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只顧羊卵子,不顧羊性命】(慣)為了取得公羊的睪丸,不惜把羊殺死。形容人生活奢侈,貪婪殘忍。 也比喻為了眼前利益,不惜損害長遠利益。
【第2句】:【七十三、八十四】民間有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七十三、八十四”對上歲數的人是一個忌諱的歲份。其實,“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年歲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過是我國歷史上兩個圣人歸天的虛齡罷了。一個是春秋時期的圣人孔丘,一個是故國時代的亞圣孟軻。 正巧孔子年僅七十三虛歲時命歸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虛歲。因為孔孟都被尊為“圣人”,誰也不敢活過圣人,所以,他們歸天的年齡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 實際上,在我們周圍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歲的,其實完全是一種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齡段稍多一點的話,也是因為心理壓力過重導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第3句】:【管勺的管不了燒火】(諺)做飯時,掌勺的專管掌勺,不能同時又管燒火。指人只能專務自己職權內的事,不能啥事都管。
【第4句】:【要知朝中事,鄉間問老農】(諺)要想知道朝廷的政事,最好是到鄉下去問老百姓。指上層社會的政策效應,只有下層的人民群眾感受最深。 也作“要知朝中事,去問鄉下人”。
【第5句】:如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三:“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到得登峰,則魔自退。”有時也反其意而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謂總有壓倒勝過對手的一招。如雪克《戰斗的青春》第八章五:“敵人魔高一尺,我就來個道高一丈。”
【第6句】:【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諺)靈山:靈鷲山,在印度,傳為佛祖釋迦牟尼講經處。指到了靈山,自然就要朝拜佛祖。借指到了某地方,就要拜見這地方的主人。
【第7句】:【烏狗吃食,白狗當災】(慣)烏狗:黑狗。黑狗偷吃了東西,卻懲罰了白狗。比喻懲罰錯了對象。 也比喻代人受過。
【第8句】:【生看衣衫熟看人】對于不熟悉的人,首先從服裝上來判 斷。李英儒《還我河山》:“生看衣衫熟看人。咱這一身穿罩 兒,土里土氣的,怕不合適。”
【第9句】:【天涯何處無芳草】 釋義:天底下到處都有芳草。比喻到什么地方都一樣生存。 例句:其實我也是個傻瓜,天涯何處無芳草?只要有錢有勢,金屋何患無嬌藏?何必那樣死心眼呵?
【第10句】:【古廟前的旗桿——獨一根】(歇)指只有一根。
【第11句】:【六月里的梨疙疸,有點酸】 釋義:梨疙疸:指未成熟的梨。形容人迂腐,扭捏作態。 例句:咱說你這個人呀,可是個好人,就是六月里的梨疙疸,有點酸。
【第12句】:不怕千日密,只怕一時疏
【第13句】:【長痛不如短痛】(諺)本指長期受著慢性疾病的折磨,不如下決心忍受一時劇痛徹底除掉病根。比喻為了避免長期的不快或麻煩,不如痛下決心予以解決掉為好。
【第14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諺)練武術的,要不住手地練拳;練曲藝的,要不住口地練唱。指技藝要經常練習,不可間斷。也泛指要熟練地掌握一門技能,離不開勤學苦練。 也作拳不能離手,曲不能離口。 曲不離口,拳不離手。
【第15句】:【獨占鰲頭】見“占鰲頭”。
【第16句】:【抓不住頭發揪耳朵】(慣)比喻胡亂抓人頂罪。
【第17句】:【滿腦袋高粱花子】(慣)從莊稼地里走出來,頭上還帶著高梁花兒。 形容人士氣。 也作“滿身高梁花子”。
【第18句】:【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諺)所以:用來。形:形貌。明鏡用來鑒照自己的容顏,往事用來鑒察當前的事理。指借鏡是為了察己,借古是為了察今。 也作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明鑒可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
