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千年的守望,一次擦肩,也許前世,我只是佛前的蓮花臺,靜靜的等你來焚香。禪心靜渡,裊裊回旋,朦朧的眼簾,曼妙的身姿,于阡陌紅塵,天涯也咫尺,默默感念這一份深情厚意,靜待一樹花開,心湖蕩漾,嫣然含笑,靜默涵芳。
【第2句】:無相性者,一切諸法但名言所顯,白性無相貌放,名無相性。無相有三種:假名相、法相、無相相。……離三種相,故名無相。(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六十一
【第3句】:無義不誠信,欺妄好斗爭,當知遠離此,近愚與罪多。仁賢言誠信,多聞戒行具,當知親附此,近智誠善多。《法句經》卷下,道利品
【第4句】:【天天禪語】透明:水具備透明的特質,心的本質也是透明與光明。猶如鏡面能映照萬物,水晶能折射各色光芒。
【第5句】: 稍有點本事就到處夸耀的人容易遭人恥笑。真正展示教養與才華的自 我表現絕對無可厚非,只有刻意地自我表現才是最愚蠢的。“花要半開,酒 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艷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敗 的開始。
【第6句】:大菩提心本性清凈,一切眾生無智翳眼,以不信故,謂為不凈。“四十華嚴”卷三十六
【第7句】:天下、國家、社會、家庭之所以不得太平、安寧、和睦,皆因人人只知爭取生存,而不探究生存的真諦。
【第8句】: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法句經》卷上,述千品不顧身命,唯愿勤修一切智道。《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第9句】:倘若我們讓心靈得到凈化,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放下一切瑣事,以真心去發現真我,我們就會發現,佛其實離我們并不遠,佛就在我們身邊,在一切蘊含著真善美的事物中。
【第10句】:了達身、語、心、業自性皆無所得,由是得與真言行相自性相應,非智所覺,非心所現。《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一
【第11句】:不必強求完美,要豁達地對待人生。我們什么時候能看清和正確對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就是對生命有真正信心的時候。
【第12句】:在生活中保持一分警醒,隨時觀察,隨時覺知,看見好的事物好的現象,學會隨喜,給他人一分鼓勵,給自己一分認定;看見不好的場景和人事,馬上要覺知那是自我內心的投射,要生慚愧心,福人眼里看不到不好的東西,一旦看見就要懺悔反省,為明天后天要看到好的東西做準備。
【第13句】:虔誠之心,不分大小。從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到人的真心,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不管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有一顆至誠的心,因為只有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14句】: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于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7經
【第15句】:自由是心靈的后花園,而禪定是打開花園大門的鑰匙。禪定修行,正是為了打開智慧的禪門,獲得自由輕盈的人生。
【第16句】:在覺醒者的眼里,每個人都是珍貴的,且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覺醒的潛能和本質。所謂接受自己的陰影,就是要愛上你自己。當你真正開始愛自己,你才能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自己:活著不要違背自己本心。
【第17句】: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后悔是一個人做了錯事之后正常的心理狀態,但是,后悔過度,就會變成一種心理負擔。對生活計較太多,就會深陷后悔的陰影之中。
【第18句】:以戒凈故得心凈;以心凈故得見凈;以見凈故得疑蓋凈;以疑蓋凈故得道非道知見凈;以道非道知見凈故得道跡知見凈;以道跡知見凈故得道跡斷智凈;以道跡斷智凈故,世尊施設無余涅槃。《中阿含經》卷二,《七車經》
【第19句】:人活在世上,總要有所承擔,所謂恪守本分不過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該做之事,無非是合于倫理、不悖法律,即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助長個人身心而又不損害他人利益;不該做的事情則與之相反。
【第20句】:接受自己的年齡,也接受這個年齡的愚昧、限制和快樂,這是最理想的生活,總有一天,時間會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的。
【第21句】:快樂在于找到內在的純粹和自由,快樂不是費盡心機計算出的結果,而是一個無心而求的美好過程。
【第22句】:看淡人間煩惱事,只向心中覓清涼。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綏,寡欲則剛。
