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面點的心得體會
今天上午,姥爺教我做饅頭。
姥爺給我了一塊面,教我怎么做。
第一步,用右手揉面。
姥爺說用右手的根部把面揉出去,然后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勾回來,我按照姥爺說的去做,揉了好半天才揉好。
第二步,把揉好的面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轉圈,然后用右手揉。
第三步,還是用左手的兩個指頭扶住面,右手在面上轉圈,轉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停止揉了。
最后把饅頭蘸點面粉就做好了。
有關美食報告的感言
我有七八于美食文章送給你,希望的上。
《美味的小籠包》常們說小籠包美味可口,我卻從沒嘗過,也不知是啥味道。
這天下午,爸爸媽媽帶我來到小籠包子店讓我開開眼界,飽飽口福。
那天終于如愿以償了.小籠包一個個白生生,皮薄薄的,里面好象有一包汁水在,小籠包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呈半透明壯,晶瑩透黃,寶塔頂上一陣陣香氣隨風四溢,形狀也和包子差不多,難怪叫小籠包。
小籠包以上一般都是一籠里面有十個,每個都是圓鼓鼓的像一個個小雪球似的,只不過上面有一個凹凸不平的地方,還沒上來我就被這香氣熏得如癡如醉了。
真恨不得把整個蒸好的小籠包一口吞掉。
一籠小籠包上來了,我坐在椅子上,剛蒸完的小籠包發出了一絲淡淡的香氣息。
一聞到這種香氣息,我就忍不住要去大口大口的吃它了。
剛夾起一個 “小胖墩”塞進嘴里,它就開始反 抗。
我這時肚子正餓得咕咕叫,恨不得將嘴巴變大,把四籠小籠包一口吞下去。
于是我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夾起小籠包,因為輕咬了一小口,汁水就像千軍萬馬往我嘴里奔跑。
我把它沾一點醋,輕進我的嘴里,肉餡又松又軟,只要一嚼,它的肉就一下子松了下來,鮮美無比 媽媽說:“吃小籠包應該先醮點醋,輕輕咬一個洞,把里面鮮美的湯汁吸干,再吃皮和肉。
小籠包的美味精華就在湯汁里。
我按照媽媽的方法吃,湯汁鮮、皮薄肉嫩,真是好吃極了。
果然,小籠包一會兒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
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它的肉非常十足,咬一口鮮鮮的,濃濃的,咸咸的,讓你吃了還想吃。
于是我又纏著媽媽去買一客,當阿姨笑盈盈端來后,我又怎能放過呢
吃了一個又一個,在吃得滿口流香,砸咂嘴,不住稱贊道:“美
真是美味之極。
”一眨眼,又被我消滅了,摸了摸鼓鼓的小肚子,舔舔嘴,余興未了。
怎么樣,心動了
心動不如行動,去吃吃你們家鄉的小籠包吧
《油炸臭豆腐》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時候,一放學就往街上跑,當然,這是在口袋里有幾個錢的時候。
穿過小巷,翻過小橋,就可聞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
經營油炸臭豆腐的是個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總是挑一副擔子,擔子其實是木頭做的箱子,前面一個箱子放著臭豆腐、醬油、辣椒醬和一疊小盤子,還有一個罐頭瓶,里面插著幾雙筷子。
后面一個箱子安放著一只小煤爐和一口鍋。
老人總是站在街的拐角,專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
從沒有聽過他的吆喝聲,但總有許多食客尋著香味而來,在他的小擔子前站成一圈。
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別的臭豆腐沒有什么兩樣,但一入鍋再一出鍋,就變得金燦燦、香噴噴,涂上一層醬油或辣椒醬(他的辣椒醬是自制的,紅艷艷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黃黃紅紅,煞是好看。
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為非常燙),外黃內白,外酥內嫩,香辣刺激,此時已不是在吃而是舌頭打著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總是只炸幾塊,炸好幾塊賣幾塊,所以等的人都是一個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禮。
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這擔子前就都變成“辣妹子”了,辣椒醬涂了厚厚的一層還要涂,女人此時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紅,涕淚交加,熱汗直冒。
老人只是不住地說:辣得結棍,勿要吃得格許多。
說歸說,他也不去阻擋。
所以,老人的辣椒醬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時,我父親每月給我五毛錢,至少有一半的錢是貢獻給臭豆腐了。
一塊臭豆腐一分錢,吃完一塊,這一天才能安靜下來。
有時候沒有計劃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會長出鉤子來。
不過,那樣的時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擔子前,老人總會洞察一切,好象發現了我的口袋里沒有半分錢,就會笑瞇瞇地炸一塊最脆最嫩的送給我吃。
