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把手】“一把手”是民間俗稱,指一個地區(qū)、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最高領(lǐng)導人。“一把手”這一稱呼的來歷,與象征權(quán)力的印信印鈕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一把手”這個詞從產(chǎn)生之日起就與權(quán)力是緊密相連的。 中國的印信起源很早,據(jù)史料記載,大概周朝就已經(jīng)使用印章了。自秦漢以后,歷朝都制定了官印制度,對印文、材質(zhì)、印鼻、尺寸、印綬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以區(qū)別不同的等級和權(quán)力的大小。比如秦漢時規(guī)定,皇帝用六璽,白玉質(zhì)地,螭虎鈕,皇后金璽蛇鈕,諸侯王金璽駝鈕,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將軍金印龜鈕,食祿二千石銀印龜鈕,千石以下至二百石以上銅印鼻鈕。這里的“鈕”,根據(jù)《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就是指印鼻,也就是便于手把抓印面的借力飾物。 從魏晉到宋元時期,印章印文和印綬都有較大的變化,而印鈕的變化相對較小。進入明清時期,官印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寬邊,細朱疊文,又稱為“關(guān)防”。由于尺寸較大,材質(zhì)厚,質(zhì)量重,為了便于蓋章,出現(xiàn)了把手,稱為“印把子”、“印把手”。因為印章的加蓋,也就意味著權(quán)力的確認和實施,所以,“印把子”、“印把手”逐漸訛傳為“一把手”,象征著某一范圍的最高權(quán)力。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橡膠印章大量應用,官方印章的形制基本穩(wěn)定下來,印面上的把手非常明顯,人們更樂于使用“一把手”這一形象的稱呼,來指代某一范圍的最高權(quán)力和主要負責人。
【第2句】:【亂王年年改號,窮士日日更名】(諺)亂王:亂世的國君。號:年號。亂王總是頻繁地更改著年號,不走運的讀書人總是頻繁地更改著名字。諷嘲人不從根本上下功夫,總喜歡在表面上做文章。
【第3句】:【捧著金飯碗討飯吃】見“拿著銀碗討飯吃”。
【第4句】:【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歇)指害人的東西,人人痛恨,群起而攻之。 也作“過街的老鼠——到處有人喊打”。
【第5句】:【洞房】“洞房”指新婚夫婦的房間。為什么把新娘新郎的房間稱為“洞房”呢?源出兩處。 出處之一。傳說,這是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規(guī)定下來的。當時,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于團結(jié)的因素,經(jīng)常發(fā)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時間一長,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面臨著分裂的危機。黃帝提出建立一夫一妻制。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為夫妻的,舉行完結(jié)婚儀式后,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里,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qū)分已婚與未婚,凡結(jié)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發(fā)挽個結(jié),人們一看,知道此人已結(jié)婚,其他男子不能再打此女主意。否則,按部落法規(guī)(族規(guī))處治。 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凡兒女們一結(jié)婚,舉行儀式后,就把他們送入洞房。 