要么你就闖大禍,抱著 必死之決心去闖,贏了你揚名立萬,輸了你灰飛煙滅。如果是第三 種:愛闖禍,闖了禍又不能自己收場,你這一生不僅會一事無成,就 連做個平凡的人也不夠格。
【第18句】:猶如礦鐵,數(shù)人百煉,則成精金,……晝夜役心不止,便獲果證。《出曜經(jīng)》卷九
【第19句】:【佛心禪語】 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自傘自度,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除 了自己之外,還有誰能做你的依靠?
【第20句】: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與施等無異。《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卷四
【第21句】:一粒種子,可以長出累累的果實,雖是兩個金錢的布施供養(yǎng),就會有無窮盡的收獲。可見,大事都由小事做起。
【第22句】:問:“生抱著慈悲方便心理處世,想當為世人所歡迎,倘遇小部分者不諒,譏為假慈悲,應(yīng)抱如何態(tài)度對待?”答:“俗人笑道,自古不免,各行其是,不去理他。”——李炳南居士
【第23句】:這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說法,這種說法常是無聲的,有時卻比聲音更深刻。—證嚴法師
【第24句】:要做到貧而安并不容易,俗話說:“富而無驕易,貧而無怨難。”別人穿金戴銀,紙醉金迷,自己卻捉襟見肘,簞食瓢飲;別人萬貫家財,一擲千金,自己卻不名一文,省吃儉用,為柴米油鹽煩惱,日常生活都過得艱難,內(nèi)心難免產(chǎn)生諸多不平,也就難以對現(xiàn)狀坦然處之。
【第25句】:日用塵勞中,種種不如意事,是眾生病,一念回光返照,是佛藥。茍能于佛于眾生,直下不生分別,則病瘥藥除,始契得。——《大慧普覺禪師文案》
【第26句】:不誹謗于人,亦不觀是非。但自觀身行,諦觀正不正。《增一阿含經(jīng)》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第27句】:生活的禪法在于對苦的認識與消除,去面對,去改變,生活里不必要偏執(zhí)的去否定生活的苦,或者是痛而不覺。生活的禪法并不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逃避,而是能從各方面去了解它的客觀,踐行它的改變,用一種生命的活潑智慧,達到超越煩惱,對生命的一種希望與光明的認識,從而把握生活。
【第28句】:諷誦經(jīng)時,當愿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諦觀佛時,當愿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飯食已訖,當愿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從舍出時,當愿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以時寢息,當愿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睡眠始寤,當愿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華嚴經(jīng)》卷十四,凈行品
【第29句】: 誹謗是我們必須面對和忍耐的尋常事,無論是夸大事實類的誹謗,還 是無中生有類的誹謗,它們都讓人難以忍受。面對誹謗,我們要淡然處 之,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也要相信眾人的判斷力。對于詆毀名譽的謠 言,不必憤怒,也不要畏懼,要巧妙地用事實說話。記住,唯一能否定你 的人,只有你自己。
【第30句】:知識,是理論上的見聞;修養(yǎng),是實踐中的體驗。學(xué)佛法行者,固然需 要有淵博的知識;但是,見聞知理,如果不能融和于現(xiàn)實生活中,歷經(jīng)事務(wù) 的體驗,完成落實的修養(yǎng),則無異于紙上談兵,不可能表現(xiàn)出成績。
【第31句】:生活中,最親的人總是用你最討厭的方式來保護你,最恨你的人總是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迎合你。大凡最后成為敵人,老死不相往來的,往往都是開始喜歡你喜歡得不得了的那個人。生活中,真正相濡以沫、記憶猶新的那個人,最初的緣起,其實都是平淡不屑,讓你模糊不清的瑣碎,甚至都是一些讓你討厭的畫面。