不好意思白吃,等下個月父親寄錢來的時候,我馬上就去還給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塊臭豆腐給我。
離開那個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沒有吃過那樣美味的油炸臭豆腐(雖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過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總是差了一點)。
它總是出現在我的夢里,和它一起出現的還有那個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頭粥》我只吃過一次肉骨頭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個星期日的早晨,一向節儉的舅母突然提出帶我去吃肉骨頭粥。
我受寵若驚,一路屁顛屁顛地緊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變主意。
沿著青石板路,穿過熙熙攘攘的菜市,拐進一條小巷。
遠遠看見一個小鋪子飄出陣陣白霧,還聽到鐵勺敲鍋沿的聲音。
舅母領著我走進這間鋪子,鋪子里已經座無虛席。
大家都在唏哩嘩啦地喝這叫肉骨頭粥的東西,好象這東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們領進里間的灶旁,滿臉歉意地說:“就在這里吃吧。
”老板娘是一個40來歲的女人,頭發齊耳,一絲不茍地用黑色的發卡別在耳后。
我生怕舅母臨陣脫逃,趕緊自做主張說:“可以可以。
”結果招來舅母兩個白眼。
“好吧,來一碗肉骨頭粥。
”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鐵勺,一手揭開大鍋蓋,頓時一股熱浪席卷著肉粥的香味撲鼻而來。
她用大鐵勺在鍋里攪了攪,盛了一大碗粥遞給我。
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經煮得不見原形,粥面上還點綴著幾小塊肉骨頭。
我小心翼翼地嘗了嘗,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
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
我就這樣站在大灶旁,端著大碗,呼啦呼啦地喝著有生以來第一次肉骨頭粥。
最后還像小狗一樣把那幾塊肉骨頭啃得干干凈凈。
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錢。
后來,舅母告訴我,煮肉骨頭很麻煩。
先要把肉骨頭(連著些肉的骨頭)煮上幾小時,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進去,再煮。
不能煮焦,關鍵是要掌握火候,細火慢熬才行。
最后放上鹽和味精。
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頭粥的,費時費力還不經喝。
她還警告我,街上的肉骨頭粥不能多吃,因為有的老板為省錢把客人吃過的骨頭,又重新放進鍋里煮。
也不知她說的是真是假。
反正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吃過肉骨頭粥,不是因為害怕不衛生,而是口袋里的錢還不夠分配的呢。
不過,我還是經常到那家肉骨頭粥鋪去,主要是想看看她們怎么處理吃完的骨頭的。
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圖,總是笑瞇瞇的招呼我:“小姑娘,來吃一碗啊。
”然后,我撒腿就逃。
《陽春面》陽春面名字挺好聽,很高貴的樣子,其實是江南老百姓最愛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氣掏錢的大眾面食。
《上海的早晨》中資本家徐義德為了逃避公私合營裝窮,叫小伙計送的午飯就是這個陽春面,可見,陽春面是屬于勞苦大眾的專利。
至于為什么取這樣一個陽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義吧,但我敢肯定,取這個名字的人絕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別喜歡吃陽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帶領全家到鎮上的面館去吃陽春面。
兩個表弟興高采烈,但我卻很不喜歡。
陽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蔥花就沒有別的了,光溜溜的,一點味道都沒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
每次我都沒有方法把一碗陽春面吃完,我總是旁敲側擊地提醒舅舅還是吃餛飩好,至少還有點肉味。
但舅舅堅決不肯,說餛飩太貴,又不經吃,同樣一角錢,陽春面吃得飽飽的,而餛飩卻只能塞牙縫。
舅舅的牙縫好大。
不喜歡吃,但每個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為這是他們的節日,整整六天他們都在等著這一天。
鎮上那家面館都認識舅舅,每次一來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陽春面來,然后,舅舅一家就開始埋頭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聲響來。
