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過:“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第十七章 1 太上,下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2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1 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仿佛感覺不到其存在。
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贊譽。
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
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
2 信實不足,才有不信。
3 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須發號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
培訓心得體會怎么寫
職業的心得體會么,如果你是寫給自己看的需要有什么的格式,畢竟是以記形式為主,只要自己能夠看得懂,能夠提醒到自己,在這次培訓中獲得了什么知識和感悟,那么就OK了。
但是如果是企業培訓,你的心得體會是要寫給老板或者主管看的,那么要稍稍注意一下形式:1)標題 - 最好是以雙標題的形式,雙標題的形式可以讓你的老板比較快的知道這次培訓的主旨是什么。
e.g.:《精于核心,巧于變化 - 跨部門合作與溝通培訓記錄》2)培訓概覽 - 首先,你需要簡單介紹一下這個課程,還有講師的資歷,便于你的主管對該培訓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你說一下培訓課程框架3)培訓細節記錄及你的感想 - 在概覽之后,你就需要進入細節了。
每個培訓都分不同的小節的,你需要記錄每個培訓章節中的知識點到底是什么。
寫法上呢,我建議你可以分成兩欄,就像我上面寫的,一邊是細節記錄 一邊是你的感想,這樣的記錄形式就能讓你的老板清楚的了解到,這些知識點,哪些是你覺得有用的,哪些是你認為比較沒有效果的。
4)總結及下一步行動計劃 - 回顧整個培訓過程,你覺得好還是不好,然后老師的風格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培訓的內容是有用還是沒用。
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你覺得這個知識和技巧,在你未來工作環境中應該怎么去應用的。
這個就是跟你老板表決心的點,顯示你這次培訓不是白去的,是對工作實際有用的。
說了那么多,希望能對你有用吧,我自己也是做培訓的。
我想寫一篇關于進入新校園后的感受的作文
六年的小學生活教會我許多知識,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俗話說,“大鷹飛上天空,影子卻留在地上。
”雖然已經小學畢業了,但小學的六年學習生涯卻給我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回憶。
如今,我已是一名初中的學生了,在新的校園里學習,難免少不了一番新的感受,當然更少不了與新校園的交流``````每天,我早早地就上學了,背著書包,迎著朝陽,踏進校園,帶上書本,來到操場,散散步,真是一種享受。
坐下來,打開書本,從口中竄出一句句朗朗的讀書聲,在向校園問好,在向校園致敬。
“你好啊,清晨的校園。
”“你也好,初一的新同學。
”這是校園給予我的問候。
一陣陣微風清清拂過臉龐,啊
真舒服``````呤,呤``````“上課了,可要專心聽講呀
”哦
那是校園在提醒我。
于是,我打醒十二分精神,認真聽講。
當我上下眼皮快要打架時,一縷縷溫柔的陽光便會從窗戶上慢慢透進來,照在我身上。
這時,如果我還打嗑睡,那豈不是把校園的好意辜負了嗎
又是一節令人心動的體育課。
班上的男同學正和其他班的同學激烈地進行著足球賽,你爭我奪的,個個都不愿意輸,都想在這足球賽場上展示自己的風采。
女同學呢
怎么都不見了
回頭一看,哦
原來都躲在角落里說悄悄話呢
校園對我哈哈大笑,原來它還有這么一個作用``````唉
一天的學習生活又在忙碌中結束了。
看著同學們匆匆離去的身影,我卻沒有一絲想走的念頭,漫步于操場上,風兒迎面而來,我感到一絲絲涼意。
“回去吧
早點完成作業,早點休息,明天還有新的任務呢
”這是校園給我的關懷。
“明天見了,我的朋友。
”說完,我揮揮手,告別了累了一天的校園``````啊
美麗的校園,可愛的校園,新奇的校園,我喜歡你,更喜歡與你交流,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每天能與你朝夕相處,就是我最高興的事了。
在這三年的初中生活里,有你伴著我,我相信,我的學業一定會越來越出色。
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關系論文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日日夜夜和世界緊密聯系著,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建設特別需要一個穩定的發展時間,這樣才能在世界的大舞臺上立足。
中國離不開世界在世界文明的發展中,中國吸允著世界的“營養”。
春秋時期水稻的引入、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唐朝時期各國人齊聚長安等等。
到了近代,由于清王朝的腐敗、閉關自守,使得中國落個挨打的被動局面。
此時的中國又引入馬列主義、并結合中國的實際靈活的運用了馬列主義、發展了馬列主義。
時代的呼喚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始終在高速發展著。
有句話這樣說:“笑看國際風云變換,風景這邊獨好。
”國際也高度贊揚中國的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人到中國投資。
