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家庭美德中勤儉持家的含義
心得體會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革,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節約能源、資源更為重要。
對于大學生來說我們更應該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作為社會實踐部的一名干事,能與其他干事以及干部一起圓滿完成任務,令我格外高興。
同時,在工作中我知道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我不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一起工作。
都說人多力量大,在此過程中,我學會了與他人更好地溝通,熱心的路人都愿意配合我們的工作,這使我十分有成就感。
我認為這次活動十分有意義。
通過本次活動我認為我們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崇尚節約光榮,增強節約意識,做到身體力行,堅持杜絕浪費行為;節約用紙。
推行雙面用紙,減少紙張消耗; 節約用電。
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杜絕長明燈。
工作或學習結束后及時關掉相應電器的電源,如電腦主機、顯示器、飲水機等;節約用水。
用完水后或見到滴水的水龍頭,及時擰緊,發現損壞的及時報修,嚴防跑、冒、滴、漏的現象發生,杜絕“長流水”;避免大開水龍頭,提倡用臉盆洗臉洗手;節約用餐。
積極倡導餐桌文明之風,在食堂買飯買菜要適量,做到不剩飯剩菜。
這次短暫而充實的社會實踐活動將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經歷,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滴水亦成河。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節約,匯集起來將支撐我們走向光明的未來!讓我們從
關于美德少年信守家庭美德,在家庭做個好孩子。
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學會自理,常做家務勤儉節約的作文~~~
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父母長輩,養育了后代晚輩,自然應受到后代晚輩的孝順尊敬。
試設想,一個對父母長輩出言不遜、舉止不雅的人,能成為愛國成才、奉獻力量的人物嗎
古今往來的名人賢士,多是忠孝雙全,值得稱道的杰出人物。
請聽下面兩則故事。
一則是“方觀承千里探親”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
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
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
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
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
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
為給二老一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
請長老思準,讓我們啟程。
”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饑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
幾個月后,他們終于見到了二老。
四人抱頭痛哭之后,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后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另一則是“馮玉祥買肉孝父”的故事。
馮玉祥將軍不僅是個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子。
舊社會當兵是個苦差事,當兵的經常發不上軍餉,逢五排十還要打靶。
每到打靶的日子,父親念其年幼身弱,總想方設法給兒子湊幾個小錢,讓他買個燒餅充饑。
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里日子艱難,父親又傷了腿,正需補補身子。
但如果不要這錢,父親會生氣。
于是他就把父親給的錢一個不花,攢了起來,過些天再把自己平時省下的一點餉錢湊在一起,到肉店買了二斤豬肉,請假回家給父親燒了鍋燜豬肉。
父親見后頓時生疑,便質問這肉的來歷。
馮玉祥深知父親的嚴厲,只好如實道來。
聽后老父親一把拉過懂事的孩子,一句話也說不出,眼淚撲籟籟地掉了下來。
像這樣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不勝枚舉,當今許多有高尚情操的青少年,也是孝敬父母、孝敬長輩的好楷模。
這種把孝心獻給長輩,把愛心送給別人的好人好事,匯成了一首首人間完美溫馨的愛的樂章,奏出了時代的強音。
對家庭美德的感言
個體戶談話
倡導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心得體會作文
古曰:“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尊老、敬老、助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
“孝敬父母、關愛老人”是每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常懷感恩之心、常念養育之恩。
“百事孝為先”,現摘錄古人“孝敬父母”格言,以饗眾網友。
【第1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第2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
【第3句】: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北宋 蘇轍)
【第4句】: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勸報親恩篇》)
【第5句】: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勸報親恩篇》)。
【第6句】: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第一》)。
【第7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清 李毓秀《弟子規》)。
【第8句】: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孝經》)。
【第9句】: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面帶歡笑(《勸報親恩篇》)。
【第10句】: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勸報親恩篇》)。
【第11句】: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名賢集》)。
【第12句】: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三國志·魏書》)。
【第13句】:“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 意思是:“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孟子·離婁上》)。
【第14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孟子·梁惠王上》)。
【第15句】:“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 意思是:“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孟子·盡心上》)。
【第16句】:“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意思是:“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孟子·離婁上》)。
【第17句】: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
(《勸報親恩篇》)。
【第18句】: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
(清 李毓秀《弟子規》)。
【第19句】:親有過,諫使更。
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
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清 李毓秀《弟子規》)。
【第20句】: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清 李毓秀《弟子規》)。
【第21句】: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明 《增廣賢文》)。
【第22句】: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清 《增廣賢文》)。
【第23句】: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勸報親恩篇》)。
【第24句】: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清 李毓秀《弟子規》)。
【第25句】: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
(請 李毓秀《弟子規》)。
