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諺)娘:寡婦。就像天要下雨一樣,寡婦決意要嫁人,是誰也阻攔不住的。多泛指鐵了心要干某事的人很難勸阻。 也作“天要下雨娘要嫁”。
【第2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諺)從儉樸進入奢侈容易,從奢侈變?yōu)閮€樸卻很難。指人養(yǎng)成奢侈浪費的習(xí)性后就很難改變。
【第3句】:【三斤面粉調(diào)好七斤漿糊——稀里糊涂】(歇)本指糊狀物,轉(zhuǎn)以形容人糊涂,頭腦不清楚。
【第4句】:【掃帚戴帽——頂個數(shù)兒】(歇)指勉強湊數(shù),頂上個名額,
【第5句】:【狗皮膏藥,貼上來了】 釋義:比喻纏著不放,擺脫不掉。 例句:聽說我當(dāng)了支書,就狗皮膏藥,貼上來了,揭也揭不掉啦。
【第6句】:【賣糖的不賣醋,賣醋的也別賣糖】(諺)賣糖的就只賣糖,賣醋的就只賣醋,不要互相摻和。比喻人各干各的營生,不要相互攪擾干預(yù)。
【第7句】:【豬困長肉,人困賣屋】(諺)困:睡覺。指豬吃了睡,還有助于長肉;人要是像豬一樣懶,就必定窮困潦倒,連住房都會賣光。
【第8句】:【管他三七二十一】見“不管三七二十一”。
【第9句】:【姜太公使機變——不釣魚兒只釣賢】(歇)機變:機謀,隨機應(yīng)變的計謀。指做事另有好的用意。
【第10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 釋義:佐:助。好鳥看好樹木棲身,賢能的臣子選擇明君效勞。 例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聞?wù)f唐君德勝堯舜,欽文敬武,天下紛紛以有德而伐無德,以有仁而伐無仁。如今望二位大人注意也。
【第11句】:【千虛不抵一實】(諺)指最有說服力的,無過于真實。 也作“干虛不如一實”。
【第12句】:【扳倒龍床,跌了太子】(慣)龍床:皇帝的寶座。指犯了大罪。也指豁出一切,起來造反。
【第13句】:【把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慣)形容用了最大的力氣。
【第14句】:【金榜】科舉時代俗稱殿試錄取的榜為“金榜”。金榜是相對于桂榜、杏榜而言的,沒有前二榜,也不會有金榜,因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是層次遞進的。古代科舉考試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黃榜。桂榜是鄉(xiāng)試錄取舉人的公告榜,因為放榜時正值桂花盛開而得名;杏榜是會試錄取貢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時正值杏花盛開而得名;黃榜則是殿試之后朝廷發(fā)布的錄取進士的公告榜,因該榜用黃紙書寫而得名。黃榜也叫金榜,且有大小之分。小金榜由奏事處進呈于內(nèi),大金榜則由內(nèi)閣學(xué)士加蓋“皇帝之寶”的大印后張掛于外。 大金榜就是通常所說的黃榜。
【第15句】:【人怕丟臉,樹怕剝皮】(諺)人要是丟失了臉面,就無法在人前立足;樹要是被剝了皮,就斷了根和梢的脈絡(luò),無法存活。指人活臉面,絕不可做丟臉面的事。 也作人怕沒臉,樹怕沒皮。 人怕傷面,樹怕剝皮。
【第16句】:【教的言語不會說,有錢難買自主張】(諺)別人教的東西往往難以化成自己的東西說出來,做事貴在自己有主見,不盲從別人。
【第17句】:【處暑后十八盆湯】 釋義:處暑: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八月二十三、四日。湯:指洗澡用的水。處暑以后,還得洗十八天的盆湯浴。指時令雖過處暑,天氣還得再熱一段時間。 例句:八月又作新涼,諺云:“處暑后十八盆湯。”又云:“立秋后四十五日,浴堂干?!?/p>
【第18句】:【搽胭脂抹粉】(慣)胭脂:一種紅色的化妝品,常涂在兩頰或嘴唇上。粉:化妝用的細粉末,多涂于面部。本指用化妝品化妝,比喻掩飾缺點、錯誤或罪行。
【第19句】:【財動人心】(諺)錢財能打動人心,使人改變主意。
【第20句】:【朝士爭榮,宮人妒寵】(諺)朝士:朝里的群臣。宮人:宮里的嬪妃宮女。朝里官員們爭的是名位官爵,妃嬪宮女們爭的是皇帝的寵幸。指在權(quán)勢寵幸集中的環(huán)境里,爭奪與妒忌是必然的。
【第21句】:【頭上有瘡瞞不過剃頭的】(諺)比喻任何事情無法瞞過知情人。