中國為了讓世界了解,大力開展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法制建設正在按著穩定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十二億七千萬的人民大眾,社會風氣明顯改善。
在國際社會的挑戰面前,擁有無限智慧的中國人為了引入“外援”已經做好準備。
我們也準備著我們明白:每一個人在成長中都離不開其他人的影響因素,一個組織想壯大,則需要其成員的統一努力,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激烈的競爭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力量,走共同前進的道路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一、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面臨的世界經濟環境 中國作為現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的后來者,從國際經濟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國現階段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國際經濟競爭力尚弱,但參與國際經濟分工的程度相對較高,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增長較快,國民經濟對國際資本、技術、資源和市場的依存度逐年上升。
對外依存度較高而競爭力較低的不平衡狀態使我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自我保護能力相對較弱,這就使得我們在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可能遇到一系列問題甚至威脅。
?。ㄒ唬┩獠坎涣家蛩貙洕蜕鐣€定構成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把世界各國納入一個統一的經濟運行體之中,經濟的傳導性和擴散性日益擴大。
隨著我國經濟開放和融入世界經濟步伐的加快,中國經濟既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也會接納世界經濟傳遞出的各種變量,外部的資源和市場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度不斷加大;參與經濟全球化意味著更多的機會,也隱含著巨大的風險,世界經濟的波動會迅速影響到我國國內經濟的發展,各類不良因素也會迅速傳入國內,構成猛烈的沖擊。
?。ǘ┙鹑诎踩嬖陔[患。
我國政府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已高度重視金融方面的經濟安全問題,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監管的政策和措施。
但從長遠看,我國金融體系的安全仍是經濟安全諸問題中需予以重點關注的領域。
東亞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金融安全是經濟安全最復雜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ㄈ┍黄冉邮芤恍ψ约翰焕疫€不熟悉的國際制度和規則的約束。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為實現和維護自己的利益,制定了符合自己需要的國際經濟秩序。
發展中國家要參與國際經濟體系,就必須遵守已有的國際條約和慣例,在經濟主權上作出某些讓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遭到削弱。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融入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國也將被迫接受一些由西方制定的、對自己不僅相當苛刻而且還不熟悉的國際制度和規則的約束,在某些方面,要依照國際規則對經濟管理方式、對外經濟政策、法律規則進行一定的調整,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我國制定經濟政策和執行經濟發展戰略的自主性。
?。ㄋ模┊a業結構和市場面對的沖擊。
在當今世界經濟體系里,我國仍然屬于國際分工體系外圍的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總體上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低層次產業為主導,與發達國家形成的主要還是垂直分工。
同時,由于我國外貿依存度和資本依存度相對較高,,外貿出口產品結構、出口市場分布和外資來源國結構等方面又存在高度集中現象,使我國經濟發展容易受到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周期的不良影響和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
二、世界經濟環境給我國現代化建設帶來的機遇。
?。ㄒ唬┙洕蚧癁槲覈膶ν忾_放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參與國際分工與協作的空間更加廣闊。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參與國際分工可以在充分利用本國資源和發揮本國優勢的基礎上,有效利用國外資源和技術,彌補本國的不足,促進經濟的發展。
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協作越深刻、越密切、越廣泛,創造的新生產力也就越多,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創造了一個基本前提和條件,使我們有了一個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