【第32句】: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fā)行;隨其發(fā)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diào)伏;隨其調(diào)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凈。《維摩經(jīng)》卷上,佛國品
【第33句】:慈悲待人并不需要過多的話語,微微一笑就能把慈悲的善念傳達給他人。慈悲是一種真實的能量,它能融化人們內(nèi)心的冰雪。
【第34句】:人或得意,或失意,不管什么樣的心境皆是由身而來。身處何境,甚至身體上具體的痛楚,都能時時影響人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所謂的“修養(yǎng)”,一言以概之,便是修煉出一顆不為身體境遇所動的心。能做到成敗驟然降臨而不驚,寵辱無故加諸己身而不動,便是擁有了一種笑看花開花落的淡定和智慧。
【第35句】:物隨心轉(zhuǎn),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 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有人卻沒有腳。只有換一種心態(tài) 去面對這世界,你才會感到其美好。
【第36句】:【天天禪語】初學(xué)佛法的人在沒有打好基礎(chǔ)的情況下就學(xué)習(xí)一些深奧的法門,其后果猶如空中樓閣。如果沒有打好穩(wěn)固的修行基礎(chǔ),不但無法樹立空性的深奧境界之正見,連世間法都難以承辦?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蓋房子,冬季一過,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會垮塌一樣。
【第37句】:空話、漂亮話誰都會說,重要的是行動、實干。一張地圖,無論繪制得多么詳細,比例尺多么精密,也不能讓人在地面上移動哪怕是一寸;一部法典,無論寫得如何公正,也不能預(yù)防罪惡的發(fā)生;一本食譜,無論寫入多少山珍海味,也解決不了人們的饑餓問題,還不如幾口粗茶淡飯實在。
【第38句】:貪欲、瞋恚,及以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若滅我想及貪瞋癡,諸苦亦皆從此永斷。《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卷三
【第39句】:人問:“有人乘船,船底刺殺螺蜆,為是人受罪,為復(fù)船當罪?”師日:“人船兩無心,罪正在汝。譬如狂風(fēng)折樹損命,無作者,無受者,世界之中,無非眾生受苦處。”一《大珠禪師文案》
【第40句】:心存美好,則無可惱之事;心存善良,則無可恨之人;心若簡單,世間紛擾皆成空。
【第41句】: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第42句】:你只要讓自己的心萌動著活力,讓自己行動起來,自然會得到許多全新的體驗,因而對生命和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并感到由衷的幸福。這便是修心的意義所在。
【第43句】:成佛之道分為道諦與滅諦。宗教、哲學(xué)和科學(xué)是屬于道諦。滅諦是超越宗教、哲學(xué)和科學(xué)。成佛之道有兩種,方便道與智慧道。宗教、哲學(xué)和科學(xué)是屬于方便道。智慧道是超越宗教、哲學(xué)和科學(xué)。成佛之道有兩種,暫時安樂之道與究竟解脫之道。宗教、哲學(xué)和科學(xué)是屬于前者,后者是超越宗教、哲學(xué)和科學(xué)。
【第44句】:天堂本來是黑的,只有天使才是亮的。天堂因為天使之純凈而美好顯現(xiàn),地獄因為魔鬼之邪惡而示現(xiàn)恐怖。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天堂地獄隨心而現(xiàn),隨識而變。
【第45句】:有些人永遠盲目崇拜他人,貶低自己,而結(jié)果,長了他人的志氣,滅了自己的威風(fēng)。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說不定,自己的某些長處也正在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我們要擺正心態(tài),增強自信心,讓實踐證明:自己才是最好的!
