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歷史典故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姜太公用直鉤不掛魚餌垂釣,愿意上鉤的魚,就自己上鉤。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別人設下的圈套。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歷史典故,相信你們有興趣!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歷史典故
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度,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大臣姜子牙年近八十,卻懷才不遇,只當了一個下大夫。他又不能忍受紂王的胡作非為,又受到妲己的'迫害,因此就逃出商朝都城朝歌,躲到渭水河邊過著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
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說:
“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
有人好意地告訴他這樣釣不到魚,姜子牙只是笑著說:“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人們嘲笑他,他也不理會。
結果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請他來。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還繼續釣魚,嘴里還一邊念著:
“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回去報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請,姜子牙看見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著:
“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來搗亂!”大臣也只好回去報告。
后來,姬昌就準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請他到西岐去。
姜子牙故意回避,躲在蘆葦叢里不出來。姬昌齋食三天,沐浴整衣,命人抬著禮品,再來請姜子牙,姜子牙這才出來相迎。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誠心誠意,一心想要尋找賢能有才華的人,于是就答應輔佐他。
后人稱這件事為“姜太公八十遇文王”。
姬昌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于是就封他為太公。
后來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成語“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比喻為了求賢,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關于姜太公釣魚的歷史典故
導語:有一天,周文王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邊,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在河岸上坐著釣魚。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于姜太公釣魚的歷史典故,歡迎查閱,謝謝。
姜太公釣魚
盤庚死后又傳了十一個王,最后一個王叫做紂(音zhòu)紂原來是一個相當聰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經親自帶兵和東夷進行一場長期的戰爭。他很有軍事才能,在作戰中百戰百勝,最后平定了東夷,把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帶。在這件事上,商紂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在長期戰爭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負擔,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了。
紂和夏桀一樣,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沒完沒了地建造宮殿,他在他的別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鹿臺”,把搜刮得來的金銀珍寶都貯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個極大的倉庫,叫做“鉅橋”,把剝削來的糧食堆積起來。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掛得像樹林一樣。他和寵姬妲己(妲音dá)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還用各種殘酷的刑罰來鎮壓人民。凡是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對他,他就把人捉起來放在燒紅的銅柱上烤死。這叫做“炮烙”(音luò)的刑罰。
紂的殘暴行為,加速了商朝的滅亡。這時候,在西部的一個部落卻正在一天天興盛起來,這就是周。
周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這個部落在現在陜西、甘肅一帶活動。后來,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音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
到了古公亶父的孫子姬昌(后來稱為周文王)繼位的時候,周部落已經很強大了。周文王是一個能干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紂王正相反。紂王喜歡喝酒、打獵,對人民濫施刑罰。周文王禁止喝酒,不準貴族打獵,糟蹋莊稼。他鼓勵人民多養牛羊,多種糧食。他還虛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他。
周部落強大起來,對商朝是個很大的'威脅。有個大臣崇侯虎在紂王面前說周文王的壞話,說周文王的影響太大了,這樣下去,對商朝不利。
紂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關在羑里(在今河南湯陰縣一帶,羑音yǒu)地方。周部落的貴族把許多美女、駿馬和別的珍寶,獻給紂王,又送了許多禮物給紂王的親信大臣。
紂王見了美女珍寶,高興得眉開眼笑,說:“光是一樣就可以贖姬昌了。”立刻把周文王釋放了。
周文王見紂王昏庸殘暴,喪失民心,就決定討伐商朝。可是他身邊缺少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來幫助他指揮作戰。他暗暗想辦法物色這種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邊,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在河岸上坐著釣魚。大隊人馬過去,那個老頭兒只當沒看見,還是安安靜靜釣他的魚。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車,走到老頭兒跟前,跟他聊起來。
經過一番談話,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呂尚,“呂”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個精通兵法的能人。
文王非常高興,說:“我祖父在世時曾經對我說過,將來會有個了不起的能人幫助你把周族興盛起來。您正是這樣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經很久了。”說罷,就請姜尚一起回宮。
那老人家理了理胡子,就跟著文王上了車。
因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來叫他太公望;在民間傳說中,叫他姜太公。
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幫手。他一面提倡生產,一面訓練兵馬。周族的勢力越來越大。有一次,文王問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們應當先去征伐哪一國?”
