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燒香望和尚——一事兩勾當(dāng)】(歇)舊時作風(fēng)不好的女子去寺廟,既燒了香又看望了相好的和尚。轉(zhuǎn)指一舉兩得。
【第2句】:【镴槍頭戳石塊——彎回半截】(歇)鍛:錫鉛合金,俗稱焊錫或镴錫,質(zhì)軟。本指槍頭戳到石頭馬上彎了,轉(zhuǎn)喻弱者遇到強者被迫退縮。
【第3句】:太平洋搬家——翻江倒海
【第4句】:飛機上擺手——高招
【第5句】:賣了白面買籠屜——不蒸(爭)饅頭蒸(爭)口氣
【第6句】:鵝咬雞——不認親;六親不認
【第7句】:玻璃蛋子變雞蛋——有一套
【第8句】:喜鵲飛進洞房里——喜上加喜
【第9句】:古董店里的老鼠——碰不得
【第10句】:十盞明燈熄五盞——半明半暗
【第11句】:鴨脖頸上掛銅鈴——呱呱叫;響當(dāng)當(dāng)
【第12句】:八個麻雀抬轎子——擔(dān)當(dāng)不起
【第13句】:不出芽的谷子——壞種
【第14句】:【缺門牙的——嘴巴不關(guān)風(fēng)】(歇)指嘴里存不住話,保不住密。
【第15句】:【外公死兒——沒有舅了】(歇)舅:諧“救”。指不可挽救或無可救藥。
【第16句】:【八哥啄柿子——揀軟的吃】(歇)八哥:一種鳥,毛黑色,頭部有羽冠,經(jīng)訓(xùn)練,能模仿人說話的某些聲音。指欺負軟弱的人,拿軟弱的開刀。
【第17句】:賈寶玉和史湘三哭賈母——各有各的心思
【第18句】: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第19句】:秋天剝黃麻——扯皮
【第20句】:爸爸收完橘子,發(fā)現(xiàn)樹梢上還有一個,就又爬在人字梯上勉強地把枝頭扳倒過來去摘。橘子到手了,可樹枝也被折斷了。媽媽說:“這是用金彈子打麻雀——得不償失。”(湖南·芷江)
【第21句】:小明太貪玩了,學(xué)習(xí)成績常常不理想。他媽媽生氣地說:“娃兒,你真是禿子剃頭,瞎花錢,再不好好學(xué),就別上學(xué)了。”他爸爸接著說:“人家孩子的媽媽都趁假期認真地輔導(dǎo)自己的孩子,人家都會屙屎攥拳頭——使暗勁兒;你卻不管他,怨誰呀?”(河南·南陽)
【第22句】:黃鼠狼咬病雞——專抓倒霉的
【第23句】:買個炮仗沒捻線——咋響(想)
【第24句】:【涮羊肉】重慶火鍋最有名,然而,“涮羊肉”并非源自重慶。那么,它是誰最先制作出來的呢?相傳,“涮羊肉”的問世與忽必烈有關(guān)。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前往和林征討其弟阿里不哥。宿營途中,忽必烈突然想起草原美味——清純羊肉來,于是就命廚師宰羊。誰知正當(dāng)廚師準備將羊肉下鍋時,忽然探兵來報,“敵軍大隊人馬蜂擁而來,已離此不遠”。按照正常的烹調(diào)過程,清純羊肉要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然而在這大敵當(dāng)前的緊急關(guān)頭,哪能坐等進餐呢?饑餓難耐的忽必烈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著“羊肉,羊肉!”廚師在這個時候急中生智,手持菜刀,將一塊生羊肉切成薄片,放在沸騰的水中,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再加些調(diào)料,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饑不擇食,連吃幾碗后,翻身上馬率軍迎敵,有這幾碗羊肉墊底,力氣大增,旗開得勝,生擒敵將。忽必烈得勝還朝,嘉獎了這位廚師,并讓他做羊肉片大宴群臣。這位廚師選取了上等的羊肉,又精心調(diào)配了多種作料,加入香油、麻醬、辣子、韭花等,使羊肉的味道更加鮮美。群臣大飽口福后,贊不絕口。忽必烈高興無比,便賜名為“涮羊肉”。
【第25句】:黃鼠狼拉駱駝——不識大體
【第26句】:茶館里聊天——想起什么說什么
【第27句】:【買香囊吊淚——睹物傷情】(歇)香囊:盛香料的小囊,舊時常掛在腰間,可作贈品或傳情的信物。指看到與已有關(guān)的物品,引起傷感之情。
【第28句】:心里頭結(jié)冰塊——涼透了
【第29句】:海里的浪花——不是吹的
【第30句】:磨道驢子斷了套——空轉(zhuǎn)一圈
【第31句】:扯鈴扯到半空中——空響(想)
【第32句】:【豁牙子啃西瓜——凈道道】(歇)道道:本指牙啃的一條條痕跡,轉(zhuǎn)指主意、道理等。形容主意很多,或事情的道理、奧妙很多。
【第33句】:沒牙的徒弟——無齒(恥)之徒
【第34句】:【砂子地里放屁——不害你那口磣】(歇)砂:同“沙”。口磣:即牙磣,因食物中有沙子,嚼時硌牙。指說話不知羞恥。含責(zé)罵意。
【第35句】:玻璃燈籠——里外明
【第36句】:猴子穿大褂——充闊佬;裝入樣
【第37句】:扁擔(dān)挑下水[食用的牲畜內(nèi)臟)——兩頭擔(dān)心
【第38句】:半江中蓋房子——從何做起
【第39句】:小毛驢拉磨——有轉(zhuǎn)(賺)頭
【第40句】:地球繞著太陽轉(zhuǎn)——周而復(fù)始:東方不亮西方亮
【第41句】:滿嘴塞黃連——說不出的苦
【第42句】:【老壽星上吊——活膩了】(歇)老壽星:傳說中長壽的仙人。指活得厭倦了,自己尋死。含責(zé)罵意。也作“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
【第43句】:星期天的上午,爸爸去樓下打籃球,我也連忙跟著去。下午,爸爸在電視機前看足球賽,我又在旁邊喊“加油”。媽媽看了笑著說:“大的做什么,小的跟著學(xué)什么;真是甘蔗荸薺——師傅徒弟。”(浙江·嵊州)