每當此時,我就望著面前的陽春面愁眉苦臉。
陸文夫在《美食家》里專門提到過陽春面,說第一鍋的陽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趕早去吃頭湯。
我想,舅舅們吃得絕對不是這種陽春面。
但不管怎么說,我對陽春面是沒有興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冬天光餅師傅比較幸福,守著爐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陣還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爐子上嗤嗤作響。
我就不敢買了,因為那光餅里必定也有光餅師傅勤勞的汗水。
前段時間,在福建“老鄉”處提到光餅,他們都說那玩意好吃而且對牙齒有利,經常嚼嚼絕對比“白箭”“綠箭”效果好。
但不知現在還有沒有了,都好多年沒有吃過了。
但愿,這光餅爐子還能在福州的某個街角看到。
《餛飩》我想,大概沒有什么小吃有餛飩那么普及和名稱多樣了。
餛飩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廣西一帶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餛飩。
內容差不多,形式卻有些差別。
福建的餛飩注重鮮,加蝦油是它的一大特色。
小時候總是被喜歡吃餛飩的母親支出去買餛飩,買來買去,也就買出經驗來了。
知道街頭的那家餛飩味太濃,吃完后就要趕緊灌開水;而街尾的那家餛飩味道尚好,就是只見皮不見肉;最好的是穿過幾條街的那家“野”店,說它野,是因為時開時不開的,好像全憑主人興趣。
這家的餛飩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餛飩雪白剔透,中間一點紅紅的肉餡若隱若現,再配上幾粒蔥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蓮。
福建的餛飩一般都很節儉,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點再往餛飩皮上一翻,一只餛飩就完成了,往往一盤肉泥可以對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餛飩。
吃餛飩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們可以不計較得失,慢悠悠地翹起蘭花指,用小調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餛飩往櫻桃小口里送。
所以,較之其他小吃,福建餛飩更顯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餛飩則個性鮮明,陽剛味十足。
首先一大特色是沒有湯,第二大特色是辣得過口不忘。
那一年去成都調研,特地拜訪“抄手”,誰知端上來的是幾只干巴巴的結結實實的餃子狀餛飩,上面還澆了一層紅彤彤的辣椒油。
仗著本人吃辣還有一些功底,掙扎著把這碗“抄手”給吞了。
結果,除了辣,我已經不記得它還有沒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帶,餛飩是最常見的小吃,這里的餛飩分為大餛飩和小餛飩兩種。
大餛飩里餡比較多,有鮮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餃子那樣皮厚餡足,江南人總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樣干脆利落地做出餃子風格,他們總要保持餛飩的傳統,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變。
江南大餛飩是放大了的小餛飩,樣子象修女的帽子,湯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飽的感覺。
正宗的江南小餛飩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搟得講究,貼著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紋,真正是薄如蟬翳。
肉要精瘦的,處理得細膩無渣,燒好后的餛飩,皮子晶瑩舒展,“白里透紅,與眾不同”,象一只只美麗的白蝴蝶 。
這時候的注意力就不會在吃上了。
不過,這樣的小餛飩現在已經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經缺少了這份精致的心情。
取而代之的是滿街都是的大眾小餛飩,簡單一裹,完事,連皮也不搟了,買現成的。
在北方讀書的時候,思念餛飩(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齒。
北方同學很不以為然,說,那有什么好吃的
清湯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餃子實在。
是的,要想實在,吃北方餃子;要想苗條,吃江南餛飩。
《羊肉串》很奇怪,我向來不吃羊肉,但對羊肉串卻來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
那一天,從北京圖書館查資料出來,拐到白石橋附近,那里有一片飯店餐館和小吃攤點。
先買了仿膳食品窩窩頭,吃得直冒酸水,發了一通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這么好對付之類的牢騷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攤子前。
