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無祀鬼神壇——憑你自來自去】(歇)無祀鬼:不享有固定祭祀的鬼神。神壇:祭祀鬼神的高臺。指可以任憑人自由來去。
【第2句】:【好漢死在證見手】(諺)證見:事件發生時親眼目睹的證明人。指任憑你是怎樣的英雄好漢,只要證人出面證明你犯罪,你就無法逃避罪責。
【第3句】:【敲邊鼓】(慣)1比喻從旁幫腔助勢。2比喻有話不直說,拐彎抹角。 也作“打邊鼓”。
【第4句】:茶館里擺龍門陣——想起什么說什么
【第5句】:【大海禁不起瓢兒舀】只減少,不增加,總會有窮盡的時候。 李英儒《還我河山》:“只要埋頭下工夫,大海擱不住勺子舀, 一萬重山也有爬到頭的時候。”
【第6句】:【滿嘴跑舌頭】(慣)比喻信口胡說。
【第7句】:草原上點火——著慌(荒)
【第8句】:黃牛鉆鼠洞——行不通
【第9句】:【 天塌不了,地陷不了】不可能發生險情,無須顧慮。或說: 天塌不下來。成語:杞人憂天。姚雪垠《李自成》:“天塌不 了,地陷不了,官軍把咱們從商洛山趕走不了。”
【第10句】:【 成不了氣候】氣、器諧音,兼指不成器,形成不了氣勢。 謂成不了大事。孫犁《風云初記》:“我看咱們少當家的成不 了氣候。”
【第11句】:【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謂出了問題,臨時應付,不作根本解 決。或說:頭冷顧頭,腳冷顧腳。《燕山夜話》:“臨時治標的 方法當然也不應該放棄,不過那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罷 了。”
【第12句】:老子納妾兒宿娼——上行下效
【第13句】:【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閃光】(諺)只要是真金,無論放在什么地方都隱藏不住閃閃的光輝。比喻只要是德才兼備的人才,到哪里都會顯現出自己的才華,贏得人們的贊譽。
【第14句】:撥好的鬧鐘——不到時候不打點
【第15句】:菩薩的胸膛——沒心肝
【第16句】:勢斷勁不斷,勁斷意不斷。
【第17句】:孤樹不成林,孤雁不成群。
【第18句】:卓別林演戲——滑稽
【第19句】:【拉完磨殺驢】釋義:利用完了就迫害。例句:“你是唱的‘貴妃醉酒’?還是表演的‘太后罵殿’?咋拉完磨殺驢,跟我賀志彪干上了?!”
【第20句】:駿馬的蹄力有限,人民的智慧無窮。
【第21句】:【王老五】今天的社會環境中,“鉆石王老五”的說法隨處可見。它的意思為值得追求的單身漢。“鉆石”比喻富有、有魅力,那么,“王老五”為什么是指單身漢呢? “王老五”原來是一個方言俗語,且由來已久。“王老五”是粵語方言,意為光棍、單身漢。廣東民間曾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王老五本有其人,是一個王姓窮人,在家里排行老五。他平時老實巴交,因為貧困,一輩子沒有娶妻。后來當地人就用“王老五”來謔稱大齡單身男子。