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千粒米,不成滴;千粒麥,不成白】(諺)釀酒是用米做原料的,一千粒米也難釀出一滴酒;磨面是用麥做原料的,一千粒麥也磨不出一撮面。指釀酒、磨面要用很多糧食。
【第2句】:【娼不笑人娼,盜不罵人盜】(諺)娼:妓女。比喻從事低賤行業的人,不會鄙視同行者。
【第3句】:【刀砍的不如旋的圓】 釋義:旋:用車床切削或用刀子轉著圈地削。用刀砍的不如用旋子旋的圓。比喻方法不同,效果不一樣,好壞分明。也指不會說話,或胡編瞎話,說不圓全。 例句:會說的不如會聽的,刀砍的不如楦(旋)的圓。我看老遲私心太重了,這樣的黨員給墾荒隊掌舵,弄得不好,非把船開得翻個兒不可。
【第4句】:【改換門庭】“改換門庭”有兩個含義,一是改變門第出身,提高社會地位,屬中性詞;二是投靠新的主人或勢力,以攀高枝,謀求出路。 此語源于明朝。封建時代清苦的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而謀取官位,以改變家庭的社會地位,這叫“改換門庭”。在那時,改換門庭并不是個形容詞,它是名副其實的大動作。 明朝末年,朝廷采取了一些改換門庭象征性措施,以強化科舉考試的轟動效應。中舉以后,報錄者手持短棍,一進中舉者家的大門,即亂打亂砸,直至屋內,把門窗廳堂家雜全部砸得稀巴爛,跟著在后面的工匠立即把全部更換一新。接著,同姓的大戶便來“通譜”,哪怕八代之前有親戚關系也連成一家。再后,拜師的、送禮的、招婿的等紛至沓來,地方官吏也宣布“三免”(免役、免稅、免費使用奴婢)。你看,第一階梯的“改換門庭”就已是多么顯赫,多么堂皇!真是“鯉魚躍龍門”。中舉就如此顯赫,中了進士、狀元就更不用說了。
【第5句】:【隔著門縫兒瞧人——把人看扁啦】見“從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第6句】:【請風光博笑臉】(慣)形容極力巴結、討好。
【第7句】:【此一時,彼一時】此語比喻時間、條件改變,情況也隨之改變。原作“彼一時,此一時”。形容人的境況居多。如京劇《鎖麟囊》中富豪之女薛小姐因水災流落他鄉,巧遇奶媽,奶媽到舍粥之處為她舍來一碗稀粥,她卻說粥是飯后之物,如何當飯吃。奶媽說:“此一時,彼一時,你湊合著點吃吧。” 此語源自《孟子·公孫丑下》,記述了在戰國時,孟子離開齊國到別的地方去,弟子充虞在路上問他:“以前我聽你講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今天您怎么看起來有點不高興呢?”孟子回答說:“彼一時,此一時,我現在正為天下紛亂擔憂,怎么能高興得起來呢?”后人將“彼一時,此一時”顛倒過來,比喻時過境遷,情況發生了變化。
【第8句】:【抱成一團】(慣)指緊密團結在一起。
【第9句】:【東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 釋義:比喻各處的壞人本性都一樣。 例句:爹仰天嘆息道:“東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哪!”這辛酸憤懣的聲音至今還留在長嶺的耳邊!
【第10句】:天天練長跑,年老變年少。
【第11句】:【拔了蘿卜地皮寬】(諺)比喻趕走或除掉了心頭憎恨的人,心里自然輕松愉快。
【第12句】:【雷公打豆腐,專找軟的欺】 釋義:專找老實人或軟弱的人欺負。 例句:扁頭風在祠堂集合起全村百姓,惡狠狠地說:“羅田人來搶我們的花炮,現在又來搶水,大家看著辦吧!”有的說:“雷公劈豆腐,專找軟的欺,跟他們拼啦!”
【第13句】:【敢走黑路就不怕鬼】(諺)迷信說走黑路容易碰見鬼。既然敢走黑路,就不怕遇到鬼。比喻人既然敢干,就無所畏懼。
【第14句】:【穿小鞋】 釋義: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使人受到刁難、打擊報復,又無法說出口(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倆一齊心,處處找她的毛病,老給她小鞋穿,她就不敢再美了!”、
【第15句】:【自己腳桿瘸,怪路不平】(慣)比喻自己有缺點錯誤,卻責怪別人不對。
【第16句】:【高山頭上點燈——來明的】(歇)明:本指明亮,轉指公開、不隱蔽。指采取公開、透明的方式。
【第17句】:【把禿尾巴母雞當成鳳凰】 釋義:比喻過高估價或過分重用。 例句:只見賈有富猛地跳起來,嘩啦一聲,把桌上的酒杯、酒瓶和盤子、碟子一掃落地,咆哮如雷:“什么施工員,把禿尾巴母雞當成鳳凰!”
