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爾蓋茨捐出所有個人財產有何看法?字越多越好
有人這么認為: 一: 如果比爾-蓋茨把全部個人資產捐出后,捐出的資產,就與他“一刀兩斷”,沒有任何關聯,那就是真的;如果蓋茨資產捐出后,是把錢捐到《蓋茨基金會》,而《蓋茨基金會》的會長,又是比爾-蓋茨的父親(威廉-蓋茨)擔任的。
這樣的換個牌子的資產轉移法,就叫搞慈善,那就是個騙局。
為什么呢
比爾-蓋茨通過這樣的資產轉移,從比爾-蓋茨的私人的金庫,轉到《蓋茨基金會》的金庫,但金庫大門的鑰匙,仍然掌握在蓋茨家族手中,比爾-蓋茨仍然可以動用《蓋茨基金會》的資金,進行投資到一些企業,甚至去買美國國債、股票和外國政府的債券等去賺錢活動。
不同的是,通過《蓋茨基金會》去搞投資活動,可以免去政府高額的稅收。
比方說:《蓋茨基金會》2003年以268億美元的資本去搞投資,就獲得了高達39億美元的投資報酬。
而這些報酬,都屬于比爾-蓋茨自己所有。
一句話,比爾-蓋茨捐出了全部個人資產后,可以得到三個好處:
【第1句】:可以得到“公德無量”的口碑;
【第2句】:可以逃避50%,甚至60%的“遺產稅”;
【第3句】:在《蓋茨基金會》的名義下,仍然可以進行商業活動,而且可以得到政府免稅的優惠待遇。
中國人理解的“捐獻慈善”,跟美國人理解的“捐獻慈善”,是兩個概念。
中國人理解的“捐獻慈善”,是把錢捐出去后,就像撥出去的水,就覆水難收了。
而美國比爾-蓋茨理解的“捐獻慈善”,是把錢捐出去后,就像嫁出去的女兒,還可以再回娘家的。
沃倫-巴菲特與比爾-蓋茨,說要到中國來,游說中國的富豪們也要向他們學習,都把錢捐出來,這就像黃牛要勸說老虎要吃草不要吃葷一樣,這簡直是在開玩笑。
要中國的富豪們都把錢捐出來給慈善,不是不可能,只要中國政府愿意把美國的慈善基金會的一套玩意兒原封不動的搬到中國來,中國的富豪同樣也會愿意都把錢捐出來的。
比爾-蓋茨是個企業家,是個商人,全世界的商人都是一樣的,都想賺錢,都想賺得越多越好,賺錢多多益善是商人的本質,不想賺錢的商人,是變不了富豪的。
比爾-蓋茨要捐出個人全部資產的消息被披露后,許多中國人,就迫不及待的對美國富人的個人高尚品德,大捧特捧,而自己又不愿意去認真的思索一下,為什么美國的富人,對把自己的資產都捐獻出來的熱情,會這么高。
他們辛辛苦苦一輩子,難道最后的目的,就是為了把錢送給人家嗎
比爾-蓋茨,既然要做好事,把錢捐出來就捐出來唄,把錢交給美國政府不就了事嗎
為什么還要成立《蓋茨基金會》,再把錢交給《蓋茨基金會》,然后,再任命自己的父親當《蓋茨基金會》會長。
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嗎
如果沃倫-巴菲特與比爾-蓋茨,要來中國游說中國的富豪的話,是否先把《蓋茨基金會》的錢,先發給幾億的中國窮人,這樣游說起來,才有說服力。
二: 6月27日,在美國華盛頓州雷德蒙德的微軟公司總部,美國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右)在員工送別自己的活動中講話。
旁邊是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
當天,比爾·蓋茨度過了他在微軟最后一個全職工作日。
這些天,蓋茨辭去微軟董事長,將主要管理蓋茨基金會一事,在我國被媒體炒的沸沸揚揚。
我國的不少媒體或個人,就蓋茨基金會一事做為證據,大談“仁慈”、“人道”。
有人還把蓋茨主要管理蓋茨基金會,說成是“比爾蓋茨捐出了全部個人資產”。
大談的蓋茨用資金成立基金會就是“捐出了全部個人資產” ,是“大公無私”,基金會就是從事“慈善”等說法。
許多網站曾刊登一篇名為《投資利益抵觸基金宗旨蓋茨基金會擬調投資策略》的文章。
文章實際指出蓋茨基金會在“慈善”名義下大肆賺錢贏利。
文章引用美國《洛杉磯時報》的話說,蓋茨基金會投入大量資金“持有一些企業的股票或債券,這些公司與蓋茨基金會所宣稱的促進健康、安居和社會福利問題等目標相抵觸”。
《洛杉磯時報》還說,“慈善”的蓋茨基金會每年從其盈利投資中獲得巨額收益,而這些投資實際與其冠冕堂皇宣稱的“社會公益活動相沖突”。
