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詞中借花抒發的自我意識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文壇著名女性作家,其詞號為“易安體”。詞集名為《漱玉詞》,存詞約六十余首。清照詞描繪了一個溫婉嬌媚,清秀多情的女性世界。生活閑適的前期,詞作熱情明朗天真;國破家亡、流浪生活后期,詞風纏綿凄苦傷感。
清照作了大量詠花詞,用自己的筆描繪了一個獨特的女性眼中的百花王國。花是她少女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她少婦情腸,深情相思的寄托,花是她晚年孤苦,歷盡創傷心靈的外化,花更是她女性意識和獨立人格的真實寫照。本文試以李清照的詠花詞為線索,追尋“花”意象背后蘊涵的女性意識。
【第1句】:清照詠花詞舉隅
百花中被清照采集于筆的往往是格高韻遠如紅梅、黃菊、雨荷者,清新淡雅。例如:翻詠梅有“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玉樓春》)“莫根香消玉減,須倍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滿庭芳》)“此花不與群花比。”(《漁家傲》)“不知蘊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玉樓春》)“夜來沉醉缺妝遲。”(《訴衷情》)“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清平樂》
詠菊有“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陰》)“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鷓鴣天》)“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聲聲慢》)“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多麗》)
詠梨花有“秋千蒼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怨王孫》)“欲謝恐難禁。”(《浣溪沙》)
詠桂有:“暗淡清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鷓鴣天》)。
詠荷有“興盡晚回舟,深入藕花深處”(《如夢令》),
還有:“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花。”(《蝶戀花》)“待得群花過后,一番風露曉妝新,妖饒艷態,妒風笑胃,長殞東君。”(《慶清朝慢》)“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鷓鴣天》)
上例可管窺清照詠花詞之一斑。
【第2句】:李清照詠花詞中的女性意識
女性意識,相對男性意識而言。文學作品中,主要表現為女性作家以自己獨特審美視角對社會人生以及女性絢麗多彩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獨特把握和感受,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識的流露和表現。“幾千年來訂定了種種規矩,壓抑束縛,蔽塞聰躦,使女子永無教育,永無能力,成為馴服的牛馬和玩物。”相應地在文學上,女性“謳歌的天才和能力,不容許表現出來,簡直可以說,她們的能力是受禮教的催殘而葬送了。”嘲清照出現以前,文學幾乎是男性的一統天下。清照以一部《漱玉詞》躋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詞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把李清照置于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審視發現,她具有極強的女性意識,她以鮮明的女性視角觀察記錄自己周圍的世界,應說正是這種獨特的女性視角使李清照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贏得世人高度贊譽。
(一)情景交融凸顯濃烈的自我意識
王國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文學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作者應有真實情感,真切感受與自然表現。作家反映生活時,應據其內心愛憎,將自身感情溶人客觀事物,托物言志,求情景皆真的意境。李清照的詠花詞就是通過情與景的交融達到心靈的抒發。詠花詞中,詞人通過色彩的渲染來達到意境的深邃幽遠抒發人生理念,詞中突出完全自我的意識。
