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意思是說,即使是千劫中通過布施和供奉諸佛等獲得的善業福報,只要你生氣發怒一次,就會將全部福善功德抵消干凈。
【第2句】:問:“在人與人之間,您的心難道沒有障礙嗎?”師言:“修行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就是因為要脫離人我是非,才需要修行。如果修行還去招惹人我是非,那又何必修行呢?”
【第3句】: 先生告誡學生:出了山門別對人家說我是你先生。學生不 解,先生罵:你這榆木腦袋,要不你怎么讓人相信你是得了神授,才 這么有學問?學生還是不解,先生當頭一棒:看我打不醒你,當今社 會崇尚炒作,你不炒能熟嗎?
【第4句】:什么樣的人會痛苦?忽略擁有,而追逐欲望的人,會常常痛苦。什么樣的人會快樂?珍惜擁有,而少欲知足的人,會常常快樂。
【第5句】:上等禪,兩袖清風,來去自如;中等禪,背個包包,負擔適中;下等禪,一肩挑。
【第6句】:一個理智的人,即使面對羞辱也能夠保持冷靜,即使面對危險也不會迷失方向。如果說感情是一條延綿的河,承載著人全部的悲歡,那么理智就是河上的船,有了它人才得以平安到達對岸。
【第7句】:的執著,甚至放下對“法”的執著,把一切放下,徹底放下,才能承擔起“建設世間和拯救世間”的責任,才可解脫自己、解脫世人。
【第8句】:人因為容易陷入執著,所以經常生活在成見、偏見和刻板觀念之中。相 對地,我們卻生活在不斷變動的現實中,生活是不確定的、變動的。尤其是 現代人,生活在變遷快速的社會里,如果執著于過去的情緒、態度和觀念, 就會發生適應上的困難。
【第9句】:有些事,我們不能蓋棺定論的事,榮枯事過都是夢,悲喜不驚便是禪,自有人明白好與壞。
【第10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乃至夢中,尚不忘失菩提之心,況復覺時。《勝天王般若經》卷二
【第11句】:【佛心禪語】 惡言相向的人,通常會引起禍端,因為一般人往往因為別人的惡言而 懷恨在心,并激起對方強烈的反彈情緒。所以盡量不要用惡言來傷害別 人,因為那樣自己將來會成為被別人傷害的對象。
【第12句】: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法界一相,無所不遍。《曼殊師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卷八
【第13句】:汲取井小時,不管汲取多少,井中之水依然不減;但是,井水也不會因不汲取而增高水位。布施就好比汲取井水,唯有不斷地布施,才能造福、增福;否則,福亦不增。
【第14句】:彼諸菩薩求正法時,當何所求?……以要言之,當求一切菩薩藏法、聲聞藏法,一切外論、一切世間工業處論。(古印度)彌勒《瑜珈師地論》卷三十八
【第15句】: 佛學對生活有個確切的定義:一切美好的事物加一切快樂的心靈,就 等于生活!有人說,把快樂與人分享,快樂就會加倍;把悲傷與人分享, 悲傷就會減半。人生在世,快樂是最不可少的,但最快樂的莫過于從他人 那里收獲得到的快樂。
【第16句】:不要快樂要喜悅!快樂是由外在的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且隨時都會消失的;而喜悅則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的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一種甘露法雨,不需別人給予。所以一旦你擁有它,外界是奪不走的。在佛家,它叫法喜滿懷。
【第17句】: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四十二章經》
【第18句】:生命之舟需要輕載。生活本身就是一份責任和擔當,是絕不輕松的,如果再加上不必要的心理負擔,生活的壓力就會更大了。因此,我們應當學會放下心理的負擔,輕松簡單地面對自己的生活。
【第19句】: 子曰:食色,性也。時間在變,時勢在變,人性其實亙古未 變。食,我的理解就是吃飯,是純物質的東西,要維持生命機體,就 得靠吃飯來進行能量補充。色是什么意思,無非就是世界萬象,它主 要作用于人的精神。食色是人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求,沒有這個色 字,人和豬便無本質的不同。
【第20句】:看禪門文案,對于祖師的言行往往不明所以,只因我們尚未契于祖師之 悟境,就在不明所以處,心意識也使不上力,此刻正是入門處。若在不 明所以處用心意識講說的頭頭是道,佛心更被障蓋。
