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魚逢水,鳥逢林】(慣)比喻遇到與自己投合的人或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
【第2句】:【夫妻交市,莫問誰益;兄弟交憎,莫問誰直】(諺)交市:互相做交易。交憎:彼此結怨。夫妻間交市,不必過問誰得了便宜;兄弟間結怨,不必過問誰有理誰沒理。指夫妻、兄弟之間沒有根本利益和是非曲直之爭。
【第3句】:【逃出了黑店,又搭上了賊船】(慣)黑店:壞人開的殺人劫貨的客店。比喻逃脫了一個災難,又遇上了另一個災難。
【第4句】:【吃人不見血】見“殺人不見血”。
【第5句】:【刮起四兩肉,剝了一張皮】(慣)刮完了只有四兩肉,剝下來只有一張皮。形容入非常貧窮。
【第6句】:【人各有志,不可相強】(諺)人的志趣各自不同,不可勉強別人服從自己。指要尊重別人,承認志趣的個性化。 也作人各有志,相強無益。 人各有志,豈能勉強。 人各有志莫強求。
【第7句】:【槍桿子朝里打】(慣)指打擊、傷害自己人。
【第8句】:【打入冷宮】(慣)冷宮:古時皇宮中失寵后妃的住處。比喻擱置或冷落一旁,不予理睬。
【第9句】:【夾肢窩生瘡——陰毒】(歇)夾肢窩:也作“胳肢窩”,腋窩。本指陰處長毒瘡,轉指陰險毒辣。
【第10句】:【占上風】(慣)指占有優勢。
【第11句】:【隔著皮兒看不透瓤兒】(諺)瓤(rang):皮或殼里包著的東西。指隔著表層看不透內里。比喻人或事物的內情與本質不容易了解清楚。 也作“隔著皮看不見瓤”。
【第12句】:【肉爛嘴不爛】(慣)形容人嘴硬,不服輸。
【第13句】:【老鼠戲貓兒——好大膽】(歇)指人不知危險,膽子太大。常含譏諷意味。
【第14句】:【有冤沒處訴,有苦沒處說】(慣)指冤屈或苦惱無處申雪、訴說。 也作有冤無處申。 有苦沒處說。
【第15句】:【叫花子撥算盤——窮有窮打算】(歇)指經濟困難的人有切合自己實際的安排、打算。
【第16句】:【常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釋義:對橫行霸道的人冷眼相對。 例句:曾有一個笑話,道是一個老翁有三子,臨死時分付道:“你們倘有所愿,實對我說。我死后求之上帝。”一子道:“我愿官高青樹林。”一子道:“我愿田連萬頃。”末一子道:“我無所愿,愿換大眼睛一對。” 老翁大駭道:“要此何干?”其子道:“等我撐開了大眼,看他們富的富,貴的貴。”此雖是一個笑話,正合著古人云:“長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第17句】:【死豬不怕開水燙】 釋義:比喻反正已經到了最壞境地,干脆橫下一條心,任人擺布。 例句:我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大不了管制起來,再不就蹲監獄;你可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第18句】:【無意人對著有心人】(慣)無意人:并非故意拿話刺激他人的人。 指人無意中說出的話,觸動了對此懷有戒心的人。
【第19句】:【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慣)古典小說《西游記》中描寫孫悟空一個筋斗能翻出十萬八千里,卻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比喻擺脫不了他人或某種力量的控制。 也作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跳不出手心。
【第20句】:【六十年氣運輪流轉】 釋義: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總會碰到好運氣。 例句:“好侄兒,常言道:六十年氣運輪流轉。誰敢說咱們馬家不能改變門風?”
