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十年再次相見感言
同學,各位兄弟姐妹: 大家好
天,我情非常激動,有同學,我真的是十年沒見了。
不怕大家笑話,那天小松在群里說起準備同學聚會之前的某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們全部同學都回到了華工再進修兩年,因此同學們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回到以前的宿舍,又過起了以前的集體生活。
稍為不同的是,這次很多人都是拖家帶口的,因此也發生了很多趣事。
具體怎樣有趣我已經想不起來了,但是我清楚地記得我在夢中那種發自內心的笑聲。
十年之前,我們離開學校走向社會的時候,想必是帶著一種迫切的心情的吧,似乎都在磨拳擦掌想干出一番事業出來。
但是很奇怪的是,十年后當我收到聚會的通知之后,我也是迫不及待地想回來見見大家,還有我們呆了四年的校園。
我還不瞞大家,雖然這些年跟大家見面不多,但我對大家、對華工的感情卻是越來越深。
我曾經幾次回清遠途中專門路過華工校園看了一下,甚至在某次心情很不好的時候,一個人回到了12號樓以及西湖廳坐了差不多一個白天。
我始終覺得,這里是我成長的地方,也是我能夠回歸心靈平靜的最好去處。
十年光陰,仿佛一晃就過去了。
我一直都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這十年過得比大學四年還要快。
我還非常清楚地記得,十年之前的那個早上,蔡華生同學把我送到商業街打的去東站的情景,甚至我還能夠把96年進大學時的很多細節回想起來。
人這輩子印象能夠如此深刻的東西估計不多,大學生活毫無疑問是其中的一個。
不過,十年時間畢竟不算短,十年當中可以發生的事情太多了,相信在座的同學們大多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做了爸爸媽媽,組建了屬于自己的小家庭,跟從前剛出來社會闖蕩時已經大不相同了。
我有個初中同學,時不時都會來深圳出差,十年之前,他經常會為了節省公司發的一百多元住宿費而到我宿舍里跟我擠在90公分寬的鐵架床上,大熱天也是兩個人一起吹風扇。
但是現在,他寧愿自己住幾百塊錢的酒店,也不接受我的邀請到我家睡客房。
這說明什么
說明大家的生活條件、生活品質以及交往的方式都已經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呵呵,說了一大堆我對分別十年的感受,現在該介紹一下我自己的情況了。
可能我真的不是一個學習能力特別好的人,這在大學期間其實已經體現出來了,呵呵。
真的,我記得大概是0
【第1句】:02年的時候,我曾收到過鄭舒蕓同學的電話,問我畢業這一年多有什么變化,我很坦率地說:“好的沒有學到多少,壞的也沒有學到多少。
”這是我的真心話,也是我這十年來的真實寫照。
我覺得這十年我學到最有用的東西也就是開車和打電腦,而官場上的東西,我也是至今無法融入進去。
所以,不管是性格、興趣愛好、生活方式、人生觀世界觀,我感覺我可能還是停留在十年前,沒有怎么“長大”。
個人情況來說,這十年變化最大的當然是結婚生子了。
跟同學們相比,我結婚應該算是比較遲的,剛好30歲的時候才結的,現在兒子還不到14個月,剛會走,但還不會叫人。
樣子長得很像我,但性格現在看來跟我差別很大,我都會奇怪怎么生了個這么調皮、倔強的小家伙,呵呵。
我現在的生活基本是兩點一線,不是上班就是在家做宅男,社會交際非常少,最大的娛樂也就是每周一次的羽毛球了。
其實我對生活的要求也就是這樣,下了班就回家帶小孩,做家務,然后有個人給我做飯吃。
在行政單位這么多年,我還很不適應單位的飯局,所以基本上都會推得一干二凈。
工作上來說,我畢業之后便成了“可惡的城管”。
我知道大家肯定會笑,我剛出來工作的時候,就有同學開玩笑對我說“你們收到水果就叫我過來吃啊”,但實際情況真的不是這樣的,城管沒有這么壞。
社會上都說城管是“打砸搶”的代名詞,又說城管都是素質低下的人,但我覺得我身邊的同事,也跟社會上絕大部分人差不多,不覺得城管的整體素質就比社會上的低。
當然,任何地方都是有素質高以及素質低的人的。
而且,一說到素質這東西,真的不是看一個人的學歷等外在條件就可以下定論的,我們這里大學生大把,但是工作性質是決定了我們就是要做一些得罪人的事,所以找罵是應該的,呵呵。
我曾經在電梯里遇到一個外表看起來應該是受過教育的人,他看見我穿著制服,就指著我的鼻子說:“你們都不是人。
”對此,我只能苦笑,沒有跟他爭論什么,但在我心中,我會有個感覺,無端端地在這么多人面前隨便羞辱一個人,也不見得素質有多高。
當然,城管的“可惡”是有深層次的社會原因的,這個工作經不起表揚,因為我們確實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好,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評甚至謾罵的話,又會讓我們覺得很委屈。
其實我現在已經學會了不跟行外的人來談工作了,真的,一談肯定是要爭吵一番的了,呵呵。
怎么說呢
各有各的難吧,大家盡可能做到互相尊重、理解吧。