【第26句】: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大學》)
【第27句】: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
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家語·弟子行》)。
【第28句】:孝子親則子孝,欽于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宋 林逋《省心錄》)。
【第29句】: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明 《增廣賢文》)。
【第30句】: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動報親恩篇》)。
【第31句】: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四言》)。
【第32句】: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意思是:“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
”(《禮記》)。
【第33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意思是:“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論語·里仁第四》)。
【第34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論語·里仁第四》)。
【第35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 意思是:“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
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
若對父母不孝敬。
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
”(《論語·為政第二》)。
有沒有關于勤儉節約的心得體會的文章
對于富人來說,勤儉節約是難得的美德;對于窮人來說,勤儉節約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責任。
一個明智和懂得勤儉節約的人,會為未來打算,他在自己處于好運氣的時候,就會為將來可能降臨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身上的不幸日子做些準備;一個沒有頭腦的人,根本不會為將來著想,不會考慮到明日艱難的需要,他會瘋狂地把全部收入都花光。
勤儉節約行為不僅給人們帶來富裕安寧的生活,還給人們帶來許多益處:它培養人們自我克制的習慣;它使精明謹慎成為人的顯著性格;它控制自我放縱;它使人擁有安逸閑適的平和心態。
勤儉節約絕不是與貪婪、吝嗇和自私同流合污的行為。
實際上,它恰恰是這些性情的對立面。
勤儉節約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人格的獨立。
勤儉節約要求金錢被妙用而不是被濫用———它必須通過正當手段獲取并精打細算地花費它。
勤儉節約不僅適用于金錢問題,而且也適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從明智地使用一個人的時間、精力,到養成小心翼翼的生活習慣。
勤儉節約意味著科學地管理自己和自己的時間與金錢,意味著最明智地利用我們一生所擁有的資源。
勤儉節約是人生的導師。
一個勤儉節約的人勤于思考,也善于制定計劃。
他有自己的人生規劃,也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
如果你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美德,那么就意味著你證明了自己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著你已開始主宰你自己,意味著你正在培養一些最重要的個人品質,即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謹慎小心、深謀遠慮,以及聰明機智和獨創能力。
換言之,就表明了你有生活的目標,你是一個非同一般的人。
但是,“勤儉節約”已是當代大學生心目中最不被重視的社會人格類型。
不少學生把“追求生活質量”擺在了“勤儉節約”的對立面。
“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在少數大學生膨脹的虛榮心和無窮盡的物質欲望面前成了一紙空文。
校園富翁、校園貴族,儼然成為校園生活的亮點,一幕幕攀比斗富的鬧劇將青春推入深淵。
這不能不讓人擔憂
其實,勤儉節約并不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做到,也不需要很高的智力或任何超人類的德行才能做到。
它只需要某些常識和抵制自私享樂的力量就行了。
勤儉節約只不過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意識而已。
它不需要強烈的決心,它只需要有一點點自我克制。
減少任何一次感官享樂和快樂逍遙,如少喝一杯啤酒或少抽一支雪茄,就能使一個人在歲月的長河中為其他人節省下來一些東西,而不是浪費在自己身上。
我們每個人,可以從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逐漸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這將是自己終生享用不盡的寶貴財富。
家庭美德的主要內容有
參考答案: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
職業道德:,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家庭美德: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請采納
哪位好心的朋友 告訴我這個勤儉小明星感言 和明顯家長感言 怎么寫啊
勤儉小明星:謝謝爸爸媽媽,謝謝老師同學,其實我也沒做什么,就是做正確的事,做個勤儉的小蜜蜂。
明星家長:謝謝學校給我這個榮幸,其實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師,所以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能有陋習,做好模范,孩子才會跟著做。
子不教,父之過,父母做好了榜樣,孩子才會服,才會去做。
誦讀經典傳承節儉心得體會作文
節儉是我們中華民傳統,是綿亙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優良品質,是我家、治國、平天下的之寶.自古至今,在儉與德、侈與惡的問題上,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都有相似的言論.墨子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諸葛亮在《戒子篇》中曾經有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名言.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詩中寫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不論在哪個朝代,節儉總是被看作持家立業的根本,安邦定國的保證,一種應該代代相傳的美德.據《故事名言選編》介紹,開國領袖**就是一生節儉的人.他從小養成了一年四季穿長筒襪的習慣,襪底破了剪開加一層新襪底再用,一雙襪子能穿多年.但時間長了,襪筒就松了,經?;湓谀_踝上且容易露出補丁.工作人員擔心這樣會影響體面,在**會見外賓時,常常提醒他坐下時要收腿,以免讓人看見襪子上的補丁.后來提醒多了,就變成了一句簡略的暗語:“小心,家丑不可外揚.” 如此節儉的領袖,令人肅然起敬.他的節儉“家丑”,成為光耀千古的明鏡,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然而,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條件變優越了,享樂主義不良風氣也在人們當中不同程度地滋生,講吃講穿、講排場、比闊氣、追求名牌,相互攀比、揮霍浪費的現象大量存在,平時大手大腳,不注意勤儉節約,把勤儉節約的美德當作“過時”的觀念加以否定,甚至出現以鋪張浪費為榮,艱苦樸素為恥的歪理,此種現象,在社會上屢見不鮮,我們必須引起注意.**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 :“倡導勤儉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反對奢侈浪費.”旨在光大中華民族崇尚勤儉節約優良傳統和優秀品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把節儉當作崇尚的生活準則和品行美德,經常檢點自己的行為.即便口袋鼓了,生活好了,也不能隨意浪費.無論從持家立身的角度還是做責任公民的要求,我們都應該擯棄奢侈浪費的壞習慣.我們要明確當今講節儉,其意義已經不只是物質上的節儉,而更多體現為一種高尚品格,一種可貴的精神,體現為奮發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節儉,有助于一個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也是一個人事業有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節儉,是一種意識,一種社會風尚,也是一種自我約束.立國、立家之理都告訴我們,再富有,也不能把什么都消耗殆盡,總應該為子孫后代留下點什么.在思想上樹立節儉觀念,將節儉的美德融入我們的靈魂,視為治國之道、興業之基、持家之寶.在行動上從細節入手、小事做起,自覺養成簡單、樸素的生活習慣.傳承中國傳統之美德,勤儉治國,勤儉持家,并使這一精神得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