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羹里來的飯里去】(慣)比喻哪里來的還回到哪里去。
【第2句】:不磨不煉,不成好漢.
【第3句】:【休道黃金貴,安樂價更高】見“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第4句】:【正月可栽大樹】(諺)農(nóng)歷正月,土地剮開始解凍,此時栽大樹,成活率最高。
【第5句】:【把守山門的哼哈二將——不鎮(zhèn)廟還嚇人】(歇)哼哈二將:佛教稱守護(hù)廟門的兩員神將,傳說一個叫鄭倫,能鼻哼白氣制敵,一個叫陳奇,能口哈黃氣擒將。比喻即使壓不住陣,也能起到威嚇作用。
【第6句】:【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qū)劃,后用作中國的代稱。九州一詞起源于何處,最早見于金文《叔夷鐘銘》,說中國的疆域有九州。具體指哪幾州,眾說紛紜。一種采用《禹貢》的說法,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成九州,劃分的情況是:冀州(今山西、河北,遼寧);兗州(今河北、河南、山東交界部分);青州(今山東、遼寧東部);徐州(今山東南部、江蘇和安徽北部);荊州(今兩湖及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梁州(今陜西南部和四川);雍州(今陜西北部、中部和甘肅及其以西地方);揚(yáng)州(今江蘇、安徽南部、江西東部)。 “九州”只是傳說中的行政區(qū)域而已,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既然它已在我國的文化史中沉淀下來,人們便以它泛指中國了。
【第7句】:【目不識丁】“目不識丁”,是說這個人不識字。其實,“目不識丁”的本義并非如此。 在甲骨文里,“目”是眼睛的象形,“丁”最早的形體為“.”,表示眼珠,眼睛當(dāng)然看不到自己的眼珠了。這個難題后人解決了,照鏡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珠了。所以,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珠子才是“目不識丁”的本義。 后來,有人把“丁”的最早象形形體與構(gòu)成漢字的最簡筆畫“點(diǎn)”聯(lián)系起來,認(rèn)為一個人連構(gòu)成漢字的最基本筆畫“.”都不認(rèn)識,還能認(rèn)識別的字嗎?又引申“丁”字是漢字最簡單的字,都不認(rèn)識,喻其為文盲。于是,“目不識丁”便產(chǎn)生了新義,并逐漸取代了本義。
【第8句】:【諦聽】謂一心聽取,思維義理。真實不虛謂之“諦”,佛教有“真諦”、“俗諦”、“空諦”、“假諦”、“二諦”、“四諦”諸說。佛菩薩說法時,常對聽眾說:“諦聽諦聽,善思維之。”如《楞嚴(yán)經(jīng)》卷二:“汝應(yīng)諦聽,今當(dāng)示汝。”俗語中用此詞,謂仔細(xì)聆聽。如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詩:“當(dāng)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又如曹禺《日出》第一幕:“這大客廳里聽見陳奶媽邁步進(jìn)來,放聲說話,思懿連忙諦聽。”小說《西游記》第五八回中,提到地藏菩薩有個神獸,名喚“諦聽”。諦聽“若伏在地下,一霎時,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羸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鑒善惡、察聽賢愚”。(李明權(quán))
【第9句】:千金難買心,萬金不賣道.
【第10句】:膽大騎龍騎虎,膽小騎貓騎兔.