【第21句】:譬如人行狹道,一邊深水,一邊大火,二邊俱死。著有著無,二事俱失。(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三十七
【第22句】: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利他,就也都會得到自利,這便是所謂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第23句】:多聞如戒行,法律精進學,修已無所爭,是為最吉祥。《法句經》卷下,吉祥品
【第24句】: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傷他,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證嚴法師
【第25句】:念佛只呆呆地念,空空地念,傻傻地念,木木地念,這樣就好。如同曬太陽,并不需要擺姿勢、選造型,只要任憑陽光照射就好。
【第26句】: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勾坎,沒有停不下的風雨,沒有趟不過的河流,只有在心里種植一份清淺,一種簡約,一份禪意,煙火流年,奔波忙碌里,找一處靜謐的時光,倚窗,把盞,詩意清歡。
【第27句】:世界最近的距離,最遠的距離,都是因愛產生!這個最難解脫的親密關系,可能是夫妻、可能是父女、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師徒,也可能是某個親近的人!這個關系,不是來報恩的,就是來討債的。這個關系,是讓你的心“有所住”的最大的果。這個關系,既是煩惱,義是讓你感受幸福、修禪開悟的道場。
【第28句】:或有人來截手足,不起瞋恚忍力強,如海含容無增減,此名忍度不應棄。《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
【第29句】:其實,平庸者和成功者之間的差距不在別處,就在于“心動”與“行 動”。你是否有“心動”的想法,你是否“行動”了,你是否將心動的想法 付諸行動了?這將是你夢想能否成真、事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要敢于夢 想,勇于夢想,這個世界永遠屬于追夢的人。
【第30句】:人必須把心中的貢高和我相放下,才可能發展出寬容、忍辱和尊重別人的謙和,從而發展圓融的人際關系。——鄭石巖
【第31句】:有時,人之所以難以坦然面對貧富、禍福、悲喜,是因為心不安定,容易被外界的境遇擾亂。
【第32句】: “將心比心”的意思是說,用自己的心衡量別人的心,能設身處地地 為別人著想。“將心比心”就是要主動體諒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 幫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 為善。
【第33句】:做人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把我當回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好的東西不一定非得屬于你,該是你的終究會來,不是你的再強求也得不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紛繁塵世,誰又可以活得真正簡單。只能借著一絲禪意,脫得片刻的逃離。簡單,真好。
【第34句】:這個世界,誰也愿意活在溫暖里,朋友也是。一個人,有永遠的朋友,未必是充分張揚了優點,一定是懂得適度地把控了缺點。因為,一把刀子拿出來,即便不傷人,寒光閃過,就是一種凜冽。留住人心的,未必是那個遙遠的優點。有時候,能掩住缺點,就是最貼心最深沉的懂得。
【第35句】:“南無阿彌陀佛”佛旗在我心中高高飄揚,阿彌陀佛以此宣示他的主權存在,閻羅、魔軍不敢進犯一步,何其安樂自在。
【第36句】: 事情總是這樣,對一部分人很重要,對另一部分人不重 要。如果將這件事放到歲月里,它實際上發生還是不發生都沒有 什么關系。
【第37句】:世間上很多事情,說很容易,做很困難,說不發脾氣,但境界一來,自我就不能把持。禪者曰:說時似悟,對境生迷。所以歷事練心,要隨時觀自在。
【第38句】:什么是無?聰明者脫口而出作種種回答,皆不離機巧之心。無字公案若 有答案,祖師何須隱覆。開示緣起、空性,聰明者亦能領會,若要以參 透一個無字與空慧相應,使舉手投足皆為空慧之妙用,聰明者卻又轉身, 繼續陶醉于機巧心的種種言說。聰明入道難!