【第21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慣)形容諸事順遂。也形容人本領大,具有控制局勢的能力。
【第22句】:【又做巫婆又做鬼】(慣)巫婆: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業的女人。 比喻耍兩面手法,兼有兩種身份,賺取不義之財。
【第23句】:【拆穿西洋鏡】見“戳穿西洋鏡”。
【第24句】:【午時三三刻問斬】在戲曲或古典小說里常有“午時三刻問斬”的情節。古人真的是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嗎?其實,古代并沒有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硬性規定。那么,為什么偏偏是午時三刻頗受“垂青”呢?這與午時三刻之特殊有關。午時三刻此時太陽行至中天,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古人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處死的人是否有罪,他的鬼魂都可能會回來糾纏行刑的相關人員,因此,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驅趕陰氣,避免被鬼魂糾纏。同樣,古代刑場選擇在鬧市,也有借助眾人的陽氣來驅鬼的意味。 古人將鬼魂報應看得很重,因此,行刑的相關人員也各有各的辦法避邪。 如法官在死刑執行命令上簽字的時候,由書房書吏將寫有死囚犯的“犯由牌”倒置呈上,長官提朱筆不動,由書吏順勢一拖,死囚姓名勾到紅筆痕,這簽發死刑令的名頭就算在朱筆上了,與法官無關,而這支朱筆也就此丟棄不用。 監斬官為了避邪,則在監斬時穿上全套公服,外罩一件大紅斗篷,行刑結束之后,還要到城隍廟燒香,求城隍老爺保佑。劊子手作為親自行刑者,更是要在行刑之后披紅掛彩,到熱鬧的地方轉轉,驅散陰氣。這都和午時三刻問斬同源——以陽制陰。
【第25句】:【中暗箭】(慣)中:受到。比喻被別人暗中傷害。
【第26句】:【八兩換半斤,人心換人心】(諺)舊制秤一斤是十六兩,八兩換來半斤,這是公平的交換。指只要誠懇待人,自會換取人們的信任。 也作“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
【第27句】:生人不生膽,力大也枉然。
【第28句】:人愛富的,狗咬窮的.
【第29句】:【留得葫蘆子,不怕無水瓢】 釋義:比喻只要人在,雖少,也會像種子一樣,發展壯大起來“子”又作“籽”。 例句:“留得葫蘆子,不怕無水瓢”,別看我們游擊隊只剩下二十多個人,都是雷山的革命火種。火種本身不大,但它燃燒起來,就會引起漫山大火!
【第30句】:【卜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慣)出世:降生,佛教認為世界每經歷一小劫,才有一佛降生。升天:死去。 1形容歷時極久或非常難得。2形容折騰得死去活來。 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生天:指死。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涅槃:佛教用語,超脫生死的境界,也用作佛或高僧死去的代稱。
【第31句】:【癩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歇)舊俗民間取癩蛤蟆表皮腺體的分泌物制藥,可外用治療痔瘡等癥,時間在每年陰歷五月初五(小端午節)和五月十五(大端午節)兩天。比喻有了事情想躲也躲不過去。
【第32句】:【黃泉路上沒老少】(諺)黃泉:黃土下的泉水;人死埋葬地下,故以黃泉代指人死。死亡的路上,是不分年老年少的。指人死不在歲數,年輕人往往死在年老人的前頭。 也作“生死路上沒老少”。
【第33句】:【大暑在七,大寒在一】 釋義:最熱天在七月,最冷天在正月。 例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補更小事,何乃成災?原其所以,正月之時,天甫凄栗,里語:“大暑在七,大寒在一。”一謂正月也。
【第34句】:【蘿卜雕寶盒——不是個材料】(歇)指不是做某事的合適人才。|
【第35句】:【王八掉進灶坑里——又憋氣又窩火】(歇)氣:本指氣息,轉指怒氣。火:本指火兒,轉指火氣。指心里有怨氣或怒氣而發泄不出來。
【第36句】:【飛不上天,入不了地】(慣)比喻跑不掉。 也作“飛不上天,鉆不進地”。
【第37句】:【算總帳】(慣)指把過去所有的錯誤、罪行加在一起清算。
【第38句】:【響鼓不用重錘】 釋義:比喻聰明人不用說,稍加指點就能領會。“重錘”又作“生錘”、“重錘敲”。 例句:響鼓不用重錘,李三旺一下子明白了。他豁然開朗地說:“這么說,我今天有點莽撞?”
