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如《紅樓夢》第六三回:“從來沒見拜帖上下別號的,這也是俗語說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個什么道理。”
【第2句】:【春三月,不圓夢】(諺)春三月:春天的總稱。圓夢:迷信根據夢境來推斷吉兇。指春天的夢虛幻多變,沒有準頭,無法推斷。
【第3句】:眾心成誠,眾口鑠金
【第4句】:坦率是批評的最燦爛的寶石
【第5句】:【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 釋義:壞事很容易被人們知道。 例句: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不大的工夫,寇家的丑事就傳遍了全胡同。
【第6句】:【扣子對扣門,歪把跟歪瓢】 釋義:諷刺不正派的人總喜歡跟不正派的人在一起。 例句:社里硬逼著他下到隊里勞動,他別別扭扭地到了三隊,時間一長,和常順兩人扣子對扣門,歪把跟歪瓢,兩人真是一個心眼兒一個脾氣,又好得不行。
【第7句】:鉆故紙用以諷刺那些一味死讀古書而不知融會貫通的人。原意是諷刺死瀆經典而不能解悟的僧人。“故紙”,指古書舊籍。如清代黃遵憲《雜感》詩:“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紙研。”大量的占書舊藉,便稱為“故紙堆”。如聞一多《給臧克家先生書》三:“在你所常詛咒的那故紙堆內討生活的人原不止一種。”一心鉆研古書,謂之“鉆故紙”。如宋代黃庭堅《題杜盤澗叟冥鴻亭》詩:“古靈庵下倚寒藤,莫向明窗鉆故紙。”宋代楊萬里《題唐德明建一齋》詩:“平生刺頭鉆故紙,晚知此道無多子”。“鉆故紙”出于唐代百丈懷海禪師的弟子神贊。《五燈會元》卷四記載:其師一日在窗下瀆經,蜂子鉆窗紙欲出。神贊見了便嘆道:“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鉆他故紙驢年去!”還做了一首偈子:“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癡;百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也作“鉆故紙堆”。
【第8句】:【容得虎擋道,不是好獵手】(諺)比喻容許惡人橫行霸道,為非作歹而不聞不問,絕不是熱血男兒應有的風格。
【第9句】: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第10句】:【吃了砒霜藥老虎】(慣)砒霜:無機化合物,白色粉末(有時略帶黃色或紅色),有劇毒。為毒死老虎,自己先吃砒霜中毒,再讓老虎吃自己的死尸中毒。比喻做事太愚蠢,得不償失。
【第11句】:【天下無有不散的筵席】(諺)再好的宴席,總會有散的時候。比喻人生有聚就有散,不必為散傷情。
【第12句】:【鼓樓上小雀——耐驚耐怕】(歇)本指鼓樓上的小雀因聽慣了鼓聲經得起驚嚇,轉指人久經磨煉,遇事不會膽怯。
【第13句】:休爭三寸氣,白了少年頭
【第14句】:【癩蛤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 釋義:腳面:腳背。膈應:厭煩。比喻人行為讓人惡心、厭煩。“上腳面”又作“爬到腳背上”。 例句:小瑩一甩辮子沖了過去:“癩蝓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說完,唾了一口,扭頭走了。
【第15句】: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
【第16句】:奮楫者先
【第17句】:樹高干丈,葉落歸根
【第18句】:【的確涼】“的確涼”又叫滌綸,是一種常見的合成纖維。的確涼這么通俗好聽的名字,卻是翻譯過來的,有趣的是,它不是按照普通話的音來翻譯,而是按照廣東方言來音譯的。 原來,美國叫滌綸為“達克綸”,在香港市場上出現以后,人們按廣東話把它音譯為“的確涼”。由于“的確涼”這個名字通俗、好記,便在內地普遍沿用開了。 說來也湊巧,“的確涼”好似意譯。不論從字面上,還是從肉眼直觀上,都有特別涼快的感覺。因為的確涼做的夏裝,白如雪片,薄如蟬翼,所以深受人們的青睞。其實,它并不比其他的夏季衣料涼快。的確涼的特點是彈性好,穿起來挺括,洗后不走樣,結實耐穿。不過,它吸水性差,不吸汗,通氣性不好。
【第19句】:【處處留心皆學問】 釋義:只要留心,生活中到處都有學問。 例句:這個史文遠,竟然會注意到別人在什么地方皺了下眉頭,并且找上門來追根尋底,這需要具備怎樣的一種心思啊!真是,處處留心皆學問。
【第20句】:寧給窮人一斗,不給富人一口。
【第21句】:【小姐】“小姐”現在一般指未婚女子。《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是:“對未婚女子的一種尊稱,多用于外交場合”。然而“小姐”這個稱呼原非美稱,更沒有尊敬的意思。據清代學者趙翼《陔余叢考》稱:宋時閨閣女稱小娘子,而小姐乃賤者之稱。又據錢惟演《玉堂逢辰錄》中說:小姐之稱起于茶酒宮人韓小姐,是宮婢人名也。而蘇東坡則有《成伯席上贈妓人小姐》詩,可見,宋代妓女也稱“小姐”。小姐作為尊稱,始于明代,當時朱有敦《元宮詞》中有“簾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來”的詩句。從此便把“小姐”作為深閨女子的代稱了。 不過,當今黃、賭、毒又沉渣泛起,人們又習稱“三陪女”為小姐了,弄得正經的“小姐”一詞名聲掃地,良家閨秀避之不及,歷史兜了個圈又回到原地。
【第22句】:【各人頭上一片瓦】 釋義:各人只管各人的事。 例句:“他們鄉里干都會你‘半二流子’,我就不服氣,‘各人頭上一片瓦’,過日子的事情也用得著他們管?”
