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睜著眼跳黃河】(慣)比喻無可奈何地往死路上走。 也作睜著眼睛跳火坑。 睜著眼睛往火坑里跳。
【第2句】:【爛熟須菩提】須菩提,梵名Subuti,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誕生時,家中空乏貧窮,故取名須菩提,意為“空生”。他受父母的影響,出家常隨佛陀。須菩提在祗園精舍等處恭聽佛說《金剛經》、《般若經》等,證悟一切事物皆是因緣生滅、空無自性之理,不再分別執著,霍然解脫。在佛陀的弟子中,須菩提被稱為“解空第一”。《金剛經》、《心經》是佛陀對須菩提所說的“空經”,里面多次出現須菩提的名字。這兩部經是佛教徒經常念誦的經典。把這兩部經念得又熟又快,就常聽到“須菩提……”、“須菩提……”。因此,俗有“爛熟須菩提”之說,意思是對某本書讀得滾瓜爛熟,十分熟悉。如《何典》第五回:“及至活死人進了學堂門,卻是出調的聰明,不消幾時,把牽鉆鬼讀了數年還半生半熟的書,他都讀得爛熟須菩提,顛倒也背得出。”(李明權)
【第3句】:【價高招遠客】(諺)遠客:遠處的客商。只要肯出高價,路途再遠,也會有客商把貨送上門來。指只要舍得出高價,就不愁買不到缺貨。也借指只要舍得出高額酬金,就不愁引不來人才。
【第4句】:【軍令重如山】(諺)指軍中只要下達命令,任何人都必須絕對服從,不可違抗。 也作軍令如山倒。 軍令如泰山。
【第5句】:一世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第6句】:【棉花耳朵風車心】(慣)形容人耳軟心活,沒有主見,容易聽信他人。
【第7句】:早早睡,早早起,眼睛鼻子都歡喜;晚晚睡,晚晚起,渾身上下無力氣。
【第8句】:【吃水不忘打井人】見“喝水的別忘了掏井的”。
【第9句】:【泥人不改土性】(諺)比喻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第10句】:【一歲孩兒百歲主】(諺)權勢人家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注定做一輩子主人。舊指主仆關系不在年齡大小,而在地位不同。 也作一歲使長百歲奴。使長:主子。 一歲主,百歲奴。
【第11句】:【一花不是春,獨木不成林】(諺)一枝花扮不成春天,一株樹形不成樹林。比喻個體的作用畢竟有限。
【第12句】:【三貧三富才到老】(諺)三貧三富:多次的貧富變化。指人生一世,往往會經歷多次的貧富變化,不會一帆風順,一成不變。
【第13句】:勸化宣傳教義,勸導人改邪歸正,謂之“勸化”。《增一阿含經》:“寬仁博識,善能勸化。”《俱舍論》卷十二:“勸化令修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不貪、不嗔和正見。慧琳南朝宋《均善論》:“務勸化之業,結師黨之勢,苦節以要厲精之譽,護法以展陵競之情。”又有化緣、募化之義。如《釋氏要覽》引《罪福決疑經》:“僧尼白衣,或自財,或勸化得財,擬作佛像。”后俗語引申為勸勉化導,如《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回來給他一個事情,也好勸化勸化別人。”
【第14句】:吃一回虧,學一回乖.
【第15句】:【露馬腳】現代人們用“露馬腳”來比喻暴露了隱蔽的事實真相。關于露馬腳,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太祖朱元璋原是布衣,家境十分貧寒,參軍后與一位在軍中長大的姓馬的姑娘結婚。馬氏聰明賢惠,相貌也不錯。朱元璋當了皇帝,馬氏夫人被封為皇后。馬皇后苦盡甘來,盡享榮華富,但也有令她苦惱的隱衷。她深居簡出,每當與外人接觸時,總是長裙拖地,把雙腳蓋住。原來這位皇后,沒有纏足,長有一雙“天足”。在封建時代,女子大腳,本來就是一大忌諱,何況皇后呢?一天,馬皇后坐轎到金陵街頭,當然她不會忘記隱藏那雙“天足”,不料一陣大風掀起了轎簾,馬皇后的腳露出來了。消息不脛而走,轟動了金陵城。于是“露馬腳”一詞就像一陣風刮到了民間。這是“露馬腳”一詞來源的主流說法,影響很廣。
【第16句】:【綺語】佛家所說“十惡”中,屬于“口業”的有四種,“綺語”即其中之一。“綺”字的本義是平紋起花的絲織品,引申為華美、艷麗。凡一切邪僻不正或涉及男女私情的話,都稱為綺語。如梁武帝《答菩提樹頌手敕》:“但所言國美,皆非事實,不無綺語過也。”關于“綺語”的定義,各家所說各有側重。或謂“染心所發諸語”(《俱舍論》),或謂“以非時(不合時宜)故”(《成實論》),或謂“邪言不正”(《大乘義章》卷七)等。主要是涉及艷情的花言巧語,如后世文人所做的艷詞淫曲之類。例如: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近人為詞,習綺語者,托言溫、韋。”唐末五代的溫庭筠和韋莊,是“詞為艷科”的鼻祖。又如清·李漁《憐香伴·香詠》:“貧尼少時也學拈毫,摩頂以來,十年不作綺語了。”意思是說,出家人嚴守口戒,不再去作那些艷詞淫曲了。(李明權)