根據《洛杉磯時報》資料,被某些人宣揚為主要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的蓋茨基金會,其“總資產的41%以上(約87億美元)被投資到了一些企業,這還不包括該基金會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和外國政府債券。
” 根據文章引用的《福布斯》報道,據說主要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的的蓋茨基金會,“ 2003年以268億美元的資本獲得了高達39億美元的投資報酬。
實際上,通過投資經營擴大慈善事業已經成為美國許多慈善基金會的基本運作模式。
像多數慈善機構一樣,蓋茨基金會每年將總資產的5%用于捐贈以避免支付更多的稅收,另外95%的資產用于投資。
2005年,蓋茨基金會捐獻了大約14億美元。
”因此,被某些人宣揚為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的蓋茨基金會,2003年以268億美元的資本獲得了高達39億美元的投資報酬,其利潤率高達15%左右,比許多公開宣布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的利潤率還要高。
而右派們大肆宣揚蓋茨基金會的 “慈善”,卻避而不談蓋茨基金會在“慈善”下賺錢的真實。
實際上,“慈善事業”幌子下通過投資經營來賺錢并增加自己的財富,已經成為美國許多資本家賺錢并增加自己的財富的經營模式之一。
而右派卻硬要把將資本從其他經營模式轉為基金會這種資本經營模式,美化為“將資產全部捐獻出去了”。
實際上,基金會這種資本經營模式披上仁慈的外裝,還能帶來減免稅收的巨大經濟利益。
像美國多數號稱從事慈善事業的基金會一樣,蓋茨基金會每年只要將總資產的5%用于捐贈,就可以使整個基金會獲得減免稅收好處。
2005年,蓋茨基金會捐獻了大約14億美元,而這使蓋茨基金會另外95%的用于投資贏利資產獲得減免稅收好處。
這個好處超過了它的14億美元捐贈。
而且據有關資料,2003年蓋茨基金會有268億美元的資產,2005年底蓋茨基金會共擁有350億美元資產。
因此,2005年,被某些人宣揚成極其“仁慈”的蓋茨基金會,其捐獻14億美元,極可能還未達到其要求捐贈5%的百分比。
蓋茨將幾百億資產轉為自己名下的基金會去賺錢贏利,并且一年賺得幾十億美元。
卻硬要把蓋茨將錢從左口袋放入右口袋的行為,說成是“比爾蓋茨捐出了全部個人資產”,蓋茨“裸捐”。
似乎蓋茨已捐得赤身裸體、一絲不掛。
蓋茨將“財產全數捐給名下慈善基金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
實際上,蓋茨是將原來在A處賺錢的資產,轉到B處----蓋茨基金會賺錢。
這種左手轉右手,從左口袋取出放在右口袋,或者說資本經營模式的變化,怎能說是蓋茨將“財產全數捐”
有將自己的財產捐給自己的說法嗎
蓋茨“完成了從企業家到慈善家的轉身”。
美國基金會(包括蓋茨基金會)從事“慈善、公益”,而基金會(包括蓋茨基金會)精于賺錢,大肆贏利。
2006年6月16日,香港的星島環球網一文章寫道,“美國的大型慈善基金會素以投資精明著稱。
以蓋茨基金會為例,其在美國以投資的‘多樣性’和‘保守性’而聞名。
其慣用的手法就是簡單的‘低吸高拋’,借機獲利。
除了股票之外,蓋茨基金會還大量投資于短期投資項目,包括美國政府債券、高等級商業票據及短期貼現債券,還有國內國際共同基金投資、高收益企業證券和國際企業和政府證券等。
據《福布斯》報道,蓋茨基金會2003年以268億美元的資本獲得了高達39億美元的投資回報,而2001年其平均投資報酬率為18%左右,……其高效的投資水平令人稱奇。
因此有人認為,蓋茨大筆捐錢是為了逃避政府的高額財產稅。
也有一些人認為,蓋茨這樣做是為了改善近年來因打官司而被損毀的公司形象”。
另一篇文章也根據《福布斯》數據,分析了蓋茨基金會到底是熱衷于慈善還是賺錢。
“據《福布斯》報道,據其年報,該基金會2003年以268億美元的資本獲得了高達39億美元的投資報酬。
這個總數是其財產轉讓所得的12億美元的3倍多。