【第44句】:【小雞不帶籠頭——散逛】(歇)形容無拘無束地到處游逛。
【第45句】:頭發(fā)絲穿豆腐——沒法提
【第46句】:獵人打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第47句】:口含黃連唱山歌——苦中作樂
【第48句】:放長線,釣大魚——從長計議
【第49句】:小馬狗咬日頭——不知天高
【第50句】:我解纜,你推船——順水人情
【第51句】:吃烙餅卷木炭——黑心肝;心腸黑
【第52句】:孫猴子過火焰山——顯真本領(lǐng)的時候了
【第53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丈二,身高,摸不著頭腦。借指弄不明白。和尚,也說:金剛。成語:莫名其妙。王朔《私人律師》:“林崖驚異地望著這對表情奇特的男女,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54句】:肚臍眼里打電話——心腹之言
【第55句】:【羊脂玉掉在青石板上——迸脆兒透酥】(歇)羊脂玉:一種美玉,像羊脂一樣雪白。形容聲音清脆動聽。
【第56句】:臘月三十吃年飯——團圓
【第57句】:【不三不四】稱不正派、行為不端正的人為“不三不四”。顯然,人們對三與四這兩個數(shù)字有很大的好感。它源于古人對三和四的認識,古代,人們對三和四的解釋有著特殊的意義。據(jù)史料記載,古代將天看做“一”,將地看做“二”(水陸合計為二),“天地相加為三”。“三”不僅作為一個數(shù),而且還作為事物整體象征,有的甚至把三看做事物的本源。由于三的這個特性,常把事物的約數(shù)用三來表示,如“三軍”、“三思”等。漢字的構(gòu)成也有一個特殊現(xiàn)象,三人成眾、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土成真、三日成晶、三口成品,三火成焱,三牛成舞、三水成淼等,組成的新字都與本字有關(guān),且字義更深刻。此外,還有許多名言、名劇與三有關(guān),如“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ⅰ叭∥嵘怼薄ⅰ叭齻€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光日月星”等。名劇有“三打”、“三氣”、“三顧”、“三讓”等。細細品味,其味無窮,含義深遠。古人認為“天地相加成三”,“三”自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而對于四.則另有一番說法,謂之“周全”、“稱心”。故古詩原以四式為主;西天如來佛旁必是“四大金剛”;《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人為伍,西天取經(jīng);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古之文人操四世:琴、棋、書、畫;漢字有四體:真、草、隸、篆;楷書有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趙孟頻;唐初四杰: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北宋文壇有四大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至于其他方面,如春、夏、秋、冬四季,東、南、西、北四方之類,舉不勝舉。縱觀“四”,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把“四”視為吉祥,取“四”而呼之,成為習(xí)俗。古代文化中的“三”與“四”,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結(jié)晶,“三”與“四”的用法,寄托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贊譽。好與壞只差一個字——“不”,不好就是壞,不壞就是好(如這東西不賴),而形容行為不端的人為“不三不四”,大概就是這個緣由。
【第58句】:【洞庭湖的麻雀——見過大風(fēng)浪的】(歇)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比喻人見過世面,經(jīng)歷過大的風(fēng)浪。
【第59句】:樹倒猢猻散——徹底垮臺;各奔前程
【第60句】:【貓哭老鼠——假慈悲】(歇)指假仁假義,假裝同情受害者。常含譏諷意味。也作“貓兒哭耗子——假慈悲”。
【第61句】:上了岸的魚蝦——干蹦干跳
【第62句】:【鍘刀剃禿頭——硬拿著腦袋瓜子玩】(歇)形容太危險,拿生命開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盤。
【第63句】:【菜碟子舀水——一眼看穿了底】(歇)形容事情很明顯,一眼就能看清楚。也作“菜碟子舀水——一眼看到底”。
【第64句】:【仨鼻子眼兒——多出這口氣】(歇)仨:三個。指多嘴或多管閑事。含責(zé)罵意。也作仨鼻子眼兒——多出一口氣。仨鼻子眼兒——多出一股氣。
【第65句】:【墻頭的冬瓜——兩邊滾】(歇)比喻兩頭討好。
【第66句】:蒼蠅頭上頂綠豆殼——什么人戴什么帽
【第67句】:年畫上的耕牛——犁(離)不得
【第68句】:死亡也許是免費的——但它是用一生換來的。
【第69句】:是所有人的朋友——對誰也不是朋友。
【第70句】:烏鴉唱畫眉調(diào)——聽來不對勁
【第71句】:老鷹吃麻雀——連皮帶骨一起吞;一點不留
【第72句】:代別人寫情書——不是心里話
【第73句】:吃進狼嘴的羊肉——吐不出來
【第74句】:無弦的琵琶——絲不掛