北方地區開始知道“王老五”一詞,和20世紀30年代流行的一部黑白電影故事片《王老五》有關。這部影片導演兼編劇為廣東潮山的蔡楚生,“王老五”是其家鄉方言,電影的男主角名叫王老五,家境貧寒,35歲仍未娶妻成家,一直單戀著潑辣的鄰居窮姑娘。后因他仗義助人的舉動感動了姑娘,終于博得了她的芳心,兩人結為連理。電影中的同名插曲《王老五》一度成為當時的流行歌曲,歌中唱道:王老五呀王老五,說你命苦真命苦,白白活了三十五,衣裳破了沒人補,可憐可憐王老五,天天害得相思苦。隨著這部電影的放映和插曲的流傳,“王老五”也成了人們習見的一個慣用語。隨著時代的推移,“王老五”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原來,王老五多為窮人,現在,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也可稱“王老五”,名日“鉆石王老五”,成了不少女孩子追逐的目標。大齡未婚女子也可稱“王老五”,如2003年《商務周刊》評選出成功男性心目中最欣賞的十大“女鉆石王老五”,其實就是女光棍。
【第22句】:火車上馬路——出軌;越軌
【第23句】:【吃力不討好】(慣)指出了很大的力,卻得不到別人的稱贊。 也作出力不討好。 費力不討好。
【第24句】:【打狗不看主人面子】釋義:比喻懲處某人,不顧情面,不怕得罪他的主人或上司。例句:咱們同敬軒之間本來就犯了生澀,不必為這件事兒使敬軒罵咱們打狗不看主人面子。
【第25句】:村上的二叔賭輸了錢,回家拿兒子小剛撒氣,氣得二嬸直罵他:“刨不到冬瓜刨瓠子.抓不到黃鱔捶田埂,你還是別再賭錢了,好好干活就會有好日子的!”(江蘇·海門)
【第26句】:【屬螃蟹的——鮮美在里面】(歇)比喻才能、優秀品德或財物等不外露。
【第27句】:【好鞋不踩臭狗屎】釋義:比喻品行端正的人不招惹思想行為不好的人,不跟他們一般見識。例句:不過,話得往深處說,壞人盡管搖頭擺尾地得意,好人還得做好人!咱們得忍著點,不必多得罪人,好鞋不踩臭狗屎,你明白我的話吧?
【第28句】:【寧撞金鐘一響,不擂破鼓千通】(諺)寧愿撞一下金鐘,也不去擂干通破鼓。比喻寧可和能人作短暫的接觸,也不要和平庸低劣的人多打交道。 也作寧撞金鐘一下,不打破鼓三干。 寧打金鐘一下,不敲鐃鈸三千。鐃鈸(na。b。):銅鑄的打擊樂器。
【第29句】:野狗見了餓狼——個比一個兇
【第30句】:【刮大風吃炒面——張不開嘴】(歇)炒面:炒熟的面粉。本指張不開嘴巴,轉指礙于某事,不好或不能開口說話。
【第31句】:【人在曹營心在漢】見“身在曹營心在漢”。
【第32句】:【光棍眼,賽夾剪】(諺)光棍:聰明伶俐、深諳世故的人。夾剪:形狀像剪刀,用以夾取物件的工具。 指光棍有著非凡的眼力,能迅速識辨事物的本質。
【第33句】:【小財不去,大財不來】(諺)舍不得投入少量的錢財,就沒有大量錢財的到手。指要想有大的收獲,必須先付出一定的代價。 也作小財不出,大財不進。 小錢不出,大錢不入。
【第34句】:【大海里撈針】釋義:比喻難找到,難碰到。“撈”又作“尋”。例句:可是,大海里撈針,到哪里去摸姓周的影兒呢?