【第18句】:【蜂成群,蝶成對】 釋義:比喻有情男女成雙成對。 例句:這為什么不能呢?有“蜂成群,蝶成對”的比喻,有些人的結合是“蝶”,另一些人的結合就一定要雙方一湊,成為一群“蜂”嗎?
【第19句】:【山上沒有不吃人的老虎】 釋義:比喻同處一樣不良環境中,人也都一樣不好,無例外。 例句:腰包都裝滿了,又說出這種冠冕堂皇的話來,真叫人聽不下去。山上沒有不吃人的老虎,黃河里舀不出一碗清水來。
【第20句】:【引虎入羊群】(慣)比喻把壞人招引來禍害百姓。
【第21句】:【同燒一爐香】(慣)比喻有共同的心愿。
【第22句】:【久聞大名,如雷灌耳】(慣)舊時見面的寒暄語。指對方名氣很大,讓人仰慕。 也作久聞高名,如雷灌耳。 久聞大名,如雷轟耳。
【第23句】:【栽跟頭】(慣)走路摔倒。比喻受到挫折或犯了錯誤。 也作跌跟頭。 摔跟頭。
【第24句】:【笨烏先飛早入林,小船早開先到岸】 釋義:比喻能力差的人只要勤奮,遇事提前行動,肯下功夫,可以收到比其他人還好的效果。 例句:文化低怕什么?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高的,學嘛!咱漁家有句俗話:笨鳥先飛早入林,小船早開先到岸。不會就學,就練。
【第25句】:【崽賣爺田不心痛】(諺)崽:方言,兒子。爺:方言,父親。指坐享其成的后人,不知前輩創業的艱辛困苦。
【第26句】:【智賽隨何,機強陸賈】(慣)隨何、陸賈:二人均為漢高祖劉邦的謀士、說客。形容人聰明而善謀略,靈活而善機變。
【第27句】:歹馬害群,臭柑豁筐.
【第28句】:【過河看深淺,走路看高低】(諺)比喻無論做什么事,必須摸清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不要大意了。
【第29句】:【天下老,只向小】(諺)天底下的老人,總是偏愛最小的兒女。指祖輩、父輩偏愛幼小的后代,是人類的共性。 也作天下老,偏的小。 天下爹媽疼小兒。
【第30句】:【土里滾,泥里爬】(慣)指整天在莊稼地里受苦受累地干農活兒。
【第31句】:群眾當中老師多。
【第32句】:【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諺)多交一個朋友,就多一條方便的路;多結一個仇家,就多一道阻擋的墻。指朋友越多越容易成事,對頭越多越難以行動。 也作“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對頭少堵墻”。
【第33句】:【壓大的力氣嚇大的膽】見“力氣是壓大的,膽子是嚇大的”。
【第34句】:【翻老底】見“揭老底”。
【第35句】:【七個窟窿倒有八個眼兒等著】(慣)形容入不敷出,錢不夠花。
【第36句】:【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諺)九十九:指高壽。指晚飯少吃,可以養胃、促進健康,從而益壽延年。
【第37句】:【亂點鴛鴦譜】“亂點鴛鴦譜”比喻胡亂撮合姻緣。這句俗語源自明代馮夢龍話本小說集《醒世恒言》中的《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杭州有一個叫劉秉義的人生有一兒一女,叫劉璞和慧娘,分別與孫寡婦女兒珠姨、裴九家兒子裴政訂親。此外,孫寡婦家還有一個兒子名叫孫潤,是珠姨的孿生哥哥,也是自小便與徐家女兒文哥訂親。 當時劉璞長到十六歲時,得了一場大病,久治不愈,劉家便想到要與孫寡婦女兒珠姨早日成親來沖喜。孫寡婦得知劉璞病重在身,不愿把女兒嫁入劉家,于是便將兒子孫潤扮為女裝冒充妹妹嫁到劉家。 成親那天,劉家因劉璞不能起床,便讓女兒慧娘代兄與“嫂子”孫潤拜堂,還讓女兒晚上陪新娘過夜。但這一陪就出了問題。男扮女裝的孫潤與前來陪夜的慧娘正值青春年少,獨處一室后互相心生愛慕,順理成章地發生了男女關系。事發后,雙方都告到衙門,裴家告劉家悔婚,劉家告裴家誘奸。 按當時的法律,悔婚和通奸都是犯罪行為,是要受處罰的。受理此案的杭州知府喬太守十分憐惜這些年輕人,一心想成全美事。經過權衡利弊,喬太守想出了一個最佳方案,在征得四家同意后,以杭州府的名義給三對年輕人重新做媒。劉家的兒子劉璞與孫寡婦的女兒珠姨重新拜堂成親,慧娘因與孫潤已行過拜堂儀式,認定他們的婚姻合法有效,為彌補裴家公子裴政的損失,將徐家女兒文哥介紹給裴政。三對新人即刻在公堂上拜堂。這樣成就了三對情侶,一時被傳為美談。 按當時的官情民俗,做到這一點已經難能可貴了。可作者馮夢龍卻出錯丫題目《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冤枉了喬太守。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寓意深刻的俗語——亂點鴛鴦譜,流傳至今。