2001年蓋茨基金的平均投資報酬率為18%左右。
……甚至當標準普爾 500股指的股息下降12% 的時候,蓋茨基金年收益率還能達到
【第7句】:8%。
這些數字表明,這家慈善機構的工作重點似乎不是放在慈善事業而是其投資報酬上。
” 2007年1月,我國的許多網站都刊登一篇名為《蓋茨基金會違背投資宗旨破壞世界環境
》的文章,文章說,“有國外媒體報道,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的部分投資行為與其初衷相違背。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蓋茨基金會將大筆資金投入到石油公司,這將給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帶來巨大的災難。
這與基金會與貧窮和艾滋病作斗爭的宗旨相違背。
同時,蓋茨基金會所投資的一些醫藥公司還曾被指控阻止向貧窮國家提供低價藥品。
另外,蓋茨基金會每年從其投資中獲得巨額收益,而這些投資可能與其宣稱的社會公益活動相沖突。
” 蓋茨基金會為了賺錢不講道德,不擇手段的唯利是圖行為,不僅發生在國外,也發生在中國。
被吹捧為“大公無私”、“ 高尚的道德情操”體現的蓋茨基金會早就在我國投資賺錢贏利,并使我國一些跟風投資的民眾損失慘重。
這些事情也是大肆稱贊蓋茨基金會“慈善”、 “ 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哈美人士避而不談的。
他們只談蓋茨基金會要來我國從事慈善活動。
2004年8月6日新浪刊登了名為《減持海域化工蓋茨基金獲利就跑追漲股民遭套牢》的報道。
報道說:“近日蓋茨基金在香港炒中國股票激起人們的無限激情,蓋茨概念股北人股份(資訊 行情論壇)(600860)昨天再度漲停,然而,正當股民還在狂歡之時,一瓢冷水就當頭潑來:蓋茨基金開始出貨了
香港聯交所昨日公布的交易資料顯示,蓋茨基金在8月3日減持了2
【第78句】:8萬股海域化工股份,每股均價
【第1句】:35元,持股量由
【第5句】:38%降至
【第4句】:8%。
該基金當初買入的均價是0.94港元\\\/股,此次賣出每股獲利0.41元,一個月的收益率達到43%。
蓋茨基金初玩中國股票,就嘗到了甜頭。
蓋茨基金是在7月5前買海域化工,8月2日公布消息,公布當天海域化工股價飆升
【第36句】:7%,收于
【第1句】:34港元,由于是跳空高開,大部分香港股民追漲的成本都在
【第1句】:25港元以上。
蓋茨基金8月3日出貨,當天海域化工下跌
【第11句】:85%,昨天在香港股市大漲的情況下該股再跌
【第3句】:36%,報收
【第1句】:15港元,8月3日追漲的股民普遍賬面虧損10%以上,慘被套牢。
” 在中國股票市場上,蓋茨基金會一貫利用股票市場中它操縱炒作起來的“蓋茨概念”,誘使廣大股民跟風抬高蓋茨基金會購買的股票價格,然后蓋茨基金會拋出其股票獲利,同時“大公無私”、“ 高尚道德情操”地將使蓋茨基金會獲利的中國股民拋向虧損、套牢境地。
“大公無私”、“ 高尚的道德情操”蓋茨基金會這種靠損害他人利益來獲利的真實面目,高歌蓋茨基金會慈悲的哈美人士是不會談及。
《金融界》的這篇文章,講述蓋茨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在捐助醫療科研的幌子下,參與衛生決策,而決策“考慮的對象永遠只是自己”,并且專制地要求醫療科研必須與蓋茨、洛克菲勒等捐助方的“意愿相一致”,“ 利益相一致”。
如科研課題負責人不按捐助方的意愿行事,“仁慈”的基金會就會專制地要求受捐助方將科研課題負責人隔離、下崗。
文章說:“近日,世界衛生組織負責瘧疾的官員抱怨,由于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瘧疾研究越來越廣,已處于支配該領域的程度。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蓋茨基金會的一家獨大將可能阻礙科學家們在該領域提出不同意見,使得在世界范圍內共同制定衛生決策的功能逐漸喪失。