我國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與協調,主張實現東南亞聯盟與我國的經濟合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使我國吸收和借鑒國外文明成果、發展我國經濟的步伐加快。
?。ǘ┤蛸Y本市場為彌補我國資本不足提供了便利。
資金不足一直是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現代化實現的瓶頸。
引進國外的資金,是解決我國資金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
經濟全球化促使全球資本市場形成,加快資金在全球范圍流動速度,為各國引進資本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可能性。
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新的金融工具或金融產品層出不窮,使國際金融市場空前活躍,許多等待投資機會的資金要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尋求最佳回報率。
這些情況的出現為我國解決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提供了良機。
?。ㄈ﹪H產業結構調整為加速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
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的流動,在世界范圍引起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浪潮。
發達國家集中力量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附加值知識密集型產業,以搶占全球產業結構制高點,同時把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傳統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我國人力資源充足,勞動力成本低廉,是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產業轉移的理想場所。
為中國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參與國際產業結構調整來加速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創造了條件。
?。ㄋ模┛茖W技術在全球的交流與傳播為我國吸引國外先進科學技術來實現跨越式發展戰略提供了機會。
科學技術在全球無國界的發展使任何國家、任何集團、任何個人都已經無力完全壟斷和控制新技術的傳播,即使能在一定時期控制和壟斷科技成果,也不可能永遠控制和壟斷它。
本身已成為商品、可以進入市場買賣的科技成果最終會與一定的產業結合在一起,通過其自身的傳遞機制,擴散到全球,后進國家有可能利用引進的先進技術,越過或縮短傳統產業的發展階段,趕上和超過先進國家。
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由此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
經濟全球化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為各國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同時,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擴大,貧困、疾病、文盲困擾著許多發展中國家,環境與發展的矛盾突出。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各國作出正確的戰略抉擇,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中體現了 唯物史觀的世界歷史眼光的重要命 題。
鄧小平說:“總結歷史經驗,中國 長期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 因是閉關自守。
經驗證明,關起門來 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 不開世界。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 78頁)這一命題是鄧小平對當代世 界經濟、科技發展和國際形勢發展敏 銳觀察的結果。
當今世界,經濟和科 學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只有充分利用 國際經濟資源和科技成果來發展自 己,才能趕上當代世界的科技和經濟 發展潮流。
這也是鄧小平對中國長 期停滯落后的歷史教訓深刻總結的 結果。
長期閉關自守,把我國搞得貧 窮落后,愚昧無知。
歷史的經驗一再 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 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 的。
這還是鄧小平對我國社會主義 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的深刻的結 論。
我國的實際情況是,資源相對不 足,資金嚴重缺乏,科學技術落后,管 理知識和經驗不足,也迫切需要擴大 國際經濟、技術交流,引進資金,引進 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這一切 都離不開向世界開放。
古代管理軍事的機構有哪些
【第1句】:戰國從夏商周到,軍政不分,軍制以車戰為主,以師為作戰單位。
