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重生美文
在一般人的眼里,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事實上真的日此嗎?不是的,死亡更是生命的重生。在這個世界上,有兩路人,一路人是歸于天主的,他們的死亡就是永生的開始;另一路人是屬于魔鬼的,他們的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下了深淵受無窮盡之苦。
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后,第三日復活,從那開始,他擁有了天地萬物的所有權柄,天主圣父把一切權柄交給了耶穌,圣父可能不再管“審判”之事;所以,作為天主的子女,不要害怕那能殺你肉身卻殺不了你靈魂的那個,要害怕那有權同時把你的肉身與靈魂投入地獄的那個,只有天主有這個權柄,也就是耶穌有這個權柄;作為天主的`子女,肉身的死亡才是他們生命的開始、他們王國的開始。
而魔鬼的兒子,他們的死亡就意味者他們生命的終結、他們王國的終結;他們死了就入了地獄去了,受無盡之苦,本身在世界上的權利都消失無存了,生前的虛榮、虛偽的面目一層層被剝開了。
人都是愚拙的,有誰不一樣呢?天主不想讓人勞苦,他想讓人幸福,他不要求人有多少能力,只需要人忠信致死,至于其他人想要的美好事物,天主自然會加給你。
耶穌說過,沒有誰為了他,離開自己的家、親屬,拋棄自己的金錢、財物,在今生得不到多倍酬報的,在來世不享永生的。
為什么要離開自己的家與家人,因為“路不同”;你是歸于天主的,他們是屬于魔鬼的。“路不同不相為謀”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你愛他們,他們是知道的,不過,他們還是會來殺害你的。
耶穌說過,“凡有的,還會再給予,是他更富貴;凡沒有的,連原有的,還會被剝奪”。“有的”是指什么?就是指你的有多少愛?你有多少寵愛?所以,善良的,天主還會賜給你愛,使你更有愛;邪惡的還會更罪惡,連原來僅有的“良知”都被魔鬼剝奪了,無法表現。
重拾,重生美文
你相信輪回嗎?每一次投胎轉世都是一次重生,重拾起人類的本能,重新過不同的人生。雨后的草滴掛著水珠,它重拾了;蛻變的毛毛蟲變為了彩蝶,它重生了;大風刮過的花朵依然綻放,它重拾了;浴火過的鳳凰涅槃了,它重生了。
重生,是一種新,一個未來,一次機會。有人說,人不是貓,只有一次生的機會。是的,人沒有九條命,但會有無數次重生的機會。失敗后的奮斗是重生;災難后的`堅強是重生;罪惡后的領悟是重生;痛苦后的釋然亦是重生。它是雨后的彩虹,那么的鮮艷;是黑夜里的繁星,多么的耀眼;是干涸后的清泉,如此的清甜。重生的人必定是經歷過打磨的人。打磨過的刀刃才能見血,重生過的人們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貴,機會的不易,世間美好的事物!