【第39句】:【拆東墻,補西墻】(慣)拆掉東墻用來修補破損的西墻。比喻經濟拮據,只能臨時應付眼前的困難,沒有能力徹底擺脫窘境。
【第40句】:【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諺)步行一百里路,走過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指最后的十里,走起來最吃力。借指凡事越接近成功,越難以堅持。常用來勸勉人做事貴在善始善終。 也作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百里,半九十。
【第41句】:【經還沒念,就先打起和尚來了】(慣)比喻事情還沒辦成,就先懲罰辦事的人。
【第42句】:【癡心女子負心漢】(諺)癡心:愛戀忠誠不變。負心漢:見新忘舊的男子。指在男女婚戀問題上,往往女子堅貞不移,男子違盟背約。 也作癡心女子,反面男兒。 癡心女子薄情郎。 癡心女兒負義郎。
【第43句】:【到哪條河邊,喝哪條河的水】 釋義:處在什么情況,采取什么樣的辦法。 例句:馬國彪只好打斷她的哭聲,嬉皮笑臉地說:“翠花,到哪條河邊,喝哪條河的水。”
【第44句】:【驢子趕在磨道里,不愿轉也得轉】 釋義:磨道:圍繞石磨一周的圈形道。比喻不愿做的事情還非做不可。 例句;這坎坷不平的大路小道,這些老是沒多大變化的村莊,我閉上眼睛都能數認上來,跑得實在不愛跑啦。可是沒辦法,像驢子趕在磨道里,不愿轉也得轉呀。
【第45句】:【吐唾沫】生活中我們常見這種現象:當一個人遇到晦氣之事或說錯了話時,會“呸!呸!呸!”連吐三次唾沫;當他與所鄙視甚至仇恨的人擦肩而過時,也會回身對著這人的背影重重地吐口唾沫,這是為什么呢? 民國時期,江紹原先生對唾沫文化進行了非常有趣的探討。透過他所搜集的諸多史料可以看出,唾沫在古人眼里具有許多神奇的功效。古人認為,唾沫可以制鬼。宗定伯捉鬼的故事是個典型。據說,當宗定伯知道同行者是個容易對付的新鬼時,他將其用力挾住,新鬼情急之下變為山羊,他又馬上吐唾沫使其定型難逃,竟然牽到市上賣了個好價錢。《搜神記》也記述了一個故事,崔少府妻子懷孕尚未分娩就死了。但四年之后,仍把生育的兒子送回家。當時賓客滿座,都知道是鬼來了,于是“遙唾之”。大業《拾遺記》也提到,隋煬帝游江南吳公宅時,忽遇陳后主鬼魂,仍稱殿下,敘述舊事。煬帝突然醒悟遇鬼,馬上唾之云:“何今日尚目我為殿下,復以往事訊我耶!” 唾沫可以辟邪。《清異錄》卷二記述:“梟乃天毒所產,見聞者必罹殃禍,急向梟連唾試三口,然后靜坐存北斗一時許,可禳。”李時珍介紹,唾沫可以治療“毒蛇螫傷”及腫痛、長瘤等病,據說這是以毒攻毒。 其實我們遇到晦氣或說錯了話吐唾沫,就有以上民俗內涵在里面。唾沫在制鬼驅邪的同時也可以攻擊和傷害他人。看起來朝著仇人背影吐唾沫其實也有攻擊傷害的巫術含義在里面,似乎是一種咒恨。
【第46句】:【秋后問斬】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有特例,根據不同的犯人,不同的犯罪性質,進行不同處理。 秋后算賬“秋后算賬”比喻事后等待時機進行報復或清算。它的本義是,到秋后,農作物收獲了,有了經濟收入,那么在這一年當中欠下的費用就可以在秋后結賬了。因為古代我國的農民沒有其他收入,只好等秋后賣了農產品,有了錢才能與人結算。至于秋后算賬的含義(比喻),是與原意的相關聯才形成喻體。秋天,還是個肅殺的季節,秋字加個心就是個“愁”字。 秋后算賬蘊含著新賬舊賬一起算,最后清算總賬的意思,它來源于明清秋后斬殺犯人的慣例,民間口頭相傳,秋天這么多事,便得出了“秋后算賬”這一今義的俗語來。
【第47句】:【大河漲水小河滿】(諺)指大河和小河利害相關連,大河水漲了,小河的水自然就滿。比喻局部和整體關系密切,大利益制約著小利益。 也作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干。 大河漲水,小河不干。 大河沒水,小河也得干。
【第48句】:【冊、卷、頁】只要讀書,就離不開冊、卷、頁,它們表示什么意思,又是怎么來的呢? 冊:在中國古代文字產生以后,當時沒有紙張,人們只好把文字刻到甲骨上,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竹片或木片統稱“簡”。一片簡只能寫幾十個字,記一件事情,往往需要多塊簡。為了查找方便,就用熟牛皮條把這些簡按次序串編起來,稱之為“冊”。 卷:在發明紙以前,有的人因為竹簡、木簡太重,也有把文字記載在絲織品上的,稱為帛書。帛書比竹筒、木簡攜帶方便,也容易收藏,它可以卷起來,按次序編號,于是出現了一卷一卷的書。 頁:造紙發明以后,人們把印好的一張張紙用線裝訂成冊,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線裝本。線裝本大多采用毛邊紙,只能一面印字,對折裝訂,每張稱之為一頁,頁碼數印在對折線上。后來,印書采用機制紙,兩面都可以印字了,每一面都印上頁碼數。現在稱頁,就是由此而來。