在一份諒解備忘錄中,世界衛生組織的瘧疾部主管阿拉塔·科崎博士向世界衛生組織的總干事陳馮富珍博士提出了自己的憂慮:蓋茨基金會捐給世界衛生組織的錢是‘關鍵的,但同時有著深遠的、意想不到的后果。
’ ‘ 由于研究經費的限制,世界上許多在瘧疾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科學家,在研究導向上都必須與支持自己研究的機構意愿相一致。
’科崎博士說:‘如果每個在這個領域做研究的人都要與自己的集團利益相一致,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獨立性將會越來越難以保證。
’ 此外,科崎認為,基金會資助的研究方向往往都偏重自己的喜好,如果蓋茨基金會的決策足以對世界范圍內的機構有著舉足輕重的指導意義,這將對世界范圍政策的制定過程有著不良的影響,政策將不會估計到所有人的利益。
……科崎博士在世界衛生組織是一位性格剛直的官員,曾因為抗擊世界肺結核擴散而受到行內的尊敬。
然而此次在抗擊瘧疾項目上,科崎被‘隔離’,其原因是他得罪了像洛克菲勒基金會、蓋茨基金會這樣的捐贈方。
科崎認為這些基金會在參與世界性衛生決策時,如同一個封閉的內部工作程序,其考慮的對象永遠只是自己。
他補充,基金會總是把其既得利益者所看到的數據融入到政策的制定中。
” 世界衛生組織的瘧疾部主管阿拉塔·科崎博士這個案例,只是無數個資本家基金會用“慈善捐贈”來專制、霸道地控制受捐助方的案例之一。
科崎博士這個案例之所以暴露出來,是因為“科崎博士在世界衛生組織是一位性格剛直的官員”,他不屈從資本壓力,他以為西方真的是“科研自由”,他以為西方真得“尊重”民主自由,“尊重人材”,而他是“受到行內的尊敬”的人材,所以認為他能按自己的科研方向行事。
他沒明白壟斷資本基金會的“仁慈”只是騙人幌子,壟斷資本是社會的統治者,壟斷資本要求社會的一切人都服從自己的權力,即使在所謂“慈善捐贈”時也不例外。
因此科崎博士“得罪了像洛克菲勒基金會、蓋茨基金會這樣的捐贈方”而被隔離。
給我一篇奧巴馬或者比爾蓋茨的英語演講,謝謝
Barack Obama’s Victory Speech: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 answer.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by people who waited three hours and four hours, man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eir voices could be that difference.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Hispanic,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 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just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or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以上是奧巴馬的勝選感言演講的節選希望能幫到你:)
對創業的感想???
創業心得休會通過這次的上課,我學到了很多。
越過了很多心理上的障礙。
做過了從未做過的事情。
我給自己做了人生的規劃,規劃了自己的短期目標,長期目標和最終目標。
懂得了自己需要什么和為之奮斗。
我要做一個勇敢,自信,有目標的人——這就是我的定義。
人生能有幾個十年,機會走了就不會再來。
我們都不想錯過機會,但機會卻悄無聲息的從我們身邊溜走。
與此同時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我們的父母,用一顆感謝的心去回報我們的社會,用一顆責任的心去對待自己。
初入職場時,我們要以事為先,以人為本。
我們用以我們的專業技能和溝通能力來把企業做好,做大。