【第38句】:【清官難斷家務事】(諺)清正廉明的官員,也難把家務事斷清楚。指家庭內部的事務瑣碎繁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糾纏不清,任何外人都無法理順,更不用說作出公正的裁決了。 也作清官難斷家事。 清官難斷家常事。 清官難審家庭案。
【第39句】:【靠墻墻倒,靠屋屋塌】(慣)指無依無靠,命運悲慘。
【第40句】:【老鷹抓小雞】(慣)形容動作快捷而兇猛。 也作老鷹捉小雞。 老鷹抱小雞兒。
【第41句】:【正沒窟窿下蛆,來了個賣藕的】(慣)比喻正好給干壞事的人提供了方便。
【第42句】:【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釋義:什么忌諱都沒有。 例句:一年四時八節,這個年節頂大,正是“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歡樂的辰光。
【第43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慣)本想打人,卻傷了自己。比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也作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搬磚打人砸了自己的腳。 搬石頭壓自己的腳。
【第44句】:【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釋義:妻子賢惠,能及時提醒丈夫,少犯錯誤。孩子孝順,當父親的就安心了。 例句:若是殷家女子賢惠時,勸她丈夫學好,也不至于后來惹出這場大事了。 自古妻賢夫禍少,應知子孝父心寬。
【第45句】:【千金之軀,不死于盜賊之手】(諺)寶貴的生命,絕不肯輕易喪失在盜賊之流的手里。指有作為的人,必定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作無謂的犧牲。
【第46句】:【五毒】“五毒”現在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有毒的動物。比喻大惡之人,如說某某五毒俱全。其原意并非如此,指五種主治外傷的藥性猛烈之藥,其源出《周禮·天官》。 據《周禮·天官》載:“凡療傷,以五毒攻之。”這里的“五毒”指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這五種藥材,其中石膽主金創、諸邪毒氣;丹砂主身體五臟百病;雄黃主鼠痿;慈石主麻痹風濕。所謂“五毒”并不是每種藥材都有劇毒,但是五種藥材通過加工之后合成,其藥性就極其酷烈,有救人性命的功效,屬良藥。 其實,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也可人藥,以毒攻毒,救人性命。舊五毒新五毒皆是良藥,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第47句】:【賣飯的不怕大肚漢】(諺)賣飯的總希望食客吃得多,吃得越多,越能賺錢。指做生意歡迎的是顧客多,顧客多生意才能興旺。 也作賣面的不怕吃八碗。 賣面的最喜歡餓漢子。 賣飯的不怕大肚子漢,賣酒的不怕海量客。海量:酒量極大。
【第48句】:【好酒說不酸,酸酒說不甜】(諺)是甜酒,無論怎樣說也成不了酸的;是酸酒,無論怎樣說也成不了甜的。指是好是壞,不是憑嘴說的,是由事物自身的本質決定的。
【第49句】:【抓把柄】(慣)比喻抓住可以對人進行要挾、攻擊的過失、錯誤等。
【第50句】:【家家賣私酒,不犯是好手】(諺)私酒:違反法規、私下售賣的酒。 好手:手段高明的人。家家都賣私酒,只要不被抓住就是好手。舊指人不怕違法,就怕做違法事卻沒有不讓人發現的高明手段。
【第51句】:【立得正,不怕影兒歪】(諺)只要身子站得端直,就不怕影子歪斜。 比喻人只要行為正,作風好,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惡意誹謗。 也作立得正就不怕影兒斜。 立得正不怕影子歪。
【第52句】:【人生七尺軀,畏此三寸舌】(諺)七尺軀:七尺高的身軀。三寸舌:三寸長的舌頭。指人言可畏,讒言可以殺人,惡語能夠傷人。
【第53句】:【跑了小鬼有閻王】(慣)比喻手下人跑掉了,當官的還在。
【第54句】:【灶王爺的橫批——一家之主】(歇)橫批:與對聯相配,貼在對聯上面的橫幅。舊時供奉灶王爺的對聯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為“一家之主”。指一個家庭當家做主的人。
【第55句】:【一肥遮百丑】(諺)指人的身體肥實就能遮掩生理上的其他缺點。 也借指有財有勢的人,憑著財勢就可掩蓋自身行為的種種劣跡。
【第56句】:【船頭坐得穩,不怕浪來顛】 釋義:只要自己站得穩,立得正,就不怕別人的攻擊。 例句:銀花道:“隨她說?她那黃口白牙,逢人便講,遇人就說,講的那些話難聽死了。”金花道:“只要船頭坐得穩,不怕浪來顛。”