【第11句】:【文案】自唐武宗滅佛,佛教經(jīng)論大量毀壞,佛教徒遁跡山林,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得以延續(xù)下來。禪宗祖師為了方便學(xué)人,接引后學(xué),不事華藻,以俗談平話宣揚(yáng)深奧的佛理,侍者及門徒隨而筆錄成文,以便俚俗。因所用多為口語,故延稱文案。它的特點(diǎn)是口語化,通俗化,以白話形式出現(xiàn)。最初多為抄本,輾轉(zhuǎn)傳閱。其后宋儒講學(xué),師弟傳授,門人弟子記錄師說,也沿襲文案名稱,文案體裁逐漸盛行。如宋代釋道源禪師采訪諸方文案集成《景德傳燈錄》三十卷等。這些《文案》大都以白話敘述,廣為流傳,越來越接近口語化。“文案”一詞在現(xiàn)代仍有使用,如《毛主席文案》等。(無名氏)
【第12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慣)指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也指過高地估計對方的力量,而對己方的力量估計不足,因而助長對方氣勢,使自己灰心喪氣。 也作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 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fēng)。 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
【第13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第14句】:【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諺)制造器物或施工建筑,三分靠匠工的技巧,七分靠主人的安排。指匠工制作要服從主家的意愿。也泛指協(xié)助者要遵從主事人的指使。
【第15句】:【花架子】“花架子”比喻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行為或中看不中用的用具。現(xiàn)在的機(jī)器為什么用“架”來表示,如一架飛機(jī)等。這和古代的紡車、織布機(jī)有關(guān),它們的形狀都像“架子”,時稱一架織布機(jī)。“花架子”來源于一個有趣的傳說。 據(jù)說在元朝時,松江紡織家黃道婆的紡織技術(shù)非常高超,遠(yuǎn)近聞名。而和黃道婆同在一個鎮(zhèn)上的李秀才,他不愿意從事認(rèn)為低賤的體力勞動,生活不下去,就到浙江湖州鄉(xiāng)下當(dāng)私塾先生.以此維持生活。 這個秀才教書的地方也是個紡織之鄉(xiāng),大家聽說李秀才是黃道婆家鄉(xiāng)的人,就紛紛找他請教紡織新技術(shù)。李秀才對紡織技術(shù)一竅不通,又不愿意承認(rèn)自己不懂,就撒謊說自己是讀書人,沒動手親自紡織過,但他可以把黃道婆的織機(jī)圖紙畫給鄉(xiāng)親們,讓他們改進(jìn)工具,提高技術(shù)。鄉(xiāng)親們拿著秀才畫的圖紙,請木工做_了一架織布機(jī)。織布機(jī)看起來很漂亮,很新穎,但是卻不好用,根本沒法工作。大家去問秀才,他卻說你們的手藝不行,對最新的機(jī)器理解不透,所以才織不出布來。 后來,黃道婆發(fā)明的織機(jī)傳到這里,人們才知道李秀才畫的織布機(jī)只是樣子好看而已,根本不具備實用性,所以人們把它叫做“花架子”。
【第16句】:【大丈夫能屈能伸】(諺)指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漢既能受得了委屈,忍辱負(fù)重,也能在得志時施展抱負(fù)才華。勸人暫作退讓之話。
【第17句】:【日出三竿,不急便寬】 釋義:三竿:舊時估量太陽離地面的主觀約數(shù)。指太陽出山三竿高,風(fēng)勢不猛,則風(fēng)會逐漸平息。 例句:諺云:“日出三竿,不急便寬”。大凡風(fēng),山出之時,必略靜,謂之風(fēng)讓日。
【第18句】:【大白天說夢話】(慣)指說的話不真實,信口胡說。
【第19句】:千金難買雪里炭,一錢不值錦上花
【第20句】:【傍生不如傍熟】(諺)傍:依靠。 指人到窘困時,向生人求助,不如向故舊投靠有希望。
【第21句】:千學(xué)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第22句】:答日:“不落因果。”結(jié)果五百生為野狐身。后承百丈懷海禪師代下一轉(zhuǎn)語:“不昧因果。”老人遂脫去野狐身。(見《五燈會元》卷三)原來,佛教的修因證果,正是因果律的體現(xiàn)。老人以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見,屬于“大妄語”,結(jié)果受了“野狐身”之報。又有個瑞巖和尚,整日價自喚“主人公”,復(fù)自應(yīng)諾。宋代慧開批評他誤把“識神”認(rèn)為“真心”,是“野狐見解”(《無門關(guān)》)。后以“野狐禪”泛指歪門邪道。如《儒林外史》第卜—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
【第23句】:【無巧不成書】俗語“無巧不成書”用來比喻事情非常湊巧。 相傳,這句話來源于施耐庵。施耐庵在創(chuàng)作《水滸傳》時,寫到“景陽岡武松打虎”這一段時,文思阻塞,怎么寫都覺得太過生硬,沒有靈性。正當(dāng)為此傷透腦筋的時候,房外傳來一陣喧嘩聲,他停筆走到門口一看,原來是鄰居阿巧喝完了酒,和一條惡狗纏斗在一起。這場人狗相斗的場景,像極了人虎相搏的場面,施耐庵觀看完整個過程,立刻文如泉涌,寫出了精彩絕倫的武松打虎。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妻子說:“真是無巧(阿巧)不成書啊!”以后,這句話逐漸流傳開來。