出處之二。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尋歡作樂,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阿房宮,強選天下美女陪伴他。其中有一個俊俏聰明又勇敢的姑娘,因在家排行第三,稱為三姑娘。她不甘心過那種被奴役、蹂躪的生活,便以驚人的記憶力把宮中路徑記清了,在一個暴君大搞宴樂的日子偷偷逃離了阿房宮,直奔華山。 當時,一位名叫沈博的儒生為避“焚書坑儒”的迫害,也逃到了華山。 因同是天涯淪落人,相處日子久了,三姑娘同沈博相互愛慕,心心相印,產(chǎn)生了愛情。他們對天盟誓,結(jié)成了患難夫妻。兩人身處深山老林,荒無人煙,哪里有房棲身!他倆在一塊大青石底下,發(fā)現(xiàn)一個能容納兩人的石洞,他們就把這洞作為結(jié)婚的住房。雖然他們生活清苦,但相親相愛,日子過得甜蜜而幸福。后人很羨慕他們親密無間、與世無爭的夫妻生活,就把結(jié)婚用的新房叫做“洞房”了。 “洞房”雖簡陋,一旦成新婚的殿堂,便被詠唱不衰,宋入洪邁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最為有名。
【第6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諺)戴天:共同在一個天底下活著。指殺害父母親的仇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的關(guān)系,絕不能寬容。
【第7句】:【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指在飲食上寧可少而精,不要一味貪多。 也作“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
【第8句】:【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諺)色:女子的美色。以年輕美貌求取寵幸的女子,好日子是不會長久的。指憑著美色取寵,等到年逝色衰,就會被拋棄,落得個可悲的下場。
【第9句】:【賠本賺吆喝】(慣)吆喝:叫賣。 做生意折了本,只賺得幾聲吆喝,白忙碌一場。比喻吃了虧又受了累,什么也沒得到。
【第10句】:【沒眼兒悶葫蘆】(慣)比喻沒有心眼的人。
【第11句】:【搭在籃里便是菜,捉在籃里便是蟹】(慣)比喻不管好壞,只要到手就算數(shù)。 也作挑得籃里便是菜。 撿到筐里就是菜。 拾進籃子里就是菜。
【第12句】:樹從根上吸取營養(yǎng),人在群眾中得到成長。
【第13句】:【娘家住不老,親戚飯吃不飽】(諺)閨女不能總住在娘家不出嫁;靠親戚家接濟,難以養(yǎng)活自己。指生活必須自立。
【第14句】:【郎中】“郎中”現(xiàn)指醫(yī)生,南方多此稱呼。如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中有地下黨聯(lián)絡員假扮郎中為沙四龍看病傳遞情報的情節(jié)。 郎中,古代是一種官職。始于戰(zhàn)國,漢代沿置,屬光實祿勛,管理車騎、門戶,并充內(nèi)侍衛(wèi),外從作戰(zhàn)。初分為車郎、戶郎、騎郎三類,長官設有車、戶、騎三將,其后類別逐漸泯除。晉至南北朝,為尚書曹司的長官。自隋朝自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管各司事務,為尚書、侍郎、丞相以下的高級部員。范曄《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指漢朝的官職。宋代始設醫(yī)官,最高級的是大夫,其次為郎,又稱郎中,以下便稱醫(yī)效、祗侯等。后人因之稱醫(yī)生為大夫或郎中。顯然是為抬高醫(yī)生地位而有意奉承之,說穿了是官本位在作怪。既然長期稱醫(yī)生為郎中,也就習以為常了。
【第15句】:【吸西北風】見“喝西北風”。
【第16句】:【豆芽不可做柱,丫頭不可做主】 釋義:丫頭做不了一家之主,就像豆芽做不得柱子一樣。比喻女子擔當不了大任。
【第17句】:【好事不在忙】(諺)指好的事情做起來不必急躁忙亂。
【第18句】:【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見“交游滿天下,知交有幾人”。