可能真的是陰差陽錯吧。
我記得初中的時候,我的學校門口的街道上就有很多小販,每天中午放學的時候,也就是城管出來收東西的時候,我也是在后面指著他們罵“有牌爛仔”,沒想到若干年后,自己做了這一行。
不過,現在我已經很少去理會別人的看法了,更不會去論壇上跟人爭吵城管怎么怎么,我只記得尤煒教我的那句話:工作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真正的生活在業余。
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將它作為座右銘。
人這一輩子就是在尋找自己的位置,找到了,風高云淡,找不到,那就茍茍營營吧。
從工作的角度來說,我屬于后者。
除了工作和家庭生活,我現在也在嘗試做一些別的有意義的事情。
我現在是《體壇周報》旗下網站乒乓球和羽毛球兩個項目的供稿人之一,并為國內幾個有影響的乒乓球網站做一些關于乒乓球運動的宣傳工作。
另外,我還是深圳紅十字會的義工及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志愿者,有時間的話,我會到血站為一些捐血者服務。
2007年3月,我也曾為一位白血病患者捐獻過造血干細胞,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骨髓”。
這些事情,都不能為我帶來什么經濟收益,即便是稿費,其實也是低得可憐。
就像我老婆說的那樣,賺點奶粉錢就算了,別指望靠它吃飯。
我去做這些東西,其實真的完全是為了小時候的理想,對體育的理想,還有對公益事業的理想。
人這一輩子,沒有幾個十年。
我們剛剛走完了進入社會的第一個十年,這可能是一個初生牛犢的十年。
接下來,我們可能就要跨進一個壓力最大的十年了。
家庭、工作、車子、房子、孩子,等等,將很大程度地困擾著我們,影響到我們的情緒甚至生活質量。
不過這也是每一個人必經的階段人生無常。
從我自己的感想來說,家庭和健康真的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生活的重心始終也會在這方面。
今天一別,又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有如此規模的聚會了。
我曾在群里打趣地跟同學們說,如果幸運的話,可能畢業二十年聚會的時候,我還來這里見大家。
真的,尤其是在近年來目睹了楊佳案、湖南永州法院槍擊案、廣西梧州法院硫酸案、深圳社保局錘擊案等之后,讓我現在對自己的人生都產生了一種茫然。
兩個月多前,我也曾被執法相對人跟蹤到家門口并進行威脅、恐嚇。
再加上天災人禍、生老病死,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否出現在二十年聚會的大合影上。
我說這些聽起來真的很悲觀,也可能影響到某些同學的情緒,但我更多地是想表達,希望大家都能珍惜今天重聚的一刻,珍惜我們曾經一同度過的大學時光,珍惜彼此之間的感情,珍惜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天,珍惜自己身邊愛你和你愛的人。
下面,就讓我們為此而干杯吧
十年同學聚會感言(二) 春風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十年前的那個夏天,十年前鳳凰花開的那個七月,在國旗和紫荊花紅旗的映照下,我們經歷了中國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香港回歸中國,經過了激動人心的歡慶,我們又馬上面臨著告別,帶著青春的夢想,帶著和同窗離別的傷感,離開了母校,踏上了社會。
依然記得在山師北街上為了告別的聚會,依然記得學生公寓樓前的廣場上那些待發的行李,依然記得分手的送別、擁抱和淚水,這一切,都成為人生年輪的印記,永不褪色。
十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
當年我們青春年少,不識愁滋味;如今我們正值人生壯年,經歷風雨,閱識滄桑。
十年,每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除了畢業當年考上研究生的那一批,更多的同學畢業后工作,工作之后,又選擇了考研究生。
這大概是同學中最常見的人生軌跡。
同學中的大多數,還是在縣市,做著教育工作,甘當人梯。
不管身在何方,不管做什么工作,我們都有共同青春記憶。
重返母校,是我們共同的夢想。
時光流水帶不走校園生活的片段。
我們一手握著昨天,一手握著今日,從四面八方來到故地。
十年過后見面,感慨良多。
當年在泰山上看一輪紅日從萬里云海中冉冉升起,振臂一呼,為豪氣凌云的青春留影。
如今的我們,已為人夫,為人妻,為人父,為人母,有了一個家,才知青春的虛妄。
當年睡在上鋪的兄弟,他的夢想是成為內地的李澤楷。
今天他只是一個小城的公務員,兢兢業業地工作,準時上下班,像鐘表一樣準確,他說,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回家親一親可愛的女兒。
