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火車進隧道——長驅直入
【第2句】:鐵釘釘鐵板——硬對硬
【第3句】:【半天云中跑馬——露了馬腳】(歇)本指露出馬的腳,轉指暴露出破綻,或泄露了機密。
【第4句】:【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歇)吊桶:打水用具,多用轆轤吊入井中打水。本指七個桶上來八個桶下去,轉以形容人心神慌亂不安或心神不定。也作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第5句】:蚯蚓走路——能曲(屈)能伸;以曲(屈)求伸
【第6句】:出籠的鳥兒——自由飛翔
【第7句】:口里吞了個毛杏子——心酸
【第8句】:【雙簧】“雙簧”是一種曲藝形式,兩個人配合演出,一人在前面表演動作,一人藏在后面或說或唱,后邊的人說什么,前邊的人必須做什么動作,配合默契。這種藝術形式的來源,據說與慈禧太后有關。相傳清朝光緒年間,民間藝人黃氏兄弟二人同臺表演笑話,幽默風趣。哥哥叫黃大笑,弟弟叫黃二笑。不久,兩人被召進宮中,常為慈禧太后演出。他倆的精彩演出,竟逗得一向面孔嚴峻的“老佛爺”笑口大開,捧腹不止。一天,慈禧過生日,傳下懿旨,召黃氏兄弟進宮表演。但是偏偏不巧,黃大笑得了感冒,聲音沙啞,幾乎發不出聲來。他們知道,今天不比往常,若是誤了場,就會大禍臨頭。于是他們急中生智,想法應付,黃二笑對哥哥說:“我藏在后面,你在前面做動作表演好了。”他們就按此法表演,想不到演出十分成功,樂得慈禧太后和大臣們前仰后合。不過演到最后,還是被發現了,兄弟倆跪地請罪,西太后不僅沒有懲罰他們,還賞賜了銀子,說:“別看你們演的是雙黃,反而更精彩呢!”后來經過黃氏兄弟和后輩藝人的不斷探索,這種節目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并正式命名為“雙簧”,也叫“雙鱗”。“雙簧”從“雙黃”而來。后來,“雙簧”詞義有所發展,用來比喻一方出面,一方背后操縱的陰謀活動。現常用來揭露或指責二人相互勾結,共達一個隱蔽目的的做法。例如毛澤東就有一篇揭露美、蔣勾結的著名文章——《赫爾利和蔣介石的雙簧已經破產》。
【第9句】:【和尚打傘——無發無天】(歇)發:頭發,諧“法”。天:天空,轉指天理、常理。和尚不留發,打起傘來又遮住了天。指目無法紀,肆無忌憚地做壞事。常含責罵意。也作“和尚撐傘——無發無天”。
【第10句】:【和尚的腦袋——沒發】(歇)發:頭發,諧“法”。指沒有辦法。也作“和尚的腦殼——沒發”。
【第11句】:雞毛當令箭——大驚小怪;假傳將令;輕事重報;小題大做
【第12句】:【癩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歇)舊俗民間取癩蛤蟆表皮腺體的分泌物制藥,可外用治療痔瘡等癥,時間在每年陰歷五月初五(小端午節)和五月十五(大端午節)兩天。比喻有了事情想躲也躲不過去。
【第13句】:【鍘刀剃禿頭——硬拿著腦袋瓜子玩】(歇)形容太危險,拿生命開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盤。
【第14句】:賣孩子唱大戲——慶的什么功
【第15句】:【大白菜倒了秧——打根上壞】(歇)倒了秧:植物幼苗因病蟲害等而枯萎。本指植物從根部壞死,轉喻人從根本上變壞了。
【第16句】:草帽戴在膝蓋上——不對頭
【第17句】:黃河決了口——滔滔不絕
【第18句】:【鴨子浮水——面上不動暗里在動】(歇)浮水:在水里游。指表面上不露聲色,卻在暗中行動。
【第19句】:【棉花里裹著針——軟里硬】(歇)本指軟里帶硬,轉喻表面和善而內心兇狠。也作“棉花里面包圪針——柔中帶刺”。圪針:方言,指某些植物枝梗上的刺兒。
【第20句】:倒拿望遠鏡看人——把人看小了