【第49句】:【趕鴨子上架】(慣)鴨子本不會爬高,卻硬趕著它向高高的架子上爬。比喻強逼別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 也作打鴨子上架。 拿鴨子上架。
【第50句】:【倒胃口】(慣)本指因膩味而不想再吃。比喻因所聽或所見次數太多而心生厭煩。
【第51句】:【當面是人,背后是鬼】(慣)指人前裝好人,背地里干壞事。 也作“當面做人,背后做鬼”。
【第52句】:【吉人自有天相】(諺)吉人:善良的人。相:扶持,幫助。舊指善良的人,遇有危難自有老天佑護。
【第53句】:【吃醋】“吃醋”借指男女關系上產生嫉妒情緒。源出兩處。 一處是明清筆記《在閣知新錄》:“世與妒婦比獅子……獅子曰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說本比。”這里是有文字記載的“吃醋”一詞的由來。 獅子吃醋不吃醋,權且不論。至于把妒婦比作獅子當是出自蘇軾的一首詩。據說,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常和陳季常談天、飲酒,有時深夜不散,陳妻性悍而妒,宴客時如有歌女在座,她就用棍杖敲打墻壁,大吵大鬧,客人們只好掃興離座。蘇東坡為此寫了一首詩,詩云:“龍邱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因陳妻姓柳是河東郡人,她吵鬧的樣子好像獅子吼叫,所以,東坡把這一現象寫作“河東獅吼”。既然妒婦吵鬧如獅,獅子又要天天吃醋,所以人們就把愛情生活上產生的嫉妒心理稱之為“吃醋”了。 另一處是民間還流傳著房夫人吃醋的故事。房玄齡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相,李世民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梁王,還選了幾名美女送他為妾。房玄齡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反對,便婉言謝絕了。李世民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后,便派長孫皇后去勸說房夫人,結果無功而返。后來唐太宗親自出馬并威脅道:“你寧可不妒忌活著,還足寧可妒忌后死?”唐太宗邊說邊斟滿一杯毒酒。房夫人不假思索,接過毒酒一飲而盡。幸好,唐太宗只為嚇唬她,杯中并非真是毒酒,而是一種苦酒,也就是現在我們食用的醋。從此,女人的妒性就被稱為“吃醋”,從古至今沿用。
【第54句】:【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 釋義:只有沒本領的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例句:“難是難,可世上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
【第55句】:【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此語源于南宋羅泌撰《路史》,據載:大唐貞觀年間時逢盛世,萬國來朝,周圍的藩邦年年進貢,歲歲獻寶。當時,云南土司緬氏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欲送一批奇珍異寶獻給唐太宗。究竟送什么好呢?緬氏犯了躊躇。有個去過大唐的官員說:“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的書法,而羲之又很愛鵝,連帶太宗皇帝也有這個愛好。如果送只天鵝,必定會討大唐皇帝喜歡。緬氏一聽有理,命人提了一只潔白如玉的天鵝,連同另外一批珍寶,讓一個名叫緬伯高的官員擔負赴唐獻寶的重任。” 緬伯高一路上倍加小心。這天,他們來到湖北沔陽湖邊,只見籠中的白天鵝張開嘴巴,喘息不止,顯出口渴難耐的樣子。緬伯高便小心翼翼地打開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湖邊飲水。白天鵝見了清澈的湖水,不覺來了精神,轉眼就喝飽了,趁人不注意,猛然飛上天空,緬伯高見狀大驚,急忙向前一撲,結果只抓到幾根羽毛,白天鵝卻不見了蹤影。緬伯高癡癡地望著手中的鵝毛,感到萬分焦急:繼續往長安走吧,卻丟了獻禮的珍寶;如果返回家鄉,必獲死罪無疑,不知怎么辦好。