重拾,是拾起,是憶起,是不變。波濤洶涌的社會,想要不隨波逐流,多半是不可能了,多少人能在風浪里站穩腳跟。小時候,你最大的愿望是一個棒棒糖;后來,你想要玩具車;再后來,想要名牌要高科技;長大后,你想要錢,要名利……漸漸地,所求大于所予。嫉妒,憤恨,虛榮,逐漸成為了標簽,而那時你在得到所謂的好東西后,疏不知失去了更寶貴的東西。是什么?是初心。是得到棒棒糖后天真的笑容,是得到幫助后感恩的話語,是失敗后奮斗的毅力,是中華民族傳揚多年的美德,是你自己當初的那顆澄澈的心。
有的人走錯一步就會走錯一生,而有的人走錯一步就會明白。當你走入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當你迷茫不知何處時,不妨停下來,靜下心,回到自己最初的那個位置,找到最初的自己,而那時你會發現所謂的迷茫不過是幻境,路已經指明了。
重拾帶來了重生,重生離不了重拾。重拾起本心,重新過一次人生
死亡美文
據說,英國首相丘吉爾患絕癥后,依舊樂觀豁達。
有一位記者問丘吉爾:“您對死亡有什么看法?”丘吉爾若無其事地抽了一口雪茄,回答說:“酒吧關門時,我便離去。”
這是何等的灑脫。死亡是一個痛苦的哲學命題。
史鐵生一個人搖著輪椅在地壇想了那么多年,一個活著的史鐵生用漫長的一段時間去想死的事情,最后他想通了,史鐵生在他的《我的`地壇》中寫道:我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解釋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你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這又是何等的坦然。
人活在這個世上,考慮生太多了,忘記了死是一種必然,于是一旦面臨死境就手足無措。牽掛得越多,就越痛苦;創造得越多,就越留戀。他們太想等到一些事情的發生,太想知曉一些事情的結果,否則就死不瞑目。
直至到了死亡的邊緣,我們從本質上感知:人之所以怕死,是因為對另一個世界不可知;而人之所以不愿死,是因為別人都還活著。
重生于25歲美文
朋友A是富二代,出生于1987年,父母做建材生意。私立高中畢業后,他就沒找工作,平日開著保時捷,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游手好閑晃悠了幾年,2013年娶了個模特。前幾天在商場碰見他,寒暄了幾句,聊到他現在的生活——即使結婚成家了,也依然是泡吧、飆車,唯一的正事兒,就是偶爾客串一下他爸的司機。
我覺得,他“死”了。
朋友B也算家境殷實,出生于1990年。父母在國際大型企業工作,擁有高層副級以上職位,他的人生早在童年就已經被規劃好。畢業那年的飯局上,他面帶微笑地和某個叔叔吃了個飯,說了幾聲謝謝,以及幾句客氣話,然后就堂而皇之地進入了知名企業,得到了一份薪水不菲卻十分清閑的工作。靠著父母留下的福蔭,他沒做任何努力,就過上了安逸的生活——每天的生活就是喝喝茶、看看報紙、玩玩游戲,下班就跟朋友喝喝小酒,打打麻將。
我覺得,他也“死”了。
生活單調乏味,沒有目標,這大概算是一種毫無意識,只想著進食的'行尸走肉吧。
不過A和B是幸運的,父輩的努力讓他們可以富貴地“死”去,“死”在安逸上,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沒這么幸運。
25歲的時候,我們大多過著迷茫的生活,懷疑人生又不知所措——未來十年,要做什么工作、住在哪兒、和誰在一起,什么時候才能不用數著發工資的日子生活,什么時候才能還得清信用卡,不確定要摸爬滾打多少年才能獲得一份自己喜歡、體面又有意義的工作,會不會有一個幸福家庭,家庭能不能長久……帶著這份迷惘,找了一份工作勉強糊口,找了一個差不多的對象湊合過日子,不再奢求理想,每天重復著機械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死去。
我們中的大多數,“死”在了25歲,死得糊涂,死得憋屈。
以前在報社,我曾采訪過本地一位成功的85后女性創業者,聊到她為什么會放棄當時很多人擠破頭都搶不到的、收入不菲又穩定的體面工作,卻選擇創業這條充滿變數又非常辛苦的路時,她的回答對我至今影響頗深——
每當閑暇時,她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像現在這樣生活下去,三年后,自己會在哪兒?”如果答案不是自己喜歡的,那現在就該做出改變。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梅格杰曾說過:“處在二十幾歲的好處同時也是壞處就是:你所做的每個決定都將改變你的余生。”
25歲是一個重要分水嶺,因為人生中八成以上的重要決定,如跳槽、工資增長、結婚,都出現在此期間,大腦也在到達成年發展期后結束了最后一次急速增長。30歲以后不可能再像20歲一樣,就算你什么也不做,不做任何選擇本身也是一種選擇。
不想“死”后懊悔,也許我們就需要做出一些改變。
據說,每個人從零開始到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需要7年的時間。如果你能活到88歲,在11歲之后,你將有11次機會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不管你是稚氣未脫,抑或已經白發蒼蒼,你都有機會讓自己活得不一樣。
上一篇:三三臺詞使用方法集合2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