【第23句】:【禪心】生病的人往往諱疾忌醫,就像是自己身上的一塊傷疤害怕被別人揭露出來一樣。而人們最不愿意表露出來的事物,卻往往正是自己的致命傷。這是人之天性,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倘若刻意隱藏自己的缺點,時時害怕被別人議論,不但自己整天活在遮遮掩掩中,而且萬一事情敗露難免惱羞成怒最后釀成惡果。
【第24句】:快樂與不快樂完全由我們站在什么角度去看而決定。獲得,是幸運還是 災難,也完全可以由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它而決定。世事無常,學會調整自己 的心多往積極、樂觀、陽光處想,無論我們遇到怎樣的事,處在怎樣的境 遇,都一樣能活得自在而快樂。
【第25句】:平等:無分美丑善惡,蕓蕓眾生都平等得到水的滋潤。無分高低凹凸,自然環境都平等得到水的滋養。所以水對蕓蕓眾生與自然環境的利益是平等的。
【第26句】:若以造罪者即是“我”,不僅懺悔無力,還很可能造成心靈的壓抑,人格的扭曲,精神上的創傷及病障。一般人為了自我保護,便本能地回避罪、遺忘罪,但這并不是解決的辦法。唯有跳出罪的魔圈,才談得上真懺悔,真平安,真清凈,真慈悲。這只有念佛,仰靠佛力才能,所以善導大師說:“念念稱名常懺悔。”
【第27句】:學會在生活里運用禪法,容納別人的失誤,化解自己的戾氣。聽一聽風來的聲音,品味別人的智慧。禪也是機緣,生活在這滾滾紅塵中,無處不禪。宰相肚里能撐船,這句話你一定能懂。
【第28句】:放不下的原因有三:一、不認識執著的過患;二、即使認識,也不相信;三、即使相信,也不愿意斷除。若能體認到殺生會導致多病短壽,并墮地獄,就會放得下殺生;若能體認到邪淫會導致家庭矛盾,并墮近邊地獄,就會放得下邪淫;若能體認到偷盜會導致財物貧困和福報減少,并墮餓鬼道,就會放得下偷盜。
【第29句】:“非寧靜而無以致遠。”諸葛亮如此告誡幼子。靜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是大胸襟,也是大覺悟,非絲非竹而自恬愉,非煙非茗而自清芬。
【第30句】: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發教化眾生心者,犯輕垢罪。《梵網經》卷下
【第31句】:生命是無常的,這給我們提供一個改造生命、解脫生命的機會;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變的東西了。
【第32句】: 一群人見一個鬼匆匆趕路,就奚落他:又要趕到哪個有錢的 人家投胎呢?鬼邊走邊搖頭,我正忙著為你們辦簽證呢,死到臨頭了 還想著錢。話音剛落,一陣陰風吹過,那群人不見了,地上都是白花 花的票子。鬼嘆息道:看他們掙那么多錢有什么用,再多的錢最終都 不過買一張死亡簽證而已。
【第33句】:【禪語感悟】我們平時還是應該靠自己的努力去 修得一把傘用以自度,因為沒有人會給你送傘。自傘自度,自性自度,求 人不如求己。
【第34句】: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圣賢。心不離境,是智慧的作用,心不隨境,是禪定的工夫。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門,沒有外面的鎖,只有里面的閂。別人在外面怎么使勁踹,都不如里面自己輕輕一撥。
【第35句】:人生難得糊涂。所謂糊涂,不是不明事理,而是表面糊涂、內心清明的大智若愚。
【第36句】: 這里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并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而是 要善于化解外界帶給我們的壓力與束縛,使自己的心態保持平和、坦蕩。
【第37句】:世上的道理都是一生萬、萬化一,只要抓住一個最本質的東西,以之觀察萬事,無不相合;觀察萬千現象,最后看清了,理出頭緒了,無非是一個最本質的東西。抓住了吃飯的本質,應用到生活的各個層面,無不靈驗。
【第38句】:誠實、公正、堅定、慷慨。誠實、自制、慷慨、忍耐。《經集》第青樹林,第十章《林主夜叉經》
【第39句】:如來雖為一切眾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何以故?有所說者名有為法,如來世尊非是有為,是故無說。《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嬰兒行品
【第40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禪定無煩惱,心如蓮花開。很多時候,我們視為刻骨銘心的記憶,而別人卻早已忘記,與其糾結于心,不如看淡,看輕。平凡是一種清淡得讓自己陶醉的人生。生命即使沒有轟轟烈烈也無后人之仰慕,卻無不讓人感到一種生存的神圣與尊嚴。
【第41句】:大地。極兇大惡,莫過于自我心中的煩惱賊;它常在我們毫無防備之下,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
【第42句】:見解名悟,聞解名信。信解非真,悟發信謝。理數自然,如果熟自零。(東晉)竺道生《注維摩經》
【第43句】: 宣化上人開示:“輕易地發怒,這在大多數情況下不但不能解決問題, 反而惡化了沖突,得不償失。惱怒是片刻的瘋狂,你應該控制住情感,否 則情感就會控制你。”所以,當你想發怒的時候要盡量克制自己!不要動 不動便怒不可遏,而應當平靜處理問題。要像消防隊員一樣,用冷靜把火 澆滅。
【第44句】:真正的英雄,并不是能打敗敵人的人,而是能降伏煩惱的行者。打敗敵人,只是一時的戰勝。降伏煩惱,才是永恒的勝利。打敗敵人其實會制造更多的敵人,降伏煩惱等于徹滅一切,也戰勝一切。
【第45句】:要想領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見,必須先排除以前產生的種種雜念、妄想和偏見。智慧點請侍者不開悟,所以辜負了國師。我們不敢相信自己的實力,只是停留在原來的層次上,故步自封,是不是也辜負了我們自己呢?