有個隨從勸緬伯高說:“不如拿這幾根鵝毛前往長安,雖然天鵝沒有送到,可我們的情誼到了,太宗皇帝是位開明君主,一定會體諒我們的苦衷,斷不會和我們計較!” 緬伯高聽后覺得有理,遂把幾根鵝毛用紅綾子包好,又在上面題詩一首:“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湖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奉唐天子,請饒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緬伯高一行繼續東進,披星戴月,不辭艱辛,終于按期到了長安。唐太宗見到幾根潔白的鵝毛,又仔細讀了那首詩,不僅沒有怪罪這位遠路來的使者,反倒為他忠于職守、不辱使命的精神所感動,重重地賞了緬伯高等一行人。“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也就由此流傳開來。
【第56句】:【外君子而內小人】(慣)比喻外表上像個品行端正的人,實際上是個人格卑鄙的人。
【第57句】:【黃鼠狼唱曲,專給小雞聽】 釋義:比喻故意說某些話給別人聽。 例句:二嬸心里說:“老東西,你這是黃鼠狼唱曲,專給小雞聽。”
【第58句】:【戴烏紗帽】(慣)烏紗帽:古代官員戴的用黑紗布制成的帽子。比喻當官,居于領導地位。
【第59句】:【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諺)不測:無法預料。旦夕:早晚。指人的禍福命運就像天空變幻的風云一樣很難預測。 也作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無常禍福。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變。 天有不測的風云,人有無端的禍福。
【第60句】:【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諺)遇合:碰到好官運。賣力耕作,不如逢個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碰個好官運。舊指依照常規努力,比不上有個好運氣。
【第61句】:【馬尾巴搓繩——合不了股兒】(歇)本指馬尾巴搓不成一股繩子;轉指人心不齊,合不成一股勁兒。
【第62句】:【評劇】劇種一般冠以地域名稱,如豫劇、淮劇、晉劇、河北梆子、秦腔等,評劇則比較特殊,與地域名無關,它是怎么來的呢?有兩種說法比較流行。 一種說法是,首先使用“評劇”二字的是早期評劇女演員李金順。民國十七年(1928年)初,兩次闖關東的李金順又回到天津演出。當時這位譽滿關內外的名角,對演出的戲報上所用的“蹦蹦”(評劇原來的名稱)二字十分厭惡,故把“慶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來,將其改名為“平戲”。但因為當時京劇也叫平戲,兩樣劇種同名叫人難以區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議李全順將“平”加一…言”字偏旁,從此就稱“評劇”了。 還有一說,民國初年,一評劇團到北京演出,當時的“評劇”叫“平劇”,與北平(京)的“平劇”同名。有一天,評、京兩班兒演員碰巧到一個飯館吃飯。京劇演員看不起小地方來的評劇演員,質問他們有什么資格敢叫“平劇”,吵得不可開交。當時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釗也在飯館吃飯,他是唐山人,對家鄉戲頗有研究,見雙方爭執不下,便走上前勸架,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說:“你們平劇(指評劇)的演出風格是善于演出平裝戲(相對于古裝戲),時評政局,鞭撻丑惡,接近百姓,風趣活潑,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評劇’,更符合你們的演出風格,你們看如何?”,雙方聽了,非常佩服李大釗的高見,遂握手言和,“評劇”之名由此而來。
【第63句】:【樹高干丈,葉落歸根】 釋義:比喻人最終總希望回到故鄉;也比喻事情終究要歸結到某處。“千丈” 又作“干尺”。“葉落”又作“落葉”。 例句:兀術道:“古人有言:‘樹高干丈,葉落歸根。’卿家若然思念家鄉,某家差人送你回國。”
【第64句】:【粉刷的烏鴉——白不久】(歇)比喻偽裝難以持久。 也作“粉刷的烏鴉——白不長”。
【第65句】:【小馬乍行嫌路窄】 釋義:乍:剛剛開始。初生馬兒剛走路就嫌路不夠寬。比喻年輕人剛入世不知天高地厚,埋怨無處施展才能。 例句:安老爺冷笑道:“他有多大的學力福命,敢說這等狂妄的滿話!”安太太道:“這可就叫作‘小馬兒乍行嫌路窄’了!”