【第19句】:【良馬不窺鞭,側(cè)耳知人意】 釋義:窺:暗中察看。良馬不待鞭起,側(cè)耳便能領(lǐng)會御者的心意。比喻才智很高的人,辦事不待驅(qū)策。 例句:魏府大覺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日:“良馬不窺鞭,側(cè)耳知人意。”
【第20句】:【元寶】“元寶”的來歷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古代的銅錢幣名稱。元寶之名首見于五代。據(jù)《文獻通考·錢幣》介紹:后晉石敬瑭時期鑄造錢幣,因其年號為“天福”,所以把新鑄的錢幣叫做“天福元寶”。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鑄造新幣,新幣遂用新年號為“某某元寶”。這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有記載:“初,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后改元更鑄皆日‘元寶’,而冠以年號。”這是把銅錢稱為“元寶”的來歷。 二說元朝忽必烈時期,以國庫銀子鑄成銀錠,作為貨幣流通,叫做“元寶”。這種元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元史·楊浞傳》說到白銀元寶的來歷。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朝廷建立總管全國財政的國用司,以楊浞為國用司員外郎,負責主持國庫業(yè)務工作。他不僅是財務專家,也是個很細心的管理者。他發(fā)現(xiàn)國庫白銀在出入時,有偷拿零碎銀子的現(xiàn)象,為了消除這一弊端,楊浞向朝廷建議把散碎白銀熔化,以五十兩鑄為一錠,銀錠上再鑄“元寶”二字,意為元朝之寶,這樣的大錠銀子偷盜就不容易了。朝廷認為楊浞的建議有理,遂下令熔鑄元寶。所鑄元寶呈馬鞍形狀,兩端圓弧,中間束腰。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還能看到的“元寶”實物。 以上兩種說法都能成立。五代“元寶”名稱首次出現(xiàn),是銅錢的稱謂;元代“元寶”是白銀鑄造的實物元寶,這種元寶始于元代。
【第21句】:【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不戰(zhàn)】 釋義:即使常打勝仗也不如不打仗好。 例句:古人云: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不戰(zhàn),又道是加兵者不祥之兆。當初堯舜之時,不知看甚兵書而得平治天下。
【第22句】:【山不礙路,路自通山】(諺)山再深,也阻不住人行的路;嶺再高,也自有盤行而上的人。指有山就有路,用不著擔心過不去。
【第23句】:千根木頭隨船走。
【第24句】:【樹欲靜而風不止】 釋義:比喻客觀情勢不能如人的心愿。 例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地主階級的浮財還沒挖凈,敵人還沒有認輸,階級斗爭還在繼續(xù)。
【第25句】:【文臣安社稷,武將定干戈】(諺)社稷:代指國家。干戈:古時兵器,代指戰(zhàn)亂。指文官的責任是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武官的責任是平定戰(zhàn)亂,使社會穩(wěn)定。 也作文官把筆安天下,武將持刀定太平。 文官執(zhí)筆安天下,武將提刀定太平。
【第26句】:【人怕出名豬怕壯】(諺)豬肥壯了,就要上屠場被宰殺;人出了名,就會招來嫉妒,惹來麻煩甚至不測。指名人往往更不易做人,得處處小心。 也作人怕出名豬怕肥。 人怕出名,樹怕冒尖。
【第27句】:【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鍋讓人賠】 釋義:比喻有了成績歸自己,出了差錯怪別人。 例句:他覺得,作為一級黨的領(lǐng)導,遇有這種情況,必須給下邊承擔責任,下邊同志,往后才敢大膽工作。不能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鍋讓人賠。