到了戰國,隨著戰爭方式由車戰為主向步戰為主的轉變,軍事領導體制產生了相應變化,普遍實行了將、相分權制度,統率軍隊的長官稱將、將軍、上將軍、大將軍。
秦稱大良造,秦王嬴政時又設國尉為武官之長,楚國武官之長稱柱國、上柱國。
將以下的武官設置也比較完備了,趙國設左司馬、都尉,齊國設司馬。
秦、齊、楚設郎中,各諸侯國都普遍設都尉負責衛戍之職,秦國又有中尉一職,負責警衛國都。
,軍隊領導體制的基本特征是各諸侯國都建立了統一的軍隊,國君成為軍隊的最高統帥。
軍權高度集中,國君獨攬軍隊組建、調動、征伐的權限。
虎符制度就是軍權集中的主要體現。
各國普遍實行征兵制,以郡縣為單位征集兵員,男子服兵役的年齡,大約從15歲到60歲。
有些諸侯國采用招募、考選勇士的辦法作為組建軍隊的一種方式,如魏國的武卒、齊國的技擊、秦國的銳士等。
這種招募兵員的方法可視為募兵制的開端。
戰國時車兵的地位較之春秋時雖大為降低,但還是軍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步兵替代車兵成為當時各國軍隊中的主力兵種。
騎兵開始發展為獨立的兵種,自胡服騎射建立強大的騎兵以來,各諸侯國均重視騎兵建設,騎兵遂成為軍隊中的重要兵種。
,各諸侯國普遍建立了常備兵。
為使軍隊擁有強大的戰斗力,各國都普遍抓緊了對軍隊的嚴格訓練,執行嚴肅的軍紀。
為此,各國都建立了軍隊中的賞罰制度。
如秦國制定軍功爵20級,規定不分貴*,按軍功大小實行獎賞。
稱:能攻城圍邑,斬首八千以上,則盈論;野戰,斬首三千,則盈論。
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將盡賞。
凡盈論者,基本方法是按20等爵遞升。
士卒畏戰退卻,要處以黥、劓刑。
總之,戰國的軍事法規,已相當完善,在維護戰場紀律,軍隊內部連保制度,軍營內部的警戒,各級軍官的權限,戰斗編組及軍旗、徽章的使用,指揮號令的實施等方面,都有具體而嚴格的規定,表明當時的軍事制度已經相當完備。
【第2句】:秦朝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集權國家,此時創立的中央集權軍事領導體制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影響。
秦統一以后首創皇帝制,皇帝執掌全國最高的軍事權力。
全國各地軍隊的調發,將帥兵權的授予都必須以皇帝發給的虎符為信物。
兵符以銅鑄成虎形,背刻銘文,分為兩半,一半留在皇帝手中,一半發給統兵將帥。
任何軍隊的調發,須由皇帝所遣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
中央最高軍事職官稱太尉。
統一前,太尉又稱尉或國尉,地位次于大良造。
大良造被撤消后,太尉升為武官之長,位列三公。
太尉有統兵權,但無調兵權。
國家發兵時,皇帝則指派將軍統兵。
中央集權的軍事領導體制是與郡縣制的行政體制相適應的。
在郡、縣、鄉均有專職主管軍政的職官,郡設郡尉,負責兵員征集、調遣和武器裝備的制造、保管以及地方治安等;縣設縣尉,掌一縣之軍政;鄉設游徼,管軍政及治安。
秦朝的車兵依然在作戰中擔負著重要任務。
進攻時,車兵沖鋒陷陣,破壞敵軍戰斗隊形;防御時,以戰車布成陣壘,阻滯敵軍的沖擊。
車兵的編制基本上沿襲戰國時制度,一般可分為御手、乘車戰士和車屬步兵三部分。
步兵是秦軍的主要兵種,稱為材官。
有輕裝步兵與重裝步兵之分。
輕裝步兵不穿鎧甲,行動靈活,戰時以弓弩殺傷遠距離敵人。
重裝步兵身著鎧甲,待與敵人接近時,以戈、矛、鉞、殳等兵器與敵格斗。
這種區分,是由武器裝備和戰斗需要決定的,在軍制史上是一大進步。
秦軍作戰時多以車、步、騎諸兵種混合編隊,協同戰斗,既可發揮各種兵器特長,又能彌補各兵種的缺點。
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情況看,在一個數千人組成的軍陣中,有執矛持鉞的步兵,有駕馭戰車的車兵,也有策馬而立的騎兵。
諸兵種,默契配合。
秦朝實行普遍征兵制,凡適齡男子都必須在專門的名冊登記,并開始服徭役,當時稱此為傅籍。
傅籍年齡從17歲開始,至60歲為止(有爵位者止于56歲)。
傅籍者一律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一年去京師或邊疆,統稱正卒;每一成年男子,除二年兵役外,還需在本郡縣服役一個月,擔負修筑城垣、道路及運輸等任務,到期更換,故稱更卒。
這種全國性按年齡征發的普遍征兵制,對后代影響很大。
【第3句】:漢朝 西漢軍事制度既繼承了秦代制度又有創新。
皇帝仍是最高軍事統帥,他通過直接操縱的兩大中央軍事領導機構控制全軍。
這兩大機構是:由郎中令、衛尉、中尉等組成的中央警衛機構;由太尉、將軍、將、尉等組成的全國最高軍事行政機構。
中央警衛部隊可分為宮廷警衛與京城警衛。
宮廷警衛稱南軍,由郎中令(光祿勛)負責,衛尉統領;京城警衛稱北軍,由中尉(執金吾)負責,擔任宮殿之外京城之內的日常警備。
為有效地控制全軍,皇帝在中央設置了以太尉為首的軍事領導機構。
太尉名義上是最高軍事長官,但實際只負責軍事行政,并無發兵、統兵之權。
時,設置了大將軍一職,逐漸取代太尉而執掌軍權,甚至超越了丞相的權限。
但武帝后時置時罷,其實際地位的高下也因人而異。
西漢地方行政體制是郡縣制。
長官稱太守,次官稱都尉,太守總管軍民諸政,都尉分治軍事。
后者具體負責郡內一切軍事行動,直接統率地方部隊,權力很重。
縣級軍事領導機構與郡級相類似,縣令主管一切軍政事務,縣尉分管軍事,職責主要是抓捕盜賊,負責境內警備,對于縣令有一定的獨立性。
鄉設游徼,鄉以下有亭,設亭長,是地方軍事的基層組織。
從始,中央對降附或內屬的少數民族,均設屬國以處之。
屬國都尉是屬國最高長官,以武職兼理民事,為漢代軍事體制的又一特征。
為加強對屬國及邊疆地區的軍事控制,中央還派去一些臨時的武官,稱持節都護,如西域都護、護羌校尉等,地位相當于內地的太守,構成漢代一種獨特的地方軍事領導機構,同時也是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進行控制的特殊措施。
西漢兵役與勞役不分,統稱徭役。
成年男子均需服徭役,先是在本郡當一年車騎材官卒,即郡國兵,進行,獲得必要的軍事技能,然后回鄉務農,成為國家的預備兵;以后再根據實際需要,或當一年戍卒,即在邊防軍服役一年,或當一年衛卒,即在京城警備部隊服役。