【第23句】:僧全稱為僧伽Sangha,譯“合”、“眾”、“和合眾”、“法眾”,即僧團,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稱為“僧伽”。普通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為“出家四眾”(四僧伽);廣義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稱“七眾”(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羅尼,即學法女)。據《南山鈔》,構成僧伽有兩個條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檠解脫為目的;二、“事和”,有六個方面: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無諍、義和同悅、利和同均。僧為弘揚、住持佛教者,故被尊為“三寶”(佛、法、僧)之一,謂之“僧寶”。與僧相關聯之詞語甚多,如與僧人住處相關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戶、僧籍、僧庵、僧廬、僧院、僧舍、僧窗;與僧人服飾相關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與僧人職位相關者有僧官、僧正、僧統、僧綱、僧主、僧王;與僧人稱呼相關者有僧徒、僧侶、僧眾、僧衲、僧家、貧僧。可見僧已成為佛教出家人統稱。個別的僧人亦稱為僧。有時為了與女性出家人相區別,俗稱比丘、沙彌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彌尼為尼或二僧。隨著“僧”詞的廣泛運用,它也常被用來泛指宗教職業者。
【第24句】:腳踏十字穩,不怕棒槌滾.
【第25句】:【矮子里選將軍】(慣)比喻在能力較差的人中間挑選相對出色的。 也作矮子隊里選將軍。 矮子里拔將軍。
【第26句】: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也
【第27句】:【炕上一把剪子,地里一把鏟子】(慣)形容婦女勤勞能干,家務活、農活都是一把好手。 也作炕上一把剪,炕下一把鏟。 炕上剪子,地下鐮刀。
【第28句】:【長衫有人穿,長話無人聽】(諺)拖拖拉拉、沒完沒了的話,誰聽了都厭煩。指講話貴在干脆利索,言簡意賅。
【第29句】:紅爐片雪片雪投入燒得通紅的火爐之中,立刻融化,無影無蹤,佛教常用來比喻般若空慧能夠當下消除一切執著之見和虛妄之情,相傳佛菩薩在地獄中開示緣生性空的道理,無數地獄眾生聽到偈語,地獄之相立即化為烏有,如片雪人紅爐中,由此得到解脫。在禪宗公案中,也經常用到“紅爐片雪”.
