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根據市委宣傳部、市衛生健康委有關宣傳安排,引導社會各界正確認識、科學防范,為打好打贏疫情防控戰役提供堅強的宣傳輿論支持,取得階段宣傳成效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如何帶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錦集三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篇: 如何帶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發有為,努力創造屬于新時代的光輝業績”。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重要講話,充分彰顯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根本宗旨、根本性質和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態度與本色,彰顯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和執政為民的責任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黨的十九大確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是貫穿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主線。新時代,全黨應牢牢把握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主要矛盾,堅守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牢記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不斷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具有內在一致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人民群眾既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動力、主體,也是進行社會變革的動力、主體,人民群眾的愿望、意志和力量最終決定所處歷史時期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從根本上決定歷史發展走向。
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把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再到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貫穿著一條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思想主線,這就是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立場,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
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質上是堅守黨的性質宗旨、不改初心本色的問題,是堅持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發揮黨的群眾路線這一制勝法寶威力的問題,是黨執政興國“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根本性問題。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刻把握人民群眾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堅持真理性與價值性相統一,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以人民為中心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增進人民福祉,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要傾聽群眾聲音、反映群眾訴求、接受群眾監督,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從而匯聚起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磅礴偉力。
第二篇: 如何帶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發展是社會的永恒主題,是社會進步的基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大命題。這一重大命題,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
天地之間,人為大。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根本目的,首先是為了人類自身過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階級、階層的,不同社會、不同國家、不同政黨在發展“為了誰”的問題上是不同的。為了誰、由誰享有的問題,是發展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也是衡量一個政黨、一個國家性質的試金石。在剝削階級社會,發展主體與發展客體往往不統一,創造財富的人民群眾不能享受發展成果,而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階層反而是發展成果的享有者。不同于以往任何剝削階級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全新的社會,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的執政理念。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國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建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等,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好、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就要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違。發展為了人民,就要順應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眾冷暖,關注群眾需求,反映群眾心聲,回應群眾關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民群眾的需求和關切也是不斷變化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今人民更加關注食品安全、空氣污染、水源衛生等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問題。人民群眾最關注的領域、最迫切期盼解決的問題,也是最需要改進的地方。《建議》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舉措,都回應了人民群眾的關切。比如,強調“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就是回應人民群眾對環境污染、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的關切。
不斷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馬克思說過:“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從一定意義上講,人民群眾對我們黨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決于人民群眾利益的實現程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贏得廣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擁護,就是因為人民群眾從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了切實利益。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以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目標,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建議》突出了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住房、醫療等民生指標,就是要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價值追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要始終堅持把推動發展的目的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建議》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著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努力掃除影響人的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第三篇: 如何帶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繼2024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之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首次把這一表述寫進黨的正式文件。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又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新的發展實踐中的生動體現,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度闡發和凝煉升華,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體現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動力源泉。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我們黨對三大規律的認識和運用達到新高度。正確認識和自覺運用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我們黨的發展壯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具有決定性意義。執政規律,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問題。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社會主義的本質和黨的根本宗旨,更決定了“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核心內容之一。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到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再到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同志為的黨中央深入探索、自覺運用三大規律,牢牢把握人心向背這個最大的政治,始終抓住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這個根本執政規律,著眼于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更加鮮明具體地落實到治國理政的方略和實踐中。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我們黨讓全體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更承載著全國人民對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執政宗旨高度一致。《建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努力實現新的目標要求,其中的“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較之黨的提出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顯著”變為“普遍”,一詞之異,充分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全體人民共同進入小康為根本標志。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表明了我們黨依靠人民推動發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取向是為人民謀福祉,核心思路是緊緊依靠人民推動發展。在信息社會,精英分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然而,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始終都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主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始終堅持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十三五”規劃《建議》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列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重申“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旨在強調不僅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發展動力也來自人民;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強調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是為了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更是要激發潛藏于13億民眾之中的磅礴智慧和無窮力量;提出“共享發展”的要求是“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就是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充分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切實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謀發展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