【第57句】:【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諺)有多大的熱能,就發多大的光。比喻不論能力大小,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第58句】:【有心炒豆,不怕鍋響】(諺)有心要炒豆子,就不怕鍋里的豆子爆響。比喻決心要做某事,就不怕來自各方面的干擾。
【第59句】:【蒼蠅包網兒——好大面皮】(歇)網兒:網巾,用來攏住頭發的頭巾。面皮:本指臉面,轉指體面、情面。譏諷人自以為面子很大。
【第60句】:【海里無風三尺浪】 釋義:海浪總是很大的,即使無風天也有三尺高的浪。 例句:“你倆去?”齊師傅吃驚地說,“這行船走海可不是打哈哈呀!俗話說,海里無風三尺浪。又是個黑夜,險乎啊!”
【第61句】:【打獵的不說魚網,賣騾馬的不說豬羊】(諺)指各行各業的人不會談論與本行業無關的話。
【第62句】:【大寫數字】漢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字,但因為字形簡單,容易篡改,為了防止有人涂改賬冊,就必須用大寫數字。那么,是誰發明了大寫數字呢? 目前最早可見的大寫數字,出現在唐代石碑武則天的《岱岳觀造像記》中。據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考據家顧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記·岱岳觀造像記》可知,《岱岳觀造像記》是則天朝所樹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寫數字。顧炎武考證說:“凡數字做壹、貳、叁、肆、伍、陸、漆、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考據大家顧炎武論斷大寫數字出自武則天當十分可信。這一論斷,在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中得到證實:“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捌萬貫。”其中“貳、拾、漆、捌”都是大寫數字。顧炎武說這個“漆”字,本應作“桼”,多的三點是后人妄自加鑿的。 武則天制定大寫數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原來,武則天的初衷是為反貪建廉,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范,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改成了大寫。 這一改革,大寫數字一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有人說,大寫數字是朱元璋發明的,這顯然是移花接木。唐碑有證在前,有人想把功加在朱元璋頭上也是枉然。不過,明太祖朱元璋對大寫數字也有貢獻,他把“漆”變成了“柒”,把“陌”變成了“佰”,把“阡”變成了“仟”,也算是個完善者。
【第63句】:【透口風】見“露口風”。
【第64句】:【福是自求多的,禍是自己作的】(諺)福氣是自己的行動換來的,災禍是自己的過錯或惡行造成的。 指福與禍都不是外來的,而是自身行為的結果。
【第65句】:【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此俗語意思明白,無需解釋,流傳極廣。典出宋代道原《是德傳燈錄-卷十二·壽州紹宗禪師》:“‘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此俗語源出一處,流卻很多,早被古人引用。如,《水滸傳》: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居都知道了,只瞞武大一個不知。 再如,評書說道:趙匡胤年輕時喜歡打抱不平,行俠仗義,是個好管閑事的祖宗,闖沒頭禍的太歲。一日,趙匡胤救了被強盜搶走的京娘,并護送回家,京娘父母喜出望外,殺豬設宴款待趙公子。其兄與父私下商議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妹子被強人劫去,今日跟這漢子回來,人無利己,誰肯起早,想必他與妹妹早有私情。妹子經了許多風波,又有誰聘她?不如招這漢子為婿。誰知親沒結成,氣跑了趙匡胤,京娘為證清白自縊而死。
【第66句】:【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諺)田奴:耕田的男奴。織婢:織絹的婢女。指要學耕田,就向田奴請教;要學織絹,就向織婢請教。泛指做事必須虛心向內行學習。 也作耕當問奴,織當訪婢。 耕問奴,織問婢。 耕問仆,織問婢。
