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作文《給父母洗腳》的感悟
一年又一年,風風雨雨,一日又一日,日落日起,父母的厚愛滲入我的心底。
二十多年在不知不覺中隨風起,隨也落。
我們漸漸的長大了,向成長的沙灘望去,留下了我們成長的足跡。
漸漸的,我們變得強壯,變得有主見,不在依賴自己的父母,可是,你曾想過自己的肩膀應該給自己的父母依靠一下,我們應該為他們撐起一片藍天
我們沐浴著愛的陽光長大,我們滋潤著人間的真情成長,多少次帶著幸福的感覺進入夢鄉,多少回含著感動的淚花暢想未來。
而一路的走來我們的身邊卻有人始終支持著我們。
端著臉盆的水,我感覺他是那樣的重,仿佛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是啊,能不重么,這是二十多年父母對我的愛啊。
父愛如山,母愛如海,面對這山海的愛能不重么?爸媽看到我端著水朝他們走去,也是有些吃驚。
看到他們的表情,我心里不是高興,而是深深的內疚感。
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養大我卻第一次給他們洗腳。
當清水慢慢的漫過他們的那雙飽經風霜的腳,我更不知道說些什么。
粗造的腳像一把把利劍一樣刺在我的心上,我不敢抬頭去看他們。
我的眼睛模糊了,淚水也滴在臉盆的水中,爸媽的腳雖然有些老了,可是在我心里他們依然那樣有力那樣的結實,因為那雙腳為我走去前方路途的坎坷……也許父母的一生不奢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天天為他們洗腳,可是作為子女的我們是否想過要為父母洗一次腳呢?也許當你洗完后,你就會知道父母對你那無私的愛,同時也會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粗心,這么多年自己都沒有為父母做點什么。
我們一味的索取,卻忘了付出。
中國自古講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也就是講,父母的身體健康,兒女應時刻掛念在心。
想想自己真的做到孝了么
《三字經》里不是有句話說‘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黃香九歲就能幫父親溫席了,我們都二十多歲了,難道還不能幫他們洗腳嗎
想到這里我都慚愧,為父母我洗腳,在他們的眼里我看到是喜悅是激動。
面對父母的愛,我們永遠都無法還清。
而我們只有抓住點滴去回報父母。
有多少年了,我們好像很少注意到白發蒼蒼的父母們默默奉獻的愛,甚至把它當成是一種累贅。
我們可以狠狠的拒絕他們瑣碎的關注與細細的詢問,可曾想過那是他們的心和全部的愛
如果我們能多給父母的愛一點耐心和理解,也許會讓他們活得更開心、更幸福一些。
而所需要做的只是一點點耐心的回答、一兩句電話問候、一兩天貼身陪伴。
要知道,哪怕是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會讓父母很開心很久很久……當你為他們洗完腳看到他們臉上的微笑你就會明白了
定風波表現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和哲理感悟
~してください 的意思是 -請~ようにしてください 的意思是 -因此,請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13詩詞三首導學案新人教版
【2024-2024學年度】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13詩詞三首導學案新人教版
【2024-2024學年度】編 輯:__________________時 間:__________________13詩詞三首課題|詩詞三首|課型|新授課|課時安排|2課時|課時分配|建議本課依據學情分課時。
第一課時進行自主學習反饋及整體感知、結構梳理。
第二課時進行課文具體感知的交流展示及當堂檢測。
可適當調節。
|教|學|目|標|
【第1句】:準確并有感情的誦讀詩詞,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背誦古詩詞。
(重點)|
【第2句】:品味感悟詩詞中優美意境,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
【第3句】:品味并賞析古詩名句。
(重點)|課|前|預|習|作者簡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
其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異,才華橫溢;詩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哲學家、文學家、詩人,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的詠史詩十分為人稱道,這些詩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表現了他閱盡滄桑變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蘊含了很深的感慨,如《烏衣巷》《石頭城》等都是名篇。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
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
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三蘇”。
|寫作背景|《行路難》:本詩選自《李太白全集》卷三(中華書
詩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出處
意思:不要害怕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容而行。
拄竹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
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拓展資料:
【第1句】:原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2句】:賞析: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著眼于雨中,下片著眼于雨后,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第3句】:詩人介紹: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洵長子。
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
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
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
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
后又貶謫惠州、儋州。
宋徽宗立,赦還。
卒于常州。
追謚文忠。
三頭熊和小女孩的故事的內容是什么
三只小熊發姑娘的故事。
熊爸爸,熊媽媽和熊生活在森林里。
——”電話鈴響“來我們家吃午飯吧
”熊姑媽說。
“好的,我們馬上就去。
”熊媽媽說。
她擺出幾碗燉肉等放涼了當晚飯吃。
然后,熊一家人就出發去了熊姑媽家。
一個叫金發姑娘的小女孩住在這個村莊里。
她發現了熊的房子,并沒有經過允許就進入了房間。
她坐在一把椅子上。
“這把椅子太硬了
”她抱怨道。
旁邊的椅子小一點兒,但太軟了。
第三把椅子剛剛好。
她坐上椅子,椅子腿兒卻斷掉了。
金發姑娘看到三碗燉肉。
大碗里的太燙了。
“或許這碗涼一些。
”她說。
金發姑娘說對了,但那碗燉肉太涼了。
她抓過第三碗燉肉狼吞虎咽地把它吃掉了。
第三碗剛剛好。
金發姑娘打個哈欠,上樓來到了臥室。
金發姑娘試了試第一張床,但是太硬了。
旁邊的床又太軟了。
金發姑娘嘆了一聲氣,躺在第三張床上睡著了。
當熊一家回到家,熊爸爸大喊:“有人坐過我的椅子
”熊媽媽大叫:“有人坐過我的椅子
”熊寶寶也大叫:“有人坐過我的椅子,還把我的椅子坐壞了
”在廚房里,熊爸爸看看他那碗燉肉,說:“有人吃了我的燉肉
”熊媽媽大叫:“有人吃了我的燉肉
”熊寶寶大叫:“有人吃了我的燉肉,還把我的吃光了
”三只熊咆哮著來到臥室。
熊爸爸咆哮道:“有人睡過我的床
”熊媽媽咆哮著:“有人睡過我的床
”熊寶寶大叫:“有人睡過我的床,她在這兒
”金發姑娘醒過來,想逃跑,但誰都動不了。
“請原諒我。
”金發姑娘苦著說。
熊一家原諒了她。
金發姑娘從此不再偷偷摸摸鉆進別人的房子了。
《記承天寺夜游》的預習筆記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東坡居士”,謚號文忠,享年66歲。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追謚號“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與其弟蘇轍和其父蘇洵合稱為“三蘇”。