【第22句】:【干姜有棗——越老越好】(歇)干、有:沒有實際意義,為增加音節(jié)的助詞。本指姜越老越辣,棗越老越甜;轉(zhuǎn)指人越老越有經(jīng)驗,辦事越老到。
【第23句】:【跑龍?zhí)住浚☉T)原指傳統(tǒng)戲曲中扮演±兵或隨從的角色。比喻擔(dān)當(dāng)無關(guān)緊要的責(zé)任或做些無足輕重的事情。
【第24句】:【酒中不語真君子】(諺)指能在飲酒時保持從容安靜,不亂說話的,才是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
【第25句】:【一物不成,兩物見在】(慣)見:同“現(xiàn)”。指交易未成,錢物俱在,雙方都沒有受到損失。
【第26句】:【白了尾巴梢的老狼不好打】(諺)尾巴梢上的毛發(fā)白,表明這匹狼已經(jīng)很老,老奸巨猾,不好對付。 比喻歲數(shù)大、經(jīng)驗多的敵人,難以制服。
【第27句】:【當(dāng)面鑼,對面鼓】 釋義:當(dāng)面把話講清楚。 例句:“找文房四寶來!”何大學(xué)問大喊,“咱們當(dāng)面鑼,對面鼓;白紙黑字,立下文書?!?/p>
【第28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慣)拈:取,拿。形容非常懶惰,什么也不干。也形容嬌生慣養(yǎng),什么也干不了。 也作橫草不拈,豎草不抬。 橫草不動,豎草不拿。
【第29句】:【雞多不下蛋,人多吃閑飯】(諺)指人多反而效率差。
【第30句】: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第31句】:【醫(yī)不自治】見“盧醫(yī)不自醫(yī)”。
【第32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釋義;比喻虛心好學(xué),多向人請教,學(xué)到的知識就多。 例句:俗話道:“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往后兒,你要注意隨時隨地向認字的人們學(xué)習(xí),多認些老師。
【第33句】:【半夜里不見了槍頭子——攮到賊肚里】(歇)攮:用刀槍刺,諧“囔”(拼命地往嘴里塞食物)。本指槍頭子刺到賊肚子里,轉(zhuǎn)指東西被吃到賊肚子里。用于責(zé)罵人。
【第34句】:【耍死狗】(慣)指使用無賴手段,放刁、撒潑,故意搗亂。 也作耍無賴。 耍賴皮。
【第35句】:【毛褳口袋倒西瓜——一會兒就倒完】(歇)毛褳口袋:用毛藍色厚布或麻布制成的口袋,長方形,農(nóng)家常用來裝麥子等糧食。倒:本指傾倒,轉(zhuǎn)指傾訴。形容人說話痛快,一口氣全說出來。 也作“毛藍口袋倒西瓜——一口氣倒個干凈”。毛藍:比藍色略淺的顏色。
【第36句】:【城隍廟里的菩薩——人造的】(歇)造:本指塑造,轉(zhuǎn)指捏造、編造。指某些話語或事情是人編造出來的。
【第37句】:【三十過,四十來,雙手招郎郎弗來】(諺)弗:不。過了三十歲,就是四十歲,這時候即使不講條件嫁出去也很困難。指女子一過適齡時期就很難找到如意丈夫。
【第38句】:【滿招損,謙受益】此俗語淺顯易懂,自滿會招來損害,謙遜會有諸多益處。 此俗語源自《尚書·大禹謨》。相傳遠古時代,“苗”這一偏遠部族不服中原統(tǒng)治,舜帝命禹率軍征戰(zhàn)。禹雖然極力鼓舞士氣,但三旬之后,苗部族仍然未被征服。一個名叫益的人提建議說:“只有德行才能感動上天,天運是不可違逆的。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天道。至誠可以感神,更何況一個苗部族!”禹表示贊同,接著就班師回朝了。 正是由于堅持“滿招損,謙受益”的信條,堯舜禹三代成為中國社會形態(tài)的典范。毛澤東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化用了“滿招損、謙受益”,并賦予它全新的內(nèi)涵,也成了至理名言。
【第39句】:【多得不如現(xiàn)得】(諺)多得:得利多多。沒有兌現(xiàn)的多得,不如現(xiàn)錢到手的少得。指凡利益或金錢,只有到手的才是真正可靠的。
【第40句】:【核桃大的字,沒有認得一巴掌】 釋義:諷剌人不識幾個字。 例句:這隨你選好了,不論教啥子,我本家都不管的,他黃昏子,核桃大的字,沒有認得一巴掌。