并沒有想要吃,的的確確是被那種香里帶膻的味道吸引過來的。
同學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
他先買了三串,然后視死如歸地說:“我先吃吃看。
”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著就加快了頻率。
我盯著他上下翻飛的大嘴,直問:“哎,別顧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
”他“嗯嗯”地一氣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滿意地說:“不吃真傻。
”趕緊掏錢,一手抓一把,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膩,焦香十足,還有一種特有的,說不出來的怪怪的味道(后來才聽新疆的同學說,那是孜然的味道)。
我們就這樣邊走邊吃,吃完了,就地再買,反正羊肉串攤子到處都有。
直吃得飽咯里都帶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們非得變成草原牧民了。
本來以為羊肉串就是這樣好吃了,誰知新疆的同學說:那算什么羊肉串
真正好吃的是咱們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
第一次那么羨慕新疆人,真正覺得新疆是個好地方。
咱也沒有機會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當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見過羊肉串,但不僅外貌小里小氣,味道也完全變了樣,如果說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偽劣了。
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發現了久違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樣。
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顧斯文地大嚼起來。
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設法地溜到新街口去過過癮。
但總是心有不甘,有事沒事總鼓動頭兒:“咱們也到烏魯木齊去開個讀者作者聯誼會
” 《羊肉泡饃》有了羊肉串墊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饃的時候就好象有了膽量。
看過雄赳赳氣昂昂的兵馬俑,摸過楊貴妃的洗澡池,躲過小商小販的圍追堵截,吃過田里剛采下來的草莓,當然也爬過大雁塔和古鐘樓,接下來就是品嘗西安小吃的時間。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夾饃和羊肉泡饃。
不過,肉夾饃我連看都不看,一塊大肥肉塞在一塊大餅里,肥油直冒,盡管肉饃的主人說怎么怎么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
不是怕胖,而是從小就不吃肥肉。
肉夾饃是放棄了,但羊肉泡饃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就去找。
在古樓附近轉來轉去,轉累了就在一個小攤子上坐下來。
坐定后才發現對面一個老頭在專心致致干活:把一塊硬硬的饅頭掰成顆粒狀。
他神態專注地不緊不慢地掰呀掰,掉下來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
他在干嘛
是不是牙口不好
正想著,又見老頭把掰好的產品倒進一個盛滿濃湯的大海碗里,那碗濃湯頓時就變成了一碗漿糊。
老頭有滋有味稀里嘩啦地喝完了這碗漿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殘留物,打了個響亮的飽咯,滿臉都是幸福感。
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趕緊找來伙計問:“那是什么
”“羊肉泡饃啊。
”老天,這糊里糊涂的東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饃
小的時候就最恨把饅頭放進湯里 ,軟不啦及的,要口感沒口感要味道沒味道,再好吃的饅頭再好喝的湯都給攪渾了。
所以,很遺憾,在西安最大的收獲是買了一堆民間工藝品,而在吃上,卻是一片空白。
看了賈平凹寫的陜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筆墨形容羊肉泡饃的精彩,但我還是沒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來。
這在我看關于吃的書籍的歷史中是少見的。
《朝鮮涼面》初到東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鮮人和朝鮮文字還是大驚小怪的,后來看多了,就見怪不怪了。
然后就開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鮮民族文化,比如,他們的飲食文化,更具體地說,如何吃遍學校周圍的朝鮮小吃店。
于是,先去朝鮮泡菜攤子前偵察一番,和買泡菜的朝鮮族老大媽套近乎,問:“道拉及是什么意思
”朝鮮族老大媽真的很象《奇襲》里的老大媽那樣慈祥,她不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兒園水平的問題,還推薦我買了朝鮮泡菜的代表作——桔梗。