對于“是金子總是會發光”這一觀點,我并不認同。
因為可能有很多客觀因數影響著它。
我相信“無實力一定無魅力,但有實力不一定有魅力。
”所以我們要勇于表現自己,把我們的優點展現出來,讓人知道我們并不是一無事處的。
不要太在意自己,害怕出丑,要得是讓別人印象深刻。
不僅要人知道這世上有我們的存在,而且要讓這“金子”發光。
職場的“-A理論”體現了競爭的激烈。
我們要用溝通引導對方的認知,以錄用為導向,引導用人單位對自己的認知。
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是第一,雙贏思維,知己解彼,綜合綜效。
做好職業的生涯規劃,并執行。
老師鼓勵我們就業,但也支持我們創業。
創業的路是艱難的,是曲折的。
創業能帶來很多好處,但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
在我們還未準備時,先不急著創業,而因多考慮就業。
企業
學習委員感言
當上學習委員 我很榮幸 也一直在努力做好這個崗位 謝謝大家的支持
對為新中國而奮斗的感悟800字作文
社會上常流傳著這樣一些嘆息:“我只是一個弱者,一沒文憑,二沒工作經驗,終將被社會淘汰……”的確,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挑戰,洋溢奮斗的社會,它需要競爭支撐,正如“適者生存,弱者淘汰”那樣殘酷,它也需要奮斗來作證,正如“一波三折”那樣激烈.人生,是一個奮斗的過程.有時,奮斗是人生的補充劑.為著一個立下的理想、目標,而奮斗著! 從前有兩只小青蛙,溜到農民的房子里玩.它們站到一個壇子沿兒上跳舞時,不小心滑進里面.面對那黏糊的油,它們變得束手無策,但較小的青蛙卻一直用四肢劃動著,與死亡對抗著.經過幾百次的奮斗,黃油凝固了,較小的青蛙獲得了生存的機會. 人們常說:患難出人才.也許奮斗中也會遇到挫折,但總是能化險為夷,迎來成功. 愛迪生在99次失敗后,努力奮斗,總結經驗,向著他偉大理想的方向前進,終于發明了電燈,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的一批先進分子,在不斷奮斗、探索中,找到了民族的求生之路,為新中國的明天開拓了紀元.…… 有時,奮斗是信念的必須. 奮斗中,馬克思固守清貧,探索斗爭,揭示真理; 奮斗中,文天祥直指南方,談笑而死,凸顯風骨; 奮斗中,比爾蓋茨毅然休學,愛其所愛,創立微軟. 有藍天,鳥兒將會自由自在;有大海,魚兒將會無憂無慮;有綠色,生命將會充滿希望……有奮斗人生將會出奇絢麗. 人生,需要競爭支撐,也需要奮斗作伴. 就像感動中國2006年度獲獎者洪戰輝所說:“貧窮不是搏得人們同情的資本,奮斗才是最重要的.”雖然誰都無法說清“是苦難造就了天才,還是天才熱愛苦難”,但我還是堅信:是奮斗使天才克服了苦難,困難最積極的作用,也僅僅是磨練了天才的意志,使他更具韌性.因此,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天才,更不是苦難,而是奮斗.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個人并不能因為諸如貧窮、殘疾等因素而向人搖尾乞憐,所謂“嗟來之食”,其實際意義也不過是一紙出賣靈魂的“賣身契”.作為一個中國人,更應該明了并繼承這種勇往直前、不畏不懼的奮斗精神.要奮斗,還需要堅強的意志.因此,就離不開苦難即逆境的作用.當然,也并非苦難才能使人意志堅強,事實證明,苦難是磨練意志的最好方法.愛迪生曾說過:“天才=1%的天分+99%的汗水.”由此可見,一個人要取得成功,主要是靠奮斗.我們不可能奢望誰會在我們饑餓時送來美味佳肴,那是無助,疑慮,恐怖,甚至憎惡.要想不被餓死,就得握緊拳頭去奮斗,去拼搏那一份屬于你的未來. 當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他就應該明白奮斗對于人類是多么的重要. 有人說:魯迅的人生是吶喊人生,胡適的人生是實用人生,林語堂的人生是幽默人生,梁實秋的人生是雅致人生,郁達夫的人生是充沛的人生……何不把我們的人生變成奮斗的人生?