【第28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釋義:東西總是依照種類聚集在一起,人總是一群一群地分開。常比喻壞人總是與壞人勾結(jié)在一起。 例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黑鬼對黑鬼,又不礙著誰。
【第29句】:【進門一把火,出門一把鎖】(慣)進門點火做飯,出來鎖門走人。指單身一人過日子。 也作“出門一把鎖,進門一把火”。
【第30句】:【換湯不換藥】(慣)比喻只改變外表或形式,內(nèi)容或?qū)嵸|(zhì)卻不變。
【第31句】:【紅皮蘿卜白心子】 釋義:比喻假裝進步,表里不一。 例句:誰他媽的要紅皮蘿卜白心子,可別怪我二光不講交情。
【第32句】:【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釋義:形容人心難測,不可了解。 例句:尤渾奏臼:“自古人心難測,面從背違,知外而不知內(nèi),知內(nèi)而不知心,正所謂‘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第33句】:【地上跑的數(shù)狗,天上飛的數(shù)斑鳩】(諺)斑鳩:鳥名,身體灰褐色,頸后有白色或黃色斑點,故名。指狗肉和斑鳩肉最細嫩美味。
【第34句】:【鐵刷帚刷銅鍋——家家挺硬】(歇)硬:本指堅硬,轉(zhuǎn)指強硬。指爭斗的雙方都很強硬,互不相讓。
【第35句】:【有錢一時辦,無錢空自喊皇天】(諺)有錢辦事,立馬就成功;無錢辦事,再喊老天也無用。指辦事的成敗遲速,經(jīng)濟基礎(chǔ)是關(guān)鍵。
【第36句】:【砍柴上山,捉鳥上樹】(諺)要想砍柴,你就得上山;要想捉鳥,你就得上樹。指有了確定的目標,還必須找對門路,盲目亂干不會有結(jié)果。
【第37句】:【大樹底下好乘涼】(諺)指樹大遮蔭大,人們就可以在樹蔭下乘涼消暑。喻指依靠有權(quán)有勢或有錢的人作靠山,就容易發(fā)跡,或辦事方便。 也作“大樹底下好遮蔭”。
【第38句】:【打了一輩子雁,被雁啄瞎了眼】(慣)指內(nèi)行老手因一時的疏忽而招來失敗或災殃。 也作打了一輩雁,反叫雁鹐了眼。鹐(qian):啄。 打雁的讓雁鹐了。
【第39句】:【要作好人,須尋好友】(諺)要想成為好人,先得找好人交朋友。指交友對做人十分重要。
【第40句】:【大水沖了龍王廟】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因為誤會,本是一家人或親朋好友鬧起了矛盾或打架吵嘴。此俗語也來自一個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東海岸邊有座龍王廟,離龍王廟幾里遠的地方有塊菜園子,菜園子緊挨著一座寺院。寺里的老和尚和種菜的老頭是好朋友,兩人經(jīng)常在一起下棋聊天。一天,他倆聊天時,老頭神秘地對和尚說:“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畝菜園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澆,可自從昨天開始,等我去澆園子時,菜園子已經(jīng)澆過了,也沒看見是誰給澆的,你說怪不怪?”和尚聽了也覺得奇怪,決定去看看,弄個水落石出。 當晚,老和尚早早地來到菜園,在離井口不遠的地方藏起來觀察動靜。 天快亮時,忽聽“咔嚓”一聲,從井內(nèi)射出一道白光,接著“撲棱”一下從井里飛出一只像鵝似的怪物。只見它兩只大翅膀忽扇了幾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間,那只怪物又飛人井內(nèi)。和尚到井邊看時,菜園已全澆好了。一連三個夜里都是如此。這本是件好事,可老和尚不知好歹,第四天夜里,他憑借武功,帶了把寶劍,等那個怪物一飛出井口時。一個箭步上去猛刺了幾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頭栽人井中。頓時“轟隆”一聲巨響,井裂開有幾畝大的口子,大水翻滾,眨眼間,連幾里外的龍王廟也成了一片汪洋。龍王大怒,帶領(lǐng)水兵前來與怪物交戰(zhàn),戰(zhàn)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敵眾,現(xiàn)了原形。原來他是龍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條,被貶出東海,受罪三年。