【第46句】:【佛語禪心】水,一平如鏡,云月其中,怡然自樂。水,懷著平靜而輕靈的心,緩與的一淌而去,遇到阻隔就輕輕的繞過,從不計較,心平而輕流自暢。云,自自在在,飄在天上,舒展而飄逸,去留不放在心上,飄過山峰越過海洋,不留下任何痕跡,自在而安詳。人生,把心放平,是一泓平靜的水。
【第47句】:試想,當你無人陪伴的時候,有怎樣的感受;當你失去財產(chǎn)的時候,是怎樣的感受;當你孤獨走在陌生黑暗的路上的時候,又有什么感受。即使親人、財產(chǎn)以及身體都陪伴著靈魂,心靈仍會浮躁、焦慮、不安,更何況靈魂孤獨漂泊的時候。為死亡準備,等于是為靈魂找到美好的歸宿,也是為靈魂選擇了光明的前途。
【第48句】:任何時候,都要做簡潔的自我,寬容對待生活,珍愛自己與身邊的每一個人。唯有如此,才可以擁有一顆干凈的琉璃心。縱是不經(jīng)意覆滿時光塵埃,也涇渭分明。
【第49句】:人生最大的價值,在于被了解與被尊重。我們覺得屈辱,不是因為別人言辭粗魯、舉止不雅,而是因為我們的尊嚴受到了侵犯,我們的精神世界被否定、被踐踏,因此一時難以忍心頭之氣,沖動之下如果意氣用事,最后只會讓自己陷入難以收拾的局面。
【第50句】:知道自己的缺點愈多,成長的速度愈快,對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堅定。(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第51句】:譬如凈日輪,普照十方國,如來神通力,法界悉周遍。《華嚴經(jīng)》卷四,世主妙嚴品
【第52句】:總之“悟”,使我們可以從矛盾中得到統(tǒng)一,從復(fù)雜中發(fā)現(xiàn)單純,從障礙中找到通達,從枷鎖中獲得解脫。愿蕓蕓眾生,早日證悟自覺。
【第53句】:十地十波羅蜜,如理如量修出離道,所得轉(zhuǎn)依,寂靜明凈,聲聞緣覺,非其境界,是即名為菩提自性。《佛說無上依經(jīng)》卷上,菩提品
【第54句】:相生,不一定就好。愛也是一樣,只有符合孩子正常需求的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第55句】: 保持“希望”的人生是有力的,失掉“希望”的人生則通向失敗之 路。“希望”是人生的力量,這是只有人類才被賦予的特權(quán)。只有人,才 由其自身產(chǎn)生出面向未來的希望之光,才能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生。
【第56句】:若油盡已,明亦俱盡。其明滅者,喻煩惱滅,明雖滅盡,燈爐猶存。如來亦爾,煩惱雖滅,法身常存。《大般涅槃經(jīng)》卷四,如來性品
【第57句】:古有“畫地為牢”,以示對他人的懲戒,然而今人每每畫地為牢,捆鎖的不是別人,往往是自己。人們總是喜歡將自己的內(nèi)心死死囚禁,為金錢、為名位,不斷地用欲求的枷鎖捆綁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將自己快樂的權(quán)利盡數(shù)消磨。
【第58句】:人的一生,是不斷學(xué)習(xí)的一生,在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莫要只注重文字的表述,文字只不過是一種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xué)有所成——掌握所學(xué)知識的實質(zhì)。
【第59句】:該看到的視而不見,不該看到的卻偏偏一眼望穿,對于世人來說,這也許正好是錯失美好東西的源頭。而正是有了顛倒,有了誤會,有了錯過,這個世界才會有遺憾,生活大抵都是如此吧!
【第60句】:是你的遲早會是你的,沒有必要為它而煩惱;不是你的永遠都不屬于你,為它煩惱又有何用呢?
【第61句】:執(zhí)著是障礙,但一旦撞到南墻,回頭即佛!如果不執(zhí)著,你一定撞不到南墻,也一定不痛不癢。障礙有時就是個驕傲的公主,只有足夠的血性爺們兒才能夠最終降服她。
【第62句】:【佛心禪語】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筑師,都需要做自己的主人,我們唯一能靠 的只有自己,自己才是命運的主人,當你認識到這一點的那一天,就是你 成功的時候。
【第63句】:不計人間事,便能使心靈獲得釋然,使人生獲得快樂。把心放平,就是一泓平靜的水;把心放輕,就是一朵自在的云。云散因為風(fēng)吹,美好因為寬容。立身處世,以忍為上;與人相處,能忍則安。天下雖大,大不過忍;江河雖寬,寬不過忍。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第64句】:問:“佛性與煩惱既俱,何故獨斷煩惱非本?”答:“譬如金之與礦,俱時而生。得遇金師爐冶烹煉,金之與礦,當自各別,金即百煉百精,礦若再煉,變成灰土。”——《荷澤神會禪師文案》
【第65句】:謂無作者義、有因義、離有情義、依他起義、無作用義、無常義、有剎那義、因果相似攝受義、因果差別義、因果決定義,是緣起義。《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卷三