【第35句】:橄欖核卡喉嚨——上不得,下不得
【第36句】:【公不離婆,秤不離砣】見“秤不離砣,公不離婆”。
【第37句】:【賭近盜,奸近殺】賭錢輸了,容易淪為盜賊;男女通奸,遭 到報復,容易出人命。或說:奸出人命賭出賊。明代《醒世 恒言》:“賭近盜兮奸近殺,古人說話不曾差。奸賭兩般都不 染,太平無事做人家。”
【第38句】:【君子斷交,不出惡聲】(諺)斷交:斷絕交往。惡聲:傷人的話語。指有修養的人和人斷交時能保持冷靜的態度,不以惡語相向。
【第39句】:【樹老焦梢,人老貓腰】見“人老貓腰,樹老焦梢”。
【第40句】:【元】“元”,這里特指貨幣單位。我國貨幣有四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由于貨幣的質地和形狀不同,計量單位和名稱也不同。用“元”做貨幣的單位,是從明代萬歷年間開始的。當時歐美最流行的“銀圓”開始傳人中國。因廣泛通行的是墨西哥銀圓,錢幣上有鷹的圖案,所以又稱鷹洋。由于它的質地為銀,形狀為圓形,因此叫“銀圓”。一枚就稱為一圓。后來為了書寫方便,就借用同音字“元”來代替“圓”。此后,盡管又使用過多種貨幣,但貨幣單位“元”卻一直沿用下來。以“元”作為貨幣單位,世界多數國家使用,如“美元”、“歐元”,我國的人民幣也是以“元”為單位。
【第41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見“疑則勿任,任則勿疑”。
【第42句】:【 今日河東,明日河西】謂情況變化很快,很大,特指輪流興 衰。浩然《艷陽天》:“別瞎想買房子買地了,那東西不保險, 今天你給他買下,明天他就須賣了;不要說咱們這種小戶家 主兒,就是過去的大財主,有幾戶三代不敗家不落魄的!老 話說,今日河東,明日河西,就指這個意思。”
【第43句】:一腳踩上磅秤臺——舉足輕重
【第44句】:茶館里聊天——想起什么說什么
【第45句】:每當拿到新一期《學習報》時,我就會翻過來掉過去地看個沒完。看我那入迷的樣子,媽媽說:“莫非《學習報》是塊磁石,吸住了你?”我聽了,笑著說:“《學習報》是個寶,學習少不了嘛!”(河南·南樂)
【第46句】:【貨到街頭死】(諺)遠途販運來的貨物,只要上市,便沒退路,不論價高價低,都得脫手賣掉。指做生意要獲得可靠信息,盲目販運沒出路。
【第47句】:【鐵嘴豆腐腳】(慣)說話厲害,但底氣不足。形容人外表厲害,實際上是軟骨頭。
【第48句】:【 船靠碼頭車到站】到達目的地。圖書:“大凡女性都崇拜 事業型的丈夫,然而一些人結婚后,認為已經成家立業,船 到碼頭車到站,玩一玩樂一樂,不思進取,飽食終日。”
【第49句】:捂著耳朵偷鈴鐺——自己騙自己
【第50句】:平房門前不漏雨——有檐(言)在先
【第51句】:【無立足之地】(慣)立足:能站住腳或生存下去。比喻沒法生存下去。也形容非常慚愧,無地自容。
【第52句】:【軟繩可以捆硬柴】(諺)柴是硬的,繩是軟的,軟的繩能捆住硬的柴。比喻人使用柔軟的手段,往往能制服強硬的敵手,或性情溫和的人往往能迫使性情剛烈的人就范。
【第53句】:【頭回上當,二回心亮】(諺)指頭次上當受騙,到第二次就會接受教訓,心明眼亮,不再失誤。
【第54句】:【藏著乖的賣傻的】(慣)乖:機靈,伶俐。比喻心里明白,假裝糊涂。
【第55句】: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天下太平
【第56句】:【撒迷魂藥】(慣)迷魂藥:迷信指能迷失人本性的藥物。比喻用花言巧語迷惑人。
【第57句】:【出門碰到劈面雨,行船遇到頂頭風】釋義:比喻做事遇到困難,不順利。例句:他剛一出門,正好遇到日本鬼子進村,還沒來得及閃開,就被抓住了。真是出門碰到劈面雨,行船遇到頂頭風。