【第41句】:【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 釋義:山雨到來之前,滿樓都是呼嘯的大風(fēng)。比喻重大事件發(fā)生前一派緊張情勢。這是許渾《咸陽城東樓》詩句。 例句:真是“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好像解放軍解放石家莊的戰(zhàn)斗馬上就要打響了。
【第42句】:【朝天辣椒獨頭蒜,黃毛丫頭最難辦】(諺)黃毛丫頭:未成年的少女。角兒朝天的辣椒和不分瓣的蒜頭,味道最辛辣,就好比不太懂事的黃毛丫頭一樣,最難對付。
【第43句】:【過年的皇歷沒用場】見“隔年的黃歷不管用”。
【第44句】:【張家長,李家短】“張家長,李家短”這一俗語意思是特指那些喜歡說閑話的人。與張家李家并無關(guān)連,如同張冠李戴、張三李四一樣,都是一種借代。但在源頭上與張家李家并不是一點瓜葛也沒有,“張家長,李家短”就源自張獻忠與李自成。 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quán)后,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quán)雙雄并峙,互爭雄長。 在民間流傳有“張家長,李家短”的俗語,張獻忠為此很欣喜,認為這句話是在說自己的實力很強大,能長久。李家的戰(zhàn)斗力不行,是短命的,預(yù)示著自己必將戰(zhàn)勝李自成,取代明朝坐上皇帝寶座,因而樂不可支。其實這只是張獻忠的一廂情愿罷了。歷史便是最好的證明,事實上張家李家都不長,張獻忠一天皇帝也沒做上,李自成只做了四十多天的皇帝。
【第45句】:【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還有一個一字之差的反版:“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卻截然相反,這是怎么回事呢?看看它的來龍去脈、發(fā)展變化就清楚了。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源自元代馬致遠《漢宮秋》一折:“教他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無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 那么,它是怎樣由“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變成“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的呢? 儒家認為,謙謙君子應(yīng)該“溫良恭儉讓”,應(yīng)該“己所不欲,先施于人”。而“無毒不丈夫”這一俗語顯然與儒家的君子標(biāo)準(zhǔn)相抵觸。產(chǎn)生這樣反叛儒家道德準(zhǔn)則的俗語是需要有一定的社會思想文化基礎(chǔ)的,而元代平民社會中便具有這種基礎(chǔ),因此“無毒不丈夫”這個俗語能夠得以生存并被廣泛使用。 后來人們用正統(tǒng)的儒家道德觀念去改造這個俗語,結(jié)果是“毒”通過同音替換的方式被曲解為“度”,為了與“度”對偶,“恨”被換作“量”,“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訛變?yōu)椤傲啃》蔷?,無度不丈夫”。但由于“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生命力太強大,影響太深,結(jié)果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應(yīng)該有肚量,有志氣有作為的人該狠毒時就要狠毒,像電視連續(xù)劇《水滸傳》主題歌唱的那樣“該出手時就出手”。 經(jīng)過改造的“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境界雖高,使用率卻遠不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原因是高處不勝寒。
【第46句】:【在山靠山,在水靠水】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第47句】:【打蛇先打頭,擒賊先擒王】 釋義:比喻打擊壞人或敵人要先打擊為首的。 例句:常言說:打蛇先打頭,擒賊先擒王。只要將山大王拿住,一切就好辦了!