【第75句】:托著扁擔(dān)過馬路——橫行霸道
【第76句】:背人偷酒喝——冷暖自己知
【第77句】:好經(jīng)念給聾子聽——白費唾沫
【第78句】:大炮打跳蚤——小題大做:不惜代價
【第79句】:黃狼拜狐貍——個比一個壞
【第80句】:光屁股打老虎——又不要臉,又不要命
【第81句】:王母娘娘盼吃蒿菜飯——想野味
【第82句】:【老虎拉車——亂套】(歇)套:牲口拉車時,拴牲口的兩根皮制或麻制的繩。本指用套胡亂地拴住老虎,轉(zhuǎn)喻亂了次序或秩序。
【第83句】:下雪那天早晨,媽媽送我上學(xué)。一位漂亮的阿姨穿著毛呢套裙,站在107國道邊等車,兩只手凍得不停地搓揉。媽媽見了對我說:“這可真是大雪天穿裙子——美麗動(凍)人。”(河南·信陽)
【第84句】:嫦娥臉上長個痣——美中不足
【第85句】:穿冬衣戴夏帽——不知春秋。
【第86句】:柳樹花兒落地——不動聲響
【第87句】:鱷魚吊孝——假慈悲,真兇狠
【第88句】:木偶不叫木偶——傀儡
【第89句】:先吃黃連后吃蜜——先苦后甜
【第90句】:【爆炒鵝卵石——不進油鹽】(歇)形容人固執(zhí)己見,什么話都聽不進去。
【第91句】:綿羊進狼窩——自投羅網(wǎng)
【第92句】:兩人坐蹺蹺板——此起彼落
【第93句】:狗叼豬尿泡——空歡喜
【第94句】:石頭生病——不可救藥
【第95句】:童養(yǎng)媳拜天地——熬到時候了
【第96句】:曹操借人頭——多個屈死鬼
【第97句】:鵝卵石墊墻基——立場不穩(wěn);不穩(wěn)當(dāng);根基不穩(wěn);基礎(chǔ)不牢
【第98句】:姑娘嘴上長胡子——少見
【第99句】:【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燈節(jié),是中國的幾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起源,民間有許多傳說。一個傳說是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shè)。漢高祖劉邦死后,大權(quán)落在呂后手中,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后,諸呂在、}: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篡奪劉氏江山。此事傳到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他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設(shè)計除去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基,稱為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jié)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元宵節(jié)。另外,還有一則傳說與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有關(guān)。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發(fā)現(xiàn)一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趕忙上前搭救,并問明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進宮后再也無緣和親人見面,也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因思念家人,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對她深感同情,答應(yīng)設(shè)法讓她和家人團聚。之后,東方朔在長安城中擺了卦攤,求卦的人們所求的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簽語,人們向他求破解之法。他說,只有當(dāng)今天子能解救你們,我給你們寫個偈語。老百姓拿著偈語,趕緊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消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jīng)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城家家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還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zāi)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長安城里張燈結(jié)彩,游人如織。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dāng)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后,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里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元宵節(jié)。
上一篇:酷我音樂最火的座右銘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