【第66句】:【各人頭上一片瓦】 釋義:各人只管各人的事。 例句:“他們鄉里干都會你‘半二流子’,我就不服氣,‘各人頭上一片瓦’,過日子的事情也用得著他們管?”
【第67句】:【當著和尚罵禿子】(慣)比喻表面上罵那個人,實際上是罵眼前這個人。 也作“當著和尚罵賊禿”。
【第68句】:【呱呱叫】(慣)形容極好或極其優秀。
【第69句】:【人死不結冤】(諺)指人死冤解,生者不和死者記舊恨。 也作“人死不記仇”。
【第70句】:【蛤蟆墊桌腿兒——死挨】(歇)挨:忍受。指死命承受某種巨大壓力,或勉強承擔難以勝任的重負。
【第71句】:【只有癡心的父母,難得孝敬的兒郎】(諺)指父母為撫養兒女盡心盡力,子女對父母能盡孝心的卻十分難得。
【第72句】:【黃貍黑貍,得鼠者雄】(諺)貍:貍貓。不論是黃色的貓還是黑色的貓,哪個能捉住老鼠,哪個就是好貓。比喻用人只求有實際的辦事能力,其他可以不論。 也作黑貓白貓,抓住耗子的就是好貓。 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第73句】:【生意不怕折,只怕歇】(諺)折(she):折本,虧本。指做生意不怕折本,怕的是折本后停業,那就沒有機會扭虧為盈了。
【第74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慣)從前的人沒有做過,以后的人也做不出來。形容成就卓越,空前絕后。 也作“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第75句】:【一輩人不管兩輩人的事】(諺)指兒女輩的事讓兒女自己去料理,當父母的不必包辦代替,操多余的心。
【第76句】:【東溝犁,西溝耙】 釋義:比喻說話或做事缺乏計劃,沒有頭緒。 例句:金蓮道:“他就惱,我也不怕他。看不上那三等兒九假的。正經姐姐分付的曲兒不教唱,且東溝犁西溝耙,支使的個小王八子亂哄哄的,不知依哪個的是。”
【第77句】:【半夜里不見了槍頭子——攮到賊肚里】(歇)攮:用刀槍刺,諧“囔”(拼命地往嘴里塞食物)。本指槍頭子刺到賊肚子里,轉指東西被吃到賊肚子里。用于責罵人。
【第78句】:【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見“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
【第79句】:【冬天的大蔥——葉黃根枯心不死】(歇)比喻人或集團表面上雖已衰敗,但不死心,仍有復活的念頭。 含貶義。
【第80句】:【摸老虎屁股】(慣)指冒犯有權有勢或難以對付的人。
【第81句】:【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釋義:比喻福禍可以互相轉化,壞事也可能變成好事。“安知”又作“焉知”。 例句:雖然景淳的去職對抗俄是個損失,塞翁失馬,安知非福?說不定富明阿更能成為富尼揚阿、陸勉舟抗俄的中流砥柱呢。
【第82句】:【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一詞語一般是指夫妻從小一起長大,恩愛有加。典出李白《長干行》。 大詩人李白喜游覽,唐開寶十四年,28歲的李白第二次來到南京。一天,他同朋友在長干橋一帶游覽,突然聽到一曲委婉幽怨的西曲歌,他被深深地感動了。一代詩仙,幽情迸發,揮筆而就《長干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長干行》是樂府詩,寫的是一個居住在南京長干里的年輕女子,思念在遠方做生意的丈夫的離愁別緒,情感真切,表達細膩。特別是詩的前六句描寫的意境非常好,清純無瑕的童年記憶,親密無間的戲耍場景,仿佛就在眼前,讓人回味悠長,妙不可言。青梅、竹馬既是兒時的玩物,又是純真童趣升華的媒介,為未來的愛情做好鋪墊。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典出詩仙之手,既浪漫,又真切。
