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快刀斬亂麻——干脆利落
【第2句】:挑水的娶了個賣茶的——人對桶也對;正相配;志同道合
【第3句】:米篩擋房門——心眼多;心眼不少
【第4句】:大船開到小河溝——擱淺
【第5句】:鄱陽湖里起春水———浪更比一浪高
【第6句】:水獺上山——裝熊(雄)
【第7句】:【矮子看戲——見人道好,他也道好】.(歇)矮子擠在人群里看戲,并未看見,只好隨人說長道短。多指自己沒有主見,附和他人意見。
【第8句】:肚里吞金——有內才(財)
【第9句】:吃著梅子問酸甜——明知故問
【第10句】: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各有所長
【第11句】:耗子啃茶壺——滿口是瓷(詞、刺)
【第12句】:【檀木雕的菩薩——靈是不靈,就是穩】(歇)檀木:青檀的木材,質地堅硬。靈:本指靈驗,轉指機靈。指人雖不機靈,但辦事穩當可靠。
【第13句】:【兩把鑰匙掛在脖子下——開心又開心】(歇)開心:本指打開心房,轉指高興。形容非常高興。
【第14句】:梨樹底下摸帽子——惹人懷疑
【第15句】:草鞋上拴珍珠——不值得
【第16句】:噴壺不叫噴壺——碎嘴子(比喻說話噦唆)
【第17句】:連天的陰雨——少睛(情)
【第18句】:冷爐打鐵——不成
【第19句】:烏龜進沙鍋——丟盔卸甲
【第20句】:松香拔毛——根不留
【第21句】:按路標走——沒錯
【第22句】:【丫環拿鑰匙——當家不主事】(歇)丫環:舊時婢女,也叫丫環女。指雖掌管家務事,但得聽從別人,自己不能做主。也作丫環帶鑰匙——當家不做主。丫環拿鑰匙——當家做不了主。
【第23句】:吃油條蘸大油——膩透了
【第24句】:老公雞叼骨頭——惹狗生氣
【第25句】:山谷里敲鑼——處處有回音
【第26句】:太陽底下豎竹子竿——立竿見影
【第27句】:孔夫子的文章——之乎者也
【第28句】:吃了一團爛麻——心里亂糟糟
【第29句】:【年三十看皇歷——好日子過完了】(歇)好日子:本指吉利的日子,轉指美好的日子。指好日子就要結束了。
【第30句】:兔子不吃窩邊草——給自己遮窟窿;留青(情);偷外不偷里
【第31句】:蜜罐子嘴——說得甜
【第32句】:大炮上刺刀——遠近全能對付;蠻干
【第33句】:鍋蓋做風箱——受了熱氣受冷氣
【第34句】:茅廁里吃油餅——虧你張得開嘴
【第35句】:【跳槽】“跳槽”一詞已成現在流行語了,是個熱門話題?!冬F代漢語詞典》對它的解釋是:“人離開原來的單位到別的單位。”不少人認為它是個新詞,其實古已有之。跳槽原指牛馬發情時煩躁不安,不好好在自己的槽里吃草料,而到別的槽里去吃。轉義指男女間的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明代楊慎《升庵詩話甄后壙上行》日:“魏明帝初為王時納虞氏為妃。及即位,毛氏有寵,而黜虞氏——其后郭夫人有寵,毛后愛馳,亦賜死。元人傳奇以明帝為跳槽,俗語本此。”這里說得明白,“跳槽”一詞始于元代,且僅指男女間喜新厭舊。到明代,市井文學勃興,舊語翻新,“跳槽”一詞畸變為“妓女隱語”或“妓寨背語”。徐珂的《清稗類鈔》對“跳槽”給出了非常確定的解釋:“原指妓女而言,謂之琵琶別抱也,譬以馬之就飲食,移就別槽耳。后則以言狎客,謂其去此適彼?!币馑己苊靼?,是說妓女或嫖客另投他人。明代馮夢龍編的民歌集《桂枝兒》里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樓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風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兩情深,罰下愿,再不去跳槽?!痹诂F在文學作品中,就不難看到跳槽的用例,其詞義已向非劣性方面轉化,與時下流行義基本相同?!疤邸边@個充滿狎邪意味的詞被當成變換工作的代語了。
【第36句】:【黃花魚——溜邊兒】見“屬黃花魚的——溜邊”。
【第37句】:老鼠吃高梁——順稈兒往上爬
【第38句】:老鴰插雉翎——裝鳳凰
【第39句】:四兩棉條子——紡一紡(訪一訪)
