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國學的感悟
國學經典是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誦讀經典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它像絲雨一樣滋潤著我們的心靈,促進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同時它也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對經典的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的過程。
在反復誦讀過程中,誦讀水平步步提高,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會層層加深,也夯實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識面也在擴大。
我們看出孩子在一天天進步。
例如《弟子規》中的經典故事講述了許多社會倫理、道德規范、人生哲理。
久讀經典,學生會以古人為榜樣,學習圣賢的品質,進而使他們形成良好得行為習慣。
中華經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深信孩子們在誦讀的同時,必將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
怎樣寫國學講座與家庭教育的感想
與現代教育形式相結合,推行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全民族的道德,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重視學生的。
在問題上,其實早在近代中國就有教育大家先生提出過,陶先生十分重視,特別是學生的德育教育。
我們都知道,教育就是一種由外部對主體施加一定影響的活動,所以我們在進行教育時,就必須按照人的個性品質的形成規律來辦事。
一個人的品行素質的形成,來源于其成長教育經歷。
而隨著現代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人更多地受到正規教育,也就是學生教育的影響。
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才能在源頭上提升全民素質。
然后其中,我們還必須注意到學生的德育教育也是需要分層次進行的。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于德育的領悟能力與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還必須根據不同年齡段來設計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
比如說幼兒的德育教育就不要束縛于高深理論道理的純粹灌輸方式上,而應該發揮孩子的天真活潑的天性,在游戲中,在動手操作中學習基本的道德準則。
相應地,在不同年齡段就應該抓住其不同特點來配置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是重視家庭教育。
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教育是完全局限的。
其實教育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
教育不僅僅包括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以及我們下面將會講到的。
而家庭教育在其中是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的。
因為人的一生的開端起源于家庭,其精彩的部分也更多地存在于家庭生活中,最終也將會在家庭生活中結束終生。
由此可見,家庭是緊緊圍繞著一個人的一生的,那么教育也就會隨著圍繞著家庭,難以脫離。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理解到,家庭的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行為、言語等很多方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個性、言行、品質等。
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德育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靈活運用,甚至我們可以認為家庭教育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活的運用。
三是重視。
人之所以為人,其在于人具有社會性。
人們組合在一起形成社會體系,其中的成員會相互之間產生諸多影響。
要想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就必須從社會著手,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中的作用。
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我們應該在全社會中積極宣傳中國優秀文化,提升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力;其次我們應該完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完善相關教育機構;再則我們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進行革新,積極發揮現代科技的作用,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技術(比如說網絡等)結合,當然我們也可以舉行多種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活動。
不管如何,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將傳統文化教育形成一種社會風尚,讓人們重新認識到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國學經典與教育心得體會
學習國學的心得體會通過學習國學,我體會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
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使我收獲頗多。
現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談一下兩點體會:一、學習國學提高了自身素養經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啟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識來武裝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
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認真負責,無怨無悔,踏實務實;凡是能夠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夠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敗的原因,不是行動前沒有計劃,而是缺少計劃前的行動。
要善于從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實可行的計劃,立足實際,向著眼前的目標奮進。
二、學習國學豐富了我做人的道理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學的唯一目的。
學習國學,讓我了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
學國學心得體會300字作文怎么寫
孔子向人們展示“三綱八目”的要義。
“三綱”只“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這不但是《大學》的宗旨和綱領,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最終目標,包含“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
其中“格物、治和、誠意、正心”為“內修”,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治”,中間的“修身”是聯絡“內修”和“外治”的紐帶,它既可以和前面的“內修”連在一起,有“獨善其身”之意。
又可以和后面的“外治”連在一起有“獨善其身”之意。
從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深受“三綱八目”的影響,有人“獨善其身”,有人“兼善天下”。
人在不同的時期做出不同的選擇——“窮則獨善其身,迖則兼善天下。
” 孔子要人們修養道德。
修養道德要從點點滴滴做起,一點一滴,積水成淵,積土成山。
我知道只有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才能天天向上,日日進步;只有把家打理的一塵不染,才能打理天下大事;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交到知心朋友;只有專心致志,才能知識豐收...... 孔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不信乎
傳不習乎
”我們一定要及時反省自我,并從中總結得失損益。
這樣才能達到“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
”
學習傳統文化的感想
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參加了由肇慶市教育局組織的為期7天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交流,深入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觀》、《弟子規》等課程。
教授們的講座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淺出,使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同時讓我深有感觸,受益匪淺。
一、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
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
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為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
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
有人給小朋友報名國學培訓嗎
有很多人問,學習國學是為了什么
有人回答:是為了了解歷史;是為了孩子有更好的未來;是為了提升個人氣質……說的都沒錯。
學習國學,這些東西都能學到。
但這只是表面,我們要明白,學習國學最根本的是什么
凡是先明其理,了解其根源,才能有更透徹的理解。
那我們學習國學最根本的是什么呢
國學大師-李-冠 論講到學習國學是塑造一個良好的人格。
你想一想,國學包含的歷史、文化、思想知識。
對我們的人格塑造是不是有很大幫助呢
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告訴我們學習時思考的重要性。
也培養了我們善于思考的習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則告訴我們要有憂患意識。
在我們的生活中,意外隨時要發生,不可避免,但要早做籌謀。
這可以培養我們理性思考與做事習慣。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告訴我們說話要言而有信、不可胡亂欺騙他人。
誠信,使我們做人的基礎。
不說謊、不騙人,也是我們人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這僅僅是一小部分,國學中還有許多這樣人生感言。
值得大家去閱讀和感受。
國學經典讀后感100字
《國學經典》讀后感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
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
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圣人之訓用在實處。
學習國學經典能給孩子帶來些什么
幼兒時期人生重要的時期,應涵養其天性,培養其習性,必須以經典潤之。
教育學家朱永新教授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精神啟蒙,往往始于傳統經典的滋養。
人們習慣將國學經典比喻為母乳。
母乳的價值在于她不可替代。
”古語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這就是中華民族早期教育的一個標準。
三歲涵養其天性,七歲培養其優良習性。
但能否把孩子培養成“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人才,父母的引導和選擇也很重要。
上一篇:國培幼兒園送教下鄉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