【第24句】:【摸到韭菜就當(dāng)蔥】(慣)比喻由于簡單草率而錯把不同的事物當(dāng)成一回事。
【第25句】:【她】“她”既是一個字,也是一個單音節(jié)的詞。“她”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但《紅樓夢》是寫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書,卻找不到一個“她”字(現(xiàn)代版《紅樓夢》除外),原來,“她”字還是一個現(xiàn)代人創(chuàng)造的結(jié)果。 1918年,五四斗士之一的劉半農(nóng)在《新青年》首先發(fā)表《她字的研究》,第一個把“她”字專作女性第三人稱代詞。從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稱代詞男女不分,都稱為“他”。“五四運(yùn)動”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如魯迅的文學(xué)作品,但沒有成功。“伊”與“他”并用不但常常造成混亂,而且“伊”有它義,不能作為女性第三人稱的專屬字,似有缺憾。于是劉半農(nóng)專門創(chuàng)造了一個“她”。“她”與“他”讀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語習(xí)慣,是再合適不過的創(chuàng)意了。“她”字一出現(xiàn),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稱贊和公認(rèn),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nóng)的創(chuàng)造精神,說“她”字的創(chuàng)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她”字的出現(xiàn),結(jié)束了幾千年男女合用一個他字容易造成的混亂局面,可謂一字千金,具有歷史意義。
【第26句】:【哪個貓兒不吃腥】 釋義:比喻人有貪財、好色之欲。 例句:婆惜道:“可知哩!常言道:‘公人見錢,如蠅子見血。’他使人送金子與你,你豈有推了轉(zhuǎn)去的?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哪個貓兒不吃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第27句】:【親的掰不開,疏的貼不上】(諺)掰(bal):用手分開。關(guān)系親密的,掰也掰不開;關(guān)系疏遠(yuǎn)的,靠也靠不攏。指人際關(guān)系的親與疏是自然形成的,勉強(qiáng)不得。 也作“親的疏不開,疏的親不攏”。
【第28句】: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關(guān)系。同時,佛教又說因果必通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這“三世”。
【第29句】:【劉海】指少女或兒童垂在額前的整齊的短發(fā)。這一叫法,源出三說。 一種說法是這種叫法來自一個人——劉海。他是五代時期的道士,本名操,字宗成。人道改名哲,字玄(元)英,一字昭遠(yuǎn),號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相傳是遼中進(jìn)士,嘗事燕主劉守光,官至丞相。一天,有道人自稱正陽子來謁,海蟾待以賓禮。道人向他索取金錢十枚,雞蛋十個,以一錢間隔一蛋高高疊起,形似塔。劉蟾驚呼:“危哉!”道人日:“君榮祿,履憂患,其危殆甚!”海蟾大悟,遂棄官隱于華山,終南山。 劉海曾化名阿保,到蘇州富商貝宏文家當(dāng)傭人。有一次,他在貝家打水時,從井里打出三條腿的大蟾蜍。他以彩繩系好,放在肩上,對人說,這只蟾蜍,逃跑了一年多,今天總算找到了。當(dāng)街坊們擁來看熱鬧時,只見他肩負(fù)蟾蜍,向主人舉手致謝之后,便從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劉海這時已是一位白發(fā)老人,但在民間畫像中,他卻返老還童,成為一個豐滿可愛的胖小子。 他前額垂著短發(fā),騎在蟾上,手里舞著一串錢。人們覺得他的發(fā)式很美,少女和兒童就模仿他梳理這樣的發(fā)式。后來,將少女和兒童垂在前額的整齊的短發(fā),稱為劉海。 二說來自考古。河北省藁城市有個村叫“劉海莊”,村中有座“劉海寺”。2009年2月在村中挖出一塊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新海寺(即劉海寺)石碑。2010年4月又在村里一眼村井里發(fā)現(xiàn)一塊石碑,上刻“漢朝劉海大仙”六個大字。 那么,劉海怎么后來到了湖南?“家住常德武陵境,絲瓜井畔劉家門”,這是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中劉海的兩句唱詞。劉海莊世代相傳的劉海,做過宰相后遭奸臣陷害,被貶湖南,告老還鄉(xiāng)后回到藁城遁入空門,最后返老還童,得道成仙。 劉海得道成仙返老還童后,喜歡把額前的頭發(fā)留下來,就成了今天女孩梳的劉海頭,稱作“劉海兒”或“劉海兒發(fā)”。這也得到了考古的證實。東漢末年,為躲避戰(zhàn)火,劉海寺里的一個瘋僧將劉海寺里70厘米高的劉海銅像砸下來,帶到山西,現(xiàn)在存放在五臺山上,新中國成立后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尊劉海銅像可以看出,我們所謂的“劉海兒”發(fā)型也正源于劉海額前的頭發(fā)式樣得來。 三說來自武則天。據(jù)傳,武則天當(dāng)了皇帝后,曾破獲了一個策劃宮廷政變的集團(tuán)。在審查謀逆者的名單中,武則天發(fā)現(xiàn)有上官婉兒的名字,立即將上官婉兒召來施以黥刑(在臉上刺印)。后發(fā)現(xiàn)是上官婉兒為了救她而臥底叛亂者中,救了她的命,深悔錯怪了上官婉兒。怎奈皇帝之言是金口,黥刑照舊執(zhí)行,不過行刑改用朱砂在額前刺梅,婉兒變得更好看了。但終究是個恥辱——罪犯的標(biāo)記,聰明的婉兒便從額頂梳下一縷青絲,剛好蓋住那個朱砂記。宮中嬪妃們看了,覺得競比頭發(fā)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于是紛紛仿效,并稱之為“劉海兒”,后又傳人民間。