三太子為了立功贖罪,想在凡間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劍,一怒之下,掀開海眼,淹了龍王廟,與龍王交戰(zhàn)時又不敢泄露天機,造成一場誤會。 后來,人們在議論這事時,都說“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第41句】:【賠了夫人又折兵】(慣)《三國演義》描寫,東吳為了要回荊州,設下一計,假借提親,把劉備騙到東吳逼他歸還荊州;劉備按諸葛亮計謀,成婚后帶著孫夫人逃走,周瑜帶兵追趕又遭埋伏,結(jié)果大敗而歸。比喻本想暗算別人,結(jié)果自己反受打擊,損失慘重。
【第42句】:【臭豆腐】“臭豆腐”(青方)是北方名吃,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那么,它是誰發(fā)明的呢? 臭豆腐原名“青方”,起源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那時候,北京前門外延壽街有個叫王致和的人,開了一家豆腐坊,每天都做很多豆腐。沒曾想,有一天豆腐全剩了,而且受熱發(fā)了霉。王致和舍不得扔掉,就把這些豆腐抬到后院。過了幾天,他到后院去,看到豆腐長了黑毛,又有臭味,就撒了一些鹽。又隔幾天,他到后院去,看著這些豆腐實在可惜,用手摳開一塊,露出白瓤,用手指蘸一點一嘗,不由大吃一驚,原來的臭豆腐變香了,他又吃了點,越吃越香,于是他把這東西拿到集上去賣,大受歡迎,遂取名為“青方”。
【第43句】:【飯來張口,水來濕手】(慣)指人不勞動,坐等著享福。 也作飯來張口,茶來伸手。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第44句】:【枇杷黃,醫(yī)者忙;橘子黃,醫(yī)者藏】(諺)枇杷皮色發(fā)黃時是夏天,這時瓜果桃李齊上市,疾病多,醫(yī)生忙;橘子皮色發(fā)黃時是冬天,市上沒了瓜果,疾病少,醫(yī)生閑。指夏季人們亂吃瓜果,容易生病。
【第45句】:【犯牛脖子】(慣)牛脖子:即牛脾氣,執(zhí)拗倔強的脾氣。指表現(xiàn)出倔強、不服氣的樣子。 也作犯牛脖子脾氣。 犯牛脾氣。
【第46句】:【熟油拌苦菜——由人心頭愛】(歇)苦菜:~種宿根的野菜,有白色乳汁,莖葉嫩時可吃,略帶苦味。 用熟油拌著苦菜,味道很不入口,卻偏有人喜歡吃。指人的愛好不同,追求各異。 也作“熟油苦菜——各人心愛”。
【第47句】:【大伙心齊,泰山能移】(諺)泰山:我國五大名山之一,在山東省。 只要大家心齊,團結(jié)一致,就連泰山也能搬掉。指團結(jié)起來就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 也作“人心齊,泰山移”。
【第48句】:【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慣)比喻出了問題只是臨時應付一下,不從根本上解決。也比喻處理問題不從全盤上考慮。 也作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 頭痛醫(yī)頭。
【第49句】:【墳墓】“墳墓”是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封土堆。墳墓源自戰(zhàn)國以后,中國最大的墳墓當屬秦始皇陵。為什么墳墓源自戰(zhàn)國以后?原來,“不封不樹”是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也就是說當時喪葬只有埋在地下的墓,而沒有出現(xiàn)高出地面的墳,也不在墓前種樹。這是為什么呢? 這種制度和當時的靈魂信仰有直接的關(guān)系。春秋時期,當時的中原人認為人死后其靈魂不是在墓中,而是附在尸上。這個尸不是尸體的意思,其本意是指死去的祖先或者神靈。人死后,靈魂直奔祖先。人們祭拜“尸”,就相當于祭拜祖先。唐代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禮八·沿革八·吉禮七》記載:“尸,神像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釋“尸”為“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陳之,而祭者因主之。”即用一塊木牌即神主牌來象征靈位,象征死去的祖先。正因為有尸祭民俗的存在,所以,不封不樹就成了當時墓葬的主流,即有墓無墳頭。因為祖先的靈魂不在墓中,就沒有必要再封土為墳,并種樹以示標志了。戰(zhàn)國以后,逐漸興起了封樹之風,而且越封越大,到秦始皇陵墓達到了頂峰。而后,封土植樹成為喪葬的風俗,延續(xù)至今。