【第58句】:【兔兒不吃窩邊草】(諺)兔子為了掩護自己,不吃窩旁的草。比喻惡人作案,不犯自己附近的人家,以便于自我保護。 也作兔子弗吃窠邊草。窠(ke):巢穴。 兔子不吃家邊草。 兔子不食窩旁草。
【第59句】:背棄祖國的人,如同失去森林的夜鶯。
【第60句】:不小心,我搬的五個板凳一下子摔了下來,把我的腳都砸流血了。媽媽聽到響聲,連忙跑過來說:“你就不能一次少搬兩個?沒聽說‘輕來輕去搬倒山’嗎?”(河南·商丘)
【第61句】:【酒肉朋友,柴米夫妻】見“柴米夫妻,酒肉朋友”。
【第62句】:仙女的裙子——拖拖拉拉
【第63句】:【能站著,也能蹲下】(慣)比喻人能屈能伸。
【第64句】:張叔叔家養著一條狗,夜里不論左鄰右舍有什么動靜它都叫。李嬸夸它是一只好狗,說“好漢顧三村,好狗顧三鄰”。(河北·永年)
【第65句】:【靠山吃山,靠山養山】(諺)靠著山區居住,就要憑山區的資源養活自家;靠山區資源養活,就必須愛護與建設山區。指在什么環境就靠什么生活,靠什么生活就必須在這方有所投入。 也作靠山吃山,吃山養山。 靠山吃山要養山,造林成林要護林。
【第66句】:墳頭兒不叫墳頭兒——土包子
【第67句】:【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事】這個俗語常用來怒斥無恥之徒。源出北宋歐陽修《歐陽文忠集·與高司諫書》:“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這段話說的是北宋宋仁宗年間,歐陽修卷入了一場政治革新與反革新的斗爭中去。當時,各地不斷發生農民起義,北方又有西夏入侵,朝廷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非常尖銳。擔任參政知事的范仲淹上書宋仁宗,提出革除弊政的十項措施,還指出宰相呂夷簡任意超格提拔官吏、濫用私人等情況。為此,他遭到以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的攻擊和詆毀,并被降職處分,貶出京城。歐陽修等人卻同情范仲淹,為他鳴不平。當時,有個叫高若納的諫官,不僅不主持公道,反而和呂夷簡一鼻孔出氣,伙同權奸誹謗賢士,認為范仲淹應該被斥逐。歐陽修對此十分憤怒,特地寫了一封信給高若納斥責他。信中說:“昨天,這個貶官,那個待罪,而你居然還有臉見眾官員,大模大樣地在朝中走進走出,并且稱是諫官,簡直是不知道人間有羞恥這回事了。”這就是歐陽修的名篇《與高司諫書》。
【第68句】:大年三十盼月亮——癡心妄想
【第69句】:【打出來的鐵,煉出來的鋼】(諺)比喻人的堅強意志、出眾才干,都是從艱苦的打磨中培養出來的。
【第70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諺)苦海:深重的苦難。岸:彼岸,佛家把得到正果叫到達彼岸。原指苦難無論多么深重,只要一心向佛,就能得到正果;后多指無論犯的罪惡多大,只要改惡從善,就有出路。
【第71句】:【光請客不上菜】(慣)比喻只是嘴上說得好,沒有實際行動。
【第72句】:【鬼子】中國人為什么把侵略我國的日本兵叫做“日本鬼子”,把侵略朝鮮的美國兵叫“美國鬼子”,把“八國聯軍”進北京的外國軍隊稱作“洋鬼子”。有人說“鬼”在我國是丑惡的形象,當年的外國人在中國土地上作惡多端且面目丑陋,故被稱為“鬼子”。此說可以理解,因為侵略確實可恨。但為什么不用“魔”、“妖”、“怪”來形容侵略者呢?因為魔、妖、怪這些詞代替不了“鬼”的原意。分析起來,“子”字是各種稱呼之后的詞尾,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如“靶子”、“爐子”甚至“驢子”等,它不同于敬辭的“子”。關鍵是對于“鬼”字的理解。