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營救美文
道恩·強森的電影看了不少。在一堆外國肌肉男演員中,覺得他是長得比較耐看和有溫情一面的類型。《摩天營救》里,他幾乎就是一個神,是力量之神,父愛之神。為了救出家人,他每一步都在涉險,每一步與死亡只是一步之遙,每一步為了親人都在拼盡全力。當妻兒與他盡情擁抱在一起時,眼中盡是信任與自豪。那場景真讓人動心。
一部電影里,無論場面多么恢宏,特效多么酷炫,如果沒有情感作為支撐,情節勢必空洞和單薄。很多美國大片,把大場景和小情感的融合處理的非常好。看似微不足道的情感體現的是人性的至真至美和博大情懷,恢宏的場面有了“情”這一線索的貫穿,更具有充滿溫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彼此相輔相成,相互輝映。比如《后天》,全球將陷入第二次冰河紀的背景下,一位父親只身涉險救兒子。比如《2012》,也是一位父親為護佑妻兒一路險象環生,最后迎來新生的故事。包括《世界大戰》等等,故事框架雖有雷同,但個中情節無一不動人。就是因為細節把握得好。把夫妻之情,親子之愛刻畫的細膩感人,扣人心弦。
曾經看了很多為了大義舍棄個人幸福的電影,比如周迅演的《風聲》,看幾次哭幾次。比如為了救別人家孩子而犧牲了自己孩子的新聞……從大到國家,小到個人,我們受到的教育一直都是先人后己,這是一種博愛精神,是一種高尚的情操與胸懷。看到他們,高山仰止般膜拜,是神一樣的存在。但有時想想,又覺得有點兒反人性。不止一次想過,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會怎樣?在同等條件下,是救自己孩子還是別人家孩子?救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救別人的孩子是大義。記得前段時間看過一則新聞,一位父親,在兩個孩子同時發生狀況的情況下,這位父親選擇先救了自己的孩子。而別人家的孩子因搶救不及時而死亡。之后,遭到孩子家屬的指責和眾人的非議。這位父親說,孩子死了我也很難過,但作為父親,我必須先保護好我的孩子。是啊,父親本就是孩子的天,是無所不能的英雄,先救自己的孩子有錯嗎?我不知道。
《摩天營救》里,道恩·強森第一時間不顧熊熊大火,不顧危險,爬上高架,排除重重困難去救自己的親人。在性命攸關之間,他的角色是丈夫,是父親。他必須承擔起肩上的責任義無反顧。也正是這份人性的`光輝,讓人感受到平凡的父愛是多么偉大,又讓人感受到這位偉大的父親只是個平凡的人。他艱難跋涉的每一步都只是為了離親人更近一些,近一些,再近一些……不管前方是刀山還是火海,都在所不惜。你的心為此被深深地牽動。血脈相連,心心相印,為了孩子我們愿意付出任何代價。今天,疫苗的事又被刷屏。中國人太老實,太利己,不到非常時期都不愿強出頭。他們習慣了被壓迫,被奴役,也習慣了忍氣吞聲。不真的涉及到自己的利益都會選擇沉默。這是一個習慣圍觀和看熱鬧的民族,很少有人能夠推己及彼,很少有人能感同身受。這次的底線是孩子,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孩子,觸犯了大多數人的利益,這些沉默的人才有些坐不住了。其實,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不管這件事情與我們有沒有關系,我們都有可能是池中之魚。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很多問題,我沒有確切答案。不到最后一刻,誰也不知自己會做出怎樣的選擇。但保護弱小,是我們每個成年人應盡的職責。因為這些弱小,不但是我們的親人,他們還屬于未來。
無悔的營救經典美文
三峽庫區忠縣善廣鄉雨臺村有個地方叫“母豬林”,山高坡陡,亂石林立,河床狹窄,人跡稀少。山里的天氣瞬息萬變,那天,本來是晴空萬里的天空,忽然就被一塊黑云籠罩了。
眼見要下大雨,村民黃永明慌忙丟下手里的活,匆匆趕往“母豬林”去接割牛草的12歲女兒和5歲孫女。女兒是他36歲時才有的,中年得女,他常常喜歡得夢里都在笑;孫女是他繼子的孩子,繼子和兒媳都在深圳打工,孫女出生兩個月后就被抱回他身邊,是他用奶粉一口一口喂大的。