【第67句】:【表面上仁義道德,骨子里男盜女娼】見“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第68句】:【男兒有淚不輕彈】 釋義:男人不輕易落淚。 例句:夏競雄的胸中也是波瀾起伏,但在女性面前,卻要男兒有淚不輕彈。
【第69句】:【真桐油不晃蕩,真財主不露相】(諺)指真正的財主不露富,就像真正的桐油不會晃動一樣。
【第70句】:【錢有眼,谷有鼻,飛來飛去無定地】(諺)錢財有眼,谷物有鼻,它能看能嗅,隨意游動,不會固定在一處。指錢谷是流通的,在人們中間轉來轉去,不斷交換。
【第71句】:【懶牛懶馬屎尿多】(諺)指懶牛懶馬只要一上套干活,就不停地拉屎拉尿磨時間。常比喻懶人做事,總是找種種借口少勞動或不勞動。 也作懶驢上磨屎尿多。 懶牛上套,屎尿都到。
【第72句】:【三十晚上咽了氣——活不到大年初一】(歇)指活不長久,即將死亡。
【第73句】:【關公門前耍大刀】(慣)關公:即關羽,字云長,三國時蜀國大將,善使大刀。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也作關夫子門前耍大刀。關夫子:指關公。 關老爺營前耍大刀。關老爺:指關公。 關帝廟門前耍大刀。關帝廟:祭祀關公的寺廟。
【第74句】:【只吹冷風,不添熱火】(慣)比喻只說某人的壞話,不說好話。
【第75句】:【宮保雞丁】四川名菜數不勝數,“宮保雞丁”更是人人垂涎。它和“東坡肉”一樣,是因人而得名,此人就是丁寶楨。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人,咸豐三年進士,曾任山東按察使,后任四川總督。 貴州平遠素以善制炒雞丁而著稱,而丁本人一直很喜歡吃用雞肉和辣椒相爆之類的菜肴。當上四川總督后,他又特別愛吃用天府花生、嫩雞肉、辣椒制作的炒雞丁。每遇設宴請客,他總要廚師必上此菜。即使在回貴州省親時,當親朋為他接風洗塵,他總是說:“各位不必破費,只上炒雞即可。”并吩咐加上花生、辣椒同炒。久而久之,丁寶楨愛吃花生辣椒炒雞丁的嗜好廣為人知。因丁寶楨官職是總督,當時總督尊稱為“宮保”,故人們便把他愛吃的這道菜稱為“宮保雞丁”。 此菜雞肉細嫩,花生酥香,辣而不燥,肥而不膩,在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期間便風靡省內。至清末民初,隨著川菜普及到全國各大城市,“宮保雞丁”也聞名全國,馳譽中外,現已成為川菜中最著名的一道特色菜。1986年,北京西來順飯莊特級廚師喬春生烹制的“宮保雞丁”榮獲布拉格第五屆國際烹飪大賽金牌。
【第76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釋義:馮唐:西漢人,頭發都斑白了還只做郎官,一次文帝過郎署,跟他談論任用將帥的事,談得很投機,拜他為車騎都尉。景帝時,被貶,出為楚相。武帝時,廣求賢才,有人推薦他,可他已經九十多歲,不能任職了。“馮唐易老”是說在能發揮聰明才智時不去發現使用,當要使用時,人已經老了。李廣:西漢人,文帝時因征討匈奴有功,封為武騎常侍,景帝時擢為將軍,在同匈奴作戰中屢建戰功,匈奴畏懼他,稱為“飛將軍”。到武帝時,李廣手下的人因戰功封侯的已達數十人,而李廣卻未能得封。現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形容用人之弊,不能知人善任。也表示一種牢騷,批評人用人不當。 例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歷史上早就有這樣的教訓。如果發現了確實是人才,就要果斷地把他放到一定的位置上去。
【第77句】:【外人難管家務事】(諺)指家務事復雜瑣碎,外人摸不著底細,想管也無從插手。
【第78句】:【將貓兒尾拌貓兒飯】見“割貓兒尾拌貓兒飯”。
【第79句】:【海上風多舟難行,世上官多不太平】(諺)海上的風多了,船只就難以行駛;世上的官多了,百姓就不得安寧。指官多騷擾就多,掣肘更多,使社會不能太平。
【第80句】:【脖子枕在刀刃上】(慣)指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第81句】:【座右銘】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銘文,而是一種稱為欹器的酒具。欹器是一種奇特的盛酒器,空著的時候往一邊斜,裝了大半罐則穩穩當當地直立起來,裝滿了則一個跟頭翻過去。這種欹器給人以不能自滿,自滿就要翻跟頭的啟迪。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生前非常喜歡這種欹器,座位右邊總是放著一個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驕傲自滿。