是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
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王安石變法后,認為新法并非不符合實際,故又支持新黨。
蘇軾的失意與他的政治選擇有很大關聯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
他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他杰出的散文作品標志著從西魏發端、歷經唐宋的古文運動的勝利結束,散文與歐陽修齊名合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
蘇軾的著名詩還有《江城子》,《定風波》等。
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
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
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
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
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
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編輯本段]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編輯本段]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于是)我很高興地起來走動。
想到沒有(可以)一起交談取樂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清澈透明的積水,水中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
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編輯本段]注釋: 承天寺:在現在湖北黃岡南。
元豐六年:即公元1083年。
元豐,宋神宗年號。
解:脫下 戶:門 交橫:交錯縱橫 念:考慮,想到。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念,想到,考慮。
與為者樂,共同游樂的人。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
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遂:于是,就。
寢:入睡。
相與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如積水空明:好像積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總稱。
荇,一種多年 水生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交橫:交錯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于“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
閑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
在句中譯為清閑的人,或有著閑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
但,只是。
閑人,清閑的人。
耳:罷了。
[編輯本段]賞析 (徐應佩、周溶泉)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征的一封回信。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
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為務。
”(《南史》)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
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這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優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再現它,激起讀者審美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
本文作者從如下幾方面濡墨染彩、熔裁營構,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美動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無水則無趣,有水無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則神采煥然,情味盎然。
這里是“高峰入云”。
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際。
山下是“清流見底”。
水流迤邐,清明澄澈。
峰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
這里“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還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
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則更為絢麗動人。
其三,晨昏變化之美。
前面寫了四時俱備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后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
傍晚,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響,別具意趣。
作者觀察極細,筆致極纖,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態,使人目隨筆轉,情偕意遷,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其四,動靜相襯之美。
客觀景物不會單調劃一,散文寫法也切忌呆板凝滯。
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配搭。
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
縝密的結構。
本文雖屬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結撰,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
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
最后殿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
這樣,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
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復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與“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結構得如此經緯分明,脈絡貫通,十分難得。
凝練的語言。
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言簡意賅,無一句之虛,無一字之冗。
先言“高峰”給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給人以具象。
同樣,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見底”則給人以實感。
“五色交輝”“猿鳥亂鳴”“沉鱗競躍”,“交”“亂”“競”幾個副詞的運用,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表露無遺。
本文以四言句為主,很是整飭,最后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娛情山水的思想。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都屬此類。
