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人活一世,其實,有些東西,要學會思而勿亂;有些情感,要懂得痛而莫恨;有些追逐,要舍得持中有棄;有些浮相,要甘于塵而不染。有時,參禪,只在一瞬間,一杯茶,一葉草,一尾魚,一粒沙,一株桃花,看一個繁雜的世界。世有千態,心有萬言,便可從中拾得一顆澄明無物的禪心。
【第2句】:【禪語人生】一個人的性格,恰當的理解為一個人的命運素質,是悲情,還是凄然,還是昂揚,還是陽光,不在于它做出什么事情,而在于它認同了什么理念。若有所失,必有所失,若無所失,心頭怡然,滄海渡盡無一歲,才見梅花又一年。
【第3句】:【佛言禪語大合集】沒本事的人,把脾氣拿出來;有本事的人,把脾氣壓回去。沒本事的人,追求長得漂亮;有本事的人,追求活得漂亮。沒本事的人,依靠權力;有本事的人,依靠魅力。沒本事的人,一個人賺錢;有本事的人,帶一群人賺錢。沒本事的人,把幸福當平淡,怨天尤人;有本事的人,把平淡當幸福,知足常樂。
【第4句】:【禪語感悟】生活充滿了煩惱,煩惱就是束縛,束縛一些有情眾生,使你不自在。這個束縛是無形的,譬如你煩惱了,肯定是心里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就不自在。只要有煩惱,你就沒有辦法離開生死輪回。
【第5句】:當我們修習正念的時候,我們的存在就像一個神奇的咒語,具有改變事物的力量。當身、語、意處于完美的統一狀態的時候,在我們講出一個字之前,咒語就已經發揮效用了。
【第6句】:人的一生,既不我們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壞。人生的許多困難,只要活著,沒有什么是解決不了的,時間和智慧而已。悲觀者讓機會淪為困難,樂觀者把困難鑄成機會,如果不肯從昨日的陰影走出,就永遠看不到面前的陽光。只要我們努力,就能夠以平常心對待紛雜的世事和漫長的人生,并跨越人生的障礙。
【第7句】:【禪語人生】要做一個向日葵族,善于發現小幸福,沒有太大的野心,容易發現事物好的一面,抗壓力耐擊打,能隨時隨地發泄壓力,擁有感恩的心,對生活充滿熱情的陽光天性,嘴角習慣性上揚15度,永遠像陽光般燦爛。
【第8句】:【禪語人生】因為你的存在,才讓我變得細心、耐心;因為你的存在,才讓我變得富貴高雅;因為你的存在,才讓我變得從容脫俗;因為你的存在,才讓我感受到何謂眾生同一體;因為你的存在,才讓我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義。
【第9句】:【佛心禪語】抱著你自己10公斤重的孩子,你不覺得累,是因為你喜歡;抱著10公斤重的石頭,你堅持不了多久。當一個人不喜歡做某件事,就算他才華橫溢,也無法發揮;當一個人喜歡上了某件事,他發揮出來的能力會讓你大吃一驚。所以,一個人沒有成績,不一定是他沒有能力,很可能是因為不喜歡。
【第10句】:【禪心佛語】當人家用慈悲可以原諒你的時候,卻用智慧不再信任你了。你偷了他的東西還是丟了你的信譽?凡夫就是這樣,總以為自己贏得某些東西的時候,自己已經失去了更重要的。
【第11句】:如果我們問一個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有人會說快樂,有的人是幸福,有的人是成功...但肯定沒有一個人會說自己活著是為了生氣的。沒有誰喜歡有事兒沒事兒生氣玩兒的,但很多人卻有事兒沒事兒就生氣。其實,不是生活中的不順心太多,而是因為我們忘了自己活著是為了什么。
【第12句】:但有些人卻比較開朗,任何事都看得開,看得開也會成為一種習慣,比較沒有煩惱,如此自然精神充足,分辨事情清清楚楚,這就是智慧。相對的,煩惱多的人,精神容易分散;精神一旦分散,智慧當然就減少了。
【第13句】:在人的一生中,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都會遇到很多煩惱、挫折。當這些煩惱、挫折降臨的時候,有的人可能不堪一擊,整日郁郁寡歡;有的人卻能坦然面對,哪怕雙眼飽含著淚花。笑對人生是一種境界,正是這種樂觀態度決定了我們一生的高度。
【第14句】:【禪心佛語】禪宗所說的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對立、沒有分裂的那個完整的心的原態。不能將心待悟。將心待悟,永無悟期。要把全部心力放在做功夫上,不管悟與不悟,功夫照做不誤。這樣才是參禪人的本色。
【第15句】: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16句】:【禪心佛語】喬布斯年輕時,每天凌晨4點起床,9點半前把一天的工作做完。他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自信則是從自律來。自律就是嚴格控制自己的時間。”所以,我們每天也要盡量抽出一點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而不要總以“忙”為借口,讓這個人生留太多遺憾。
【第17句】:恒唯法師:人生聚散,原本平常,不管誰和誰擦肩而過,緣來由他緣去,不傷感,不擔憂,就讓心頭留幾分溫暖,為了下一次能夠更好的重逢,生活的煩惱有著不同的模樣,固守心底那份淡然,淡淡的存在。
【第18句】:智是一種本事,慧是一種境界。智以加法建構、拿起,慧用減法解構、放下。智,是知如何進;慧,是懂怎么退。能退者,方能進;能低者,方能高;能曲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剛。智者拿得起,拿得起靠的是本事;慧者放得下,放得下靠的是境界。有智有慧的人生,才能真正逍遙與自在。
【第19句】:然后就至誠地用心為眾生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3遍),再說“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就這樣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們說三皈依,再為他們念佛號來度化吃的和被吃的眾生,這樣不也是大功德嗎?
