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關于《環保公益活動感想》的作文
7月8日環保公益活動的感想 7月8日晚,一個平常的日子。
然而對于丹東戶外網的朋友來說,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夜晚。
夜幕下的江城,微風習習,鴨綠江畔行人熙熙攘攘,到處可見納涼賞景的人們。
然而有這樣一群特別的人,他(她)們不是來納涼,也不是來賞景,他(她)們手拎塑料口袋,時不時地哈腰撿拾著什么東西,他(她)們的舉動引起行人的注意和好奇,有人湊近眼前觀看,“哦,他(她)們在撿地上的煙頭和垃圾”,有人問“你們是哪個單位的”“我們是丹東戶外網的”,“是領導叫你們來的”“不是,是大家自愿加入來的”,“你們真了不起”,“這是應該的”一問一答。
就是這對夫妻,從十三中學那里開始,便加入了我們的隊伍之中,直至零號壩門。
“謝謝你們二位”“這也是我們應該做的”夫妻的回答是那么的質樸,那么的令人欽佩。
此次活動雖然時間短暫,但它的社會效應是可喜的。
市民的話是否能夠提醒那些吸煙的人們“誰還好意思亂扔煙頭”。
煙民們,當你吞云吐霧之后,可否多走幾步把煙頭丟進垃圾箱,也是你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支持。
相信我們一個小小的舉動,能夠引起更多市民的關注,增強全民環保意識。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熱愛家鄉,使丹東更加的美麗、潔凈。
做一名義務的環境保護者,是我們戶外網人的驕傲。
有關環境保護的感想怎么寫啊
寫感想也要看你參加什么主題的公益活動啊,我在別處給你選了一篇來源: 作者:孫琳 “環?!备邢? 對于世界人民來說“環?!币呀洸皇且粋€新問題。
談起“環保”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說:不隨地吐痰 , 不隨意扔垃圾 . 真正做到的沒有一個人 . 其實從小到大不止這些 . 有時候有些人拋棄垃圾 , 往四周看一看一個垃圾桶也沒有 , 就不由自主的把垃圾扔在地上 . 如果拐一個彎或仔細找一找 , 可能就找到垃圾桶 . 我們不用做形式環保主義者 . 只要從小事做起 . 比如 : 在地上看見一個垃圾袋就隨手撿起來 , 看見滴水的水龍頭 , 就趕快把它關緊 . 如果去超市購物 , 就使用布袋 , 買菜時可以使用菜籃子 ……. 大到不在人居的地方拋棄工業垃圾和排放污水 , 不濫砍樹木 , 不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 ……. 俗話說的好 : “予人玫瑰 , 手有余香” . 幫助環衛工人保持清潔 , 這樣他們的工作就會變得非常輕松 . 舉手之勞,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 有人看見地上有垃圾就隨手撿起來 , 這是件好事 . 把它扔進垃圾桶 , 只是寸步之勞 . 可是偏偏離垃圾桶遠遠的就扔過去 , 其實根本沒有扔進去 , 這能說什么保護環境嗎
成事不足 , 敗事有余 . 只差一步之遙 , 他們就做不到 . 有些房地產商人為了謀取暴利 , 偏在良田 , 樹林草地里蓋樓房和別墅 . 還有些工人搞建筑就搞建筑唄 , 等完工以后弄得四周一團糟 , 到處都是磚頭和碎片 . 他們雖然建起來高樓大廈 , 卻破壞了自然環境 , 又在努力建造“天然 ” 公園 , 這是極大的浪費
真是太可恥了 今天的你我為了“環?!保? 讓我們一起保護自然環境 , 來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吧
我要一個關于綠色環保的總結與感悟
經過參加這次垃類活動,我感受到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垃圾排放日俱增,對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學校。
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如:各種廢紙、塑料瓶、廢電池、瓜果皮等。
這些絕大部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資源。
自參加垃圾分類活動后,我還感受到垃圾分類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1句】:提高環保意識,樹立垃圾分類觀念。
【第2句】:各班加強宣傳培訓,普及垃圾分類方法。
【第3句】:介紹經念,強化推廣。
【第4句】:制定措施,落實到位。
垃圾分類,舉手之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垃圾分類可以大幅度地減少垃圾增加帶來的污染,節約垃圾無害化處理費用,有利于進行資源再利用,還可以培養大家環境保護的意識。