而耐人尋味的是名震天下的一代霸主,竟被自己寵信的奸臣軟禁起來,活活餓死,以致腐尸臭爛流出尸水才被人發現。 一次,孔子帶著學生到廟堂里來朝拜,看到了此酒器,他知道欹器的來歷,便給弟子們講述當年齊桓公置欹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說完,他就讓學生取來水倒進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說的一樣。孔子便對著學生說:“讀書也是一樣,謙受益,滿招損。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回到家中,孔子也請人做了個欹器放在座位的右側,用來警戒。 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屬上的銘文所代替,“座右銘”是由欹器發展而來的。再后,“座右銘”的材質和位置都發生了變化,有的貼到墻上,有的擺到桌上。
【第82句】:【一個小雞不好,帶壞一籠】(諺)籠里有一只小雞搗亂,全籠的雞都不得安寧。比喻一個人做了壞事,同事們的名聲也受到懷疑了。
【第83句】:【聾子放炮仗——散了】(歇)炮仗:爆竹。聾子聽不見炮仗聲,只看見炮仗爆炸時炸散了。散:本讀san,轉讀san。指散伙了。 也作“聾子放炮竹——散伙”。
【第84句】:【閻王】在民間傳說中,閻王是陰間最大的官,閻王主管著人間的生死簿,并負責對死者的審判。 閻王源于佛教。在許多佛經中,的確都可以見到關于閻王的記載。在佛教傳人之前的中國,盡管已有了人死之后下黃泉的說法,但卻沒有閻王的概念。佛教初人中國時,土生土長的道教對其排斥得十分強烈,但到了魏晉時代,講佛學的引用了老莊,講老莊的引用了佛經,二者相互借鑒。道教典籍也日益完備,在許多方面都取材于佛教,“地獄”即“閻王”的觀念也被道教接納并運用,“地獄”、“閻王”從而本土化。 閻王是由人類編造演繹出的神話人物,有關他的故事令人感到陰森恐怖,卻豐富了人類的想象,并成為許多人膜拜的偶像,令人敬畏。 文學作品塑造的閻王有兩重性,一是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缺少仁義,殘害百姓的人為閻王。一是用來比喻鐵面無私,為民請命的好官。如《宋史·包拯傳》日:“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第85句】:【一只羊也是趕,兩只羊也是放】(諺)比喻事情既然做了,做多做少無甚區別。也指反正費一番事,不如該做的放在一起做。
【第86句】:【嘴上抹石灰——白吃】(歇)白:本指白色,轉指無代價。指吃喝后不付錢。
【第87句】:【拿斧的得柴火,張網的得魚蝦】(諺)手里有斧,就能砍得柴火;河里張網,就能撈到魚蝦。指在哪方面投入,就會在哪方面得到回報。
【第88句】:【續弦】“續弦”是男子喪偶再娶的意思,后妻對原妻的父母稱為“續閨女”。那么為什么再娶稱為“續弦”呢? 古代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夫妻婚配叫“琴瑟和弦”,還用“琴瑟和諧”、“琴瑟相調”來比喻夫妻情篤、融洽。弦在琴上,如果弦斷了,就彈奏不出美妙的曲子,所以,男子喪妻稱為“斷弦”,再娶自然就是“續弦”了。 用琴瑟比喻夫妻,這大概與《詩經》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詩句有關。“琴瑟友之”,用琴瑟打動淑女的芳心,琴瑟是婚姻的媒介,再娶當然還是離不開琴瑟,正扣續弦之意。之所以用琴瑟來喻指夫妻和諧,因為琴與瑟兩種樂器被古人視為雅樂正聲的代表,常在古代禮儀中合奏,琴不離瑟,瑟不離琴,正喻夫妻和諧。
【第89句】:【物不平則鳴】(諺)比喻人在受到不公正對待時,就會嗚叫呼冤。
【第90句】:【斧快不怕木柴硬】(諺)只要斧子鋒利,就不怕木柴劈不開。比喻只要有堅強的意志,有雄厚的力量,就沒有攻不克的難關。
【第91句】:【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諺)千人:眾人。指:指斥。受到眾人指斥的人,即使沒病也會死去。指眾人指斥,是最嚴厲的懲罰。 也作千人所指,無病自死。 干夫所指,無疾而死。