【第46句】:學習是一生的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要永續學習。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習奉獻,學習利人,學習尊重異己,學習共生和諧。(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47句】: 有人問行者:兩個人原本相愛,但由于雙方都看得緊,最后 反而分開了,這是為什么?行者答:愛情就像一把細沙,抓得越緊它 一定流得越快。此人又問:那要怎樣才能使愛情長久?行者答:將它 捧在手里吧,不要擠壓它,恢復它原有的狀態。除非松開手指,否則 沙子是不會自己流失的。
【第48句】:有些人常問:“算命有用嗎?”師言:“命理是有的,但不能迷信。一般人所說的命運或運氣就是佛教所說的業力,既然相信業力,自然就會有命理。但是,佛教有一句名言:一切唯心造。’凡夫受命運所操縱,圣人卻能操縱自己的命運。”
【第49句】:世間之人無知無信,常與諸根而為奴仆,唯見掌中,不觀大利,易事不修,難者恒作。《大寶積經》卷五十七,佛為阿難說處胎會
【第50句】: 堅持是一種敞亮,堅持是一種美麗,堅持是一種德行。朝霞 的堅持畫出世界的七彩,晨風的堅持吹散夜晚的黑暗,鳥鳴的堅持唱 響希望的旋律。向早晨學習堅持,在堅持中追求光明,在堅持中發現 大美,在堅持中修煉德行。因為懂得了堅持,我的靈魂和早晨同行, 我的生命和早晨同在。朋友,要堅持!
【第51句】:世界上的事情本來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別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們要離相而證性,這樣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第52句】:【惜言如金勿妄言,妙語美言要踐行】1.空話易說不易做。2.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3.禍從口出請慎言。4.記著再有理,也不要惡語傷人,傲慢無禮。
【第53句】:人們生活在無常的世界里,隨因緣遇合,每天的遭際和自己的心情各不相同,快樂和痛苦,幸運與不幸都是隨因緣而生,如同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一樣,該來時就來了,該去時就去了。但人們不能接受這自然的變化,渴望快樂,討厭痛苦,因此倍感痛苦;歡迎幸運,拒絕不幸,因此加倍不幸。
【第54句】:各種能量形式互相轉換是有方向和條件限制的,能量互相轉換時其量值不變,表明能量是不能被創造或消滅的。
【第55句】:【天天禪語】少欲,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知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富裕;愛心,才是人生最好的良伴;智慧,才是人生最好的明燈。幸福與快樂不存在于外境,而來源于內心的寶藏。如果你想獲得真正的幸福與快樂,不要向外找求,應當從內心中發揮與挖掘。
【第56句】:本欄目將佛家智慧一一呈現于你的面前,用佛的智慧凈化你疲憊的心靈,盡除你內心的疑惑,挖出你心中的魔孽,滋潤你的心田,使你擁有一顆佛心。
【第57句】:若于一法能正守護,則于一切能正守護。若于一法不能守護,則于一切不能使守護。云何一法?謂眾生心。《本事經》卷五
【第58句】: 天空飄著細雨,我知道云層的背后就是朝陽,霧蒙蒙的遠方 有你的身影。鳥兒依舊鳴囀,時而在空中穿梭,雨絲在羽毛的邊緣輕 輕滑落。信念就是你的羽毛,希望是一把撐開的傘,在雨霧中飄過, 向著朝陽的彼岸。雨是人生的一道風景,是彩虹的前奏,陽光的旅 伴。若我是風雨,朋友,你就是彩虹和陽光!