【第21句】:白紙做的燈籠——看就明白
【第22句】:背水作戰——不留后路;沒有退路
【第23句】:渾水摸魚——撈一把
【第24句】:王大娘養兩個兒子,一個老實能干,家里活地里活一人擔;而另一個兒子卻游手好閑,成天這兒立立那兒站站,伸手不拿四兩。鄰居背地里說:“這家人啊,可是蓮菜調上蒜薹了——有眼子,有光棍。”(河南·鄧縣)
【第25句】:【買金的遇不著賣金的】謂無人響應,無人合作。亦可反用。老舍《四世同堂》:“阿彌陀佛!——得啦,這總算買金的遇見了賣金的!今天大家見了面,以后就好說話了。”
【第26句】:【老母雞不吃白大米——喂啥】(歇)喂:諧“為”。詢問某事的原因或目的。
【第27句】:【樹無土不活】釋義:比喻什么人也不能脫離人民百姓。例句:宋蚺不服氣地說:“我不懂,你懂。你就是忘記了一句老話:‘樹無土不活。你這棵大樹本事再大,沒有土——百姓不服,你就生不了根。”
【第28句】:半云空上長草——破天荒
【第29句】:河水倒流——反了
【第30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找話】(歇)指本來無話可說,硬要找些話來說。常含譏諷意味。也作“見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搭拉話”。搭拉:方言,閑談,閑扯。
【第31句】:鴨脖頸上掛銅鈴——呱呱叫;響當當
【第32句】:【張天師著鬼迷——無法可使】(歇)法:本指法術,轉指辦法。指毫無辦法。
【第33句】:燈草打人——軟弱無力
【第34句】:晴天響霹靂——驚天動地
【第35句】:地板擦子刷地——拖拖拉拉
【第36句】:【屎殼郎戴花——臭美】(歇)本指又臭又美,轉指人故作姿態顯示自己漂亮,惹人厭惡。常含譏諷意味。
【第37句】:【老鴉啄柿子——揀著熟的開口】(歇)熟:本指成熟,轉指熟悉。指找熟悉的人求情。
【第38句】:【膝蓋上掛掌——離蹄差遠】(歇)掛掌:在馬、驢、騾子的蹄子下釘上蹄釘,使其耐磨。蹄:諧“題”。指所說的離話題或目標相差很遠。
【第39句】:【泰山】妻子的父親被稱為“泰山”。這一稱呼從何而來?出處有三。一說認為稱妻父是“泰山”,是由于泰山頂上有丈人峰的緣故。《唐六典》記載:“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頂,特出群峰之表。”由此可見,泰山頂上確有丈人峰。這一說法到宋代又被確認,宋代晁說之在《晁氏客語》中也說:“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之天長,‘泰山’也成為妻父的尊稱。”這是唐宋資料所載,非傳說,后世便稱妻父為“泰山”。二說“泰山”之稱源自晉朝。清代趙翼著《陔余叢考》一書,其卷三十七說,晉人樂廣為衛瑜妻父,衛瑜尊其為“樂丈”,“樂”、“岳”諧音,“樂”訛為“岳”,“樂丈”訛為“岳丈”。其實,衛瑜尊其妻父樂廣為“樂丈”,名副其實,無可厚非。“樂丈”訛為“岳丈”是后人之事,也未尚不可,符合約定俗成規律。后又從“岳丈”變為“岳父”。“岳”又使人聯想到五岳之首的東岳泰山,因而妻父又被稱為“泰山”。為了與“岳父”相并稱,人們將妻母尊稱為“岳母”。為了與“泰山”相并稱,便將妻母稱為“泰水”。這圈子兜得也太遠了,不過,它的軌跡是樂丈——岳丈——泰山,落腳點還是“泰山”。三說是源自唐朝。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十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禪,命中書令張說為封禪使,前往泰山修廟筑路。張說順便將女婿鄭鎰也帶了去,把修廟筑路的任務交給鄭鎰辦理。鄭鎰是個貪官,偷工減料,趁機大撈一把,贓銀翁婿二人平分。這當然得到張說的歡心,于是張說給鄭鎰破格提拔。