如《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繼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在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蕭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作者將梅推至伴我的位置,梅成為我的抒情附庸和寄情之物。梅即“我”,梅心驚破即我心驚破,詞中借花自喻,抒發國破家亡后孤清、冷戚的心緒。
《訴衷情•夜來沉醉卸妝遲》將“殘枝梅萼”的凄涼與自己漂泊思歸苦楚結合起來。“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殘蕊,更捻余香,更的些時。”這是南渡后的作品,流亡者孤寂纏繞內心。詞中“我”熔鑄其中,重在表現自己的苦悶和惆悵,表達對人生理想的追求。
如《玉樓春•酥肯放瓊苞碎》:“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技開遍未,不知醞籍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上闕重詠花,對梅花的色與態重點描繪,渲染一幅色澤鮮艷,情調熱烈的梅花圖。下闕重抒惰,與奔放的梅花形成鮮明對比,“詞人面對生機盎然的梅花圖時,心存感傷,如此嬌艷欲滴的紅梅,能嬌艷、嫵媚多久?明天風起,就要全部凋零了嗎?詞人觸景生情,感花傷時的心態躍然紙上。”“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清照運用此法,以美麗梅景來襯托自己孤單愁苦和憔悴的心態,增強藝術效果。以我入詞,以我為主,宣泄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詞中達到詞我完美結合,詞中抒情主人公“我”即詞人本身。花的遭遇、形態及情感就是清照的感情世界,具有強烈的自我色彩。
在《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強調“明月玲瓏地”意境下梅花的獨特個性,顯現出與眾不同的自我。“此花不與群花比”表達出詞人的人格特征,不隨波逐流,剛強自立。在《鷓鴣天•詠桂》詞中,作者贊美桂花為“花中第一流”,來表現自己的卓越才華和高尚品質。詞中抒寫的那種傲視一切,不可一世的`孤高性格和開闊胸懷,正是女詞人自視不凡、氣概豪邁的體現。“何虛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以桂花來抒發個人懷抱,淡黃桂花居處僻遠,鮮為人知,獨秀高山,自成桂林。桂自有持久淡雅之風和芳香之氣。她以桂花為百花之冠顯然是移情于桂。
李清照通過詠物造成比喻象征性形象。《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這兩首詞通過詠桂花來寫作者本身;《多麗•小樓寒》寫的正是詞人自己的高格雅韻,突出自己獨特的人格意識,菊花的芳潔高雅,倔強不屈是詞人借以抒懷的對象。《漱玉詞》中常以花的遭際來象征人的命運,特別是詞人本身的遭遇。有海棠遭風吹雨打想到“綠肥紅瘦”,有飲黃菊酒想到“人比黃花瘦”。“恨瀟瀟無情風雨,夜來揉瓊肌。”(《多麗》)“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芳姿”。從早年的“奴面花面”,“教郎比并看”到晚年的“風住塵香花已盡”,這一系列象征性形象展示了李清照的命運和性格。
(二)女性視角彰顯女性意識
【第1句】:自我美好形象的自信和欣賞
當女性從沉重的男權社會中覺醒,以自己的視角觀察人生時,她發現的第一個美好的形象就是她自己。女性作家往往通過對自己優美形象的描繪顯示對自我性別的認可和對自我形象的欣賞。李清照的詞在某程度上就是她心路歷程的記錄,帶自傳性質,對自我形象的描寫是其重要內容,如“繡面芙蓉一笑開”“素約小腰身”等。如《慶清朝慢》:“容華淡佇,綽約俱見天真。待得群花過后;一番風露曉妝新。嬌嬈艷態,妒風笑月,長歹帶東君。”對菊花的顏色、形態和品質的贊美,表現詞人對自我超群絕倫芳資艷質的欣賞。如《醉花陰》:“人比黃花瘦。”西風中,滿含愁苦、無力搖擺的菊花,正是被思念煎熬得骨瘦肌削的女詞人。她象菊花雖不能擺脫萬千愁苦,卻仍滿含期冀在枝頭凄楚地美麗著。《減字木蘭花》“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詞下片“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如果不是對自己的容貌足夠自信和珍愛,誰敢“云鬢斜簪”,讓郎“比并看”呢?詞人烘云托月,足見對自己美貌的自矜和自賞。
【第2句】:青春和愛情的熱情歌詠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無人識。”青春易逝、韶華易老的傷感在女性身上表現得更敏感、深刻。李清照亦然。這具代表性的屬《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鮮活的海棠,美好的春光,總難禁風雨的無情摧殘。女詞人對花的憐惜,對青春的眷戀,從那無限凄婉的嘆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春花的香消玉殞,零落成泥是怎樣深切地觸動了女詞人心底的生命之弦!