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選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上)》,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 [編輯本段]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霍松林)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
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
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
”(《江行唱和集序》) 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郁”于內而不得不表現于外的東西。
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
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
就其散文創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涌,汪洋浩瀚;溢為游記、書札、序跋等雜文,回旋激蕩,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
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
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么韻味
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么。
究竟干什么呢
“解衣欲睡”,沒有什么可干的。
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
干什么呢
尋“樂”。
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
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出來的。
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后講了些什么,約他尋什么“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
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
院子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
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
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于不可不止”了。
“止”于什么呢
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于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于“竹柏”;誰賞月
誰看竹柏
是他和張懷民,當止于他和張懷民。
于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
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
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
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
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
惟其“閑”,才能“夜游”,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
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選自《閱讀和欣賞》,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有刪節) [編輯本段]字唯期少意唯期多 ——讀蘇軾的一篇散文(吳功正) 該文所以能寫得字約義豐,關鍵在于作者抓住了特點,然后運用經過認真提煉的語言文字加以表達。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筆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徑入題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
”作者正欲入睡,忽見月色清涼,窺入窗戶。
這樣,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體化了。
更重要的是,點出了“夜”的特點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風高。
作者就抓住這個特點,鋪展文墨。
“月色入戶”,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
這一行動的發因是循著“月色入戶”的夜景而來的。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點、同游者等等。
“至”“尋”“步”等詞,精約簡潔,把連貫性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至承天寺”又一次點題,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經過,因與主題無關,就略而不提。
“尋張懷民”是什么情景,又因與主題不相關涉,也付之篇外。
這樣,為“記游”所必須交代的人、事,僅用最簡略、經濟的語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葉。
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繪,更富特色: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先寫了水色,繼寫水中諸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
寫了庭下諸景后,跳出這樣一句:“蓋竹柏影也。
”文意陡然一變,用語出奇制勝。
作者初寫庭下積水、水中藻荇,都是為了寫竹柏投影,是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瀾、節奏。
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筆,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處。
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
月光臨照,庭下如積水空明,可以推見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橫”,可以推見月光之清了。
月光透過竹葉柏枝,投影地上,才會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
蘇軾在此文中處處扣住個“月”字寫夜游,這是特點之一。
他寫月,不像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繁詞競采,而是輕點幾筆,則境界全出。
這是特點之二。
蘇軾寫月夜景,不是明寫,而是暗寫,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清朗空明,這是特點之三。
由于抓到了特點,整個描述就顯得精約而傳神了。
文學作品都蘊涵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僅僅滿足于寫景、敘事是不夠的,還須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會余味無窮。
這里,一方面要文辭所概括的客觀內容豐富;一方面又要所表達的主觀內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遠。
蘇軾這篇散文同樣提供了范例。
本文是寫景的,但景中有情。
作者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
“念無與為樂者”,是心理活動,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情緒因之蕩起微瀾。