【第19句】:【蹺蹺腳,比你的頭還高】(慣)指對方不夠資格,根本不配與自己相比。
【第20句】:【茅廁跌倒——屁也沒得放】(歇)指沒有什么話可說。
【第21句】:【一刀切】(慣)比喻對不同的情況不加區分,用同一種方式處理。
【第22句】:【幫狗吃食】 釋義:比喻幫助壞人干壞事。 例句:那些幫狗吃食的“小兄弟”也不搭話,呼啦一下子撲上去。
【第23句】:損友敬而遠,益友敬而親
【第24句】:【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意為只注重個人小天地,利己主義嚴重,常常被大家譏諷,批評為“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為什么個人的小天地被說成是“一畝三分地”呢?它源自皇帝祭祀先農,這“一畝三分地”原來是皇帝耕種的。 清朝皇帝耕種的這“一畝三分地”,位于永定門內大街西側的先農壇內。 在太歲殿南面的觀耕臺前,豎立著一塊“一畝三分地”的標牌,上寫“一畝三分地為皇帝親耕祀的籍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為皇帝親耕之位,三公九卿從耕,位于兩側,依古制,皇帝左手扶犁,右手執鞭,作出示范性耕耘,以此勸天下從農。” 皇帝怎么親耕?藉耕儀式相當隆重,皇帝在“一畝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由戶部尚書跪進農具,順天府尹跪進鞭子,皇帝左手扶持農具,右手執鞭,前面的老者牽牛,旁邊有兩名農夫扶犁,后邊順天府丞捧裝種子的青箱,戶部侍郎負責播種,由禮部、太常寺和鑾儀衛的六個官員導引護架,在一片樂聲中,往返三個來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親耕禮。 皇帝親耕的目的,是以此勸民重農務農,以示皇帝對農耕的重視。久而久之,變成了親耕秀。
【第25句】:【木邊之目,田下之心——相思】(歇)“木”邊加“目”為“相”,“田”下加“心”為“思”,合為“相思”。原是一種拆字格,不出后語。指男女相愛慕卻又無法接近而引起的思念。 也作木邊目,心上田——相思。 木旁目,田下心——相思。 目邊之木,田下之心——相思。
【第26句】:【善根】又作善本、德本,即產生諸善法的根本。指身、口、意三業之善法而言。善能生妙果,故謂之根,謂善之根性。《維摩詰經·菩薩行品》云:“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南朝陳·徐陵《上智者禪師書》:“既善根微弱,冀愿力莊嚴。”《舊唐書·高祖紀》:“弘宣勝業,修植善根。”(超凡)
【第27句】:游行佛典中泛指游歷各地,亦稱“行腳”。《法華經·信解品》:“漸漸游行,遇向本國。”又《釋氏要覽》引《昆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滿,得離依止,游行人間。”俗語中多指游街。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七回:“那官聽見是得罪了外國人……便不由分說,給了一面大枷,把鄉下人枷上,判在靜安寺路一帶游行示眾。”也指出游、游逛。如冰心《寄小讀者》十五:“我能自在游行,尋幽訪勝,不似他們纏綿床縟,終日對著懨懨一角的青山。”后專指在街上結隊而行以表示某種意愿。如楊朔《昨日臨汾》:“人到齊了,現在就要游行,下半天再開會演戲。”
【第28句】:【豆腐】“豆腐”是深受大眾喜愛的家常菜。豆腐不僅味美價廉,營養豐富,還具有相當的養生保健作用,自問世以來,頗受大眾的喜愛。 中國是豆腐的故鄉,這種傳統美食的歷史可追溯到漢朝。據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后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于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葉子奇的《草目子》,羅欣的《物原》等著作,都把豆腐的發明權歸功于西漢淮南王劉安。有詩為證,明代一個名叫蘇平的人創作了一首豆腐詩:“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去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有沸湯中滾雪花。