【第59句】:【禪意人生】①快樂,不在繁華熱鬧中,而在內心的寧靜里;②煩惱,不在謹言慎行中,而在人我的是非里;③大道,不在花團錦簇中,而在平凡的追求里;④志向,不在西風戰馬中,而在平生的格局里;⑤境界,不在詩情畫意中,而在平常的心態里;⑥胸襟,不在奇山大水中,而在平與的智慧里。
【第60句】:那時了凡先生還不知道《了凡四訓》,更不知道袁了凡,但后來當他讀了《了凡四訓》這本書,發現他們的命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后,便從此自號了凡先生,并創立了凡心齋坊廣布善緣。也正是這份特殊的緣遇,在后來的了凡公益讀書會上他大力推廣學習《了凡四訓》,引來無數愛好國學的同仁匯聚心齋坊。
【第61句】:相逢一笑即是養心第一良藥,愁上眉梢即是自殺第一利刃。貪心過海無足時,過眼浮云又笑誰?知足人方作富中富人,脫俗客堪稱貴中客。無事人才是好人,平常心方算好心。
【第62句】: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路有多寬,心就有多寬。如果無路可走,無處可去,被逼到墻角,不怨他人,只怪自己心窄。
【第63句】:【禪修問答】問:禪師,命運是注定的嗎?可以改變嗎?答:對于一個普通人,命運可說是注定的;但佛教說命運可以改變;想改變必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及行為,比如只為自己打算,改考慮別人感受;小心眼,改大氣;挑剔,改寬容;嫉妒,改贊美;話多,改話少;急躁,改緩與;不能忍耐,改安忍;常保持微笑。
【第64句】:理若無行,理終不顯。依體起行,行必稱體。由行證理,理無行外之理;由理顯行,無理外之行故,要籍于解,方能起行稱解,起行,行不異解,故解行不二。次以智是理用,體理成智,還照于理,智與理冥,方日真智。則理、智無二。(唐)澄觀《三圣圓融觀門》
【第65句】:慈悲心的一個體現就是寬容,一個人如果不從內心原諒人,就永遠活在痛苦中,沒有辦法與大家和諧相處。
【第66句】:人世中的一切事、一切物都在不斷變幻,沒有一刻停留。萬物有生有滅,不會為任何人、任何事停滯不前。所謂繁華,大半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面后,觥籌交錯、衣帽光鮮、熙熙攘攘的背后透出的往往是一絲絲的蒼涼。很多人卻總是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好比孩子貪戀糖衣藥片上那薄薄的一層糖。
【第67句】:夫為善知識,要在知賢,不在自賢。故傷賢者愚,蔽賢者暗,嫉賢者短。(宋)或庵禪師(《禪林寶訓》)
【第68句】:做事并不是為求名,也不是為求功德;抱著“盡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證嚴法師
【第69句】:也許我們就是可以選擇一個無意的日子,無論晴雨,不管春秋,飲下一壺人生的禪茶,回歸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也許會有那么一天,我將會飲盡紅塵最后一盞茶湯,出離三千世界,換一世平寧。
【第70句】:福禍無門,善惡自昭,其實命運很公平,我們上一輩子所積累的善惡總和在今生早已定格為命的基數。今生積累了善就在這個基數上加,今生積累了惡就在這個基數上減。不管是天子還是平民,都是一視同仁。
【第71句】:(三)報通三世行善者在今生與來世都感到喜悅。當憶及自己清凈的善業時,他感到喜悅,非常地喜悅。造惡者在今生與來世都受苦。想到“我造了惡業”時,他感到痛苦。再者,當投生至惡道時,他會遭受更多的痛苦。南傳《法句經》第16偈
【第72句】:如果你非要將友情提純致崇高,非要將親情提純成摯愛,非要將愛情提純至完美,那么,你苦心所求的結果,最終也只是一個無法達到目的的結果,反而把自己推上人生的苦旅。
【第73句】:我們的智慧本像月亮一樣光明,如果沒有被云霧般的煩惱遮住本性,就會永遠光明無比;我們的福德本像月亮一樣圓滿,如果沒有被羅喉般的私心毀滅功德,就永遠那么充盈。我們對著月亮祈愿吧,愿我們早日去除煩惱與私心垢念,早日回到如月般明亮網滿的本性。095。
【第74句】: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無德禪師
【第75句】: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華嚴經》卷十三,光明覺品
【第76句】:杜宰相“聽到”的是老鴉叫聲,而無住“聽到”的是內心的感悟。這種內聽,是一種精神的高度專注,是一種排除了外界干擾的靜心內省。用寧靜的心態,觀大地眾生相,聽大地眾生聲。
【第77句】: 在蕪雜的世界中要活得輕松,靈魂就不能負重。靈魂若能夠 自如地飛翔,人生就不會阻塞,唯流暢方能抵達生命的真意。無需刻 意地面對世間的一切,遇到不能過去的河流山峰,我們不妨繞一個詩 意的彎。如果你真的熱愛輕松,即使這個彎再無趣,也一定能繞出二 分美好、七分流暢、一分安詳。
【第78句】:我當如日,普照一切,不求報恩。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舍誓愿。——佛陀