按照唐代官制,去泰山封禪后,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級。鄭鎰卻像坐直升機一樣一下子升了四級,從九品芝麻官一下子成了五品大員,綠衫換成了大紅袍。工程完畢,唐明皇領朝廷文武百官前往泰山舉行封神大典。他見工程質量很糟糕,心中十分不悅,正好又看見負責施工的鄭鎰的官服突然換了顏色,氣不打一處來,指著侍立在一旁的鄭鎰問群臣:“諸位愛卿,爾等可知鄭鎰官升五品靠的是什么?”群臣懾于張說的權勢,不敢直言。此時,一個叫黃幡綽的伶人靈機一動,當即用手指了指腳下的泰山,并用眼睛瞄著張說,一語雙關地說:“此泰山之力也!”唐玄宗心中明白,因礙于張說的面子,不便發作。此言一下子傳遍朝野,聽者無不掩面失笑。后人因此戲稱他人妻父為“泰山”。不料久而久之,戲稱變為尊稱。
【第40句】:電燈泡上蹭癢癢——摩登(磨燈)
【第41句】:拿著兔子當牦牛使——亂套
【第42句】:笨鳥先飛——早入林
【第43句】:出土的甘蔗——節節甜
【第44句】:布袋里盛貓——裝迷糊
【第45句】:頭穿襪子腳戴帽——切顛倒
【第46句】:彌勒佛的臉蛋——笑瞇瞇
【第47句】:【奶媽抱孩子——人家的】(歇)指人或物屬于別人,不屬于自己。
【第48句】:門前5——10米不可有疙瘩樹,家中會出現惡瘡毒瘤。
【第49句】: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第50句】:池中撈藕——拖泥帶水
【第51句】:生鐵進了鐵匠鋪——挨打的坯子;等著挨錘
【第52句】:兔子雖多——駕不了轅
【第53句】:鏡子里瞪眼——自己惡自己
【第54句】:【兩手拍屁股——光打光】(歇)形容一無所有,一點兒也不剩。
【第55句】:【泥牛入海——永無消息】(歇)本為佛教語,比喻接受大道教化之后便忘卻小我。后指人一去不復還,沒有音信。也指東西沒有下落。也作泥牛入海——一無消息。泥牛入海——毫無消息。泥牛入海——音訊全無。
【第56句】:鴨子過河——隨大流
【第57句】:打開西窗看風光——晚景;夕陽無限好
【第58句】:【蘿卜精——頭上青】(歇)精:精靈。頭:本指蘿卜頂部,轉指人口頭。青:青色,諧“清”。本指蘿卜露出地表的頂部是青色的,轉指人(多指官員)只是口頭上清廉。常含譏諷意味。
【第59句】:人打江山狗坐殿——抬舉畜生
【第60句】:【屬刺猬的——捧不得也打不得】(歇)刺猬:哺乳動物,身上有硬刺。形容很難對付,軟硬都不行。
【第61句】:白娘子喝雄黃酒——得意忘形;現了原形
【第62句】:大火警報———鳴驚人
【第63句】:【刀切豆腐——兩面光】見“快刀切豆腐——兩面光”。
【第64句】: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第65句】:立足摘星——眼高手低
【第66句】:老鼠啃書本——字字句句落了肚
【第67句】:高粱稈當柱子——難頂難撐
【第68句】:地圖上量距離——咫尺萬里
【第69句】:死豬不怕開水燙——豁出去了
【第70句】:臘月三十貼對聯——年一回
【第71句】:曹劌論戰——鼓作氣
【第72句】:對著鏡子談心——左右無人
【第73句】:開云見日——迎光明
【第74句】:【黃泥巴糊褲襠——不是屎來也是屎】(歇)黃泥巳:黃色的泥,外表上像人糞。屎:諧“事”或“死”。指蒙受冤屈,無法申辯,或性命難保,必死無疑。
【第75句】:七月天的雷雨——說下就下,說晴就睛
【第76句】:【扣在篩子底下的麻雀——只是撲楞沒有法子】(歇)撲楞:張開翅膀用力抖動。形容陷入絕境,再掙扎也無法脫身。也作“扣在篩子下邊的麻雀——干撲棱沒辦法”。
【第77句】:上吐下瀉——兩頭忙
【第78句】:鴨絨被裹尸體——舒服死啦
【第79句】:喜鵲飛進洞房里——喜上加喜