【第30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慣)路上丟了東西沒人撿,晚上睡覺不用關(guān)門。形容社會治安非常好。 也作路不拾遺,門不夜掩。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第31句】:【一人一把號】(慣)比喻一人一個主意,意見不一致。
【第32句】:【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見“千里相送,歸于一別”。
【第33句】:【丟去東洋大海】(慣)東西扔到大海里,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喻東西白扔了,再也回不來。也比喻徹底忘掉。 也作丟到東洋大海。 拋在東洋大海里。
【第34句】:【掉下個樹葉也怕砸死】(慣)形容人非常膽小怕事。
【第35句】:【解鈴須用系鈴人】(諺)要解下老虎項下的鈴鐺,還得請那位系上鈴鐺的人才行。比喻問題是由誰引起,還得讓誰去解決。 也作“解鈴仍著系鈴人”。
【第36句】:【揀日不如撞日】(諺)撞日:碰巧遇上吉日。指與其挑個好日子辦事,不如現(xiàn)在就辦。
【第37句】:【塘里無魚蝦也貴】(諺)塘:池塘。池塘里要是沒魚,蝦米也吃香了。比喻沒有高層次的人物,次等人物也可以充數(shù)。
【第38句】:【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諺)一年計劃的實行,關(guān)鍵在春天;一天計劃的實行,關(guān)鍵在早晨。指行動貴在早動手。
【第39句】:【過二十年又是一條好漢】見“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
【第40句】:【弄花一年,看花十日】 釋義:養(yǎng)花護(hù)花得用全年工夫,賞花才只十天。指花開時間很短。 例句:天彭號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遺風(fēng)……其俗有“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之語。
【第41句】:【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謂好事情難以張揚(yáng)開去,而壞事情卻流傳的很快。“如何是西來意?”這是古代禪宗叢林中經(jīng)常提起的話頭,意思是:達(dá)摩祖師從印度來中國的含意是什么。禪師對這句頭的回答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見《景德傳燈錄·紹宗禪師》。后俗語多引用,如《喻世明言》卷二:“石城縣把這件事當(dāng)做新聞,沿街傳說。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后多變式。如《水滸傳》第二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道了。”又如老舍《四世同堂》四四:“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不大的功夫,寇家的丑事就傳遍了全胡同。”(李明權(quán))
【第42句】:【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慣)舊時說書的套話,指事情有兩個線索,先說其中的一個。
【第43句】:【佛頭著糞】出自禪宗公案,比喻輕慢、褻瀆的意思。《景德傳燈錄·如會禪師》:“崔相公入寺,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云:‘有’。崔云:‘為什么向佛頭上放糞?’師云:‘是伊為什么不向鷂子(鳥類的一種)頭上放?’這里如會禪師不直接答復(fù)鳥雀在佛頭上放糞的原因,而是采取反問的方式。這些對話,從表面上來看,答非所問,其實有很深的“禪機(jī)”。這是禪宗公案的特點(diǎn)。后人在文章中也借用“佛頭著糞”這句話,如元·劉壎《隱居通議》卷十八載:歐陽修作《五代史》,前面寫了一篇序文,王安石見了批評說:“佛頭上豈可著糞?”又如魯迅對現(xiàn)在一些人為古書亂加標(biāo)點(diǎn)表示不滿,他說:“今人標(biāo)點(diǎn)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diǎn)一通,佛頭著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十厄。”(見《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之余》)(無名氏)
【第44句】:樹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第45句】:只有修橋鋪路,沒有斷橋絕路.