結束后每年還需在本地服勞役一月,稱更卒,任務是修營壘、做烽燧、建宮室、陵墓,修河堤,運輸等等。
前,車、騎并重,之后,騎兵取代車兵,成為漢軍的主力兵種。
漢匈戰爭的幾大戰役,騎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國古代騎兵完成了向戰略軍種的轉變,成為戰爭的主力。
漢軍的編制是部曲制,在領兵將軍之下設部、曲、屯、隊、什、伍的組織系統。
部是漢軍中的最高一級編制,部的主管軍官稱校尉,官秩同于太守,出征作戰時受領兵將軍指揮。
曲隸屬于部,長官叫軍侯,地位相當于縣令。
屯置屯長,隊設隊率,什伍是軍中最基層組織。
這套軍事組織體制常年設置,戰時則由朝廷任命將軍予以統帥,出征討伐。
【第4句】:隋唐 隋唐軍事制度最有特點。
盛唐的赫赫軍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運行良好的軍事體制。
唐朝軍權集中于中央,由皇帝親自掌握。
尚書省下轄的兵部,為國家日常軍務統理機構,其長官為兵部尚書。
貞觀十年(636年),對北朝以來的府兵制度進行重大調整:府兵為國家基本的常備軍,平時隸屬于十二衛和太子東宮六率,其中左右衛領60個軍府,諸衛領40-50個軍府,其余隸屬東宮六率。
每衛設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每率設率一人,副率二人。
平時負責管理府兵輪番宿衛諸事,戰時經皇帝任命,率領從各府調集的府兵出征。
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
兵散于府,將歸于朝。
()重大軍機要事由政事堂舉行的宰相會議輔佐皇帝商決,兵部負責武官的考核、任免,軍隊的編制及輪換、甲仗、廄牧、圖籍等事務。
府又稱軍府,是唐朝中期以前基本軍事單位,其寓兵于農、兵農合一的構思向來為人們所稱道。
太宗時,軍府又名折沖府,兵員達1200人為上府,1000人為中府,800人為下府。
每府置長官折沖都尉一人,副長官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
全國最多時共設634府,兵員達60萬人,主要分布于作為政治中心的關中、隴右、中原等地。
府兵的來源,主要從自耕農和地主中挑選,也有貧民。
按規定,三年一簡,凡20歲以上成年男子,都是簡選對象。
簡選標準以資財、材力、丁口三者為據,財產相當者取富,力量相當者取強,財、力均相當者取丁口多者。
一經加入府兵,要到60歲方解除兵役。
府兵本人免租庸調,但家人沒有減免優待。
盛唐以后,征戰日多,賞賜多不兌現,軍人社會地位下降,有財產者厭惡服役、特別是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破壞,軍資無所依靠,府兵制逐漸為募兵制所替代。
玄宗開元十年(722年),開始大規模募兵。
募兵已具有性質,兵員素質低下,戰時一觸即潰,平時橫行市井。
軍費開支因募兵制的施行而轉嫁于民間,使社會負擔日重。
募兵制度既是唐由盛轉衰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社會后期尚武精神隳喪的根源。
盛唐時期,在邊疆地區建立了節度使制度,統轄邊境野戰軍隊。
其兵員已經職業化,且以騎兵為主,軍力強盛。
但極易于被長期握兵的將帥所利用,最后引發了。
【第5句】:宋代 宋代,皇帝直接掌握軍隊的建置、調動和指揮大權,其下兵權三分: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機關,負責戰略決策、處理日常事務,招募、調遣軍隊,長官稱樞密使。
三衙分掌全國軍隊的最高指揮權力,其全名是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
各設都指揮使為長官,地位低于樞密院。
樞密院與三衙分握發兵權和管兵權,互相牽制。
帥臣盡管平時有所統轄部隊,但戰時由皇帝臨時派遣,率兵出征,事定之后,兵歸三衙。
宋人自己說: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于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
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無兵變也。
(《宋史_職官二》)這種制度對削弱唐藩鎮割據以來的兵禍,保障社會安定確有貢獻,但同時也造成了互相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端。
宋朝的軍隊有三種:禁兵、廂兵和鄉兵,邊境地區又有蕃兵。
禁兵是國家的正規軍,任務是守備京師,擔任征戰和屯戍邊郡、地方的任務。
廂兵是地方軍隊,實際上是一支專任勞役的隊伍,它分屬各州和某些中央機構,擔負筑城、修路、運輸等任務,多不訓練。
鄉兵即民兵,是非正規的地方武裝,但有些區域內的鄉兵反而因保境衛土而有較強的戰斗力。
宋朝的禁兵、廂兵都實行募兵制,亢健者選入禁兵,短弱者選入廂兵。
應募后,家屬可以隨營,本人須黥面涅臂為標志,中途不得退役,實則終身服役。
兵員空缺則從子弟中補選,如逃亡或犯罪,懲罰極重。
每遇兇年饑歲,就大量招募破產農民,從而形成宋朝冗兵冗費的局面,而且往往收編盜賊為兵,在兵源缺乏時甚至罪犯也成為來源之一,軍隊的素質大為降低。
【第6句】:明代 明朝的軍事制度頗具獨創性。
軍隊的編制采用衛所制。
在皇帝獨攬軍政大權的基礎上,全國各要地設立衛所。
一州設所,數州設衛,一衛約有5600人。
所分千戶所與百戶所,各隸千余人與百余人。
全國的軍隊均按此制度編入衛所,每個衛所官兵又分別隸屬于所在地方的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司隸屬于中央五軍(中、左、右、前、后)都督府。
都督府是最高軍事機關,掌管全國的衛所軍籍。
但征討、鎮戍、訓練等則聽命于兵部。
遇有戰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官,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
戰爭結束,領兵官歸朝廷述職,軍隊散歸各衛所。
這種制度,保證了統軍權與調軍權的分離,防止大將專權作亂,保證皇帝與朝廷(中央)對全國軍隊的控制。
明軍分為京軍、地方軍、邊兵三大部分。