【第17句】:【游方】古印度有些僧人沒有固定的住所,“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沿門乞食。中國也有修習“頭陀苦行”的行腳僧。“游方”,意謂周游各地寺剎,參學問道。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四載:竺法義“十歲便以博見馳名,弱年出家,游方受業”。又如唐·賈島《送靈應上人》詩:“遍參尊宿游方久,名岳奇峰問此公。”再如《水滸傳》第四回:“智深道:俺行腳僧人,游方到此經過,要買碗酒吃。”(李明權)
【第18句】:【拿著黃金當生銅,拿著珍珠當綠豆】(慣)形容人眼力差,不認識好東西。
【第19句】:【茶喝多了養性,酒喝多了傷身】(諺)茶是清淡的,多喝能養性;酒是濃烈的,多喝要傷身。指經常喝茶有益,過量喝酒有害。
【第20句】:海闊天空宋代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三十引《古今詩話》謂:唐代大歷年間,禪僧元覽在竹上題詩:“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這句詩表達出禪僧自由自在的廣闊胸襟和活潑潑的禪機。后改變為“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比喻可以充分自由地行動,或無拘無束地施展才能。如《西游記》第八四回:”老菩薩,古人云: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怎么西進便沒路了?”又如于逢《金沙洲》第三部九:“啊!海闊任魚躍,天空任鳥飛,誰還愿意待在一個村子里呢!”亦縮為“海闊天空”。如清代蔣士銓《一片石·宴閣》:“共記滕王閣下時,海闊天空任所之。”今亦比喻話說得漫無邊際。如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過一會兒姓林的走過來,話又會講不完啦,海闊天空的。”
【第21句】:【爬得高,跌得腫】(諺)指向上爬得越高,跌下來必定傷得越重。比喻人追求名利的欲望越強烈,失敗起來就越慘重。也比喻權勢越大,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 也作爬得高,跌得重。 爬得越高,跌得越慘。 攀得高,跌得重。
【第22句】: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怎保不懷毒
【第23句】:【燈不亮要人剔,人不明要人提】(諺)指油燈不亮,需要人剔去燈花;人一時糊涂,需要別人從旁提醒。
【第24句】:【身上有屎狗跟蹤】(諺)狗愛吃屎,只要人身上沾了屎,狗就會跟著來。比喻人自身行為不正,就會招來邪惡分子。
【第25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釋義:道:道行指僧道修行的功夫。魔:“魔羅”的簡稱,指破壞修行的惡魔。原是告誡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誘惑的一種說法。后用來比喻一種力量超過另一種力量。 例句:哼,你別臭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那手法到底騙不過咱們丁主任的眼睛。
【第26句】:【 比花花解語,比玉玉生香】極言婦女美貌多情,像懂話的 花,會生香的玉。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如花似玉。明 代《古今小說》:“新娶得一個渾家,乃東京金梁橋下張待詔 之女,小字如春,年方二八,生得如花似玉。比花花解語,比 玉玉生香。”
【第27句】:新婦騎驢阿家牽新婦,指媳婦;阿家,指婆婆。謂媳婦騎驢,而婆婆替媳婦牽驢。比喻事理顛倒反常。如《五燈會元·五祖演禪師法嗣》:“顛倒顛,顛倒顛,新婦騎驢阿家牽。便恁么,太無端,回頭不覺布衫穿。”
【第28句】:【當炮灰】(慣)炮灰:比喻為參加非正義戰爭而送死的士兵。指為參加非正義戰爭而去當兵送死。