【第83句】:【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真的太平嗎?它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西班牙探險隊從塞維利亞起航,經直布羅陀海峽沿大西洋經過南美洲南端時,進入一處海峽。海峽兩岸巖石陡立,航道水流湍急,暗礁眾多,經過38天的艱苦奮斗,船隊頂著驚濤駭浪,終于闖過了這段艱難的航程,駛離海峽。這個海峽就是現在的麥哲倫海峽。離開海峽后,進入茫茫海洋。此時正值南半球的春末夏初季節,天氣晴朗,海水平緩舒展,船隊浩浩蕩蕩越過赤道,經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在這漫長的行程中,再也沒有遇到大風大浪,隊員們高興地說:“這里真是個太平之洋啊!”從此,麥哲倫就將這個大洋命名為太平洋。
【第84句】:【頂高帽子】見“戴高帽子”。
【第85句】:【飯來張口,水來濕手】(慣)指人不勞動,坐等著享福。 也作飯來張口,茶來伸手。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第86句】:【下不來臺】(慣)比喻無法擺脫困難窘迫的處境。 也作“下不了臺”。
【第87句】:【砸明火】(慣)明火:點著火把。 指公然搶劫。
【第88句】:【長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諺)就像長江的水后浪催促著前浪不斷向前一樣,一代一代的新人茁壯成長,接替著上一代人向前發展。指歷史就在這一代接一代的交替中向前推進。 也作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第89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諺)從善:順從善道。從惡:順從惡道。 指做善事就像登山一樣艱難,作惡就像崩塌一樣迅速。指學好難,走邪路易。
【第90句】:【吐苦水】(慣)比喻傾訴心中的痛苦。
【第91句】:【~白遮九丑】(諺)九:多的約數。只要面皮白凈,其他生理上的丑點都能遮掩過。指人臉面白凈,就顯得英俊、秀氣。
【第92句】:【燒冷灶】(慣)比喻對尚未得勢的人表示親熱。
【第93句】:【豆芽菜長不成大樹】 釋義:諷刺人沒有出息,不成材。 例句:趕明日叫那幫害人精都給轟去……呔,那小子還一勁窮倒騰,我看呀一“豆芽菜長不成大樹”。
【第94句】:【千中有頭,萬中有尾】(諺)縱然事情十分繁雜,千頭萬緒,也總有個頭尾。指解決問題要撥開繁冗,抓住要害。
【第95句】:【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 釋義:禍害要來,無法躲過去,只有大膽地迎接它。 例句:“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她決定違背男人的勸告,回到芙蓉鎮上去。
【第96句】:【佛面上貼金】(慣)比喻到廟里去燒香拜佛并以供品供奉神佛。
【第97句】:人是實的好,姜是老的辣。
【第98句】:【只顧羊卵子,不顧羊性命】(慣)為了取得公羊的睪丸,不惜把羊殺死。形容人生活奢侈,貪婪殘忍。 也比喻為了眼前利益,不惜損害長遠利益。
【第99句】:【老母豬吃萬年糠】(慣)比喻重提老早以前的事。 也作“老母豬嚼萬年糠”。
上一篇:歇后語文案網紅空間經典文案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