【第66句】:人活一世,也就求個心的安穩(wěn),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心寬一寸,路寬一丈。若不是心寬似海,哪有人生風(fēng)平浪靜?人生的路到底有多遠并不重要,當務(wù)之急是珍惜生命的每一秒。人的一生,既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壞。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的過程。
【第67句】:生活的禪法,它必須是溫暖與善良,寬闊與承擔(dān),走在每一個時代,找找與時代的契合,它更是對命運的一種體醒,消極時振作,悲觀時期望,冷落時溫暖,能照亮人生理念的方法,就是禪道。
【第68句】:【佛心禪語】 面對當下名利之風(fēng)漸盛的現(xiàn)實生活,面對物質(zhì)壓迫精神的現(xiàn)狀,能夠 做到視名利如糞土,視物質(zhì)為贅物,在簡單、樸素中體驗心靈的豐盈、充 實,才是將自己始終置身于一種平和、自由的境界中。
【第69句】:不論是經(jīng)商談判還是對人做思想工作,要特別注意方式方法,哪種方式最易使對方接受就采用哪種方式。當直言難以奏效時,正話反說可以改變對方的進攻方向,讓對方摸不清你的真實意圖,最后出其不意地一擊,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70句】:痛苦不過是一種選擇,人生雖苦,卻也充滿樂,如何面對生活,是可以選擇的。選擇的自由意味著生命的彈性,想要讓自己的生活充實、飽滿、富有,就要在人生的考題上果斷劃掉痛苦這一選項。
【第71句】: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傷他,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
【第72句】: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緣際會中生生不息地存在著,存在即為合理。即使人類成為了自然界的最高生命體,我們依然不能去主宰大自然,因為我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要依賴大自然而生存。
【第73句】:【成功之人】 成功的人需有八十歲的智慧、二十五歲的干勁與五十歲的穩(wěn)重。
【第74句】:一個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自然不敢做喪理敗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學(xué)佛一定要有慚愧心,知羞恥。
【第75句】:念佛三平常:平常人,平常心,平常道。佛很平常,凡夫很“偉大”。佛眼中只有平常,而凡夫揀東揀西,不老實的心總是期待著“偉大”。
【第76句】:人們生活在無常的世界里,隨因緣遇合,每天的遭際和自己的心情各不相同,快樂和痛苦,幸運與不幸都是隨因緣而生,如同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一樣,該來時就來了,該去時就去了。但人們不能接受這自然的變化,渴望快樂,討厭痛苦,因此倍感痛苦;歡迎幸運,拒絕不幸,因此加倍不幸。
【第77句】:在逆境中不能動心,在順境中更不要動心,順逆都有方便來對治;順逆都不動心,修行才有少分相應(yīng)。
【第78句】: 一時的熱鬧和榮光,相對于一世的寂寞與暗淡,實在太短 暫。如果前面的一時要用后面的一世去換取,你干嗎?反正我不干。
【第79句】: 即使是不喜歡的事情,如果這件事與你的安身立命有關(guān),就 不要從心理上去抗拒它。因為這種抗拒需要用快樂埋單,你的抗拒心 理越大,花費的快樂越多。不如暫時微笑著順應(yīng)妥協(xié),很多時候,順 應(yīng)妥協(xié)并非消極接受,而是對不愉快的一種消解,是一種生活和人生 策略。
【第80句】:沒有人可以讓過去的時日重來,回憶之所以美好珍貴,正是因為過往的一切不可復(fù)制。擁有再大的權(quán)勢,也不能留住時間,也無法超越生死。因此,對于世間每一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公正的審判者,同時也是最無情的判決人。
【第81句】:在生活中,一個懂得愛護自己的人,就是要相信自己,愛惜自己,無論是怎樣的生命,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風(fēng)景。
【第82句】:北宗禪與南宗禪兩者的重要差別是:前者坐禪靜思,長期修心,后者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二者卻也殊途同歸,都尋求“清靜”。庸人只道無聲即是“靜”,卻不知讓“心靜”才是真正的清靜。
【第83句】:我們的智慧本像月亮一樣光明,如果沒有被云霧般的煩惱遮住本性,就會永遠光明無比;我們的福德本像月亮一樣圓滿,如果沒有被羅喉般的私心毀滅功德,就永遠那么充盈。我們對著月亮祈愿吧,愿我們早日去除煩惱和私心垢念,早日回到如月般明亮圓滿的本性!