【第80句】:【涮羊肉】重慶火鍋最有名,然而,“涮羊肉”并非源自重慶。那么,它是誰最先制作出來的呢?相傳,“涮羊肉”的問世與忽必烈有關。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前往和林征討其弟阿里不哥。宿營途中,忽必烈突然想起草原美味——清純羊肉來,于是就命廚師宰羊。誰知正當廚師準備將羊肉下鍋時,忽然探兵來報,“敵軍大隊人馬蜂擁而來,已離此不遠”。按照正常的烹調過程,清純羊肉要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然而在這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哪能坐等進餐呢?饑餓難耐的忽必烈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著“羊肉,羊肉!”廚師在這個時候急中生智,手持菜刀,將一塊生羊肉切成薄片,放在沸騰的水中,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再加些調料,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饑不擇食,連吃幾碗后,翻身上馬率軍迎敵,有這幾碗羊肉墊底,力氣大增,旗開得勝,生擒敵將。忽必烈得勝還朝,嘉獎了這位廚師,并讓他做羊肉片大宴群臣。這位廚師選取了上等的羊肉,又精心調配了多種作料,加入香油、麻醬、辣子、韭花等,使羊肉的味道更加鮮美。群臣大飽口福后,贊不絕口。忽必烈高興無比,便賜名為“涮羊肉”。
【第81句】:【賣鹽的做雕鑾匠——咸人兒】(歇)雕鑾匠:為門窗雕花或雕刻圖畫的藝人。成:諧“閑”。指閑著不做事或無事可做的人。
【第82句】:【徐庶入曹營——一語不發】(歇)徐庶:字元直,東漢末潁川(治今河南禹縣)人,先為劉備的謀士,后被曹操騙入曹營,發誓終身不為曹操出謀獻計,指一句話也不說。也指不替人出謀劃策。也作“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第83句】:鋸子缺齒——快不了
【第84句】:【黃連拌苦瓜——苦上加苦】(歇)黃連: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味苦,可入藥。苦瓜:本義味苦,轉指痛苦、苦難。形容苦難極其深重。也作“苦膽拌黃連——苦上加苦”。
【第85句】:【鄉下人不認識仙人掌——青餅子】(歇)仙人掌:多年生植物,莖多呈長橢圓形,稍扁平,像手掌,綠色。本指鄉下人沒見過仙人掌,說成是青餅子;轉以形容人刻板古怪。
【第86句】:吃棉花長大的——心軟
【第87句】:井底撐船——無路可走
【第88句】:倆獸醫抬死驢——沒治
【第89句】:【被窩里不見了針——不是婆婆就是孫】(歇)婆婆:祖母。指祖孫二人睡在一起,針在被窩里不見了,不會是外人拿走。比喻內部出了事,一定是內部人干的。
【第90句】:小山溝里的青蛙想吃云間白鶴肉——癡心妄想
【第91句】:土罐里的螺螄——在劫難逃
【第92句】:雹打高梁——光棍一條
【第93句】:奶奶聽了爺爺說了句小孩話,笑著說:“看你,烙饃卷蒜薹——面老心脆,還說得出口。”(安徽·臨泉)
【第94句】:扁擔墊坐——不是久留之客
【第95句】:百靈牡丹——鳥語花香
【第96句】:【水灣里照影子——倒過來】(歇)指把事物顛倒過來。
【第97句】:剖開墨魚肚——黑心腸
【第98句】:【抄化子不見拐棒兒——受狗的氣】(歇)抄化子:叫化子。拐棒兒:叫化子討飯時手中拿的打狗用的棍子。指受壞人或小人的氣。也作“叫化子丟拐棍——受狗氣”。
【第99句】:【買了個母雞不下蛋——莫不吃了不成】(歇)莫不:莫非,表示反問語氣。本指若買了只不能生蛋的母雞,即使殺了也無濟于事;轉指婦女即使不會生養,也無人可奈何。
上一篇:氣質干凈有仙氣的文案-佛心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