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心得
老子道德經中,包含了許多樸素的唯物辯證法,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和思想 觀念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所做所行,或多或少都在踐行著辯 證的觀點。
比如,當我們取得成功,獲得榮譽時,內心就告誡自己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當我們遭遇打擊,面臨失敗時,我們會鼓勵自己堅定信念,勇敢堅持下去。
當我們“禍兮福 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詳,出口成誦的名言警句。
經過幾千年的時光淘 洗和歷史沉淀,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關于福禍的論述和引申,前人已經論述備至了。
人的一生順順利利, 風風光光, 沒有任何坎坷和波折, 可以說是失敗的人生, 是單調的人生, 因為他體會不到涅槃重生的力量,沒有經歷陣痛,沒有飽受折磨,根本無法體會和珍惜愛與 真誠。
經歷了各種磨難和打擊,嘗遍了世態炎涼,當老來時,細細品味走過的漫漫路途,豁 然發現原來這一生的奮斗歷程盡是幸福。
福與禍,功與過,生與死,少與多,正與邪,樂與 憂??都是相輔相成,相依相伴的。
就像每個人都離不開空氣、陽光和水一樣。
老子中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 十八大的召開,是每個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表面上看起來,與我們很遙遠,有些 不切實際。
那些天花亂墜的口號和理念都是故作高深的文字游戲。
其實不然。
每個人的發展 和進步都離不開國家的繁榮和穩定。
雖然我們還只是學生,沒有投身社會實踐,沒有親身經 歷社會現實的摸爬滾打,但并不代表我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并不代表我們 就不能參與社會理想和信念的落實和奉獻。
可愛的中國,幸福的中國,美麗的中國,是每個 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和踐行的。
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構想, 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 范。
這在老子道德經的論述中,已經具有了初步的構想。
“自然”和“無為”是老子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平等共生的 有專家指出, “自然”這一概念是老子首創的,但他所說的自然并無近現代大自然或自 然界的涵義。
從古文字學看,自然是自己如此、從來如此、通常如此、勢當如此和自己成就 自己,以及與“人為”相對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
先秦并沒有 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概念,與之相當者是天地或天地萬物。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是一部思想深奧、內涵豐富的哲學著作,貫穿歷史數千年,流傳至今,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老子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他深邃的道窮微極妙,教則浩蕩而宏博,理則廣大而深玄,曾傾倒無數中外鴻儒大家。
孔子見老子后贊嘆道:老子其猶龍邪
莊子欽服曰: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晚年后,也曾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
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
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圣人先哲都對老子及其學說發出由衷的贊譽。
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根,萬事萬物都有起點。
世間萬物皆有道產生,本根決定了萬物的根源,還決定他的發展,按照一定的法則去運行,絕不紊亂,如晝夜的交替不依照人的意志為轉移。
老子的論斷深刻地揭示了辯證法的實質:對辯證法來說,沒有什么一成不變的、絕對的、神圣的東西,除永恒變化著、永恒運動著的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所依據的規律外,其他理論都只是暫時的、相對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們對于各個發展階段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宇宙的進化表現為一事物不斷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斷地轉化為他事物。
否定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但這不是簡單的循環,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達到新階段。
在自然科學中,現代物理學對物質的微觀和對宇宙宏觀的研究,發現中國道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和宇宙創生論比其它任何哲學都可能更接近于在上述領域中揭示出來的科學真理。
進而,一些西方科學家對融人文價值觀念和對自然的深刻洞察為一體的道家哲學推崇備致。
道產生了德,老子被稱為“道德家”,道看不清楚,其中有象。
深遠有精,使萬物得以運轉,稱為依據。
道渾然天成,獨立,獨一無二。
道是永恒的,永遠不止息。
人走的路是道,做事情的方法是道,人的思想和理念也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對于老子及其撰述的《道德經》,應認真研究,深入分析,擯棄其神秘的外殼,汲取其辯證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讀完老子道德經的感受用四個字概括
134****8504 :你好。
《道德經》其社會政治觀
【無為而治】。
老子道德經第56章心得
我理科生,并沒有系統地讀過道德經,但感覺最牛逼的一句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你理科學得好,應該就會對三生萬物特別有感觸了。
博弈論、三體問題等。
老子的哲思不來自與別人的爭論、也未受西方科學的啟發,這可能會使得他的思想顯得過于抽象甚至無可考據,但他的思想絕不會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而變得樂觀自大,如今西方科學若想擴充其范圍,總要自己開拓或從一些為從重視的先哲身上尋找更加純粹的哲思。
但當今的主流仍然是樂觀主義認識論
老子道德經第19篇全文及感悟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主要闡述了樸素,寡欲的思想。
老子道德經文學常識
整篇道德經都可以從文學的角度去學習和領悟,并且是文學界的典范、經典之作,文章中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宇宙起源、一切事物發展所遵循的道理、政治、軍事、教育、為人處世等等。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意思就是: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急管繁弦使人震耳欲聾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使人口不辨味射雕逐鹿,騎馬打獵,使人精神瘋狂金銀珠寶,鉆石瑪瑙,使人犯法背德因此,圣人治理天下,首先讓民眾吃飽肚子,而不在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里東張西望.所以舍棄繁華奢侈,而選取淳厚樸素.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安然1048 :你好。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原文: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這一章是說:天地是道所生成的,(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天地是人們能看得見。
這樣,由天地,可以推到
【道】上了。
)天地是永恒的,無窮的。
它生長了萬物,只是為了生長而已。
換一句話說,天地是為萬物服務的。
體道的圣人,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處處謙虛退讓,反而得到眾人的愛戴。
事事不計較利害得失,舍己為人,結果反而身受其益。
西漢注釋《道德經》的河上公給這一章的標題為
【韜光】。
從這一章,體會:道體永恒,道用無窮。
是會有大收益的。
注:
【韜 】:(韜) (tāo): 弓或劍的套子。
隱藏,隱蔽:韜光養晦(隱藏才能,收斂鋒芒,不使外露。
亦作“韜晦”)。
用兵的謀略:韜鈐。
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