【第39句】:【自傘自度自性自度】自己有傘,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應該不被魔迷。雨天不帶傘想別人助我,平時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別人度我。自家寶藏不用,專想別人的,豈能稱心滿意?自傘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諸己,禪師不肯借傘,這就是禪師的大慈悲了。
【第40句】:【佛心禪語】 生命就像一種回聲,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種什么就收獲什 么,你給予什么就得到什么。你為別人著想的話,別人也會為你著想。
【第41句】:佛的智慧,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不僅有精深的禪理,也蘊藏著玄妙的哲理,可以開發人們的心智,滌蕩人們的心靈,引導人們進入超脫的自由世界。
【第42句】:盡成就一切眾生,盡莊嚴一切世界,盡供養一切諸佛,盡通達無障礙法,盡修行遍法界行,身恒住盡未來劫,智盡知一切心念,盡覺悟流轉還滅,盡示現一切國土,盡證得如來智慧,是則能凈愿波羅蜜。《華嚴經》卷十八,明法品
【第43句】:布施法教的目的,就是聞法者心中樹立正知正見,并啟迪修證的大智慧。修證的智慧,是所有智慧當中最殊勝的智慧。岡波巴大師說:“由修證所生起的一剎那智慧,比由聞思所生起的所有智慧殊勝。”
【第44句】: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時生。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少室六門》
【第45句】: 總有一些人,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你的一生;總有一些事,會讓你在不 經意中獲得成長。
【第46句】:一位師姊問:“何時運才能通?”師言:“心開運就通。日日歡喜過,即得心自在。”
【第47句】:富有的人若不懂得善用財富,也會被社會人群所遺棄。其孤獨與寂寞,恐怕比窮困的人還痛苦!
【第48句】: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牛處故。《圓覺經》卷上
【第49句】:幸福是可以簡單的。理想再大,可以暫時把目標縮小在腳下,通過一回出游,一天的休憩,一課的悟禪,一次公益活動等實現簡單的幸福。大起又大落的人,是最明白平平淡淡才是幸福的滋味。當一個人患過一場病后,會減掉心里虛妄,最能釋懷放下,會認為只要沒有外壓,沒有內憂,能吃、能睡,健康能動就是幸福。
【第50句】:非染非不染,非凈非不凈,心性本凈故,由客塵所染。(古印度)彌勒《辨中邊論》卷中
【第51句】: 淡泊是理性的成熟,也是最具體的滿足;它是積極的樂天知命,而非 消極的聽天由命;它是人世的適情致性,而非出世的斬情滅性;非寧靜無 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淡泊,才 是對人性的透徹了解,才是對世情的深刻領悟。
【第52句】:不是所有的相生就都好。所謂好,就是合適的,且還要加上時間單位,是當下的,過去的,還是未來,都不能同日而語。此一時彼一時,任何事物永遠都處在陰陽的變化當中。
【第53句】:直須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人生如覺,人死如夢,所以夢中念得佛的人,臨死自然不亂也。(明)真可《紫柏尊者全集》卷八,法語示眾念佛
【第54句】:任何愛情都不可能完美,任何結合都并非無可挑剔。男女之間從相愛到結合,從始至終都是一個磨合的過程,中間有磕磕絆絆,有爭執吵鬧,也會在相處過程中逐漸發現彼此的缺陷,如果不能接受對方的不完美,一味苛求對方,苛求一份完美無缺的愛,那么,愛情很容易消逝,而且彼此心里都會留下不能填補的裂痕。
【第55句】: 一些人,一些事,看起來與你緊密相連,實際上根本與你無 關。你在乎了,就夠了,不要指望被在乎。你的在乎是你自己的事 情,在乎得愉悅快樂是你自找,在乎得痛苦糾結也是你自找。我在乎 一些人一些事,是因為我從中找到了快樂,故而樂此不疲。
【第56句】:生活的禪法,來自于對生命的感知與尊重,它是一種對生命關切與理解的一開始,也是在煩惱中突破與覺醒的一盞燈火,悲歡交錯,苦樂疊加,活成了一場生命樸素、自然、活潑的向前。是一條長路,也是一場期待,改造生命的質量,就此一開始。
【第57句】:有一個人常常覺得生活沒有任何意義,除了悲傷就是煩惱,所以,他越來微笑如水般柔婉,帶給他人的心靈安慰和享受。微笑是一種力量,是幸福快樂生活的必需。微笑能夠使煩惱得到解脫,使疲勞得到安適,使頹唐得到鼓勵,使悲傷得到安慰。
【第58句】:“暫時擁有”的金錢觀,我們獲取財富首先須認清財富的本質,金錢只是我們獲得福報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59句】: 另一位朋友的合作關系論: 1.與德才兼備者放心合作; 2.與有德無才者放手合作; 3.與有才無德者放膽合作。
【第60句】: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知己,最懂自己,最愛自己,最心疼自己的人,永遠愛自己,會一直愛自己到生命的盡頭。
【第61句】:背匣牽馬老仆駐足轉身,深深望了眼徐鳳年,喊了聲兩人的共同口頭禪風緊扯呼,然后滑稽可愛又傻乎乎地跑路了。