瓦缸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個中滋味誰得知,多在僧家與道家。”這首詩通俗易懂,只有兩個地方需要稍作解釋,一是“淮南”,指淮南王劉安;一是“蟾”,指明月。 據說,劉安的這項發明得益于他的神仙夢。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被封為“淮南王”。他生性喜好煉丹之術,潛心煉丹欲求長生不老。眾所熟知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和他有關。劉安一生耽于修煉丹藥,他在一次煉丹過程中用磨制的豆汁來培育丹苗,結果豆汁與鹽鹵意外凝結成美味可口的“豆腐”,并最終走進了千家萬戶,還漂洋過海到了日本、朝鮮、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周邊國家。現在恐怕遍及全世界。
【第29句】:【烏龜吃了螢火蟲——心里明】(歇)螢火蟲:昆蟲,腹部末端有能發光的器官。明:本指明亮,轉指明白。指心里很清楚、明白。
【第30句】:苦惱《無量壽經》卷下:“貪恚癡愚,苦惱之患。”佛教說明苦惱的根源,是由貪、嗔、癡三毒所生。《心經》又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即是佛教解脫苦惱的辦法。佛教所說的苦,有如下幾種:《大智度論》卷十九說有內苦和外苦。內苦為身苦和心苦,外苦為惡賊虎狼等害和風雨寒熱等災。
【第31句】:【無例不可興,有例不可廢】(諺)沒有先例的,不可隨便去做;有了先例的,不可隨便廢止。原指舊時衙門辦案,以有無先例為依據;后泛指做事要遵循先例。 也作“無例不興,有例不廢”。
【第32句】:【打和事鼓】(慣)指從旁攛掇或撮合。
【第33句】:【拋在東洋大海里】見“丟去東洋大海”。
【第34句】: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趕少年
【第35句】:【屬刺猬的——捧不得也打不得】(歇)刺猬:哺乳動物,身上有硬刺。 形容很難對付,軟硬都不行。
【第36句】:【朝山的不全是為了敬神】 釋義:朝山:到山上的寺廟敬神。比喻在某種活動中人們會有不同的動機。 例句:“事情可不簡單哪!這次革命可和土改有些不同。‘朝山的不是全為了敬神!一’
【第37句】:眼大肚子小,爭起吃不了。
【第38句】:【賣油的娘子水梳頭】(諺)賣油的娘子有的是油,梳頭時卻只用水而不用油。指窮人為了生計極度節省。也指放下自家的物質優勢,卻求助于別人的微小援助。 也作賣鹽的喝淡湯。 賣鞋的赤腳跑。 賣油娘子水梳頭,賣肉兒郎啃骨頭。
【第39句】:【不知井落在吊桶里,還是吊桶落在井里】 釋義:比喻爭斗雙方誰勝誰負尚難預測。 例句:不妨事,大頭在我手,姑且待我將息棒瘡好了,也教他看我的手段。不知是井落在吊桶里,還是吊桶落在井里。如今且不要露風聲,讓他先做了準備。
【第40句】:【大水都過得去,小溝溝還能趟不過去】 釋義:比喻大困難都能克服,小困難更不在話下。 例句:想這些干啥!這幾年,大水都過得去,小溝溝還能趟不過去!共產黨有好章程,怕啥。
【第41句】:【臘月生的孩子——凍手凍腳】(歇)凍:諧“動”。指動作不規矩(多指性騷擾)。
【第42句】:【冬至長于歲】(諺)冬至:節氣名,標志著從這一日起,進入嚴寒時段。長(zhang):大。指按照民間習俗,冬至節比過大年還熱鬧。
【第43句】:【一言抄百總】(慣)一句話總括所有內容。猶言“總而言之”。
【第44句】:【黃鼠狼子不嫌小雞瘦】 釋義:比喻人愛貪小便宜,不論便宜大小,都想得到。 例句:元寶{艮元用簸箕摟,對待伙計窮摳搜,黃鼠狼子不嫌小雞瘦。
【第45句】:【端公家飯碗子】見“吃皇糧”。
【第46句】:【中國】中國的英譯名是China,有歷史學家考證,英文china-詞來源于印度梵文“支那”,是我國第一個封建統一王朝——秦的音譯。秦朝統一六國后,威名遠播,周邊國家就根據中文發音來稱呼這個強大的帝國,并按照印歐語系的拼寫方法,將“秦”拼寫成chin,chin后來被附加了一個元音,成了“China”。 還有,把瓷器翻譯為China,則是在China-詞產生之后,“這和中國瓷器的興盛有關。中國素以瓷器揚名世界,八世紀之后瓷器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運輸遠銷世界,中國被譽為“瓷器王國”,但中國China得名與瓷器無關。