【第46句】: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之千里
【第47句】:【吃飽了撐的】(慣)諷刺人多管閑事、沒事找事或惹是生非。 也作“吃飽了撐得慌”。
【第48句】:【牽瘸驢上窟窿橋】(慣)驢本來就瘸,走上有許多窟窿的橋,越發(fā)害怕不敢走。形容做事戰(zhàn)戰(zhàn)就就。
【第49句】:【人情若像初相識,到底終無怨恨心】(諺)人和人的相交,最后如果能夠保持初識時的那股熱情,就不會彼此怨恨了。指人情往往善始不能善終,開始相親,久后相怨。
【第50句】:【父子無隔宿之仇】(諺)指父子之間的仇怨很容易消除。
【第51句】:【圓滿】指不偏不倚,完滿無缺。天臺宗稱為“圓教”,立有圓融、圓滿二義。《華嚴(yán)經(jīng)》卷五十五說:“爾時,如來知諸眾生應(yīng)受化者,而為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又說:“顯自在力,演說圓滿經(jīng)。”依天臺宗所說,十界三千一切法,條然具足,稱為“圓滿”。《輔行記》卷二之一說:“圓名圓融圓滿義,又圓者全也。”《四教儀》卷一說:“圓以不偏為義。”此外,一次佛事、法會順利結(jié)束,也稱為“圓滿”。后多用以形容事情完滿無缺,十分美滿。隋煬帝《與釋智顗書》:“功德圓滿,使致荊巫。”《南史·梁武帝紀(jì)》:“有神光,圓滿壇上,朱黃白雜色。”《宋史·天竺國傳》:“福壽圓滿,壽命延長。”(純一)
【第52句】:【演空城計】見“唱空城計”。
【第53句】:【一事到官,十室牽纏;一人入獄,一家盡哭】(諺)因一件事告入官府,鄰居左右受連累;一人坐牢,全家痛苦。指舊時訴訟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嚴(yán)重的。
【第54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諺)光陰:時光。光陰逝去一寸,就像耗去一寸黃金一樣可惜。指時光非常寶貴,必須格外珍惜。 也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第55句】:【扶得東來西又倒】(慣)形容缺乏自立、自強(qiáng)的精神。也指事情多,忙了這頭,那頭又出了問題。
【第56句】:【娶個媳婦,過繼出個兒】(諺)過繼:把自己的親生子給別人做兒子。指兒子娶了媳婦就疏遠(yuǎn)了父母,等于把兒子過繼給了別人。
【第57句】:游方古印度有些僧人沒有固定的住所,“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沿門乞食。
【第58句】:【把貓說成虎】(慣)比喻夸大事實。
【第59句】:【善男信女】為善男子、善女子的簡稱,原指皈依佛教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良家男女。佛典中稱呼在家信徒常用此稱。“善”系對信佛聞法而行善業(yè)者的美稱。《雜阿含經(jīng)》卷三十中,對比丘稱善男子;大乘經(jīng)典中,稱菩薩為善男子,對比丘則稱其名。《
【第60句】:【主席】“主席”在我國現(xiàn)在指國家、團(tuán)體或會議等最高領(lǐng)導(dǎo)職務(wù)。“主席”一詞很多人認(rèn)為是外來詞,實際上“主席”是中國的特產(chǎn),源于中國古人的生活習(xí)慣和生活設(shè)施。 我國古代沒有桌、椅、板凳,室內(nèi)先鋪筵,然后再放上席。筵較寬大,故用來鋪地,席較小是給人生的,古人人室先脫鞋,再走過筵,坐在席上。 現(xiàn)在朝鮮、韓國和日本人的室內(nèi)生活,基本上還是這樣,據(jù)說是由中國傳人的。入席時,客人有客座,坐時讓長輩坐在里頭,以示尊重,人多時,長輩就獨(dú)居一席,這就是主席。 《論語》中有一句話:席不正不坐。說的是坐的規(guī)矩,席子一定要擺正。 《禮記》中也有這樣一個規(guī)定: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五個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須另坐一張席子,這就是主席。這個“主席”稱謂后來被叫開,就漸漸演變成現(xiàn)在的會議主持人或國家、團(tuán)體的領(lǐng)導(dǎo)人的最高職位名稱了。
【第61句】:【給小鞋穿】(慣)比喻有權(quán)有勢者暗中刁難、限制或報復(fù)他人。
【第62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釋義:比喻利用或依靠近便有利條件。 例句:張二哥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山區(qū)竹木多嘛,不利用農(nóng)閑時間搞點(diǎn)副業(yè),一人只有幾分田,咋能養(yǎng)活得了呢?”