禮儀培訓的收獲和啟發怎么寫
禮儀培訓心得體會 比爾蓋茨曾說過,企業競爭是員工素質的競爭,進而是企業形象的競爭,員工的素質高低對企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為了提高員工個人的道德修養,塑造員工的職業形象,提升企業的公眾形象,服務中心在2024年1月25日組織服務中心班長助理以上的人員學習了見面禮儀和電話禮儀,整個培訓現場內容豐富、和諧活潑、注重實踐,各位同事互動交流,更加深入的體會到了見面禮儀和電話禮儀的細節,并給大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這次培訓中確實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以前對禮儀這個概念很模糊,感覺無非就是懂禮貌,經過這次培訓,頗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不曾想過原來禮儀會有那么多的講究,不過想來也是,中國本來就是一個禮儀大國,發展至今,禮儀已經蘊涵了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積淀,可算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了,要想真正學精用精,還是得靠實踐。
不經過培訓還真不知道禮儀在工作生活那么重要。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發展中,禮儀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今天,生活、工作、事業等都離不開交際,而成功的交際離不開禮儀。
良好的禮儀可以贏得陌生人的友善,贏得朋友的關心,贏得同事的尊重。
良好的禮儀不僅是個人形象的社會體現,還關系到企業形象。
尤其是我們的工作是為小區住戶、業主提供服務的,個人的素質修養,直接關系到住戶的滿意度,關系到公司的利益。
它看似虛無,其實包含在我們沒一人的工作生活中,尤其的待人接物的服務細節中。
希望通過這次培訓,把所學的知識真正融入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善學習而努力學習,實現自我和完善自我。
對待業主、住戶,既要堅持公司的原則,維護公司利益,同時也要從住戶、業主的角度出發,為住戶著想,靈活處理一些無關原則的小事、瑣事,盡可能的為業主、住戶提供更細致周到的服務,同時跟業主、住戶處理好關系,為公司帶來效益。
禮儀不僅僅是禮節,它還是源自我們內心的真誠,當我們真正關心別人,真正善待別人,在意他人的尊嚴,那就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通過本次培訓,從見面、握手、微笑、打電話、接電話等一系列在日常生活的禮儀交往中,經常碰到的細節問題中,感受到了見面禮儀、電話禮儀的真諦和自身在工作中的欠缺。
這次學習之后,我會更加注重“我代表公司,代表服務中心形象”的意識觀念,從一言一行,每一個微小的細節做起,展示我們服務中心的最好的一面。
對網絡知識認知的心得體會800字,盡量原創
網絡迅速崛起,已經成為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及未來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大事件,并且,“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還將以更加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將推動科技、教育、文化等產業向著更高層次邁進。
”①大體而言,網絡使用的群體目前仍然以大學生及青少年為主,他們在學習的最重要階段接觸網絡,并因為勇于嘗試而出現在網際空間的不同場域,并由此形成了屬于他們的獨具特色的網絡行為與網絡認知。
可以說,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對網絡世界的認知所組織和形塑的。
所以,測量和探討大學生的網絡認知與感受,可以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特征和邏輯。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影響人類史上,每次關鍵性的技術創造和發明,都會深刻地影響和改變這個社會的形態和面貌,如蒸汽機、電話、電報、印刷機、計算機的出現,都對人類的生活和工作產生過革命性的影響。
互聯網的出現和迅速崛起,更是把人類推向了一個網絡化的世界,正如比爾蓋茨所說:“互聯網對于人類的社會生活有著實質性的影響,它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溝通渠道與生活空間”。
②關于互聯網的巨大影響和作用,梅特卡夫曾經做過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個互聯網使用定律,即互聯網使用者是以幾何級數增長和擴散開來的,如果按照這樣的發展模式,我們可以這樣解釋互聯網的效用與價值,那就是當使用者(網民)同時使用網絡,并且可以互動時,網絡的效用就會無限擴展開來。
互聯網的這種使用規律變化將使傳統社會固有的結構和價值界限變得模糊不清,甚至會重構社會的信息、價值系統,從而對傳統的社會系統形成巨大的威脅和挑戰。
有的學者認為網絡已經不只是一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它甚至形塑了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和生活空間。
大學生的網絡感受大學生如何看待網絡這個全新的生活空間呢
他們對網絡的認知又是否會影響其網絡行為呢
在現代社會,這已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議題。
而且這個議題的重要性伴隨著大學生網民群體的不斷壯大而與日俱增。
Graham認為,要了解網絡是什么,“你只需想象一個包含了圖書館、畫廊、錄音間、電影院、廣告招牌、郵政系統、購物廣場、時刻表、銀行、教室、報紙及俱樂部公告欄的綜合體,再加上一個不受限的地理空間,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除互動特征以外的網絡面貌。
”③為了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大學生網民對網絡的整體感受,課題組進行了一系列的網絡調查活動。
讓大學生被訪查對象從中選出他們認為的理想選項,找出“對網絡印象最深”的四項,并按程度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用以測量網絡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