【第48句】:【信忌紅字】書信沒有用紅筆來寫的,這是為什么呢?人們歷來有個說法,叫“丹書不祥”。所以,人們忌用紅筆寫信,認為收到紅筆寫的信很不吉利。 其實,這不能算迷信,而是有深刻的文化歷史背景。 所謂“丹書”,在三種情況下使用。第一是古代統(tǒng)治者為了便于自己的統(tǒng)治,托言天命,捏造所謂的“天書”,用丹筆書寫,故稱“丹書”。第二是帝王頒發(fā)給功臣的一種證件,也用紅筆書寫。從文物中可以找到皇帝書寫的文件許多是用寶貴的朱砂寫成的。第三是古代用朱筆記錄罪犯徒隸的名籍。原來,古代罪人名冊要用紅筆書寫。直到現(xiàn)在處以極刑的罪犯名字都要用紅筆打叉或在名字下面畫杠,這種做法是古代處理罪犯的遺跡。 以上三種情況,都對老百姓的心理產(chǎn)生了影響。皇上假托天命,寫的文書稱丹書,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誰敢模仿冒犯,這是其一。罪犯的名冊用紅筆來寫,處斬死刑犯人要把罪犯的名字打上紅叉,老百姓對死看做是不吉利的事,何況被打上紅叉處斬的死囚犯呢,更是避之不及,這是其二。以上兩種原因產(chǎn)生了對老百姓的心理影響,因此,人們忌用紅筆寫信是有道理的。
【第49句】:【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 釋義:量:衡量。相:察看。不能根據(jù)人的外表評定人,對人低估。“人”又作“凡人”。“海水”又作“?!薄?例句:朱先生可不能小看他,林蕩元比耗子還精?!昂K豢啥妨?,人不可貌相”,別看他裝出那副寒酸相。
【第50句】:【人直有人和,路直有人行】(諺)為人正直,自有人來親近你,擁護你;道路平直,人就樂于在上面行走。指正直的人,總是人們樂見的。
【第51句】:【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釋義:比喻壞人本性不會改變。也比喻本事強的人到哪里都吃香,無能的人到哪里都吃虧。“行”又作“走”。 例句:馮貴堂滿心歡喜,心里想:“可見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認識金子的人,漫沙荒野里會拾到金子;不認識金子的人.滿地黃金走,兩眼黑糊糊,我這算碰上朋友了!”
【第52句】:【割不斷的親,打不斷的鄰】見“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
【第53句】:【過河拆橋】“過河拆橋”這一俗語用來比喻達到目的后,拋棄曾經(jīng)幫助過自己的人,屬于一種忘恩負義、晶行不端的行為。典出元朝。 《元史·徹里帖木兒傳》記載,元順帝至元元年,朝廷首議罷科舉。參政許有壬是科舉出身,因此堅決反對。太師伯顏大怒,第二天在崇天門宣讀罷科舉的詔書時,專門讓許有壬做了聽詔的班首。許有壬害怕招致禍患,于是勉強答應(yīng)了。治書侍御史普化譏笑他說:“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弊源速x予“過河拆橋”新的含義,至今未變。
【第54句】:【說曹操,曹操就到】 釋義:比喻說著誰,誰正好就來了?!罢f”又作“說起”?!熬偷健庇肿鳌暗健薄ⅰ皝砝病?。 例句:姚殿臣笑著說:“你看,說曹操,曹操就到。魏華呀,這就是大隊副書記何石頭同志?!?/p>
【第55句】:【兩軍相遇勇者勝】(諺)兩軍交戰(zhàn),到了狹路相逢的時候,只有勇猛無畏者才能取得勝利。指常規(guī)戰(zhàn)斗憑智謀,狹路相逢靠勇猛。 也作兩強相遇,勇者為勝。 狹路相逢勇者勝。
【第56句】:【看著魚兒下罩】 釋義:比喻看準(zhǔn)了再下手。 例句:小梅又安頓給崔骨碌:“聽說張金龍常到你們這兒來,要是有機會,把這個鐵桿漢奸—塊兒抓住,那就更好了。反正看著魚兒下罩,你瞧著辦吧!”