太公望說:“先去征伐密須。”
有人反對他,說:“密須國君厲害得很,恐怕打不過他。”
太公望說:“密須國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厲害十倍,也用不到怕。”
周文王發兵到了密須,還沒開戰,密須的老百姓先暴動了。他們綁著密須的國君歸附了文王。
過了三年,文王又發兵征伐崇國(在今陜西省灃水縣)。是商朝西邊最大的一個屬國。文王滅了崇國,就在那里筑起城墻,建立了都城,叫做豐邑。沒過幾年,周族逐漸占領了大部分商朝統治的地區,歸附文王的部落也越來越多了。
但是,周文王并沒有完成滅商的事業。在他打算征伐紂王的時候,害了一場病死了。
歷史典故:姜太公釣魚
導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篇歷史典故,供欣賞,希望您能喜歡。
姜太公釣魚
商朝最后一個皇帝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在位時,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大肆建造宮殿,向民間搜刮金銀珍寶,剝削人民的糧食。他和寵姬妲己日日夜夜在酒池肉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此外,他還用各種殘酷的'刑罰來鎮壓人民。
這時候,商朝西部的部落周卻一天天地壯大起來。周的首領周文王非常能干,他生活節儉,禁止喝酒,不準貴族打獵,糟蹋莊稼。他鼓勵人民多養牛羊,多種糧食。他還虛心接納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他。
有一天,周文王坐著車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邊,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在河岸上坐著釣魚,奇怪的是他釣魚的鉤卻是直的,而且鉤子離水面還有三尺遠。文王看了很驚異,于是下了車,和他交談起來。
談話中,文王得知這位老頭名叫姜尚,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既精通兵法,又能治國安邦。他在這里直鉤垂釣已有很長時間了,他不為釣魚而來,實則為釣人做準備。文王非常高興,認為他是奇高之士,于是盛情邀請姜尚出山幫助自己。姜尚也不推辭,立刻跟著文王上了車。
這位姜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姜太公,后人又稱太公望。他跟隨文王后,一面提倡生產,一面訓練兵馬。周族的勢力越來越大。到最后,姜尚終于幫助周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姜太公釣魚歷史典故
公元前十一世紀時,八十老人姜子牙曾任商朝下大夫,因見紂王荒淫無道,便棄官逃往西岐本想自投西伯姬昌,又怕被人恥笑,所以暫時隱居在渭水河邊的小村莊里,以待時機。一天,他正在渭河邊釣魚解悶,有一樵夫武吉擔柴路過,,見他竟用直鉤釣魚,還離著水面三尺遠,魚鉤上也沒掛香餌,便問長者貴姓。姜尚答道:"姓姜名尚,字子牙,號正熊。"武吉嘆了口氣說:"真是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象你這樣愚拙的.人,還自號正熊,實不相稱!"姜尚微微一笑:"老夫釣魚是假待機進取是真。然而要釣王與侯,寧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武吉道:"你哪像王侯倒像活猴。"說罷,就擔起柴擔進城去了。不料武吉進城失手打死了守門的軍士招來殺身大禍,巧逢西伯姬昌路過,得知武吉是個孝子,家中有老母無人奉養,便贈與黃金十兩,命他回去安頓好老母再來領罪。老母絕望,便帶武吉來向姜尚求教解救之法。姜教他如此這般,從此武吉只在鄉中干活,不再進城去了。
光陰似箭,不覺又是一個春天。一日,西伯來到渭河邊踏青打獵。忽聽有人唱道:"鳳非乏兮麟非無,但嗟治世有污。龍興云出虎生風,世人慢惜尋賢路……"姬昌命人將歌者找來,見是武吉,大喝道:"你怎敢欺我,不來領罪,反在此唱歌?"武吉便照實說了,并說這歌也是姜尚所作,姬昌認為姜尚必是賢者,便當即赦免了武吉的死罪,命他帶路來河邊尋訪姜尚。姜尚為試姬昌的誠心,未理采而避入蘆葦叢中。姬昌求賢心切,三日后,又封武吉為武德將軍,再次帶路,親率百官一同再訪姜尚,封為太公。后來太公輔佐文王,隨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
上一篇:王者臺詞震撼串聯合集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