經過轉折,作者猛然想起張懷民。
“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張懷民才是賞月的相知好友之情。
“尋”字又分明顯現出急切訪友的心意。
“懷民亦未寢”的“亦”字顯示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
在月光傾瀉下,二人“相與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適的心緒又寄托在這相攜同步的輕快節奏之中。
從“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經歷了幾多轉折,終于穩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
作者尋友訪寺,寫月夜美景,然后將眼前即景推展開去,兼及身世:“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罹文字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郁。
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
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
何夜無明月臨照,何處沒有竹枝柏影,卻很少有“如吾兩人者”。
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語詞之中。
而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為曠達。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
這種曠達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選自《古今名作鑒賞集粹》,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
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
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
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編輯本段]分層賞析:中心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
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
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
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
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
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
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
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
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編輯本段]細化賞析: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
“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寂寞無聊,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來拜訪他。
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作者與張懷民的關系之好,首先想到了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 ——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最后一句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編輯本段]擴寫練習 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開衣服剛想躺下睡覺,突然看到皎潔的月光很淡很淡的照在窗戶上映射進來。
突然一下子間似乎想到什么,急穿上鞋子,穿好衣服,往承天寺去。
路上心里想著,最近的日子中太過無聊,沒有可以交談的朋友,今天一下子就想到了以前跟我同樣遭遇的張懷民。
走到寺門口有兩個和尚走了出來“施主,請問你想找誰
”我停頓一下,深情淡定的回了:“我來找張懷民
”和尚恭敬的回答:“施主請進” 我走進寺中,看到懷民的房間也未熄燈,徑直朝前走去。
輕輕敲門,只看到房間的身影朝門口走來,打開門后,也是呆了一下,微笑示意之后,張懷民收拾衣服,和我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我們一起在院里走著抬頭看到天空中灰暗一片,有一點星星掛在遠方,最耀眼的哪個月亮也安安穩穩的掛在天上。
我不禁感嘆:“哎,懷民兄,今晚的月亮多么皎潔,又不禁讓我想到了從前。
”我臉上浮現了淡淡的傷感,悲痛。
懷民定定看向月亮,支聲到:“誰說不是呢
如此景色怎能不令人傷心
想到家中還有年過80的老母就很擔憂,不知她現在過的好不好。
我聽完之后,也不斷搖頭,似乎這么無可奈何,說道:“家中有妻兒老小,叫我如何放心,也更是思念著家鄉的土地,如今被貶至此,我只能與你發泄心中思鄉思親之情。
”懷民點頭。
我們坐在庭中,找來酒杯,一同在月光下喝酒。
水里的植物縱橫交錯,漂浮不定,那些竹子,松柏也倒影在水光中。
我們都不禁感嘆著:“哪個地方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這樣的竹子,松柏。
只是少了現在像我們這樣的閑人而已。
” 談到這而,我們更是對現在的宋朝皇帝,百姓談論一番,懷民嘆息:“我們閑來無事,卻得不到朝廷重用,被貶官至此,渴望報效朝廷卻是有心無力
可悲
可悲
”我們心中都黯然傷神。
我們坐起身來,突然想往湖邊散步,走在路上,看到了這片江山現在的處境,不禁感慨,不能為國出力,實乃大不幸。
[編輯本段]學習文本
【第1句】: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呢? 因為月色很美,“月色入戶”所以“欣然起行”
【第2句】: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寂寥苦楚,見月排遣“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最后一句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第3句】:夜游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欣然”欣喜之情 “念無與為樂者”有點遺憾 “遂”、“尋”急切、激動......“相與步于中庭”從容 閑適
【第4句】:總結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
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皎潔而悲涼的情懷。
(殘夢徒天獻上~~) [編輯本段]以詩譯詩 晚風輕輕 微微吹臨 顫動著這周遭的景物 側耳傾聽 似乎是天籟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寢, 上床安睡就盼望著一個美夢的來臨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脈脈含情 悄悄的透進窗紗,一眼晶瑩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從夢鄉邊緣乍醒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這良辰美景 該與誰共享共分 才不會任它空來虛設,辜負良辰 走著,走著 就來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張懷民吧
想不到他也還未就寢 就邀他來 攜手同行,共賞良辰月景 懷民,懷民…… 難道你不為此刻觸景生情 瞧,這庭院積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橫的一片藻荇 滌蕩著你我的心靈 啊
何時沒有月亮
何處沒有竹柏
懷民,懷民 如果沒有兩顆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這份純真悠雅的閑情 我倆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