【第47句】:【大意失荊州】“大意失荊州”形容一個人因小的疏忽而造成巨大損失。 這個俗語來源于三國時期關羽喪失荊州的史實和《三國演義》文學作品。 赤壁之戰后,吳蜀兩國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但荊州既是蜀漢的重要戰略要地,更是孫吳免遭魏、蜀雙重威脅的國家生命線。孫吳為了要回荊州,無所不用其極,包括使用美人計;劉備為了保住荊州,派出蜀漢第一名將關羽鎮守荊州,可見荊州的重要性。然而,關羽驕傲自滿,從不把孫權放在眼里,才為“大意失荊州”埋下了伏筆。起先,“權遣使為子索羽女”,本義是想通過聯姻鞏固聯盟,也有討好關羽之意。但“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搞得孫權灰頭土臉下不了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向曹軍發動大規模的襄樊戰役,斬龐德,擄于禁,軍威所及,長安為之動搖,更不把孫權放在眼里。關羽曾說:“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孫權)邪!”孫權乃轉而與曹魏密謀,聯合夾擊關羽。孫吳大將呂蒙用計,自稱染病,換小將陸遜代之。關羽不知是計,更不把陸遜放在眼里,放棄了警惕,在呂蒙偷襲下,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 大意失荊州,不是一時大意,而是長期大意的結果。由此,“大意失荊州”常被人們引以為戒。
【第48句】:畫花多一筆,繡花多一日
【第49句】:天下的弓都是彎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第50句】:空中樓閣出于《百喻經·三重樓喻》:謂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樓。木匠依吩咐,開始在地面上砌磚。富翁驚問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樓呀!”富翁急忙說:“我不要下面兩重,只要最上一層!”木匠不勝驚異,說明不造下兩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層的道理。但是,富翁還是執迷不悟,引來了眾人的嘲笑。
【第51句】:【無邊】意為廣大而無邊際,是佛家描述空間及數量概念的一個常用語。佛教認為,宇宙和生命是無邊無際的。《起信論》:“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這個詞沿用極廣。如晉·郭璞《江賦》:“察之無象,尋之無邊。”唐·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南宋賈似道建館舍于西湖葛嶺上,題其館名“無邊風月”。元·白挺《西湖賦》亦有“春雨為觀,香月為鄰,水竹院落,無邊風月,見天地心以志之”之語,使人有風光無限,如臨其境之感。(常正)
【第52句】:【一只碗不晌,兩只碗叮當】(諺)一只碗不會發出聲音,兩只碗碰撞才有響聲。比喻人與人的爭吵以至斗毆,不是單方面的行為,雙方都負有責任。 也作“一只碗敲不響,兩只碗響丁當”。
【第53句】:【只說獐過鹿過,可不說麂過】(慣)獐:獐子,哺乳動物,形狀像鹿,但比鹿小。過:本指跑過,轉指過錯。麂:小型的鹿,諧“己”。 指只說別人的過錯,不說自己的過錯。
【第54句】:【刀切豆腐兩面光】 釋義:比喻人兩面討好。 例句:如今過日子不能刀切豆腐兩面光,在誰面前都想賺好人。腳踩兩只船略有點風浪就會閃到海里去,輕了嗆幾口水,重了會淹死。
【第55句】:【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銅】(諺)山那邊縱然有金子,也比不上到手的銅實在。指想望再好也只是想望,已得到的實惠無論多么小,卻實實在在歸自己所有。也指凡事寧求小而實,不務大而空。
【第56句】:【不見魚出水,不下釣魚竿】(諺)比喻辦事情不見端倪,沒有把握,就不貿然采取行動。
【第57句】:【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諺)月亮圓滿了就會逐夜虧缺,水盛滿了就會溢出來。指物極必反,盛極而衰,人或事物發展到極盛時,必定要走向衰落。
【第58句】:【進面糊盆】(慣)形容十分糊涂。
【第59句】:【浮萍尚有相逢日,人豈全無見面時】(諺)浮萍:浮在水面上的草本植物。浮萍有時還會漂流到一處,人難道分別后就沒有再見面的機會?指人分別后定會重逢。
【第60句】:弄巧成拙禪門渭機鋒應接中,未能直指心性,契合本源,分別擬議,反致惑亂。《五燈會元·南岳讓禪師法嗣》:“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日:即今是甚么意。龐居士問:不昧本來人,請師高著眼。師直下覷。士日:一等沒弦琴,唯師彈得妙。師直上覷,士禮拜。師歸方丈,居士隨后,日:適來弄巧成拙。”