【第40句】:【小報告】人們把告黑狀等目的不純的報告稱為“小報告”。這種“小報告”在明朝首次被制度化,由見不得人登上了“大雅之堂”。上奏折參奏朝野大事,是大臣行使自己職責的一部分。唐代時規定,由“下之所以達上的”官文書有“表、狀、箋、啟、辭、牒”等六種形式。到明代時,朱元璋通過改革,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形式——密疏。就是皇帝特許大臣之間寫秘密奏折,報告大臣的言行。密疏突出“密”,其內容一定屬于機密事宜,一般只需要皇帝本人知曉就可以了,所以它是除了大臣向皇帝所上的正常奏章表議之外的一種非正式文書,即秘密奏章,具有保密性強、無正式地位和非制度參與等特點,類似于現在的小報告。從洪武時期實行密奏形式,永樂之后逐漸制度化,到明朝后期,密疏言事范圍更加廣泛。密疏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專制皇權,突出了它的政治功能。在前朝不登大雅之堂的密疏(小報告),被朱元璋首次肯定并大力推行,使得皇帝又多了一條控制官員的信息渠道。但同時也為心術不正的大臣提供了陷害他人的機會和條件。被人暗算了,還不知道是誰。
【第41句】:龍王爺出?!d風作浪
【第42句】:【三齒鉤撓癢——硬手】(歇)硬:本指堅硬,轉指過硬、強硬。手:本指形狀像手的物品,轉指人(多指有某種技能的人)。指在某方面有過硬本領的人。也指態度或手段強硬的人。
【第43句】:神堂里的雞子兒——寶貝蛋
【第44句】:狐貍扮觀音——扮來扮去是個狐貍精
【第45句】:玻璃球上拴麻線——難纏
【第46句】:鐵軌上的火車——走得正行得直
【第47句】:人皮包臭肉——心里臟
【第48句】:玻璃上跑車——沒轍
【第49句】:【砍倒樹摸雀崽兒——照穩當里辦】(歇)雀崽兒:剛出生的麻雀。指辦事求穩。
【第50句】:出了澡堂進茶館——里外涮(騙局)
【第51句】:蠶寶寶的肚皮——凈是絲(私)
【第52句】:【是個老虎不吃人——壞了名色在那里】見“老虎不吃人——只是壞了名色”。
【第53句】:綿羊進狼窩——自投羅網
【第54句】:下了十八層地獄——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第55句】:鼓膿的癤子——該出頭了
【第56句】:草原里的狍子——三五成群
【第57句】:【立秋的石榴——滿腦袋的點子】(歇)立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石榴:果:樹名,果實圓形,內多種子,立秋前后成熟。點子:本指石榴的種子,轉指主意、辦法。指主意、辦法多。
【第58句】:草帽當鈸打——沒有音
【第59句】:提著醋瓶要飯——窮酸
【第60句】:八哥兒的嘴——跟著人說話
【第61句】:兩手托刺猬——棘手;扔出去舍不得,托著刺得疼
【第62句】:【屬爆竹的——點火就響】(歇)人像是有爆竹的屬性,一點火就爆炸。形容人性子急躁,遇事容易發火。也作“屬炮仗的——一點就響”。
【第63句】:傳送密件——不可開交
【第64句】: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
【第65句】:【凍豆腐——難拌】(歇)拌:攪拌,諧“辦”。指事情很難辦,或問題不好處理。也作“凍豆腐——拌不成”。
【第66句】:麥秸裝枕頭——草包
【第67句】:老鼠啃石柱——吃不消
【第68句】:老牛掉進深泥潭——不能自拔
【第69句】:【壽星佬放屁——神氣透頂】(歇)壽星佬:民間稱壽星,也叫老人星。指人自以為了不起,擺出一副洋洋得意或盛氣凌人的樣子。含譏諷意味。
【第70句】:【龍的傳人】“龍”一向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也常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源于中華民族對共同的圖騰神——龍的崇拜。當然,龍也是人們想象中的動物,是根據古代神話中的蛇的圖騰演化而來?!褒埖膫魅恕边€有考古文物為證。在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群出土的刻制于東漢時期的石刻中,有“歷代帝王”畫像,唯有伏羲形象奇異,人頭人身而龍尾,仿佛由龍轉化而成一且與女媧氏畫在一起。而女媧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而龍是根據蛇的圖騰演化而來的。傳說伏羲和女媧成婚而生人類,始祖是龍繁衍的后代,當然是龍的子孫,故而稱作“龍的傳人”。
【第71句】:孤樹上的知了——自鳴得意
【第72句】:穿了短褲套襪子——差一大截
【第73句】:節節草——虛心
【第74句】:殺雞割破膽——自找苦吃
【第75句】:蚊子趴到玻璃上——插不上嘴
【第76句】:屬包腳布的——反正都是里(理)
【第77句】:【祖先牌位供得高】謂托祖先的福,幸運?!栋彾唐≌f選》:“這個老家伙呢,其實也算他祖先牌位供得高,不生病的話,你看——哼!”