【第57句】:【看見一點云彩毛毛就躲雨】(慣)比喻聽到一點兒消息或傳言就信以為真,趕緊采取措施。
【第58句】:【書生治兵,十城九空】(諺)只有書本知識而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人領(lǐng)兵作戰(zhàn),十座城池就有九座守不住。指書生領(lǐng)兵打仗,非遭慘敗不可。
【第59句】:【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諺)橫:蠻橫不講理。愣:傻呆,反應(yīng)遲鈍。蠻橫的人害怕不懂事的人,不懂事的人又怕拼命不怕死的人。指只有不怕死的人是最惹不起的。
【第60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61句】:【三姑六婆】“三姑六婆”通常比喻不務(wù)正業(yè)的婦女。關(guān)于三姑六婆的來歷,最早可追溯到明代。 明代有個叫陶宗儀的學(xué)者,他著的《輟耕錄》第十卷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牙婆(販賣人口的婦女)、媒婆、師婆(女巫)、虔婆(鴇母)、藥婆、穩(wěn)婆(指生婆)也?!鼻宕≌f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說《鏡花緣》中有這么一段文字:“林之洋道: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jīng)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 這里把三姑六婆用作貶義。如果把三姑六婆單拆開來看,其成員可謂有好有歹。媒婆和生婆在以前誰也離不開。
【第62句】:【女士優(yōu)先】在社交場合,我們常常聽道“女士優(yōu)先”的話語,如開場講話說“女士們、先生們”。女士優(yōu)先,不是中國首先發(fā)起,而是從西方引進。 “女士優(yōu)先”的原則起源于歐洲中世紀的騎士之風(fēng),是傳統(tǒng)的歐美禮節(jié)的基礎(chǔ)。它主要適用于成年的異性進行社交活動之時。 “女士優(yōu)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場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義務(wù)主動自覺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尊重婦女,并且還要想方設(shè)法、盡心盡力地去為婦女排憂解難。倘若因為男士的不慎,而使婦女陷入尷尬、困難的處境,便意味著男士的失職。人們一致認為,唯有如此這般的男子,才會被視為具有紳士風(fēng)度。 國際社會強調(diào)“女士優(yōu)先”的原則,主要原因并非因為婦女是弱者,需要同情、幫助和保護,而是認為婦女是人類的母親,對婦女處處給予優(yōu)待,是對母親的尊重和感恩?!芭績?yōu)先”原則還要求在尊重、照顧、體諒、關(guān)心、保護婦女方面,男士們對所有的婦女都一視同仁,而不是只對貴族婦女。
【第63句】:【一腳踩不死個螞蟻】(慣)形容人走路慢悠悠的。
【第64句】:【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諺)輔:頰骨。車:牙床。頰骨和牙床是相互依存的;缺了嘴唇,牙齒就沒了遮攔。比喻相互依存的兩方,一方滅亡,另一方必難幸存。 也作“唇亡齒必寒”。
【第65句】:【下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見“出的牛馬力,吃的豬狗食”。
【第66句】:【冤家路窄】(諺)指仇人往往相遇,想避也避不開。也指心里討厭的人總?cè)菀着鲆姟?也作冤家路窄,狹路相逢。 冤家路窄,在劫難逃。