【第61句】:【黃連拌苦瓜——苦上加苦】(歇)黃連: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味苦,可入藥。苦瓜:本義味苦,轉指痛苦、苦難。形容苦難極其深重。 也作“苦膽拌黃連——苦上加苦”。
【第62句】:【百歲光陰如過客】 釋義:人的一生極其短暫。 例句:世界上,傾城傾國人須有,還怕甚,干兩黃金買不來?古人云,百歲光陰如過客,不開口笑是癡呆。
【第63句】:【鉆腦袋不顧屁股】見“顧頭不顧尾”。
【第64句】:【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慣)打頭風:逆風。比喻境遇本來就不好,偏又遭到更大的打擊或不幸,處境越發艱難。 也作屋漏更遭連夜雨,行船又撞打頭風。 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被打頭風。被:遭遇。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
【第65句】:【禍不入慎家之門】(諺)災禍不會進入謹慎人家的門。指居家處世謹慎小心,就可免災防禍。
【第66句】:【小米加步槍】(慣)指較差的后勤供應和落后的武器裝備。
【第67句】:【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釋義:比喻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 例句:從今以后,咱就互不干擾,大路朝天,各走半邊,等著瞧吧!
【第68句】:【生財有道】(諺)指創收財富,要有正當的方法或途徑。后多指人有發財之法。
【第69句】:【端人家的飯碗】 釋義:指給人家干活,吃人家飯。 例句:這不,緊趕慢趕,一看你已早到,我咋能不急,端人家的飯碗呀。
【第70句】:【飯后百步,不問藥鋪】(諺)吃飯后散步,能保持健康,用不著看病吃藥。指飯后散步,幫助消化,活動筋骨,是健康長壽的有效手段。 也作“飯后百步走,活到了九十九”。
【第71句】:【蔓里不著飯里著】(慣)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食物。比喻這里沒得手,那里得手,總要達到目的。
【第72句】: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步步歇.
【第73句】: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
【第74句】:【當頭棒喝】禪門認為佛法不可思議,開口即錯,用心即乖。為了打破學人的迷執,不少禪師或用棒,或用喝,或者“棒喝交馳”,作為一種特有的施教方式,以促人領悟佛理。“棒”始于德山宣鑒。僧來參問,“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臨濟錄》)雪峰禪師曾說:“我在德山棒下,似脫卻千重萬重貼肉汗衫。”(《圓悟心要》卷三)頗有切膚之痛。“喝”當始于馬祖。百丈禪師回憶說:“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景德傳燈錄》)最善于“喝”的,無過于臨濟義玄,他有四種“喝”法,門下“棒喝交馳”。“德山棒,臨濟喝,留與禪人作模范”(《五燈會元》卷十七)。遂成為禪林的風氣。后以“當頭棒喝”、“當頭一棒”泛指警覺迷誤。如《鏡花緣》第八十四回:“這個笑話雖是斗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聽了,卻是當頭一棒,真可猛然喚醒。”(李明權)
【第75句】:【雨天背蓑衣——越背越重】(歇)蓑衣:一種披在身上的雨具,用草或棕制成,易浸水。本指蓑衣遭雨淋后會越來越重,轉以形容負擔越來越重。
【第76句】:【天道好還】(諺)天道:舊指掌握賞善懲惡之權的天意。好還:樂于主持報應。指天道總是公正無私的,善的就賞,惡的就懲。 也作天道好還,絲毫不爽。不爽:不差。 天道好還,報應不爽。 天道好還,無惡不報。
【第77句】:【入鄉隨俗】(諺)到了什么地方,就要隨從那里的風俗民情。指各地風俗民情不同,不隨從當地的習俗,就不能融入當地的生活。 也作入境問禁,入國問俗。 入國問禁,入境問俗。 入鄉隨俗,入家問忌。忌:忌諱。
【第78句】:最珍貴的財富是利用時間,最巨大的浪費是虛度流年