【第20句】:人生苦短,用心生活。做人須知理、知趣、知足。知理,是懂得做人道理,把握做人的本分;知趣,是處事把握分寸,能張弛有度;知足,即不為物欲俘虜,滿足以無為有!
【第21句】:每天都有太多的悲喜得失在我們的心靈舞臺上展演,我們的表情乃至心情經常被一些或大或小的繁縟細節所左右,說到底是我們還沒有完全正確地審視和評價自我。失意了,是我們高估了小我;得意了,是我們低看了大我。只有去留無意,得失皆靜,寵辱俱忘,我們才能在漫漫心路的歷練中回歸一個真實的自己。
【第22句】:【禪心佛語】隨緣,并不是隨波逐流的散漫無明;放下,并不是愚癡無記的被動放棄,而是通過聞思佛陀教法和實修,讓我們:隨善法之緣,放下貪嗔癡;隨因果之緣,放下是與非;隨生滅之緣,放下迎與拒;隨無常緣起,悟入幻空真。看破世間的一切得失成敗是非榮辱興衰,無執無憂無掛礙,隨緣自在度春秋。
【第23句】:如若一段文字,能銘記一次心動,愿典藏瞬間的時光,篆刻于記憶的門楣;如若一季感覺,能鎖定永恒,愿借一筆濃墨,飽蘸一腔溫婉柔情,畫于案前,盡藏于心;待到鬢染霜華,回首仍有暖意縈懷,眉心淺笑。
【第24句】:恭敬于法及說法者,為法,欲法,樂法極樂,助法,住法,持法,護法,堅住于法,贊嘆于法,住于法行,增法,求法,以法為力,施法器杖,唯法為務。《大寶積經》卷八十二,郁伽長者會
【第25句】:【佛心禪語】“教化人不在于多談,行為好,可以感動人心。如《怡山文》所說‘若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菩提心,永出輪回苦’。你行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為不好,而生退悔心,這會招墮無益。”
【第26句】:【禪心佛語】你個癡漢,二十余年打成片還不能說了算,如今又上兜率天,你咋用功,目前無法意目前,閉目開眼往前看,有眼無珠人不識,一目了然觀大千,剔眉瞠目黑變白,綿密不絕,能所脫空知己滅,原來家風依舊,學佛做人,做人學佛。
【第27句】:人最忌諱跟別人比較,因為比較容易起分別心。分別心會使人產生貪、嗔、癡三毒,引導一個人不斷追求,從而否定自己如來的生活。——鄭石巖
【第28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學識的淵博不是為了征服別人,而是為了看清自己的渺小;財富的豐厚不是為了炫耀奢華,而是增加揚善的擔當;地位的顯赫不是為了孤芳自賞,而是為了率眾前行;力量的強悍不是為了欺壓弱小,而是為了自由的呼吸;一個人有了能量,不是為了滿足私欲,而是為了承擔更多的使命。
【第29句】:看透才能獲自在,得解脫;人生說起來或許真的很沉重,成敗,榮辱,福禍,得失。面對挫折和苦難,一路生活,一路坎坷;若將自己沉緬于悲憂低落的圈套中,再美麗的生活也會黯然失色。
【第30句】:【禪語人生】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第31句】:【禪心佛語】道不用修,但莫染污。憑什么?六祖壇經里講,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參禪。道本清凈,何用你修?若修則為尋求,有求,就有所求不得,有求就是苦。道本清凈,不染污則道顯。只要保持內心的坦然就已經入佛堂奧。憑什么?憑心。修行的道路不在學問,不在高僧,不在白丁,不在平民,但憑心行就是菩提。
【第32句】:【禪語人生】有些事情是急不來的,等到條件成熟時,自然水到渠成。世界上那些了不起的成就,大多是由耐心堆積而成的。耐心,意味著要經得起眼前的誘惑,耐得住當下的寂寞。耐心不是外在的壓抑,而是內心的修行。不要去采摘那些還沒有成熟的果實,否則,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澀的。
【第33句】:【禪法六字】生命,生死,生活。生命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生死是表相。生滅來去是無常的。生活是日常的言談舉止等身心活動的體現。生命為體,生死是相,生活是用。苦不升起的安詳喜悅的心境為智慧彼岸。掌握心境將禪的智慧與慈悲落實到生活中就能超越生死之相,圓滿生命本體,禪悟人生。
【第34句】:當自己嫌棄、厭惡、反感別人的時候,反過來看看自己,通常人是“己過如山己不見,他過秋毫亦明察”。傲慢心強的人,要多看他人的優點。可以思考一下,對身邊的人,自己能想起來幾個優點?如果發現找不到,就說明自己心里的眼睛偏得很嚴重了。
【第35句】:【禪心佛語】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你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就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就不會消沉;和發光的人在一起,慢慢地你也會發光。一定要遠離那些充滿負能量的人,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夢想,使你越來越頹廢、越來越平庸。記住:跟著蒼蠅會找到廁所,跟著蜜蜂會找到花朵。