【第50句】:【耗子鉆牛犄角——盡了頭了】見“老鼠鉆牛角——無路可走”。
【第51句】:【官差吏差,來人不差】(諺)差:差錯,錯誤。不論官吏有什么差錯,被官吏派來辦事的人沒有差錯。指上層策劃的人負有責任,被派的人不擔責任。 也作“官錯吏錯,來人不錯”。
【第52句】:【八個金剛也抬不動】(慣)金剛:佛教稱佛的侍從力士,為手執(zhí)金剛杵(古印度兵器)的神。形容某人很難請得動。 也作“八個大金剛還抬不動”。
【第53句】:【同行無疏伴】(諺)出遠門結(jié)伴同行,不可疏遠了同伴。指同伴上路,應當彼此關(guān)照,和睦親近。也泛指共同做事,應互相配合。
【第54句】:【捂著耳朵捅鈴鐺】見“堵著耳朵搖鈴鐺”。
【第55句】:【人行有腳印,鳥過有落毛】(諺)人走過總會留下腳印,鳥飛過總會落下羽毛。指人只要有行動,即使再隱秘,也必定會留下蛛絲馬跡。
【第56句】:【隔山不算遠,隔河不算近】(諺)隔座山人能爬過,隔道河人難涉水。指在交通方面,寧隔座山,不隔道水,江河比高山的阻礙更大。 也作“隔山不遠隔水遠”。
【第57句】:【一把屎一把尿】(慣)形容撫養(yǎng)孩子十分辛勞。 也作一把尿一把屎。 屎一把,尿一把。
【第58句】:【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慣)形容人剛強有力,光明磊落。 也作拳頭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馬。 拳頭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馬。 拳頭上站得住人,胳臂上跑得了馬。
【第59句】:【老實的終須在】(諺)為人老實厚道,最終會有個好結(jié)局。指人要老實,才能長久。 也作“老實常常在,奸狡是禍害”。 奸狡:為人奸詐狡猾。
【第60句】:【冰人】在古代媒人又被稱為“冰人”或“大冰”。媒人一般都是熱心腸,怎么反倒稱為“冰人”呢? 這一稱呼最早見于《晉書·索統(tǒng)》中的一段故事:孝廉令狐策有一天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人說話,詢問圓夢的解釋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主陰陽之事,你在冰上和冰下人說話,人陽語陰,主為人說媒,因而你當為人說媒,冰河開了,婚姻也就成了。 由此,后人稱媒人為冰人。
【第61句】:【魚兒掛臭,貓兒叫瘦】(諺)魚掛得時間長了,就要發(fā)臭;貓吃不到魚,叫得時間長了,就會消瘦。指該舍的不舍,該得的不得,會落得兩敗俱傷。
【第62句】:【捧得高,跌得重】(諺)被人吹捧得越高,跌落下來摔得就越慘重。 指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接受別人的吹捧。 也作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捧得高高的,摔得扁扁的。 抬的高,跌的重。
【第63句】: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第64句】:【田父可坐殺】(諺)田父:農(nóng)夫。 身體健壯的農(nóng)夫如果不讓他勞動,整天坐著,會把他坐死。指人不運動,身體就會速朽。
【第65句】:【富不學奢而奢,貧不學儉而儉】(諺)富人不用去學奢侈,自然就奢侈了;窮人不用去學節(jié)儉,自然就節(jié)儉了。指經(jīng)濟條件對人的行為習慣起著制約與支配作用。 也作“貧不學儉,而儉自來;富不學奢,而奢自至”。
【第66句】:【老鼠鉆到風箱里——兩頭受氣】(歇)受氣:本指受氣流的擠壓,轉(zhuǎn)指遭受指責、欺壓。指兩方面都受到指責或遭到欺壓。 也作老鼠落在風箱里——兩頭受氣。 老鼠入風箱——兩頭受氣。 耗子鉆風箱——兩頭受氣。