【第78句】:肚里藏鐮刀——割心腸
【第79句】:笙笛合奏——連吹帶捧
【第80句】:——日本玉不琢,不成器。
【第81句】:瓜地里挑瓜——挑得眼花
【第82句】:【韭菜包點心——好長餡】(歇)整根韭菜做點心餡,餡太長了。餡:諧“限”。指限定的范圍很大。
【第83句】:土地爺掏耳朵——崴泥
【第84句】:【狐貍精轉世的——心眼稠】(歇)轉世:迷信指投生。稠:多。指壞心眼太多。常含譏諷意味。
【第85句】:【元宵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中國的幾大傳統節日之一。關于元宵節的起源,民間有許多傳說。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大權落在呂后手中,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后,諸呂在、}: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篡奪劉氏江山。此事傳到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他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除去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基,稱為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另外,還有一則傳說與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有關。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發現一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趕忙上前搭救,并問明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進宮后再也無緣和親人見面,也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因思念家人,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對她深感同情,答應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之后,東方朔在長安城中擺了卦攤,求卦的人們所求的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簽語,人們向他求破解之法。他說,只有當今天子能解救你們,我給你們寫個偈語。老百姓拿著偈語,趕緊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消夜?!彼闹写篌@,連忙請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城家家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還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如織。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后,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里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元宵節。
【第86句】:看戲有哭有笑——動了心
【第87句】:【濕手捏了干面粉——黏纏極了】(歇)本指干面粉黏附在濕手上,去不掉;轉以形容非常麻煩,纏人極了
【第88句】:【腳后跟拴繩子——拉倒】(歇)本指一拉就摔倒,轉指算了、作罷。
【第89句】:【搶風揚谷——秕者先行】(歇)搶風:迎風,頂風。秕:子粒不飽滿。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倒占了先。
【第90句】:兩個泥菩薩過河——誰也救不了誰
【第91句】:【陛下.殿下、閣下】這三個詞都是敬辭,“陛下”指皇帝,“殿下”指太子,“閣下”一般指宰相。這三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高帝紀下》,其中有“大王陛下”的說法。顏師古注引漢應劭的話:“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事,皆此類也?!惫湃说淖鸱Q有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不敢正視對方,因為對方地位太高。陛下。見到皇帝,不能正視,只能站到臺階之下,更不能直接與皇帝說話,寶座上面有臺階,那個臺階叫做陛,因此“陛下”代指皇帝,表示對皇帝的尊稱。殿下。見到太子或王子,也不能正視他們,只看他們的宮殿之下,因此,用“殿下”代指太子、王子,表示對他們的尊重。閣下。見到宰相,也不敢正視,只能看到他的樓閣之下,于是稱之為“閣下”?!伴w下”可解釋為在你的閣樓之下。到了明代,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政府機構——內閣。到了明朝中后期,內閣才成為權力的中樞,內閣成員稱為閣老。在這時,閣下又增加了一層意思,就是對內閣大臣的尊稱。現在“閣下”多用于外交場合,如:首相閣下、大使閣下。陛下、殿下、閣下是對他人的敬稱,以自稱的“在下”地位來襯托出他們的高貴地位。
【第92句】:彎刀割麥——拉就倒
【第93句】:【瓜子里出臭蟲——啥仁都有】見“嗑瓜子兒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兒都有”。
【第94句】:槽頭上沒馬拿驢頂——沒法子的事
【第95句】:床底下舉斧頭——有力用不上
【第96句】:背后掛鏡子——照見別人照不見自己
【第97句】:亂麻一團——解不開
【第98句】:高梁稈當頂門杠——經不起推敲
【第99句】:【芝麻開花——節節高】(歇)芝麻:油料作物,花白色,莖直立,每開一層花,就往上長一節。比喻日子越過越好,或事物不斷發展、提高,情況越來越好。
上一篇:歇后語文案保證你看完必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