【第92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語.浮屠,也叫“浮圖”、“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稱為“浮屠”,佛教被稱為“浮屠道”。后來,稱“佛塔”也叫“浮屠”。現在大家說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五、七、九、十三級等,其中以七級為最多,因此有“七級浮屠”的普遍說法。佛塔原來是用來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經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義,因此有俗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在鼓勵大家去挽救癡迷不化的眾生,讓他們得度。《西游記》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拜佛。”這句話道出了佛的終極目的,佛即救人。從大處說,普度眾生。
【第93句】:【加油】“加油”一詞比喻繼續努力,再加把勁。“加油”一詞使用率最高的是在體育比賽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中國。然而,“加油”卻是外來詞,它源自汽車拉力賽。 在歷史上第一次汽車拉力賽上(1895年6月),二卜五輛各種型號的汽車參加了這次全程1175公里的角逐。當賽事進入白熱化階段時,歡眾的熱情異常高漲,他們焦急地期待著冠軍車的產生。賽道上,領先跑在最前頭的是意大利法拉利車隊的五號車。在離冠軍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五號車突然熄火,觀眾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上。出事車上,被譽為“賽車之父”的恩佐·法拉利先生連忙問身邊的助手,賽車為什么會突然熄火?助手結結巴巴地說:“大概是汽油消耗太多,沒……有……油了。”法拉利先生聞訊之后勃然大怒,他語無倫次地大聲吼道:“你們……加……加……加油”。四周的觀眾一聽,以為這是法拉利先生對自己車手的一種鼓勵方式,于是也都跟著他大叫:“加油”、“加油”。后來,隨著體育運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為賽車手“加油”的這種獨特的鼓勵方式也逐漸沿用到其他比賽項目上,成為觀眾參與比賽,對選手進行鞭策鼓勵的全世界流行方式。
【第94句】:【紅得發紫】某人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在上級領導面前十分得寵,人們往往會說他“紅得發紫”。“紅得發紫”源于古代官服制度。 封建時代的等級尊卑十分嚴格,連服飾穿戴也有特別規定。如黃色是皇帝的專用服色,其他人一般不能穿用。各級官員服飾也不相同,不能亂穿。 官職品級不同,衣服顏色各異。這種制度就是品色衣制度。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時沿用,只是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調整。就唐代而言,《舊唐書·輿服志》記載,三品以上穿紫衣,四品深紅,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著紫穿紅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服者,官卑職微。唐代詩人白居易有“江州司馬青衫濕”的詩句,其中就有遭貶后的官職低微之意。那些穿紅著紫的達官貴人可以經常出入朝廷。于是,人們便以紅色作為發達的標志,而達到紫色則是位居三品以上的高官了。故而,人們常以“紅得發紫”來比喻那些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在上級面前得寵之人。
【第95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釋義:比喻各家有各家的難處。 例句: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的家也不例外,也存在著矛盾。
【第96句】:【家有一心,有錢買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諺)全家上下一條心,積累起來的財富可以買得起黃金;一家人各懷二心,就會窮得連根針也買不起。指家人的同心協力是致富的康莊大道。 也作“家有一心,堆積黃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
【第97句】:【拉住黃牛當馬騎】(慣)比喻讓能力差的人擔當重任。
【第98句】:【人靠運氣馬靠膘】(諺)運氣:好的機遇。膘:肥肉。指人靠的是機遇,沒有好的機遇就難以成事;馬靠的是膘實,沒膘的馬就沒實力。 也作“人走時,馬走膘”。
【第99句】:【黃土埋了大半截】見“半截身子入土”。
上一篇:說到心坎的文案很潮很流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