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火燒新野的讀后感言
話說東漢末年,曹操(魏國)、劉備(蜀國)、孫權(吳國)為了爭奪天下而引起了許多戰爭。
曹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想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一統天下。
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劉備,剛被劉備封為軍師的諸葛亮,掌管著全軍兵馬,調度文武百官,他拿著劉備賜的尚方寶劍,命令將士們:“關羽領兵一千埋伏在豫山安林,張飛只要一看見南面失火,就從山谷中殺出來,放火少曹軍的糧食,關平和劉封領兵五百準備好火藥,埋伏在博望坡,趙云領兵引誘曹軍入包圍圈,接著假敗逃走。
” 夏侯淳領兵十萬殺來與趙云交戰,趙云假敗逃走,夏侯淳緊追不舍,曹軍進入了豫山安林(諸葛亮設下的包圍圈),關羽從中殺出來,燒了曹軍糧草,張飛見南面失火也殺出來,還斬了幾名曹軍的大將,曹軍大敗而逃,關羽、張飛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曹操不甘心,領兵五十萬,向荊州殺來,劉表在荊州城被曹軍嚇死了,諸葛亮領兵到樊城,又用火攻的計策把曹軍打得大敗,曹操調兵遣將,圍攻樊城,還派了徐庶去投降,劉備顧全大局,領老百姓逃難,曹軍在后面緊追,情況危急,諸葛亮派關羽去搬救兵,見遲遲不歸,決定親自去看看。
他一走,曹軍殺到,劉備被困,家人丟失,趙云單槍匹馬,去救劉備家人,趙云所向披靡,無人能擋,救出劉備的兒子阿斗,張飛一人擋在長板橋上大吼一聲,把夏侯杰活活嚇死,曹軍嚇得退回幾里。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立下了大功,真不愧是博學多才,通曉古今,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真是古今天下罕見的奇才。
評說我對諸葛亮的感受
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智的化身。
雖說用兵如神,但他畢竟不是神,他也有缺點,而最主要的缺點是出在人事問題上。
尤其是他對的看法。
向投降,居然根據骨相說他久后必反,這多么荒唐。
雖然未能殺死,卻對魏延抱有成見,認為他不忠不義。
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
其實不是。
雖然魏延不斷被排斥,卻仍中心地效勞與蜀國,屢建奇功:斬,戰等都足以證明魏延是個不可忽視的人才。
最錯的是在毫無根據證據之下,留下錦囊殺死了魏延。
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誤還有讓守街亭,導致第一次中原失敗、守荊州的失誤,從某種意義上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
在識人方面,明顯比孔明勝一籌. 大家公認的智慧者也有許多優點。
三顧茅廬后,說“如魚得水”。
這說明諸葛亮的確是個奇才。
諸葛亮能嚴守軍事機密,攻其不備。
而且他辦事很具有深謀遠慮。
諸葛亮讓守江夏,其實是為了實施自己的戰略思想。
因為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終不能長駐。
他讓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而且為后來躲避曹軍奠定了退守的路。
還有在安排劉備去東吳招親時,孔明留下的三個錦囊,使劉備平安回到了荊州。
有人也許對諸葛亮讓關羽去華容道劫曹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關羽放走曹操諸葛亮沒有預測到,其實我認為諸葛亮是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放走曹操,因為殺掉曹操不是很好,假如在關羽在華容道上殺了曹操,孫權就回趁機占領北方,孫權勢力大了,劉備就沒有了安身之地,更別談什么三國鼎立,復興漢室了。
因此孔明一方面讓關羽放走曹操,落個人情,另一個方面就是讓曹操抑制孫權,這一點更說明孔明真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諸葛亮不打無準備之戰,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對對方心理及天氣季節的情況做出不同的計策,對天時地理了如指掌,因此我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少有的人才
我眼中的諸葛亮談自己的感受
個人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箭”、“火燒赤、 “空城計”這些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歷史長河里閃著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給后人留下無盡的慨嘆和唏噓.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躬耕于南陽,一心只想過著“儉以養德,靜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這樣的智者,歷史是不會讓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繹了“三顧茅廬”的佳話.他足智多謀.初出茅廬就火燒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騎”之首的夏侯惇也落得狼狽而逃.他巧借大霧,草船借箭,不費吹灰之力,就讓周瑜陷害他的美夢破滅,同時還大大挫傷了曹軍的銳氣.他六出歧山,屢戰屢勝,使魏軍中首出一指的司馬懿也聞風喪膽.他大智大勇.面對兵臨城下的15萬大軍,依然笑容滿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閑地彈琴.為了孫劉聯盟,他泰然入吳,雖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難,甚至是生命危險.萌葭關下,為了劉備的事業,他毅然 決定冒刀光劍影,前去說服馬超投降.雖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氣可嘉.但他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錯的時候.一個馬謖,一個魏延.前者言過其實,他卻委以重用,只因為馬謖讀了一肚子的兵書,談論起來滔滔不絕;后者是難得的將才,他卻固執地認為“延腦后有反骨”,總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這一點上,比起劉備和曹操,他要稍遜了一籌.他太謹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樂公”,縱然他是“兩朝開濟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淚滿襟”的慨嘆.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一個無奈的隱士,一個有超人膽略和杰出軍事才能的英雄,一個不免留有遺憾的悲壯之士.希望·幫助到你~~
諸葛亮的情況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字孔明,號臥龍。
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
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
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
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
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臥龍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
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司馬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并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
通過潛心鉆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
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
,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
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諸葛亮于危難之際出而輔佐劉備,聯孫抗曹。
大敗曹軍于赤壁,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后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
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
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于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將后事托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
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后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隆中對》。
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談談你對諸葛亮的評價
三國志是一本歷史書,三國里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諸葛亮,讀完《諸葛亮傳》之后我更佩服他了。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國的丞相,他字孔明號臥龍。
記得在劉備“三顧茅廬”時曾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
因此更加說明了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位。
為什么我那么欣賞諸葛亮呢?是因為諸葛亮是一個國家統治需要的忠臣,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并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
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這些都是令人嘆服叫絕,意想不到的。
如果當年劉備聽了他的勸告沒有伐吳,也許三國之后不是晉,而是劉備復興的漢朝。
諸葛亮他又遠大的志向,他聰明過人,他愛民如子,他是劉備的得力助手,他忠誠于主,他獎罰分明,他用兵如神,他深得軍心、深得民心,深得民心者得天下。
諸葛亮,后人都把它比作榜樣,他流芳百世,就是因為他的精神可貴。
我也要向他學習,將來做一個回報社會的人。
諸葛亮什么時候死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于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 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是為了報答劉備三顧的知遇之恩,為了實現劉備生前統一中原的抱負,實現自己的隆中對的理想,事必躬親,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如此種種,導致最后真的鞠躬盡瘁,終年五十四歲。
諸葛亮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有什么啟示。
水鏡先生知道了諸葛亮三件事:第一件事說明他孝順母親,第二件事說明他善良正直,第三件事說明他待人誠懇
上一篇:金融分期銷售獲獎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