【第62句】:十二惡律儀者:一者屠兒,二者魁膾,三者養豬,四者養雞,五者捕魚,六者獵師,七者網鳥,八者捕蟒,九者咒龍,十者獄吏,十一者作賊,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賊。《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七
【第63句】:自力修行,揚湯止沸,使盡解數,全無效果;他力救度,釜底抽薪,不動聲色,鍋冷灶涼。
【第64句】: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人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凈世界,凈世界即是穢世界。《華嚴經》卷十七,初發心功德品
【第65句】:世間的事物如同這泡泡一樣,是不可執著的。人生一世,也是幻妄。一 世中樂少苦多,多欲離苦得樂而不知其道,于是一生奔競,辛苦到死。因為 所做的都是容易被磨滅的事,不能歷久停留。因此,遷轉變易,草草一生, 非常之快。
【第66句】:故城舊巷,指間生香。于這薄涼的世界里,定要做一個靜婉且柔情的女人,綰上一巷云煙,身著一季素香,捧一硯清墨,了悟這一片云水禪心。獨自,在巷末的轉角處,捻一方歲月靜好,溫婉成舊日的念想。
【第67句】: 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往往有許多人對失敗下的結論都太早,當遇到 了一點點挫折時就對自己的工作產生懷疑,甚至半途而廢,那前面的努力 就白費了。只有經得起風雨和各種考驗的人才是最終的勝利者。因此,不 到最后關頭絕不放棄,一定要堅持到底。
【第68句】:施有三種:一以法施,二無畏施,三財物施。……財施復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信心施,三者隨時施,四者自手施,五者如法施。(古印度)世親《發菩提心經論》卷下,檀波羅蜜品
【第69句】:懂得做一樣像一樣的道理,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盡到自己的職責,就能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第70句】:沒有心性,人對生命的理解將是破碎和空洞的。而如何理解心性卻始終貫穿在禪的自覺的智慧中。
【第71句】:既然十法界不離一心,則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參禪、念佛、誦經、禮拜、早晚殿堂,一切細行,都是修心。
【第72句】:追求精神良藥的智者就像獅子一樣偉大,追逐物質享受的愚人好比狗一般愚昧。當一塊石頭丟過來時,獅子根本不理會石頭,但會觀察石頭是誰丟的;狗根本不會觀察石頭的來源,卻盲目地去追石頭。心,是諸法之根,萬物之源。掌控了心,等于掌控了諸法;通達了心,等于通達了萬物;降伏了心,等于戰勝了一切。
【第73句】:《維摩經》卷下,菩薩行品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起無上大菩提心,住無所得,勸諸眾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眾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
【第74句】:勤心作福,不可貪清閑。少年清閑,是不祥事,非折壽即損福。(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五之二
【第75句】: 有些事本不必掛懷,卻植根在心里;有些事本無關于我,就 是放不下,有些事比鴻毛還輕,卻壓得人不能透氣。多數人以為自己 很聰明,其實缺少的正是智慧,不知道跳出人生看人生。殊不知,百 年的時光何其短暫,該來的躲不掉,該去的追不回。
【第76句】:禪修能使我們心靈得到啟示。但是參禪不一定要打坐, “打坐”只是修禪方法的一種;佛門的禪坐更有別于其他宗教或外道,因為有般若智慧的導引,能使我們發大悲心,徹見本來面目。
【第77句】:風過竹林之時,竹葉隨風而舞自然簌簌有聲;雁過清潭之時,清澈潭水中必倒映雁群身影。但風落、雁過之后呢?《菜根譚》里有一句話:“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第78句】: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79句】:如來清凈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大乘密嚴經》,阿賴耶微密品第八
【第80句】: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長阿含經》卷二,《游行經》
【第81句】: 誹謗之言,不攻自破 若心污濁,則行為污濁;行為污濁,就不能避免其痛苦。
【第82句】:我們不求名,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稱贊我們是另外一回事。不為名去做,但做了就一定有名,這是辯證法的道理。
【第83句】:深奧的道理往往不是語言所能涵蓋的,它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親自體驗才能琢磨透徹。語言只能起到啟發和推引的作用。這就像我們心中有些美妙的體會是沒法用語言去形容一樣。而那份奇妙的感覺也只有我們自己能細細地咀嚼和品味!