封建正統思想的束縛使古代女性心理和行為深受壓抑,她們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和青春激情。而李清照是一個特例,她不但與夫婿趙明誠情投意合,還率真大膽書寫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和情感生活的種種體驗。她寫少女對愛情的憧憬渴望:“和羞走,依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她寫初戀的矜持羞澀:“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浣溪沙》)她寫新婚的幸福甜蜜;“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笑語檀郎,今夜紗櫥枕簟涼。”(《丑奴兒》)她寫伉儷小別的相思離愁:“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她寫愛侶早逝的悲涼凄絕:“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孤雁兒》)滿紙真情,一部《漱玉詞》可以說就是詞人的情感自傳。從其情路歷程可知她那蓬勃的生命狀態使她的女性意識得以自由伸長并在詞中自由展現。
(三)女性創作主體突出女性意識
李清照的作品是真性情的流露,真生活的寫照。其情感、生活與作品合為一體,具有濃烈的女性創作主體色彩。某些閨怨詩,如王昌齡的“閨中少婦不知愁”等多客觀鏡頭,缺乏作者主觀真實的情感,所謂閨怨,是男性創作主體的越俎代庖,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憾,“終隔一層”。與清照真情作品之別不可以道里計。清照所寫情詞,寫離別,寂寞,傷感,相思,都是真實的情感,女性成了抒情主體。李清照向整個社會敞開了自己的心扉,傾吐自己身為女性的喜怒哀樂。其情感是心靈的展示,真情的噴涌,是女性審美情趣的流露,表現出女性對生命意識和價值的內省和感悟。她作品擺脫了女性作為世俗玩物和被觀者的遭遇,擺脫了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物化的傾向,女性成為有血有肉有自己內心情感世界的活生生的人。詠花詞中自我女性意識鮮明,塑造了一個屬于女性自己的靈魂。
李清照詩詞中“花”的隱喻
宋詞是繼唐詩后又一獨具特色的文體。李清照,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敏銳的觀察,靈動的語言,成為宋詞婉約派的代表。
我國古代文論中對隱喻的常見性也多有論述。如《文則》所述:“《易》之有象,已盡其意;《詩》之有比,以達其情。文之作也,可無喻乎?”近代學者錢鐘書先生也指出:“理績義玄,說理陳義者取譬于近,假象于實,以為研幾探微之津逮,釋氏所謂權宜方便也。古今說理,比比皆然。”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僅是修辭手段,而且是思維和認知方式。認知語言學家強調人類思維的隱喻性,即人類認識和理解事物是對事物進行概念化、范疇化的過程。隱喻是人類進行概念化或范疇化的重要工具。詩詞是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隱喻的重要載體。研究詩詞中的隱喻,有助于我們深度了解詩人,詞人的精神世界,進而更好地鑒賞詩詞,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女詞人,婉約派的杰出代表。她感情細膩,刻畫入微,擅長以“花”入詩,一生與“花”結下了不解之緣,“花”意象也成為她詩詞中的重要意象,散發著不朽魅力。本文以李清照詩詞中主要研究對象,分析李清照詩詞中“花”的隱喻特點,探究“花“隱喻的語言和文化特征。
【第1句】:“花”與隱喻
【第1句】:1“花”的隱喻認知
各民族相近的進化過程,奮斗歷程以及相似的認知對象,促使人們對相同的事物有相似的認知。以“花”為例,即使存在于植物生命的一段時間,“花”仍然是植物留下的最深刻印記,內涵豐富。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花”有十九個語義項: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可供觀賞的植物;形狀像花朵的東西;煙花的一種;花紋;用花或花紋裝飾的;顏色或種類錯雜的;(眼睛)模糊迷亂;衣服磨損或要破沒破的樣子;用來迷惑人的,不真實或不真誠的;事業的精華;年輕漂亮的女子;指風塵女子或跟風塵女子有關的;指棉花;指某些小的顆粒、塊、滴等;指某些幼小動物;作戰時受的外傷;人的姓。詞典還收錄了眾多詞條,通過分析這些詞條可以發現:花與人,物或情感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
“花”在隱喻形式上主要有形象隱喻和聯想隱喻;形象隱喻是將“花”的.外貌,狀態的感知透射到一切與“花”相似的事物上,如:煙花,棉花,甚至還有一些傷病。聯想隱喻以“花”所帶來的情感體驗為基礎,透射到相似抽象事物上。
【第1句】:2“花類”的隱喻與認知