【第63句】:如《封神演義》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巾’。
【第64句】:【一問三不知】“一問三不知”現(xiàn)在的用法是形容什么也不知道或抵觸回答問題。源自春秋時期。《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記載: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荀文子因為對敵情不甚清楚,所以建議不可輕舉妄動。他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難乎?”意思是說,作為一名指揮員謀劃軍事行動,自開始到中間,再到末尾都要搞清楚,而后再進(jìn)攻。現(xiàn)在我們這三種情況都不知道,這不是作難嗎?明代姚福在《青溪暇筆》中也說:“俗謂忙遽日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知,所謂“三不知”,原是指某人對某件事情的開始、經(jīng)過、結(jié)果而言的。
【第65句】:千條小河歸大海,各種榮譽(yù)集體來。
【第66句】:【兵貴神速】(諺)神速:人們料想不到的快速。指行軍用兵,貴在行動極其迅速。
【第67句】:【躺在席子上吹死豬——長吁短嘆】(歇)指長一聲、短一聲地嘆氣。 形容人因遭到困難、挫折或失敗而灰心喪氣的樣子。
【第68句】:【日思夜夢】(諺)白天想的什么,夜間就容易夢到什么。指入睡覺做夢,往往是醒時心里想的事情,睡著后反映到夢境里。 也作日之所思,夜之所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第69句】:【沒包彈】(慣)包彈:批評,指責(zé)。 指沒有缺點(diǎn),無可挑剔。
【第70句】:【伸手不見五指】(慣)形容非常暗黑,什么也看不見。 也作伸手不辨五指。 伸手不見掌。 伸手不見巴掌。
【第71句】:【趁著混水摸泥鰍】(慣)比喻趁著混亂的時機(jī)撈取好處。
【第72句】:【不怕硬的,就怕橫的;不怕橫的,就怕不要命的】(諺)橫:蠻橫不講理。指蠻橫的比強(qiáng)硬的難對付,但最難對付的還數(shù)那種連命都豁出去的人。
【第73句】:【閉塞眼睛捉麻雀】 釋義:盲目行動或自己欺騙自己。 例句:他深深地理解:熟悉情況,掌握材料,是人民解放事業(yè),是我們共產(chǎn)黨的一切事業(yè)成功的基礎(chǔ)之一。“閉塞眼睛捉麻雀”,結(jié)果往往家雀捉不到,還要碰破頭。
【第74句】:【一棍子打死】(慣)比喻對人或事粗暴地全盤否定。
【第75句】:【借大樹乘風(fēng)涼】(慣)比喻憑借別人的勢力得到好處。 也作“借著大樹躲陰涼”。
【第76句】:【爹娘親,娘舅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諺)娘舅:母親的兄或弟,即舅父。指子女跟父母和娘舅的親情,任何外力都不能隔斷。 也作“娘舅親,骨肉親,打折骨頭連著筋”。
【第77句】:【五湖四海都行船】 釋義:比喻哪里都可以去,在哪里都有行動的自由。 例句:“你剛才說得好,五湖四海都行船,咱們各走陽關(guān)道,你憑啥仗勢欺人?
【第78句】:【刀頭舐蜜】此比喻出于《四十二章經(jīng)》:“財色之于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二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佛教把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和睡眠欲稱為“五欲”,《大智度論》卷十七謂,眾生貪戀追求“五欲”之樂,“如火炙疥”,以致“后世受無量苦”,如好色者受畜生報,貪財者受貧窮報等。這就是“刀頭舐蜜”的意義。眾生的貪欲,是無始以來的妄想結(jié)習(xí),所謂“結(jié)習(xí)正如刀舐蜜,掃除須著絮因風(fēng)”(宋·張孝祥《浣溪沙·夢山未釋然再作》詞)。亦感嘆世態(tài)人情充滿了虛妄的誘惑和危險的陷阱。如宋·薛季宣《讀邸報》詩:“世味刀頭蜜,人情屋上烏。” (李明權(quán))