嘗了桔梗后,對朝鮮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兩色世界。
從澡堂出來,頭發一會兒就凍成柴火棒。
并不覺得冷,只是渴得慌。
就到處找有水源的地方,后來發現一面“朝鮮涼面”的幌子正迎風招展,涼面
正好解渴。
一頭扎進去,里面已是高朋滿座,人人都端著一個大海碗往肚子里灌涼面,很舒服的樣子。
于是也要了一碗。
等端上來后,才覺得好象有點不對勁。
鮮紅的面湯上波瀾不興,面條當然是潛伏在湯底的,只是這湯,怎么看都好象是剛從自來水龍頭里出來,冷不說,還有股漂白粉的味道。
懷疑歸懷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說。
結果,渴是解了,但我體內的那點余溫可全給帶走了。
一路跑著回到宿舍,又是捂熱水袋又是灌開水,折騰了半天,才把胃里的那塊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東北人和南方人本來就不一樣,他們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凍梨吃冰棒,那是因為他們有從小就鍛煉出來的堅強的胃。
所以他們可以裹著大棉襖吃涼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時候。
但,我還是沒有勇氣再去品嘗朝鮮涼面了。
甚至一想到這四個字,我的胃就開始冒涼氣。
不怪朝鮮涼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燒雞》說來慚愧,自己在外求學幾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
究其原因,一是學校食堂乏味的飯菜,使自己時常處于饑餓狀態;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為天”嘛,自己當然也不例外。
于是,剛到長春不久,就打聽到“道口燒雞”挺有特色,忙親臨考察。
果真,擺在櫥窗里的燒雞肥嫩嫩、黃燦燦、熱騰騰,撒發著迷人的香氣,又看到買燒雞的人排成了長隊,更證實了此燒雞的名不虛傳。
此后三年間,只要錢包里有點余錢,便忙不迭地往燒雞店送,買不起整只就買半只;買不起半只就買雞雜碎(雞肝、雞卵等構成,便宜而味極佳,是窮學生最親睞之物)。
那種拎著一小袋燒雞走路的愉快,無法言喻,只覺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
此時若去攻讀書關,再厚的“磚頭”也能毫不費勁地“啃”下來,這就是“道口燒雞”的威力。
有時,人的胃口會比腦袋重要得多,換句話說,就是物質有時也能毫不客氣地戰勝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過生日,無例外地都要買只“道口燒雞”以饗大家。
雞上臺面后,往往還沒等打開塑料袋,大家就已經操起家伙躍躍欲試了。
那香噴噴、熱騰騰的燒雞,嫩而無渣,連骨頭都是酥的,一塊雞肉在舌頭上還來不及停留就溜進肚子里去了。
而此時往往有師兄師弟尋著香味不請自到,說句“生日快樂”就一屁股坐下來大嚼起來。
那時候,要求師兄師弟辦事或反過來他們求我們辦事,都言不二價:一只道口燒雞。
在長春的三年,可以說是伴著“道口燒雞”的香味渡過的。
(雖不能常吃,但離學校不遠的一家燒雞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飄來的香味,使我們的讀書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 臨畢業的時候,有人告訴我,有一家大餅店專營夾肉大餅,味道好得沒法提。
可惜沒有機會了。
要不然,現在又會有一樣好吃的供我回味了。
麥熟將至,外出路過南方一個小鎮,有幸在飯店吃到了從小烙印在腦際的美食——碾碾轉兒。
吃著這久違了的美食,當年的那種對其情深意切的欲望不禁又重現于心頭。
那是我童年時代,正直國家困難時期,農村百姓過著食不飽腹的生活。
人們想盡辦法,把能入口的東西都吃凈了,就連門前的老榆樹也不能幸免于難,人們把樹皮剝光,充當了口中食糧。
盡管如此,仍難解饑餓之急。
母親不忍心我們挨餓,早早地許下愿:給我們做碾碾轉兒。
我們無不從心底里高興。
等啊盼啊
終于有一天,母親說地里的麥子可以吃了,讓我們跟著她去地里拔麥子。
地里的麥子還不十分熟,而這也正是做碾碾轉兒最好的時機。
由母親指點,專門挑選那些能用的麥子。
做碾碾轉兒用的麥子特別嚴格,嫩了不行,因為麥子的漿水還沒凝固;老了也不行,因為麥粒熟透了就太干了。
必須選那些既成熟而又沒干透了的、麥粒綠而飽滿且已經有了一定硬度的麥子。
母親舍不得多拔,因為那將是我們一家的口糧。
等我們帶著兩捆麥子回家后,已累得直不起腰來了。
其實活是輕微的,只是人已餓得沒了力氣。
為了能吃到這美食,我們不得不堅持著和母親一起做下去。
我們先是把麥穗一個個掐下,然后放入鍋里悶熟,再把悶后的麥穗撮成粒。
不等所有的工序結束,我就耐不住饑餓,將一把麥粒放入口中了,經母親再三勸說,才沒再多吃。
等麥穗都撮成粒,母親把麥粒端到自家的石磨旁(當時農村差不多家家有石磨)。
將石磨的上扇掀起,把一玫銅錢墊在磨臍上,再將石磨放好。
將收拾干凈的麥粒倒在磨盤上,在磨眼上插一根秫桔桿兒,我們幾個和母親一道推的推,拉的拉,圍著磨道轉了起來。
因為兩扇磨盤中間有銅錢墊著,磨扇間有著一定的空隙,所以推起來比磨面省些力氣,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費盡了全身之力。
磨盤上的麥粒不斷下落,磨盤周圍不斷地落下了一個個的小面卷兒,不是太長,如同一根根斷了的火柴棒。
我們個個臉上淌著汗,心情卻是很好的,因為馬上就有飽飯可吃了,而且是上好的美食。