【第67句】:【餃子】“餃子”,在我國是流行最廣頗受歡迎的一種食品,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餃子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來自民間傳說,一是來自文字記載,各自成趣。 先說民間傳說。古時候,一位叫蘇巧生的御廚技藝高超,一年臘月二十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夜里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樣菜,即可回去與家人團聚了。翌日,蘇巧生正為如何做好最后一樣菜發(fā)愁時,突然看到案子上有余下的羊肉和菜,便將其混合剁碎,擱上調(diào)料,用白面包了許多小角角,置于鍋里煮熟,奉給皇上。誰知皇上食后龍顏大悅,忙問:“此乃何菜?”蘇巧生脫口而出:“角食也。”是他發(fā)明了水餃。之后,民間便流傳過年包角食吃的習(xí)俗,這就是過年包餃子的由來。 再說文字記載。餃子始于先秦,源于餛飩。據(jù)《通雅·飲食》記載,餛飩因渾氏、屯氏兩人發(fā)明而得名。當(dāng)時的餛飩,“形如偃月”,也就是像彎彎的月亮。這種餛飩就是原始的餃子。現(xiàn)珍藏在故宮博物院里新疆吐魯番唐墓中出土的幾只古代餃子,形狀就似偃月。 在唐墓中出土實物水餃,證明水餃歷史比較悠久。宋代開始有“賀歲吃角子”的風(fēng)俗。北方人稱“角”為“交”,故而叫餃子。賀歲吃餃子取意“更歲角子”。這一風(fēng)俗一直延續(xù)至今,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餃子,必不可少。 常言道“初一餃子初二面”。明代餃子別稱“餃餌”、“粉角”、“扁食”等。 張自烈《正字通·食部》:“今俗餃餌,屑米面和飴為之,干濕大小不一?!?可見,當(dāng)時的餃子同現(xiàn)在的制法和品種已很相似。
【第68句】:【當(dāng)墊腳石】(慣)比喻充當(dāng)別人借以向上爬的工具。
【第69句】:【老虎跟著貓學(xué)藝】 釋義:民間故事說,老虎拜貓為師學(xué)藝,當(dāng)它學(xué)會一些本領(lǐng)以后,就想吃掉貓,幸虧貓還沒把上樹的本領(lǐng)教給老虎,才得以上樹脫險。比喻忘恩負義,學(xué)會了本領(lǐng)反過來加害于傳授者。 例句:孫大伯磕了煙灰,把煙管吱吱地吹了兩下,又指著虎子說,“小伙子呀,咱先說明白——我怕你老虎跟著貓學(xué)藝,最后要吃你孫大伯吶!”
【第70句】:【打柴的不跟遛馬的走】(諺)遛馬:拉著馬散步,讓馬在緊張的奔馳之后舒緩筋骨。指打柴的和遛馬的根本走不到一起。比喻人窮富不同,不能相隨。
【第71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釋義:把恥辱當(dāng)光榮。 例句:“哈哈哈!”幾個小青年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竟張著嘴樂開了。
【第72句】:【扯下水】見“拉下水”。
【第73句】:【膽小不得將軍做】(諺)膽小怕事的人做不了將軍。指只有膽量大的、敢作敢為的人才可以領(lǐng)兵打仗。也泛指膽小的人成不得大事。 也作膽小的得不了將軍位。 膽大做將軍。
【第74句】:兩個分力的尖角越小,合力越大:一個集體團結(jié)越緊,攻關(guān)力越強。
【第75句】:【八月一聲雷,遍地都是賊】 釋義:舊謂陰歷八月響雷,主災(zāi)年,多盜賊。 例句:八月:此月雷聲不宜有。諺云:“八月一聲雷,遍地都是賊。”
【第76句】:【省錢易飽,吃了還饑】(諺)易:換來。圖省錢吃不耐饑餓的飯食,一會兒就餓了,還得吃。比喻做事只在表面上應(yīng)付,最終解決不了問題。