【第79句】: 在想要做成某件事或確定某個目標之前,要告誡自己一定要堅持到 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管為之付出多少代價、多少努力。所有成 功人士都是那些把某種明確而特定的目標當做他們努力的方向,集中所有 的力量,向它發起進攻,確信自己一定會獲勝,并為之堅持不懈的人。
【第80句】:如人初開目,是名加行智;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眼,后得智亦爾。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于中現眾相,后得智亦爾。(古印度)無著《攝大乘論》卷下
【第81句】: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憂戾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后調伏。《維摩經》卷下,香積佛品
【第82句】:第一,須盡職業以報他人——父母、師友以及社會——資吾生命之恩。世間資生事業,皆與佛法不違背故,學佛應自利利他故,累人負己,是無業流氓;寄生偷活,是邪命故.取巧坐收,是盜行故。(民國)太虛《學佛者應知行之要事》
【第83句】:聰明的人是善于取舍的,是適時取舍的,他們清楚幸福需要有辨別的眼 光,更需要勇氣去放棄,心靈背負太重負擔的人是沒有辦法走得太快的。
【第84句】:只有奉獻、付出,我們才能讓財富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實現它的價值。不吝付出財富,可以得到他人的尊敬,從而在未來的生命中收獲無盡的福報。對個人來說,這才是人間可以依靠的最穩定的財富。
【第85句】:佛言:我曾于此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文字言說皆遠離故,由于此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大般若經》卷八十一,諸天子品
【第86句】:在生活中,最強有力的善待,就是理解。命運向你揮來的鞭子,常常,只是要你把頭抬得更高,背脊挺得更直。路,難不難,腳知道;事,順不順,心知道。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喜也好,悲也罷,感受都是自己的,外人,只是猜測,只是推測。
【第87句】:蕓蕓眾生,本來可以相處自在,過著和樂、安定的生活。但因“心無厭足”,為了多求,難免心起煩惱,增長惡業。
【第88句】:僧問:“如何是清凈法身?”師日:“白牛吐雪彩,黑馬上烏雞。”——《大陽警玄禪師》
【第89句】:喜心即快樂的心,對任何事都想得開、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因此常常保持著內心的愉悅,同時也會設法帶給他人愉悅。
【第90句】:若學大乘善男子善女人,不離一切智心,若見可意五欲,即便在中共相娛樂,阿難,汝應作是念:如此菩薩,即是能成如來根本。《大寶積經》卷六,大乘方便會
【第91句】:“一半一半”的世界:缺憾是特意留下來的,當你感到缺憾,就意味著你體驗到了人生五味,擁有了完整的生活體驗。
【第92句】:【天天禪語】西藏偉大的智者更頓曲派曾說:“沒有腿腳的蚯蚓為找找快樂而漂泊,沒有眼睛的螞蟻也為追求安寧而游蕩,總而言之,所有一切眾生都為獲得快樂而生存。”我們怎么可以只關懷人類而傷害脆弱的其他生命呢?一切眾生都有與人類共享地球資源的權力,更何況是屬于它們自己的生存的權力呢。070。
【第93句】:若言皈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皈?言卻成妄。——《壇經-懺悔第六》
【第94句】:智慧大海勝威德,知法自在為法王。世間應供天中天,覺悟自在應歸命。《方廣大莊嚴經》序品
【第95句】:眾生由于內心的污染而污染,眾生透過內心的凈化而凈化。南傳《相應部》Ⅲ,151,P.D.S版
【第96句】:我們能夠安分,就能發揮生命力,創造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也才能提升自己的角色。如果扮演不好現在的角色,那也就無法扮演更高的角色了。——耕云先生
【第97句】:風之所至,皆純凈;心無掛礙,暢游天地;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只需,一片時光的暖,靜靜地注視這婆娑世界。心經過千百次過濾,才可領悟到那禪意。一笑一塵緣,一葉一菩提,心,美麗昂然地端坐于時光的盡頭,飽孕陽光,面對風雨,微笑展顏。
【第98句】: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起貪嗔癡,即大持戒。不人我是非,即大忍辱。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第99句】:【佛學經典文案金句】佛說:今天已經過去了,生命也減少了一天,應當勤奮努力,千萬別貪圖安逸。
上一篇:視頻號優選座右銘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