【第79句】:【僧多粥薄】“僧”與“粥”是很有緣分的。據(jù)《佛本行集經(jīng)》等記載,釋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他悟到單純的苦行不能解決生死煩惱,便放棄苦行,接受了牧牛女蘇耶妲奉獻(xiàn)的乳糜,又洗去了污垢,決心用智慧去成道。“乳糜”即乳粥,相傳古印度人善于煮粥。粥因此而受到僧人的看重。五代僧齊己著有《粥疏》,稱“粥名良藥,佛所稱揚(yáng);義冠三種,功標(biāo)十利。”寺院中一般早餐用粥,粥又名“小食”。俗語“僧多粥薄”,比喻人多東西少,不夠分。如《醒世姻緣傳》第六二回:“師爺?shù)南媸强吹靡姷臇|西,再要來一個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吃不夠了。”又作“僧多粥少”。如吳玉章《從甲午戰(zhàn)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二十:“臨時政府只要設(shè)立五個部,粥少僧多,怎能容納這么多要做官的人呢?”(李明權(quán))
【第80句】:什么樹開什么花,什么藤結(jié)什么瓜
【第81句】:“火聚”即指地獄。所謂“急擲其身”,指極惡之人沒有“中陰身”過渡,死后直接投生地獄,感現(xiàn)“火聚”的報應(yīng)。后世或以聚集的猛火比喻熱惱的塵世或境遇,明代張居正《答李中溪有道尊師書》:“而正以退食之余,猶得默坐澄心,寄意方外,如入火聚得清涼門。”
【第82句】:【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不戰(zhàn)】 釋義:即使常打勝仗也不如不打仗好。 例句:古人云: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不戰(zhàn),又道是加兵者不祥之兆。當(dāng)初堯舜之時,不知看甚兵書而得平治天下。
【第83句】:【老天爺瞎了眼】(慣)比喻社會黑暗,壞人橫行,沒有天理。含埋怨的口氣。 也作老天爺不長眼。 老天爺閉著眼。
【第84句】:頭頭是道原是禪語,指開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內(nèi)外打成一片,乃至吃飯穿衣、挑水打柴、一舉一動、開口閉口,無一事不與“妙道”冥合。所謂“頭頭皆是道,法法本圓成”(《續(xù)傳燈錄·慧力洞源禪師》)。世間唯詩家與禪家相近,因此詩家亦用“頭頭是道”來形容通靈人妙的“化境”,亦稱“禪趣”。宋代嚴(yán)羽《滄浪詩話》指出,學(xué)詩有“三節(jié)”功夫,“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又宋代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三中稱譽(yù)杜甫《紅櫻桃》詩謂:“此詩如禪家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者。”后亦用“頭頭是道”謂語言、舉動左右逢源,無一不合規(guī)矩。如清代沈復(fù)《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其癖好與余同……一舉一動,示之以色,無不頭頭是道。”
【第85句】:【谷里也難免有粒把稗子】 釋義:稗子:一種稻田害草“稗子”的果實。比喻隊伍不可能絕對純潔,有少數(shù)壞人在所難免。 例句:哎呀,我多嘴了,說出來不要傷了自己人,游擊隊都是好人,谷里也難免有粒把稗子嘛!
【第86句】:良醫(yī)之門疾者多
【第87句】:【各師傅各傳授,各把戲各變手】(諺)把戲:雜技。一個師傅自有一套傳授技能的方式,一種把戲自有一套表演變幻的手法。指在技藝的傳授與表演上,各有各的路數(shù)。
【第88句】:【受堯之誅,不能稱堯】(諺)堯:唐堯,古代圣君。誅:懲罰。受到唐堯懲處的人,不會稱頌唐堯的功德。泛指不論對誰進(jìn)行懲罰,對方都會懷恨在心。
【第89句】:【雷公打豆腐,專找軟的欺】 釋義:專找老實人或軟弱的人欺負(fù)。 例句:扁頭風(fēng)在祠堂集合起全村百姓,惡狠狠地說:“羅田人來搶我們的花炮,現(xiàn)在又來搶水,大家看著辦吧!”有的說:“雷公劈豆腐,專找軟的欺,跟他們拼啦!”
