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不僅要充分體現演講者獨到、深刻的觀點和見解,而且還要對聲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體態語的運用進行設計并加以注釋,以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行路難試講稿【5篇】,歡迎品鑒!
行路難試講稿篇1
? ? 一、教材分析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這首詩借樂府古題抒發情志,本來就有慷慨悲歌的韻味,加之詩人對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達和形象描述,使詩意更加撲朔迷離。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結合寫作背景,體會詩
人的情感
2.能力目標:品味語言,領悟意境,培養學生朗讀、賞析詩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3.情感態度目標:感悟詩人自強不息、樂觀自信的精神品質,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品味詩歌語言,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以感悟詩歌情境
難點:體味詩人復雜變化的感情
四、教法分析
本文語言凝練,意蘊含蓄,立意深遠,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教師要設計不同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資源,創設情景,啟發點撥,讓學生充分感受作品的藝術特色,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也受到情感的熏陶與價值觀的培養教學中,除了注重誦讀之外,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五、學法分析
1.本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課前要讓學生查閱資料、感知質疑進行預習;課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讀、思、品、說、寫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從文本走進課堂,從課堂走進生活;課后要學以致用,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語文、欣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2.這正符合了新課標所主張的“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讓學生誦讀自己最喜歡的李白的詩,并說說對詩人的了解
(展示學生積累,激發閱讀興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作家有所了解,并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二)朗讀感知
1.聽讀,創設良好情景
播放名家朗讀錄音,讓學生掌握字音,朗讀節奏,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那種震撼人心、氣韻流暢的朗讀,會把學生帶入到那場充滿離愁別緒的宴席之中,在朗讀的感染下學生會逐漸進入情境
2.練讀,指名朗讀
讓學生通過反復練習,逐步掌握字音、節奏,體會詩歌的音樂美,語言美,意境美然后指名朗讀,師生點評,注重朗讀技巧的指導
3.思讀,感受作品的精妙
出示問題組,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班內交流
a.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情懷,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
b.“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比喻什么?(明確:比喻奸佞當道,世路艱難)
c.詩人引用呂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確:借呂尚、伊尹備受重用的事實,表達了自己能夠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此環節是教學的主體,通過一組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品味重點詩句,體味作者情感,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深入品味,并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4.賞讀,找出最欣賞的詩句,并陳述喜歡的理由用“我最喜歡詩句 ,因為它 ”的句式發言
5.背讀,當堂成誦
(教學中,注重誦讀教學,在誦讀中體會語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風格讓學生從語言、寫法、情感等角度進行賞析,“明其意,誦其情,懂其理”,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感悟詩歌的意蘊,并拓展到現實生活獲得教益這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可以各抒己見,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看法,不做統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發展學生的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品德修養)
(三)點擊生活、拓展延伸
1.讓學生感悟李白的自信、豁達、樂觀,從他的經歷出發,調動生活積累,搜集具備同樣精神品質的人物資料,并簡述其事跡
2.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自信或正確對待挫折的名言警句,及其他使自己可以獲得教益的古詩句
3.思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我們該怎樣去做呢?”,寫一句話作為鼓勵自己戰勝困難的座右銘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動口、動腦、動心地進行學習,在積累素材、能力發展的同時,受到情感熏陶,獲得人生教益)
(四)布置作業
1、 積累
2、 用上詩中的某一詩句,寫一段話
(在作業中通過積累名言警句和化用詩句的形式,進一步使學生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朗讀感知、拓展延伸等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既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使其獲取了知識,發展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達到了這堂課的預期效果
附板書設計:
行路難
行路難試講稿篇2
1.試講題目:行路難
2.內容: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試講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此詩。
(2)學習本詩以樂寫哀情的藝術特點。
(3)十分鐘內完成試講。
試講稿:
一、導入
(1)李杜詩篇萬古傳。(趙翼《論詩》)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4)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啟發設問:以上詩句都與古代哪位詩人有關?你能談談他的有關情況嗎?