【第29句】:茶禪一味意指禪味與茶味是同一種興味·二語lJ;于《日本禪師錄》。利休居士曾說:茶室品茗是修行得道的最好辦法。打水取薪,煮水沏茶,供于佛,施于人,自己也喝上一口,室內有花有香,人人都可以從這里尋找到佛祖的勝跡。茶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唐代陸羽曾著《茶經》,對于茶的種植、采摘、焙制、飲用等都作過詳細記述。形成獨特的茶文化。南宋乾道年問(1165-1173)榮西和尚將茶葉帶到日本,并著《吃茶養生記》,將飲茶與修禪結合起來,在飲茶過程中體味清虛淡遠的禪意,后在日本逐漸形成有詳細儀規的“茶道”。日本山上宗二之茶書《山上宗二記》日:“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為依歸。”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日:“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不知茶味。”“茶禪一味”即源于這種獨特的茶文化。
【第30句】:“地獄”在“六道輪同”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層地獄”又是民間熟悉的“重獄”。《問地獄經》上有“十八層地獄”的名稱:泥犁、刀山、沸沙、沸屎、黑耳、火車、鑊湯、鐵床、嵯山、寒冰、剝皮、畜生、刀兵、鐵磨、冰地獄、鐵柵、蛆蟲、烊銅。從理義上講,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造貪、嗔、癡“三毒”,合為十八種地獄苦報,不必拘泥于具體名日。“十八層地獄”之說很早盛傳民間。《梁書·諸夷傳·扶南國》載:胡人劉薩何暴病而死,經十日復蘇,自稱游歷了十八層地獄。(參見“地獄”)十八變變化迅速,俗謂之”十八變”。如《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這蓮女漸漸長得堪描堪』田j,從來道:‘女大十八變。…“女大十八變”,是說少女在發育期間,性情、容顏變得很快。此語本于《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謂龍女在法華會上現身。大弟子舍利弗見了,稱女身污穢,難以成佛:龍女當即向佛獻寶珠,忽然間變為男身,現出種種相好,往南方無垢世界去成佛了.《法苑珠林》卷五九載:羅漢人滅前,多現十八種神變,全身出炯、出火、出水,最后以三昧火燒身滅度。又如《五燈會元·夾山遵禪師法嗣》載:商那和修尊者“現十八變,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羅山”。
【第31句】:【把送殯的埋在墳里】 釋義:比喻受牽連。 例句:他已經看出來了,照這樣下去,要處理的處理不了,還得“把送殯的埋在墳里”,還得給自己找一身抖落不凈的病……
【第32句】:【心不在肝上】(慣)指心不在焉。
【第33句】:《五燈會元·真州長蘆真歇清了禪師》上堂語:“轉功就位是向去底人,玉韞荊山貴.轉位就功是卻來底人,紅爐片雪春?功位俱轉,通身不滯,撒手亡依。”《五燈會元·舒州太平慧勤佛鑒禪師>上堂語:“去年今日時,紅爐片雪飛。今日去年時,曹娥讀夜碑。末后一文案,佛眼莫能窺。白蓮峰頂上,紅日繞須彌。鳥啄珊瑚樹,鯨吞離水犀。太平家業在,千古襲楊岐。”后亦作“洪爐點雪”或“紅爐點雪”,比喻一經點撥,立即悟解。明代正覺高攀龍《高子遺書·會語七八》:“顏子克己,若紅爐點雪,不必言難,天下歸仁.。”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四:“詩得一字之師,如紅爐點雪,樂不可言。
【第34句】:【飽漢不知餓漢饑】 釋義:比喻得到安樂、滿足的人不知道別人的困難,不關心別人的疾苦。 例句:蕭大爺亦勸他慢些,“我同錢太爺還有句話說”。小爺們等不及,只是跺腳,說:“誤了差使,釘子是我碰。你飽漢不知餓漢饑,我勸你快走罷!”
【第35句】:【破人生意,如殺人父母】(諺)破壞別人即將做成的生意,如同謀殺他父母一樣使他不幸。指別人做買賣,只可促成,不可破壞。
【第36句】:【殺人一萬,自損三千】(諺)兩軍對戰,即使打了勝仗,殺死敵方一萬人,己方也得損傷三干。指打仗就得有犧牲,縱然是戰勝的一方,也免不了要付出傷亡代價。 也作殺人一千,自損八百。 殺人三干,自損八百。
【第37句】:【數黃瓜道茄子】(慣)指數落別人的不是或說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也作數東瓜道茄子。 數黃瓜道蘿卜。 數了黃瓜數茄子。
【第38句】:心里亮堂是天堂,心里黑暗是地獄