京軍為全國軍隊的精銳,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為征戰的主力。
明成祖時,京軍有72衛,并正式成立了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
平時,五軍營專習陣法,三千營主巡邏,神機營掌火器(圖13)。
地方軍為各地的衛軍,配置于內地各軍事重鎮。
邊兵配置于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九個軍鎮,稱九邊,各設總兵官管轄。
另外還有民兵,為軍籍之外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
衛所兵源來自世兵制,衛所軍士和武官均為世襲,一入軍籍,稱為軍戶,屬都督府管轄,不受地方行政長官的約束,父死子繼,世代從軍。
他們社會地位低下,常常與罪犯為伍,素質低下,逃亡不斷。
因而,明中期以后又實行募兵制,召募士兵逐漸成為軍隊主力,但募兵制養兵耗費巨大,國庫日絀,終致國力耗竭。
【第7句】:清代 清代前期,中央設軍機處,掌軍政大事,承皇帝旨意辦理。
軍隊由八旗兵和綠營兵組成。
八旗以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種旗幟為標志。
旗本為滿族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兼有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職能。
八旗各有旗主,皆為世襲。
清太宗又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統一全國后,八旗成為完全不事生產的軍政組織,直屬于國家而不再屬于旗主,又分為京營八旗(由正黃、正白、鑲黃三旗擔任)和駐防八旗,后者分駐全國要沖,作為震懾地方的武力。
綠營兵是參照明朝衛所制度召募的漢兵,以綠旗為標志,以營為基礎建制單位,有騎兵、步兵、守兵之分。
將官由兵部選任,每省均有綠營數鎮,主將稱總兵,總兵之上設有提督,節制一省或數省各鎮總兵,巡撫、總督又有統率提督之權力。
滿洲八旗以騎射為長,在平川曠野沖鋒陷陣本其所長;而漢軍八旗善用火器,在圍城攻堅和水上作戰中屢建奇功。
然而,因八旗兵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汗馬功勞,故而清朝采取了優待滿洲八旗的政策,在各方面均給予特殊照顧。
八旗兵逐漸斗志消沉,自康熙平三藩之亂開始,八旗對綠營的依賴日益嚴重,其戰略的主力地位也為綠營所取代。
誰有大一思修期末考試試題(選擇題),轉來也行,幫幫忙
一、(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⒈人生觀的核心是( A )A、人生目的 B、人生價值 C、人生態度 D、人生理想⒉世界觀是人們對( D )的最根本看法和總和。
A 社會 B 人生意義 C 自然界 D 整個世界⒊人生觀是( C )的反應。
A 自我認識 B 政治關系 C 社會存在 D 自然條件⒋人生的目的是對(B)這一人生根本問題的認識和回答。
A 人為什么發展 B C 人為什么工作 D 人為什么努力⒌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個人的人生對(D)的意義。
A 自我與社會 B 集體與社會 C 自我與他人 D 社會與他人⒍人生的價值趨向是對(D)的意義。
A 自我價值 B 社會價值 C 價值質量 D 價值目標⒎理想是人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D)的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想法。
A 實現豁然性 B 不可能性 C超越客觀性 D 實現可能性⒏理想人的確立于(D)A 中年 B 童年 C 青年 D 青年時期⒐處于核心地位的理想類型(B)A 生活 B社會理想 C 道德理想 D⒑信念突出的本質特征(A)A“信” B“誠” C “真” D“疑”⒒社會主義的核心是(A)A 為人民服務 B尊老愛幼 C⒓道德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為其服務的(D)A 政治制度 B 文化傳統 C 傳統習慣 D 上層建筑⒔道德核心問題是( C)A物 B 自然 C 人 D 社會⒕為人民服務低層次的要求(A)A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B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C 毫不利己,專門為人 D 人人為自己,上帝為人家⒖反應階級民族或社會利益的道德( B)A 狹義 B 廣義 C 高尚 D 法律規定⒗在一定職業生活中所遵循的具有自身職業準則的(D)A 職業規范 B職業行為準則 C 職業守則 D 職業道德⒘我國職業道德的本質特征( 奉獻社會)⒙伴隨道德認識所表現出來一種內心體驗是(C)A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情感 D 道德習慣⒚法律主要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⒛法律以(B)為基礎。
A 意志 B 經濟關系 C 政策 D 政治
【第24句】: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
【第25句】:國家對個體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
【第26句】:人民代表
青少年普法教育心得體會400字
青少年法制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未來。
教育和培養好青少年,是我們中華民族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根本大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基礎工程,是全黨全社會共同的社會責任。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青少年的培養教育,為青少年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
