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節氣下雨有什么說法芒種暴曬,我們看到的農田里男女老少,大多數都是皮膚黝黑、粗糙。手都干裂了,手指甲里塞滿了黑黑的泥巴。穿著樸素、破舊,鞋上面沾滿了灰塵。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芒種下雨有什么說法(合集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芒種下雨有什么說法篇1
從芒種節氣開始,就進入到高溫多雨的階段了。芒種前后,江淮流域經常會出現一段持續時間較長、陰沉多雨的天氣。此時,氣溫升高,雨量增多,空氣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器物及衣物等容易發霉,人們就把這段時間稱為"霉雨季節”。又因為此時正值江南梅子黃熟之際,所以又被稱為‘‘梅雨天"、“梅雨季節"。“梅雨季節”大約會持續一個月,梅雨開始的日子叫"入梅’’,梅雨結束的曰子叫“出梅”。
按陽歷日子算,入梅的日期大致在6月6日~6月16日之間,出梅大致在7月8日~7月19日之間。有的年份5月時就會入梅,叫作“早梅雨”,最晚在8月初出梅。有的年份梅雨不明顯,這種情況叫作"空梅”。梅雨時間長,雨量就大,就容易造成洪澇災害;梅雨時間短或出現“空梅",就會導致干旱發生。因此,梅雨期到來的早晚,雨期的長短,以及降雨量的多少,對這一地區的農業有直接的影響。
芒種節氣,如果降雨量多、降雨時間長,那也就是梅雨大,這個時候就要注意洪澇災害的發生;反之如果梅雨時間短或出現“空梅",這樣的年份往往接下來就會出現干旱災害,而這樣對農作物的生長也是不利的。因此,梅雨期到來的早晚、雨期的長短,以及降雨量的多少,都會對這一地區的農業有直接的影響。
當然,不同地區對芒種下雨的說法并不是完全一樣的。比如貴州地區有諺語,“芒種不下雨,夏至十八河”,指的是芒種如果沒有下雨,那么在夏至節氣的時候雨水多。在蘇、皖、川、鄂等地區有“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的農諺,說的是芒種節氣當天降雨了,后面的雨水會很充足。在廣州則有“芒種夏至是水節,如若無雨是旱天”的說法,芒種夏至節氣雨水如果少,那當年就雨水少,后期會出現旱情。這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觀察之后經驗的總結,準確性還是比較高的。
芒種下雨有什么說法篇2
芒種時期已經到了夏天,我們感到昏昏欲睡的現象并非叫作“春困”,而被稱為“夏打盹”。“夏打盹”與春困、秋乏一樣,都是人體對季節變化引起的生理性反應,這與夏季氣溫升高、皮膚血管舒張、排汗增加、腦供血相對減少有關。此時,保證睡眠時間和質量顯得十分重要。
首先,我們必須早睡,避免熬夜。特別是年輕人,更應盡量早睡,最好在子時前上床睡覺。子時不睡,陽氣浮動,虛火上攻,容易出現上火癥狀,也會影響到睡眠質量。其次,主張睡到自然醒,切勿賴床。夏季天亮早,人們常常早醒,這是人體陽氣順應自然界陽氣變化的緣故。此時頭腦清晰,精神煥發,狀態最好。若賴床不起,則會影響陽氣升發,反而越睡越累。最后,建議適當午休,靜臥養神。中午氣溫高,室外勞作容易中暑,且午飯后血液集中到胃腸道幫助消化,大腦相對缺血,容易困倦欲眠、注意力不集中,此時不休息而去學習,反而效率低下,也影響下午的精神狀態。因此,午飯后應靜臥養神,有助于更好地恢復體力。
芒種下雨有什么說法篇3
芒種時節天氣炎熱,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出汗多,消耗大,身體能量透支較快,容易產生疲倦虛乏之感。因此,需要及時補充能量、加強營養。但此時濕熱之氣較盛,濕熱困阻,脾胃功能容易受影響,導致消化能力減弱。
因此我們需要補充能力,也要祛除濕氣,清補運化,酌情而補,是芒種食療的主要思路。對于出汗較多、疲乏、氣短明顯的朋友,可考慮益氣補虛,首選黨參、北芪、淮山等食療平補,不建議擅自服用紅參、人參等“大補”之品,以免上火。而對于時常熬夜,疲倦、口干、眼澀的朋友,可考慮益氣養陰,選用西洋參、沙參、玉竹、枸杞子等煲湯以潤補。而體內濕熱較重,口干口苦、胃脹腹脹、舌苔厚膩的朋友,可先選擇冬瓜、薏仁、茯苓、綠豆、赤小豆、白茅根、雞骨草等煲湯以清利祛濕,待舌苔轉薄后再酌情進補。
上一篇:防汛防暴雨應急預案(合集六篇)
下一篇:大雪養生小知識有哪些精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