教師點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談:
A.李白的生平時代、代表作品;
B.有關李白的故事、傳說;
C.你對李白的評價。
學生思考,發言交流,教師因勢導入本課學習。(板書標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點、不足。
3.教師解題,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時代背景。
4.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三、深入研讀
1.學生自主探究,把握詩作內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投影展示,師生共同探究。(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1)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是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愿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愿望。)
(4)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面對現實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寫出了詩人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的復雜心理。)
(5)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著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后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四、小結
1.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浪漫的詩風在本詩中有哪些體現?(李白這首詩“浪漫”的詩風表現在:A.巧用歷史故事、典故;B.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C.跳躍式的結構。)
2.從全詩來看,其感情基調應該是怎樣的?(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學生思考,探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后歸納。
3.鞏固體驗詩作感情,嘗試有感情地朗讀。
五、作業
課后閱讀李白的其他詩作。
行路難試講稿篇3
? ? ? 教學目標
1、品讀結合的方式賞析詩歌,培養詩歌鑒賞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緒變化,感悟作者復雜情感。
3、探究藝術手法,談論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情緒變化,感悟作者復雜情感
教學難點
探究藝術手法,談論人生感悟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10分鐘)
有這樣一個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使天下大定,海縣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鄉人司馬相如、楊雄那樣,以一篇辭賦文章一鳴驚人,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奉召供奉翰林,兩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這個人就是———李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行路難》(其一),感受下詩人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
二、作者簡介(5分鐘)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三、了解詩歌寫作背景:(10分鐘)
《行路難》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作于天寶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
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四、賞析學習(45分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同學們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李白離別京城,親朋好友為他設宴餞行,宴席十分豪華。
金樽、玉盤——極言飲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饈——極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萬錢——極言酒、菜之珍貴。
然而稟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詩人對此美酒佳肴卻“不能食”“心茫然”。同學們想一個這樣的情景: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
問:同學們你們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呢?
(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同學們看這四句中的“停”“投”“拔”“顧”四個連續動作與“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就能讓我們感受到詩人極度憤懣、抑郁不舒的心情。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艱難險阻。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可是受詔入京后,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yǐn,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
問:那老師在這里問一下,同學們,詩人在這里用“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呢?(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自己說:(同學們理解的很透徹,看來同學們聽課都非常專心啊!)
(3)“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這四句節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4)最后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
的最強音。
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得何等豪邁、直爽!
背誦課文并翻譯詩句
五、小結(3分鐘)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行路難》這首詩,通過本節課,我們要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的思想境界。
行路難試講稿篇4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行路難(其一)》,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這五大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極其作用
《行路難(其一)》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首詩,是詩人李白離開長安時的心情抒懷。詩人借樂府古題《行路難》抒發了自己的苦悶、悲憤以及仍執著追求理想的強烈自信。因此,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意義重大。
2.學情分析
《行路難》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感情波瀾起伏,跌宕變化,詩人的情感時而失落苦悶,時而充滿希望,其中適當運用長短句、感嘆句,使詩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由于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因此在體會詩歌感情之后,讓學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經歷,并談談收獲,對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本詩作用極大!
3.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置為:
第一、抒情誦讀。?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變化的語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第三、”體會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雖歷經矛盾卻仍昂揚向上的情懷。
4.教學重難點
三分文章七分讀,所以我將誦讀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由于時代和年齡的限制,體會詩人的情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境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誦讀品味法——反復誦讀,讀出韻味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發現道理。”教會學生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具體做法如下:
1.批注法——勤動筆墨,寫下感悟
2.討論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學習,積極參與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1.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上課一開始,我就用翰林院學士李白醉酒給楊貴妃賦詩時,讓總管太監高力士為其脫靴,國舅楊國忠為其研磨導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賜金還鄉的故事導入。這樣做不僅僅讓學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詩歌的寫作背景,并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舉兩得。
2.出示目標,明確目的地
3.傾聽文本,進入情境
播放《行路難(其一)》的配樂朗誦帶,讓學生能夠讀準字音進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濟滄海、歧路這幾個字檢測學生聽讀效果。設計本環節的意圖在于醞釀一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因為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不可能有人對道理的追求。”
4.反復誦讀,走進文本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個別學生范讀,其他同學糾讀、評讀;然后集體朗讀;最后小組內有感情的朗讀,由小組派優秀代表配樂朗讀的形式進行。設計本環節的意圖在于讓學生在反復松動中感悟,初步把握詩歌的語氣語調,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奠定良好基礎。
5.文本對話,賞析詩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你最喜歡詩中的哪句話或哪幾句話?為什么?”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運用以前提過的賞析詩詞的方法:修辭、動詞、情感、描繪的畫面等方法,運用作批注的方法,寫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強調了詩人前途的坎坷、艱難,同時寫出了詩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學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最后展示!