一切為了孩子,給青少年營造一個和諧、平安的學習氛圍,也是我們學校一直所重視的,更是我們教師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
學校將中小學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食品衛生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保護、財產安全教育等內容列為教育重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法制教育內容,將法制教育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進一步增強了學校法制教育的針對性,使法制教育深入到方方面面,力求全面無遺漏。
另外,除了安排教師組織班會教育,學校組織觀看相關座談,學校還充分利用黑板報、校園網等宣傳媒體,加大“法制教育、平安校園”的宣傳力度,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確保法制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當然,法制教育不僅要向青少年宣傳遵紀守法的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認識到:法律不僅是對自制行為的約束,更是捍衛尊嚴、權利的有力武器。
法制教育應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法律就在身邊,我們學習、生活的學校、家庭、社會有一個強大的法律保護網,時時刻刻規范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調整著各種社會關系,只有自覺遵紀守法,才能健康順利的成長,并有一個良性發展。
換個角度講,法制教育是一個普法的過程。
我們應當告訴學生日常生活的中有哪些針對他們的陷阱,如何識別、自救、求助等。
還要讓他們明白有哪些權利,如人格權、受教育權等等,如果這些權利受到侵害應當采取何種方法、手段才能得到有效的救助,而不至于付出更大的代價。
總之,開展法制教育的主旨是培養學生民主、法治的觀念,讓青少年認識到法律不是約束行為的鎖鏈,而是保障生活的要素,偏失的正義會得到法治力量的匡扶,弱勢群體也能得到法律陽光的普照,從而自然地產生對法律的信仰,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
這些才是他們真正缺少的,是他們從單純的課堂教育中學不到的,更是法制教育的價值所在。
遵紀守法的道理人人都懂,法制教育更要潛移默化地從青少年身邊的事件起,從他們身邊的事做起,通過科學全面的法制教育增強有青少年的國家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和守法用法的意識,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和諧、向上的法制環境。
為什么有的貼吧會沒有吧主
學《工程項目管理學》后的感想 本學期,我們學了工程項目管理學,我有很多想法,現在一一闡述。
工程項目是施工企業的生產和管理的基本單元,是實現產值和企業利潤的基礎,是施工企業項目經理施展才華的平臺。
以工程項目管理為中心,提高項目的運作質量,是施工企業生存和發展永恒的主題。
當前施工企業工程項目管理在逐步發展和完善,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一、優選項目經理,組建適宜工程規模的項目經理班子,是抓好工程項目管理的首要條件近幾年來,有些公司每年承建的大小工程項目都在40至50項。
在工程規模、結構形式等基本條件類似的情況下,為什么有的原本微利的項目的效益卻獲得較高,有的本應盈利的反而虧損。
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取決于項目管理,取決于項目經理和管理層的素質。
因此,要把選準項目經理,組建好項目班子,作為工程項目管理的首要任務來抓。
首先,要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公開選拔,竟聘上崗,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舉,量德而用。
《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的經營管理者的三大素質條件和一條原則,就是我們選聘項目經理和項目管理人員的主要依據之一。
其次,要實行項目經理職業管理。
項目經理應從受過正規培訓、具有項目經理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選拔。
要制定項目經理任用制度,健全項目經理管理制度,明確項目經理的責、權、利險,遏制不良現象。
同時要加強項目經理后備人選的培養和作風建設,讓他們有機會在項目經理、項目副經理、項目經理助理或見習項目經理崗位上鍛煉,并不斷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提高業務素質。
第三,要堅持精干高效,結構合理,“一崗多責、一專多能”的原則,做到對項目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編制彈性化,對項目部管理層人員要根據項目的不同特點和不同階段的要求,在各項目之間合理組合和有效流動,實行派遣與聘用相結合的機制,根據項目大小和管理人員性格、特長、管理技能等因素合理組合。
防止項目經理自由組閣,形成獨立“王國”,保證項目部的管理層整體合力的有效發揮。
二、項目評估、合同簽定是加強項目管理的關鍵環節實行項目評估、項目經理負責制是堵塞項目效益流失的第一道關口。
當前不少施工企業對項目評估、測算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有的評估、測算的權限不明確,方法不科學;有的評估、測算滯后,激勵、約束不到位,缺乏動態跟蹤考核,造成項目管理失控,項目盈虧到竣工時算總帳。