【第36句】:【佛語悟道】喝酒有六個弊端:一、損失錢財;二、損害身體;三、容易引起爭斗;四、容易留下壞名聲;五、心里容易產生憤怒和暴躁的情緒;六、喪失理智,減少智慧。’
【第37句】:一個人自身所做的行動、嘴里所說的話語、意識所想的事情,叫做三種業力,這些業力,是造成宇宙間一切萬物的因。這就好像一粒植物的種子一樣,空氣、水分、溫度、陽光等,是幫助種子萌發生長的天然條件,這叫做緣。因緣會合,萬物就發生了。
【第38句】:布施,看起來是利人,實際上是利己。持戒,看起來是束縛,實際上是更好的自由。忍辱,看起來是吃虧,實際上是真正的受益。精進,看起來是辛苦,實際上是最終的安樂。禪定,看起來是刻板,實際上是發現內心的活潑。智慧,看起來放下很多,實際上是真正的擁有。
【第39句】:【看透人生的佛家禪語】幸福不是用來炫耀的,也不是用來比較的,而是用來感受的。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它不是一個遙遠的目標,而是一個享受當下的過程。只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生命,感恩生活,感恩關愛自己的每一個人,幸福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記住:“我們追求的是自己的幸福,而不是比別人幸福!”
【第40句】:【禪心佛語】少回望,多憧憬。因為失去的不可能再來,憧憬的卻有可能實現。在歲月中沉淀感知,在經歷中磨礪感悟。人生旅途上,凡事都不能盡善盡美,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生,往往正是那些缺憾,才會讓人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感謝曾經的選擇,盡力做好真實的自己,其實就是一次有意義的人生旅行。
【第41句】:【禪語人生】我們在修行道路上的主要障難就是:我們相信一種幻相,過于強調我們此生行為的重要性。我們的思想受到這樣的禁錮,看不到有其他選擇。任何與此不同的觀點對我們完全沒有作用。除非我們能完全地放棄幻相,認識到此生的虛幻,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佛法的真相。放棄幻相之前,我們無從看到佛法的真諦。
【第42句】:三、不惡口:不罵人、不詛咒人、不毀謗人。有的人“得理不饒人”,理直氣壯,不肯婉轉,說話容易得罪人;甚至自以為有理,而惡言惡語罵人。須知惡口之人,好像仰面唾天,痰不至彼,還墮于己。
【第43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苦身積聚添煩惱怎樣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念?佛日:生時不赍一文而來,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積聚為之憂惱,于已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恃無得可怙,致使命終墮諸惡道。一《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二》
【第44句】:【禪心佛語】任何不好的習慣都要盡量改掉;任何對自己有益,更理想、更高雅的事,都盡量做好。靠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時間、自己的誠心和努力來達成,不要過于依賴外在,自己卻忘記成長。
【第45句】:【禪心佛語】低調做人,可以處逆,也可以處順,有著處驚不變的胸襟,也有厚積薄發的魄力。既不會急于求成,也不會掉以輕心;能夠忍得住寂寞,熬得住低落,也可以耐得住艱險,挺得過歷練。是一種理智的世態平衡藝術。更是一種安身立命的精神境界。
【第46句】:俗話說:“行道要如水,立志要如山。不如水,不能曲達;不如山,不能堅定。一對生活懷有積極態度的人,往往是胸中有志的人。他們的理想可以大如一座山峰,迎向風雨、傲視霜雪而巍峨不倒;也可以小如一株野草,嫩葉匍匐于塵埃,根脈卻伸向大地。
【第47句】:【禪心佛語】其實,每一個渡口都可以停靠,也可以擺渡,溫暖,一直在身旁。人生是一段旅程,沒有起點,不知終點。來往皆是客,懂得便是緣,所有的故事,都會落幕,轟轟烈烈的,畢竟是過眼煙云。禪悟之道,貴在明心,原諒時光,記住美好,刪繁就簡,定格歲月的片段,任生命的潮水涌動,我心自安然。
【第48句】:【禪語人生】現代社會極其欠缺佛法知識對大眾的普及,當社會事件發生,佛教徒參與其中引導社會輿論向客觀公正的方向發展,這應該是一種社會責任。
【第49句】:【生活禪語】心有多近,言行才有多近。我不問,你不說,這就是距離;我問了,你不說,這就是隔閡;我問了,你說了,這就是信任;你不說,我不問,這就是默契;我不問,你說了,這就是依賴。心若親近,言行必如流水般自然;心若疏遠,言行只如三秋之樹般蕭瑟。不怕身隔天涯,只怕心在南北。
上一篇:佛家妙語話人生-經典佛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