那時候,我們年輕,不知柴米油鹽,不知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總以為自己是個頂天立地的人物。
原來的英雄氣短,變成了兒女情長。
只用十年的時光,社會與現實就校正了我們的人生向,青春的夢想與激情無無蹤跡,剩下的是務實,為家庭,為工作,盡自己的責任。
十年,我們懂得了人生要義和自己的責任。
十年聚散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走上社會,方意識到校園生活的美好;經歷洗禮,才知道惟有同學友情之可貴。
十年間,我們喝過無數次酒,走過不同地方的橋,看過各個地方的云,還是覺得同學最親。
十年里,和無數的人喝酒至微醺,愈來愈感覺生活就像啤酒的泡沫,有時世界如此柔軟動人,在清醒時覺得世界平淡無奇。
同學,就是能與你分享、分擔,能與你大醉一場的人。
同學聚會不需要理由,十年,只有這個數字就足夠了。
星散各地的同學趕到母校,所有的話語都在相逢一笑的握手中,在舉杯一碰的愉悅中。
十年聚會,是一個句號,也是一種新的開始。
不要說何時再相逢,不要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我們期待下一次重聚。
感謝恩師,感謝母校,感謝同窗,感謝生活。
十年同學聚會,是敘舊,也是感恩。
讓我們舉起酒杯,共同祝愿。
祝恩師身體康健、萬事順遂。
祝福同窗事業發達、生活圓滿,祝咱們的下一代健康成長、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十年同學聚會感言(三) 同窗友,非等閑,肝膽相照話無邊,心事總相連。
橫多年,豎多年,各奔東西難相見,惟有情連綿。
畢業時,我們揮揮手,淚中帶笑。
再相聚,我們抱抱肩,笑中帶淚。
哭過,又笑過。
離開過,又相聚過。
二十五年,我們雖天各一方,但月共一輪。
二十五年的風雨,二十五年的打拼,二十五年的共進,時空距離讓我們更加珍惜友誼,更加彼此思念。
相聚看到同學們都別來無恙,都很陽光。
二十五個春秋,彈指一揮間。
再見面時,同窗姐妹已成人婦,窗前小伙盡是頂梁柱。
真可謂是:鄉音未改風度添,定睛看去仍青年。
今天,微笑與友誼、喜悅與激情擁抱著我們每一位。
依稀的地方,恍惚的年代,埋藏在我們的記憶里。
一樁樁五彩斑斕的回憶,告訴我們那段最美的人生。
環視這一張張即將消失青春活力,卻又滿面春風的笑臉,我們多么欣慰,我們多么幸福
人的一生中,二十五年不算太短,()而我們已近“知天命”之年,前面,不會有太多的二十五年在等著我們。
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珍惜,學會享受,學會快樂
我們曾經的四年大學生活中,我們內心單純,我們情感豐富,我們思想成長,有親情的感覺,有愛情的萌動,更有友情的陽光,平平淡淡而真真切切的陽光。
四年的同窗苦讀和朝夕相處讓我們結下了不是兄弟姐妹勝似兄弟姐妹的血肉親情(同學們去云南看望生病的同學的日記就是最好的說明)。
難忘那單調乏味的飯菜,那昏昏欲睡的課堂;難忘那雖苦猶甜的思念,那悄然滋生而又欲說還休的愛慕……在校園的林蔭小道上,曾留下我們漫步的腳印;也許在那美麗的月色下,曾留下你倆的竊竊私語,留下你一輩子也難以忘懷的一段戀情。
四年的歡笑和淚水,四年的奮爭與苦悶,四年的書生意氣跟人生感傷,連同那段充滿純真與自信的青春歲月,都深深地銘刻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千山萬水,隔不斷四年同窗的純真友誼。
二十五年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二十五年人在旅途風雨兼程,花開花落,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彩虹已出現在那湛藍的人生長空。
歲月雖遠,但情正濃,讓我們把握和珍惜這次難得的相聚,傾訴生活的甘甜,盡享重逢的喜悅。
我想通過這次聚會,讓我們把斷了的聯系接上,把淡了的感情加深,把忘了的初戀喚醒,把不如意的婚姻摧毀
同學們,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不管你在國內國外,不管你是從商還是言政,二十五年后我們再次相聚,頻頻舉杯,暢飲友情的美酒,辣在嘴中,暖在心里;我們緊緊相擁,傾訴離別的相思,感動在今時,回憶在明朝。
親愛的同學們,想念的大伙,今日得歡聚,他日常聯系。
參加一次公益活動,寫寫活動過程和感受
關愛夕陽晚晴關愛夕陽晚晴關愛夕陽晚晴關愛夕陽晚晴,,,,共創和諧社會共創和諧社會共創和諧社會共創和諧社會 ——劉唐保小學“為敬老院老人送溫暖”活動總結 4月8日下午,在少先隊大隊部的積極倡導和校領導大力支持下,我校成功的開展了一次“為敬老院老人送溫暖活動”。
促膝談心促膝談心促膝談心促膝談心,,,,給老人帶來歡笑給老人帶來歡笑給老人帶來歡笑給老人帶來歡笑 這次活動我們組織中高年級學生近百人,參加了慰問活動。
來到敬老院,我們按事先分好的小組深入到每一位老人的住處,和他們交流思想。