【第30句】:大膽落墨,細心拾書。
【第31句】:【一將無謀.累死千軍】(諺)指行軍打仗,主將平庸無謀,就會使全軍戰士作無謂的犧牲。 也作一將無能,萬命俱亡。 一將無謀,累死千軍;一帥無謀,挫喪萬師。
【第32句】: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第33句】:【刀把子送給別人攥著】 釋義:刀把子:刀柄,指把柄或權力。比喻把權交給別人掌握。 例句:“太保!”聽來是秦檜故作正經地勸導:“好辦身后的靠背有沒問題的,不過他考慮得長遠些,免得把刀把子送給別人攥著。”
【第34句】:【一轉語】禪宗機鋒往來的關鍵處,稱“玄關”。破“玄關”必須親證實悟。以片言只語,撥轉對方的心機,使之沖破“玄關”,“柳暗花明又一村”,謂之“轉語”。《景德傳燈錄·百丈懷海禪師》指出:“古人只錯對一轉語,五百生墮野狐身。”可見“轉語”的重要。舉幾個例子。問:“不起一念有過無過?”答:“須彌山。”又如問;“磨磚豈成鏡耶?”答:“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后亦用“一轉語”指別出心裁。如宋·張元干《青玉案》詞序:“賀方回所作,世間和韻者多矣。余經行松江,何啻百回,念欲下一轉語。”也指用一二句話讓人恍然大悟。如胡適《嘗試篇》:“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此語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李明權)
【第35句】:【好漢死在證見手】(諺)證見:事件發生時親眼目睹的證明人。指任憑你是怎樣的英雄好漢,只要證人出面證明你犯罪,你就無法逃避罪責。
【第36句】:【行有行風,幫有幫俗】(諺)行:行業。幫:幫派。指行業也好,幫派也好,都各自有著一套習俗和講究。
【第37句】:清規戒律佛教的實踐可以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戒為始基。“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卷六)。梵語~ila,譯為“戒”,含有防非止惡的意義;梵語Vinaya,譯為“律”,律也就是“法”、“威儀”。“清規”的名稱始見于唐代。宋代宗鑒《釋門正統》卷四:“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懷海禪師始立天下禪林規式,謂之清規。…‘清規戒律”原指佛寺禪院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戒律。現用以比喻繁瑣、不合理而又束縛人的成規、慣例。有時也泛指規章制度。如茅盾《夜讀偶記》:“表面上看來,反對的焦點卻是那些束縛寫作自由的古典主義詩學的清規戒律。”
【第38句】:勿爭閑是非,免勞神傷氣
【第39句】:【木邊之目,田下之心——相思】(歇)“木”邊加“目”為“相”,“田”下加“心”為“思”,合為“相思”。原是一種拆字格,不出后語。指男女相愛慕卻又無法接近而引起的思念。 也作木邊目,心上田——相思。 木旁目,田下心——相思。 目邊之木,田下之心——相思。
【第40句】:【騎著馬找馬】(慣)比喻一邊干,一邊尋找新的出路。也比喻占有舊的,同時物色新的。
【第41句】:【水蘿卜,皮紅肚里白】 釋義:比喻表面積極進步,思想不好。 例句:李之壽又補充著:“他是腳踏兩只船,別看他兒當八路,水蘿卜,皮紅肚里白。”
【第42句】:【東葫蘆扯到西架上】 釋義:借指把不相干的事混在一起。 例句:“嘿嘿嘿!這叫把東葫蘆扯到西架上了!”老隊長不以為然地笑笑……
【第43句】:【誰家敢掛無事牌】 釋義:說明誰家也不可能沒有事。 例句:親戚處,這都是常情嘛!誰家敢掛無事牌,保證沒得個三長兩短的?
【第44句】:我養你牙大.你養我牙落。
【第45句】: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余.
【第46句】:【心腸是鐵做的】(慣)形容人心硬,不為感情所動。
【第47句】: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
【第48句】:【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諺)這地方不收留人,總會有收留人的地方。指天地之大,何處不可安身,不必死守一處。 也作此處不留有留處。 此地不容人,自有容人處。 此處不養爺,還有養爺處。
【第49句】:【伶俐人當媒人,糊涂人當保人】(諺)媒人:婚姻介紹人。保人:債務擔保人。指聰明人易促成男女雙方好事,適合做媒人;糊涂人易答應承擔錢財風險,找不到保人可向其求助。
【第50句】:拋磚引玉《五燈會元·趙州東院從諗禪師》:“大眾晚參,師云:‘今夜答話玄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諗日:‘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意謂原來自己拋出一塊磚是想引出一塊玉,卻不料引出一塊磚坯。
【第51句】:大路有草行人踩,心術不正旁人說。
【第52句】:【解脫】系梵語Mukti或Moksa的意譯。《維摩詰經·佛國品》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脫。”從佛教的意義上說,解除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獲得自在,謂之“解脫”。唐代窺基大師對此有明確的解釋:“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解謂離縛,脫謂自在。”(《成唯識論述記》卷一)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解脫,如唐·白居易《自覺》詩云:“我聞浮屠教,中有解脫門。”解脫的內容是脫離生死苦海,如明·李卓吾《與周友山書》謂:“古人以有身為患,故欲出離,以求解脫。”從脫離生死輪回的意義來說,“解脫”與“涅槃”的意義是相似的。佛教中關于解脫的說法很多。舉凡一切擺脫束縛、負擔、煩惱、痛苦者,均謂之解脫。今用解脫一詞,基本上是沿襲與引申了佛教上的意義。如:家用電器進入家庭,把人們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李明權)