【第77句】:【首級】《三國演義》描寫張飛勇猛“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首級”中的“首”本義是頭,可為什么又被稱為“首級”呢? 這與古代的軍級制度有關(guān),它源于秦國的商鞅。商鞅到了秦國,實行了變法,在軍事領(lǐng)域確立了一套新的軍級制度,以取敵人頭顱的數(shù)目作為評定爵位的基礎(chǔ)和依據(jù)。新制度規(guī)定:每斬獲一個敵人頭顱,士兵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shù)個。斬獲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越高,最高可至二十級。因為一首對一級,因而久而久之,人們就將頭顱稱為“首級”了。 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對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當(dāng)時的規(guī)定,如果一個士兵在戰(zhàn)場上獲得兩個敵人首級,那么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為自由人,他做奴隸的妻子也可以轉(zhuǎn)為平民。而且,如果父親戰(zhàn)死沙場,他的功勞可以由兒子繼承。這無異于一人拼命,全家受益,因此極大提高了秦軍的戰(zhàn)斗力。 秦國的強大,與商鞅的這些制度有直接關(guān)系。到了北宋,廢除了首級制度,但“首級”這個詞卻保留到了今天。
【第78句】:【亂成一鍋粥】(慣)形容秩序非常混亂。 也作亂成一團。 亂成一團麻。
【第79句】:【出家】“出家”為佛家語,是梵文“波吠爾野”的意譯。也有的譯為“林居者”,指離開家庭生活到寺廟里修行。源于印度吠陀時代和婆羅門教的遁世制度,佛家也采取了這一制度。 那么,中國何時有了“出家人”?這種做法自佛教傳人中國就開始了。據(jù)宋趙令時《侯鯖錄》卷一記載:“漢明帝聽陽城侯劉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濟陽婦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庇纱丝芍?,我國古代第一個出家的男性是漢明帝時期陽城侯劉峻,第一個出家的女性是濟陽(今山東濟陽)女子阿潘。 出家有多種形式:如心出身不出,這指的是在家學(xué)佛;身出心不出,雖然走出原來的家庭,但對于名利仍然戀戀不舍,實則沒有出家;身心俱人空門,割除了一切世俗欲念,開始真正修行。一般意義上的出家修行,要和原來家庭脫離一切關(guān)系,不再有任何瓜葛。按照《增一阿含經(jīng)》要求:剃除須發(fā),連姓名也不能要了,依照釋門排序,重新取一佛家名號,開始與俗家完全不同的生活。
【第80句】:【伏天吃西瓜,藥物不用抓】(諺)伏天:三伏天,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jié)。熱天吃西瓜,可以解暑去病。 指西瓜不僅能消暑解渴,而且有益于健康。
【第81句】:【新官上任三把火】此語比喻新上任的官員總是要先做幾件有影響的事,以顯示自己的才能和膽識,與“下馬威”異曲同工。 這個俗語源于三國時期的火戰(zhàn)。據(jù)《三國演義》所描述,諸葛亮27歲出山當(dāng)了劉備的軍師,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連續(xù)三次用火攻戰(zhàn)勝曹兵。第一次火燒博望坡,使十萬曹兵所剩無幾;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萬人馬幾乎全部覆沒;第三次諸葛亮借來東風(fēng)火燒赤壁,號稱83萬的曹兵慘敗,華容道隨曹操逃出去的僅剩十八騎。這“三把火”使諸葛亮名聲大震。當(dāng)時,人們把這三把戰(zhàn)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引申為“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82句】:【河狹水急,人急計生】(諺)河身狹窄,水流就必定湍急;同一道理,人到急處,為形勢所迫,就會生出奇計來。指情勢危急時會逼出應(yīng)急的奇謀。 也作“河狹水緊,人急計生”。緊:湍急。