【第79句】:應病與藥《維摩詰經·佛國品》謂:“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眾生有“四大不調病”,有“業報病”。“四大不調病”是由一類眾生共造的業力所促成的,如“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臃腫”(《諸經要集》卷二十)等,須對癥下藥,進行治療。“業報病”是由眾生自己的業力造成的,程度較重,除對癥下藥外,還要懺悔業障,才可望減輕。以上所說的是“應病與藥”的一般意義。從廣義上說,眾生一切形形色色的煩惱都是“病”。佛菩薩對機說法,用不同的法門去解決眾生不同的煩惱,謂之“應病與藥”。經中常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即此意。《五燈會元》卷十載:文益禪師“凋機順物,斥滯磨昏。凡舉諸三味,或人室呈解,或叩激請益,皆應病與藥。隨根悟入者,不可勝紀”。“藥”,梵語Agada,意為“無病”。藥到病除,故稱“無病”。后多作“對癥下藥”。如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卷四一:“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癥下藥。”意為針對具體情況解決問題。
【第80句】:【狐貍扮觀音,扮來扮去還是狐貍精】 釋義:觀音:觀世音,佛教菩薩之一,佛教徒認為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難之神。又叫觀自在、觀音大士。比喻喬裝打扮掩蓋不了真相。 例句:直筒子柳飛霞也憋不住地嘀咕:“是呀,有人說頭人女兒變好了變乖了,可是真是假,難講。反正我看她,覺得總像是:狐貍扮觀音,扮來扮去還是狐貍精!阿燦,你說哩?”
【第81句】:【燒餅枕頭餓死人】見“守著餅挨餓”。
【第82句】:【蜜罐里長大的】 釋義:比喻一直生活在幸福中,沒受過苦。 例句:舊社會的勞動人民,是怎么從三座大山底下過來的?你們可真是蜜罐里長大的呀,有些人動不動鬧情緒,尥蹶子,想干啥就要干啥,世界上的事那么容易嗎!
【第83句】:【 有錢難買老來瘦】老年人不發胖就較為健康。《光明日 報》(1985,3,25):“我看你很健康,就是瘦了點。不過有錢 難買老年瘦啊!”
【第84句】:【富則盛,貧則病】(諺)人有了錢,一切都會興盛起來;人貧窮了,做任何事都不免遭遇困難。指錢財往往可以支配甚至改變人的命運。
【第85句】:【深不對,淺不是】(慣)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對。指不知怎么做才能使人滿意。
【第86句】:【無巧不成話】(諺)話:話本,民間藝人說唱的底本。指沒有巧合的情節,就構不成說唱的故事。后泛指小說、劇本的編寫,總離不開引人人勝的巧妙情節。 也作無巧不成書。 無巧不成戲。 無巧不成故事。
【第87句】:【入門休問榮枯事,觀著容顏便得知】(諺)榮枯:興盛與衰落。進了門不必詢問家門的興盛與衰落,只要看看家里人容顏表情就可知道。 指人的心境總要表現在人的面容神態上。 也作入門休問吉兇事,觀看顏面自得知。 入門不問榮枯事,但見容顏便得知。
【第88句】:后世又以一花五葉表示祖孫傳承關系等,如元代鮮于樞《困學齋雜錄》引宋代雪竇禪師《真跡》詩:“末代兒孫列戶牖,一花五葉失其傳。”
【第89句】:爛熟須菩提須菩提,梵名Subuti.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誕生時,家中空乏貧窮,故取名須菩提,意為“空生”。他受父母的影響,出家常隨佛陀。須菩提在祗園精舍等處恭聽佛說《金剛經》、《般若經》等,證悟一切事物皆是因緣生滅、空無自性之理,不再分別執著,霍然解脫。在佛陀的弟子中,須菩提被稱為“解空第一”。《金剛經》是佛陀對須菩提所說的“空經”,里面多次出現須菩提的名字。這部經是佛教徒經常念誦的經典,把這部經念得又熟又快,就常聽到“須菩提……”、“須菩提……”。因此,俗有“爛熟須菩提”之說,意思是對某本書讀得滾瓜爛熟,十分熟悉。如《何典》第五回:“及至活死人進了學堂門,卻是出調的聰明,不消幾時,把牽鉆鬼讀了數年還半生半熟的書,他都讀得爛熟須菩提,顛倒也背得出。”
【第90句】:【誰家灶內無煙】(諺)哪家都燒火做飯,煙囪里都會冒煙。比喻家家都會有些不光彩的麻煩事。也比喻人人都有冒火發脾氣的時候。 也作“誰家煙筒不冒煙”。
【第91句】:眼睛不識寶,靈芝當蓬蒿。
【第92句】:【草窩里飛出金鳳凰】(諺)比喻環境條件差也能出杰出之人。