為解決好這個問題,我認為,必須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認識。
在思想上切實把項目評估、測算作為加強項目管理的基礎,堵塞效益流失的第一道關口來認識,自覺地搞好評估和測算。
二是要加強評估、測算的組織領導,要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有專人負責,有科學的評估、測算指標體系。
三要依法簽定承包經營合同,上繳風險保證金、委派主管會計。
四要認真進行項目運行中的監督、檢查、指導和考核。
幫助項目經理及時糾正經營管理偏差,確保項目目標實現。
三、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加強工程項目管理的重點。
施工企業要根據工程項目對勞動力的需要情周密計劃,有效流動,合理調配,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勞動效率。
項目經理部要按照動態平衡、統籌優化的原則,建立勞動力整體優化、實現勞動力供給與項目需求最佳組合的人力資源管理運行機制,對勞動力的分配和流向作出總體安排,保證勞動力與項目需求的總體平衡,并定期跟蹤檢查,進行有效監控和及時調整,使勞動力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加強外部勞務管理,是向項目管理要效益的重要途徑 外部勞務工的使用與管理是施工企業適度規模擴張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
要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特點,在用工高峰期適當補充外部勞務工,做到養在社會,用在企業,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施工企業應積極主動地同企業周邊地區的社會勞動力市場接上軌,同勞務公司或相關企業保持經常的聯系,使之成為勞動力資源的“蓄水池”和供應基地。
當前,部分施工企業對外部勞務工的使用與管理,存在著一些不規范的現象如受人為因素的影響,違心地使用有“關系”的勞務隊伍,使用一些無資質、低資質、低素質的勞務隊伍。
一旦出了問題,責任和損失全由企業承擔造成項目虧損。
有的項目經理對勞務隊伍重包輕管、以包代管,安全質量事故頻發,損害了企業的信譽和形象,丟失了市場。
五、深化責任成本管理,是加強工程項目管理的“核心”多年來,不少施工企業一直未能擺脫效益低、積累少、資金緊張的困擾,癥結何在?筆者認為主要是存在粗放經營、重干輕管、先干后算、干而不算等問題。
因此,應當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1句】:切實轉變觀念,強化成本意識。
一是要樹立“企業管理以項目管理為中心,項目管理以成本管理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二是要樹立集約經營,精耕細作和挖潛增效的觀念;三是要樹立責任、成本、效益意識,營造企業整體重視、項目部全員參與、施工生產全過程控制成本費用的良好氛圍。
【第2句】:建立健全項目責任成本集約化管理體系。
體系應包括責任、策劃、控制、核算和分析評價五個方面內容。
一要明確成本費用發生的項目部門、分隊、班組和崗位應負的成本效益責任,使成本與經濟活動緊密掛鉤;二是要分時段對成本發生進行預測、決策、計劃、預算等方面的策劃,制定成本費用管理標準;三是要綜合運用強制或彈性糾偏手段,圍繞增效及時發現和處理成本會計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五要按期進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責任的分析評價,嚴格業績考核和獎懲兌現。
【第3句】:堵住“四個漏洞”,實行“六項制度”。
即:堵住工程分包、材料采供、設備購管和非生產性開支等效益流失渠道。
實行工程二次預算分割制、材料采供質價對比招標制、購置設備開支計劃審批制、管理費用開支定額制、主辦會計委派制和項目經理對資金回收清欠終身負責制,杜絕項目資金沉淀和挪用。
六、激勵約束機制是加強工程項目管理的保證施工企業要想保證項目生產經營的良性運轉和健康發展,必須發揮好企業管理層調控和服務的兩大職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調控機制。
為此,應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1句】:實行嚴格的審計監督制度。
要在管理辦法 可行、組織制度健全、任務責任明確的基礎上,重點抓好在建、竣工、分包項目的審計,對規模大、工期長的項目實行年度和終結審計,以及項目經理調離和項目部解體審計,重點是做好經營責任與效果、經營活動合法性和財經紀律等重大問題的審計工作。
【第2句】:全面推行項目考核制度。
要根據項目經營承包合同書,做好項目年度和終結考核工作。
對實現經營目標和超額盈利的,要嚴考核、硬兌現,最大限度地調動積極性;對出現項目虧損、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故和經營越權行為等責任問題的,要給予相應的經濟、行政或法律的處罰。
真正形成企業與項目之間的經濟責任監督與執行關系,以保證項目高質量、高效益地運行。
【第3句】:搞好項目管理過程中黨的組織監督和職工民主監督。
項目部必須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堅持和維護黨的集體領導,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落實“重大問題集體討論、重要工作情況通報和重大問題請示報告”的制度,項目經理不搞個人說了算。
堅持依靠職工群眾管理好工程項目的方針,推行“廠務公開”,增強項目部經營管理的透明度,切實發揮職工民主監督的作用。
上一篇:三八節收到女兒送的鮮花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