孩子們的到來很顯然給這些老人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各個房間內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有的孩子當起了小記者,詳細詢問著老人們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有的孩子正在給老人講解有關健康保健常識;有的孩子向爺爺奶奶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還有的同學干脆當起了小演員,把一首首動聽的歌兒送給了這些老人。
老爺爺老奶奶喜笑顏開,屋子里到處洋溢著歡樂幸福而和諧的氣氛。
義務勞動義務勞動義務勞動義務勞動,,,,為老人帶來清潔的環境為老人帶來清潔的環境為老人帶來清潔的環境為老人帶來清潔的環境 我們本次活動的宗旨就是“尊老、敬老、助老”。
現在請看同學們的實際行動吧。
為了讓老人們有一個優雅、舒適的生活環境,同學們可是個個都當人不讓,當起了勞動小能手。
有的掃,有的擦,不一會,樓道里便煥然一新;餐廳里勞動的孩子們也不遜色,餐桌和地板被擦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連一旁的工作人員都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
參觀游覽參觀游覽參觀游覽參觀游覽,,,,感受和諧社會的溫暖感受和諧社會的溫暖感受和諧社會的溫暖感受和諧社會的溫暖 今年的九月份,老人們搬進了向往已久的新樓房。
生活環境,生活條件大有改觀。
同學們井然有序的參觀了老人們的臥室、活動室、醫務室和餐廳,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發出這樣的感嘆——生活在這里的老人可真幸福啊
在這兒沒有死氣沉沉的感覺,卻處處洋溢著現代化的氣息。
活動結束后,校長做了總結。
通過這些次活動,不僅在學生中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而且使學生們樹立了“夕陽幸福,朝陽回報”的社會服務意識和責任感,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真正了解到社會主義制度中“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優越性。
這次活動是一堂真正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實踐課啊
參加社區活動后的感想100字
校組織的公益勞動讓我從中學到很多,也得到了許多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學校把社會作為實踐的場所,讓我們參與社會,在公益勞動的實踐中有所啟示。
通過小組為單位的社區志愿服務,啟發了我們在公益勞動中尋找能使我們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點,引導我們去了解社會、感受社會。
在敬老院中,我們小組的同學毫不嫌臟。
耐心、仔細地幫助老人們洗腳、剪指甲。
這些都讓我們體會到了老一輩的孤獨、我們的幸福和自私。
我們在那里盡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談心,竭盡所能使老人感到溫暖。
我們還幫助敬老院的職工一起打掃敬老院。
雖然我們滿頭大汗,但我們很高興,因為我們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
而這種自豪感不是在學校里能夠體會到的。
公益勞動是不記報酬、不謀私利、不斤斤計較的;公益勞動是忘我的勞動,也是培養我們關心公共事業熱情的。
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靈。
這些都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另一個雷峰。
處于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對待一些人際關系和自我評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
而這次的集體公益勞動,使我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溫暖和自己的不足。
也讓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光榮感。
這些都促進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錯誤,正確認識自己。