我們的汗珠不斷增多,磨盤四周的小面卷兒也橫七豎八地堆了起來,等磨盤上的麥粒全不見了,我們才氣喘噓噓地停了下來。
母親用掃帚輕輕地掃凈磨盤四周的小面卷兒,又掀起石磨的上扇,仔仔細細地將兩扇磨盤打掃干凈,我們這才隨母親來到上房。
等急了的我,也顧不得看清母親準備了什么輔料兒(可能有些大蒜汁什么的吧,那年頭兒沒有上好的講究的),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那種感覺真的勝過吃法國大餐
時間過得好快,這難忘的童年轉眼已成往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各種傳統名吃和國外的名家食品也擺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人們可以在工作之余,心情舒暢地品嘗著人間美味,可是對我而言,最最難忘的還是吃著和母親一塊兒做出的碾碾轉兒,這種心情恐怕是當今世人所不曾有過的。
愿所有的人們永遠不再有我的那種感覺,愿所有的人都能以恬靜的心態去品嘗這人間的美食——碾碾轉兒
《鴨血粉絲湯》鴨血粉絲湯是我們這兒著名的風味小吃o 鴨血粉絲湯味兒好,看相也好o晶瑩的粉絲浸在米黃色的湯里,一條條紅色的鴨血伴著黃色的油果、綠色的香菜、褐色的鴨肝,泛白的鴨腸散落其間,真是令人垂簾三尺! 鴨血粉絲湯做法很簡單:來了客人,隨手抓一把洗凈的粉絲放入竹制的漏勺里,在熱湯里來回的晃動,燙上一兩分鐘o將燙書的粉絲倒進碗里,再撈出些鴨血和油果子,加上湯水,撒上切好備用的熟鴨腸、鴨肝、香菜,喜歡吃辣的客人還可以澆勺紅紅的辣油,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鴨血粉絲湯就做成了o 吃鴨血粉絲湯也挺有意思的o吃粉絲時,我喜歡一根一根的吃,找到粉絲的頭以后o噓地一下吸進嘴里,真是順滑爽口呀!吃油果子、鴨肝、鴨血,我先用舌頭舔一舔它的粗味道,再細細地詛嚼,品嘗它的細味道o有一天有一天我吃鴨血粉絲湯時,由于吸粉絲過猛,湯濺得我滿臉都是,弄得我狼狽不堪o從此,我給鴨血粉絲湯取了個別名--樂開花o 《陽澄湖大閘蟹》陽澄湖大閘蟹是我們這著名的特產。
不僅蘇州人愛吃,而且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愛吃。
有一天,家里來了客人,媽媽從外面買了十只大閘蟹。
買回來后,媽媽先把大閘蟹放進水里浸一下,趁這個功夫,我趴在水池邊,靜靜地端詳著它們,它們是深灰色的,有兩只大大的鉗子,和八只小腳。
它的兩只大鉗子使勁的揮舞著,好像要和我來一場惡戰。
開始煮了,媽媽先把水放在鍋里煮上9~10分鐘,水開了后,媽媽把它們一一放進了鍋里,漸漸地,它們的顏色由深灰變成了淡黃,又由淡黃變成了深紅色。
又煮了一會兒,就完全熟了。
媽媽打開了鍋蓋,一陣清香撲鼻而來,我狠狠地咽了一下口水,然后,媽媽把它們放進了盤子里,一盤色澤誘人、色味俱佳的大閘蟹呈現在我的面前。
媽媽把盤子放到了桌子上,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只,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我先把兩只大鉗子和八只小腳拽下來,前后咬一下,再一吸,又白又嫩的蟹肉就滑進了我的嘴里。
大鉗子里的肉非常細膩潤滑,入口即化。
然后我打開了蟹蓋,里面的蟹黃金燦燦的,我一吸,蟹黃就到了我的嘴里,真是鮮美
最后,我把蟹一分為二,細嚼慢咽起來。
。
。
。
。
。
陽澄湖大閘蟹的味道真鮮美啊
讓人吃后回味無窮,贊不絕口。
真是名不虛傳的蘇州特產
學習面點制作的心得八百字
做驟:1,在盛夏來臨之前,香椿樹的葉子已不接食用了,摘下足夠葉子,最好洗凈晾干,準備一個像柳筐之類的透氣筐子。
筐子里,在放一層香椿葉,在上面放一層饅頭(切成片),,然后再放一層香椿葉,其上仍然放饅頭或煎餅。
如此,直到認為夠用的為止。
2,這步工作之后,把筐子放陰涼處,要通氣。
放一些日子,不時你要檢查其中情況。
當發現饅頭和煎餅長上了密密的長長的綠毛,根本看不見其原樣時,就將它們取出。
香椿葉可以扔了,把饅頭在陽光下暴曬,稍干就刷去綠毛,繼續曬直到饅頭變干。
3,把干饅頭找干凈地方砸碎。
找一個干凈大盆,用開水(或花椒水)溶大量食鹽在里面,放入醬曲(不放也可以)和發好的饅頭塊,花椒水要漫住饅頭,用紗布蓋住容器口,箍緊,在太陽底下曬。
注意防雨水、防油脂、防蟲進,每天用干凈無油脂的筷子攪拌一下,待曬至半月至20天即可使用,一個月后更好。
容器最后用陶制的。
4,在曬醬時應做的工作是:不斷把曬黑的表層的醬攪拌溶于整盆;還要時刻注意不要讓哪怕一滴生水滴入醬盆,這是最難的工作。
夏天不定什么時候下雨,白天曬醬時家人常常是出去工作了,所以最好有人在家看醬。
經過或許一個月的時間,盆里的醬就會曬得接近黑透。
這時洗凈一些花椒晾干,放于盆中,繼續曬至黑透。
醬就做好了。
面醬:面醬產于北方。
先用水和面,不經發酵即上籠蒸熟,再經伏天日曬加溫發酵,秋冬就能吃,醬香味美。
陳年老醬的做法與甜醬做法略有不同:起初也是先將面用水和好,待其發酵上籠屜蒸熟,然后再用日光照射升溫發酵,經過三個伏天才成為產品,待大部分水分被蒸發以后用勺子舀起來能拉成細絲,盛到罐內浮而不流,缸內面醬的表面象漂浮著一層黑色的油綢。
紅中透黃。
味美而富有營養,含有蔗糖的甜味和香油的香味,富含氨基酸等營養物質。
營養價值:面醬含淀粉、糊精、麥芽糖、葡萄糖、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酶、果膠酶、肽酶、纖維素酶等營養元素。
面醬經歷了特殊的發酵加工過程,它的甜味來自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麥芽糖、葡萄糖等物質,鮮味來自蛋白質分解產生的氨基酸。
面醬含有多種風味物質和營養物,不僅滋味鮮美,而且可以豐富菜肴營養,增加可食性,具有開胃助食的功效。