【第90句】:【魚兒蹦到沙灘上】(慣)比喻陷入絕境。
【第91句】:【水蘿卜,皮紅肚里白】 釋義:比喻表面積極進(jìn)步,思想不好。 例句:李之壽又補(bǔ)充著:“他是腳踏兩只船,別看他兒當(dāng)八路,水蘿卜,皮紅肚里白。”
【第92句】:【瞎子點(diǎn)燈——白費(fèi)蠟】(歇)瞎子點(diǎn)上燈也還是看不見,白白浪費(fèi)了蠟燭。比喻白費(fèi)心機(jī)或白費(fèi)力氣。一說,“蠟”諧“啦”。 也作瞎子點(diǎn)燈——白費(fèi)。 瞎子打燈籠——枉費(fèi)一枝蠟。
【第93句】:《楞嚴(yán)經(jīng)》卷幾于示正說后常結(jié)言:“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魔亦包括一切邪、障事理。“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復(fù)次,除諸法實相,馀殘·切法盡名為魔,如諸煩惱結(jié)使、欲縛、取纏、陰入界、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盡名為魔。”(《大智度論》卷五)惡魔,如《圓覺經(jīng)》言:“汝善男子當(dāng)護(hù)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魔集煩惱、障礙等一切惡法,故名“惡魔”。今以“惡魔”比喻十分兇惡的妖魔或人。如《西游記》第五十二回:“遇著一個惡魔頭,名喚兕大王,神通廣大。”(參見“魔”。)根性、根器人的本性和本質(zhì),俗語謂之“根性”。如茅盾《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盡磨滅的羞恥心,還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這一剎那間爆發(fā)。”“根性”源于佛家,謂眾生善惡的業(yè)力和習(xí)性。唐代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指出:“能生為根,數(shù)習(xí)為性。”意謂能產(chǎn)生善惡的力叫“根”,善惡的習(xí)氣叫“性”。如宋代蘇軾《勝相院經(jīng)藏記》:“凡見聞?wù)撸S其根性,各有所得。”與“根性”相似的還有“根器”。佛教認(rèn)為眾生根器有大小、高下、利鈍、善惡等區(qū)別。如唐代李華《潤州鶴林寺徑山大師碑銘》:“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攝而歸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根據(jù)眾生不同的根器而分別設(shè)立的。佛門主張觀人的根器而“對機(jī)說法”,做到有的放矢。
【第94句】:【老鼠尾巴熬湯,油水不大】 釋義:比喻沒有多少好處可圖。 例句:如今新社會,有錢人家過日子,是寸步難行。今后的生意,恐怕也是老鼠尾巴熬湯,油水不大,沒有什么大事頭了。
【第95句】:【千死萬死,不過一死】(諺)千種死法,萬種死法,無非就是要了這條命。指人到走投無路、萬般無奈時,只有一死了之。 也作干死萬死,終須一死。 干死萬死,左右一死。 千死萬死,總是一死。
【第96句】:【雁塔題名】雁塔,亦名大雁塔,在今長安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法師所建。據(jù)《大唐西域記》卷九說,當(dāng)年慈恩寺僧眾修習(xí)小乘法,喜食三種凈肉(即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我而殺),時有比丘見天空雙雁飛鳴,遂思念:“若得此雁可充饑食。忽有一雁墮地下自殞。眾曰:‘此雁垂誡,宜旌彼德。’(遂)于瘞雁為塔。”長安為唐代首都,自神龍年(705)以來,凡進(jìn)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謂之“雁塔題名”,遂成為考中進(jìn)士的代稱。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進(jìn)士題名,自神龍之后,過關(guān)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題名。”《南部新書》說:“韋肇,初及第,偶于寺塔題名,后進(jìn)慕效之。”后來蘇軾、蘇轍等登科第者皆曾題名于塔上。唐代進(jìn)士于曲江宴賞之暇,也有題詩于塔上的,如楊載《送完者都知同》:“姓名題雁塔,譜牒記龍沙”;林光新《次韻奉酬趙校書子直》“雁塔新題墨未干,去年燈火向秋闌。”所以又有“雁塔題詩”之說。唐杜甫、岑參等大詩人賞唱和題詩于塔上,至今仍傳為美談。(無名氏)
【第97句】:【里程碑】“里程碑”本是設(shè)于道路旁邊用以記載里數(shù)的標(biāo)志,引申為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階段性標(biāo)志的大事件。 里程碑源于我國古代。早在漢代以前,我國就已用土堆標(biāo)記里程。故當(dāng)日寸的里程碑稱為堠,亦稱里堆。東漢時是路側(cè)一里置一堠,唐代又改為五里一堠,十里雙堠。宋代以后,各地逐漸興起以石塊做里程碑,再以后又興起用條石,故而里程碑名副其實。現(xiàn)在用混凝土預(yù)制塊,刻上公里數(shù),國道附加路線編號,如“107”國道,做里程標(biāo)記。
【第98句】:【臘雪是被,春雪是鬼】(諺)臘月下雪,像被子一樣覆蓋著麥田;春天下雪,像鬼魅一樣損害著麥田。 指立春前下雪,對麥田有利;立春后下雪,對麥田有害。
【第99句】:【舌頭底下壓殺人】(諺)舌頭能把人壓死。指舌頭能搬弄是非,無中生有,制造事端,挑撥離間,陷人于死地。 也作舌頭片子壓死人。 舌頭根子下能壓死人。
上一篇:積極向上的文案,句句都喜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