【第67句】:【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歇)本指鏡子里面、鏡子外面都不像人的模樣;轉(zhuǎn)指做事里外或兩個方面都沒有落下好,到處遭人埋怨。 也作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夠人。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落人。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像人。
【第68句】:【一山不能存二虎】 釋義:一個地方不能兩雄并存。 例句:“一山不能存二虎,它一定不容,就要過來斗了。”
【第69句】:【乘興而來,敗興而去】 釋義:敗興:興致被破壞,情緒低落。高興地前來,掃興地回去。“去”又作“返”。 例句:這樣,汪逆便乘興而來,敗興而去。他的以偽中央、偽黨來統(tǒng)轄南京與華北的野心,已經(jīng)碰回去一半。
【第70句】:【入田觀稼,從小看大】(諺)想知道農(nóng)作物的收成,到田里看看莊稼的長勢就可推斷出來;想知道一個人將來的成就,從他小時候的行為表現(xiàn)上就可推斷出來。指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會有預兆。
【第71句】:【海上飄白云,海底藏黃金,只要海不干,魚蝦便成群】 釋義:形容大海美麗富饒。 例句:“對,又大又美,而且非常富饒。俗話說:‘海上飄白云,海底藏黃金,只要海不干,魚蝦便成群。’”接著紀洪濤又興致勃勃地給她講怎么看水紋,辨流向,避暗礁,識魚群。
【第72句】:【世上萬般哀苦事,無非死別與生離】(諺)指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悲苦事情中,生離和死別是最令人難以承受的。 也作世上萬般哀苦事,除非死別共生離。 世上萬般哀苦事,無過死別與生離。 世上傷心無限事,最難死別與生離。
【第73句】:【百煉方能成好鋼】(諺)鐵經(jīng)過多次鍛煉,才能成為優(yōu)質(zhì)鋼材。比喻人必須在實踐中千錘百煉,才能成為優(yōu)秀人才。
【第74句】:【害人終害己】(諺)存心傷害別人的人,到頭來反而傷害了自己。指為人要慈善,存心害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也作“害人還自害”。
【第75句】:【觀棋不語真君子】(諺)指從旁看人下棋,能做到只看不發(fā)言的,那才算真正有涵養(yǎng)的君子。 也作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觀棋不言真君子,看著多言是小人。 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不悔大丈夫。
【第76句】:【吃酒不言公務事】(諺)喝酒時不要談論公事,以免醉后胡言,招致麻煩。
【第77句】:【荊人不貴玉,蛟人不貴珠】(諺)荊人:荊山治玉的人。蛟人:潛海采珠的人。荊山產(chǎn)美玉,荊山人就不稀罕美玉;蛟人采珍珠,采珠人就不稀罕珍珠。指盛產(chǎn)寶物,便不覺得寶物可貴。借指人往往生在福中不知福。
【第78句】:【說得好聽,不如練得藝精】(諺)指人生在世,不貴嘴巴能說會道,只貴有實在的才學與本領(lǐng)。
【第79句】:【好話說上千千萬,不如實事辦一件】(諺)好聽的話說得再多.也不如切切實實地做上一件好事管用。 指光說不起作用,貴在拿出實際行動。 也作“好話千句,不及好事一樁”。
【第80句】:【打啞謎】(慣)指不直接把意思說明白,故意讓對方猜。
【第81句】:【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諺)市:古時處決死囚的場所。古時富貴人家的子弟犯了死罪,可用錢財贖命。指在金錢萬能的社會里,連死罪也可用錢贖免。
【第82句】:【看人要看心,聽話要聽音】(諺)看人要看到他的內(nèi)心,聽話要聽出他的話外之音。指看人或聽話不要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上。 也作“看人看心,聽話聽音”。
【第83句】:【有彎彎田就有彎彎路,有渾渾水才養(yǎng)渾渾魚】(諺)渾渾:渾濁不清。比喻出現(xiàn)什么問題,就要有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第84句】:【耍滑頭】(慣)l指玩弄手段,推卸責任。2指人不實在,搞圓滑的一套。