許多古代文獻資料都記載,“鬼”,多指“遠國蠻夷”或“異族外國”之人。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倉頡篇》日:“鬼,遠也。”毛傳日:“鬼方,遠方也。”朱熹集注:“鬼方.遠夷之國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鬼方本遠方之通稱,故凡西方、北方之遠國可通稱鬼方。”張銑注:“鬼方,蠻夷遠國也。”古人泛稱遠方之國為“鬼方”,稱遠方之國的人為“鬼子”,自然為題中之意。漢語常以“洋”字表示外來事物,如“洋火”、“洋槍”、“洋油”、“洋釘”等等,“洋”與“鬼”連用,當為同義復用,所以“洋鬼子”即“鬼子”。這樣解釋“鬼子”,太便宜了侵略者,有傷國人感情,既然“鬼子”干盡壞事,確實惡魔,中國人恨之,視侵略者為“魔鬼”,恰如其分。所以,以上兩種理解合起來才更全面、更貼切,遠方的“鬼”與魔鬼的“鬼”同音同字,“鬼子”是來自遠方的魔鬼。
【第73句】:死馬當作活馬醫——妄想;想盡一切辦法
【第74句】:【虧眾不虧一】(諺)指虧損的事,眾人分擔還好說,一人承擔受不了。
【第75句】:徐庶進曹營——言不發
【第76句】:【小報告】人們把告黑狀等目的不純的報告稱為“小報告”。這種“小報告”在明朝首次被制度化,由見不得人登上了“大雅之堂”。上奏折參奏朝野大事,是大臣行使自己職責的一部分。唐代時規定,由“下之所以達上的”官文書有“表、狀、箋、啟、辭、牒”等六種形式。到明代時,朱元璋通過改革,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形式——密疏。就是皇帝特許大臣之間寫秘密奏折,報告大臣的言行。密疏突出“密”,其內容一定屬于機密事宜,一般只需要皇帝本人知曉就可以了,所以它是除了大臣向皇帝所上的正常奏章表議之外的一種非正式文書,即秘密奏章,具有保密性強、無正式地位和非制度參與等特點,類似于現在的小報告。從洪武時期實行密奏形式,永樂之后逐漸制度化,到明朝后期,密疏言事范圍更加廣泛。密疏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專制皇權,突出了它的政治功能。在前朝不登大雅之堂的密疏(小報告),被朱元璋首次肯定并大力推行,使得皇帝又多了一條控制官員的信息渠道。但同時也為心術不正的大臣提供了陷害他人的機會和條件。被人暗算了,還不知道是誰。
【第77句】:【各打五十大板】對爭訟雙方,各打五十大板,給予相同的 懲罰。貌似公正,其實不分是非。張潔《沉重的翅膀》:“部 里的事,最近上頭有人說話了,他和田守誠各打五十大板。”
【第78句】:【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為”。
【第79句】:【河水犯不到井水】見“井水不犯河水”。
【第80句】:我和媽媽走親戚,看著媽媽走得并不快,可我總是跟不上。媽媽笑著說:“緊走趕不上慢不歇呀,孩子。”(河南·尉氏)
【第81句】:【一字入公門,九牛拔不出】指訴訟言辭既經記錄呈遞,即 無法更改。尤鳳偉《中國一九五七》:“我問能不能向審訊員 討回看看。崔老搖搖頭,說有句俗話叫一字入公門十牛拉 不出。”
【第82句】:驢頭插龍角——四不像
【第83句】:【 老天爺不長眼】人世間存在不公、不幸,老天爺不看不 管。不長眼,也說:不睜眼、閉著眼、瞎了眼。清代《官場現 形記》:“老天爺不長眼睛,為什么只管同我們幾個人做對 頭。”
【第84句】:【下藥捻兒】(慣)比喻設計害人。
【第85句】:【吃了飯兒不挺尸,肚里沒板脂】釋義:挺尸:比喻睡覺。指飯后睡一覺。才能保養身體。例句:沙僧笑道:“二哥忒沒修養。這氣飽飫,如何睡覺?”八戒道:“你那里知,俗語云:‘吃了飯兒不挺尸,肚里沒板脂’哩!”