【第53句】:【七十三、八十四】民間有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七十三、八十四”對上歲數的人是一個忌諱的歲份。其實,“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年歲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過是我國歷史上兩個圣人歸天的虛齡罷了。一個是春秋時期的圣人孔丘,一個是故國時代的亞圣孟軻。 正巧孔子年僅七十三虛歲時命歸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虛歲。因為孔孟都被尊為“圣人”,誰也不敢活過圣人,所以,他們歸天的年齡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 實際上,在我們周圍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歲的,其實完全是一種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齡段稍多一點的話,也是因為心理壓力過重導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第54句】: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第55句】:離開祖國的人,像離開花園的布谷鳥。
【第56句】:【孤犢觸乳,驕子罵母】(諺)犢(du):小牛。獨生的牛犢吃奶時會頂撞母牛的乳房,嬌寵的兒子會辱罵自己的娘親。指嬌生慣養的后代不會孝順父母。
【第57句】:【家丑不可外揚】內部的錯誤缺點不可宣揚出去。明代 《醒世恒言》:“家丑不可外揚。倘若傳到外邊,被人恥笑。”
【第58句】:種谷得谷,種麻得麻
【第59句】:【君不正,臣投外國】(諺)君王無道,做臣子的就可以離開他,投奔別的國家。指上級不正,手下人員采取叛離的行動是合理的。
【第60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第61句】:【窮家值萬貫】見“破家值萬貫”。
【第62句】:發誓發得靈,監房無罪人。
【第63句】:【強不知以為知】(慣)強:勉強。 指不懂硬裝懂。
【第64句】:富貴人間夢,功名水山漚
【第65句】:【拉屎攥拳——暗里使勁】(歇)攥:握。指悄悄地下功夫。
【第66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第67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第68句】:好菜全憑炒,好畫全憑裱。
【第69句】:【賣啥吆喝啥】(諺)吆喝(ya。he):賣東西時大聲叫賣。賣什么東西,就吆喝什么東西。比喻干什么事就談什么事,三句話不離本行。
【第70句】:【美食不中飽人餐】(諺)中:適合。指人在飽食之后,對再美好可口的食物也沒食欲。比喻道理雖好,當人不需要時,也就不會接受。
【第71句】:【砍頭不過碗大個疤】死沒有什么大不了,不怕死。成語: 視死如歸。姚雪垠《李自成》:“小弟今晚來攻城救大哥,早 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砍頭不過是碗大疤瘌,凌遲也只挨三 千六百刀。”
【第72句】:【亂點鴛鴦譜】(慣)《醒世恒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描寫,喬太守不了解情況,憑自己的主觀錯判了三對姻緣,歪打正著,成全了三對美滿夫妻。比喻胡亂為人搭配婚姻。也指不根據情況瞎安排事情。 也作“亂點鴛鴦”。
【第73句】:能吃能睡,長命百歲。
【第74句】:【火大無濕柴】(諺)指火勢大了,濕柴也能燃燒得很旺。比喻人多力量大,有氣勢,就不怕困難多,任務重。 也作“旺火沒濕柴”。
【第75句】:【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諺)折(she)本:虧本。做生意的人,手段刻薄的,賺不到錢;待人忠厚的,虧不了本。指為人忠厚最終會得到好處。
【第76句】:【東不成,西不就】(慣)指擇偶或擇業不順利,總是不成功。也泛指事情總是辦不成。
【第77句】:【快馬不用鞭催,響鼓不用重錘】見“好馬不用鞭催”。
【第78句】:見鞍思駿馬,淌淚思親人
【第79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諺)海是無限寬闊的,可以聽憑魚去騰躍;天是無限高遠的,可以聽憑鳥去翱翔。比喻社會給人們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才能。 也作“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第80句】:【井里沒水四處討】(諺)井里沒有小時要到處去找,不能坐等著渴死。指遇到困窘的事,要積極想辦法,尋出路,不能坐以待斃。
【第81句】:【動肝火】(慣)指發脾氣。
【第82句】:【沒有腳底風,刮不倒人】(諺)腳底風:從腳下卷起的旋風。比喻要搞垮對方,必須先從收買他身邊的人入手。
【第83句】:【人串門子惹是非,狗串門子挨棒棰】(諺)串門子:到別人家走動游串。人愛串門,總不免要招惹是非;狗愛串門,總不免要受棍棒苦。 指串門閑游沒有好處。
【第84句】:【人不能全,車不能圓】見“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
【第85句】:【只揀有頭發的抓】(慣)比喻專門挑能夠撈到好處的事做。
【第86句】:【狗咬挎籃的,賊搶有錢的】 釋義:挎籃的:指挎著籃子討飯的人。即乞丐。比喻壞人專門欺壓窮人。 例句:天保沒好氣地答道:“安定!‘狗咬挎籃的,賊搶有錢的’,一點不假!我這沒逃跑的也還活著。”
【第87句】:【小財不去,大財不來】(諺)舍不得投入少量的錢財,就沒有大量錢財的到手。指要想有大的收獲,必須先付出一定的代價。 也作小財不出,大財不進。 小錢不出,大錢不入。
【第88句】:【扁擔是條龍,一生吃不窮】(諺)指扁擔是個寶,靠它能維持一生生計。
【第89句】:【樹不砍不成材】 釋義:借指子女需要教育,才能成為人才。 例句:“古人說:‘樹不砍不成材,逆子不教難成器。’讓政府的王法好好教育他們才對!”