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全面推廣和落實完善垃圾分類處理政策,建設一個綠色、環保、和諧、節約型的家園。
保護環境、愛護家園,垃圾分類從我做起。
寫一篇關于參加社區活動《環境保護從我做起》有感的作文
兩年義工和公益離我常遙遠,直到有一天我在網到了“快樂點”,在其引導下成為名義工后我才明白,只要我們愿意,公益人人可做。
回想當初對公益的仰視,追根溯源,乃在于當初一些公益組織在我腦海中形成的映象使我形成了錯誤的公益理念。
對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有太多的人只是仰視,卻不愿意或者不敢進入置身其中,那么,這件事情,只能夠是一件孤立的事件,卻難以成為一項事業。
而公益,這項能夠讓很多人受益的事情,這項或許能夠為人類的未來尋找到一個安全的出口的事情,應該成為一項事業,讓更多的人投入其中,那樣,公益所追求的目標將會更容易實現。
但是在現實中,公益總帶著點悲壯的色彩,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件只有極少數具有慈悲為懷的菩薩心腸的人才能夠從事的工作,一件讓許多普通人望而卻步的事情。
但事實上,許多公益活動,只不過是舉手之勞便可以完成的,比如環保,比如低碳生活,比如幫助另外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很多公益項目,并不比我們做一頓飯或者學習一項技能要復雜。
叢飛死了,他的悲劇可能讓一些原本有助學之心的人心生畏懼;在一個公益組織內部,一些義工在做了幾年之后走了,并且并不是抱著快樂之心。
也許他們離開就是因為做得不快樂了,因為他們在組織內部無法感覺到團隊的歸屬,他們覺得自己是在孤軍作戰,象是解放前深入白區單線聯系的地下黨員,孤獨而危險。
那些地下黨員們,他們是因為有信仰驅動的。
但目前國內公益組織中的很多義工,并不是因為某種信仰,很多人做義工,一是希望能夠幫助別人,二是希望能夠從幫助他人過程中得到快樂,比如我。
因此,如果做義工做得很孤獨、很悲壯,能夠堅持很久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在一些公益組織內部,義工無法感到這個組織的溫暖。
剛開始時,或許能夠很好地完成任務,但是一個義工僅僅是被要求自己完成工作任務卻無法在思想上與本組織的其他義工特別是負責人進行交流,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時間久了,難免會產生一種自己僅僅是另一些人的工具的想法。
在企業里,因為工作是自己的謀生手段,因此很多人無論怎樣孤獨、不快樂,可能都能夠堅持(但也有極端,如富士康那些逝去的年輕生命),但公益組織和企業的性質截然不同,做義工,沒有報酬、沒有福利,沒有任何物質的回報,能夠讓自己堅持下去的,只是一份內心的確信。
但是,那份確信,需要有外在的認可,如果長期只是做著具體的工作,卻沒有人能夠認可,便難以有足夠的耐心堅持下去,特別是目前不少公益組織的義工來自各高校,青春年少的大孩子們,很多是憑借滿腔熱情和一顆愛心奔公益組織而去的,如果他們在其中做了一些事,卻沒有任何反應,很大一部分人便難以再堅持下去。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如今多數公益組織相信也面臨著這個問題。
一些年齡比較大、加入組織并不僅僅憑借一腔熱血,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加入某個公益組織,本身就有著一定的社會經驗,思想、感情成熟,本可以成為公益組織的中堅力量,本應該是公益組織珍惜的力量,但很多人仍然在做了一段時間后不得不離去,對于這些公益組織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損失。
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在于內部管理上,一些公益組織的領導人們,對于組織內部義工缺乏一些人文方面的關懷,僅僅滿足于讓義工們把事情做好,而忽視了義工自身對于自己成長的要求。
一個好的義工的成長,不僅僅需要他自自己的感悟,也需要周圍的人、朋友和本團隊的人們的關注和幫助。
而一個公益組織的健康成長,絕對需要一些相對固定的、忠誠的、負責任的義工。
公益不是一片供個人英雄主義者施展抱負的天空,不是一個人的獨舞。
公益,是一項需要更多人參與的事業。
做環保小衛士的感悟
【1】環保小衛士,是環境教育是可貴實際行動
【2】環保小衛士,是作為教育的一種方式,注意受益、環境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