【第86句】:山泉多的地方河流總是澎湃,群眾多的地方智慧將在那里產生。
【第87句】:【人去不中留】(諺)指人決意想離開時,不宜勉強挽留。 也作人去不中留,花落難返枝。 人去不中留,留人難留心。
【第88句】:【三百六十行】俗語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三百六十行”是前人對各種行業的通稱。那么,“三百六十行”究竟指的是哪些行業呢?三百六十行是從“三十六行”中衍生出來的。自唐朝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宋代周輝《清波雜志》中,記有肉肆行、海味行、鮮魚行、酒行、米行、醬料行、宮粉行、花果行、茶行、湯店行、院肆行、成衣行、絲綢行、顧繡行、針線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舊行、仵作行、綱罟行、鼓樂行、雜耍行、彩輿行、珠寶行、玉石行、紙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木行、陶土行、驛傳行、鐵器行、花紗行、巫行。后來怎么會變成三百六十行呢?到了宋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行業成倍增加,改稱為七十二行,成為流行市語。至元代,人們又把七十二行擴為一百二十行。大約到了明代變為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之稱,首見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書中日:“為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語也。”《通俗篇》云:“元人但云一百二十,增多為三百六十,乃明人言耳。”據此,明代以來,以“三百六十行”俗稱各種職業。其實,三百六十行是個約數,各行各業的總稱。此俗語一直沿用至今。各種行業增加無數,約定俗成的“三百六十行”卻固定不變。
【第89句】:一天,我正在做作業,爸爸在看電視,我說:“把電視關了吧。”爸爸說:“不行。”這話被正在做飯的媽媽聽到了,她說:“做大不正,教壞子孫。”(江西·上饒)
【第90句】:【掉槍花】(慣)槍花:武術中槍術變化的一種花招,能使對方產生錯覺。比喻花言巧語,或耍花招、使手段、開玩笑。 也作“掉花槍”。
【第91句】:【恩愛夫妻不到頭】(諺)夫妻恩恩愛愛,情感過深,往往難以白頭到老。舊指夫妻間關系過于和美的,反不如那些吵吵鬧鬧的能夠長久。
【第92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慣)比喻做事時斷時續,不能持久。 也作“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第93句】:一間房子四個門——門路多
【第94句】:【黑狗吃食,白狗擋災】(慣)吃食:這里指偷食。比喻懲罰錯了對象,冤枉了人。
【第95句】:【蟬曳殘聲過別枝】蟬飛走時伴著叫聲。比喻急忙離開, 或另有高就。海外梁厚甫《海客隨筆》:“哪怕是每星期只有 幾塊錢之差,找到了就投函,被接納了就蟬曳殘聲過別枝。”
【第96句】:【毛毛雨打濕衣裳,杯杯酒吃敗家當】見“杯杯酒吃垮家當,毛毛雨打濕衣裳”。
【第97句】:【哭鬧的孩子多給糖】遷就無理要求。《人民日報》(1986, 2,18):“有的同志頗有感觸地說,一身正氣,不僅自己身上 要干凈,還要處事公正(yipinjuzi.com)。不能‘硬的拖鍬過,軟的好取泥’, 更不能‘哭鬧的小孩多吃糖’。要為弱者執言,為冤者呼喊, 不為歪的邪的折腰。”
【第98句】:【龍生龍子,鳳生鳳兒】(諺)龍生下的是龍,鳳生下的是鳳。比喻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兒女,家庭傳統會通過血緣關系得到繼承。 也作龍生龍,鳳生鳳,賊養兒子掘壁洞。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第99句】:【賊人的腿,藝人的嘴】(諺)賊人怕捉,腿跑得快;藝人嘴巧,能說會道。指不同營生的人,都根據需要,發展著自己的特長。
上一篇:花椒小視頻超贊的說到心坎的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