【第93句】:【舍利】梵語sarira,亦稱舍利子,意為骨身、遺骨。原來,“所遺骨分,通名舍利”。(《翻譯名義集》卷五)實際上,舍利專指佛、高僧的遺骨。舍利可分為骨舍利、發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說是都屬于骨舍利。佛家傳說,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煉就的,多作堅硬珠狀,五彩耀目。《魏書·釋老志》說:釋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靈骨分碎,擊之不壞,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經中載有八國國王分取舍利,建塔供養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請鳳翔法門寺佛骨舍利入大內供養。其中唐憲宗元和年間迎佛骨時,遭到韓愈的激烈反對,歷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稱為“佛牙”,相傳帝釋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養,故佛牙備受青睞。法顯、玄奘西游時,都見到過佛牙。釋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師獲得,受到歷代帝王的供養,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來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遺骨。入《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見火中一道青煙,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權)
【第94句】:念珠佛教的法器,又叫做“數珠”,梵語Pasakamala。一般用香木制作,也有用玉石、瑪瑙、菩提子等制作的。用繩索把小圓珠貫穿成串,隨身攜帶,以便念佛、誦咒時計數,調伏身心。一串念珠的數目,以一百零八顆為常見,其象征意義是破“百八煩惱”,證“百八三昧”。也有多至一下零八十顆或少至十四顆的。《舊唐書·李輔國傳》載:“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暇,手持念珠。”凈土宗強調持名念佛,常用念珠計數。唐代飛錫和尚以出人息計數念佛,他說:“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于息。”(《念佛三昧寶王論》)此外,在古代印度,貫穿三十顆黑白相間的珠子,用來計算日期。
【第95句】:【雞叫三遍天明亮】 釋義:比喻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定會到來。 例句:陶家媽媽!雞叫三遍天明亮,烈士們的血不是白流的。我們的力量比從前大得多了!革命總是要成功的。
【第96句】:二六時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記晝夜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晝夜各六個時辰,故稱“二六時”。這是佛門的一句熟語,猶言一整天,整日整夜。佛門勸人要在“二六時”中保持正念,精進正道。如明代佚名《贈書記·假尼人寺》:“將來墮落知何地?因此上情愿焚修二六時。”現代亦偶有運用者。如魯迅《華蓋集·雜感》:“只有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二六時中,沒有已時者有望。”
【第97句】:在古印度摩竭陀國王舍城東北。佛教認為,靈山是釋迦牟尼佛報身凈土。釋迦牟尼佛曾在靈山舉行法會.宣說《妙法蓮華經》。我佛,指教主釋迦牟尼佛。“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謂到了靈山凈土,就應該朝拜佛祖。俗語比喻到了一個地方,不能不去拜見主人。如《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同:“到了那里,才知他就住在吾兄的寶莊上。我想,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倒把打聽華忠消息這樁事擱起,徑投寶莊,拜識尊顏。”
【第98句】:【名師出高徒】 釋義:有名的師傅能教出本領高強的徒弟。 例句:誰都知道和尚的本事大,武藝好。名師出高徒,老師好,徒弟也錯不了,所以這小和尚一出臺也是“碰頭好”。
【第99句】:【將本求利】(諺)做生意先得籌集本錢,有本錢才能生出利潤。指做生意為的是求取利潤,而投入資本是求取利潤的先決條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