他跑到半路,電閃雷鳴,狂風大作,雨水如注,等他一路狂奔到“母豬林”,四下張望,卻看不到女兒和孫女的身影,他只好爬到一處高地,大聲呼喚女兒和孫女的名字。忽然,他聽見有人大叫:“幺爹爹,快來救我們呀!”尋聲望去,他看見6個孩子正站在河中的兩塊石頭上驚恐地叫他。他的女兒緊緊背著他的孫女趴在離岸邊僅兩米遠的石頭上,而另外4個孩子手臂相互挽著站在河中間的一塊大石頭上,洪水咆哮著包圍了那塊大石頭,水位仍然在上升。
“你們站穩,我把他們幾個救上岸后馬上來救你們。”他對自己的女兒和孫女喊著就跳進了洪水,又猛又急的洪水很快就淹到了這個1。70米漢子的胸部,他一手用力撐著石頭穩住身子,一手抓住一個小孩用力往岸邊的草地上推。第一個推上岸的是一個9歲的女孩,第二個是ll歲的孩子,第三個是一個7歲的孩子。
“爸爸,你怎么還不來救我們啊?”雨中,女兒的哭叫聲一遍遍傳來,孫女更是早已嚇得面無人色。他掉過頭來,大驚失色:河水已淹沒到女兒的腰部!女兒和孫女的生命危在旦夕!然而,他還是沖向另一個孩子。就在他抓住第四個小孩時,洪水已漲到了他的脖頸,這個12歲的孩子剛剛被他抓住手,洪水就淹沒了他們剛才站立的那塊大石頭。當他轉身正準備撲過去抓女兒、孫女時,一股“竹筒水”如水墻一般,把他和他的兩個孩子一下子卷進急流中……他在洪水中拼命掙扎,當他踉蹌站穩在亂石間的一剎那,看到離他70多米遠的前方,女兒已被洪水卷著向前沖,孫女在離女兒更遠的洪水中。他知道,再向前不遠,就是十幾丈高的懸崖。
他帶著滿身的鮮血深一腳淺一腳地追向崖邊,在淚水和雨水中發瘋般地大聲呼喚著親生骨肉的名字。三天后,在離事發現場三公里外的峽谷亂石縫里,女兒和孫女的尸體被村民們找到了,兩個孩子的身體被亂石劃得傷痕累累,身上的衣服都被沖走了。
當記者問他:“你在救別人的孩子時是怎么想的?”黃永明滿臉的木訥,好長時間,才說出這么一句話:“天地良心……當時我想的`是把那6個孩子都救出來。”記者又問:“難道你一點都沒有考慮先救自己的孩子嗎?”黃永明哽咽了,他說:“時間不允許我考慮親人、鄰居之分。我女兒是他們中年紀最大的,也是個頭最高的,況且她們在靠近岸邊的石頭上,比起那4個孩子的處境來說,要安全一些。我往返4次游經我女兒和孫女身邊時,每次她們都用求生的目光死死盯著我,如果不是洪水漲得那么快,我的女兒、孫女也不會被洪水卷走,不會死呀……”記者硬起心腸又問:“如果時光倒流,你會作什么選擇?”黃永明說:“如果那一幕重現,也許我還要承受失去女兒和孫女的悲痛和折磨,因為誰最遠,最危險,我就先救誰……”
“誰最遠,最危險,我就先救誰。”最容易被救的親生女兒和孫女,最后卻在這場洪水中失去了生命,這位普普通通的農民,演繹了一場生死瞬間感天動地的極致博愛,雖然結局不盡完美,但卻讓我們看到了人性是多么的高貴!
《營救喜樂》讀后感
假期里,我讀了本非常好看的書,書名叫《營救喜樂》。它是曾獲得美國兒童研究獎、明尼蘇達大學艾威?可藍大獎等多個獎項的美國著名女作家菲琳絲?那勒的作品,這本書是《喜樂與我》三部曲的最終章,曾獲得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獎等多個獎項。它講述了一個溫暖又感人的故事,小男孩馬提從“壞人”賈德手中營救了一只受虐待的獵狗喜樂,賈德在一次酗酒后受傷摔斷了腿,善良的馬提來到他身邊幫助他,之后小鎮發生了兇殺案,人們紛紛把矛頭指向了賈德,理性的馬提更相信證據,在喜樂地幫助下,馬提幫賈德洗脫了嫌疑,賈德也在馬提愛與寬容地感召下,勇敢地挺身而出,和喜樂一起營救了落水的女孩,完成了自我救贖。讀完這本書,我手心出汗,感動得不能自已,它給我深深地觸動與啟示,那就是愛與寬容,能給與我們無窮的力量。
全書是圍繞著馬提與喜樂、馬提與賈德展開的,在馬提、賈德和喜樂這個三角形的循環里,起點是馬提拯救了被賈德虐待的對他有救命之恩的喜樂,過程是馬提用愛與寬容感召了賈德,終點是賈德良知回歸,用自己的付出回報給需要幫助的人。這是一個小男孩與一只小獵犬的牽絆,也是一個堅強善良少年與一個固執暴躁的成人之間的戰爭,愛如針,責任、勇氣如線,引線穿針,還有什么是不能穿透的呢?