【第84句】:慈悲仁愛之心是一個人高尚道德情操的體現。雖然現在是經濟社會,更多的人需要通過賺取財富證明自己的價值,但財富跟著愛心來。即便是生意人在經營的過程中,做些善事,也有助于經營。擁有救人救世的心胸才是世間最珍貴的無價之寶。
【第85句】:【佛語禪心】與陽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會晦暗;與快樂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帶微笑;與進取的人在一起,行動就不會落后;與大方的人在一起,處事就不小氣;與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與聰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變機敏。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第86句】:散盡浮云落盡花,到頭明月是生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處清風不舊家?——文悅禪師
【第87句】:一個人只要不庸庸碌碌,能夠活出自己的價值,能夠為他人做出自己的貢獻,即便他的外表、地位再平凡,從佛的角度來看,他也是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具備了佛性與佛心的人。
【第88句】:修習佛法并非學聰明,而是要開智慧。智慧由定而生,若能心專念一,從事入理,即能產生智慧。
【第89句】:在這個世界中,很小的善,可能拯救眾多的生命;很小的惡,可以毀了 一個人最大的希望。一個人的生活,只有不傷害別人,才能稱得上喜悅與快 樂;如果僅是想損人利己,雖然能獲得一時之利,但是從長遠來說,還是得 不償失的。因此,堅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做人原則,是必不可 少的。
【第90句】:寂天菩薩說:一個人做了享福百年的夢后醒來,另一個人做了瞬間享福的夢后醒來,他們都無法重復夢中所享的福,長壽還是短命,臨死時都如同這兩種夢一樣,生前的榮華富貴都成了泡影,就算你生前獲得了許多財富,并且得以長久的享受,但當你死去時,如同被盜賊洗劫一空一樣,光著身子、空著手走向來生。
【第91句】:用目光,纏綿著一場朦朧。悵然記起,你欠我的那一場春暖花開,還未來得及靠近,便早已遺失在這一場場的煙雨蒙蒙中。回首,經年的過往,早已讓心如鏡。拾起的,放下的,都成了歲月中的禪意淡淡,透著寧靜的清歡。
【第92句】:上學的時候,讀徐霞客游記,讀嵩山華山太與山,閱錢塘江九鯉湖鄱陽湖,都是山一程水一程的美,立志長大了也云游四海三山,后來才明白世事非所愿,山水隱于胸。既然不能徒步四方,輕舟天涯,那就讓我在我的小院里,種流年,植清風,養水蓮。一路歲月,聽風來,看蓮開,淡淡清清,禪意光陰吧。
【第93句】:無似、無對待,無等、常寂靜,自性本凝然,是菩提心相。《尼干子問無我義經》
【第94句】:【敬、禮、幫、防四心禪】 歷史經驗證明,每個成功人士都具有敬重貴人之心、禮待小人之心、 幫助好人之心、防備壞人之心。
【第95句】:【6類口頭禪暴露心理】【第1句】:說真的老實說的確不騙你:擔心對方誤解,性格急躁【第2句】:應該必須:自信心極強,理智,為人冷靜【第3句】:聽說據說:見識雖廣但決斷力不夠【第4句】:可能大概是吧:謹慎的人多用,隱藏真心【第5句】:但是不過:任性,喜歡左右逢源的人常用【第6句】:呀這個嗯:思維慢反應較遲鈍,緊張怕出錯的常用。
【第96句】: 分享是一種很好的布施 與人分享,是謂大心;不圖回報的分享,收獲到的將是不可預知的。
【第97句】:佛經說: “若人靜坐須臾頃,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凈心成正覺。”因為煩惱來自人的內心,物質欲望難以彌補心靈需求,所以無論上智下愚,常通過參禪打坐、拜佛禮懺、聽經聞法、閱讀三藏,來去除內心的苦惱,充實精神的空虛。
【第98句】:業果若不定,便成無因果;業果若決定,眾生不成佛。當知業可轉,如二水相投:熱多冷從熱,冷多熱從冷。(明)宗喀巴《顯密次第修行科頌》
【第99句】:人,可以什么都沒有,但不可泯滅愛心。愛心是促使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從自私走向無私的源頭。具有愛心的人,縱然平凡,也決不庸俗,因為他們懂得:心中時時傾注善良和寬容,就會獲得一生的甜美和幸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