而現在,由于一切向錢看的思想的影響,在一些人的頭腦中裝滿了金錢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講錢,干活不講報酬認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勞動”也變相要錢。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有意識地組織了我們去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對于抵制一切向錢看的思想腐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讓我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們輕視勞動和不勞而獲的思想的侵蝕,避免了我們形成好逸惡勞的壞習慣。
公益勞動也同樣加強了我們的勞動觀念,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公益勞動同樣培養了我們的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學校這次組織的公益勞動讓我懂得了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而我們也該為了公共利益而自覺自愿地參加勞動,因為那是我們中學生的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征。
不記報酬也是我們中學生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征。
我們講的公益勞動,就是以不記報酬為前提的;那是根據以公共利益而勞動;我們必須為公共利益而勞動,自覺要求進行勞動。
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社區實踐活動提高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
引導了我們接觸、了解社會,增強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
而學校組織的勞動,更讓我們明白了學會獨立的重要性。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對于我們這些出生牛犢的中學生們,獨立的培養和社會的洗禮是多么的重要。
在這個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適應社會也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困難。
對于現在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就意味著我們越能適應它。
掃地公益活動感受(50字)
人們都說:勞動榮.當我在切身體驗勞動時,我才更步地融會了這句話髓.勞實很辛苦,但卻是苦中帶甜的.勞動的感受,在勞累時大汗淋漓的感受.這些都不是能從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所能觸摸到的,這種感受是作為一名勞動者內心深處的,最平凡而又殊于一般的感受.
贊美慈善的句子
古風· 災難·親情胡秉言災難不常有,愛心總會在。
慈悲濟心靈,善德存。
獲獎感言 30-50字
寫感想也要看你參加什么主題的公益活動啊,我在別處給你選了一篇來源: 作者:孫琳 “環保”感想 對于世界人民來說“環保”已經不是一個新問題。
談起“環保”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說:不隨地吐痰 , 不隨意扔垃圾 . 真正做到的沒有一個人 . 其實從小到大不止這些 . 有時候有些人拋棄垃圾 , 往四周看一看一個垃圾桶也沒有 , 就不由自主的把垃圾扔在地上 . 如果拐一個彎或仔細找一找 , 可能就找到垃圾桶 . 我們不用做形式環保主義者 . 只要從小事做起 . 比如 : 在地上看見一個垃圾袋就隨手撿起來 , 看見滴水的水龍頭 , 就趕快把它關緊 . 如果去超市購物 , 就使用布袋 , 買菜時可以使用菜籃子 ……. 大到不在人居的地方拋棄工業垃圾和排放污水 , 不濫砍樹木 , 不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 ……. 俗話說的好 : “予人玫瑰 , 手有余香” . 幫助環衛工人保持清潔 , 這樣他們的工作就會變得非常輕松 . 舉手之勞,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 有人看見地上有垃圾就隨手撿起來 , 這是件好事 . 把它扔進垃圾桶 , 只是寸步之勞 . 可是偏偏離垃圾桶遠遠的就扔過去 , 其實根本沒有扔進去 , 這能說什么保護環境嗎
成事不足 , 敗事有余 . 只差一步之遙 , 他們就做不到 . 有些房地產商人為了謀取暴利 , 偏在良田 , 樹林草地里蓋樓房和別墅 . 還有些工人搞建筑就搞建筑唄 , 等完工以后弄得四周一團糟 , 到處都是磚頭和碎片 . 他們雖然建起來高樓大廈 , 卻破壞了自然環境 , 又在努力建造“天然 ” 公園 , 這是極大的浪費
真是太可恥了 今天的你我為了“環保”, 讓我們一起保護自然環境 , 來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