【第39句】:【門子(門路)】現在,老百姓把在政府里或某些部門里有熟人、能辦事的人稱為有“門子”。這些門子如果不堅持原則,便會為以權謀私等不正之風大開方便之門。那么,“門子”是怎么來的呢? 門子,是古代衙門中的差役,相當于現在的門衛。古代的門子屬于賤役,地位很低,甚至談不上什么地位,但是位置卻不可小視。他們把守著官衙門口,誰要想進衙辦事,首先要經過大門關口。不管什么人,也不論什么事,哪怕火已上房,只要不經門子批準,休想與老爺見面。尤其是那些熟知官場規矩、心地貪婪的門子,常常把這一特殊位置,當成撈外快的福地。外人要想入見官員,先要拿銀子說話,這叫“送門包”。所以古代的門子又被看做“門路”,要想順利辦成事,不走門子,恐怕十有八九會辦砸了。可見,“門子”的作用何等重要。 對外來辦事的人是如此,對深居簡出的官老爺,有些門子同樣會耍些手段,或成人之事,或壞人之事。官老爺該見的人或阻擋在外,不該見的人或不速之客放人,或任意擴大事態,或刻意隱瞞真相。他們深諳本衙大人的喜好,也摸透了外來人員的心思,常以點撥、誘使、欺騙、夸大等種種手段為自己撈取好處。比如京劇《鍘美案》中陳世美的門官給秦香蓮出主意:你在前面跑,我在后邊攆,扯下一片衣衫。將秦香蓮放入駙馬府中。 可見,官府有了“門子”,也就有了“門路”。“門子”也就有了全新的含義,那就是走后門,辦私事,以私損公。
【第40句】:活佛我國藏傳佛教名詞。藏語稱為“朱古”,意思是化佛示現的肉身。通常稱大喇嘛圓寂后根據轉世制度取得寺廟首領地位的繼承人為活佛。始于13世紀的噶舉派噶瑪噶舉的噶瑪拔希。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應加上寺院或家廟的名字,如東嘎寺的活佛洛桑赤烈,全稱叫做“東嘎·洛桑赤烈”;又如多吉才仁當了熱振寺的活佛后,他的名字便是“熱振·多吉才仁”。對于有僧職的大喇嘛,人們日常簡稱或尊稱時,不再是他的名字,而是寺院稱號了。如“東嘎活佛”、“熱振活佛”等。凡活佛圓寂后,寺院上層通過占卜等儀式,尋覓活佛圓寂的同時出生的若干嬰童,從中選定一個“靈童”作為他的轉世,迎人寺中繼承其宗教地位。
【第41句】:和氣好比修條路,惹人等于筑堵墻
【第42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釋義:聽到的不可輕信,只有親眼看見的才是真實的。 例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天香更把臉一沉,“人家又當上大官,大老遠從北京下來,為的是解決咱們兩家的老大難問題……”
【第43句】:【朝里有人好做官】(諺)舊指在朝中有權勢者作后臺與靠山,做官就穩當,升官也容易。
【第44句】:【鼻子穿索子】(慣)索子:繩子。 比喻被人牽制,聽命于人。
【第45句】:【愛河】愛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沒而不能自拔,故喻為“愛河”。如《華嚴經》卷二六所說:“隨生死流,入大愛河。”又如《楞嚴經》卷四說:“愛河干枯,令汝解脫。”“愛”在佛教中一般用為貶義,如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五所下的定義:“貪染名愛。”佛家主張平等清凈的“慈”而擯棄自私污染的“愛”。世俗之“愛”以男女間的情欲為基礎,故《圓覺經》指出:“輪回,愛為根本。”當然,愛國、愛父母、愛師長等,佛家也認為是正當的,只是一般不用“愛”這個詞去表達而已。后用“愛河”指情欲,愛情。如明·陳汝元《金蓮記·媒合》:“一個溺愛河而罔顧,只圖暮樂朝歡;一個沉宦海而久迷,空自南奔北走。”又如巴金《滅亡》第四章:“他又沉到愛河里面了。”(李明權)
【第46句】:【羊角蔥靠南墻——越發老辣】(歇)羊角蔥:蔥的一種,莖部粗大,葉子長得像羊角,味辛辣。本指老而味辣,轉指人老練狠毒。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47句】:【酷】“酷”在1992年版《現代漢語詞典》中還是當“殘酷;程度深、極”解釋,如酷吏,還沒有現在流行的新義,說明它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個新詞,而且使用頻率相當高,是青年們追捧的一個熱詞。 “酷”是英文C。l的音譯,原意為“涼爽、冷靜”,后被引申為“無熱情、不激動”或“真棒、好極了、帥氣”等表示驚喜和贊美、羨慕之意。這個詞還意味著有品位的、瀟灑的、出色的,它在美國青少年中使用頻率非常高。后來,中國的港臺地區媒體把其音譯為“酷”,在20世紀90年代末傳人中國大陸并廣泛流行起來。如趙本山在春晚演出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有句臺詞:“我年輕那會兒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帥呆了、酷斃了。”
【第48句】:情人之間情誼深,莫學露水一年晨
【第49句】:【好賬算不折】(諺)折:虧損。好的賬目,無論怎樣算也不會走樣。指真真實實、清清楚楚的賬目,是不怕反復查核的。