賈德是個令小鎮居民都嗤之以鼻的人,他有很多壞毛病,酗酒、虐待動物、蠻橫、不講道理……,這與他從小的生活經歷有關,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小時候總是被他爸爸用鐵扣皮帶鎖起來打”,所以這是個缺愛的人,性格自卑,一個人孤獨地生活,陽光好像從來照不到他的內心。馬提是在一個溫暖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有教他正直做人的爸爸,絮叨溫柔的媽媽,兩個活潑調皮可愛的妹妹,馬提的世界里充滿了陽光。這樣天壤之別的兩個人有了交集,賈德因為醉酒摔傷了腿,馬提爸爸在感恩節那天邀請賈德到家里做客,對于從不與人來往的賈德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之后馬提又去看望賈德,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他修好了籬笆;這一樁樁的小事慢慢地溫暖了賈德冷漠的'心,他聽從勸告為獵犬搭建柵欄,答應不再虐待動物。雖然賈德有了一點點的改變,但接下來發生的兇殺案又使得大家把懷疑的焦點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這時馬提站出來,理智地選擇相信賈德,他勇敢細心地搜尋證據,在喜樂的幫助下,最終協助警察找出了真兇,還了賈德一個清白,賈德被感動了,內心的暴戾、蠻橫在與小馬提的交往中逐步消失了,他主動營救暴風雪中的受困居民,決心做個好人。山洪暴發了,馬提妹妹不慎掉進了水里,危急時刻喜樂勇敢地跳進了水里,救起了妹妹,自己卻被洪水沖到了下游,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時,賈德不顧個人安危,冒險營救了喜樂,完成了自身的救贖。
生活中我的身邊雖然沒有賈德這樣的人,但是在新聞中我卻常能聽到類似這樣的事情,比如那些因為家庭原因造成性格上有缺陷的問題少年,如果周圍的人對他們冷漠、漠視,那他們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逐步滑向灰色的邊緣地帶,甚至有些人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但如果大家伸出援手,不歧視、不輕視,用自己的真誠的愛心去溫暖、幫助這些人走出陰霾,給他們一個改錯的機會,那會是截然不同的結果,他們慢慢也會成為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他們也會感知這個世界的美好。
小說中賈德的變化過程是層層遞進的,從冷酷無情到內心有所松動再到深受感動、全力回報,這是馬提的功勞,也是愛的功勞,小馬提身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這是愛和寬容的力量,它照亮了身邊的人,帶領著大家學會責任、勇氣。獵犬喜樂是另一個馬提,它忠誠、勇敢,雖曾受過傷害,但是依然保有善良的心,就像文中說的那樣,“一只狗,或者一個人,到底能不能遺忘不愉快的過往,寬恕他人的過錯,我憧憬著未來的某一天,喜樂愿意陪我一起過橋,去賈德家做客”,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我相信這不是愿望,必定會成為現實。有愛在,什么是不能寬恕的呢,給人一個機會,世界會充滿美好的陽光。
文章描寫生動,對話有趣,富有童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漫漫夏日里,《營救喜樂》深深感動了我,真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好書。
火星營救讀后感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班里傳來了郎朗讀書聲。火星,應該是人類除了地球外比較熟悉的一個星球了吧。為了能更加了解這個神秘的星球,我帶著興奮,一覽了《火星營救》。
本篇主要講述了宇航員馬克.沃爾特在航天過程中遭受了意外,墜留在了火星上。并且,其他隊員都回到了地球,并宣告他已經逝世了。一般人應該要大喊了吧,可是馬克.沃爾特沒有。他在為自己療傷之后,打算以自己僅有存糧,開始種植土豆,與土豆苗相依為命。他以自己勇敢樂觀的意志,終于絕處逢生,最后返回了家園——地球。
看完了這部片子,我震撼之余,也有點感動。這簡直是個奇跡呀!一個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人,被大家宣告死亡,孤身一人居然在火星上活了下來。不過我細細一想,也不是不可能,馬克遇事不慌,勇敢樂觀的精神卻不得不令人佩服。
影片中,馬克聯系到了NASA,滿懷期待地問:“其余隊員聽說我還活著都說了什么?”可是,NASA的`回答是:“我還沒告訴他們呢,不想讓他們分心。”或許,NASA確實比較自私,只想讓其他人順利完成任務;或許,他比較看得清現實,知道馬克根本支撐不了多久。不管怎么,馬克孤身無援地在火星上,是多想要得到隊友們的問候,此刻的他一定極度失望。但接下來,馬克并沒有一張頹廢郁悶,在短暫的難過之后,他又恢復了樂觀堅強的心態,真令人驚嘆。
不僅如此,我還捕捉到了馬克之所以能成功的一大原因——孤注一擲。在返回地球時,由于無法拉住前來救援的宇航員,馬克果斷決定刺破太空衣,利用噴發的氧氣前行并調整方向。這是多大膽又危險的決定啊。如果沒有成功,后果將不堪設想。在這里,我深深地被他的堅定和果斷所震撼了,同時也為他深深揪著心,也許是他的精神感動了上天,最后,他成功了。
《火星救援》雖不煽情,卻打動了我。馬克堅韌不拔,機智果斷,勇敢樂觀的精神就是原因。是啊,我們若是想要安居樂業,過上美好生活,就離不開這種情懷……
上一篇:瓊劇刁蠻公主臺詞匯編7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