求一份烹飪比賽心得體會
有點多,但是很全面,如果你真心想學,應該是很好的資料 各類抻面高手 廚藝大泄密(圖) 2004年08月12日 13:29:05 來源:人民網-京華時報
【字體: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讀后感言】
【進入論壇】
【推薦 】
【關閉】 面食是咱北方老百姓飯桌上最少不了的東西,北方人對面食的青睞也是由來已久的。
近日,我們的記者拜訪了京城一些做面的高手,他們各懷絕技,如果大家覺得向他們學習難度太高的話,可以再跟我們走訪一些能干的家庭主婦,她們也有不少自己的絕活兒呢
大廚→張秀寶 年齡:28歲 籍貫:山東 簡歷:從事餐飲5年,一直從事面點制作。
代表作:老北京炸醬面 北京風味 獻藝作品 老北京炸醬面 ★和面:用高精粉,大約4斤面一個團,一般放2個雞蛋,加少許鹽,鹽的作用就是讓面硬些,更挺實,雞蛋則會讓面夠筋道。
和好后醒面,要一個多小時,在醒的過程中要反復揉面3~4次。
★搟面:用的是長長的、粗粗的搟面杖,先把面團搟成一個圓圓的餅,然后用搟面杖把餅卷起,手按住中間往前搟,并且兩手從中間往兩側捋,力度均勻,讓面中間的厚度逐漸變小。
約需20分鐘。
★切面:先在面上撒上玉米面,再用搟面杖把面餅撐著疊成10厘米寬的一個長方體,用刀切成寬大約與厚度同等的長條。
然后抖落玉米面。
★煮面:直接下入沸水里,煮7~8分鐘即可,不用點涼水。
★配菜:一般配上豆芽、青豆、黃豆、黃瓜絲、心里美絲、芹菜丁、蒜薹丁。
★炸醬:把精五花肉切成大約1公分見方的丁,加入蔥、姜、大料等放入鍋中一起煸炒,炒至微焦,把調好的黃醬和甜面醬以3比1的比例放入鍋中攪拌,快好的時候加入蔥花、糖和味精。
約需1小時。
★制作難度:★★★★☆ ★味道:醬香濃郁,不咸不膩很爽口。
★價錢:8元\\\/碗 ★講究:吃面講究唱菜碼。
店名:天和晟食府 地址:朝陽區左家莊東街中江酒店首層(馬春杰) 大廚→韓小明 籍貫:甘肅蘭州 年齡:29歲 簡歷:15年的廚師。
前幾年一直在蘭州工作,6年前來到北京后一直在馬蘭拉面。
代表作:牛肉拉面 獻藝作品 紅燒牛肉面 ★原料:面粉、拉面劑 ★配料:事先備好湯汁、油菜、胡蘿卜、土豆 ★制作過程:
【第1句】:和面、打面之后,把面放入鍋內煮熟;
【第2句】:把面撈出來放到碗里,澆上湯汁和紅燒肉;
【第3句】:加入適當的油菜、胡蘿卜、土豆。
★制作要領:事先調好的湯汁必須用牛肉、牛骨、牛油以及30多種天然植物香料調制,才能保證面的香味持久。
★技術難度:★★★★★ ★味道:這道面是馬蘭的特色面,可以說是色香味俱全的一道藝術品。
葷素搭配協調,口味清新淡雅,非常爽口,香味宜人。
面條勁道很足,讓人吃完久久不能忘懷。
當然,如果你愛吃辣味,只需在上面放上辣椒油,就是另一番風味了。
★價格:12元 ★店名:馬蘭拉面 地址: (總店)海淀區三里河東路甲11號,甘家口商場往北 (中關村店)中關村南大街白石橋路33號一層 (天通苑店)昌平區天通苑5區 大廚→蔣春葉 年齡:28歲 籍貫:寧夏 簡歷:從事餐飲11年。
代表作:黃花臊子面 陜西風味 獻藝作品 黃花臊子面 ★制作過程:蕎麥面和白面兩種面混合,加溫水攪拌,加入鹽,揣成一個面團。
然后醒面,連揉帶醒反復3~4次,一般需要40分鐘。
然后用搟面杖把面搟成一個餅,在餅上撒上白面,用搟面杖撐著疊成長方體,在陜西當地要用一把長長的大刀來切面。
切出來的面條一般寬2毫米左右。
★煮面:把面下入開水中,等再開的時候,點一點涼水,兩開即可。
★配湯:黃花菜泡開切成段,木耳切成塊,胡蘿卜切成丁,放入熱水中焯一下。
豆腐切成薄薄菱形小塊在油中煎炸成干。
★臊子的做法:五花肉切成丁,加入五香粉、蔥、姜放入鍋中煸炒,加入醬油、料酒、香醋,再加入水和鹽,大約用15分鐘。
最后加入紅油。
★配菜:把撈出來的面加入早就熬制好的雞湯,把黃花菜等輔料放入碗中,然后加入做好的臊子。
再點綴上一些香蔥和香菜,面就成了。
★制作難度:★★★★☆ ★味道:此面又名一口香,酸辣、咸味十足,還有肉香。
★價錢:16元\\\/碗 ★講究:可以配上海帶絲、胡蘿卜絲、青筍絲、開胃的泡菜丁。
店名:莫高大酒樓 地址:建外大街甲1號 大廚→魏宏亮 年齡:27歲 籍貫:內蒙 簡歷:從事餐飲11年,一直做西北風味。
代表作:莜面條 獻藝作品 莜面條 ★和面:要用燕麥面,用80攝氏度的熱水和,用搟面杖攪拌,這樣面就已經半熟了。
因為燕麥面本身就比較濕潤,如果用涼水和搓出來的面條容易斷,另外半熟的面夠筋道,容易熟。
約需5分鐘。
★搓面:這是個技巧性的活兒。
只見師傅從面團上揪下6個小團,一只手各3個,兩只手同時搓動面團。
在大師傅手中,這些面很聽話,大約3分鐘就能搓半斤出來。
★蒸面:把搓好的面條放到屜上蒸3分鐘即可。
★面湯:分兩種:一種是羊肉湯,一種是素湯。
羊肉湯的做法:要用純羊脊骨煮出來的高湯。
把土豆、西紅柿和香菇分別切成丁,大約6毫米左右,粉條切成10厘米的段。
在高湯中下入土豆,等土豆爛的時候放入香菇和西紅柿丁,至湯表皮出現西紅柿的紅色,下入鹽、味精、雞精、鮮姜片調味,最后放入色拉油和香油,然后把羊肉片放入。
等客人需要的時候加粉條,放上香蔥和香菜。
素湯做法:用雞湯,放入土豆丁和茄丁,熬至熟爛,加入西紅柿丁,出鍋放入蔥、色拉油和香油,讓其處于保溫狀態,直接食用。
★制作難度:★★★★☆ ★面的味道:把面泡在湯里吃,面很筋道,肉湯很香,咸鮮感覺比較多,比較好吃。
★面的價錢:一屜8元 ★吃面的風俗:因為當地人一般把莜面當主食,可以配上黃瓜絲、茄絲、土豆絲等。
店名:鄉土人家 地址:回龍觀小區龍澤苑東門 大廚→張英花 年齡:40歲 籍貫:吉林 簡歷:從事餐飲行業已經有16年了。
代表作:朝鮮冷面 朝鮮風味 獻藝作品 朝鮮冷面 ★和面:冷面所用的面比較豐富,不是一種,一般用土豆淀粉、蕎麥面、白面混合在一起,用開水和面,這樣面就處于半熟狀態,和面大約需要5分鐘。
和成一個面團后要用專門的壓面機來壓成面條。