我設計本環節的依據是新課標提出讓教師拋出一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而不是用一些瑣碎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并且新課程還提倡教師要找到這樣一種方法,讓教師少教,讓學生多學”,因此教學方法的引導是必要地。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同學們就了解了詩歌的藝術特征以及詩人的情感變化。
6.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讓學生談談自己曾經遇到過的失落苦悶的人生經歷,并談談自己學習本文的收獲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詩歌或者故事呢。小組賽一賽,看誰知道的更多!
第一個問題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將學生的生活經歷與詩歌結合起來,能夠好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情緒。而第二個問題主要考察的是同學們自己的閱讀積累,采用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競爭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并且將自己課內與課外的閱讀有機結合,讓學生能夠好的知人論世。
7.教學小結
通過對本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蕩起伏,同時也學習了李白那種積極樂觀、昂揚向上,執著追求人生理想的優秀品質,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夠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態度去對待!
8.興趣作業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剛才的李白詩文大比拼活動,你一定覺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讀書了吧,請同學們課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資料,讓自己更加博學吧!
五、說板書設計
行路難(其一)
李白
失落苦悶——充滿希望(積極樂觀,執著追求,倔強自信)
行路難試講稿篇5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行路難》,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中的一首詩,是李白在離開長安時的心情寫懷。他借樂府舊題《行路難》酣暢淋漓地抒發自己的茫然、悲憤以及仍然執著于理想的強烈自信。這首詩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詩人的情感波瀾起伏、跌宕變化。詩人的情懷時而失落苦悶,迷惘不知所措;時而充滿希望,信心倍增;繼爾又彷徨無據感時傷逝;最后又能豪情萬丈,豁達自信。其中適當運用長短句、感嘆詞,使詩感染力倍增。
通過這首詩的教學,我準備達到以下目標:
1、抒情誦讀。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
2、品味形象、富于變化的語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3、”體會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雖歷經矛盾卻仍昂揚向上的情懷。
“三分詩七分讀”,所以誦讀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囿于時代和年齡的限制,體會詩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幾點: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國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錢夢龍等人的教學論都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法。
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并且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自主學習法要求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容。
2、誦讀品味法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后,能通過反復朗讀,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3、創造性學習法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的精神。
我的教學過程主要安排這樣幾個板塊:
1、詩意導入: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有一個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詩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間之景,他被人們稱為“謫仙人、詩仙”他就是李白。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曾學過他的哪些作品。通過這一環節,既聯系了舊知,又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詩意的古典文化氛圍,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2、傾聽作品,創設情境
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說:
“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教學設計>文章的flash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并茂的朗讀,對于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復誦讀,走入文本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先請幾名學生朗讀,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聽讀、評議,然后集體朗讀。在這基礎上,讓學生配樂朗讀。(樂曲竹林空照,這首樂曲節奏舒緩而有力,正好適宜這首詩的基調)我教學設計>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詩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詩奠定良好的基礎。
4、與文本對話,賞析詩句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拋出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層浪;而不是象從前一樣用一個個瑣碎的問題來牽著學生鼻子走。因此,我就問學生“你喜歡哪一句或幾句,喜歡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方法的傳授。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總結過賞析詩詞應從詞語、句子含義、修辭、展現畫面、思想感情、相關詩句等方面進行。因此,他們可以輕車熟路地進行分析。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述活動是讓學生們合作探討進行的。
通過這個環節,就理解了詩的藝術特征和詩人的感情起落。
5、與詩人對話,主題升華
教師闡述:整首詩中,詩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為懷才不遇,起是因為又有了希望。教師繼續追問:詩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卻仍能揚起希望的風帆,原因是什么?學生答:是因為積極樂觀的精神。于是我問學生:你們能從中受到啟示嗎?學生能總結出: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中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揚起希望的風帆,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抵達勝利的彼岸。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環節環環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詩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養學生對教學設計>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6、解讀作者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初中古詩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結合他們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寫一段關于李白的介紹(體裁可詩可文)。這個小練筆的設置,既合乎讀寫結合訓練的要求,又真正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7、網絡大看臺
我在網上摘取了一些網友回復《行路難》的帖子,(用多媒體出示)同學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形式內容不同的讀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學生們也試著寫回復帖,等到微機課上發上去,大家共賞。
8、自檢自測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我讓學生自己就這首詩出題,題型也由學生自己總結。多媒體出示:難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寫上下句;根據提示默寫上下句;語境默寫。
這項如果課上時間不足,可以留作課下作業。語文應注重基礎知識與素養能力的雙重提高。這幾項練習、作業都符合這個要求。
上一篇:名人名言名句經典文案-名言警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