【第50句】:佛又有種種“身”,如法身、報身、應身、化身等。佛往往專稱應現于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也泛指十方三世一切佛,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燃燈佛、彌勒佛等。此外,學佛之“佛”,指佛法;念佛之“佛”,指佛號;拜佛之“佛”,指佛像……均是觸類引申之義。佛教徒以為念佛可以消除業障、修身修福。如蘇曼殊《有懷》詩之二:“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天恁恨不勝。”
【第51句】:【俏眉眼做給瞎子看】(慣)比喻說話做事不選擇合適的對象,再好也不會受賞識。
【第52句】: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第53句】:立志言為本,修身行乃先
【第54句】:【癡心妄想】愚蠢荒唐,不能實現的心思和想法,謂之“癡心妄想”。如《紅樓夢》第一一三回:“人生緣分,都有一定,在那未到頭時,大家都是癡心妄想。”“癡”,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癡”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污染之心,叫做“癡心”。《大日經·住心品》將“癡心”列為六十種心相之一。《法苑珠林》卷九十指出:“依邪見故,癡心增上。”后以“癡心”指沉迷于情愛而不能自拔,猶言癡情。如寒山子詩:“伸頭臨白刃,癡心為綠珠。”又如俗語:癡心女子負心漢。“妄想”和“正覺”相對,又稱“生滅心”、“攀緣心”等。隋·慧遠《大乘義章·八妄想義》對“妄想”有明確的釋義:“謬執不真,名之為妄;妄想取相,目之為想。”“妄想”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如《楞嚴經》卷一所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后用“妄想”泛指胡思亂想和不切實際的想法。如唐·白居易《強酒》詩:“若不坐禪銷妄想,即須行醉放狂歌。”(李明權)
【第55句】: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第56句】:【破家縣令,滅門刺史】(諺)縣令:一縣之長。刺史:一州之長。 一縣之長濫使權力能使人家破人亡,一州之長濫使權力能使人家族毀滅。指舊時地方官的權力是極大的,百姓惹不起。 也作“滅門刺史,破家縣令”。
【第57句】:傲不可長,志不可滿,樂不可報
【第58句】:【躲了雷公,遇了霹靂】(慣)雷公:神話傳說中管打雷的神。霹靂:云和地面之間發生的一種強烈雷電現象,對人、畜、莊稼、建筑物等會造成很大危害。比喻躲過一場災難,又遇上了另一場災難。
【第59句】:【虎無傷人意,人有傷虎心】(諺)老虎本沒有傷害人的打算,但人卻有傷害老虎的心意。比喻人與人相處要有警惕,你對他一片善心,他卻可能暗里算計你。
【第60句】:【此地無銀三百兩】(慣)民間故事說:有人把銀子埋在地下,怕人發現,就立了個牌子,上面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鄰居阿二看見牌子,挖走了銀子,又在牌子背面寫上“隔壁阿二不曾偷”。比喻拙劣的掩飾正好暴露了所要掩蓋的真相。 也作“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阿二不曾偷”。
【第61句】:業根梵語Karma,意譯為“業”,泛指一切身心活動。一般分為身業、語業和意業三種。善業得善報,惡業得惡報,故稱“業報”。“業根”之“業”在語詞中偏重于惡業、染(不凈)業而言。“根”,從梵語indriya而來,意為“能生”。
【第62句】:【毛病】“毛病”現在經常被人們用來指缺點、錯誤、壞習慣,或者指器物有質量問題或瑕疵,后來也引申到指人身體不適以及微小疾病等。那么,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 其實,最初“毛病”是指牲畜(尤其是馬)的毛色有缺陷。古時候,馬在人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對馬的要求特別嚴格。相馬首先就是看馬的毛色如何,有沒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咸在《相馬經》中說:“馬旋毛者,善旋王,惡旋十四,所謂毛病,最為害者也。”意思是說,卷曲的馬毛,有好有壞,位置生的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騎的話,對主人妨害最大。這當然是迷信的說法。 “毛病”由專指馬的缺點引申為指人或物的缺點,大概源于宋代。如宋代吳涿《答徐安札書》中云:“蓋文學毛病,如春草漸生……”黃庭堅《山谷刀筆》也有“乃是荊南人毛病”之句。 “毛病”一詞,至今還在常用,特別是口語,用得更多。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個小品:小品中的主人公說話不離“毛病”二字,實乃毛病也。