【第84句】: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在修持上獨力承擔(dān),自我追找,自我完成,這是禪的最大特色。
【第85句】: 內(nèi)心沒有陽光,陽光就不會普照你;內(nèi)心沒有希望,希望就 會離你遠去。你沒有強大的內(nèi)心,這個世界輕易就能將你壓垮。不要 指望可以逃避,面對才是最明智的抉擇。你和我,都是一樣的人,平 凡得不能再平凡,即使面對,我們也不會再失去什么,因為我們已經(jīng) 沒有什么可以失去。面對就有陽光!
【第86句】:“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這首唐詩充滿了禪機。早上花開,一樹燦爛,可是晚上便花謝凋殘,美景不再,再絢爛的花海也只在朝夕。人生百年,幾多春秋,向前看,仿佛時間悠悠無邊:猛回首,方知生命揮手瞬間。
【第87句】: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人要有一種無我的態(tài)度,意識 中沒有你,沒有我,沒有眾生,沒有想長壽這個念頭,這樣就沒有煩惱 生成。
【第88句】:人類社會是一個競爭型的社會,無論從事哪行哪業(yè),都免不了競爭,免不了遇到他人明里暗里的干擾,能不能克服人為的障礙,是事業(yè)成敗的關(guān)鍵。
【第89句】:老木匠想退休,向禪師請辭。禪師讓他蓋最后一棟房,他答應(yīng),但明顯不用心。墻歪歪斜斜,屋頂粗制濫造。他辭行時雖愧疚,但一想到自己以往就就業(yè)業(yè),也就坦然了。禪師并沒有指責(zé)他,只是告訴他:那棟房子是送給你的,謝謝你。老木匠愣住了,他一生蓋了多少好房子,卻以這樣的羞愧結(jié)尾。
【第90句】: 那個在風(fēng)中奔跑的少年,那段在湖畔嘯傲的青春,當一切都 成為過往,瓦爾登湖依舊在看不見的遠方蕩漾。瓦爾登那份塵世的孤 獨,那份心靈的熱鬧,多好!可惜,世上已沒有瓦爾登湖。
【第91句】:心隨境轉(zhuǎn)是凡夫,境隨心轉(zhuǎn)是圣賢。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路不轉(zhuǎn)人轉(zhuǎn),人不轉(zhuǎn)心傳。(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第92句】:(一)戒為道基初人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菩薩本業(yè)瓔珞經(jīng)》卷下,大眾受學(xué)品
【第93句】:把生命耗費在爭名奪利上,不僅讓自己置身于名利的危險之中,而且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生活中,保持一顆清閑自在的心,雖然看起來無法為自己創(chuàng)造任何價值,卻能讓我們在名利退去時不會感到空虛,使我們內(nèi)心坦蕩,看得到生命的本源,尋得到踏實的快樂。
【第94句】:一個苦者對禪師說: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禪師說:沒有什么東西是真正放不下的。苦者說:可我就偏偏放不下。禪師讓他拿著一個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熱水,一直倒到水溢出來。苦者被燙到馬上松開了手。禪師說: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會放下。
【第95句】:讓一切眾生幸福安全!讓他們都快樂!讓一切眾生都快樂!《經(jīng)集》第八章,《仁慈經(jīng)》
【第96句】:你靜坐可以幾個小時不起,不一定是禪。能夠用一顆平與的心態(tài)看人間萬象,聽花開的聲音,那才是平禪。它來自內(nèi)心,勿向外求。花開有聲,風(fēng)過無痕。坐亦禪,行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緣起即滅,緣生已空。不要刻意的去追逐,一切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開心輕松,過好一生。
【第97句】:我們所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為他人多做點好事。己所欲,施于人。凡你想給予自己的經(jīng)驗,就給予別人;想別人怎么對你,就怎么對待別人。別想太多功和利,用最本真的慈悲心去看待終生、善待他人,只問自心,莫問得失,你自然會獲得最通透的安樂。
【第98句】:立于都市樓頂,車聲人聲,一切入耳的聲音無不是噪音、雜音。凡是人類所造出來的聲音,以及我們心中的一切念頭,無不是噪音雜音,聽如無盡的怨嘆,讓人心不喜不靜。
【第99句】:0.人生的一切,不是算來的,而是感來的;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求是只望結(jié)果,修是培植因緣。感是得道多助,算是一相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