【第83句】:【口甜如蜜缽,心苦似黃蘗】(慣)黃蘗:即黃檗,一種喬木,木質(zhì)堅硬,樹皮可入藥,味苦。指人嘴上甜言蜜語,心地卻非常狠毒。
【第84句】:【駱駝擱在橋板上——兩頭無著落】(歇)兩頭:本指駱駝的頭和尾,轉(zhuǎn)指雙方、兩方面。著落:本指落在地上,轉(zhuǎn)指落實。指兩頭都落空,或兩方面都不落實。
【第85句】:【人靠飯,鐵靠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諺)人要有精神,靠的是飯食,好比鐵要有硬度,靠的是有鋼一樣。指人的生命是靠飯食維持的,一頓不吃飯也不行。 也作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累倒樁。 人是鐵,飯是鋼,三天不吃軟丁當(dāng)。
【第86句】:【狗逼急了跳墻,馬逼急了趵蹄】(諺)趵:踢。比喻人逼到急處,就會失去理性控制,什么事也能干得出。 也作“狗急了跳墻,兔子急了咬人”。
【第87句】:【鷺鷥不吃鷺鷥?nèi)狻浚ㄖV)鷺鷥(lusT):又名白鷺,長腿直嘴,捕食魚蝦等。指同類不相殘或同行不互相傷害。
【第88句】:【恨不得生出一百張口來】(慣)形容被人懷疑,急切想分辯清楚。 也作“恨不得長出一百張嘴來”。
【第89句】:【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諺)指希望中的多數(shù),不如實際據(jù)有的少數(shù)。 也作“樹上十鳥,不如手握一只”。
【第90句】:【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蛟龍】(慣)形容本領(lǐng)過硬,勇猛非凡。
【第91句】:【人作千年調(diào),鬼見拍手笑】(諺)調(diào):謀劃,打算。人生不過幾十年,卻要作千年的謀算,其愚妄連鬼也會拍手譏笑。指人生苦短,只可做最切實際的事,莫作無聊的空想。
【第92句】:【丁是丁,卯是卯】(慣)?。禾旄傻牡谒奈?。卯:地支的第四位。丁卯不能混為一談。一說丁卯諧工藝制作中的“釘鉚”。釘,榫頭;鉚,鉚眼兒。釘和鉚的尺寸錯了,器物便安裝不成。形容對事認真,一絲不茍,毫不含糊。 也作“釘是釘,鉚是鉚”。
【第93句】:【屁股沉】(慣)指不管到哪兒,坐下就不走了。
【第94句】:【兒大不由爺】(諺)爺:父親。兒子大了,凡事自作主張,不由父親作主。指兒女長大成人后自立自主,父母不必再干預(yù)。 也作兒大不由娘。 兒大母難專。專:專斷。 兒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
【第95句】:【耗子拉木锨——大頭在后】見“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面”。
【第96句】:【長木匠,短鐵匠】(諺)指木匠下料,總要留長點,長了可以裁短;鐵匠打鐵,總要留短點,短了可以鍛長。比喻做事必須留有余地,以便從容處理。
【第97句】:【北辰三夜,無雨大怪】 釋義:指半夜三更北天閃電定有大雨。 例句:夏秋之間,夜睛而見遠電,俗謂之熱閃。在南,主久睛。在北,主便雨?!遍W俗謂之北辰閃,主雨立至。諺云:“北辰三夜,無雨大怪”,言必有大風(fēng)雨也。
【第98句】:【家常飯,粗布衣,知寒知暖自己的妻】(諺)家常飯吃得飽,粗布衣穿著暖;自己的妻子最能知熱知冷,體貼入微。指不要羨慕山珍海味,不要貪圖綾羅綢緞,更不要眼熱那些妖艷的女色。 也作“家常飯,粗布衣,知熱知冷結(jié)發(fā)妻”。結(jié)發(fā)妻:原配妻。I
【第99句】:【天下官管天下事】(諺)天下:國家。國家設(shè)置官員,就是讓他們管理國家事務(wù)。指盡職盡責(zé)管理國家事務(wù),是官員的本分。
上一篇:經(jīng)典家風(fēng)家訓(xùn)文案文案【501】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