人們不僅喜歡“花”這個上義詞,而且也賦予其下義詞如梅,菊,蓮,蘭等豐富的內涵。
梅,格調高雅,凌寒而開,歷代為文人墨客所追捧,乃是百花之首。詠梅詩歌中,或詠其一支獨勝,或詠其神形俱佳,或詠其秀雅凝重。梅花具有不懼寒冷,獨立早春,俊逸清朗的高貴品格。詩人,詞人常以梅花自比,彰顯自己的人生追求。菊,凌霜綻放,碩大清香,品貌獨特,乃花中四君子之一。暮秋時節,百花零落,唯菊一枝獨秀,冷傲高潔。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文人墨客將“菊”的形象與人的感情形成映射,表達出其孤高與傲俗。蓮,亦稱:荷,芙蓉,藕花,靈草等,產自池塘,花盛于夏,出淤泥而花不染。中國自古鐘愛蓮花,在宗教和文化傳說中,我們總是能尋覓到它的蹤跡,在宗教文化中更是賦予它豐富的內涵,如:觀音菩薩與蓮花坐臺。在文人墨客的眼中,蓮與他們乃同病相憐,惺惺相惜,蓮的生長環境可映射到他們的生活環境中,冰清玉潔,卓爾不群的蓮花也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映照。蘭,即:蘭草,清香濃郁,悠遠綿長,乃花中四君子之一。古有詩云:“梓為百木之王,牡丹為百花之王,葵為百蔬之長,松為百木之長,桂為百藥之章,而蘭則為百草之長。”蘭,香氣雅而純,獨立于山谷之中,乃山中之“幽香”。它有君子之風,飄逸瀟灑,姿態高雅,無意與百花爭艷斗芳,文人以“蘭”隱喻自己的品格。
【第2句】:李清照筆下的“花”與“花類”隱喻解讀
【第2句】:1李清照詩詞中“花”的隱喻探究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婉約詞派代表,語言委婉,感情飽滿,是宋詞中熠熠奪目的存在。在她構建的為數不多的意象體系中,“花”意象體系占據重要位置。生動的語言,細膩的筆調,她在詩篇中傾注自己一腔感情,為我們描繪一幅“百花圖”,我們眼前浮現出“誤入藕花深處”的青春少女,“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相思美婦,以及“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的老年之殤。詞人勾勒出“花”的容顏,神情,氣質,并將其映射到“人物”上:人的外貌,悲歡離合,相思愁苦,憂喜遷移,反之亦然。李清照筆下的“花”是美的,是自然界的精靈,同時也是她一生凄苦悲涼的象征,是她情感的寄托。
1)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點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上闕買花。詞人從賣花擔上買來嬌艷欲滴的鮮花,她手執鮮花,深情欣賞。“買得一枝春欲放”,“春”、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借指花兒。“淚點輕勻”寫出了新折花兒的容態,它點點淚痕,憂愁滿面。“淚”字,一般寫人,描繪人的狀態。詞人卻以“淚”寫花,可見“人”為源域,而“花”為目標域。“人”的特征透過詞人的心靈映射到花上,而又激起“人”的同情。“猶帶彤霞曉露痕”,紅色朝霞,晶瑩露珠,落在花上,使得花兒色彩美艷,晶瑩剔透,透露了詞人愛花之情。
下闋為戴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上闋以花喻人,下闋則以人比花,詞人新婚燕爾,買花賞玩,花兒的美讓她對自己的美麗產生了疑惑。“奴面”與“花面”照應,將個人的容貌美麗映射到花兒上。全篇通過買花、賞花、戴花、比花,生動地表現了年輕詞人天真、愛美的心情和好勝的脾性。
2)蝶戀花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人似春將老。
這是詞人南渡后,歷經國恨家仇后的憂郁之作。上闋“永夜懨懨歡意少”開門見山,奠定了全詞沉郁蒼涼的基調,長夜漫漫,詞人心情不佳,輾轉反側。“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詞人一生鐘愛花,但此時她卻無意賞花,看到花兒,以往美好的青春記憶便會在眼前浮現。詞人是不忍回憶過去,不愿看花,“花”象征著詞人曾經快樂的生活。“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人似春將老”,“笑”字,一般是人開心時的心情傳達,詞人以人寫花,將花進行擬人化的處理,賦予“花”人的感情,寫出了深深的感傷之情。
【第2句】:2李清照詩詞中“花類”的隱喻分析
李清詩詞中,“花”意象眾多,如:梅花,菊花,海棠,荷花,桂花,丁香等。這些不同的“花”傾訴著她的心聲,代表著她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追求,也訴說著她不平凡的人生經歷。
1)梅花。梅花是詞人“花”意象系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花,其詞中出現梅花意象的多達十幾首,約占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三。詞人在梅花中寄寓她的歡笑愁緒,營造一幅意境高遠的梅花禮贊。而且不同時期,詞人對梅花的感受也不盡相同。青春時期,她的活力,對生活的熱愛,通過“青梅”展現在世人面前;已婚的她,沉浸在愛情之中,“一枝春欲放”勾勒了她的嫵媚多情。而隨著北宋的滅亡,丈夫的離世,她眼中的“梅”成為了凄涼悲苦的寫照。梅,這一詩歌意象,實則成為了詞人的化身,是詞人抒懷達意的工具,是“人”這一始源域的最佳目標域。然后,無論生活幾經輾轉,有多少坎坷,詞人都如梅花般獨立于世,孤傲堅韌。如:
《漁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這是一首格調輕快的詠梅詞。梅花,獨自綻放于寒雪之中,素艷嬌美,正是才華橫溢豆蔻年華的詞人。梅花不懼寒雪、獨立堅強的個性,是詞人美好人格的隱喻所在。詞中不具體刻畫梅花的形態,而是重點勾勒梅花的品格,這是詞人不重外在,而看重內心的體現。“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將梅花不畏霜雪、點綴瓊枝、預告春天品性傳了出來。“此花不與群花比”更是詞人獨立不凡、卓然超群人格寫照。
2)海棠。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之稱,象征著美麗,快樂,代表著妙齡女子。而詞人眼中,海棠多處于風雨飄搖時期,寓意匆匆易逝的青春時光。如: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詞人因醉酒沉睡,醒來時卻最關注海棠命運,是否“依舊”。從認知隱喻的角度解讀,海棠就是詞人,是詞人的容顏,海棠落花,春將盡,其實是詞人在訴說容顏易老,青春流逝,應惜春惜花惜人。
3)菊花。菊花是我國古典文化作品中的常用意象,同眾多文人墨客一樣,李清照也獨愛以菊如詩。但不同于陶淵明的隱逸之菊,周敦頤的雅潔之菊,在李清照的詞中,菊花不僅是隱逸高潔的君子,她還賦予菊女性的特質,纖細,清瘦,柔美,憔悴,凄苦,在一首首菊花詞里中,詞人依然分不清何為菊,何為己,菊花和詞人相互映射,彼此交融。在人生的風風雨雨中,詞人低訴著“人比黃花瘦”的相思,“滿地黃花堆積”的凄涼。如: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之后具有轉折性的作品。金兵南侵,俘虜了北宋皇帝,北宋滅亡,詞人經歷了亡國之痛,而不久之后,她的丈夫因病離世,詞人不得不飽嘗流離顛沛之苦。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菊花盛開在秋意正濃時,本就含著肅殺之氣。詞人曾也是愛菊之人,但此時也只能無意摘花,任由它枯萎凋落,這里菊花堆積,照應著詞人憔悴,襯托她心內的悲苦。
結語:
李清照是我國著名的婉約派詞人,她在自己的詩詞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花”與“花類”意象,這些意象又不僅僅局限于本身,它們襯托出詞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從認知隱喻角度解讀其詩詞,有助于深層次挖掘詞人的內心世界,了解這么偉大的女詞人的精神世界,為詩詞翻譯研究做出貢獻,為宋詞在認知領域的研究提供一種可靠參考和借鑒。
李清照詩詞中的“花”意象
作為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女子,李清照多將愛花之情付諸筆下,對花的欣賞、喜愛,是她少女閨閣生活的重要內容,而借花寄托相思,詠花標致情操,又是她詞作中經常出現的主題。
李清照現存詞作四十六首,以南渡為分期,詞風變化明顯,但詞人在創作中愛用“花”意象卻沒有改變。在李清照的詞作中,除了八首沒有提到“花”之外,其余,或單獨吟詠,或泛指鮮花,總是離不開花的影子,如“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等,在李清照的詞作中用花表達出了極為飽滿的人生內容和豐富的精神世界。
【第1句】:“花”意象凸顯其美好詩意的生活
花,一直都是美好的象征,李清照筆下常通過對花的描寫烘托意境,顯現出她對美的追求與向往,對生活方式的一種詩意表達。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描寫了一幅簡單的生活片段,似一幀剪影般記錄下了一幅動人的畫面。夜晚伴著緊密的風聲,淅淅瀝瀝地下著疏朗的小雨,次日香閨中,沉睡一晚的女子,慵懶地醒來,酒意未退,晨妝未梳就開始關心園中海棠。“試問卷簾人”一個“試”字道出多少急切和猶豫,是心底已經猜曉結果而又擔心結果成真的揣測心態,而卷簾人漠然回答“卻道海棠依舊”更讓女主人黯然嘆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借代綠葉,“紅”借代紅花,含蓄精煉,色彩對比鮮明。“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擬人手法使這兩種狀態的對比顯得生動別致,形象逼真。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便使涵義得到豐富和擴大。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這首作品詞采清澈,畫面明麗,描寫了一個優美如畫的生活場景,作者生活在其中,顯示出一種生活的詩意和優雅的情致。