【第63句】:【拿著黃牛便當馬】(慣)比喻隨便拉人來替罪。也比喻拿不合格的來頂替。 也作“拿了黃牛當馬騎”。
【第64句】:【家和萬事成】(諺)萬事:各方面的事情。家庭和睦了,什么事都能辦成。指家庭和睦是萬事成功的條件。 也作家和萬事興。 家和萬事安。
【第65句】:【后悔藥沒處買】(諺)指錯誤往往是一次性的,錯誤一旦成為事實,再后悔也無濟于事。
【第66句】:【佛曲】佛教寺院中的音樂,古稱梵唄。在寺院中,僧人講經前后,都要吟唱樂曲。所唱內容,是咒、偈、吟、贊等。據清·翟灝《通俗編》卷二十說:“佛經無不可吟,不獨偈頌然矣。”這就是說佛經的文字,不僅偈、頌可以吟唱,長行亦可吟唱。在唱的時候,配以管、笙吹奏,是很動聽的。佛曲由印度傳來,在中國始自隋唐。清·毛奇齡《西河詩話》說:“佛曲佛舞,在隋唐已有之,不始金元。”如李唐《樂府》有《普光佛曲》、《日月明佛曲》等。吟唱這些佛曲的主要是僧人。如《樂府雜錄》中講“僧文敘善吟經,其聲宛轉,感動里人,樂工狀其念四聲觀音菩薩,乃撰《文敘子曲》。”《南唐書·浮屠傳》中說僧應之歡喜音律,嘗以贊禮之文寓諸樂譜。這里說明僧應之不僅會吟唱,也會作樂譜。這些寺院中的樂曲,后來演變為講唱文學。唐以后盛行一時的變文,也被稱為佛曲。現在寺院中,僧人仍吟唱佛曲。如他們每天早晚功課(上殿),除念誦經、咒外,就是吟唱贊、偈。不過現在不配備管、笙吹奏了,而是配以鐘鼓魚磬,聽起來清凈優雅,也確實別有一番趣味。(無名氏)
【第67句】:【各人腳下都有一條路】(諺)每個人的腳下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借指人的生命歷程,要靠自我選擇,自我奮進。
【第68句】:【打擂臺】(慣)擂臺:為比武而搭起的臺。本指上擂臺參加比武,比喻:1向挑戰者應戰,與之較量手段、技藝。2耍花招,與人討價還價。3有意跟人作對,難為人。
【第69句】:獨柴難引火,蓬柴火焰高。
【第70句】:【拿豆包不當干糧】(慣)豆包:包有豆餡兒的包子。比喻小看了有本事的人。
【第71句】:【力氣是奴才,使了還回來】(諺)指力氣隨用隨生,要盡量使用,不必怕出力。 也作力氣是奴才,使了再回來。 力氣是奴才,去了又有來。
【第72句】:【出岔子】(慣)指出了差錯或事故。
【第73句】:【兩口子】“兩口子”指夫妻,如“小兩口”、“老兩口”。源出清代。 清朝乾隆年間,山東某縣有個才子叫張繼賢,他與惡少石萬倉之妻曾素箴一見鐘情,后夜夜來往。不料,石萬倉因酗酒過度而亡。石家人懷疑是曾素箴所害,便告到官府里,硬說是“奸婦害本夫”。官府也不問個青紅皂白,就將張繼賢和曾素箴抓進大牢,問成死罪,從府里押解到京城。 一個偶然的機會,乾隆皇帝看到了張繼賢的供狀,見文筆不俗,十分驚訝,便親自到獄中,看望張繼賢的相貌,試過了他確實有才,遂起惻隱之心。 乾隆下江南時,途經微山湖,逗留過幾天,熟知那里的地理環境,便御批張繼賢發配臥虎口,曾素箴發配黑風口。張、曾二人來到“兩口”之地,依然情不斷、心相連。今天他去黑風口,明天她來臥虎口,你來我往,自由自在,故被人稱為“兩口子”。據說,被稱為夫妻的兩口子,就來源于此。
【第74句】:【老的別惹,小的別逗】(諺)不要惹怒老人,不要逗惱小孩。指人到老年往往性格變得倔強,而未成年的孩子又喜怒無常,故老人小孩不可惹逗。
【第75句】:人起心發,樹起根發.
【第76句】:【衣缽相傳】“衣”指“三衣”,即僧尼不同場合所穿用的三種法衣。“缽”即僧尼所用的食器,由梵名缽多羅而來。“衣缽”代表僧人隨身所有之物。佛教禪宗師徒間傳法,常以衣缽為信,稱為衣缽相傳。如《壇經·行由品》:“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后以衣缽相傳指師徒之間以技術、學問相傳授。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四十:“魯直開口論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處。而門徒親黨以衣缽相傳,號稱法嗣,豈詩之真理也哉!”也比喻前人的學術思想或藝術手法對后人的影響。蘇淵雷《袁中郎全集序》:“后來如卮言日出的莊周和銜杯責子的陶潛,以及唐之白居易、宋之蘇軾等,都是衣缽相傳的一系。”也作“衣缽相承”,郭沬若《十批判書·韓非子的批判》:“《韓非子》書中屢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缽相承。”(禹振聲)
【第77句】: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釣.