★煮面:把面條下入開水里,煮大概2~3分鐘,點一次涼水即可,第二次面浮上來就可以撈出了。
★配湯:要用煮了3~4個小時的牛骨頭湯,里面加入甘草、桂皮、蒜、蔥、姜、鹽、白糖、味精、醬油、胡蘿卜、蘿卜、洋蔥等調料再煮制2個小時,醋要最后放。
★配菜:冷面里的東西非常豐富,有醬牛肉片、雞肉丸子、白芝麻、黃瓜絲、朝鮮的辣白菜、兩片梨片、半個雞蛋,專門的朝族冷面醬,最后滴一些香油。
★制作難度:★★★★ ★因為有很多的步驟要用大量的時間來操作,比如醬牛肉、雞肉丸子、朝鮮辣白菜、冷面醬都要經過很多道手工才能完成,很費時。
★味道:酸甜的湯,涼涼的。
★價錢:8元\\\/碗,6元\\\/碗 ★講究:可以配些清淡的涼菜,因為面的調料已經很豐富了。
店名:阿娜拉園 地址:朝陽區牛王廟甲5號 大廚→張小發 籍貫:甘肅蘭州 年齡:27歲 工作經驗:有6年做蘭州拉面的經驗,以前在蘭州,來北京3年了。
代表作:加肉拉面 蘭州風味 獻藝作品 加肉拉面 ★原料:面粉、拉面劑 ★配料:油、香菜、牛肉、蘿卜片、青蒜、辣椒油 ★制作過程:
【第1句】:先把面放入水中和一下,拌勻,加入拉面劑;
【第2句】:人力揉面,撐開面,成面條;
【第3句】:撐出面條有8種,細、細、細、毛細、寬、大寬、韭葉、三棱面8種樣式,一碗面只能撐出一種;
【第4句】:把面放鍋中煮一分鐘,撈出放入碗中;
【第5句】:在面上澆老湯,放牛肉、香菜、蘿卜即可;
【第6句】:澆點辣椒油,放醋去腥。
★制作要領:拉面劑、面粉量的搭配比例要適當,多了會不好撐,少了撐不開(面不用發,隨時和面);所用的老湯也就是牛肉湯(原湯),必須用下牛油、牛骨頭、雞骨頭一起燉制。
做出來的面要勁道,湯要鮮,清淡爽口。
★制作難度:★★★★★ ★味道:這道面鮮香無比,總體來說比較清淡。
價格:8元 獻藝作品 羊肉炒面片 ★原料:羊肉、面片 ★配料:洋蔥、蒜薹、西紅柿、圓白菜、青椒(紅、綠)、番茄醬(酸味)、鹽、雞精、醬油、味精、糖、青菜 ★制作過程:
【第1句】:面和好,往鍋里揪;
【第2句】:揪了放到鍋里煮一會兒;
【第3句】:撈出鍋以后過涼水;
【第4句】:放到一炒勺里,讓原料、配料一塊兒炒2分鐘即可。
★制作要領:面片要揪小、揪薄,吃起來勁道;羊肉要嫩,味道鮮,不要老的。
★制作難度:★★★★ ★味道:口味酸鮮,如果不愛酸味,也可以加點糖去除酸味,如果愛吃辣的,還可以放些辣椒油進去。
張師傅介紹說這道面簡單好做,是懶人做的活兒,加水即成羊肉燴面片了。
★價格:7元 店子:國強蘭州面館 地址:清華南門對面 朝鮮風味 大廚→賴冰寧 籍貫:內蒙古年齡:22工作經驗:以前在長春做了2年多的廚師,來北京1年多了。
最擅長做的面:現壓冷面 獻藝作品 朝鮮冷面 所做的面1:現壓冷面 ★原料:蕎麥面、面粉 ★配料:辣白菜、辣醬、醬牛肉、黃瓜絲、蛋絲、松仁、雞肉丸子 ★制作過程:
【第1句】:和面,現壓出面條;
【第2句】:將面條放入冷水中洗凈,冷卻;
【第3句】:放入配料,把湯澆在上面。
★制作要領:
【第1句】:和面時的硬度把握好;
【第2句】:煮面時2~3分鐘即可;
【第3句】:配料要搭配適當,太多沒味道,不好吃。
★技術難度:★★★★★ ★口味及其特點:口味酸甜,非常清爽,吃起來有開胃的功效。
★價格:12元所做的面2:朝鮮冷面 ★原料:玉米面、面粉和成(真空包裝購置) ★配料:辣白菜、水果、雞蛋、黃瓜絲、醬牛肉、辣醬 ★制作過程:
【第1句】:面放水里泡約8個小時;
【第2句】:把面條拿出擱冰柜中;
【第3句】:吃時拿出來放入開水中燙一下,用涼水冷卻;
【第4句】:放入配料,加湯。
★制作要領:用已做好的面。
★技術難度:★★★★ ★口味及其特點:具有酸甜的檸檬果味,口感勁道好,滑、軟、爽快,不過比起現壓冷面來,面條有點發硬。
★價格:8元 店子:白玉清源燒烤 地址:清華西門往北100米 大廚→牛桂軍 籍貫:黑龍江年齡:34歲工作經驗:做重慶小吃的廚師2年多了,以前一直在北京白玉燒烤,擅長川菜、東北菜最擅長做的面:四川面 獻藝作品 紅燒肥腸面 ★原料:精白面(和面時加入鹽、堿、水)、肥腸 ★配料:事先炸好的豆瓣醬(很香)、香料炸出的紅油 ★制作過程:
【第1句】:用自己的機器把白面壓成面條,旺火煮2分鐘即可;
【第2句】:先放高湯,再放蔥、姜、蒜等香料以及提前燉好的豬排骨;
【第3句】:面用開水煮熟后,取一盆盛好的高湯,面條放入碗中,上面放好提前燒好的肥腸,放上香菜點綴即可。
★制作要領:面條不能煮太久,太軟了不好吃。
★技術難度:★★★★ ★口味及其特點:這道面的面條是店家自己制作的,非常勁道,粗細均勻,口感也很不錯。
這道面把四川面的咸、香、辣演繹得完美無缺,它的肥腸也是肥而不膩,一點腥味都沒有;所以這道面總結起來就是好吃又開胃。
據說在四川很多人在感冒的時候會去吃這道面。
★價格:6元 店子:三寶利重慶小吃城 地址:海淀區成府路160號 大廚→何中榮 籍貫:四川年齡:28歲工作經驗:在四川面食大賽中獲二等獎,有4年川菜的工作經驗。
最擅長做的面:擔擔面 獻藝作品 擔擔面 ★原料:面條、肉沫、四川芽菜 ★配料:蒜、姜、蔥、麻醬、辣椒油、花椒粉、鹽、味精、雞精、香油 ★制作過程:
【第1句】:把調料調好放在碗里;
【第2句】:加少量湯倒入碗里;
【第3句】:把煮熟的面條放入碗中,撒上蔥花,放上青菜。
★制作要領:和面時,要把面和得硬一點,太稀了不好;煮面的時間不能太長。
★技術難度:★★★★ ★味道:擔擔面的一大特點是比較油膩,吃起來固然是非常香濃。
里邊的調料一般也是麻辣味道較重的,所以這道面吃的時候非得在旁邊擺上一些清淡的涼菜,這樣在夏天才能吃出個中味道來。
這道面突出的是口感和青菜色澤,配料齊全,葷素搭配得當。
如果多加點姜,感冒時吃會很順暢,療效很好。
(記者\\\/陳俊坤 馬春杰 攝影記者\\\/劉鋼 陳俊坤 馬春杰) ★價格:5元 店子:金盆地火鍋城 地址:海淀成府路2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