【第2句】:花是作者抒發情感的意象載體
詞人用鮮花的易逝表達對美好事物易逝的痛惜之情,女子的韶華易逝,夫妻幸福時光的易逝,這些都是痛苦的,作者借筆下的惜花之情,正是表達了惜春之情和自惜自憐之情。作者筆下的“花”意象,除了描繪出了花的美好之外,更多的是光陰逝去后的憔悴和頹殘,這是詞人感慨時間流逝,無奈生命易逝的表露。如“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梨花欲謝恐難禁”,“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這里的花并非特定的花,而是一種泛指,是我國傳統文化模式的一種積淀,即流水落花的意象。這種意象總是和惜春、惜時、生命的哀嘆相聯系。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武陵春》起句就是一幅已經風住花盡的凄清景象,“風住塵香”之后,可以想象出落紅滿地,花盡枝頭的景象。一個“盡”字,道出春光的徹底流逝,再無所留的空白感,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而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只是情緒上的慵懶和嬌憨,而這是死別之恨,萬念俱灰,梳洗了無意義,情感表達深淺自別。【第3句】: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個人感情上的傷春之情,而是一種劇烈的、帶有廣泛層面上的無窮無盡的痛苦,這是國破家亡,種種愁緒郁結其中的痛苦,此中之事,只能以“事事休”概括,言未出,而淚先流。下闕寫詞人想要改換心情,泛舟出游,而由“聞說”到“也擬”,又到“只恐”,最終作罷這一系列活動,筆觸跌宕起伏,有開有合,層層推進,最終落腳在“載不動許多愁”上。此詞中起句的花盡,就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是美好事物的消逝和物是人非的痛苦與煩愁。這首詞是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時她已處于國破家亡之中,相親相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自己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第3句】:自我價值的肯定,以花喻志,風格凜然
詞人愛花,詠花,并常以花自喻。詞人歌詠的是質幽而不華艷的菊花,是“情疏跡遠只香留”的秋桂,是“此花不與群花比”的.梅花,這是女詞人最愛吟詠的三類花,并在她們身上寄托了深厚的感情。這些花或樸素淡雅而芳香持久,或在秋風蕭瑟中幽然傲霜,或與冰天雪地中盈盈怒放,她們都如同花中君子般以高尚的德行情操,贏得世人的敬佩。
《點絳唇•蹴罷秋千》中,活潑可愛的少女倚門回首,含羞間又透露著好奇和大膽,此時,配合她心情和身份的正是一束青梅,含澀朦朧而又清爽可人。
而《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這樣描寫梅花,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
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
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此詞起句就點明了是寒冬雪里的時令,但一個“春”字,為下文打開了一幅讓人期待的畫面。“瓊枝膩”、“嬌旖旎”的寒梅,在月夜之下當庭綻放,清麗如洗。用浴后新妝的美人,比喻月輝下晶瑩剔透的寒梅,清新而逼真,給人如同看到畫面一般的愉悅感。下闕用周邊環境和種種事物襯托梅花綻蕊這幅畫面,玲瓏月、綠蟻尊,當此佳境,誰人能不暢飲酩酊呢?寒梅既有嬌俏旖旎的韻致,又有冰清玉潔的氣度,對酒欣賞,凜冽清冷間,動人心魄。這是造化對寒梅的呵護疼愛,更是詞人心中對梅花的喜愛。詞人欣賞寒梅的獨特氣質,也是自身情操高標的流露。詞人對寒梅的贊揚,也是自己對這種迎寒而放,不與眾花相比格調的欣賞。清人朱彝尊說過:“詠物詩最難工,而梅尤不易。”而李清照就用了最明凈、典雅的字句,把寒梅夜綻的美景刻畫得淋漓盡致,梅花婉轉風流之姿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李清照筆下的“花”意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積淀,是詞人熱愛生活,觀察生活,以花自喻,寄托情感的載體。中國古典文化中,高雅而有氣節的花,莫不被中國文人們賦予了人文道德的精神和人格品性的價值。李清照在她的詞中,把自己的真性情和超然群外的才情,都用高潔自守、卓爾不群的“花”意象表現了出來。吟詠花草,是把花的形態美、神態美與人的心靈情感、品格德操融為一體。于是花的盛開、飄零、枯萎都蘊含著李清照生命流程的展現,在“花”意象中詞人寄托和表達了自己的審美理想和人生追求。
上一篇:動漫中中二病臺詞匯編9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