【第78句】:【盜不過五女門】(諺)盜賊不進生有五個女兒的人家。指女兒多的人家必定貧困,盜賊也就不會光顧。
【第79句】:獨一無二沒有相同的;沒有可與相比的;唯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六回:“我的婆婆,我起先當是天下獨一無二的;到這里來,見了干娘,恰是一對。”楊朔《潼關之夜》:“他的腳步又輕又快,走向小飯館里獨一無二的食桌前,坐在我的對面。”語本《大般涅檗經》卷五:“又解脫者,名為寂靜,純一無二。如空野象,獨一無侶。解脫亦爾,獨一無二。獨一無二,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又《法華經·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謂真實的解脫教法,只有一乘。
【第80句】:【胸口上掛笊籬——撈心】(歇)撈:諧“勞”。指費心勞神,操心。
【第81句】:【毀巢之下,勢無完卵】見“覆巢之下無完卵”。
【第82句】:【八月大,無果賣】 釋義:陰歷八月如果是大月(三十日),水果就要歉收。 例句:真是應驗了那句話:“八月大,無果賣。”這不,現今集市上水果少,價錢貴得嚇人啊!
【第83句】:【棗核解板兒——能有幾鋸】(歇)解板兒:用鋸子鋸開。棗核很小,把棗鋸開,根本用不了幾鋸。 鋸:諧“句”。指沒有多少話語或唱詞。
【第84句】:【背后罵皇上】(慣)指背地里責罵強有力的人。 也作“背地里罵皇上”。
【第85句】:葛藤掃除糾纏繁瑣的陳詞濫調,俗謂之“打葛藤”。如元代明本《雁蕩除夜》詩:“掃除自己閑枝葉,不打諸方爛葛藤。”本于禪宗話頭。如宋代圓悟《碧巖錄》第六則:“此事(指明心見性)無許多論說,而未透者卻要如此;若透得,便見古人意旨,看取雪竇打葛藤。”禪師的意思是,未開悟的人當然要看經文,依語求解;對開悟的人來說,語言、事相等葛藤均被一掃而空,直截見性了。這里要指出的是:語言、事相本空,并非葛藤。只是你去執著乃至曲解語言、事相時,它們才成為葛藤了。在佛經上,已有葛藤的比喻。如《出曜經》卷三說:“其有眾生墜愛網者,必敗正道……猶如葛藤纏樹,至末遍則樹枯。”
【第86句】:【人不保心,木不保寸】(諺)人不能擔保誰的心都是好的,樹也不能擔保它寸寸都是好木材。指人心隔肚皮,最難猜測。
【第87句】:【百褶裙】時裝是過幾年一輪回,“百褶裙”是前幾年年輕女性的流行裙裝,穿上百褶裙顯得青春靚麗,楚楚動人。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來歷一。很久以前,有一個聰明能干的獵人,安套繩的本事很高,只要他下的扣子,必定能套著野獸。有一天,獵人上山察看扣子,看見套住了一只狐貍。獵人正要揮刀砍死狐貍,不料狐貍開口說話啦:“年輕人,別動手。 我是天神的女兒。”說著脫去狐貍皮變成一個美麗的姑娘。她看上獵人的勤勞勇敢,自愿與獵人結為夫妻。 獵人與狐女結成夫妻后,生了一兒一女,可是,自從她脫掉狐皮之后,一直找不到一件適合的衣裳,兒女大了,自己老光著身子,很不方便。于是,她又跑回到山上,想去找一件滿意的衣服。 獵人回到家,不見妻子,十分著急。此時電閃雷鳴,暴雨傾盆,獵人打著傘,進山尋妻。在一個山洞里,他找到了妻子。聽妻子訴說了苦惱,獵人靈機一動,扯掉傘骨,把傘衣遞給妻子做了裙子。傘衣做的裙子甚是好看,可惜在腰間掛不住,手一松便脫落下來。狐女只好提著裙子走出山洞。這時雨過天晴,山間出現一道彩虹,狐女趕忙剪下一截,當腰帶把裙子緊緊扎住。 這樣一來,裙子不再下落,走起路來像踏云,腰帶像彩虹,把狐女打扮得更漂亮。從此以后,這式樣便傳了下來。 來歷二。從前,苗家婦女不穿裙,穿的是粗布大腳褲。那時候,有一座黑森林,黑森林里有一個朝天洞,洞里住著猴子精。它的嘴巴像山洞,耳朵像簸箕,腳有碓桿粗。它時常出來搶走寨子里的姑娘,弄到山洞里糟蹋,折磨死后吃掉。 有一天下大雨,黑森林邊勤快而美麗的兜花姑娘拿著傘出門干活,直到天黑都沒回來,原來是被猴了精抓到洞里去了。姑娘在洞里受盡折磨,可是沒有辦法逃出來。一天深夜,她哭著哭著睡著了,夢見一個白胡子老頭指點她,用松脂涂在猴精曬太陽的大石頭上,粒住猴精,就可以逃出來。 姑娘依計采集了許多松脂,涂到那塊大石頭上。猴精一坐下就被粘住了,掙也掙不脫。姑娘趁機逃出山洞,在大森林里整整走了一個月,衣褲全被樹枝掛破了,身子露在外面。她害羞這樣回去見鄉親,只好把來時帶著的傘抽掉傘骨,用傘衣套在腰上,遮住下體。回到寨子,鄉親們見了很新奇,姑娘們立刻仿照傘裙的樣子,做出了能展能收,打開像傘,合攏起來也像傘的百褶裙。