【第90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慣)指一個計策行不通,又想出了另一個計策。 也作一計不成,再生二計。 一計不成,二計又來。 一計不成二計上。
【第91句】:【一人吃齋,十人念佛】吃齋、念佛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基本內容。“齋”的本義是“過午不食”,也叫“不非時食”,屬于出家人的戒律。大乘佛教提倡不肉食(包括不食五辛),“齋”的意義也就轉化為吃素食。原始佛教主張念釋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認為一佛即一切佛,主張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自凈土宗盛行以來,“念佛”多專指念西方凈土的教主阿彌陀佛。俗語“一人吃齋,十人念佛”,謂一個人虔誠地信佛修持,身體力行,便能夠帶動許多人向善學法。如《平妖傳》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齋,十人念佛。因這楊巡檢夫妻好道,連這老門公也信心的。”(李明權)
【第92句】:【東山看著西山高;真到西山,西山還不到東山的腰】(諺)人在東山,總羨慕西山高;到西山一看,卻比東山矮得多。借指不務實的人見異思遷,結果只落得個失望與悔恨。
【第93句】:愛是一把琴,同撥兩心弦
【第94句】:龍王民間把他當作司雨之神,傳說中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時,有難陀、跋難陀二龍王為其灌沐。龍王在梵語巾是Nagarajah的音澤(那伽羅惹),為龍中威德特勝者,系對其眷屬而稱為“王”。《法華經·序品》巾舉出難陀、跋難陀、娑伽羅、修吉、德義伽、阿那婆達多、摩那斯、優缽羅八大龍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則舉出七龍王。謂諸龍王能興云布雨,令眾生之煩惱消滅。西晉竺法護譯有《海龍王經》,謂佛在靈鷲山說法時,海龍王率眾來聽法,生歡喜心,禮請佛至海底龍宮。佛坐獅子座上,宣說妙法,化導龍眾。巾國民間關于“海龍王”的神話傳說,顯然是受了佛經影響而有的。唐代谷神子《博異志·許漢陽》記載“海龍王諸女及姨妹六L:人過歸洞庭”。神魔小說《西游記》中也有孫悟空到海底龍宮向海龍王借寶的故事。相傳龍宮多藏寶物,故浙中民諺有“海龍王豈少寶”之說,比喻豪富者應有盡有。見清代翟灝《通俗編·禽魚》。
【第95句】:上供指在諸佛、祖師圣像前,備供物、圣膳等物供養。《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圣僧侍者,貴有道心,齋粥二時上供鳴下堂椎。”后泛指人們用物品祭祖或敬神。如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快穿好袍子馬褂,給祖先上供去。”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四九回:“一樣一樣的菜拿上來,只擺了一擺,便撤了下去,就和上供一般,誰還吃得下。”
【第96句】:【舉白旗】在現代戰爭中,舉白旗表示投降,已是國際慣例。它源自古代戰爭。 在戰爭中使用白旗始于遠古,但當時白色旗幟代表要求進行談判先休戰,而不表示投降。當交戰的一方打出白旗時,對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談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進攻活動。持白旗的一方則派出軍使、號手、旗手和翻譯到對方指揮都會明談判條件和意圖。軍使從展示白旗始到再回到本方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把在戰爭中打出白旗轉認為是投降,后來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標志,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97句】:【瘸驢配破磨】(慣)比喻有缺陷的兩個人正好相配。 也作“破磨對瘸驢”。
【第98句】:樹木就怕軟藤纏,身體就怕不鍛煉
【第99句】: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