【第85句】:【官大青樹林壓死人】(諺)品:舊時官員共分九品,青樹林為一級。指官員間只要高一個等級,就能壓得下一級抬不起頭。 也作“官高一級壓死人”。
【第86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慣)指遇到危險、困難都能化解。常用作祝福語。 也作“遇難成祥,逢兇化吉”。
【第87句】:【哥哥】“哥哥”現(xiàn)指兄長,但在古代,哥開始同歌,后同父,再后才同兄。 要論“哥哥”的來歷真是說來話長。“哥”字其實是“歌”的本字,在晉代以前的文獻中常常出現(xiàn),如晉傅玄《節(jié)賦》中就有“黃鐘唱哥,九韶興舞”的文案。清人段玉裁也說:“《漢書》多用哥為歌。”可見,“哥”與兄弟沒有關(guān)系,真正表達這種關(guān)系的字是“兄”。 那么,現(xiàn)在常說的“哥哥”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古代漢語專家王力先生曾經(jīng)指出:漢語中“哥哥”一詞可能是外來語,據(jù)學者研究,哥哥的來歷恐怕與胡語有關(guān):古代鮮卑族把兄長喚作“阿干”,隨著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鮮卑語中的“阿干”一詞被漢語諧音借用,逐漸演變?yōu)椤案绺纭保⒆罱K定格為“哥哥”。 自唐代開始,哥哥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文獻記載中,這也許和李唐王朝的鮮卑血統(tǒng)有關(guān)。但那時的哥哥常常作為父對子的自稱,如《淳化閣帖》中有唐太宗寫給唐高宗手跡,就自稱“哥哥敕”。到元人白樸的《墻頭馬上》中,仍舊將父親稱為“哥哥”。元明以后,哥哥逐漸固定指同父母的兄長或親戚中年長的男性同輩,如《紅樓夢》里的“寶哥哥”。不是探源,誰也想不到“哥哥”的來歷這么復雜。
【第88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慣)指不作任何反抗。
【第89句】:【百聞不如一見】(諺)聞:聽。指聽來的再多,也不如親眼一見真實可靠。 也作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百聞不如一見,百講不如一練。
【第90句】:【石灰布袋——到處留跡】(歇)本指石灰布袋放到哪里都會留下痕跡,轉(zhuǎn)喻人不管走到哪里,都留下行跡。多指留下劣跡。 也作“石灰布袋——處處有跡”。
【第91句】:【會嫁的嫁對頭,不會嫁的嫁門樓】(諺)對頭:合適的男子。門樓:高門樓,有錢有勢的門第。指給女兒選擇婆家,要選個合適的女婿,不要著眼于有錢有勢。 也作會嫁的嫁兒郎,不會嫁的嫁家當。 會選的選兒郎,不會選的選田莊。
【第92句】:【酒是高梁水,醉人先醉腿】(諺)高梁水:用高梁蒸餾出來的水。指喝醉酒的人,首先兩腿發(fā)軟,走路不穩(wěn),把持不住身子。
【第93句】:【刀不出鞘,弓不上弦】 釋義:比喻不用武力行動。 例句:以統(tǒng)之計,莫若來日設宴,請季玉赴席;于壁夜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擲杯為號,就筵上殺之;一擁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
【第94句】:【人到窮時想賣天】(諺)天是無法賣的,但人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連天也想賣。指人到窘窮無援的時候,便會想入非非,不顧一切。
【第95句】:【海上無風三尺浪】見“大海無風三尺浪”。
【第96句】:【只說獐過鹿過,可不說麂過】(慣)獐:獐子,哺乳動物,形狀像鹿,但比鹿小。過:本指跑過,轉(zhuǎn)指過錯。麂:小型的鹿,諧“己”。 指只說別人的過錯,不說自己的過錯。
【第97句】:【鳥為食死,人為財亡】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第98句】:【新米粥,醬蘿卜,郎中先生見了哭】(諺)郎中:中醫(yī)醫(yī)生。新米熬的粥,有營養(yǎng),易消化;醬腌的蘿卜,化食利胃。指常吃新米粥和醬蘿卜,身體康健不生病,就不必去找醫(yī)生。
【第99句】:【狗熊的舅舅——猩猩】(歇)猩猩:諧“惺惺”。形容聰明。也指聰明的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