【第88句】:【癱子掉在井里——撈起也是坐】(歇)癱子:肢體癱瘓的人。坐:諧“做”。指事情反正要做。也指事情反正就是這樣,怎么都行。 也作“癱子落井——撈上來也是坐”。
【第89句】:送佛送到西天比喻做好事要做到底,決不半途而廢。西天,指印度。印度古稱天竺,在中圍的兩邊,故稱西天。印度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故鄉,故俗語云“送佛送到西天”。又,“西天”亦指阿彌陀佛所教化的西方極樂世界。兩釋皆可通。清代王光有《吳下諺聯》卷四:“送佛送到西天……佛自西天來,二千年于此矣。”又如《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姐姐原是為救安公子而來,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也作“有心送佛送到西天”。如草明《一個私塾教師》:“好,有心送佛送到西天,我就打算挨餓也要在這世界里給人們講圣賢故事。”
【第90句】:【馬后炮】“馬后炮”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和形容事后采取措施、行動遲緩。它源自中國象棋術語。 最初,馬后炮的詞義并不消極,它指的是在象棋的對陣中,炮位于馬之后,隔山將殺的一種招式。說起它的詞義色彩,甚至偏向積極,因古時候下象棋時,“馬后炮”常常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 在下象棋時“馬后炮”是比較常用的招數。這時,只要把馬放在對方的將上隔一格,用于控制將的移動,再用炮“將軍”,如果對方沒有棋子可墊,往往形成絕殺。可見,“馬后炮”是置對手于死地的很厲害的一招,詞義并不消極。 “馬后炮”之所以反其意而用之,有兩種語境可以說得通。其一,馬后炮雖然是絕殺,馬的功勞是第一位的,馬死死控制住了老將,炮才能起作用,不然還是放空炮。從這個棋講,馬先炮后,不是正好應了“馬后炮”的比喻或引申意義了嗎?其二,馬后炮雖然厲害,但中國詞匯不能望文生義,因為它是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的,在許多情況下與原意不同。如“高高在上”一詞,說風箏是好,說干部作風是壞,這就是反其意而用之。
【第91句】:群眾當中老師多。
【第92句】:【蘿卜上扎刀,不是出血筒子】 釋義:蘿卜_上扎刀,流不出血來。比喻人一毛不拔,是個吝嗇鬼。 例句:到底李鴻云葫蘆里裝的什么藥,一下還摸不準,不要又上了李鴻云的當吧?蘿卜上扎刀,李鴻云也不是什么出血筒子。
【第93句】:【變戲法的瞞不過打鑼的】(諺)打鑼的是變戲法的合伙人,變戲法的一舉一動,打鑼的最清楚。指凡瞞人的事情,總哄不過知情者。
【第94句】:【輸贏勝敗,兵家常事】見“兵家勝負,自古無常”。
【第95句】:【如法】契合事理。指隨順佛所說的教法而不違背。如《無量壽經》卷下:“應當信順如法修行。”又《維摩詰經·方便品》:“夫說法者當如法說。”在密教的修法中,不少冠有“如法”一語。例如:如法愛染法,如法佛眼法,如法北斗法。后一般常指按法律或方法辦理,如如法炮制;或守法,守規矩,如唐·白居易《歸田》詩之一:“不如歸山下,如法種春田。”又指得法、宜法。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多嬌女,映月來,結束得極如法。”(文賢)
【第96句】:【接神容易送神難】見“請神容易送神難”。
【第97句】:志愿佛門很重視“發愿”。人的處境是由其行為、語言造成的,而人的行為、語言又是由其思想決定的。愿從心起,并能產生一種主宰語言、行為的力量,故稱“愿心”、“愿力”。佛教所說的發愿,是一種向上的善愿,如普度眾生、志求解脫,乃至成就一件利國利民的善事等.“愿”有“總愿”和“別愿”。
【第98句】:【千年的房舍換百主,一番拆洗一番新】(諺)千年的老房是不斷更換主人的,經過修整,照樣和新房一樣。指房舍沒有定主,只要修整,自會舊貌換新顏。
【第99句】:【結為秦晉之好】這句話的意思是兩家聯姻,結為親家。此俗語出自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秦晉一直交好,而且以婚姻來促進秦晉之間的關系。那個時候,秦國與晉國不僅是相交之邦、禮儀之邦,也是婚姻走得最頻繁的兩個國家,兩國王室之間常會出現秦晉聯姻事件,后來秦晉就被稱為親人關系,一直沿用到今天。結秦晉就是促成男女雙方,使之交好,暗含結婚之意。
上一篇:B站2024經典的歇后語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